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猪场僵猪脱僵的五种方法

一、驱虫清胃

敌百虫每公斤体重0.017克,给僵猪1次内服,每天1次,连用3天。驱虫2天后,再取生石灰1公斤,溶于5公斤水中,用石灰水上清液拌料喂猪,每天1次,连用5天,以清除僵猪胃肠道里的虫卵和各种毒素。

二、健胃化食

要使僵猪彻底脱僵,必须在其消化机能上来一个大的突破。每公斤体重用大黄苏打1片(含量0.3克),每头猪最多不超过10片,研末拌料喂服,每日1次,连服5天健胃。与此同时,每次用山楂、麦芽、神曲各50克(/),煎汁拌料喂服,每日1次,连服5天化食。试验证明,经过这样处理的僵猪,食欲旺盛,消化机能大为增强。

三、耳根后皮下注射维生素A、D

滴剂每次5毫升(每毫升含维生素A1500单位,含维生素D300单位),每周注射1次,连用3次。

四、添喂石硫盐

即生石灰、硫黄、食盐各等量,先把食盐炒黄再倒入生石灰炒10分钟,起锅待凉后加入硫黄,共研末,装瓶备用。体重25公斤以下的,日服5~8克,25公斤以上的,日服10~15克,直至出栏。这样,既补充了矿物质,又刺激了食欲,是育肥僵猪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中药处方

何首乌、贯众、黄豆和麦芽各500克。将黄豆炒熟后,与上述其他三味药共碾成粉末,每次喂猪时取一勺放在饲槽里,疗效相当好。

(江西王利民)

相关知识

僵猪的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猪场里常有一些光吃料不长肉、喂了很长时间也达不到出栏体重的猪。它们有的两头尖、中间粗;有的两头尖、中间细;有的白毛变黄、黑毛变红。人们把这种猪称为小老头猪、铁猪、僵猪等。
一.僵猪形成原因
1.胎僵。由近亲繁殖、母猪年龄过大或配种过早和仔猪出生体重过小等所致。
2.奶僵。成因主要为:母猪怀孕期和产后营养供给不足、或严重缺乏微量元素、产后护理不佳、母猪泌乳不足、乳头被抢和断乳过早等。
3.食僵。仔猪断奶后饲料单一,缺乏营养所致。
4.病僵。受寄生虫病侵袭和染有喘气病、贫血、仔猪黄白痢、伤寒和温和型猪瘟等,在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僵猪。此外,去势、打防疫针、不合理的分群和不正确的运输等也会加重僵猪的形成。
二.预防方法
1.杜绝种猪近亲繁殖。
2.种母猪不可过早配种。
3.及时淘汰老龄公、母猪。
4.母猪怀孕期和产后都要加强营养,产时和产后加强护理。
5.搞好猪栏和环境卫生,每周至少对栏舍等用10%的生石灰乳或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2次。
6.一定要及时给仔猪固定乳头。七、适时断乳,断乳后提供乳猪全价营养料。
三.治疗方法
1.对普通僵猪的治疗。①将僵猪挑出来单独饲养和另组群喂养。先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驱虫(药研细混入饲料中喂服),第三天每头猪用小苏打片15克洗胃(早晨空腹时拌入饲料喂服),第五天按每10千克体重用2片大黄苏打片健胃(研成末分3次拌入料中饲喂)。
②用枳实、厚朴、大黄、苍术、甘草各50克,(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铜各5克,混合研末,按每千克体重0.3~0.5克喂服,每天2次,连用4~5天。
③每日每头猪喂鱼粉50~100克。日粮要多样化,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饲喂。及时做好防寒防暑工作。
2.对营养不良僵猪的治疗。①体重在20~30千克、吃食很挑剔的僵猪,经检查确属无病和无寄生虫时,可在给水的情况下先饿3~4天;第二天清晨给1次人工盐10~15克、硫酸钠10~15克、龙胆末4~5克、轻质氧化镁7~8克混配成的健胃药。到第四天开始喂食,以后每顿只服八成饱,让其保持食欲。
②取党参、炒白术各24克,茯苓、山药各20克,炒扁豆、陈皮、麦芽各15克,肉桂、炙甘草各12克(60~80千克体重用量),共研成末,掺入少量精料开水冲泡后候温喂服,隔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5~7剂。若属慢性病引起的僵猪,应在对症治疗后再服用上述中药。按每千克体重5~12毫升的量给僵猪输入抗凝无菌新鲜健康猪血液(输血前必须做供血与受血交叉试验,发现无凝结现象时方可输血,且输血速度不能太快),必要时可在半月后再输血1次,同时给予苍术、干酵母各50克,松树叶、侧柏叶、蛤蟆皮、陈皮各30克,磷酸氢钙、食盐各10克,共研成末,早晚各1次添加在饲料中喂服,连用数天。
3.对寄生虫病僵猪的治疗。①内有寄生虫的僵猪可用敌百虫驱虫,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1克,空腹喂服;驱除外寄生虫用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2~0.3克,拌湿沙5~7千克,置猪圈内让猪自行滚擦1~2天;然后再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200毫克、维生素B120.25~0.5毫克,隔7~10天再注射1次;也可用维生素B120.5毫克、肌苷注射液20毫升、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后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次。
②对几次驱虫后生长仍缓慢、皮毛粗乱、大便时干时稀、精神较好而吃食不多的僵猪,可用复方人工盐:人工盐70%、焦三仙20%(炒山楂30%、炒麦芽40%、炒神曲30%)、鱼粉10%,用量为每头每次5~10克,缓泻量为30~50克,日服2次。
4.对慢性病僵猪的治。患有喘气病、慢性肠炎的僵猪,可喂土霉素预防和治疗。21~40日龄的仔猪每日每头拌料喂服土霉素20毫克,41~61日龄的仔猪每日每头喂服30毫克,2~4月龄的幼猪每日每头喂服40毫克。
5.对不明原因僵猪的治疗。①用黄荆子15克、苦参(炒焦)12克,共研细末,拌料饲喂,连用15天。
②用何首乌、贯众、鸡内金、炒神曲、苍耳子各60克,炒黄豆250克,共研细末,分成15份,每天早上用1份拌料喂服。
③用棉花根500克,加水5升煎煮去渣,取汁约2.5升,一天分数次服完,连用15~25天。
④用石膏粉100克、元明粉150克、麦芽60克、焦山楂40克,滑石、鱼粉、神曲各50克,混合研成细末,先按每头每次30~50克喂服缓泻,每日2次,连用3天;大便正常后,减量为每日2次,每次10克,连用10天。
330700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敖礼林
电话:0795-4622172

