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饲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和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养猪生产中,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所以饲料成本决定了养猪经济效益,如果饲料成本太高,即使再高的猪价都无济于事。在生产过程中饲料的配方、加工、贮存以及饲喂过程中都会引起的饲料利用率低、饲料浪费等,从而使饲料的成本提高,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饲料成本的控制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养猪场饲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和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1、影响饲料成本的因素

配方不合理。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不但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还可以降低饲料的成本,但是实际生产上普遍存在饲料配方不合理的现象,大多数猪场都盲目使用同一个饲料配方,常导致饲料的营养不符合本场猪群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造成饲料的浪费,从而增加了饲料的成本。在设计配方和配制日粮时如果不注意饲料原料的性状,如使用玉米原料时玉米的水分过大,就会导致所配制的饲料中的能量不足,如果不修改配方,必将会影响到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在养猪过程中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求重点不同,仅母猪就分为妊娠阶段、哺乳阶段、空怀阶段等,如果饲料的配方不按照猪生理阶段的改变而做相应的变化就会造成饲料浪费,如一直给母猪使用一种饲料就会使母猪摄入的营养不足,影响正常的发情和排卵,或者使母猪摄入的营养过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另外,生产上还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给仔猪吃乳猪料、中猪吃小猪料、大猪吃中猪料可加强营养,促进猪只生长及增重,但是实际上这样做会造成饲料浪费,成本增加,反而对养猪生产不利。

加工不当。大多数猪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机器不合适或者机器保养不当,维修不及时从而导致饲料粉碎粒度不够,或者混合不均匀而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在饲料加工时如果不按照使用说明将一些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等投料的顺序发生改变,搅拌不均匀均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在配制饲料时衡量不准确,配制的饲料没有达到配方的要求,或者配制时缺乏一种原料而随意的使用其他原料替代都会影响到饲料的成本。

贮存不妥善。饲料贮存不当会引起饲料出现发霉、变质、氧化等问题,而使饲料失去饲喂价值。饲料原料在购进时要注重水分,要贮存前要将水分控制在适宜范围,并且要提供适宜的贮存条件,控制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在贮存一些饲料添加剂时如果不按照要求操作,或者贮存时间过长易发生氧化变质,从而造成饲料的浪费。另外,料库或者猪舍的料间没有做好防鼠、灭鼠的工作会导致饲料遭遇鼠害,造成浪费。

饲喂不当。在加工和配制饲料要按照生产计划进行,如果饲料计划不周会导致饲料配制不足或者饲料积压过多,而造成生产上的浪费。在饲喂过程中造成的饲料浪费不容忽视,在饲喂时如果没有根据各个生理阶段猪的营养需求来确定最佳的饲喂料,或者在饲喂时饲养人员没有执行饲养标准,导致饲喂过量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这种现象在规模化猪场表现的更为严重。

2、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做到使用最少的饲料获得最佳的饲喂效果要科学合理的设计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不同的季节、猪只的品种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本场猪群的饲料配方,并且要严格按照饲料配方来配比饲料,防止错配的发生。为了尽量降低饲料成本最好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在购买原料时要注意不可贪图便宜采购劣质饲料或者变质的饲料,如果猪场不具备生产配合饲料的能力而需要购买配合饲料时,要注意从信誉良好的饲料厂家购买。在配制饲料时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对能量需要量的变化,及时改变饲料的配方,如母猪料要细分为配种前期料、妊娠初期料、妊娠后期料、哺乳期料等,育肥料则分为小猪料、中猪料和大猪料,每一阶段都要使用相应的饲料。在配制饲料时还要注意原料的性状,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配制。

正确加工饲料。在加工饲料时要使用合适的机器,以加工出适宜粒度的饲料,做好机械日常的保养工作,发生故障要及时的维修或更换,不可继续使用,在搅拌饲料时要充分搅拌,搅拌均匀,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在投入预混料和饲料添加剂时要注意投放顺序,并且要称量准确,避免出现饲料原料的浪费。

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因地制宜的完善饲料的保存条件,控制好饲料贮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做好防鼠害和虫害的工作,在饲料的保存过程中要做到无潮、无霉、无鼠虫、无污染。一些预混剂和饲料添加剂要严格按照说明来贮存,以避免出现变质和氧化的现象。要做好饲料的防霉和脱霉的工作,可在饲料中添加防霉脱霉剂。

合理饲喂。在饲喂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猪的需求量来投喂饲料,并且还要根据猪实际的采食量来确定饲喂标准,饲养员要严格的执行饲喂标准,避免出现饲料的浪费。在喂料和加料时要避免污染和浪费饲料。合理的设计料槽,及时的改进不合理料槽。

相关阅读

养猪场驱虫方法


1常用的驱虫方法及优缺点

在养殖过程中,猪只驱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不定期驱虫方法

将发现猪群寄生虫感染病症的时刻确定为驱虫时期,针对所发现的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药物进行驱虫。采用这种驱虫方法的猪场比例较高,在中小型养猪场(户)使用较常见。该方法便于操作,但驱虫效果不明显。

