大庆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当地饲养管理水平较低,使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制约奶牛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发病隐蔽且不易察觉,因此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实验通过对大庆地区4个规模牧场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体细胞计数法、CMT、乳房炎检测试纸法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统计分析呼伦贝尔各个地区发病率与季度、胎次、泌乳阶段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为研究今后防控治疗奠定基础;采集四个地区隐性乳房炎的乳样进行细菌培养,并分离鉴定主要病原菌且进行相关药物敏感的试验。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

奶牛乳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乳房组织及乳头发炎的一种疾病。奶牛乳腺炎是困扰奶牛业发展的四大疾病之首,是最常见、治疗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隐形乳腺炎给奶牛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具有发病隐蔽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现通过调查大庆地区规模牧场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分离主要致病菌,旨在为隐性乳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对象

大庆地区4个规模牧场653头泌乳期,未发生临床性乳腺炎的荷斯坦奶牛。

1.2试验材料

丹麦福斯系列奶牛体细胞检测仪(FOSSMATIC5000),平板,培养基,生化鉴定管和药敏片等其他常规试剂。1.3DHI检测

对653头奶牛进行逐头采样,并检查奶样是否出现异常和奶牛乳房状态。样品送往大庆市家畜良种繁育中心进行奶牛体细胞数量检测,超过25-50万个/mL即患有奶牛隐性乳腺炎。

1.4分离纯化

将患有隐性乳腺炎奶样摇匀,分别接种到血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恒温培养,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大小及溶血情况,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培养。

1.5生化鉴定用

触酶试验、兔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实验等葡萄菌属生化鉴定管进行鉴定。用CAMP试验、七叶苷水解试验、马尿酸纳水解试验和肉汤生长试验做链球菌鉴定。三糖铁斜面琼脂画线并穿刺培养后,用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发酵试验等进行大肠埃希菌鉴定。

1.6药敏试验

将分离鉴定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接种到肉汤培养基培养,周围粘贴药敏片,培养24h,观察抑菌的直径。

2.结果分析

2.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653头奶牛进行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发现有362头患有隐性乳腺炎,占总数的55.43%,

2..2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在患有隐性乳腺炎的362份奶样中,分离到致病菌14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1株,占分离菌株的61.48%;无乳链球菌18株,占分离菌株的12.16%;停乳链球菌21株,占分离菌株的14.18%;大肠埃希菌12株,占分离菌株的8.10%;其他菌6株占4.05%。

2..3药敏实验结果

比较抑菌圈直径大小,判定结果。金黄色葡萄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啶的敏感性高,对四环素、红霉素不同程度耐药。无乳链球菌对头孢他啶、克林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停乳链球菌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其他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四种细菌均对青霉素耐药。

3讨论

目前已知奶牛乳腺炎的致病性微生物已超过150种,其中包括球菌、杆菌、支原体、真菌、酵母菌等,大部分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本实验在对大庆地区4个规模牧场653头进行隐性乳腺炎调查发现,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55.43%,这与翁春玲等报道的大庆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47.45%,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调查牧场饲养方式、水平不同,调查季节、胎次和泌乳时间不同产生。在患有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奶样中分离得到了四种主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这与李静杰等报道的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相类似,主要致病菌随着乳腺炎防控措施强化、挤奶和环境卫生的改善而发生变化。抗生素作为治疗药物在乳腺炎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了耐药细菌的生成。本实验发现的四种致病菌均对青霉素耐药,说明已经产生耐药菌株,在治疗奶牛乳腺炎时要尽量交叉用药,少用或禁用抗生素,开辟中草药、乳植菌等新的治疗途径,降低抗生素产生的危害,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关知识

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技术方法


奶牛乳腺炎是困扰奶牛业发展的四大疾病之首,是最常见、治疗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在奶牛乳腺内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35亿元。可以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目前从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分离到了160多种微生物,以细菌感染比较多见,引发该疾病的致病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这三种细菌引起的乳腺炎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本研究中,通过对乳腺炎患牛乳汁的病原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后,得到乳腺炎致病菌株,通过对其16SrRNA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为该株致病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乳腺炎致病菌分离将乳腺炎患牛乳汁稀释后,分别接种到血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恒温培养,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大小及溶血情况,接种到肉羊培养基中增菌培养。

分离菌株药敏试验将上述分离的致病菌分别接种到肉汤培养基培养,周围黏贴药敏片,培养24h,观察抑菌直径。

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确定采用生化与革兰氏染色镜检,确定耐药菌形态,并进行细菌学分类。抽取分离培养后的菌液500μL,腹腔注射健康小鼠,24h后观察小鼠发病情况,如小鼠死亡则认定该菌株具有致病性。

细菌16SrRNA基因克隆与测序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菌液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后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F:57-AGAGTTTGATCMTG-GCTCAG-3acute;;R:5’-TACGGYTACCTTGTTACGACTT-3’)进行细菌16SrRNA基因PCR扩增(扩增体积为50lJL;条件为:95℃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6℃退火30s,72℃延伸90s,30个循环;最后72℃终延伸10min,4℃结束反应),电泳以及胶回收后,连接pMD-18T载体连接克隆,经过筛选后将有16SrRNA基因序列插入的质粒提取测序。

序列BLAST比对测序后的细菌16SrRNA基因提交到NCBI,并利用BLAS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

2、实验结果

2..1致病菌株筛选以及鉴定结果

本次研究从27份乳腺炎患牛乳汁中分离出致病菌19株,其中经鉴定8株为葡萄球菌,6株为链球菌,5株为大肠杆菌。将上述分离菌株按照0.5mL/只剂量腹腔注射健康小鼠,小鼠在24h内全部死亡,因此分离菌株均有致病性。随机选取一株经细菌学鉴定为葡萄球菌的菌株,进行其16SrRNA基因扩增、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

2..2PCR扩增结果

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扩增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见图1。

M:DL2000,泳道l和2为扩增产物,泳道3为阴性对照

扩增后电泳图片显示,在1422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条带,与目的片段相符。

2..3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及BI.AST比对结果

将扩增的PCR产物在1.0%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分离后,采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纯化,将纯化的PCR产物与载体pMD-18T连接后转化E.colib121进行克隆,经过筛选后将有16SrRNA基因序列插入的质粒提取测序。序列提交到NCBI,并应用BLAS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因此本次分离的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

3、讨论

表皮葡萄球菌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细菌,故名。前人对乳腺炎致病菌研究中发现,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属的有50.7%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4.8%为表皮葡萄球菌,因此表皮葡萄球菌是乳腺炎致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16SrRNA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一级结构,种间差异小,1995年Amann建立了以16SrRNA基因为PCR扩增靶分子的细菌快速分类鉴定的标准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细菌种、属和科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等。目前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细菌多样性检测,其理论基础就是基于细菌的该片段的此种特点发展而来的。