形成僵猪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僵猪是由于先天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疾病等所导致的一种疾病,俗称小老猪、小赖猪。临床表现为精神状况尚好,饮水、食欲较为正常,个体比同窝仔猪偏小,体瘦毛长。这在养猪业中是一个隐性的损失条件,值得我们重视。现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形成僵猪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病因

1.胎僵。由于近亲繁殖所造成的后代品种退化,生长发育停滞;种猪的年龄过大,体质降低,为孕产储备不足;或是过早地进行配种,种畜自身发育不良,而导致后代的发育不良形成僵猪。

2.奶僵。孕期中因母猪的营养水平低下,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或者母猪隐性发病,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不能吸收,导致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影响后天生长。或者由于新生仔猪的护理不当,如小猪出生后没有及时固定乳头,弱仔猪吃不到好乳头,加之母猪泌乳能力差,乳汁少,质量次,致使仔猪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生长停滞。

3.食僵。仔猪断奶后,日粮品质不良,营养缺乏,或育成仔猪同群饲养,强者多吃食,弱者吃不到足够的料而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形成僵猪。

4.病僵。仔猪患伤寒、白痢、慢性胃肠炎、气喘病、蛔虫、姜片吸虫、螨虫、猪痘及其他慢性病,阻碍仔猪生长发育。据临床统计,各种疾病中由寄生虫所引起的僵猪比例最大,占70%~80%。

二、症状

该病多发于体重10~20公斤的仔猪。临床表现:被毛粗乱,体格瘦小,圆肚子,尖屁股,大脑袋,弓背缩腹,精神尚可,只吃不长,平均每天生长不到50克,有的养至6月龄才达到20公斤。病僵猪随疾病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喘气病有咳嗽和气喘症状;患仔猪副伤寒的猪长期腹泻,且时好时坏;患寄生虫病的猪表现为贫血,并且有异嗜现象。