1.2定期(1年2次)驱虫方法

即在每年春季(3~4月份)进行第1次驱虫,秋冬季(10~12月份)进行第2次驱虫,每次都对全场所有存栏猪进行全面用药驱虫。该模式在较大的规模猪场使用较多,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是,由于驱虫的时间间隔达半年之久,连生活周期长达2.5~3个月的蛔虫,在理论上也能完成2个世代的繁殖,容易出现重复感染。1.3阶段性驱虫方法

指在猪的某个特定阶段进行定期用药驱虫。种母猪产前15天左右驱虫1次;保育仔猪阶段驱虫1次;后备种猪转人种猪舍前15天左右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

1.4四加一驱虫方法

是当前最流行的驱虫方法。即种公猪、种母猪每季度驱虫1次(即1年4次),每次用药拌料连喂7天;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驱虫1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初生仔猪在保育阶段约50~60日龄驱虫1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引进猪混群前驱虫1次,每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这种模式直接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在猪场中的感染分布情况及主要散播方式等重要内容,重新构建了猪场驱虫方案。其特点是:加强对猪场种猪的驱虫强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寄生虫的传播,起到了全场逐渐净化的效果;考虑了仔猪对寄生虫最易感染这一情况,在保育阶段后期或在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能帮助仔猪安全度过易感期;依据猪场各种常见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发育期所需的时间,种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如果选用药物得当,可对蛔虫、毛首线虫起到在其成熟前驱杀的作用,从而避免虫卵排出而污染猪舍,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故该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猪场驱虫模式。

无论采用哪种驱虫模式,都要求定期进行,形成一种制度。不能随意想象或者明显看见猪体有寄生虫感染后才进行驱虫,或者是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认为驱虫1次就可高枕无忧。

同时,猪场应做好寄生虫的监测,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搞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严禁饲养猫、狗等宠物。同时加强发酵垫料的管理工作,通过发酵垫料的堆积发酵及时杀灭虫卵。

2驱虫药物的选择

由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在猪体内存在交叉感染和混合感染的情况,而且不同药物对不同寄生虫的驱杀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合适的驱虫方法和药物来控制寄生虫就显得非常重要。

2.1驱虫药物选择的原则

在控制寄生虫过程中,选用合适的驱虫药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环节。选择药物要坚持操作方便、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的原则。

2.2驱虫药物的功效特点

目前驱虫药的种类主要有敌百虫、左旋咪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阿苯达唑及芬苯达唑等。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而对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幼虫、毛首线虫效果较差。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则对线虫、吸虫、鞭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等均有较强的驱杀作用。猪一般为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选用广谱的复方药物,才能达到同时驱除体内外各种寄生虫的目的。

2.3驱虫药物类型的选择

在选择药物的剂型方面,应根据猪场的特点,兼顾操作方便,合理选择。国内开发的驱虫药剂型,主要有粉剂、片剂、注射液,新开发出来的有口服液、糊剂、浇泼剂、膏剂和胶囊。注射液有剂量准确的优点,但劳动强度很高,如果猪的体重大、存栏数量多,则较难做到全群驱虫。而预混剂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使用方便,所以使用预混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小规模养殖户可选用片剂或注射液,操作相对方便。

2.4驱虫药物适用的目标对象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达到彻底驱虫的目的,猪场必须采用全群覆盖驱虫,对猪场里所有的猪只进行全场同步驱虫。所以药物必须满足同时适用于公猪、怀孕母猪、育肥猪及断奶仔猪等各个生长阶段猪的安全需要,才不会引起流产及中毒。

2.5驱虫药物的毒性

驱虫药物的毒性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如左旋咪唑、敌百虫等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中毒现象,因此母猪及仔猪应避免使用。另外阿维菌素在生产过程中也易产生多种复杂成分,其中包括一些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有些对人和猪都有毒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未将有毒的成分去除则使用后容易产生不良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选购时应选择信誉度好的厂家的产品。

2.6驱虫药物的适口性

药物的适口性对驱虫效果也有影响。只有在不降低采食量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猪体摄入足够量的药物,从而起到驱虫的目的,同时也不会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

综上所述,只有在合适的驱虫模式上,选择理想的药物,同时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猪场寄生虫的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养猪业逐步由家庭副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养殖方式,这些都对防止重大疫病发生、提升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满足猪肉市场供给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从我国养猪业发展来看,传统养猪业,以家庭分散养猪为主,猪粪尿可给农田施肥,促进农作物生长。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迅猛增多,随之,猪业所产生的排泄物数量必然也会明显增多,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囤积,随时都会对人类和养殖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出现到处粪臭味,苍蝇满天飞,还会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等产生的污染。据测算,1头猪平均日排鲜粪2.5kg、尿4kg,一个万头猪场日排粪量150t。所以对养猪场环境的控制已迫在眉睫。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1、规模化养猪场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1.1规模化养猪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猪场产生的病原微生物、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排人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2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296kg氨气(NH3)、27.okg硫化氢(HzS)、48kg粉尘和2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km,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以上。

1.2规模化养猪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猪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养猪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氨、磷、病原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等,粪污经人为冲洗和降雨冲刷,大量的营养元素流人江河湖泊池塘或渗入地下水,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氧溶解度降低,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生态平衡等。

1.3规模化养猪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猪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入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铜、高铁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增高,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

