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养羊圆梦“羊倌生活”

女大学生村官变身羊倌。

敢想敢做不顾质疑圆梦想

盘云界村地处风沙草滩区,全村6个自然小组,1000余村民,距榆林城区20公里,紧邻榆阳区麻黄梁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年前刚到这儿的时候不知道工作咋开展,心里落差也挺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跟村民们接触多了熟悉了,工作上也就得心应手了。高子云说。2012年初她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后深受启发,萌生了创业想法。看着别处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自己创业还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心里就想自己也该做点事情。这个想法一直盘绕在高子云心里,后来参加中国扶贫协会对村官创业的培训,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

回到村里,在工作之余她向村民们咨询、讨论,经过反复调研,结合盘云界实际情况,高子云决定办养殖场。我们村是榆阳区有名的白绒山羊养殖地,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白绒山羊,但都不成规模。可是当高子云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却是重重困难。在与村民们细细拉谈之后,得到的均是质疑的声音。那会我24岁,村民们觉得我就是随口一说,都劝我不要做。可是平淡的生活需要折腾,尤其是像高子云这样性格外向、敢说敢做的人,更喜欢停不下来的生活节奏。2013年4月,在家人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高子云开始了她的创业路。

一路坚持稳扎稳打创业路

高子云是那种看上去温和内心却充满力量的人,怎能就那样放弃呢,我还什么事都没做呢。带着这股劲她继续着她的创业路。那时候正处于恋爱中的高子云,不顾男友崔平的反对,一心坚持创业,有时候心里特别烦,他又反对,就吵架,后来我都想到了分手。尽管如此,男友一直陪在高子云身边,一边反对一边帮她做着他能做的所有事情。2013年10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办齐公司营业执照、动物防疫资格证等养殖场手续。11月初,高子云考察引进种公羊2只,购买陕北白绒山羊185只,养殖场正式运营。公司运营初期,养殖场从内蒙古购买了一批羊,由于水土不服,加之遇到阴雨天,高价购买的羊开始发病死亡,让高子云措手不及。幸好有亲人、村民们的帮助,这才不至于让经验不足的我手忙脚乱。她请来本村的老兽医给羊防疫打针吃药,养殖场逐渐度过艰难期步入正轨。

小有成绩守得云开见月明

公司现在有员工4名,资深兽医1名;现存栏陕北白绒山羊176只,存栏肉鸡1430只;羊舍10间,铡草机、粉碎机等配套设施初步建立。高子云表示,公司目前发展状况良好,今年的经济情况,如果单纯养羊很难经营下去,我就引进了养鸡。目前,高子云的养殖场已逐渐步入正轨,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总计12万余元。预计今年年底,存栏羊子达350只,年收入约20万元,2016年底将收回成本。

采访期间正好碰上给羊喂食,呆萌的山羊一看到高子云就围了上去,咩咩咩叫个不停。又脏又累,不过已经习惯了。如今,高子云在养殖方面也算半个专家了,一般的羊、鸡问题都可以自己处理。经过两三年的磨砺,起初不看好高子云的村民竖起了大拇指。国家给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一名村官既然选择了就会坚持下去,尽我所能为村民们做一点事情。高子云说,未来两年内,公司将建造1间冷库,修建羊子加工车间,建立羊子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农户销售渠道,把养殖场办成全镇乃至全区示范养殖场,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相关知识

创业致富中激扬青春 大学生村官养牛记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岳张集镇寺沟村有个大学生村官在当地蛮有名气。他边当村官边创业养奶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6年创业,颇受村民赞赏,人称“奶牛王子”。

胡宁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2009年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现任村书记助理、安徽强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凤台县胡宁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农村再到农村大学生考上村官