在临床条件下,快速、有效而准确的对病原作出鉴定对乳房炎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运用PCR技术,对乳房炎病原菌的鉴定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而且对种特异性16SrRNA基因扩增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也提高了乳房炎病原的诊断水平,因此可以在乳房炎病原感染的早期或者在携带病原的奶牛乳汁中仅有很少量病原菌存在时就能被检测出来。

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猪病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猪病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进行简要论述,提出了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为猪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参考。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1、临床检查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就是针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临床检查,主要是为了发现并且搜集能够作为诊断根据的症状等其他相关的资料。常说的症状,就是指病猪所表现出来的病理性异常现象。因为每种疾病,也许都会引起病猪表现出很多的发病症状,而每个症状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代表意义又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评价每个症状。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是对于病猪进行听诊与叩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病死猪只病理剖检、生理特点的限制;而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猪只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患病症状以及发病原因和条件,又可以使得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备比较有意义和参考的价值。所以,针对患病猪只,在进行临床检查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对病猪采取比较详细的视诊,以观察其整体的状态变化,尤其是要更加注意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和排泄活动及功能等内容。对病猪进行听诊时,要重点听其是否存在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特别要仔细听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认真测定猪只的体温、脉搏以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尤其是体表温度的上升,通常是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提示条件。仔细对猪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进行检查,采取普遍检查措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其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出血点、疹块、疱疹等的观察;此外,还不能忽视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的触诊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

在养猪生产中,流行病学调查就是通过具体的问诊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是直接深入发病现场,调查清楚病猪和猪群、环境条件以及发病情况和特点等具体情况。在了解致病原因、流行经过等方面,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实际养猪工作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比如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基本上没机会接触,病猪表现出的很多症状,以及查询到的资料都一定要通过询问才可以获得线索。如果要在对病猪进行临床诊断时得到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就应该详细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是在需要同时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现场实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应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了解患猪发病及其具体经过,比如通过猪只发病的时间,能够推测出疾病呈急性或者是慢性发展。通过猪只患病的主要表现,可得知疾病的主要症状,并且可以成为症状鉴别诊断的前提条件。询问猪只患病以后是否接受过治疗以及治疗效果,通过疗效验证,可以成为诊断的参考。比如用青霉素治疗发热的病猪,随后患猪迅速康复,是猪丹毒的提示参考;如果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是青霉素治疗过咳嗽、喘息的病猪,并且效果良好,则提示为猪肺疫,可是如果治疗后不见效果,甚至是改用卡那霉素或者是庆大霉素以后,仅仅是症状好转、减轻的时候,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由于气候变化或者是饲养方式不当又导致疾病复发,就应该考虑气喘病;但是如果采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加以系统治疗也都没有效果,就应该考虑猪瘟。猪群中或相邻舍的猪只,是否有相似的病例同时或者是相继的发生,能够判断出疾病属于单发还是群发,而且是否具有传染性。询问病史以及疫情。猪只饲养场曾经出现过何种疫情,曾经是否发生过类似的疫病,发病经过和结果如何。将本次疫病与曾经发生疫病的关系加以分析,特别对于能够作为地区性常在疫病的判断和分析有利。

了解防疫情况及其效果。应该掌握饲养场的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消毒设施是否具备,对于病死猪的处理措施,这些在对疫病传播的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猪场中的防疫制度不存在或者是即使制定了防疫制度但是确没有严格的进行执行,仅仅是随便从外地引进猪只没有检疫或者是存在频繁人员往来的情况却未采取消毒措施。

认真的了解相关猪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情况。猪只饲槽和运动场的卫生条件以及具体状况,粪便的清除以及处理情况。具体的比如圈舍泥泞、饲槽不卫生,通常就会给仔猪副伤寒的发生提供条件;饲养环境不整洁以及母猪乳头不干净,都可以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猪只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和饲喂制度情况,如饲喂方式不合理会导致一些代谢紊乱,比如佝偻病和白肌病等。

1、临床检查要点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猪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育肥猪)使得一般的听诊与叩诊方法的应用受很大的限制;而猪的常见传染病及多发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发病原因及条件,又使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应着重以下几点:
(1)通过详细的视诊观察其整体状态变化,特别是对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与排泄的活动和功能等项内容,更应注意。
(2)注意听其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尤其注意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
(3)测定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特别是体温的升高,常可提示某些急性传染病。
(4)细致检查猪体各部位及内脏器官,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对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的出血点、疹块、疱疹等更应注意;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触诊,也不应忽视。
2、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由于在工作条件的约束下,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短,甚至机会少,很多症状、资料都须经过询问才能得到线索。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在需要、条件许可下的现场实际调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流行病学调查应侧重以下几点:
2.1问发病表现和经过
发病的主要表现,可提示其主要症状,并为症状鉴别诊断提供前提。是否治疗,效果如何?根据疗效验证,作为诊断参考。如对发热的病猪,经用青霉素治疗,迅速康复,可提示为猪丹毒;对咳嗽、喘息的病猪,应用磺胺或青霉素,收到良好效果,则主要考虑为猪肺疫,假若无效甚至改用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也仅见一时的好转、减轻,并未根治,其后因气候变化或饲养失宜而复发,则可能为气喘病;而应用磺胺类、抗生素的系统治疗均无效,则应怀疑猪瘟。猪群中或同村、邻舍的猪,是否有类似的病例同时或相继发生,可以判断是单发、群发,以及是否有传染性。
2.2问病史及疫情
猪群过去有什么疫情?过去有否类似疫病的发生?其经过及结果如何?分析本次疫病与过去疫病的关系,尤其有利于某些可作为地区性常在的疫病(如猪丹毒、气喘病等)的判断、分析。以及有否和疫病有关系的条件及机会,在推断疫病的来源方面,可供参考。
2.3问防疫及其效果
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如何?有否消毒设施?病死猪尸体的处理怎样?在分析疫病的传播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猪场中没有合理的防疫制度或虽有但执行不严格,随意由外地引进猪不检疫或人员往来频繁而不消毒,病死猪尸体随便处理等。
2.4详细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猪舍饲槽、运动场的卫生条件状况如何?粪便的清除及处理情况怎样?如圈舍泥泞、饲槽不洁,常为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条件;环境不卫生及母猪乳头不洁可成为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因素。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及饲喂制度如何?饲喂不当可引起某些代谢紊乱。如仔猪营养不良、佝偻病、白肌病等。
随着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猪群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已成为兽医工作者在猪病防制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疾病诊断中还必须注意对猪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并做好群发病的防治工作。