2、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控制措施

2.1减少养猪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场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平衡氨基酸法。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猪排泄物中氮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O%~6.0%(其中粪氮占33%,粪氮占67%)。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实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研究表明,通过在猪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有专家试验巾,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赖、蛋、色、苏等4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

添加酶制剂法。在猪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能促进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相应,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据报道,在猪饲料中添加200~10001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lookg,需要饲料317kg)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kg降为0.llkg。

添加其他添加剂。研究表明,在肥育猪料中加lOO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近,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降低了铜的污染。

2.2规模化养猪场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猪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猪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2.3广泛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等畜牧业等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今后,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养猪者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4加大监管力度

依托现有的法律法规,严把新建养猪场防疫的准入关,建设一个,达标一个。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配合,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将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执法监管列入日常的工作日程。严格执行规模化养猪场建设的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相关制度。

3、小结

以上对动物养殖场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现状、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当前养殖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动物营养学家及畜禽饲养户共同努力,将养殖污染逐渐降低,以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1、猪场选址与布局
1.1科学选址
现代化猪场的科学选址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保证,科学合理的选址在猪生产过程中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表现为可减少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使生产流程通畅,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过去许多猪场过多考虑饲料运输、生猪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环境中对猪生活、生长过程所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大多将场址选择在靠近公路或大城市的城郊等敏感的区域,导致疫病暴发,难以控制及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从防止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猪场一般要远离其他养殖场500~1500m以上,屠宰场和兽医院宜在1000~2000m以上,离居民点、工厂宜在500~1000m以上,主要交通干线300m以上,如有林带、河流、围墙等,则距离可适当缩短。
就地势方面讲,猪场应避风向阳,不宜建于谷地和山坳,防止空气在猪场上空形成涡流;考虑排水问题,地面要平坦而稍有缓坡,坡度在1%~3%最好,但最好不超过25%。此外,还要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40~50m2/头、商品猪3~4m2/头考虑。
水电方面也是重点考虑的,水源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以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水及日常清洁用水的要求。电力方面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猪场必须要有备用电源。
此外,要求场地土壤毛细管作用弱,透水透气性强,吸湿性和导热性小。一般沙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方面均十分理想,但导热性强,易增温和降温,对猪不利。黏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导热性方面性质与沙土相反。砂壤土兼具沙土和黏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建场土壤。
1.2合理布局
场内圈舍应根据风向、地形、朝向、生产工艺流程、防疫卫生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因地制宜,力求紧凑合理,确定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各猪舍间按设计要求系统安排,便于猪群周转,互不干扰,严格遵守各生产单元全进全出,形成稳定的生产流水线。

