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白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闽北白鹅(MinbeiWlhitegoose)原产地和中心产区为福建省闽北南平地区武夷山、浦城、政和、松溪、建阳等10个市(县),分布于福建省的古田、沙县、尤溪及江西省的铅山、广丰、资溪等市(县)的部分乡镇。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南平地区位于北纬26o30~28o20、东经117o00~119o25,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闽江上游。境内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200~500m。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50~300天;年降水量1684~1780mm,年日照时数1700~2000h。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薯类、大豆、玉米、油菜、花生、芝麻等,牧草资源丰富。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资料及有关文献记载,4000多年前,武夷山境内就有先民聚居,那时就有人养鹅。据浦城县志十卷物产之属记载,鹅,一名舒雁,鹅能惊盗,亦能怯蛇,盖其能杀蛇也。历史上养鹅防盗驱蛇,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白鹅的饲养量逐年增加,养鹅已成为当地农民改善生活、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19831984年闽北白鹅饲养量约为60万只。1991年后由于闽北白鹅被杂化,纯种数量减少,至2005年存栏不足5000只。2007年底纯种闽北白鹅存栏量2.67万只。闽北白鹅处于维持状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闽北白鹅全身羽毛为白色。头顶有橘黄色的肉瘤,无咽袋。喙呈橘黄色,喙边有梳齿。虹彩呈灰蓝色,皮肤呈白色,胫、蹼呈橘黄色。公鹅颈长,胸宽,头部高昂,肉瘤较大。母鹅尾部宽大、丰满,性情温驯,肉瘤较小,经产母鹅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闽北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l。

表1闽北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闽北白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

2.蛋品质闽北白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闽北白鹅繁殖季节为每年8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种用公鹅7~8月龄开始配种。母鹅一般150日龄见蛋,年产蛋数30~36个,平均蛋重136g。公、母鹅配比约为1:5时,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性较强,每年产蛋3~4窝,每窝产蛋8~12个。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福建省农业厅在武夷山市岚谷等乡镇村建立保护区。2006年建立武夷山市北风种鹅场,承担闽北白鹅的保种任务。闽北白鹅1985年收录于《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

(二)选育利用

尚未开展闽北白鹅的系统选育工作。

五、品种评价

闽北白鹅属小型鹅种,耐粗饲,适应于山区水域及分散草场的放牧饲养。由于没有进行系统选育,其体型小、增重缓慢,影响饲养效益。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以保证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相关推荐

象山白鹅(定海白鹅、绍兴白鹅)


浙东白鹅(ZhedongWhitegoose)又称为奉化白鹅、象山白鹅、定海白鹅、绍兴白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浙东白鹅原产地为浙江省宁波市的象山县、宁海县、奉化市、余姚市、慈溪市、绍兴市等浙东地区,中心产区为象山县,浙江省其他地区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象山县位于北纬29o19~29o33、东经121o50~122o10,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境内低山丘陵起伏,海拔300-500m。年平均气温170℃,最高气温39.2℃,最低气温-6.9℃;无霜期235~250天。年降水量1250~1600mm,年日照时数1670~2048h。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大豆和蚕豆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浙东白鹅产区江河交错、湖塘密布、水草丰盛,自古就是候鸟野雁冬来春去途中歇憩的场地。野雁被当地居民捉住后,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形成家鹅。1600多年前,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其居地会稽、剡县等地养鹅,元陈子犟有诗为证:一曲溪从古剡分,溪边朝食晋将军,砚埋尘土鹅群少,六朝空山自白云。晋书《王羲之传》中也提到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当地有关县志也均有养鹅记载,《嘉靖象山县志》记载,唐神龙年间就有白鹅生产,其卷四物产类中记载有马、牛、羊、驴、骡、猪、狗、鸡、猫、鹅、鸭,《嘉靖奉化县志》也载有明永乐年间要上交鹅翎17459根,说明明朝时期浙东地区养鹅数量就较多。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据调查,产区浙东白鹅饲养量1980年为138.5万只,2002年为500万只;2006年象山县饲养量为180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浙东白鹅体型中等偏大,结构紧凑,体态匀称,背平直,尾羽上翘,呈船形。喙呈橘黄色。肉瘤高突,随着年龄增长突起明显,呈橘黄色。全身羽毛呈白色,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白色,胫、蹼呈橘黄色,爪呈白色。