胡宁共姐弟四人,家庭孩子多、负担重,家境自然就不富裕,在胡宁上大学时,家中已经欠下20多万元的外债。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校期间,胡宁积极进取和勤奋学习,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锻炼了自己。为了不给家里添更多的负担,胡宁就在校勤工俭学。每天下晚自习,就抱着满纸箱的矿泉水和方便等,在各个寝室推销。每晚基本上能够挣到第二天的生活费,就因为这事还被学校的超市告到校后勤集团。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去带家教,寒、暑假就出门干苦力,修地铁、扛钢筋,开学前卖卖电话卡、生活用品等,加上年底的奖学金,基本上学费能够自理。

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过去,面临的将是就业,很多同学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胡宁却还在徘徊。父母很着急,看到别人毕业后都到大城市去发展,而自己的孩子还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其实,胡宁瞒着家人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考试,顺利过关。胡宁说,这因为这跟自己的创业理想一致。

与奶牛同宿创业路上多艰辛

胡宁借着工作出差的名誉,从表姐那里借了5000元钱,到全国各地进行项目考察。胡宁在考察过程中,睡过车站、公园和牛舍,一天三顿饭就是面包和矿泉水。

经过一番考察,胡宁曾想过养鸡、鸭、猪和黄牛等。但考虑到鸡、鸭和猪的防疫困难,价格的市场波动性很大等原因,所以放弃了。正巧,此时赶上三聚氰胺事件(即三鹿事件),很多奶牛场都纷纷倒闭,奶农杀牛的事件屡见不鲜。也是机缘巧合,因为胡宁的考察费用即将用完,只够回家的路费,此时胡宁遇见了一位姓宗的大叔,他正在从事奶牛养殖。胡宁跟他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后,他就让胡宁吃住在他家,帮助他养奶牛,打扫牛舍卫生等,晚上就与牛同睡,因为牛舍是棚,周围是雨布,晚上风雨夹着尿臭,让人难以入睡。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胡宁发现目前奶牛养殖市场比较混乱,多是以家庭散养为主,养殖质量和科学化程度都不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扩大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奶牛将是致富的好出路。

有了好的项目,但对于胡宁这样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即高兴又失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胡宁踏上了筹集资金的道路。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找亲戚、朋友和同学帮忙,结果他们都躲得远远的。当时还接到同学母亲的电话说:不要再逼儿子借钱了,他要断绝母子关系。胡宁接到电话,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连忙说对不起。还有的亲戚、朋友责怪胡宁说:“上完大学不好好找份工作而去当什么村官、还养奶牛,奶牛长几个鼻孔可知道,看样子是上学上傻了,真丢人”,同时村民还给胡宁送个外号——吹牛场长。

经受多次打击,胡宁并没有放弃自己创业养殖奶牛的想法,逢人便解说养殖奶牛的创业梦。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宁认识了一位企业家,他听了胡宁的想法后,愿意投资1000万元,但前提是要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欣喜若狂的胡宁不顾一切的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便瞒着家人,向在外地的表姐又借了五万元钱,开始筹办前期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终于把土地等相关手续办齐了。此时胡宁再找到投资人,他却说要到大城市去投资了。经历过这次打击,胡宁一蹶不振,就在要放弃的时候,胡宁听说邻近村有个养鹅场倒闭了,希望之火又重新点燃起来。胡宁找到养鹅场的场长,准备租他的场地作为奶牛养殖场,开始时鹅场场长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便答应了,谁知没有过几天,便不同意了。因为对胡宁信不过,更重要的是胡宁没有钱,所以就拒绝和胡宁合作。为此胡宁都跑遍了县城和乡镇的每家银行,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曾经胡宁还天真地说,政府有政策,必须给大学生创业贷款,结果还让别人取笑了。

政府支持奶牛报喜

为了此项目,胡宁做了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与村支两委。村书记和村主任看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都非常认可,认为该项目很不错。由于村里土地和资金问题不能解决,村书记和村主任带胡宁找到镇政府。镇领导听了胡宁们的汇报后也非常认同该项目。为了更好的实施此项目,镇领导亲自带胡宁到县各部门办理手续,还亲自到农户家中帮胡宁协调土地问题,最终镇领导和市、县农委领导的帮助下和别人的白眼和家人的不解中,把奶牛养殖基地大体建成!建设初期,购买第一块红砖的时候,胡宁就吃住在工地监督工程,为了节约成本,在烈日炎炎下,背着石灰去放线。