猪场内总体来说应划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这4个区应合理布局、严格区分。隔离区应设计在产区的下风向,各区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最好用绿化带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从生活区和隔离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生产区内,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及饲料需求可划分为配种、妊娠、分娩和哺乳、断奶仔猪培育、生长及育肥等几个生产阶段,并对应设计专用圈舍。生产区内猪群流动方向为母猪在配种舍、妊娠舍及分娩哺乳舍间循环流动,而商品猪由分娩哺乳舍向断奶仔猪舍、生长育肥舍单向流动,最后在装猪台出场上市。各舍间采用多点式布置,把配种舍、妊娠舍和分娩哺乳舍作为繁殖猪的生产区,断奶仔猪舍单独作为仔猪生产区,生长舍及育肥舍作为商品猪生产区。
此外,除猪在各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猪舍和设施外,还需其他的配套条件,比如电力设施、供水设施、排污设施、防疫消毒、交通运输等。在人员管理方面,兽医、养殖场饲养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专岗、专人、专舍,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2、猪场室外环境控制
2.1圈舍周围绿化
绿化是改善整个猪场环境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绿化不仅可美化猪场环境的和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对生产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植物可吸收大气中有害有毒物质,有效净化过滤空气,达到减轻异味的目的。由于集约化猪场大多饲养量大,加之密度极高,在猪的生长过程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对猪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性,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氧气,同时植物对多种有害气体都有较强的吸附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场区内有害气体。有资料表明,植物可使场区内空气的有毒有害气体量减少25%,臭气减少50%。二是改善场区内小气候,调节场区内气温。草地和树木叶面面积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5~65倍和75倍,通过大量树木遮挡阳光,可有效减少光照、辐射,同时叶片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减少辐射热50%~90%,因而使得环境中的温度比未绿化地带降低2~5℃。除降低气温外,还有截留降水、降低风速和蒸腾作用等优点,从而形成舒适的小气候。三是可有效减少场区内尘埃及细菌含量,减少病原传播。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尘,据报道,母猪产圈内空气中细菌含量为800~100个/L,肥猪舍为300~500个/L。而许多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可附着在灰尘上,随空气流动而传播疾病,因而场区内尘土飞扬直接威胁猪只健康。植物叶片对灰尘有吸附、粘着及滞留作用,使得空气中的微粒含量大大减少,进而使附着的细菌数目也相应减少。同时许多树木的花、叶、芽能分泌挥发性植物杀菌素,可杀灭一些对猪只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四是大大减弱噪音强度。猪场内部的各种机械、运输工具的开动及猪本身采食、鸣叫、走动、打斗都会产生大量噪音,这些噪音对猪群的采食、休息、增重都有着不良影响。树木与植被对噪音具有吸收及反射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噪音的强度。2.2完善消毒措施
场区内的环境卫生及消毒措施的好坏与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消毒不利,就给大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造就了有利条件。一是在猪场大门及每栋猪舍的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大门消毒池池长为出入车辆车轮2倍周长以上),在消毒池内注满3%烧碱溶液,用以进出车辆车轮和来往人员靴鞋的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周要更换2~3次。二是用1∶1600的百毒杀药液对进入场区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彻底细致地喷洒消毒,进入人员必须穿上生产区专用的水鞋或其他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入生产区。三是严格限制外来车辆、人员等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及其他用具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同时应定期进行消毒;本场工作人员由生活区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换鞋,然后通过装有20~25cm深的消毒液的通道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四是当猪场发生疫情时应采取隔离、消毒等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2.3清理垃圾和杂物,杀鼠灭蚊
蚊子及老鼠身上常常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例如乙脑病毒、伪狂犬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通过它们的活动可引起疫病的流行。蚊子、老鼠传播疾病有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直接传播是指蚊子、老鼠携带病原在叮咬动物、盗食饲料时造成某疾病的感染与流行;间接传播指蚊子、老鼠作为寄生虫携带者在活动中将疾病散播开来。此外,老鼠的食量很大,1只鼠每天可消耗50~100g的食物,1年可吃掉12kg粮食,且其排出的粪便可污损近40kg的粮食;由于老鼠的门齿终身生长,因此要不断地啃咬建筑物、衣物箱柜等来磨平牙齿,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此,规模化猪场应做到:一是清除养殖场内的杂草、粪尿、积水和垃圾,一些猪场不及时清理杂物或平时的垃圾杂物堆积如山,从而给蚊虫和老鼠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二是加固墙基、地面、门窗等,一旦发现洞穴立即封堵,使用各种灭鼠设备将老鼠的危害降至最低。三是使用杀虫剂、灭蚊灯及在排水沟、雨水积存的等处放置杀虫药,减少场区内的蚊子数量。
2.4注意水源选择、防护和水质净化
在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今天,猪场的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拥有充足的供水和良好水质的水源是猪场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水质的好坏,特别是当水中含有病原体时对猪群的健康影响极大,如在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很可能引起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腹泻性疾病的发生。造成饮用水的感染因素很多,比如,饮水系统添加的的水溶性添加剂(维生素、酶、抗生素、矿物质、电解质等)会在管壁内形成1层生物膜,而这种生物膜对微生物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培养基,其可以利用生物膜快速生长繁殖,引起水质的极大污染,造成疾病的发生,同时降低猪体内营养素的利用率。
因此,在猪场选址时应首先勘探清楚附近地下或地面的水源的情况,便于取用与进行卫生防护,取水点附近不宜有屠宰场、化工厂等污水排放点,地面水要进行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日常生产中,可通过物理方法(如紫外线消毒、沉淀等)及化学方法(如氯制剂、碘制剂、二氧化氯等)对日常的饮用水及清洁用水进行消毒。
2.5搞好病死猪及粪污处理
任何猪场都难免会因疾病流行而引起猪只死亡,病死猪常常是疫病传播与扩散的重要传染源,如不及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很有可能导致病原大量扩散,对猪群造成极大威胁,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危及人员健康。因此,做好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对防控猪场疫病极为重要。当出现病死猪时,应防止无关人员接近,防止其他动物接触和带毒,用蘸有消毒液的湿纱布、药棉将死猪天然孔严密堵塞,防止血液、黏液、污物流出,在病死猪尸体停过的地方用消毒液严格喷洒消毒,最后经过深埋、高温焚烧等方式将尸体销毁。
大规模集约化的养猪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如不适当处理不仅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对疫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实现规模化养猪的洁净生产与粪便资源化,是当前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艺有:一是减量化,实行雨污分流,可有效减少产生的污水量。二是无害化处理,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粪污中的有机物分解而达到净化的目的。三是粪污的综合利用,猪场粪便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弃物,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都是参与物质循环的宝贵资源,按生态学原理,把种植业与养猪业有机地相结合起来,依靠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工程将猪场排出的粪尿等污染物变废为宝,以达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3、猪场室内环境控制
3.1温度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将最适宜猪成长发育的临界温度称为最适宜温度,对于不同阶段的猪的最适宜温度(表1),大致可使用下式计算:
T(℃)=-0.06W+26
式中,W为体重,单位为kg。如体重为20kg的仔猪适宜温度为T(℃)=-0.06×20+26=24.8℃,而100kg的保育猪的适宜温度为T(℃)=-0.06×100+26=20℃。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仔猪非常怕冷,对刚出生的小猪来讲,如果温度过低,经常会出现冻死现象,尽管有些猪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由于寒冷引起低血糖从而大大削弱猪抵抗力,使猪极易受病原感染而发病;哺乳仔猪由于体脂较少及相对散热面积大,遇到低温时造成胃肠蠕动减缓、消化不良、胃肠道损伤及易受细菌病毒侵袭,而导致腹泻(如仔猪黄痢、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同时还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仔猪刚断奶时进食很少,只能消耗体组织,这样就对温度的要求更高,因此提倡在仔猪断奶时把温度突然提高2~3℃来缓解断奶应激,这一方法已经在实际生产上收到良好的成效。研究表明,保育猪生活在1℃以下时,其增重比正常情况下减缓4.3%,肉料比下降5%左右。此外,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大,极易诱发猪的各种疾病,在这期间要求适时的关、启门窗,以缩小昼夜的温差。成年猪耐热性能差,当气温高于28℃时,75kg以上体重的大猪会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时其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放缓,当气温高于35℃个别育肥猪可能发生中暑。此外,高温还能导致公猪睾丸散热困难出现死精、弱精等,母猪出现发情不正常及妊娠母猪妊娠后期死胎数量增加等。一般来讲,猪舍内温度高低取决于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的情况下,热主要靠日光照射及猪体散发产生,而热量的散失又与猪舍的的结构和工艺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通风设备、建材和管理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采取加大通风,增加空气流通,加快热的散失,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减小猪只密度及以减少舍内的热源等措施,以有效地提高肥育猪、妊娠母猪和种公猪的生产性能。在寒冷冬节,猪用于保持体温的能量增多,这样就导致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放缓,因此做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舍的体温工作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可通过添加增温或保温设施、吊顶棚、适当增大饲养密度、加厚垫草等实现。
3.2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饲养密度见表2。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猪舍温度、湿度及空气卫生状况,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活动、排粪尿、休息等行为。密度过小,猪舍利用率降低,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内微生物、灰尘有害气体增多,噪声加大;同时,猪舍内散热增加,在炎热的夏季不利于防暑(但在冬季为提高猪舍温度,可适当增大饲养密度),春秋季节会因猪体散发水分过多及有害气体增多,增加细菌的繁殖机会。同时,饲养密度大时,还会缩短猪的休息时间,增加斗殴及强欺弱的机会,影响猪的均匀采食,影响饲料报酬。
3.3空气
猪舍内保温措施与空气的流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密闭、饲养密度大导致空气不流通,加之生火保温,致使猪舍内的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就使室内空气氨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并且氧气和负氧离子的含量严重不足。猪长期生活在这种污染的环境中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越来越复杂,且对防治效果也有严重的影响。猪舍内主要有害气体的情况见表3。
在实践中应该注意消除或减少猪舍有害气体的产生,保持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最主要措施。除保持猪舍内空气流通外,还要做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调教猪定点排粪便的良好习惯,及时消灭蚊蝇,清除粪便、污水及各种废弃物,防止其腐败分解。当严寒季节温度很低而无法换气时,可向猪舍内喷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使空气中的氨和硫化氢充分氧化,起到除臭、杀菌、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3.4湿度
湿度表示猪舍内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试验表明,温度在14~23℃、相对湿度在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于猪只的生存。环境阴冷潮湿会造成猪的生产力下降,不适于猪的生长,同时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这样对温度要求比较高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生长不利。同时,潮湿可滋生大量蚊虫及为大多量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提供方便,给疫病的防治带来困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由于水汽成为热的不良导体,会阻碍猪只散热,引发热射病,还可诱发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但太过于干燥,又易使猪皮肤及黏膜干裂,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病患。