三、治疗方法

1.驱虫、洗胃、健胃。使用动物内外杀虫王,按照每100公斤体重用10~12克进行驱虫。驱虫后第3天开始健胃,驱虫药的选择可区别不同情况选择两类以上交替使用,如动物内外杀虫王和伊维菌素预混剂交替使用。健胃药多选择中成药剂,如消食开胃乐、健胃散、山楂开胃灵等。

2.调整日粮,保证营养。在日粮中加入促生长的中小猪壮骨强补精(或僵猪活性调控肽)+新金赛维+赖氨酸等营养物质。

3.药物治疗。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日粮中添加促长剂、维生素和足够的氨基酸后,配合注射一针肥,脱僵效果快速而显著。按照40公斤以下体重的僵猪第1次注射8毫升,10天后再次补注8毫升,注射两次即可达到满意的脱僵效果。

4.生物疗法。取健康猪血,现采现用,每头僵猪用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天,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广西蒋爱国)

温馨提醒:文章中所提及的相关产品,本刊读者服务部均有售,详情请致电:0791-86616743

怎样提高肉猪胴体瘦肉率的五种方法


1.选择胴体瘦肉率高的猪种

胴体瘦肉率遗传力高,因此,无论是引入的国外品种还是地方猪种,在选种时,都应重视胴体瘦肉率这一指标的选择。

据调查,猪的膘厚与胴体瘦肉率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膘厚的猪胴体瘦肉率就低,胴体脂肪的含量就高。相反,膘薄的猪胴体瘦肉率就高,脂肪含量就少。因此,对猪体膘厚进行选择,就能达到选择肉猪胴体瘦肉率的目的。

2.开展杂交

杂交能提高肉猪胴体瘦肉率,是一项见效快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地方猪种分布广、数量多,多半是经过杂交的母本猪,是提供商品肉猪的基础。但是瘦肉率低,一时还不能用现代瘦肉猪来取代。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利用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又能提高这部分商品肉猪的胴体瘦肉率呢?实践证明,用杂交手段提高肉猪胴体瘦肉率是可行的。

一般杂种肉猪胴体瘦肉率介于父本和母本之间,大致与父本和母本的平均数相同。杂交父本胴体瘦肉率越高,对杂种肉猪胴体瘦肉率的提高越有利。选择父本时,通过测体膘,取得膘厚这一指标,找出膘薄的个体,即可选择出瘦肉率高的父本猪来。

3.改善饲粮营养和饲养方式

一般来讲,肉猪体内脂肪的沉积取决于饲粮中能量的多少,而瘦肉的增长则取决于饲粮中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因此,在肉猪饲粮中控制能量水平、采取限饲等办法,均可以提高瘦肉率。据试验(/),自由采食,胴体瘦肉率为39.95%;中等限食,胴体瘦肉率可达43.03%。由此可以看出,限食后,可提高胴体瘦肉率。肉猪每少采食10%的日粮,胴体瘦肉率可提高1%~1.5%。

增加饲粮中蛋白质的供给量,可以提高胴体瘦肉率。蛋白质水平从13%提高到17%,瘦肉率可提高6.6%。由此可见,改善肉猪饲粮营养组成是提高瘦肉率的有效办法。

4.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

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对蛋白质的沉积都不利,都会降低肉猪瘦肉的生长率。据试验,猪舍温度在18~20℃时有利于蛋白质的沉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温度控制,才能提高肉猪的瘦肉率。

5.适时出栏

肉猪在不同体重出栏时,其胴体瘦肉率不同。据报道,长白本地猪其杂交后代的胴体瘦肉率,在125公斤出栏(屠宰)时为49.1%,而提早到100公斤屠宰时为53.8%。由于提早出栏,瘦肉率提高了4.7%。如果用选育手段,想提高4.7%的瘦肉率是很不容易的。据此,在对增重速度影响不大的前提下,适当提早出栏,对提高胴体瘦肉率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

(吉林省舒兰市畜牧业管理局姜晓华姜晓萍邮编:132600)