浦城仙阳镇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为了了解仙阳镇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和发生情况,分别选择4个规模鸭场(占50%)、6个专业户(占10%)和2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6个农村散养户,以最少养鸭户的村定调查户数,占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仙阳镇只要有饲养鸭的地方,就有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但以冬春季多发,30日龄以下的鸭,卫生条件差的发病率高,从品种看在仙阳镇以番鸭的发病率高,所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群众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鸭业的科技含量,使养鸭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8周龄的鸭,尤以2~3周龄的鸭最易感,主要特征为:食欲减退、下痢、腿软无力、头颈歪斜,摇头点头,共济失调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该病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给养鸭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了解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和发生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着现实意义。

1仙阳镇基本情况

仙阳镇地处福建省北部的浦城县以北,距城区15km,位于北纬27°57′~28°07′,东经118°22′~118°36′,之间。属我国东南低中山丘陵的组成部份,地势西北高、境内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河谷、丘陵、中山和低山等四种地貌类型,其高差显著层次分明。境内205国道和衢南高速横穿南北,交通发达,是浦城县北部5个乡镇的必经之路。全镇疆域面积为238.11km2,管辖面积238.26km2,其中耕地面积60737亩(1亩约为667m2),山地面积265140亩。辖23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235个村民小组,37542人。全镇年出栏鸭就达15.1万羽,其中存栏3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有8家,存栏1500羽以上的专业户60户,农户养鸭的有155户。

2.调查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规模鸭场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1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规模不同的鸭场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农村散养户与专业户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农村散养户最高为6.4%,其次专业户为5.93%,最低是规模鸭场为3.1%,因为规模鸭场的饲养卫生条件好。

3.2不同日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2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日龄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从上表2看,30日龄以下的是鸭疫巴氏杆菌病的高发期,应重点防控。

3.3不同品种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3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品种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从上表3看,在仙阳镇番鸭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最高,防控是重点。

3.4不同季节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4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季节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发病率高达7.2%,其次是春季为5.43%。

3.5不同行政村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因为调查村是所辖的所有行政村,数量多达23个,所以没有进行俩俩比较。表5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行政村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4结论与讨论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鸭疫巴氏杆菌病在浦城县仙阳镇的不同季节、不同地方、不同鸭场、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群中均有感染。只要有饲养鸭的地方,就有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

从问卷调查结果得知,虽然鸭疫巴氏杆菌病无处不在,但以冬春季多发,30日龄以下的鸭、卫生条件差的发病率高,从品种看在仙阳镇以番鸭的发病率高,所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群众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鸭业的科技含量,使养鸭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奶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和多种动物体内都可能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株,有些奶牛体内有时也能够检出存在该病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加上奶牛抵抗力保持较高水平,一般不会具有致病性。但如果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造成病菌的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引起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奶牛,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能够发现存在病菌,从而使空气、饮水、饲料被污染,导致健康奶牛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

2、奶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病程通常持续5~7d。病牛体温有所升高,达到41.3~42.5℃左右,但皮温不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或者完全停止,鼻镜干燥,低头弓背,被毛粗乱,四肢肌肉震颤。病牛会表现出疼痛,发出呻吟声,偶有出现空嚼。病牛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后期变成排出水样粪便,且散发较臭的味道,其中还会混杂黏液、血液。

浮肿型。病程一般持续12~36h。病牛不仅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还会发现胸前、颈部以及咽喉部的结缔组织发生炎性水肿,且扩展迅速,初期伴有热、痛感,且比较坚硬,后期变凉,且疼痛感有所减轻,同时发现舌以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往往将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病牛很难呼吸,且伴有磨牙、流涎、流泪,且发生急性结膜炎。皮肤以及黏膜基本都发绀。

肺炎型。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15~20d。主要表现出胸膜肺炎的症状,即病牛很难呼吸,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对胸部进行叩诊,病牛表现出躲闪、疼痛。有些病牛还有泡沫状的红色鼻液从鼻孔流出。

3、奶牛巴氏杆菌病的剖检变化

败血型。病牛的皮下组织以及肌肉存在出血点;气管出现弥漫性出血,且里面存在混杂血液的泡沫状液体;胸腔里面积有黄红色的液体,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存在于胸腔和肺脏的表面,导致表面比较粗糙;心包膜上面覆盖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心包腔里面存在少量的液体,偶有心包膜与胸腔发生粘连;肝脏明显肿大,边缘变得钝圆;肺脏存在出血,肺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所变宽,出现不同阶段的肝变;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存在出血;肾脏出现肿大和出血;脾脏形成小出血点;真胃黏膜和小肠黏膜发生出血。

浮肿型。病牛的颈部皮下和咽喉部发生水肿,偶有肢体的皮下发生浆液性浸润。将水肿部位切开,有透明液体流出,呈深红色,有时混杂血液。会咽软骨韧带和咽部周围组织存在黄色胶样浸润,前颈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存在急性严重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出现卡他性潮红。

肺炎型。病牛胸腔里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物。胸腔和肺脏表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变得比较粗糙,偶有二者间发生粘连。肺小叶间组织的切面呈大理石状,且肺脏组织存在化浓灶,发生坏死。气管存在出血,喉头存在出血点,发生胶胨样浸润。心脏内、外膜都存在出血,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表面。

4、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病料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奶牛的胸腔渗出液、心脏、肝脏、肺脏、脾脏等病料做成涂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接近椭圆形,且存在微荚膜;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阴性小杆菌,大部分呈单个存在,少数以成对存在。

细菌的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经过24~28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细菌;在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存在生长良好的小菌落,呈圆形半透明状,像露珠一样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无法溶血,表面湿润;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状况较差。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短小杆菌,且两极浓染。

5、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治疗措施

隔离、消毒,进行紧急接种。发现可能发生该病时,要立即将全部病牛和疑似病牛进行隔离,并采取治疗。加强消毒,注意要全方位大面积进行消毒,且不能够留有死角,尤其是牛场进出的人员及车辆也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随时观察健康奶牛,并定期测量体温,如有需要还可紧急接种疫苗或者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对症治疗。如果病牛呈急性经过,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且初期要确保药物用量足够大,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程序。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2000mL添加有8~15g盐酸四环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或者静脉注射50~100mL20%磺胺嘧啶钠,连续使用3d,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可使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如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丛艳锋(1983-),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丛艳锋