此外,湿度对消毒剂的效果影响明显,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有着与其适应的相对湿度范围。消毒剂只有溶解在液体中才能进入微生物体内,而气体与固体均不能进入,因此一般固体类与气体消毒剂类的消毒剂必须溶于细菌周围的液层中,才会有杀菌作用。比如,甲醛蒸汽消毒时,提高室内的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杀菌效果。但是湿度太大反而会通过减少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降低消毒效果。纳米级干燥消毒剂,作用原理是通过吸附周围环境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卵及氨气等达到杀灭病原体和保持猪舍环境的目的,同样受湿度影响。
因此,猪舍内湿度保持在40%~70%为宜,为了防止湿度过高,尽量减少猪舍内用水,不要大量用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及时清除积水,经常开启门窗,设置通风设备。
3.5光照
较长时间的光照可促进猪性成熟,有利于猪发情、配种、妊娠,有资料表明,当繁殖母猪光照强度增至60~100lx时,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个百分点,同时对哺乳母猪的奶瘫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乳仔猪和育成猪的光照强度提高到60~70lx时,可使发病率下降9.3个百分点。重要的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效应,它可杀死细菌、病毒,波长在272~295nm间的紫外线可将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而维生素D是促进猪从肠道吸收钙、磷,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的保障,因此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促进猪只骨骼生长和预防佝倭病的作用。此外,适量照射紫外线,还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而白炽灯、萤光灯等人工灯发出的光谱中无紫外线,因而就没有以上的作用。因而,适量的太阳照射对猪群的生长很有好处,但光照强度过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与疾病(如中暑、日射病),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猪的皮炎、角膜炎、结膜炎等。

猪场猪瘟防疫技术 养猪场防疫的方法


猪瘟是制约养猪业重要传染病之一,特别是对规模养猪场影响更大.猪瘟发病急、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方案,定期清圈消毒,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给猪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使猪健康生长.坚持自繁自养,最好不外购仔猪.如果需要外购仔猪,一定要对当地流行病进行调查,不从猪瘟高发区购猪,引进的仔猪要隔离饲养1周后方可混群,避免传染病的侵入.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场猪瘟防疫技术养猪场防疫的方法。

