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护理及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做好分娩母羊的接产准备和新生羔羊的管护工作,对提山羊初生羔羊的成活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初生羔羊更好的适应从母体到出生后的环境变化,提高羊群生产性能和羊肉品质,羔羊护理及饲养管理关键技术,马上介绍给你,具体来了解一下:

1.培育壮胎是前提

母羊怀孕5个月中,前3个月胎儿发育较慢,饲养上以放牧为主,怀孕后两个月,胎儿生长速度加快,在放牧基础上,每天补混合精料0.5公斤、干草1公斤、青草1公斤、胡萝卜0.5公斤、石粉10克、食盐10克,以保证营养供给。不喂发霉变质草料,不饮冰水,防拥挤、滑跌、顶撞,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在分娩前1个月前,饲养人员每天按摩母羊乳头10分钟,直到分娩前4周停止,以促进乳腺发育,使其有充足的奶水为羔羊提供营养物质,培育出壮胎。

2..做好接产是基础

母羊怀孕近5个月时,将有分娩征兆的母羊赶入铺有干净垫草、已经消毒的分娩栏内待产,并对母羊外阴、后臀、下腹先用温水擦洗干净,再用毛巾浸满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助产员用1%来苏尔溶液消毒手臂,戴上长臂乳胶手套,观察母羊分娩进程,检查胎位是否正常。当发现胎位不正时,先将胎儿露出部分推回子宫,将母羊后躯抬高,手臂涂润滑油,伸入产道矫正胎位,随母羊努责拉出胎儿;胎儿过大时,可将两前肢反复拉出送入,乘势缓慢拉出。如产道干涩,可涂医用凡士林或甘油润滑,再实施牵引助产,避免生产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搞好护理是关键

羔羊出生后,迅速用干净毛巾将口鼻耳中黏液擦干,距腹部4厘米处剪断脐带,用5%碘酒对脐带断端按压或浸泡消毒,半小时内让羔羊吃上初乳,保持护仔栏内温度在20℃以上,当母羊奶水不足或产羔数多时,采用近期生产母羊代养或人工喂养。人工饲喂时,6天以内的代初乳,用常用乳750毫升、食盐10克、新鲜鱼肝油15克、鸡蛋2枚充分震荡后,加热至40℃,每次喂半小时;7~40天常乳,用69%脱脂奶粉、24.5%动物脂肪、5.3%乳糖、1.2%二价磷酸三钙,每公斤人工乳加35毫克四环素,每公斤乳粉可兑7.5公斤干净水。喂量为羔羊体重的2%,奶温保证在40℃,每天喂奶4~6次。对发生窒息假死的羔羊,可将其两后肢提起,头向下,轻拍胸部,倒出胎液,然后迅速放入产仔栏使其恢复知觉,必要时注射尼可刹米1毫升,促进呼吸;对已停止呼吸者,可脐动脉缓慢注射10%氯化钙溶液2毫升进行紧急处理,以提高初生羔羊的成活率。

4.强化管理是保障

母羊生产20天后,泌乳量逐渐下降,因此羔羊在7日龄开始用大羊反刍液或吃过的草饲喂,以建立瘤胃菌群,并饲喂易消化的优质青干草,促进其胃肠蠕动;10日龄时,应增加饲喂易消化的配合饲料,其配方为30%炒黄豆,50%玉米,19%麸皮,1%食盐和矿物质,每天饲喂4~5次,喂量由少到多,每天供给新鲜清洁饮水,水温控制在20℃左右;羔羊满1个月后,采食量逐渐增加,精料按体重0.5%供给,日喂3~4次,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时消毒饲喂用具。并在20~30日龄时,采用阉割或结扎的方法对不作种用的公羔进行去势。羔羊3月龄时,体重达15公斤,能每日消化粗饲料1公斤时,即可断奶。断奶时需经7~10天适应期,每天饲喂优质青干草1.5公斤或青草3~4公斤,精料0.2公斤,使之顺利过渡到青年羊阶段,为羊体成熟和育肥出栏起到保障作用。

5.加强免疫是保护

羔羊期免疫系统未健全,各种疫病会趁虚而入,搞好免疫工作是养好羔羊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广大养羊户定期开展羔羊痢疾、布鲁氏杆菌病、传染性脓疱病、山羊痘等病的免疫工作,做到按疫苗说明的计量、方法进行免疫注射,并搞好驱虫和消毒工作,以保障其健康成长,为山羊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农村脱贫致富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接羔助产
在舍饲养羊或母羊体况较差时易发生难产,为了保证母羊和羔羊的安全,分娩前应做好助产的准备工作。
产前准备。在母羊分娩舍设立专用分娩栏,并严格消毒;栏内铺干净的垫草,将有分娩征兆的母羊赶入做待产观察。将产羔期间需用的碘酒、酒精、药棉、线绳、剪刀、毛巾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对确定即将分娩的母羊进行外阴、后臀、下腹等部位消毒处理。
难产处理:胎位不正时,先将胎儿露出部分推回子宫,再将母羊后躯抬高,手深入产道,矫正胎位,随母羊努责,拉出胎儿。胎儿过大时,可将两前肢反复拉出、送入,趁势缓慢拉出。如产道干涩,可提前涂入无刺激性润滑剂,再实施牵引助产。却因胎儿大助产困难时,可实施剖腹手术或截胎。
清宫消炎:助产完成后,肌注缩宫素10毫升,促进排出恶露,并向子宫灌注青霉素240毫升、链霉素160毫升,每天1次,连续3天,预防产道感染。
二、初生羔羊护理
1.保温防寒。羔羊最适温度20~24℃,因此应采用加热板、红外线灯或热风炉等供温设备,提高产仔栏温度。同时保证产房温度不低于10℃。
2.擦干羊体。羔羊出生后,迅速用干净的毛巾将口、鼻、耳中的黏液擦干,让母羊舔舐嗅闻,识别仔羊。
3.早吃初乳。初乳中含有抗体及蛋白质等物质,即有助于羔羊提高抗体,又助于胎粪排出。因此,应在羔羊出生半小时内吃上初乳,最迟不超过1小时。
4.假死羊处理。发生窒息时,可将两后肢提起,使头向下,轻拍胸部,让胎液倒出,迅速放入产仔栏,恢复知觉。必要时注射尼可刹米0.5~1毫升促进呼吸,最多不超过2次;已停止呼吸的可向脐动脉注射10%氯化钙2~3毫升,注射时要求药物行进缓慢,防治渗漏。
5.断脐带。先用消毒剪在距羔羊腹部3~4厘米处剪断脐带,再用5%碘酒将脐带端消毒按压或浸泡。
6.便秘处理。如果新生羔羊1天排不出胎粪,应立即处理,方法是用温肥皂水或石蜡油灌肠,也可用手指掏粪。
7.人工哺乳。在出现奶水不足或产羔数多时,应立即采用其他羊奶、牛奶或稀释代乳粉喂养,喂量一般是羔羊体重的20%,奶温36~39℃。