蛋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摘要:蛋鸡养殖业中比较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而导致的多发性传染病。鸡群往往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各种应激因素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发生该病,并会造成机体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并且增加药费,严重损坏养鸡业的经济需要,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环境因素:大部分鸡场(户)饲养环境比较恶劣,鸡舍简易,设备简陋,水槽过旧而存在漏水,粪便没有采取任何处理随处堆放。冬天舍内过于寒冷、干燥,通风不好,含有大量氨气,容易损伤鸡呼吸道黏膜;夏天舍内过于潮湿、炎热,舍内湿度过大,空气中灰尘飞扬,在这种环境中会导致饮水和饲料非常容易污染大肠杆菌,从而变成潜在的传染源,只要鸡群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导致机体非常容易感染环境中存在的大肠杆菌,从而引发该病。

应激因素:鸡群接种疫苗,进行转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较差,突然更换饲料,气候发生突变,都会带来较大的应激,从而导致鸡群抵抗力减弱而感染病菌发生该病。尤其是初开产蛋鸡,接种疫苗、更换饲料以及生理发生变化都会造成比较强烈的应激,从而使其容易发生比较严重的大肠杆菌病。

饲养及营养状况因素:日常饲养过程中,鸡群营养状况水平会直接受饲喂方式、饮水等的影响,且日粮营养水平的高低以及各种营养成分之间的比例等,都能够引起该病。另外,发生该病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饮水污染,如鸡群饮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机体发生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雏鸡的质量因素:鸡苗质量较差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因素都会导致雏鸡鸡苗质量较差,如种鸡场发生大肠杆菌病而导致种蛋携带病菌,其在孵化过程中会导致鸡胚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发病;孵化场管理不当,导致大肠杆菌污染孵化室和出雏室,从而使雏鸡在孵化过程中或者出雏时感染病菌;种鸡缺乏营养,感染某些疾病,导致孵出的鸡苗质量过差,也使其容易发生该病。

2.流行病学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特别是冬末春初舍内通风不良时比较容易发生。蛋鸡任何日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幼鸡具有较高的易感性,特别是20~45日龄会达到发病流行高峰。主要是集约化的养鸡场容易发生,管理不规范、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或者外界条件比较恶劣,以及经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如鸡群过于密集、空气浑浊、忽热忽冷、缺乏营养、饮水不卫生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和引起流行。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饮水进行传播,而病鸡打喷嚏喷出的飞沫和排泄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如果种鸡发生该病,会导致新产出的鸡蛋感染的病菌在降温过程中侵入到蛋中,造成孵出的鸡携带病菌,然后以水平传播的方式在鸡群中蔓延。

3临床症状

初生雏鸡:患病雏鸡表现出精神萎靡,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腹部膨大,脐孔以及周围皮肤明显发红,发生水肿。病雏大多数在1星期内发生死亡或者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还有部分病雏会出现下痢,不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能够看到有泥土样粪便排出,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

育雏鸡:发病情况基本相似,通常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引起发病,或者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其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从而继发引起该病。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羽毛蓬松杂乱,并发生腹泻。

成年鸡: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发生严重污染,或者处于多雨、潮湿、闷热的季节,比较容易出现发病。病鸡主要表现出产蛋量较低,无法出现产蛋高峰,即使出现产蛋高峰也只能够维持很短时间,鸡群死淘率提高。在临床上,病鸡主要表现食欲减退,鸡冠萎缩,下痢等。

4防治措施

疫苗免疫:近几年,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大肠杆菌疫苗,主要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且在现场应用中已经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较多的血清型,最好在当地采集发病鸡群中存在的多个毒株来进行制苗,或者使用本场分离得到的菌株制成疫苗,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如果种鸡在开产前注射疫苗,可确保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且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健雏率也会提高,能够有效避免雏鸡阶段发生该病。成年蛋鸡接种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通常在注射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注苗反应,往往会表现出精神不振,减少采食,呈俯卧状等。通常经过1~2天就会逐渐消失,不需要采取任何处理。因此,蛋鸡应选择在开产前接种疫苗比较适合,如果开产后接种疫苗往往会对产蛋造成不利影响。

加强饲养管理:蛋鸡要严格按照饲养标准搭配饲料,并适时采取限制饲养,每栋鸡舍安排固定的饲养人员,避免各种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确保饲养管理环境良好,加强保温,通过精心饲养促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药物治疗:目前,该病可使用多种药物进行防治,如喹诺酮类、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菌素类等。但随着近年来抗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为确保治疗效果,条件允许时最好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类药物。

肉牛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链球菌具有较弱的抵抗热和一般消毒药的能力,大部分菌体加热到60℃经过30min就能够被杀死,煮沸则可立即被杀死。病菌使用一般的消毒药,如1%煤酚皂液、0.1%新洁尔灭、2%石炭酸,都能够在3~5min内被杀死。病菌在阳光下直射2h也能够被杀死。在O~4℃下能够生存150天左右,在冷冻条件下可保持6个月不发生变性。

多种动物都容易感染链球菌病,且不同动物在流行病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会具有一个相同点,即都呈散发流行。一般来说,牛、猪、山羊、绵羊、马属动物、鸡、兔、鱼以及水貂等都对该病有易感性。其中3周龄以内的犊牛容易感染发生牛肺炎链球菌病;任何品种、年龄以及性别的猪都具有易感性;马驹在4月龄至5岁阶段容易感染马腺疫,尤其是l周岁左右的幼驹易感性最强;任何年龄、性别的人类都容易感染,尤其是10岁以上的儿童和老年人具有最强的易感性。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以及病死动物,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的带菌动物或者病愈后依旧能够带菌,也可继续排出病菌而成为传染源。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时节容易发生,季节交替,栏舍拥挤、潮湿等也能够诱发该病。该病能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也能够经由损伤的皮肤以及吸血昆虫(如蚊子、苍蝇等)进行传播。另外,病死牛的肉、皮、骨等也能够散播病菌。在新疫区流行该病时,往往呈急性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常发病率超过30%,死亡率超过80%。在大多数老疫区往往呈散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具有l~3天的潜伏期,甚至能够超过6天,病程通常持续2~4天。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各个脏器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

2.临床症状

根据病牛感染链球菌的种类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主要分成败血型、脑膜炎型和肺炎型三种。

败血型链球菌病。临床上可分成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最急性型,病牛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往往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或者食欲突然减退或者彻底废绝,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3℃,呼吸加快,通常在24h内发生死亡。急性型,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3℃,呈现稽留热;呼吸加速,有浆液性或者脓性鼻涕流出,鼻镜干燥;结膜潮红,不停流泪;耳廓、颈部、四肢下端以及腹下皮肤呈紫红色,并存在出血点。慢性型,病牛表现出多发性关节炎,一肢或者多肢的关节出现发炎,关节明显肿胀,发生跛行或者瘫痪,最终由于麻痹、衰弱而发生死亡。

脑膜炎型链球菌病。主要症状是脑膜炎,通常是哺乳犊牛和断奶犊牛容易发生。病牛主要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口吐白沫、磨牙,呈转圈运动,不停抽搐,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最终由于麻痹而发生死亡.