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种公猪要在每年的春秋分别注射1次猪瘟疫苗,母猪在生产后25天左右就要注射猪瘟疫苗,注射5头份细胞苗或者1头/份的淋脾毒组织苗。注射过猪瘟疫苗的母猪乳汁中有母源抗体仔猪吮食乳汁后能获得抗体。3日龄左右的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中和效价是1:64-1:128,此时仔猪对猪瘟的免疫力很强,20日龄左右的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中和效价在高于1:32,这时的仔猪能达到75%左右保护率,这时候的仔猪能抵御猪瘟的侵袭,1月龄仔猪的母源抗体中和效价下降到1:16以下,此时对猪瘟病毒没有免疫力。所以仔猪猪瘟疫苗首免时间是25-30日龄,选用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或猪瘟细胞苗4头/份;65日龄左右二次免疫,选用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或猪瘟细胞苗4头/份;受威胁的猪场或养殖户或猪瘟高发区,仔猪可以在此免疫基础上超前免疫1次,使用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或细胞苗2头/份。

2、增强猪体质提高免疫力

2..1严把饲料质量

只有健康的猪接种疫苗时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免疫力,那些营养不良、体质瘦弱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猪接种疫苗也很难产生抗体。所以要保证饲料质量优良,每天供给全价的饲料,切忌饲喂霉变的饲料,发霉变质饲料中含有黄曲霉等多种毒素,侵害肝脏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淋巴结病变,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不能产生免疫力,所以要严把饲料的质量关。

2..2避免外购仔猪

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方案,定期清圈消毒,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给猪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使猪健康生长。坚持自繁自养,最好不外购仔猪。如果需要外购仔猪,一定要对当地流行病进行调查,不从猪瘟高发区购猪,引进的仔猪要隔离饲养1周后方可混群,避免传染病的侵入。

3、防疫时的注意事项

3.1规范使用药物

那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对菌苗有灭活抑制作用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免疫前后用药一定要注意。还有些药物象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和病毒唑等会抑制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对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影响,猪群在注射猪瘟疫苗前使用上述的药物,就会导致机体的白细胞降低,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乃至导致猪瘟免疫失败,这就是猪注射疫苗却还是得了猪瘟的原因。

3.2配备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反应时,要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每头注射o.2-1mL,如果是静脉注射则需要做10倍稀释。

3.3疫苗注射

注射疫苗前要对猪进行健康检查,病猪、弱猪暂时不能注射疫苗,等到恢复健康后再补针,哺乳期的仔猪(超前免疫除外)不能免疫,断奶后再补针,怀孕后期的母猪不能进行免疫接种。

注射疫苗时不要一个针头打到底,要一头猪换一次针头,避免人为地把处在潜伏期的猪体内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健康的猪群。免疫前要对针头进行蒸汽消毒,注射时要禁止用消毒液消毒针头,用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后要用棉球擦干,以免造成疫苗失活或注射量无保证。严禁使用大号针头注射或者打飞针。

4、及时报告疫情

发现患有猪瘟或疑似猪瘟的猪,都要及时上报给当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当地的疫情报告后要严格执行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一旦确诊发生了猪瘟,严格执行国家动物疫情管理的有关规定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严格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且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封锁疫区,逐级上报到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报邻近地区。

养猪场防疫的方法

1、引种要严格检疫
猪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引种不检疫是把外地疫病引到本省、本场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通过引种把国外一些猪的疫病也引到我国来,这种实例在生产中并不鲜见,不少养殖场或养殖户希望能得到质量好的猪,往往从多个猪场购进母猪,选购种猪时几乎不作严格的检疫,结果把多个猪场的猪病都带进自己的猪场,再加上抗猪病的免疫程序不完善,有的仅免疫猪瘟,有的只给猪免疫注射三联苗(猪瘟、猪肺炎、猪丹毒),这种免疫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猪传染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和猪病发展的新动向。例如,在有的地区和猪场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细小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0-80%以上,有的猪群里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率也很高,其它若干病毒性传染病的情况也类似,这样,有的人就误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国外情况也差不多,随波逐流,听之传之,只要购进的母猪不死就算成功,殊不知祸要已被埋下,迟早会发生问题。据此,建议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慎重,要严格检疫,更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猪。通过检疫搞清楚种猪的情况,即使检出呈阳性反应的猪只也不怕,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根除计划,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2、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依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不能千篇一律,用三联苗对公、母猪一年进行2次免疫。防止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用伪狂犬病疫苗和细小病毒疫苗,对后备公、母猪于配种前30天免疫,头胎、2胎母猪于产后1周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免疫。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1次,公、母猪1年2次。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乳猪在3周龄和6周龄用猪瘟弱毒苗各免疫1次,母猪1年2次,母猪在妊娠期间不宜注射猪瘟疫苗。4周龄仔猪注射链球菌疫苗,5周龄注射副伤寒疫苗,妊娠母猪于产前3周用黄白痢苗注射1次。总之,使用疫苗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剂量和使用方
3、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兽医工作的重点是防病不是治病,要强调猪群的安全不是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群体出发,有益群体。如猪舍与猪舍之间空隙地的绿化,舍内的通风换气,冬季的保温、防湿,夏季的防暑,适宜的光照以及卫生消毒等都是为养猪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目前,由于环境控制不力,一些猪场和养殖户的养猪条件差,设施不完善,猪舍简陋,不规范,防疫卫生措施不到位或不健全等,造成一些疫病的持续存在,尤其是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存在着较多的应激因素,例如气候突变、高湿、酷暑、严寒、断水、断料、仔猪断奶、转群、换料、抓猪打针、投药、惊吓、沙尘、调换饲养人员等均可诱发“环境病”和其它多种疾病。因此,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满足全价、平衡的优质饲料,使猪具有很强的抗病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通过环境和抗体水平的检测,也可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及免疫接种效果,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防疫制度提供依据。据此,一定要创造安全、舒适的养猪环境,不断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4、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有的疫病尚没有疫苗预防,特别是一些细菌性传染病,用药物预防有良好效果,但必须要针对性强,如许多猪场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猪气喘病,针对此病可用抗生素防治,对妊娠母猪分娩前2周—3周到分娩后3周—4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来预防;猪弓形体病用磺胺类药物有防治作用;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在仔猪阶段或环境条件多变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等防病的效果很不错,虽然用抗生素能防治一些细菌性传染病,但会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这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威胁,因此,切切不可乱用抗生素。