如何使母牛受配率提高的几种方法


养牛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母牛饲养管理是否合理.母牛产后受配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养牛业的经济效益,而生产上影响母牛受配率高低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母牛的体况、健康水平、生理状况、营养的供给、牛群的结构,母牛的繁殖性能等,以及配种输精时机不当,操作方法不正确等都是导致受配率低的主要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使母牛受配率提高的几种方法。

1、加强母牛的饲养

加强母牛的饲养主要是指要给母牛提供适宜的营养,以满足母牛的营养需求。母牛一年四季均可发情、配种、妊娠,但是发情多集中在5~9月份,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正是牧草生长旺盛,营养丰富的时期,充足的草料可满足母牛发情、配种、妊娠的营养需求。但是在青绿饲料较为缺乏的冬季和春季如果日粮的搭配合理,饲喂充足的青干草、青贮料、多汁饲料,同时配以适量的精料,再结合科学的管理也可达到较高的受配率。母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要保证各营养素的含量充足且配比合理,如果长期饲喂营养不足或者缺乏的饲料,会导致青年母牛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使性成熟和体成熟推迟,缩短了母牛的有效繁殖时间,还会影响母牛正常的发情,从而使受胎率降低;但是如果营养过剩,则会导致母牛的体况过肥,也会导致母牛不能正常的发情和排卵,还易引起母牛流产和难产。另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虽然较少但是对母牛的受配率影响却较大,如果不足会使母牛发情异常,即使成功受配也易出现流产、死胎、弱胎以及胎下不下等现象。因此要提供适宜的营养,保持母牛适当的膘情,这是保证母牛正常发情排卵的物质基础。

2、科学的管理母牛

对母牛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提高母牛的健康水平、繁殖性能。首先要做好繁殖母牛群的清群工作,调整牛群的结构,将失去繁殖能力、老龄母牛、劣质母牛及时的淘汰,并及时补充青年母牛,提高整个群体的繁殖性能。大力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开展冻精冷配技术,以扩大良种配种的效果。对母牛要精心的管理,首先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牛舍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保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都要及时打扫圈舍内的环境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勤换垫草垫料。每天都要刷拭牛体1-2次,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不但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还可促进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母牛的体质,提高母牛的繁殖性,对母牛正常的发情、配种,提高受配率十分有利。刷拭牛体时要特别的注意腹部的卫生,防止配种输精时病菌入侵母牛的生殖系统。在夏季不能让母牛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要让其在阴凉处休息。要保证母牛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量,即使在妊娠期也要适度的运动,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对哺乳母牛实行早期断奶的技术,可以促进母牛发情,提高母牛的繁殖利用率。

3、掌握科学的配种技术

掌握科学的配种技术是提高受配率的关键工作。首先要做到适时的输精,适时输精对于提高母牛的受配率非常重要,因精子在母牛生殖道内的有效受精能力的时间有限,如果配种过早则会导致母牛还未排卵,精子失活,而不能受配,如果输精过晚,则会导致卵子老化,同样会影响受配,因此要掌握好合适的输精时间,就需要配种人员做好母牛的发情鉴定工作。因健康母牛的发情表现较为明显,可通过观察母牛发情的表现,并结合公畜试情、直肠检查等方法可准确的确定最佳的输精配种时间。一般母牛排卵的时间发生在发情结束的10~15h,母牛在过了发情旺期,接近发情末期时的受配率最高。对母牛进行两次配种,可显著的提高配种受胎率,一般在上午发情下午配种,第二天上午复配;下午发情在第二天上午配种,下午复配1次,即可获得较高的受配率。配种时间要灵活掌握,可结合直肠检查法来观察卵泡发育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配种时机,可提高受配率。另外配种操作时要操作得当,细心准确,并且要将精子输送到子宫角的位置。精液的质量对于母牛的受配率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注重清液的品质,冻精冷配时要正确的解冻精子,并在配种前做好精子质量的检测工作。