当回忆起创业艰辛之路时,胡宁至今还记忆犹新!购买秸秆饲料的时候,胡宁亲自到田间地头去劝说,村民们怕挣不到钱,没有焚烧方便,又加上胡宁大学刚毕业,村民对胡宁也不太信任。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胡宁最终完成了粗饲料的收购,并通过努力,购买了220头奶牛。奶牛进场期间,胡宁激动不已,整整两昼夜没有休息,每天只吃一顿饭。由于技术和经验缺少,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奶牛应急,连续20天的鲜奶都没有销售掉,胡宁每天除了饲养奶牛、通过书本学习养殖技术,还要想方设法去请教淮南益益乳业公司技术人员、寻找销售渠道等,结果第一个月还是亏了10多万元。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奶牛场逐步走出困境,也有原先的亏本变成盈利,同时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强农牧业从起初的220头奶牛发展到今天存栏奶牛700多头的规模。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达3000多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688.4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36.55万元。当地党委、政府对此评价说,强农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走上致富小康路,带动就业48人、间接带动就业280多人。公司积极开拓创新,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入手,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走立体种、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饲养,创建了“秸秆-奶牛-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业”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路在脚下起步新梦想

当然随之而来企业获得了: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安徽省扶贫龙头企业、淮南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胡宁个人也获得了国家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安徽省第二届青年创业之星、淮南市十佳创业青年、淮南市劳动模范、淮南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胡宁说,荣誉只属于过去,路还在脚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6年里,我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失败,在迷惘中渐渐认清了自己;6年里,我也用辛苦换来了成功,意识到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的老师们真情地说,10年前,怀揣着梦想胡宁来到了母校,4年后,胡宁同样怀揣着梦想走向了社会,此时的梦想因为大学4年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真实。“为了这个梦想,胡宁曾在迷惘中摸索,曾在挫折中彷徨,曾在失败中挣扎。历经了艰辛进取的梦想是全新的梦想,拥有了全新的梦想,胡宁便是全新的自己。

之前,有媒体报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同时,胡宁不忘回报社会,先后向社会公益事业、救助项目捐资20多万元。

大学生向斌回家养殖做知识型“羊倌”


陕西省富平县刘集镇的向斌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回村发展奶山羊养殖业,依靠科学养殖,他家的羊场成为了全县最大、效益最好的羊场。记者见到向斌的时候,他正在给一只生病的奶山羊喂药打针,自家羊场的羊出现疾病时,向斌基本都能自己治疗。向斌向记者介绍说:“我在西农大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回来就自己在这给羊治病。”2007年向斌家一次性购买了60只奶山羊,但受技术等因素制约,效益一直不理想。2008年向斌高考就选择报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2011年学成后的向斌没有选择外面的精彩,而是毅然回乡发展奶山羊养殖。向斌说:“因为出去工作的话也是从事畜牧业,所以觉得回来帮家里更好一点。”

向斌接手自家的羊场后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圣唐乳业澳尼克牧场投入使用,让养殖户进行集中养殖。向斌把自家羊场搬了进来,解决了家庭养殖场地不足,圈舍简陋的问题,养殖规模由原来的100多只,迅速发展成为500多只。他在大学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在养殖中刚好派上了用场。记者采访时发现牧场内其他养殖户直接用玉米进行饲喂,而向斌饲喂时却用的是自己配制的混合饲料。采用科学饲喂,他家的羊长得好,羊奶产量高,成本也比较低。另外,人工授精技术、疾病防治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在养殖中如鱼得水。他家目前是全县养殖奶山羊数量最多的养殖户,每年生产鲜奶30多万公斤,生产羊羔1000多只,效益非常可观。眼下向斌正在抓紧时间学习,准备全国职业兽医师考试。如果通过考试,他在经营好自家养殖场的同时,还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其他养殖户进行服务了。