公鹅体大雄伟,颈粗长,肉瘤高突、耸立于头顶,尾羽短而上翘,行走时昂首挺胸。母鹅颈细长,肉瘤较小,腹部大而下垂,尾羽平伸,极少数鹅有反翅现象,部分翼羽朝上反长。雏鹅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浙东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浙东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在放牧补饲条件下,2006年对300只浙东白鹅进行了饲养测定。63日龄平均体重为4360g,初生至14日龄成活率为98%,15~63日龄成活率为99%。浙东白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

2.蛋品质浙东白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根据浙东白鹅家系核心群19822006年记载资料,浙东白鹅130~150日龄开产,开产蛋重899;年产蛋3~4窝,每窝产蛋8~12个,年产蛋数28~40个,生产群平均蛋重162g。公、母鹅配比为1:8~10,采用人工辅助交配,受精率达85%左右(自然交配为70%),受精蛋孵化率80%~90%。母鹅就巢性强。采用人工孵化,结合醒抱技术,每只母鹅一年可多产蛋8~13个。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象山县种鹅场承担保种任务。浙东白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

(二)选育利用

1982年建立了象山县农业局种鹅场,组建基础群88只(其中公鹅20只、母鹅68只),开展浙东白鹅的选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了《浙东白鹅原种选育方案》,指导浙东白鹅的选育和综合技术的研究。

五、品种评价

浙东白鹅属中型鹅种,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等特点;但其繁殖性能较低,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其繁殖性能。

闽北花猪


闽北花猪(MinbeiSpottedpig)因产于福建北部而得名。是一种小型花猪,有三个主要类群,产地常以苗猪集散地的地名给猪命名,如产于沙县的称为夏茂猪,产于顺昌的称为洋口猪,产于南平的称王台猪等。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闽北花猪主要产于沙县、顺昌、南平、建阳、尤溪、三明、永安、建欧等县市,以沙县的夏茂、顺昌的洋口、南平的王台等地为中心产区。广泛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沙溪、富屯溪、建溪、尤溪两岸约15个县、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闽北花猪产区为亚热带气候区,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两大山脉间的谷地,闽江上游的主要水源贯穿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当地多丘陵地带,整个地形山峦起伏,连绵纵横,海拔100~400m。年平均气温19.6℃,无霜期295~348天;年降水量1500~2200mm,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1736h。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花生等。饲料作物有紫云英、象草、黑麦草、青玉米及瓜果、蔬菜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说闽北花猪是由当地一种小型花猪,与放竹排人从江西引进的花猪杂交培育形成的。产区广大农户历来习惯以剩余的粮食、碎米、米糠、饭汤、泔水及菜皮、甘薯、南瓜、豆渣等煮熟后喂猪,产区群众的食用油亦以猪油为主,群众喜养早熟易肥、到年终出栏的猪。屠宰后的猪板油、花油熬制后,可供人们吃数月至半年。在这样的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下,经过广大群众长期、不断地精心选育,逐渐形成了早熟易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地方良种花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沙县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存栏闽北花猪4.85万~5.88万头,其中母猪0.42万~0.5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开始引进良种公猪进行杂交改良,取代了当地纯种猪上市。闽北花猪种猪存栏数逐年下滑,1990年存栏母猪降至0.12万头,已无公猪。顺昌县1976年约有闽北花猪5.6万头,1984年降至1.7万头左右,2005年存栏仅300头、公猪仅8头。至2005年3月沙县、顺昌县有闽北花猪母猪1500余头、公猪8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闽北花猪被毛细、稀、短,头中等大,额有深浅、形状不一的皱纹,耳前倾下垂。颈短厚,背腰宽,背多凹陷,腹大下垂,臀宽而稍倾斜。毛色为黑白斑块相间,分布很不一致,有的除四肢、腹下部及尾端为白色外,其余均为黑色,俗称乌云盖雪;有的胸部、腹部、肩胛部和四肢、尾端均为白色,俗称黑白花;有的肩部有宽窄不一、两侧相连接或不连接的白色环带,俗称花背甲。