4、加强疾病预防与保健工作

疾病因素是导致母牛受配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母牛疾病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牛的体质及抗病能力外,还可接种疫苗以使母牛获得免疫力。在配种时要注意严格的消毒,防止生殖器官受到感染而影响受配率。对于屡配不孕或得流产的母牛,要找出引发这类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果是由于发生子宫炎、卵巢病变、阴道炎等生殖器官疾病则要及时的找兽医人员进行对症治疗,防止贻误病情,影响母牛终身的繁殖性能。

如何使母牛受配率提高的几种方法
一、搞好清群,确保冷配效率
据1991年底统计,全国有牛10417.4万头。当年仅出栏牛1302.8万头,出栏率仅为比,12.5%,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出栏率或产肉率方面都有相当差距。究其原因,群众养牛热情虽高,但牛群质量不高,不少失去繁殖能力的母牛混在牛群中,个体配种甚至用暂时未去势似不适于种用的公牛配种,导致繁殖率下降,牛的品质提高不快。因此,在开展牛群良种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清群,淘汰劣质公牛和母牛,大力发展地方良种公牛和引进外来优良牛种;大力开展冷冻精液配种,扩大良种配种效果。

二、改善牛群结构,增加母牛比例
要提高牛群的繁殖率,必须首先提高母牛在牛群中所占的比例,使牛群在生产与增殖方面达到一定比例。一般发达的养牛国家,母牛比例多在50%以上,我国牛群母牛比例仅有40%左右(1990),有的地区甚至仅占20%~30%,因此影响了出栏率,增加了成本。在这些地区发展养牛业的首要任务即是增加母牛在牛群中的比例。
三、提高饲界管理水平,抓好繁殖母牛膘情
加强饲养管理,维持适当膘情,是保证母牛正常发情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会导致公牛精液质量下降,受精能力低下。对母牛则影响正常的发情周期和排卵。奶牛在产奶期间,由于营养物质需要量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往往表现长期乏情。这些情况在高产牛中表现尤为明显。在黄牛饲养中,春季草料供应不足和质量差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使黄牛不发情或不易受孕的主更原因之一。因此要使母牛春季正常发情必须调整饲养水平,抓住母牛增膘措施,特别对带犊母牛更要加强饲养管理。在管理方面则要使牛不过于劳累,常晒太阳,保持牛舍保暖和通气,促进母牛正常发情。

四、及时检查和治疗不发情的母牛
母牛受配率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母牛长期不发情,或是隐性发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数与营养供应有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说应当调整母牛的营养水平,这是促进发情的基础;与此同时利用任红催情的办法也会取得一定效果,一般利用孕马血清催情,一次注射孕马血清10~20ml,隔6天再注射一次(20~30ml),催情后的配种效果最佳。2次注射比1次注射发情受配率提高50%,比当期受胎率高20%,适量的孕马血清注射后有效期6~7天,因此,第二次注射间隔不应少于6天,为使其间隔有效地衔接,第2次注射不应超过8天。

五、犊牛按时断奶,能促使母牛产后及早发情
犊牛随母哺乳的时间过长(6个月以上),往往影呐母牛的正常发情。有人统计黄牛产犊后第一次发情在60天以内的占21.2%,61~99天占51%,100天以上占21%。发情太迟的往往与犊牛吃奶有关。一般农村黄牛产犊后往往任其吃奶,长达半年以上。过长的喂奶期实际对犊牛的发育并不利,因为犊牛瘤胃的发育与早期大量喂草有关,早期补草料促进瘤胃发育,可使犊牛较早大量采食,加速生长发育。据试脸,带犊母牛在犊牛断奶后,多数可在10天内发情。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方法


猪直肠脱是直肠末端一部分黏膜或直肠后部全层肠壁脱出肛门之外而又不能自行缩回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于架子猪、仔猪,育肥猪较少发生。

1.发病原因

直肠韧带松弛,直肠黏膜下层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盲肠先天性发育不全等是造成直肠脱的主要原因。直肠脱的诱因有长期便秘、下痢、强力努责等。

2.临床症状

猪直肠脱在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即脱肛、直肠全层脱出和直肠及结肠全层脱出,在此主要介绍直肠全层脱出。临床可见脱出直肠呈圆柱状或圆球状,初期直肠黏膜充血,呈红色,随着时间的延长,脱出部淤血水肿、呈暗红色,直肠表面甚至出现坏死、形成结痂,严重病例直肠破裂。病猪排粪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不断努责,重症者可出现死亡。