编后语:向斌的成功是他学以致用的结果,也是富平县大力发展奶山羊养殖业利好政策的结果。近年来渭南市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创业,而发展优势种植、养殖业的扶持政策叠加更为广大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到农村广大的空间大展拳脚,不失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途径。

大学生负债40万 养泥鳅年赚百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并且还以此做到了年赚上百万的好成绩。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大竹鼠小眼萌 小投资大学生


陈云杰在观察竹鼠的生长情况。

随着近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为挣不到钱和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但在三门县浦坝港镇五支岙村,陈云杰却辞退了宁波优越的工作,返回三门老家安心当“鼠老大”,现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竹鼠养殖能手。近日,记者来到他的养殖场,探了个究竟。

竹鼠样子很“萌”,性子凶残

有人喜欢养鸡、有人喜欢养兔,这些都司空见惯了。可是,五支岙村的80后小伙陈云杰,竟然像模像样地在老家养起200多只竹鼠,而且部分竹鼠个头比猫还大。

步入陈云杰的养殖场,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米糠、翠竹的清香,除了冷风机的声音,隐约还可听到“窸窸窣窣”的响声。只见养殖场内设有一个个用瓷砖隔开的竹鼠“营房”,一只只毛茸茸、胖嘟嘟的竹鼠,有的蜷缩成一团窝在角落里酣睡,有的抱着竹子啃得正欢,有的相互嬉戏打闹,模样憨态可掬,甚是可爱。

“竹鼠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与普通老鼠不一样,是‘素食主义者’,只吃竹子、玉米、西瓜和米糠等素食,从不食肉,所以养殖环境要特别干净,而且不能带有传染病。”陈云杰边喂食边说,“竹鼠的皮,毛长绒厚,肉质鲜嫩,很受上海、广州等地一些沿海居民欢迎,它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它们的样子看上去很‘萌’,但生性凶残,牙齿特别锋利,不懂它性子的人容易受伤害。”陈云杰捉住一只竹鼠的尾巴,往空中一提,笑着说,“必须抓尾巴,如果不小心被竹鼠咬到,手指会被咬掉。”

放弃工作,试着吃养鼠业“螃蟹”

一位80后的小伙,怎么会想到养殖竹鼠的?

2010年8月,陈云杰大学毕业留在宁波,在金融行业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6000多元,多时甚至能拿到1万多元。

养竹鼠的念头,源自于互联网和一个电视节目。去年6月的一天,他从新闻里看到外地有人养竹鼠致富,非常畅销,经济效益很好,而台州本地少有人养殖,他不由动了心。于是,他很快向所在单位递交了一份辞职书。

看到儿子回家养竹鼠,陈云杰的母亲非常反对:“读完大学有份好工作不容易,干嘛还要回家养竹鼠,人家会笑话的。我们这儿以前也有人养过这玩意儿,最后都失败了,儿子你千万不要冒这个风险!”

陈云杰的父亲却对儿子的决定给予了支持。2014年8月,在父亲帮助下,他投资5万多元,在五支岙村猪埔场建造了竹鼠养殖场。当年9月5日与11月8日,先后从外地引进100对小竹鼠进行试养。

没有半点养殖经验的陈云杰,一上来就养别人没养过的竹鼠,其困难可想而知。他去书店里买来一些书,比如《竹鼠养殖技术知识》,有空就阅读;从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竹鼠养殖技术方面的资料;到宁波、温岭等养殖企业参观取经;遇上技术难题,就向三门县畜牧局专家请教。

一对竹鼠可卖四五百元,一年能养两批

自从建起竹鼠养殖场,一年来,陈云杰全身心扑在了养殖场,给竹鼠喂食,打扫鼠窝,劈毛竹,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把竹鼠视作“宝贝”。