猪场正确养猪的方法 小型养猪场获得高效的七个方法


目前,养猪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所以我国猪的饲养量不断增加,但是因为饲养水平和技术的不同,饲养猪的情况也都大不相同,所以生产中要求饲养者应该掌握基本的饲养技巧,以应对不时之需。种猪是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且正确的饲养方式,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场正确养猪的方法小型养猪场获得高效的七个方法。

1、保证种猪的饲料品质

种公猪:目前,实际生产中饲养种公猪已经不再是为了与母猪进行交配而生产仔猪,现在饲养种公猪主要就是为了强化其配种能力,同时能够得到比较优质的精液。而营养因素是主要影响种公猪精液品质的因素,所以,临床生产中必须关注种公猪的饲料营养状况,绝不可以忽视。种公猪日常采食的饲料成分主要是精饲料,其中蛋白质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种猪产出精液的质量。猪日常采食的饲料中粗蛋白质比例适宜控制在13%-15%,而消化能比较合适的比例大概是12.5-13.7MJjkg,能够保证猪的需要并且促进健康生长。如果猪采食的饲料中消耗能过高,种猪采食之后就会导致肥胖的情况出现,而降低其产生精液的质量,从而会对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如果猪日常采食的饲料中含有的消耗能过低,就会导致种猪采食之后出现偏瘦的情况,同样也会对精液的质量和繁殖能力产生相应的影响。

种母猪: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目前各品种的种母猪并没有将全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大约有30%的潜能会损失掉,主要是因为营养和饲养管理的措施不到位。营养是保证猪机体健康的基础,种母猪的最佳营养水平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搭配不同。通常母猪都要在产仔和泌乳之后的一段时期为空怀期,此时饲料中要提供给母猪足够需要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在种母猪的妊娠前期应该采食营养全面的饲料,同时还要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以此确保受精卵也能够保持发育的正常。处于妊娠中期的种母猪具有比较旺盛的食欲,所以要在饲料中添加足够的粗饲料。母猪到妊娠后期要保证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摄入,饲料中应该添加一定量的精料和矿物质,特别是钙的供给,这样能够满足胎儿的发育,同时还能够为其产后的哺乳情况进行能量储备。

2、完善种猪的疫病防控体系

强化猪场的卫生和消毒措施:保证种猪的机体健康,并且促使其发挥正常或者是超常的生产性能,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种猪疫病防控体系,以此能够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平时生产中种猪场引发疫病会存在很多的因素,但是外来病原菌的传人是主要影响猪场效益的因素,所以生产中一定要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落实到位。种猪场的消毒区域应该覆盖场区入口、生产区入口、猪舍入口、猪群办公区等位置。但是因为猪场的消毒位置不同而应该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消毒药物和相适宜的消毒方法。同时还要保证猪舍内的通风情况良好,此外还要及时的对场内的粪污加以合理的处理。

保证猪场的免疫程序完整:种公猪、种母猪以及仔猪都要分别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并且要实施有计划且有步骤的免疫消毒程序,实际临床中通常应该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仔猪应该按计划接种副伤寒、口蹄疫细小病毒、猪日本乙型脑炎、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和K88、K99、987P、F-41四价仔猪大肠杆菌苗、仔猪水肿病疫苗、红痢菌苗、萎缩性鼻炎灭活苗等。生产中通常要将灭活疫苗保存在4-8℃的环境条件中,而活苗则必须保存在低温冷冻的条件中。

3、重视种母猪的饲养状况

空怀期母猪的初配月龄必须熟练的掌握,切忌初配过早或者过晚,以免影响其产仔数。对于母猪的发情鉴定应该准确判断,如果母猪的发情表现不明显,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公猪试情的方法对此进行鉴定。母猪在配种之后应该继续进行细心的观察,妊娠母猪采取分群饲养的方式,避免母猪出现跌倒、鞭打或追赶、惊吓等情况。