3.保定与麻醉

病猪侧卧保定,采取前低后高体位,对其后海穴注射3%盐酸普鲁卡因20~30毫升,以麻醉直肠后神经,减少直肠努责与收缩,以利进行手术。

4.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是将脱出直肠整复固定,防止破裂感染。脱出直肠先用温热的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除去污物,并剪除坏死的黏膜和穿刺肿胀的黏膜放出血水,然后在脱出直肠上涂土霉素软膏或撒布800万单位青霉素钾粉,再将脱出直肠还纳回正常位置。为防止直肠再次脱出,用弯三角针系上10号缝合线,线末端穿上青霉素瓶塞或矿泉水瓶盖,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门内固定,右手拿止血钳夹针从距肛缘1.5厘米的6点钟处进针,经皮下于3点钟处出针,再让缝针穿过一胶塞,并将此胶塞推至3点钟处与肛缘皮肤密接;再依次从3点钟、12点钟、9点钟边缘进针,经皮下于12点钟、9点钟、6点钟处出针,按以上方法穿过和处理一胶塞;最后缝针再穿过6点针处的胶塞,此时将绕肛门一周的缝线逐渐拉紧,使肛门收缩至小猪1指左右、中大猪2指左右,并打活结,既要保证猪排粪不受较大影响(排粪仍有努责动作),又不能让直肠再度脱出。

5.术后护理

①抗感染。用适量抗生素,根据病情实施对症治疗,连用3天,每天2次;或连用补中益气汤7天,方剂为黄芪50克、白术40克、陈皮30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党参30克、当归25克、炙甘草30克(中、大猪用量),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用蓖麻子或叶捣烂放入肛门内,外用纱布包实,每天1~2次,连用7天。

②加强管理。饲喂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多汁饲料,并适当减少喂量。注意排粪是否通畅,如排粪困难,打开线尾活结,适当放松;如排粪时见直肠易排出肛门外,打开线尾活结,适当拉紧。术后恢复良好,7~10天可拆线。

种鹅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 五种方法提高鹅繁殖性能


鹅的优点是耐精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目前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种鹅的繁殖性能是发展肉鹅养殖的关键,而影响种鹅繁殖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品种、营养、光照、饲养管理等.在饲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种鹅的繁殖性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种鹅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五种方法提高鹅繁殖性能。

1、种鹅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

品种。不同品种的鹅的繁殖性能不同,并且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受鹅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相同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的繁殖性能也存在差异。因此要严格选择鹅的品种,其中种公鹅的品种对于后代的影响较大。

营养水平。营养水平对种鹅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大,当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缺乏、不足或者配比不合理时会导致种公鹅的体况下降,性欲低下,精液的质量不佳,使配种效果不理想。而对种母鹅的影响则表现为产蛋量减少,甚至会停产。而营养水平过高时,种鹅的体况过肥,公鹅精液的品质会变差,体态笨拙,不利于配种,母鹅过肥则会导致脂肪在卵巢和输卵管内大量积存,影响排卵和受精。另外,饲料的质量不佳,如饲料发生霉变,当饲喂种鹅时会引起中毒,影响种鹅的繁殖性能,使配种、产蛋以及孵化等环节出现问题。

环境因素。光照与种鹅的繁殖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光照的长短可影响种鹅繁殖的开始与停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照可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成,从而影响了卵泡生成激素与黄体生成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种鹅的最适宜温度为10~20℃,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繁殖性能,当温度超过30℃后,种鹅会出现食欲下降,甚至停食,从而使营养的摄入不足,而温度过低也会使繁殖性能下降;另外,如果饲养环境不良,如饲养密度不适宜,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导致的舍内的空气质量较差时也会对种鹅的繁殖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应激。各种应激都会对种鹅的繁殖性能造成影响,而鹅对应激的反应又较为敏感,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噪音、通风不良、受冷热刺激、用药不当、免疫、停水和电、断料等都会使种鹅产生应激反应,从而使种鹅的繁殖性能下降,主要表现为产蛋量降低。