养殖初期,一些竹鼠老闹腹泻,通过查找资料和向专家请教,他才知道,原因在于他喂食的毛竹带有水分。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陈云杰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竹鼠一般生长在云南、广西等温暖地区,而台州地区温差大,这是我在竹鼠养殖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我为此到处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想方设法让竹鼠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陈云杰说,“我特意不配备空调,希望通过几代驯化,让它们适应这里的环境。在鼠窝的构造上,我将它分为内外室结构,还在屋顶上加盖保温材料,尽量减少温差。”

在陈云杰的细心呵护下,这些引进时约0.5公斤重的竹鼠,现已长到了约1.5公斤,今年5月就可以开始出售。

陈云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对竹鼠可卖到450-500元。竹鼠一年可养两批,春秋季节是繁殖的高峰期,交配后60天就能产仔,第一胎产1-2只,第二胎能产3-7只。养殖10个月,竹鼠达到约1.5公斤重时,就可以销售了。按目前市场价格来看,一公斤鼠肉能卖到100元左右。尽管现在养殖场的竹鼠存栏只有200多只,但陈云杰的目标是养殖1万只,这样,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

“现在农村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大学生回归,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返乡创业,做一个新型农民,比在外打工要强。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我要继续走下去,把事业做强做大。”陈云杰信心满满地说。

90后女大学生何礼会当猪倌


留着马尾辫,脸上灿烂的笑容,一身休闲运动装。如果不介绍,你很难把眼前这位青春靓丽的姑娘与养猪场老板联系在一起。这个女孩叫何礼会,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机会,一个人毅然来到农村,当起了猪倌。

何礼会生于1990年,老家在六安。受父母的影响,小何打小对养殖业很感兴趣。2013年,从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的何礼会来到肥东梁园镇一家养猪场学习养猪。3个月后,何礼会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因为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养猪场才是心中最初的梦想。之后,经朋友介绍,小何在肥东县牌坊乡兴庙村盘下了一块园区,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可出人意料的是,从开办猪场到现在,整个场里就小何一个人。打扫卫生、配饲料喂猪、给猪打疫苗、接生、销售等基本上都是小何一个人来完成。何礼会说,猪一天要喂两次,上午和傍晚各一次,疫苗也要定期打,产崽一般都在晚上,每头母猪能产20多头小猪呢。小何坦言,其实养猪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多学习多用心就行了。

了解到,小何曾经是一个十分喜欢运动的女孩,骑山地车、打排球都是她的爱好。不过现在,想出去打打球,或是跟朋友一块逛街吃饭,都成了一种奢望。现在一个人在这里已经习惯啦,偶尔会出去放松一下。谈到以后的打算,何礼会表示,希望能通过养猪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蒲江大学生“猪倌”的创业致富路


2010年,在几经权衡后,22岁的周福林从新希望公司辞职,回到蒲江县家中,用3万启动资金买了百余头小猪,建起了猪场。科班出身的他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一心当起了“猪倌”。

5年过去,经历过好光景,也熬过赔钱的苦日子,从当初的百余头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头,经过不断技术改良和品种优化后,周福林的猪场今年收入预计50多万元,他还成立了生猪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创业头年遇重创

2010年,正是猪价涨得厉害的时候,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周福林动了心。他回到家乡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养猪梦。创业初期的他,一个人在荒郊野外,忍受孤单寂寞,只为坚守自己的养猪场。然而,年底,当上一波行情的甜头还没尝到,猪价便开始下行,猪场里的小猪也染上了口蹄疫,这对刚开始创业的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每天给猪蹄抹药水消毒,周福林干脆在猪场旁搭了棚,搬来跟猪一起睡,每晚起来两三次看有没异样,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猪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也死了差不多2/3的猪。有人找到周福林,悄悄告诉他,把死猪拿去卖可以减少近1/3的损失,被他一口拒绝了。在周福林看来,养猪一定不能昧了良心。正是有着这份对养殖业的热情和诚信,周福林才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猪场也变得越来越大,创业第二年收入就达20来万。