三、羔羊的饲养管理
1.训练补饲。母羊产后20日龄进入泌乳高峰期,之后会泌乳下降。因此羔羊在10日龄训练饲喂容易消化的优质青干草,促进胃肠蠕动发育,20日龄左右饲喂易消化的配合料,配合料以30%炒黄豆、50%玉米、18%~20%麸皮、1%食盐和矿物质添加剂等,每日饲喂4~5次,平均喂量在50~80克/只,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2.日常饮水。羔羊靠乳汁获得水分是有限的,随日龄增大和天气变暖对饮水需求会更多。羔羊补水要求新鲜、清洁,水温在10~20℃,不能饮用冰凉水和污水。
3.喂料管理。羔羊满1月龄后,采食量会逐步增加,一般日精料补充料是体重的0.5%,具体配方组成为:20%炒黄豆、50%玉米、8%~10%豆粕、20%麸皮、1%食盐和矿物质添加剂等,日饲喂量平均在100~120克/只,日喂3~4次,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和定期消毒饲喂用具。
4.羔羊去势。育肥羊去势后可助于管理和减少膻味。公羔在20~30日龄时采用阉割法和结扎法。阉割法主要在阴囊下部切口,挤出睾丸,慢慢拉出并割断血管和精索,伤口处涂上碘酒或抗生素药物;结扎法用橡皮筋将阴囊基部套紧,阻断血液流通,15天后会自行脱落。母羔去势是在乳房一侧剃毛、消毒后,用手术刀作一个长约2~3厘米垂直切口,食指伸进腹腔向肷窝方向寻找子宫角和卵巢,缓慢拉出,结扎卵巢基部,并在结扎前端切除卵巢,将子宫复位后进行缝合。
5.适时断奶。羔羊在3~4月龄时,体重达到15千克左右、能够消化粗饲料1千克以上时即可断奶。断奶时需7~10天适应期,防止出现断奶应激综合征。并给予仔细管理,每天饲喂青干草1.5千克或青草3~4千克,精料0.15~0.25千克。精料组成可参照1月龄配方。饮水卫生、青干草优质。
6.免疫接种。根据丹凤县羊病预防实际,具体执行免疫程序是:每年2~3月、9~10月口唇黏膜注射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灭活苗、皮下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尾根皮内注射山羊痘灭活苗;每年4~5月、9~10月肌内注射牛O型口蹄疫;3~5月、10~11月肌内注射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灭活苗