健康水平。种鹅的健康状态影响着种鹅的繁殖性能,对于体质较差,健康状态不佳的种鹅,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维持良好的繁殖性能了,当种鹅患病时,尤其是患一些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时会对其繁殖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公鹅的精液质量下降,母鹅的排卵出现异常,受精率低,产蛋量下降、产异常蛋等。

2、种鹅繁殖性能的提高措施

选择优良品种。品种因素对种鹅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大,要从根本上提高种鹅的繁殖性能就要注意选择优良的品种。在选择时要注意选择那些适合当地的饲养条件、气候条件的品种,目前多利用杂交优势的特点,利用繁殖力较高的品种杂交来改良鹅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在确定好品种后要做好鹅群的留种与淘汰工作,所选择的种鹅要符合该品种的特征,选择种母鹅时要选择第二性征明显、体质强壮、配种能力强、受精率高、产蛋量以及蛋的质量好的后代,种公鹅则要选择体格健壮、性器官发达、精液品质优良的公鹅留为种用。

优化鹅群结构,加强种鹅的选择和后备鹅的培育。要做好种鹅群结构的优化工作,及时将老龄种鹅、繁殖能力较差的种鹅进行淘汰,并及时的更新种鹅,一般公鹅的使用年限为4年,母鹅的使用年限为3年,鹅群最适宜的结构为1岁鹅为45%,2~3岁为50%,4岁为5%。70日龄到开产前的仔鹅为后备鹅,要加强后备鹅的培育工作,为了提高后备鹅的质量要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公母鹅要分群饲养,防止出现公鹅过早配种而导致发育不良,配种能力降低。

提供合理的营养。营养对种鹅的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要做好营养的供应工作,其中能量是影响种鹅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开产配种前要注意添加产蛋饲料,以保证种鹅获得充足的营养。除此以外,还要注重饲料中其他类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

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应激的发生,要保持鹅舍环境的安静,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断水、断电、突然换料等,用药和免疫时要方法得当,可以在种鹅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添加剂,以减少应激的发生。

加强环境的控制。做好光照的管理工作,以可使用人工光照来控制种鹅的繁殖性能,可在保证自然光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加人工光照,并且要控制适宜的光照强度,一般以3~5W/m?为最佳;加强鹅舍的卫生清洁工作,每天都要打扫圈舍,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良好的通风,可定期对鹅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舍内的工具和饮水喂料装置也要定期的刷洗和消毒。

保证鹅群的健康。加强日常疾病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外,还要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本地区和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可以使用药物来对疾病加以预防,以提高鹅群的健康度。

五种方法提高鹅繁殖性能

鹅繁殖性能低主要原因是:鹅性成熟迟;母鹅季节性繁殖、就巢性强、易受环境影响;公鹅不育率高、配种能力差、恋伴情结强;公鹅生殖器官感染且易受伤、母鹅生殖道疾病影响。

提高鹅繁殖性能的方法主要有:
1.遗传改良。鹅繁殖性能的遗传改良需要综合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包括杂种优势的利用、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寻找和应用、抗病育种(降低繁殖期死淘率)等。
2.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减少公鹅的饲养量,大大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受精率,解决公鹅不育率高和恋伴性强的难题。但人工授精存在鹅精液量少,精液体外保存时间短,鹅精液冷冻保存难、运输受限、输精时间难以把握等问题。
3.调控母鹅季节性繁殖规律。调控鹅季节性繁殖规律手段主要是调整光照措施。首先利用长光照(18小时/天)产生光松弛效应,促使鹅休产;其次利用短光照(8小时/天)结束光松弛效应,使对光敏感;再用相对长光照(12小时/天)刺激产蛋,延迟光松弛效应以延长产蛋期。
4.调节生殖内分泌。鹅的繁殖活动(卵泡发育、排卵、就巢、休产)与其生殖内分泌密切相关,其中孕酮(P4)、抑制素、垂体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素(LH)、催乳素(PRL)的分泌尤为关键。
5.分子生殖技术的运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能借助这些技术提高鹅繁殖性能。

采收蚯蚓的3种方法


蚯蚓养到一定程度,除了一部分用于继续繁殖以外,其余采收用来饲养蜈蚣,不同的饲养方法采收的方法也不一样,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光照驱赶法