肺炎型链球菌病。病牛的典型症状是气喘、咳嗽。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结膜发生充血,明显发绀。体温略有升高,可达到39.2~41.3℃。心跳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达到100-~200次,心律不齐,心音微弱,呼吸浅表且加速,出现腹式呼吸。持续咳嗽,初期是干咳,后期变成湿咳;初期流出浆性鼻液,后期流出黏稠脓性鼻液。听诊肺部,能够听到粗厉的肺泡音,存在呼吸音。听诊胸部,发现存在浊音区。排出暗褐色的黏性粪便,并散发恶臭味,病程持续较长者,停止采食,被毛粗乱,体质过于消瘦。

3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同群牛停止放牧,对于病死牛要采取集中堆积处理,可进行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病牛污染的栏舍也要及时进行严格消毒,污物采取堆积焚烧处理。一般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对舍内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对道路进行消毒。

药物治疗。由于该菌对多种药物都比较敏感,因此在出现发病后最好先采取药敏试验,从而选择使用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可选择使用林可霉素、磺胺嘧啶、氟苯尼考等进行治疗。病牛按每千克肌肉注射5mg地塞米松、lOmg林可霉素、3mg黄芪多糖、500mg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体温出现升高,可配合使用安乃近进行治疗,症状严重且停止采食时要进行强心、补液。病牛也可按每千克中肌肉注射20mg氨苄西林钠、0.4mL磺胺嘧啶钠,每天2次。另外,病牛还可配合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取30g紫花地丁、15g七叶一枝花、60g忍冬藤、60g野菊花、60g白毛夏枯草,加水煎煮后混入饲料中喂服,每天1剂。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饲喂品质优良的饲草,确保供给足够的营养。栏舍内外的粪便以及其他异物要及时进行清扫,并加强对场地、羊圈以及饲养工具等进行消毒,还要根据饲养规模调整饲养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同时,加强驱虫,尽可能避免发生不良应激。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1生活史

肝片吸虫是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的一种吸虫。成虫虫体呈片状,外观如同树叶,背腹部扁平,存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处理后呈灰白色。虫体长度在21~41mm,宽度在9~14mm。体表存在小的皮棘,且棘尖非常锐利。虫体前端生有一个锥状突,呈三角形,由低部向两侧扩展形成“肩状”。锥状突起的前端生有口吸盘,呈圆形,直径在Imm左右。另外,口吸盘的后方是腹吸盘,且相对较大。

肝片形吸虫通常寄生在机体的胆管内,并在此处产卵,虫卵会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环境温暖潮湿,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虫卵能够发育成为毛蚴,并在水中游动侵入到中间宿主椎实螺的体内,然后继续发育成为尾蚴,由于毛蚴需要长达50~80天的发育时间,且一个毛蚴能够发育成为100个,甚至千个以上的尾蚴。尾蚴会从螺体内排出,并快速发育成为囊蚴,即可在水中游离,也可黏附在水草上当肉牛在饮水或者食草时食入囊蚴而发生感染。囊蚴最终侵入到肝胆管继续发育成为成虫,该过程需要2~4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成虫能够存活3~5年,但通常1年左右就会从机体内自然排除。

2.流行病学

反刍动物容易发生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即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季多雨时候,锥实螺、水草数量过多时达到最高。农村养牛通常采取散牧,放牧环境内长时间存在积水、低洼地带,有大量的锥实螺滋生,尤其是曾经发生该病的区域非常容易出现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以及其他感染该病的反刍动物,主要是以口腔食人的方式造成传染,即经由消化道感染。如果肉牛采取舍饲,确保饮水符合安全标准,通常不会出现发病。

3临床症状

病牛体质状况、体内寄生虫体数量以及虫体分泌毒素的能力不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牛通常呈慢性经过,表现出体质逐渐消瘦,食欲减退,消化紊乱,瘤胃蠕动缓慢,贫血,黏膜和结膜呈苍白色,周期性瘤胃胀气、前胃弛缓、腹泻交替发生,被毛干燥、粗乱,失去光泽,且容易断裂、脱落,颌下、眼睑发生水肿,有时会导致胸、腹下发生水肿。肝脏叩诊发现浊音区明显扩大,如果导致肺脏感染,还会引发咳嗽。发病后期,病牛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由于病情恶化,体质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犊牛发生该病时,既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其非常容易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合理制定驱旦时间,能够将虫卵及虫体及时杀灭,从而才能够有效防治该病。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以及放牧情况确定驱虫次数,一般每年至少要进行3次驱虫,在1~2月份进行第一次驱虫,在5~6月进行第二次驱虫,在9—10月进行第三次驱虫。驱虫可选择使用硝氯酚,初次用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7mg,在空腹时投服,经过3天按每千克体重投服lOmg进行第二次驱虫。

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血虫的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及时消灭中间宿主能够抑制肝片吸血虫发育成为尾蚴,从而防止发生该病。为消灭椎实螺,可采取破坏其生长环境的方式,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改造,填平牧草边、田间不用的低洼水沟、泥塘、水渠,使其没有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抑制螺的生长。还可使用化学肥料或者药物进行防治,化肥则可选择使用氯化铵、氨水等,都具有很好的灭螺效果。此外,还可在水田中采取散养鸭群,也能够很好的灭螺。

加强粪便管理。肉牛排出的粪便要适时进行清扫,并在同一地点堆积,一定数量后可盖上干草或者封盖泥土,经过1~2个月的生物热处理后才能够使用。特别是患有该病的肉牛排出的粪便,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虫卵和虫体,更要注意采取妥善处理,最好添加一定的消毒药,再进行集中堆积处理,防止其他牛只感染。圈舍要定期进行冲洗、消毒。

药物治疗。近年来,驱治牛肝片形吸虫的一种特效药物是硝氯酚片。如果病牛体质较好,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6mg;如果病牛体质较差,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4mg;如果采取大群给药则可根据目测体重控制用药量。投服药物时不需要采取禁食,可直接用水瓶灌服。阿苯达唑片也可用于驱治牛肝片吸虫病,该药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具有高效、安全、低毒以及便于使用等优点。如果病牛体质较好,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0~40mg;如果病牛体质较弱,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30mg,同样如果采取大群给药,也可根据目测体重控制用药量。投服药物时不需要采取禁食,可直接用水瓶灌服。病牛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可取30g槟榔,20g肉豆蔻,20g甘草,20g木通,30g茯苓,23g厚朴,30g龙胆草,20g泽泻,30g苏木,45g绵马贯众,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开水冲调后给其灌服,或加水煎煮后服用。