相关知识

掌握后备种鸭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1. 后备种鸭的特点

后备鸭的鸭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不协调,生殖器官虽发育成熟,但不完全。后备种鸭羽毛已经丰满,抗寒抗雨能力均较强,对外界环境已有较强的适应、抵抗能力。因此,种鸭的后备期应逐渐减少补饲日粮的饲喂量和补饲次数,并保持补饲日粮较低的蛋白质水平,这样有利于骨骼、羽毛和生殖器官的充分发育。2. 后备种鸭的管理(1) 饲料和饮水必须供应清洁、新鲜的饲料和饮水。饲料可用育成鸭料,也可另行配制,但最好颗粒比雏鸭料粗,到后期饲料颗粒同商品鸭料一样粗。也有喂粉料的,但鸭对粉料的采食量小,吞咽困难,浪费多。任何转料过程都需有3天的过渡,否则对鸭的采食、消化功能影响大,应激大。育成期种鸭的采食间距每只应不小15厘米,饮水间距每只不少于2厘米。除了采食和饮水间距足够外,饲料和饮水的分布应当均匀,使每只鸭的采食机会均等。饲料放置的高度应与鸭背持平,而饮水位置也应差不多高或稍高,以便清洁鸭背,方便采食、饮水,又不浪费饲料和饮水。因为鸭喜食颗粒饲料,所以一般不采用自动喂料机,因为自动喂料机的传送系统易使饲料颗粒散开,也不方便限饲,站在料槽旁边前后位置不同的鸭,采食量会不相同。不管何种喂料设施,均应做到既不浪费饲料,又利于均匀限饲。如采用饲料桶喂料时,可在其底下套一个稍大的盆,以承接漏出的饲料,然后将这些漏出的干净饲料再倒回给鸭采食。(2) 限饲使育成种鸭达到标准体重是取得好的生产成绩的一个先决条件,而育成期是通过控制鸭的采食量来控制其体重的,即通常所说的限饲。对6。7周龄的育成种鸭,不应该采取过严的限饲方案,只要保证能达到标准体重即可;而对8~11周龄的育成种鸭,可以采取限饲;对12~16周龄的育成种鸭必须采取严格的限饲方案,体重控制在低于目标体重5%左右。① 限饲的优点大型肉用种鸭在育成期至产蛋期必须进行限饲,如果不加以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势必导致种鸭过肥,其后果是种鸭的繁殖性能和成活率显著下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种鸭在育成期进行限饲有如下优越性:a. 延迟性成熟育成前期为青年鸭,在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发育快,性成熟早,往往造成早产、早衰、产蛋高峰持续期短,成为低产鸭。在不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种鸭最早可以在17周龄产蛋,这时的蛋重较小,而且公鸭可能还没有完全性成熟,所产的蛋不能种用。前期开产早会影响后期的产蛋量,因此应适当控制种鸭的性成熟日龄。通过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使种鸭适时开产,并有理想的前期蛋重和理想的种蛋受精率。b. 提高产蛋率在限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种鸭群,对不同体重的育成种鸭实施不同的限饲计划,提高鸭群的体重均匀度,使种鸭同时开产,产蛋期有明显的产蛋高峰,提高产蛋期的产蛋率。c. 提高蛋重蛋重对后代增重有直接的影响。据研究,蛋重小的种蛋孵出的雏鸭7周龄出栏体重较小。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体形充分发育,初产蛋重增加,使种鸭多产合格的种蛋。d. 降低产蛋期死亡率通过限饲使体质弱的种鸭不能适应而被淘汰,剩下的多是健壮的种鸭,抗病力增强。e. 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限饲提高了种鸭的体质和体重均匀度,并能适时性成熟,公鸭的配种能力增强,母鸭的产蛋率较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高。f. 降低育成期的耗料量限制饲喂一般占自由采食量的40%~70%,可以节省饲料,降低育成期的成本。3. 限饲的方法(1) 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种鸭可以适当多采食一些饲料,避免过度饥饿感,但是仅仅降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并不能达到限饲的目的,如果育成鸭仍然自由采食,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克服低营养浓度饲料的影响。因此,在降低饲料营养浓度的同时必须限制给料量,一般给料量为自由采食的50%一60%最佳,给予自由采食量的75%效果也不错,但是相对耗料量增加。(2) 饲喂限制性氨基酸缺乏或高纤维素日粮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赖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缺乏蛋氨酸或赖氨酸会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即使种鸭采食一定数量的饲料也不会超重。饲料中加入稻糠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对日粮营养浓度起稀释的作用,也能起到限饲的目的。但要注意,仅减少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的量或加入纤维素饲料进行稀释,而不对采食量进行控制,种鸭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弥补营养摄入的不足。(3) 减少饲喂次数后备鸭限饲减少给料量,可以通过不减少饲喂次数但每次饲喂量减少的方法,但更多的是采用减少饲喂次数的方法,而每次饲喂的量不变。不减少饲喂次数仅减少每次给料量,需要有足够的喂料设备和快速的加料设施,否则强壮的鸭每次都能采食到最多的饲料,而相对身体弱小的鸭采食的饲料量相对更少,容易加大群体的体重差异。目前常用的投喂方法有隔1天饲喂法和隔1天喂2天法两种。也有喂粉料或粗料而不限时间的,但这种方法不可取。隔1天饲喂法是指将鸭2天该采食的总饲料量在1天之内投喂完毕,另外1天则停喂。隔1天喂2天法是指将鸭3天该采食的总饲料量平均分2天投喂完,而第三天停料。据统计;隔1天喂2天的方法更符合育成鸭的饲养需要,效果最佳。4. 限饲期间的管理在限饲期间,鸭由于饥饿而容易激动,饥饿感表现非常明显,抢食积极,加料的瞬间所有的鸭都冲向加料器,身体相对较弱的鸭容易被踩压。为了保证群体均匀地吃到饲料,除了有足够的饲喂空间和喂料设备之外,在饲喂开始阶段最好先在地面撒一些饲料,降低鸭群的激动情绪。料槽位保证每只种鸭占用12~15厘米的宽度。为了及时检查发现限饲的效果,准确掌握后备鸭的体重增减情况和鸭群的均匀度,必须定期进行体重抽测。一般要求每周抽测1次,最多不能超过2周抽测1次。体重的抽测从4周龄开始,要一直延续到开产前(24周龄左右)。抽测的数量一般为群体的5%,但是最少每次抽测的数量不能少于50只。称重时公、母鸭分别称重和分别统计平均体重。一般为随机抽样,用一个挡板隔离一定数量的种鸭,将隔离的种鸭全部称重。也有的采用第一随机抽样,然后称重的鸭用染料做上记号,以后每次都称量这些种鸭,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因称鸭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但是每次都抓这些种鸭可能会影响它们的增重效果,造成体重不能很好地反应群体的水平。因此,在称量时如果每次都采用随机抽样,要把那些有外伤或有病的个体排出,不进行平均体重的计算,以减少因每次抓鸭不同造成的误差。每次称重结束后要马上计算出公、母鸭的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并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然后确定维持还是调整限饲方案。5. 限饲注意事项限饲会引起很多问题,诸如应激、抢食等。若处理不好,则较强壮、较会抢食的鸭,将不断采食到超过其定量的饲料,因而体重过大、肥胖;而较弱小、不会抢食的鸭,其采食量总是少于定量的标准,从而越来越瘦,基本营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体重过轻,这样开产就会过早或过迟,生产性能低下,种用价值低。因此,制订合适的限饲计划,保持适当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及间距,按一定的时间喂料等措施显得非常重要。第一,种鸭的日粮应为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特别是维生素类和限制性氨基酸不可缺少,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配制。第二,隔天饲喂的饲料应在4~6小时吃完,隔1天喂2天的饲料应在3~5小时吃完。若饲料投喂量没变而采食时间发生变化,则需检查原因,是否投喂量过多或过少。第三,一定要保持适当的饲槽间隔,使每只鸭获得其定量饲料的机会均等。饲槽间距每只应该不小于12厘米,也可将饲料铺撒到干燥清洁的地面或编织布上。第四,称量饲料要准确,使配给的饲料量正确无误;要定期抽样称量鸭体重,通常每1000只鸭中抽称50只,随机抽样,称量准确,而且必须在非饲喂日或在饲喂之前称量,即统一用空腹体重衡量。这样可比较客观地评定其体重是否符合品种标准,并适时作出饲喂量的调整。第五,调整饲喂量,应在准确称量鸭体重,表明鸭群不符合品种体重标准以后再进行。饲喂量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应按每100只鸭0.5千克的比例来掌握,不要超过这个比例。第六,在母鸭开产前一段时间,需渐渐增加饲喂量,一般是每周增加2~3次,每次按每100只鸭增加1千克计算;到刚开始产蛋时,须改为每天饲喂,并更大比例地增加饲喂量;至母鸭产蛋率达到5%左右时,应采取自由采食制,这样既能供给其足够的营养,用于蛋的形成,刺激开始产蛋,又能很好地控制其体重,并且尽量减少应激。育成种鸭的饮水量比商品肉鸭少,供水情况应与肉用商品育成鸭相同。若运动场放置有饮水,则一定要保持饮水清洁,并且及时排除溢出的水。如果设置有水池,水池的水应清洁,无病菌污染。6. 