妊娠前期日粮的饲喂量较低,而后期应提高饲喂量。供给妊娠期母猪充足的饮水,避免其冬季饮用冷水。生产中要避免人为的刺激,以免影响母猪的安全状况,母猪如果出现异常的表现要及时的给予正确合适的对症疗法,谨慎对其用药,避免影响母猪妊娠。

种母猪在生产之前1周改喂哺乳料,同时可以相应的增加粗料的含量,这样能够减少种母猪的便秘情况。提前将产房的卫生和消毒工作落实到位,为保证产床的清洁,可以减少种母猪生产当天的饲喂量。接产用具要提前准备并且将消毒工作做好。母猪在分娩之应该适时注射催产素,以促进胎衣和子宫内容物及时排出,不对母猪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常哺乳期母猪的体重都会相应的降低,所以可以在其采食的饲料中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并且同时可以增加饲喂的次数,以保证母猪在哺乳期的营养需要。尽量给母猪创造安静、清洁并且舒适温暖的生活环境。仔细观察母猪的乳房,及时针对乳房炎进行正确且及时的治疗,生产的仔猪应该实行早期断奶的措施。

一要饲养瘦肉型品种。目前生猪商品市场总体要求是以优质优价效益高的瘦肉型猪为主,用纯种瘦肉型公猪与当地母猪杂交,形成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一般二元杂交瘦肉率51%,三元杂交瘦肉率58%,比当地猪高13%~20%,而且肥育期可缩短70~80天。

二要适宜的饲养规模。一是自繁自养型规模,基础母猪饲养量为100头左右,年出栏商品猪1600头左右。二是仔猪育肥型规模,年出栏商品猪1600头左右。三是繁育仔猪型规模,基础母猪饲养量100头左右。

三要适宜的饲养密度。小型养猪场空间较小,场主为获得较高利润,猪群饲养密度较大。正常的饲养密度为每头断奶仔猪占栏面积0.7平方米,育肥猪每头1.2平方米,每群以10~15头为宜。若低于这个标准,易造成猪舍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频发。

四要优化饲养管理。为了达到瘦肉型生产定向目的,优化饲养管理是关键,重点要做到“一促、二控、三加”。“一促”是:生长早期,足量投饲能量饲料,促肉、骨生长,主要是以红薯、玉米等淀粉主含量饲料,混以高蛋白饲料,特别要注意充足蛋白质饲料的供应。因为猪瘦肉中蛋白质高达21%,其主体是饲料中粗蛋白转化的结果,所以一般在猪的生长过程中,要分阶段投饲适量的蛋白质饲料。

低成本自制鸭饲料


低成本自制鸭饲料在选择原料时要注意原料的品质,自制的饲料需具备耐储藏性,要根据鸭的品种、年龄阶段、饲养方式等特点来合理调整饲料配方,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所有的原料需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以确保鸭群健康成长,鸭肉产品安全。主要的原料有:玉米、鱼粉、肉粉、食盐、菜饼、碎米、小麦、贝壳粉等。

养鸭的成本百分之八十来源于饲料成本,因此低成本自制饲料可大大降低养殖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低成本自制鸭饲料注意事项

1、原料选用:自制配方在选用原料时要具有易操作性,而且原料的品质和数量要有保障,价格也要合适,需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可根据当地盛产情况来选取。

2、科学配置:因根据鸭的品种、年龄阶段、饲养方式、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结构与营养特性、生产性能等特点来合理搭配饲料。应根据鸭的年龄段和采食量,确定配合饲料的适宜营养浓度,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以确保鸭肉产品安全。

二、低成本自制鸭饲料配方

1、蛋鸭雏鸭期

可使用鱼粉7.5%、肉粉1%、食盐0.5%、玉米50%、菜饼20%、碎米10%、贝壳粉1%、麸皮10%进行搭配。

2、蛋鸭中鸭期

可使用鱼粉4.5%、玉米50%、小麦17%、麸皮12%、菜饼5%、碎米10%、贝壳粉1%、食盐0.5%进行搭配。此阶段的饲料适口性要好,营养成分要稳定,而且要便于储存。

3、蛋鸭产蛋期

可使用玉米51%、豆粕22%、菜粕或棉粕3%、次粉10%、石粉9.7%、预混料4%、食盐0.3%搭配喂食。此阶段添加剂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肉鸭雏鸭期(1~25日龄)

可使用鱼粉6.5%、骨粉1%、贝壳粉1%、玉米51%、菜籽饼20%、碎米10%、麸皮10%、食盐0.5%,预混料适量。

5、肉鸭中鸭期(26~45日龄)

可使用玉米50%、菜籽饼5%、鱼粉4.5%、骨粉1%、贝壳粉1%、碎米10%、小麦17%、麸皮11%、食盐0.5%进行搭配喂食。

6、肉鸭育肥期(出售前7~15天)

可使用玉米37%、米糠25%、鱼粉3%、骨粉1%、贝壳粉2%、粗面粉26.5%、大豆5%、食盐0.5%进行搭配喂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