科学养猪带致富

周福林说,经过几年起起伏伏,他对养殖行业有了新认识,一是现在消费市场对猪肉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畜牧粪污处理好了也可以变废为宝。

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周福林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养受市场欢迎的瘦肉型猪、将粪污通过物理处理再免费铺管输送给周围田地。现在,周福林猪场所有猪都是对喂养技术要求高的瘦肉型猪,市场价高于普通猪肉0.8元/斤,并且于去年成立了福林合作社开始了种养循环,周福林将猪场的猪分给社员喂养,以每头提成方式给付喂养费。村民候启贵告诉记者,以前自家喂的普通猪每斤比市场价少1元左右,年年喂年年亏,现在从周福林猪场接手的猪按照他指导的技术喂养,稳进不赔零风险,去年家里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

猪养得越来越好,从当初的一个猪舍到现在的4个,从借款买饲料到现在年收入50万元,对于未来,周福林还计划开启电商业务,将猪肉做成成品卖到国内各地。

贫困大学生任兴全养兔成了小老板


文升乡贫困大学生任兴全养兔年出栏1500只纯利润10000元

这是一个特殊的养殖户,欠债3万元却建起了养殖场,年仅20几却成为了小老板。

冬日天气,寒风凛冽。1月5日,在文升乡莲花滩村13组的嫦娥一号养殖场,记者见到了故事的主人翁任兴全,穿着朴实,笑容很甜。

任兴全今年23,大学毕业两年,父母是农民,家境贫寒,家中欠下3万元的债务。

进工厂、做销售、打零工毕业后,懂事的他开始在外打工,但都感觉不适合,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当他苦于不知做什么时,文升乡党委副书记徐正和介绍他到邓城垭村养殖户杨培友处,用自己打工挣的钱买了15只肉兔养。

乡上领导帮助他办理贴息贷款5万元,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养兔场,帮他发展了新西兰白兔、德国花巨兔等7个品种,常年存栏1000只,让他有了自己的养殖场,当上了小老板。

在2012年的D级危房改造中,乡政府第一时间想到任兴全,资金补贴10000元的好政策让任兴全从危房住进了新房,又从民政专项资金中争取到2000元送到了任兴全手中

有了乡政府的帮助,有了乡领导的关心,养殖场已初见效益。任兴全告诉记者,2012年已出栏1500只,纯利润10000元。

立个出售种兔的牌子在门口嘛,钱由我来出,这样也可以销售一些给路人;再在城里帮你找个门面设个点,进行鲜兔宰杀就在这时,文升乡党委副书记杨国祥都还在帮任兴全出主意想办法。

大学生“鸡倌”养鸡为农民致富添翼


年孵化鸡苗40万只,年产值超过600万元,带动五指山市200多户农民增收,这是4名80后大学生经过几年拼搏后交出的创业答卷。80后青年雷华松、武华功、欧阳卫明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五指山,如今专业养殖五指山蚂蚁鸡,并为当地农民提供鸡苗,传授养殖技术,帮助农民为鸡找销路。

2007年7月,雷华松等人从琼州学院毕业。毕业初期,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五指山市一家蜘蛛养殖公司打工,并利用业余时间养起了兔子。养兔让雷华松等人掘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但纯粹靠养兔,产业太单一,他们开始思索在五指山共同创业,根据五指山气候特点,决定尝试养鸡。

经过一番挫折,2009年年初,雷华松无意中在五指山发现了本土蚂蚁鸡。在充分调研后他们得出结论:蚂蚁鸡个头大小都一样,外表、毛色、体重基本一致,另外这种鸡较小,只有两斤左右,刚好满足城里人一家吃。考虑到这些因素,大家最终决定饲养蚂蚁鸡。