后备种鸭均匀度的控制均匀度是指种鸭体重分布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数量占总测数量的百分比。种鸭均匀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种鸭以后产蛋量上升的快慢、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全期产蛋率的高低、蛋重的一致性以及产蛋期死淘率大小。要使后备种鸭有一个良好的均匀度,必须采取以下多种措施。(1) 鸭苗选择要选择出壳体重相对一致、出壳时间相对一致的健康种鸭苗。(2)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合理是保证鸭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必要条件,若饲养密度大,则舍内空气污浊,氨味大,湿度大,卫生差。后备鸭的饲养密度要小于商品肉鸭,15周龄之前,每平方米4~5只,15周龄之后,每平方米养鸭不超过3只。群体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以每小群200只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500只.如果群体过大,采食量不均匀,会影响群体的均匀度。(3) 称重雏鸭进入育雏舍就要称取初生重,以后每周至少称重1次。称重比例不少于10%,称重要定点、定时、定人。称重后准确计算出每圈、每栋、全群的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计算体重均匀度要以标准体重和实际平均体重上5%分别计算,据此对鸭群的体重和均匀度作出正确的评估。根据称重结果,仔细周密核定出喂料量,对大鸭适度限饲,对小鸭多给料,使鸭群总体上有一个良好的均匀度。(4) 正确分群、调群15日龄后鸭群均匀度太差时进行全群称重,按照标准体重分为大群、中群、小群,通过调整投料量来调节鸭的体重。最好每3天称重1次,将大群、小群中体重达标的放人中群,中群中体重超标的放人大群,体重不达标的放人小群,使中群的鸭数越来越多,从而提高均匀度。通过眼观、手摸,将病、弱、小鸭隔离饲养,给予特殊照顾,将其放在温度稍高、光线较好的舍内,以利于采食饮水,促使其快速恢复。同时,要降低它们的饲养密度,饮食中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可以辅以抗生素预防疾病。一般情况下,公鸭生长较快,母鸭生长较慢,如果公、母鸭混养,公鸭体力强,欺负体力弱的母鸭,并与其争吃抢喝,这样,公、母鸭体重差别就会越来越大,出现性别的整齐度差异。按公、母分群后,如果发现同性别的鸭群又出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别,可按大小进行分群饲养,从而提高同一性别鸭群的整齐度。每栋鸭舍设立一专门的机动小圈作为母鸭圈,每天将大群内目测体重比较小的母鸭单独拣到小母鸭圈进行单独加料,并用比较容易辨认的颜色在鸭身上做上记号,每次单独补完料后应将鸭及时放回大群。此项工作重复进行,直到它们的体重达到标准为止。分群注意事项:在均匀度、体重状况不是太差时,最好不要进行全群称重和分群,这样会导致群序的极大变动,这是在种鸭饲养中特别要避免的,特别是公鸭更要注意防止此问题的出现。(5) 充足的采料位和饮水位要安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使每只鸭都有一个槽位和饮水的位置,保证随时都能吃到饲料和喝上水。水槽和料槽数量的比例一般为2︰1。(6) 光照控制控制体重、限制饲养应同光照控制结合起来,才是控制种用育成鸭的性成熟和开产期的最完善的方法。三者应相辅相成,认真设计,严格执行。光照刺激鸭的新陈代谢,影响性成熟和开产期,并影响早期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如果在育成期光照时间过多,会导致早熟和早开产、蛋小、受精率低等;如果光照时间过短,可导致延迟成熟,产蛋较迟。即使在雏鸭1周龄时,光照也能影响未来的生产性能。一般在育雏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的光照,使鸭群有足够的采食时间,则生长整齐、良好,又能适应突然停电的应激。然后光照时间应逐渐缩短,到10日龄左右降到只供给自然光照。从10日龄起,直到母鸭开产前第八周左右,这段时间每天的光照长度应与自然日照长度相一致,即只利用自然光照,不给人工光照。育成期内每天光照时间可维持不变,也可逐渐减少,但不能增加,而且其每天光照时间应在6~12小时。因此,开放式鸭舍应根据出雏日期、当地太阳出没时间规律来制定光照制度。从开产前8周左右起,可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提供适当的人工光照,每周增加半小时或1小时。应该在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达到最长。从开始增加光照时间开始,每天光照时间可保持恒定,也可以逐渐增加,但绝对不能减少。因为在产蛋期间,正常的光照制度被中断或光照时间被减少,将引起产蛋量降低而难以恢复。每天12小时以上的光照即会刺激产蛋,但产蛋高峰时每天至少需14小时以上的光照,最好每天光照总量为18小时。人工光照最好设计在早上日出前,因为这样将促进所有母鸭在早上日出前产蛋。全封闭式鸭舍的光照比开放式鸭舍好控制,可以全部采用人工光照来控制,但其建筑成本和光照费用将增加很多。全封闭式鸭舍与开放式鸭舍两者的光照长度及光照变化规律类似,都采用渐减渐增法或恒定光照法两种光照制度。① 渐减渐增法渐减渐增法即在育成阶段要逐渐减少光照时间,产蛋前和产蛋期间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具体方法是:出雏后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光照,以后逐渐递减光照时间,到10日龄为15小时左右,以后每周递减半小时,到开产前第八周左右每天光照只有8~9小时,然后逐渐递增光照时间,每周增加半小时至1小时,直到产蛋高峰时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18小时,维持至产蛋结束。② 恒定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即在育成期采用固定的光照时间,产蛋前和产蛋后则逐渐递增光照时间。具体方法是:出雏后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光照,从第3日龄至开产前第八周每天固定8~9小时光照;然后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至1小时,到产蛋高峰时光照达到16~18小时,维持至产蛋结束。(7) 通风必须保持通风良好,以排除污浊空气,使鸭得到新鲜的空气和足够的氧气,感觉舒适,以维护健康和新陈代谢正常、生长良好且均衡。要避免贼风入侵和鸭舍温度突然大幅度变化。(8) 地面及垫料控制育成种鸭最好采用离地网养或半地半网平养;地面平养时需用水泥地面,且每天保持垫料干燥清洁;大部分地面应干燥,供鸭休息睡眠。良好的通风、排水及饮水器的放置位置等都可帮助保持垫料和地面干燥。运动场最好为沙地,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使多余的水能排出去,保持场地干燥。地面必须平整,垫料厚薄均匀,最好用抛撒的方式撒铺垫料。(9) 喂沙从6周龄开始,应该提供给鸭不溶的、颗粒大小适当的沙粒。沙粒应稍粗但不应长于0.5厘米,用量为每6周每100只鸭加500克,盛于盆中,放在地面上供鸭采食。沙粒不宜与饲料混合饲喂。有运动场的鸭舍养鸭时不需要喂沙粒,因为鸭能采食到运动场里的沙粒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可溶性的颗粒如贝壳粉、石粉等,只有在产蛋期间,当饲料中的钙、磷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时,才适当饲喂。若供给育成鸭,可能因采食太多而引起营养不均衡和相互拮抗,甚至导致钙中毒。(10) 公鸭的饲养及选择限制饲喂初期,公鸭一般较瘦,但到育成后期如18周龄左右后,随着饲喂量的逐渐增加,公鸭的体重将逐渐增加,到母鸭开始产蛋时,公鸭的体重会达到品种标准。如果在限饲初期让公鸭超重,那么它们将在母鸭开始产蛋时超重,从而使蛋的受精率降低。在公、母鸭混养时,会因公鸭强壮而抢食较多或行动不如母鸭那么轻便而采食较少,因而引起体重过重或过轻,这时必须迅速查明具体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例如,将体重过轻的公鸭挑出来另养,额外补加连续2次的隔1天饲喂或隔1天喂2天的饲料,然后再与鸭群混养;而对体重过重的肥胖公鸭则挑出来减2次料量。此种方法只能在10~20周龄期间使用,而在其他阶段使用时容易出问题。在限制饲喂开始时,即4周龄,应将一些过剩的公鸭挑出来另养,不留作种用。挑选后的公、母比例应为每100只母鸭配22只公鸭,此为第一次公鸭选择。留作种用的公鸭必须是体重、形态、健康状况均符合品种标准的,而将体重过轻或过重、形态不正常、健康状况不良、有变异的公鸭淘汰出种群。第二次公鸭选择应在母鸭开始产蛋前4周进行,再次将种鸭群中公鸭的数量减少,使种鸭群中每100只母鸭配16~18只公鸭。选择标准和方法同第一次。(11) 就巢训练快大型肉用种鸭经过长期的选育和驯化,已失去就巢的本能。所以,在母鸭开始产蛋前,需要很好地教它们练会就巢活动并养成习惯,使母鸭习惯于在巢箱中产蛋,从而减少破蛋、脏蛋率和简化集蛋工作。巢箱主要用来让母鸭在其中产蛋,所以也称产蛋箱,通常6~8个巢箱连成一个整体。巢箱不要太重,在搞清洁卫生时一个人要能够搬动,而且要与外面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使母鸭在产蛋时不受外界干扰。箱底应柔软,保持清洁干燥,使蛋保持完好,不弄脏种蛋。箱下的垫料需常更换,将旧垫料移出铺在鸭舍其他地方,再将新鲜垫料铺入箱下。每4只母鸭应有1个产蛋巢窝,巢窝必须放置在鸭舍或栏的边上靠墙,不能靠近饮水器(距离1米以上)和湿的区域,也不能放置在鸭通往运动场的路上和门口。另外,要详细记录好育成鸭的只数、雌雄比例、饲喂量、体重、死亡淘汰数及天气变化等,做好防暑降温、免疫接种、防止啄羽、卫生与环境管理等工作。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及管理关键技术