据2005年4月27日对7头公猪、53头母猪的调查,奶头排列对称的占54.72%,丁字排列的占33.96%,群众喜欢后者,认为此种奶头有利于仔猪哺乳。奶头数平均(5.750.07)对,最后一对乳头分开的占98.11%。

近十几年来,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用于养猪的饲料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更为平衡,闽北花猪体型上有很大改善,背部由过去的凹陷变得平直,腹大下垂变得大而不拖地。

2.体重和体尺2005年4月分别在顺昌县的埔上闽北花猪保种场、高阳乡的花桥村和朱台村对7头成年公猪、49头成年母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77年农村传统饲养条件下的闽北花猪的体重和体尺比较,变化不大(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闽北花猪公猪3月龄左右即有性行为,一般5~6月龄开始初配,10月龄正常使用。在每头公猪负担50~150头母猪配种任务条件下,受胎率达95%以上,使用期不超过4年。据2005年对农户的实地调查,母猪一般120日龄开始发情,早的115日龄,迟的137.5日龄,平均236日龄初配,发情周期20~21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116天。在农村,公猪一般5~6月龄开始初配,母猪4月龄初次发情,母猪在发情七八次后,即约8月龄、体重40kg左右初次配种。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期3~4天,一般在发情后第三天配种,妊娠期114天。

2005年在顺昌县对农户饲养条件下50窝母猪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数据比较,窝产活仔数差异不大,断奶成活数增加。

2.育肥性能2006年3月23日至9月2日,在顺昌县的埔上闽北花猪保种场,对4头(2头公猪、2头母猪)纯种闽北花猪进行了160天的育肥试验,结果见表3。

闽北花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蓄存脂肪的能力较强。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6年在建阳、三明对农村育肥猪(66头)的调查,在以青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体重从8.33kg开始,饲养310天,体重达66.33kg,日增重187.1g,每千克增重消耗精饲料2.23kg、青饲料11.63kg、粗饲料3.57kg。

2006年9月2日对4头闽北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眼肌面积20.86cm2,猪肋骨数14对。其他指标见表4。

与1977年的相应数据比较,由于宰前活重与饲养条件不同,其瘦肉率等性状有较大差异。肉质测定结果为:肉色3.88分,大理石纹2.13分,pH6.21,失水率7.17%。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福建省顺昌县埔上镇谢坑村闽北花猪保护区,有公猪1头、母猪43头,高阳乡保护区有存栏母猪60头,同时县畜牧兽医站与乡镇保护区畜牧兽医站签订了保种协议和种猪登记制度。2003年3月在顺昌县埔上镇恢复建立闽北花猪保种场,当时从全县各乡镇筛选出符合闽北花猪外貌特征、不同血缘关系的公猪3头,没有亲缘关系的母猪10余头,组成核心群体。到2007年经过三个世代的选育,保种场有7头公猪、35头母猪,9头后备母猪。闽北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以闽北花猪为母本,与长白猪、约克夏猪及上海白猪公猪杂交,杂种后代的育肥性能见表5。

五、品种评价

闽北花猪是福建省北部山区特有的早熟易肥花猪品种,有较长的饲养历史,能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且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力强的特点,但其体型小、生长缓慢。今后应加大保种力度,培育优良公猪,将保种场公猪推向保护区,有计划地将保护区中三胎以上优秀个体母猪调入保种场。另一方面,要加强杂交组合的筛选,尽快推出适应当地市场需要的杂交组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