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初产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初产牛乳腺炎是奶牛常见疾病,其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奶牛产奶量,更会造成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受损,若其泌乳功能丧失,奶牛可能存在被淘汰的危险,再加上牛奶品质受到影响,将会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笔者通过对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诱因进行分析,对隐形乳腺炎和临床型乳腺炎进行诊断,在完善挤奶设备和做好挤奶工作的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和中药治疗,实现了治疗初产牛乳腺炎的目的。虽然,目前各国已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救治措施,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良好解决。因此,无论是国外专家还是国内学者,都已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致力于对该病深入的研究。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初产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初产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初产牛乳腺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初产牛临床或亚临床乳腺炎的流行和发病率均显著高于经产母牛,尤其是在其泌乳初期,发病率更高,鉴于初产牛和经产牛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若想有效控制初产牛乳腺炎的发展,就必需加强对初产牛乳腺炎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介绍初产牛各时期的发病因素、危害及相应的救治措施等方面,希望为初产牛乳腺炎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1、发病机理

初产牛乳腺炎是由各种非特定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按照具体种类可将其病原分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4类。据报道,奶牛乳腺炎的病种约80多种,其中有23种最为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由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的,上述病原菌中,多以链球菌、葡萄球菌为主。

2、诱因

初产牛乳腺炎除细菌感染发病原因之外,还包括各种以饲养管理不良为主的诱因或遗传因素。这些诱因可导致奶牛乳房的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附着或侵入乳房,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乳腺增生损伤,随着病灶不断扩大,炎症会随之发展,因此,防止初产牛乳腺炎的关键在于消除上述不良诱因。

由异常原因导致的不规则乳头,会使挤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也容易因为践踏而诱发此病。除此之外,高泌乳能力、乳腺组织构造以及个体吞噬细胞功能等都是导致不同程度的乳腺炎。

挤奶卫生不合格,挤奶设备不完善以及不正确的挤奶操作都会导致病原体在奶牛间扩散和发展,侵入到乳头管口,这是比较常见的诱因。

奶牛乳房或乳头出现任何损伤都会诱发此病,特别是乳头管的构造和机能不健全,都是导致乳房降低细菌感染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泌乳年龄和挤奶应激能力的逐渐增强,这种细菌侵入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预防机能会随之不断减弱。

饲养方式、牛床或牛舍结构等外在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此病发病的间接诱因。若牛舍的牛床过窄或过硬、潮湿等,都会使奶牛的乳头受到不同程度的擦伤,病原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若奶牛乳头受到细菌感染,本病的发病几率会更高。

3、诊断

3.1隐形乳腺炎

乳房和乳汁的任何变化,肉眼都是看不见的,因此诊断的重点在于加强整体监测。通常情况下,将隐形乳腺炎的诊断方法归纳为4类,即: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乳汁pH值检查、乳汁病原微生物学检查、乳汁氯化物检查。

乳汁细胞检查乳房感染细菌后,细菌的代谢产物会诱导其他多形白细胞进入到乳腺细胞之中,与此同时,因损伤而脱落的上皮细胞会进入乳腺之中,使得乳汁中的体细胞增加,尤其是白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因此,可通过检查奶牛乳汁中体细胞多少判断奶牛是否存在隐性乳腺炎。乳汁细胞检查法包括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直接显微镜细胞计数法等,另外还包括兰州乳腺炎检验法、美国加州乳腺炎检验以及杭州乳腺炎检验等多种方法。

3.2临床型乳腺炎

临床型乳腺炎的症状一般比较明显,根据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直接作出诊断。乳房或乳汁的变化则可反应出疾病的变化情况。临床行乳腺炎的患病区域通常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等比较明显的炎性症状,病情严重者,肿胀痛感会明显增加,食欲不振,产奶量会大大下降甚至停止产奶,乳汁中会出现血液、絮状凝块。确诊之后,需要进行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试验、生化试验或动物致病性试验等。

4、预防和治疗

4.1完善挤奶设备,做好挤奶工作

由于挤奶设备不完善造成的病原感染和传播均可导致乳腺炎,所以完善好挤奶机器和做好挤奶卫生工作尤为重要。正确的挤奶顺序可显著降低乳腺炎的发病率,挤奶前处理-清洁乳头-干燥乳头-避免挤奶被滑动情况-挤奶结束后消毒乳头。然而,任何消毒剂和挤奶程序都难以抵制不清洁环境造成的感染,最好选择一牛一巾清洗,可在洗液中加入碘25~75毫克/升。于第1个和第2个泌乳期使用药浴,可起到消灭肠杆菌和乳房链球杆菌的消毒效果。

4.2抗生素和中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抗生素应用于初产牛乳腺炎的治疗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抗生素治疗与抗生素本身性质以及用药时间、次数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再加上药物残留会对人体有害。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时要慎重。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提取物均在奶牛乳腺炎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中药的治疗效果甚至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治疗效果相当。研究发现,中草药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抗菌能力,实现乳腺炎治疗目的。

5、结语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对初产牛CM、IMI流行病学以及其他病因和相关元素的深入研究,针对初产牛乳腺炎的防治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性成果。但是,鉴于此种疾病致病因素性质错综复杂,生产系统的多样性和系统间表现出的经济学也同时表明,加强度初产牛的经济评估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针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初产牛乳腺炎,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做好卫生方面的基础工作,从根本上降低牛乳腺炎的发病几率,保障牛奶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

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牛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与破伤风有关的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新生犊牛的脐带感染、去角伤、阉割伤、橡皮带去势伤、鼻环伤、橡皮带断尾、蹄底脓肿、耳号伤、慢性窦感染和身体任何部位深的坏死伤、难产继发的外阴或阴道的坏死性损伤及新近产犊母牛严重的子宫炎。破伤风对各种动物都是难以诊断的一种疾病,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破伤风杆菌往往单个存在,菌体呈细长状,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没有荚膜,但菌体一端往往会形成圆形芽孢,类似鼓槌。该菌属于厌氧菌,呈革兰氏阳性,但要注意老龄菌呈革兰氏阴性。该菌的繁殖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经过5min煮沸就会被死亡,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病菌形成芽孢后就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能生存长达数十年,经过90min煮沸或者20min高压灭菌才能够被杀死。