此法适于室内饲养床、饲养箱和饲养池的采收。在饲养床内的蚯蚓,大部分达400~600毫克,每平方米密度达1.5~2.0万条的情况下,可以采收一部分,以免影响增殖。采收的方法可利用蚯蚓避光性,在光照下用刮粪板逐层刮料,驱使蚯蚓钻到饲养床下层,并聚集成团。然后把蚯蚓置于孔径5毫米的大筐上,筐下放收集容器,在光照下,蚯蚓自动钻入筛下容器。蚯蚓外表黏附的粪粒和有机物,残留在筛上。

2)红光夜捕法

此法适于田问饲养蚯蚓的采收,利用蚯蚓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点,携带红光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捡收。

3)诱捕法

此法用在室内饲养床,也可以用于大田饲养蚯蚓的采收。采收前在旧饲料表面放一层蚯蚓爱吃的食物,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迅速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在田间可选择蚯蚓喜爱吃的饲料,堆放在饲养槽附近,次日凌晨在饲料堆中收集蚯蚓。也可以沿饲养池或饲养池边缘挖1条深10厘米以下的小沟,沟的两端埋2个深约30厘米的陶瓷缸,或挖2个土坑,部分蚯蚓夜间沿沟槽爬行,进入瓷缸内或土坑中,黎明前即可收集。

种蜈蚣的投种时间、投种密度和投种方法


种蜈蚣的投放,包括投种时间、投种密度和投种方法等。

(1)投放种蜈蚣的时间

投放种蜈蚣的时间春季不能过早,秋季不能过迟。因为春季蜈蚣刚从冬季冬眠状态复苏,冬眠时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恢复活动后体质较弱。蜈蚣经过捕捉、运输,在新的饲养环境中,体质恢复慢、窖易死亡。所以,投种应在初夏,待蜈蚣从冬眠状态恢复活动后,体质得到恢复时再投放。秋季投放一定在早秋不能在晚秋或初冬。因为早秋时气温尚高,蜈蚣经过选种、运输和对新的环境适应后,尚有一段时间吃食、体内积累营养,冬眠才能有物质基础,第2年春天成活率高。如果晚秋或初冬投种,经过折腾后待种蜈蚣稳定下来,气温已经低了,蜈蚣体内新陈代谢已经很

低,没有机会吃食在体内积累营养,再经过冬眠体内物质消耗一部分,第2年春天恢复活动后体质弱,死亡率高。

(2)种蜈蚣投放密度

种蜈蚣投放量1米2池可投放600-1000条。如果用砖砌成立体垛,面积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缝隙面积增加投放量。投放密度不宜过大,密度大丁蜈蚣因争地盘、争食而咬斗:密度小了设备利用率不高。

种蜈蚣投放密度伸缩性较大,一般与饲料是否充足、个体大小及不同生长期有关,如底面积50-60平方厘米的缸,可养1-2龄的蜈蚣200条左右,3龄的70-80条,4龄以上的40-50条,在蜈蚣产卵季节,除将雄体挑出以外,饲养密度可以再小一些。

(3)种源运输

从外地引种或是从较远的地方捕捉的野生种源,都要往回运。运输时可将蜈蚣装在留有通气孔的、带盖的铁筒或塑料桶里,或者采用缝隙不大、蜈蚣不能钻出的木箱运输。装入运输筒(或箱)的蜈蚣不宜过多,一般0.07平方米底面积装200-300条为宜。在容器里还要装一些树叶、枝条,增加蜈蚣的隐蔽场所,以减少自相残杀的机会。短途运输可以不必喂食:苦运输时间较长,可临时投喂一些面包、苹果块、梨块等。注意在树叶上洒一些水保持湿润

(4)投种方法

投种时雌雄比应为5-10:1。因为引种时已经按照种蜈蚣的要求进行了选种,这时不必再一条一条地进行进择。运回后先放在室内让其休息1个小时左右,投种时,不要用夹子夹着一条一条放,应该将桶的一缘靠贴在池内砖垛或瓦片上,桶底慢慢抬起,使桶内蜈蚣慢慢向下滑,最后接触砖垛或瓦片堆,渐渐爬进缝隙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