当幼体孵出结束后,产卵孵化池的藻类、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生物正好生长旺盛,适合于河蟹幼体的摄食。培育池中的幼体数量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5万左右,不可过多,以免损失。
河蟹幼体培育至1周后,要及时分次追肥,使水色保持鲜、肥、活、爽,水的透明度保持30厘米左右,水中的小型动物密度每毫升8~10个,要保证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数量,也可以投喂培育的卤虫。
当培育池中的河蟹幼体个体增大,数量显得密集时,要及时分养。半个月以后,部分已变成大眼幼体,待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进行蟹苗淡化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从孵化池捕捞后集中在网箱内淡化,时间选在大眼幼体长到第三天开始捕捞,放入4~6平方米的网箱,然后淡化2~3天即可。如果是在原池淡化,当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开始向池中放入淡水1/8~1/5开始淡化,排出基本等量的原水,以后每天放入淡水缓慢淡化,使水的含盐度达到0.3%~0.5%便到了蟹苗出苗期,出苗工作应在3~5天内完成,之后便进入幼蟹和扣蟹养殖期。

羔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羔羊是从出生到断奶阶段60天左右的羊只。此阶段的饲养管理重点是保证羔羊及时吃好初乳和常奶。提早补饲,防寒防湿、通风保暖;加强运动、增强羔羊体质,提高成活率,顺利断奶。

一、初乳阶段

初乳期羔羊(出生后7天内)要及时吃初乳,多吃初乳,至少早、中、晚各吃1次。同时,要做好肺炎、肠胃炎、脐带炎、羔羊痢疾等疾病的预防工作。

二、常奶阶段

1周龄至断奶前安排好羔羊的吃奶时间,早、中、晚各1次。人工哺乳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人,10~14日龄开始训练采食精饲料和干草,即早期补饲。每只每日日粮干物质供给量为:1月龄内,补饲精饲料0.05~0.1公斤,干草0.1公斤;1~2月龄,补饲精饲料0.15~0.2公斤,干草0.3~0.5公斤,青贮饲料0.2公斤;3月龄,补饲精饲料0.2~0.25公斤,干草0.5~0.8公斤,青贮饲料0.2~0.3公斤。一般应在2~3月龄断奶。精饲料中添加0.5%食盐和1%磷酸氢钙和石粉,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

10日龄的羔羊,要将幼嫩青干草捆成把,吊在房梁下,让小羊自由采食。15日龄开始训练吃料。在饲槽里放上用开水烫后的半湿混合精料,注意烫料的温度不可过高,应与奶温相同。

三、羔羊的断奶

尽可能提早补饲;当羔羊习惯采食饲料后,所用的饲料要多样化、营养好、易消化;饲喂时要做到少喂勤添;要做到定时、定量、定点;保证饲槽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羔羊精饲料日补饲超过200克,60日即可实施断奶。

四、羔羊的管理

1.产后护理。主要有去除口鼻中黏液;擦干羊体;假死急救,将出生后无呼吸的羔羊浸在40℃的温水中,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拍胸部两侧,或向鼻孔吹气,使其复苏;断脐,在距离腹部2~3厘米处断脐,并用5%碘酊消毒;喂初乳,羔羊出生后30分钟内吃上初乳;称重,将擦干后的羔羊放在盘秤上称重。

2.鉴定、编号、断尾和去势。初生羔羊的鉴定是对羔羊的初步挑选。尽可能较早知道种公羊的后裔测验结果,确定其种用价值。从初生重和品种特性方面做初步鉴定,把羔羊分为优、良、中、劣4级。挑选出来的优秀个体,可用母子群的饲养管理方式加强培育。