发病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春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仅牛能够感染该病,其他家畜和家禽也能够感染。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牛都能发生该病,其中以小于3岁的牛比较容易发生。该菌在土壤和草食家畜的粪便中广泛存在,因此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污染有病菌的土壤。该病主要经由损伤皮肤感染,一般呈零星散发。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走动缓慢,四肢不能够灵活抬举,头颈、耳以及背部不灵活,咀嚼、吞咽缓慢,甚至口唇紧闭。随着病程的进展,头部肌群出现痉挛性收缩,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接着牙关紧闭;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大量流涎,如果口内存在残食就会发酵产生臭味,舌的边缘通常存在齿压痕或者出现咬伤;两耳耸立,且因颈部肌群发生痉挛而导致头颈僵硬伸直或者角弓反张,并由于停止暖气和反刍,导致腹肌紧缩,抑制瘤胃蠕动,往往伴有瘤胃臌气。在背部肌肉出现强直时,会形成凹背、弓腰或者朝向一侧弯曲。在四肢肌群发生强直时,会导致关节较难屈曲,外观类似木马,行走摇晃,步态不稳,特别是在后退或者转弯时感到非常困难。病牛烦躁不安,对触摸、声音、光线等外来刺激往往会比较敏感,并表现出惊恐,容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适量血液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菌,且菌体呈典型的“鼓槌状”。

动物试验。采取病料后制成乳剂,在健康无病的小鼠尾根处注射,2-3天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特有症状。另外,也可采取病牛0.5mL全血,在健康小鼠臀部注射,18h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

4、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可能感染或者容易发生破伤风的某些地区,肉牛要适时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一般第1年要进行2次免疫,两次间隔2-4周,之后每年进行1次。

定期消毒。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菌,往往在动物粪便或者土壤中分布。因此,牛舍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将粪便和旧墙土清理干净,定期进行消毒,可每周使用来苏儿液、石灰水对牛舍内外进行1次彻底消毒。

创伤处理。病牛要转移到干燥清洁、光线较暗的舍内。如果病牛感染创中含有脓汁、异物以及坏死组织等,要先采取扩创术,清理干净后使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3%双氧水冲洗,再使用5%-10%碘酊进行严格消毒,并配合撒布适量的碘仿硼酸合剂,还要在创伤首位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避免发生感染,并抑制病菌继续产生毒素。

西药疗法。治疗原则是抑制病牛患处的病菌增殖,中和毒素,避免发生酸中毒。病牛可静脉注射大剂量药物,即由20万-80万IU破伤风抗毒素、800万-1200万IU青霉素、500-1000mL5%碳酸氢钠、1500-3000mL复方氯化钠组成的混合药液,注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症状严重时可3-5天之后再注射1次。

中医治疗。发病初期,病牛可内服追风散合蚱蝉地肤散加减,即取30g蝉蜕、25g白芷、15g乌头、25g川芎、30g白术、100g地肤子、30g防风,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4剂就能够痊愈。发病中期,病牛可内服千金散合花蛇朱砂饮加减,即取30g乌蛇、40g升麻、30g防风、25g全蝎、25g旋覆花、25g川芎、45g僵蚕、10g细辛、50g天麻、35g阿胶、25g沙参、25g独活、25g天南星、2g朱砂、25g藿香,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4-5剂就能够痊愈。发病后期,病牛可内服润肺散合二珍散加减,即取25g血余炭、30g大黄、25g荆芥、25g生姜、35g何首乌、25g栀子、25g半夏、45g滑石、25g黄芩、25g连翘、15g薄荷、40g当归、25g白芍、30g防风、25g川芎、25g甘草、0.3g麝香、5条蜈蚣,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直到症状有所减轻,要减去半夏和麝香。

1、病原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形成芽孢,位于菌体顶端、形似鼓槌。动物体内或人工培养基内均能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即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性毒素三种。前者为引起动物发生破伤风征候群的特异的嗜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具有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作用,非痉挛性毒素可麻痹神经末梢,但毒素的耐热性很差,65℃5min即可破坏。芽孢的抵抗力极强,煮沸需1~3h,3%福尔马林24h,5%石炭酸15h,10%碘酊l0min,105kPa高压15-20min才能杀死。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干燥的条件下经十多年仍有生活力。
2、流行病学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腐臭的淤泥中也存在大量的致病菌,都可成为破伤风的传染源。常见的传播途径为创伤伤口,如,手术、断尾、去势,各种外伤等都容易被感染。子宫或损伤的消化道粘膜也可以感染破伤风杆菌。不分年龄、种别、品种的牛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尤其以幼龄牛易感。该病感染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呈现散发性。饲养环境恶劣、牛舍潮湿、饲槽及土壤污染严重等等,都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l~2周,个别病例在受伤后数天即可出现症状。急性经过的病例多在7~10d内死亡。慢性者临床症状轻微,通常可以治愈,但恢复期较长,有时可延长到l~1.5个月。

牛多发生于分娩、断角、去势之后,病牛体温正常,但由于头部肌群痉挛性收缩,呈现张口困难,重的牙关紧闭,采食、咀嚼障碍,咽下困难,流涎,口内含有残食时则发酵有臭味,舌的边缘往往有齿压痕或咬伤。两耳耸立,由于颈部肌群痉挛而使头颈伸直僵硬或角弓反张。因反刍和嗳气停止,腹肌紧缩,阻碍瘤胃蠕动,常发生瘤胃臌气。背部肌肉强直时,表现凹背或弓腰或弯向一侧。尾肌痉挛时则尾根高举,偏向一侧。四肢肌群强直时,则关节屈曲困难,步态显著障碍,尤以转弯或后退更感困难。病牛不安,对外来刺激(声响、触动等)常表现敏感、惊恐,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4、病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或脊髓膜常有充血,灰质有点状出血。心肌呈脂肪变性。四肢和躯干肌肉间结缔组织呈浆液性浸润,杂有小出血。对体表和脏器进行详尽检查时,可见有创伤或创伤后形成的瘢痕。
5、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实验室化验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类症鉴别
本病常与急性肌肉风湿症、马钱子中毒以及脑炎、狂犬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破伤风与急性肌肉风湿症的鉴别。急性肌肉风湿症有体温升高现象(体温微升1℃),无牙关紧闭、瞬膜外露等症状,患部肌肉有痛感和结节性肿胀,用水杨酸制剂治疗效好。
(2)破伤风与马钱子中毒的鉴别。马钱子中毒肌肉强直,兴奋性高,与破伤风很相似。但马钱子中毒时肌肉痉挛发生迅速,无痉挛期肌肉完全松弛,病的转化表现为急死或速愈,并有中毒史。而且用水合氯醛可以治疗。
(3)破伤风与脑炎、狂犬病等的鉴别。脑炎、狂犬病等疾病时,一般无牙关紧闭,意识混乱甚至昏迷,病的后期有麻痹现象,而破伤风时病畜神志清楚,有饮食欲望,通常有创伤的病史。必要时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