2011年,蚂蚁鸡的出栏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做大蚂蚁鸡产业,雷华松注册了五指山南圣华松蚂蚁鸡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着鸡苗的增多,他们便让附近农民来养,合作社帮助农户搭鸡舍,提供鸡苗、饲料和养殖技术,鸡出栏时合作社负责收购。农户养殖积极性较高。2012年,年孵化鸡苗近40万只,除了供五指山市农户养殖的鸡苗外,鸡苗还销往保亭、琼中、陵水等地。

武华功告诉记者,去年,同学魏东在他们的邀请下,从广东一家大型养鸡场辞职来到了五指山,专门负责养鸡场技术管理。4名大学生谈及自己的未来时,他们说要把五指山的蚂蚁鸡品牌打出去,为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海南大学生“鸡倌”雷华松:享受远离喧嚣的乐土


雷华松的创业故事就一句话——“做好从小就想做的事”。

初中毕业时,雷华松就有创业冲动。当时,家里在福建南平的造纸厂办得有声有色,从小耳濡目染,雷华松对创业颇有一番想法。高考成绩不佳,因为从小喜欢种养,雷华松选择了琼州学院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误打误撞来了海南五指山。

2007年雷华松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五指山市一家蜘蛛养殖公司做技术员。工作之余,几个大学同学琢磨起养兔子。“原来在学校实验室就同时养过几十只兔子,技术上没问题,只是扩大下规模而已。”扎根山区创业的想法遭到家人极力反对。“他们觉得养殖是初中生就能做的事,上完大学哪能干这个。”雷华松原本计划筹措10万元启动资金,几番软磨硬泡,家里只给了1万元。

雷华松和几个同学只能边打工边创业,琢磨着成本低的养殖业。不久,雷华松发现当地农户散养的本土蚂蚁鸡,销路特别好,价格也比市面上其他品种的鸡贵出一倍。这种鸡个头大小相差无几,外表、毛色基本一致,每只仅两斤左右,刚好是城市人一家一餐的量。五指山山好水好气候好,又靠近三亚旅游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09年初,大家决定生态养殖蚂蚁鸡,将孵化的鸡苗交给农民散养,指导养殖技术,帮农民找销路。

想法虽好,但找到农户时却没人搭理,“他们都不相信能挣钱。”雷华松通过饲料店联系一些赊饲料账的农户,免费提供鸡苗,养大的鸡卖出去后抵饲料钱。还有一些养猪的农户附带着养鸡,有果园、槟榔园的农户放在林子下散养。不用投本钱就能养鸡,农户自然乐意。

尝到合作养殖的甜头,农户的积极性和信心大增,蚂蚁鸡出栏量也越来越大。雷华松注册了五指山南圣华松蚂蚁鸡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搭鸡舍,提供鸡苗、饲料和养殖技术,鸡出栏时负责收购。鸡苗不仅供应五指山,还销往保亭、琼中、陵水等地。蚂蚁鸡也迅速占领海口、三亚等地的市场,供不应求。

“不走弯路是不可能的。”雷华松说,挫折是创业者的必修课。由于合作社规模小,孵化机厂家对安装、维修都不上心。“养殖场不上规模,好的机器,厂家不愿意卖给我们。”雷华松只能买来一些二手的孵化器,孵化率很低,有些用不到一年就作废了。

2011年,养鸡场发生疫情,死了1万多只鸡,损失30多万元。这让雷华松深刻体会到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的重要性。他说服在广东一家大型养鸡场担任技术主管的同学魏东,来合作社专门负责养鸡场技术管理。

养鸡场很快恢复了“生机”。去年,南圣华松养鸡场孵化鸡苗60多万只,出栏10多万只,产值超过800万元,带动当地2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看到生态养殖的带动效应,五指山市政府2013年从海南省中部地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拨付20万元,支持雷华松购买两台大型孵化机,2014年又拨付40万元支持他们扩大养殖场建设。“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养鸡场规模可能不到现在的一半。”雷华松说,最令他自豪的是不断有大学生加入他们的创业团队,现在已有9人。

创业让雷华松找到了乐土,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做事。“养殖上了瘾”,他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