羔羊出生后3天内要给羊打耳号或耳标。绵羊羔羊出生后10天内,在第三和第四尾椎处采用结扎法进行断尾。非种用公羊,生后1~2周采取结扎和手术进行去势。

3.搞好棚圈卫生。圈舍狭小、脏乱、阴暗潮湿、通气不良,都会引起疾病发生,必须搞好棚圈卫生和对周围环境及用具的消毒。

4.运动。羔羊20日龄以前,可在运动场或羊圈周围自由活动,20天以后可组群外出活动。每天不超过4小时,距离不超过500米。2个月以后每天可运动6小时左右,往返距离不超过1000米。要防止羔羊吃毛、啃土等。

5.饮水。羔羊每天饮水2~3次,水槽常备清洁水,最好是井水,水温不低于8℃。

6.搞好防疫注射。制定合理、实用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注射。

(山东省沂水县职业学校李长强邮编:276400)

育成牛放牧饲养的关键技术 育成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在肉牛生产过程中,育成牛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断奶后到性成熟前的育成牛阶段,代谢旺盛,生长很快,是肉牛一生中骨骼和肌肉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肉牛瘤胃容积迅速扩大,消化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粗饲条件。同时,育成牛生命活力强,对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粗放,最适宜放牧饲养。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养牛场应根据当地青绿饲料的特点,对育成牛进行群体放牧饲养。下面一起来看看:育成牛放牧饲养的关键技术育成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放牧饲养的优越性

1.1降低育成牛的饲养成本

对育成牛进行放牧饲养,可以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放牧饲养可以将野外草场资源充分利用,减小牧户所需购买的草料数量;其次,放牧饲养能够对牛群的体质起到提高的作用,减少疾病的产生,降低疾病治疗的费用。据相关研究证明,充足的阳光既能促进牛皮肤中所含有的物质7一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也能促进牛类对钙这一营养物质的吸收,对牛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1.2促进牛群产品质量的提高

放牧饲养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现有的草场资源,让牛群直接获得天然的草料,对牛群的消化功能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同时,天然草料中的营养物质能够充分满足牛群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改善牛的肉质。除此以外,野外放牧使牛可以充分的运动,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对其体质的提高是有益的。而且,野外空气质量高,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牛群减少消化系统上的一些疾病,促进钙的吸收,从而促进牛群整体产品质量的提高。

2、育成牛放牧饲养的关键技术

2..1饲料与饮水方面的关键点

育成牛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饲料与饮水显得至关重要。在放牧饲养的过程中,需要养殖户注意的是,要适当地喂养精饲料。这是因为单一性的饲料构成并不能满足牛群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因此需要将精饲料投入到饲料中去。精饲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每头牛每天1.5—3kg之间。清洁且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育成牛健康生长的另一关键。放牧饲养育成牛的过程中,饮水的问题也需要得到牧户高度的重视。水资源的缺乏会造成育成牛消化机能产生紊乱的问题,甚至可能会造成育成牛死亡的严重后果。而且,牛每天所需要的水量与气候有很大关系,冬天饮水较少,夏天饮水较多,只有饮水充足,才能吃得饱,因此,牧户在选择放牧的地点时,需要将水资源的因素考虑到其中来,选择具有充足且清洁的山泉水源的放牧地。

2..2选择合适的放牧密度

养殖户在使用放牧饲养的方式进行饲养育成牛时,需要注意合理把控放牧的密度。一般来说,牧户需要结合放牧地点草场的实际情况,在放牧饲养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来合理选择放牧密度。对草场比较贫瘠的地区,要适当地减小放牧密度;而对草场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放牧的密度。合理的放牧密度不仅能够达到保护草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能有效地促进牛群的生长,提高育成牛的品质。

2..3采用间歇式放牧方式

由于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性,牧草也是一样的,所以在放牧的过程中,不可不计后果地对草地进行破坏,可以间歇式地让牧草得以休息繁殖,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放牧方式,也符合生态牧养的原则。养殖户让牛群在几片草地轮流放牧,帮助牧草的翻生与生长,也是保证了牛群的牧草供应。

2..4合理选择放牧时间

选择合理的放牧时间对育成牛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草场资源贫瘠且天气寒冷的冬天、草场刚刚开始生长的初春都不适合放牧饲养。若选择了不恰当的放牧时间,不仅会影响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生长,而且对育成牛的生长发育也很不利。此外,天气过热的时间,如盛夏时节的正午,也不宜放牧。选择合理的放牧时间,如当牧草达到相应的放牧标准,即牧草长度在15cm以上时再进行放牧活动。此外,对初次进行放牧饲养的育成牛,需要对其放牧时间进行一个由短到长的调整过程,训练育成牛逐渐适应放牧饲养的饲养方式。3讨论

总之,在育成牛的饲养中,放牧饲养是普遍的饲养方式。在放牧饲养时,需要把握好四个关键技术,即注意饲料与饮用水的补给、采用间歇式放牧方式、选择合理的放牧密度与放牧时间。只有切实把握好以卜放牧饲养的关键技术,才能提高育成牛的品质,进而促进牧户经济效益的提高。

育成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一、饲养方法
1、0周龄至1周岁。在此期间,牛的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很快,体躯向高度和长度方面急剧生长,消化器官容积扩大1倍左右。对这一时期的育成牛,在饲养上要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除给予优良牧草、干草和多汁饲料外,还必须适当补充一些精饲料。从9—10月龄开始,可掺喂一些秸秆和谷糠类饲料,其重量约占粗料总量的30%—40%。
2、12—18月龄。此阶段奶牛消化器官容积增加更大。为促进消化器官的进一步发育,日粮应以粗饲料和多汁饲料为主,其重量约占日粮总量的75%,其余的25%为混合精料,用以补充能量和蛋白质的不足。
3、18—24月龄。此期正是奶牛交配受胎阶段,其生长发育逐渐变得缓慢。这阶段的育成母牛的营养水平要适当。过高营易导致牛体过肥造成受孕困难;即使受孕,也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分娩;过低易使奶牛排卵紊乱,不易受胎。因此,这阶段应喂给奶牛品质优良的干草、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和块根类饲料,以精料为辅。到妊娠后期,适当增加精料喂量,每天可喂2—3公斤,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有放牧条件的地区,育成牛应以放牧为主,并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对饲料喂量酌情进行增减。
二、管理措施
1、分群管理。犊牛满6月龄后转入育成牛舍时,公、母应分群饲养。应尽量把年龄、体重相近的牛分在一起。生产中一般按断奶至12月龄、12—18月龄,18—24月龄进行分群,以便于饲养管理。
2、加强运动。在没有放牧条件的地区,应对拴系饲养的育成母牛,每天在运动场驱赶运动2小时以上,以增强体质、锻炼四肢,促进乳房、心血管及消化、呼吸器官的发育。
3、讲究卫生。对育成牛,每天至少刷拭1—2次,每次5—8分钟。在舍饲期间,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晴天还要多让其接受日光照射,以促进机体吸收钙质和促进骨骼生长,但要严禁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
4、按摩乳房。为促进育成牛特别是妊娠后期育成牛乳腺组织的发育,应在给予良好的全价饲料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乳房按摩的办法,效果十分明显。对6—18月龄的的育成母牛每天可按摩1次,18月龄以后每天按摩2次。按摩可与刷体同时进行。每次按摩时要用热毛巾揩擦乳房,产前1—2个月停止按摩。但在此期间,切忌擦拭乳头,以免擦去乳头周围的异状保护物,引起乳头龟裂或因病原菌从乳头孔处侵入,导致乳房炎发生。