6、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首先要防止牛发生外伤,如有外伤应及时处理,对牛阉割或进行外科手术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污染,最好注射预防量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本病的有效生物制剂,发病较多的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牛皮下注射lml,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第二年再注射lml,免疫力可持续4年。
治疗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加强护理、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1.加强护理应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畜舍中。务使病畜保持安静,避免音响、光线刺激,以减少痉挛发生的次数。给予充足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牙关紧闭不能采食时,可用胃管给予小米粥等半流动性食物。对恢复期的病畜如口腔已经张开时,饲料要少给勤添,防止过食;背腰及四肢强拘症状已有减轻的病畜,应每天牵遛,以促使早期恢复肌肉机能。
2.创伤处理必须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除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液(3%过氧化氢,2%高锰酸钾或5%碘酊)消毒创面,以清除生产破伤风毒素的源泉。
3.药物治疗由于破伤风外毒素对机体致病作用强烈,因此中和毒素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注意消除病原,阻止毒素继续产生,配合解痉镇静药物,缓解因毒素而引起的强直性痉挛和反射兴奋性增高,主要应用下列药物。
(1)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根据病情,确定用量,首次用量要足,病情严重的,可重复注射一次或数次。牛80万~120万IU静脉注射。
(2)20%乌洛托品牛l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3)25%硫酸镁液l00ml,静脉注射。
(4)氯丙嗪牛300~500mg,深部肌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25~30g,混于500ml淀粉浆内,直肠灌注。(50青霉素2000万IU,肌肉注射,连用3~5d。以上药品,可根据病情反复应用。当病畜出现酸中毒时,可加用5%碳酸氢钠500ml,静脉注射。牙关紧闭,开口困难时,可用3%普鲁卡因l0ml和0.1%肾上腺素1ml混合,注入咬肌。并配用强心药。病畜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25%~30%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每日2次。

蛋鸡鸡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方法


1病原体

鸡痘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禽痘病毒而导致,主要包括鸡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鸽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麻雀痘病毒和金丝雀痘病毒等。以上痘病毒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通常在免疫学和血清学方面存在交叉反应性,但又能够彼此明确进行区分。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痘病毒对特异性宿主的致病作用具有选择性,但在人T感染条件下,也能够导致其他宿主发生感染。但禽痘病毒往往不会导致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发生感染,也不存在交互免疫性。

病鸡发生病变的皮肤的表皮细胞和被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孢浆内含有鸡痘病毒,能够形成圆形或者卵圆形的包涵体。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60℃下也需要大约30min才能够使其灭活。另外,该病毒还具有较轻的抵抗干燥和寒冷的能力,如其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够生存长达6~8个月。使用普通的化学药物,在常规消毒浓度下作用lOmin内就能够使其灭活。

2.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是鸡和火鸡容易发生,鸽子有时也能够发病,但鹅和鸭较少发生感染。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鸡只都能够发生感染,其中雏鸡具有最高的死亡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在秋、冬季节最容易流行,其中秋季和冬初往往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则往往会发生白喉型(黏膜型)鸡痘。病鸡体表痘痂发生脱落和碎散,以及鸡虱、蚊虫的叮咬,是主要传播病毒的方式。

该病主要经由皮肤或者黏膜伤口而造成感染,舍内的蚊蝇以及吸血昆虫在病变出吸取血液后就会携带病毒,且能够持续大约10~30天带毒。这些蚊虫叮咬易感的鸡只后就会使其被感染,这也是夏秋季节传播该病的主要途径。另外,鸡只啄羽、打架形成外伤,鸡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过于阴暗、潮湿,通风较差,存在体外寄生虫,缺乏营养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都能够导致该病发生或者促使病情加剧。

3临床症状

皮肤型:先是在病鸡的鸡冠、肉髯会存在麸皮状的灰色覆盖物,接着会形成小结节,初期呈灰色,之后逐渐变成灰黄色,且不断增大,如同豌豆大小,表面形成干燥硬结,且凹凸不平。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眼睑发生肿胀,使其睁眼困难,甚至会发生失明。这种类型通常会造成较低的死亡率。如果蛋鸡在产蛋期发生该病,会由于体温明显升高而导致采食量和产蛋率降低,最终使其无法出现产蛋高峰。

黏膜型:蛋鸡食管、气管上会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小结节,略微突起,快速增大,并逐渐融合形成干酪样的黄色坏死物质,类似于伪膜。剥掉伪膜后,能够看到m血性糜烂区,导致呼吸、采食困难,往往伸颈、张嘴、咳嗽或者摇头,还会发出特殊的声音,最终往往会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这种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混合型:同一鸡群中,部分是在全身皮肤的毛囊形成痘疹,部分是在喉头存在黏膜痘性结痂,部分是两种都存在的混合型。如果病鸡内脏侵入病毒,就会导致继发感染,使其容易发生死亡。

4防控措施

预防接种:鸡群按照免疫计划适时进行接种,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目前,鸡群中往往选择使用组织培养弱毒疫苗、鸡胚化弱毒疫苗、鸽痘疫苗以及鹌鹑化弱毒疫苗等。实际养殖过程中,通常选择使用鹌鹑化弱毒疫苗。雏鸡通常在10~2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疫苗经过200倍稀释后刺种一下;雏鸡大于20日龄,疫苗经过100倍稀释后刺种一下;超过1月龄,使用100倍稀释的疫苗刺种2下。另外,蛋鸡在开产前还要进行二次免疫。接种疫苗经过3~4天,会在刺种部位存在红肿、结痂的现象,经过2~3星期痂块就能够脱落。通常在接种疫苗后14天鸡只会产生免疫力,雏鸡能够持续保护2个月,成年鸡能够持续保护5个月。

对症治疗:用镊子剥掉口腔、咽喉处存在的假膜,涂抹适量的碘甘油;如果眼部蓄积干样物质,则要完全挤出,并使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冲洗,干净后再滴人适量的5%的蛋白银液。也可取等量的百毒杀和自来水或者冷开水,混合均匀后涂抹在剥离皮痂的病变处,通常涂抹2~3次就能够痊愈。或者病鸡肌肉注射适量的病毒灵注射液,每只用量为0.5~1.OmL,通常注射1~2次即可痊愈。对于大群饲养的蛋鸡,可在饲料中混合适量的鸡痘散,连续使用3~5天。为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在饮水或者饲料添加适量的广谱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连续使用5~7天,治疗效果较好。

中药治疗:取150g绿豆、70g紫草、20g板蓝根、75g苍术、80g葛根、20g甲紫、60g黄莲、20g穿心莲,加水煎煮后再添加200g白糖,但温度适宜后给病鸡自由饮用,以上药量适宜500只成年鸡或者1000只仔鸡使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2剂,治疗效果良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6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