羔羊的断奶和羔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羔羊的断奶时间和断奶方法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饲养管理策略问题。断奶是羔羊生命的应激时期,其表现是生长速度下降或者停止,有时甚至出现体重减轻。这种断奶打击的水平或程度取决于羔羊断奶时的年龄、体重,以及断奶前的饲养方案。对于绵羊羔和山羊羔的研究表明,为了使断奶打击的影响最小化,断奶时的体重比断奶年龄更为重要。在吮乳期采食固态饲料的绵羊羔和山羊羔,其生长受到断奶打击的影响要小于没有采食固态饲料的羊羔。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羔羊的断奶和羔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1、羔羊的早期断奶

羔羊的早期断奶是在常规3~4月龄断奶的基础上,将哺乳期缩短至40~60天或更早。按时间进行有两种方式:一是生后1周左右断奶,然后用代乳料进行人工育羔;二是生后6~7周断奶,此时羔羊瘤胃发育已基本成熟,能像成年羊一样有效利用饲料。英国一般在羔羊活重达11~12kg时断奶,而法国则在羔羊活重比出生重大2倍时断奶。

肉羊生产中采用早期断奶技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以达到其生产目的。

吃足初乳。羔羊在出生后12h内一定要能吃上初乳,此为降低羔羊发病率、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

40日龄早期断奶羔羊的具体做法如下:①代乳料分流体料、湿拌料和干粉料三种。流体料使用前以l:3的比例加入洁净饮水,搅匀成糊状灌人奶瓶给饲,湿拌料加水至手捏成团不出水为准。②从20日龄开始训练羔羊吮吸流体代乳料,并减少母乳吮吸次数;至30日龄改喂湿拌料;35日龄后逐渐改喂干粉料至40日龄断奶,自由饮水。③开始训练代乳料的最初几天,应使用奶瓶进行人工辅助哺乳。喂饮时的奶瓶仰角不应超过30。,尽量让羔羊自己吮吸吃料。必要时可以强制授乳,但不能硬灌,以防呛乳。④给羔羊补饲代乳料时要做到少给勤添,前2周内每天3~6次,以后每天2次。每次上槽饲喂时间不超过3h,两次间隔时间不低于8h。给羊充分反刍消化时间,使羊保持旺盛食欲,而且间隔时间长,槽内剩草少,减少浪费。另外,人工哺乳务必做到清洁卫生,哺乳用具应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国外有的饲养场准备有5~9种不同的饲粮,每2-3天更换1次,以达到在15—20天内使羔羊适应高精饲料的目的。

代乳料的营养和原料。代乳料是指用非乳蛋白源代替部分或全部乳蛋白配制而成的人工乳。在人工乳的成分和性状上,以天然乳作为参照标准,但不含天然乳,其可以代替母乳来哺育羔羊。代乳料的营养组成要满足羔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快速生长两个目的。其营养水平要求达到:粗蛋白质不低于23.0%,粗脂肪不低于30%,粗纤维不高于0.2%,灰分不高于10%,钙不低于0.90%,磷不低于0.6%,硒不低于0.3mg/kg,维生素A不低于4万IU/kg,维生素D。不低于1万IU/kg。

代乳粉的原料选择是代乳料制作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决定经济成本的主要因素。目前制作代乳粉的原料主要有全脂乳粉、脱脂奶、全脂大豆粉、血浆蛋白粉、喷雾干燥牛血粉、大豆蛋白、鱼粉、乳清粉、猪油、乳化剂、维生素、合成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强化剂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营养物质特别是未知因子和免疫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用于代乳品的营养素和抗体也越来越多,从而保证了代乳料的使用效果。

2.、非早期断奶肉羊的饲养

3-4月龄断奶羔羊的饲养。可根据草地状况和羔羊断奶时间以及市场需求,选择放牧、舍饲或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冬羔在4~6月份断奶,可进行放牧饲养。春羔在7~9月份断奶,可分批进行舍饲或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农区可利用秋末冬初的作物茬地进行放牧饲养。为了加快肉羊的生长速度,应合理搭配舍饲条件下的羔羊饲料,给予合理的能量和蛋品质水平。一般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0%-14%,代谢能不低于每千克饲料干物质10MJ,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按标准供给。月龄越小,蛋白质水平应越高,满足肉羊肌肉发育的需要。随着月龄的增加,相应提高能量水平,降低蛋白质水平,满足体脂肪的沉积。羔羊用的颗粒饲料由30%干革粉、44%秸秆粉(如小麦秸和玉米秸等)、25%的精料和l%矿物质添加剂制成,每千克含5751.35kJ的代谢能和799可消化蛋白质。

成年肉羊的饲养。主要指对不能繁殖的母羊和羯羊的饲养。一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目的是提高体脂肪的含量、改善肉的风味、改善育肥效果、降低成本和增加经济效益。饲料中的能量水平要求较高,每千克风干饲料的代谢能一般为9~10MJ,粗蛋白水平为10%左右。以农作物秸秆作粗饲料,应配制能量和蛋白质平衡的混合精料,满足瘤胃微生物繁殖的营养需要,提高粗饲料的消化率。成年羯羊的颗粒饲料由74%的秸秆粉、25%的精料及1%矿物质添加剂(氯化钙、硫酸铁、硫酸锰及食盐)制成。有些地方将秸秆切碎或粉碎,撒适量的水拌以混合精料饲喂,可提高秸秆采食量。成年羊体况及体重有差别,应分群进行饲养。对较瘦的羊增加精料比例,提高能量摄入量,加快脂肪沉积。

羔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从出生至断奶前阶段的羊为羔羊。羔羊时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羔羊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体质较弱,适应能力差,极易发病死亡。为了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一、生理特点羔羊出生后,前胃只有真胃的57%,0~21日龄的羔羊瘤胃中黏膜乳头软而小,微生物区系尚未建立,反刍功能不健全,耐粗饲能力差,只能在真胃和小肠中对食物进行消化。但真胃和小肠消化液中缺乏淀粉酶,对淀粉类物质的消化能力差,当食人过多淀粉后,易出现腹泻。此时羔羊所吃的母乳经食管直接进入真胃消化。羔羊21日龄后开始出现反刍活动,随日龄和采食量的增长,消化酶分泌量也逐渐增加,耐粗饲能力增强。如果对羔单适度早期补饲高质量的青绿饲料,为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营造合理的营养条件,可迅速建立合理的微生物区系,增强对佃料的消化能力。
二、饲喂要求
(一)吃好初乳初乳(母羊产后5天内分泌的乳汁)黏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其中镁盐有促进胃肠蠕动,排出胎粪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抗体,而羔羊本身尚不能产生抗体,初乳作为羔羊获取抗体,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惟一来源,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因此,及时吃到初乳是提高羔羊抵抗力和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初生羔羊要保证在30分钟内吃到初乳,由于母羊产后无奶或母羊产后死亡等情况,吃不到自己母羊初乳的羔羊,也要让它吃到别的母羊的初乳,否则很难成活。
(二)及早补饲初生羔羊消化能力差,只能利用母乳维持生长需要,但是母羊泌乳量随着羔羊的快速生长而逐渐下降,不能满足羔羊的营养需要。补料是提高羔羊断奶重,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必须在羔羊出生后15~20天开始补充饲萆、饲料,以促使消化功能的完善。哺乳期的羔羊应喂一些鲜嫩草或优质青干草,补饲的精料要营养全面、易消化吸收、适口性好,经过粉碎处理。饲喂时要少给、勤添、不剩料。补饲多汁饲料时要切碎,并与精料混拌后饲喂。根据羔羊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补料量,每只羔羊在整个哺乳期需补精料10-15千克,混合精料一般由玉米(50%)、麦麸(18%)、豆粕饼(15%)、棉籽粕(饼)(15%)和2%左右的矿物质、维生素组成。补饲的饲草、饲料可以绑成草辫悬在圈内或放在草架上,自由采食。哺乳期羔羊补饲量(每日每只)可参考如下:15~30日龄:50~75克
1~2月龄:100克2~3月龄:200克3~4月龄:250克
三、管理要求羔羊时期是羊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加强羔羊培育,为其创造适宜的饲养管理环境,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是提高羊群生产性能,造就高产羊群的重要措施,能有力地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一)哺乳方法对于母性强的的母羊,一般产后就能哺乳羔羊,但有的母羊特别是初产母羊,无扩羔经验,母性差,产后不去哺羔,必须强制人工哺乳。即把母羊保定住,把羔羊推到乳房前,羔羊吸乳,几次之后羔羊就能自己找母羊吃奶了。对于缺母乳的羔羊,应为其找保姆羊,选择死了羔或产单羔而奶好的母羊喂养。开始时人要帮助羔羊认奶,母羊认仔,可把母羊的奶汁或尿液涂抹到羔羊头部和后躯,混淆母羊的嗅觉,避免保姆羊拒绝羔羊吃奶,经过几次之后保姆羊就能认仔哺乳了。对于一胎多羔母羊,要采用人工辅助方法,让每一只羔羊吃到初乳,提高成活率。
(二)安排好羔羊吃奶时间母羊产后至少3~7日内,母仔应在产羔舍生活,一方面可让羔羊随时吃母乳,另一方面可促使母仔亲和、相认。

河蟹高温期养殖管理关键技术要点



7~9月是河蟹的生长旺季,既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也是病害高发季节,加强河蟹高温期健康养殖管理至关重要,针对河蟹养殖的实际情况,七、八、九三个月高温期河蟹养殖管理要抓住以下要点:
1、稳水保水。高温天气池水深稳定在1m左右,高温期最好5~7天加、换水1次,注水应在凌晨进行,抽取外河水面以下20~750px、溶氧丰富、水温适宜的新水,可改水流直冲为多点冲水,加快与池塘中旧水混合,达到增氧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
2、管草护草。水草是河蟹的栖息场所,也是池塘自净的重要载体,蟹池要多品种栽种水生植物。高温期蟹池水草过多、过密,需进行人工和机械疏草,水草不足可移入漂浮性植物(如水花生、浮萍等),总体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1/3~2/5为宜。
3、选饵投饵。在饲料投喂上应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方法。高温季节需要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即提高饲料中粗纤维和维生素的含量,既可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又符合河蟹的生理特性,防止河蟹的“性早熟”。同时配合饲料中要提高豆粕、菜饼、玉米的比例,还可增加投喂适量的南瓜、水草等植物性饲料。
4、清除残饵。早、晚各检查一次食台,以下午喂食前食台略有剩余为宜。
夏天饵料容易变质,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及投饵品种,若剩饵多加上不及时清除,必然影响水质。
5、调水改底。夏天经常下雨导致蟹池酸性水质会引起河蟹蜕壳不正常,可全池泼洒生石灰,如水质pH过高可通过适当换水和使用果酸等进行调节。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勤用复合芽孢杆菌、EM菌、乳酸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或使用底改宝、速效底改、底必净、净水除臭灵改善底质。
5、防病治病。可用地笼一头张开口并高出水面,另一头沉入池底并封口。经过一夜,如果地笼中没有蟹,说明蟹健康;如果地笼中有蟹,就有发病的可能,应进一步仔细检查。高温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草药制剂,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7天。发现死蟹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治疗时要注意对症下药,切不可滥用药物尤其是禁用药品,同时要注意蜕壳期间的用药安全。
6、加强巡池。夏天最容易发生蟹池缺氧,需密切注意河蟹的反常行为,如果清晨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在池塘岸边,受了惊动仍不下水,说明池水缺氧,需立即增氧、换水。巡池还应注意河蟹摄食状况、蜕壳数量,检查防逃设施、修补漏洞、防止敌害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4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