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的防治措施

蠕螨病是以一种慢性消耗的形式,悄无声息的消耗着猪的营养,从而影响猪的生长,降低了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猪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被我们忽视,钱就这样从我们的指间悄悄溜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猪蠕形螨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及生活史

猪蠕形螨的虫体呈半透明状乳白色,且比较细长,通常长度为0.17~0.44mm,宽度为0.045-0.065mm。整个虫体分成3个部分,即颚体、足体以及末体。其中颚体也叫作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包括1对螯肢(呈细针状),1对须肢(分3节),以及1个口下板(由延伸的膜状组成),刺吸式口器呈短喙状;足体也就是胸部,上面生长有4对足,呈短粗状,其中每个足基节同躯体腹壁间组合形成扁平状的基节片,无法活动,而其他节呈套筒状,能够自由伸缩,且跗节上存在l对义形爪,如同锚状;末体也就是腹部较长,表面存在明显的环形皮纹。雌虫的阴门位于腹面第4对足的后方,呈狭长的纵裂;雄虫的雄茎突出于足体的背面。

猪蠕形螨主要在皮脂腺和毛囊内寄生,且其整个发育过程都需要在宿主体内进行。寄生在毛囊内的雌虫会在该处产卵,产出无色透明状的虫卵,类似蘑菇状,长度在0.07-0.09mm左右。虫卵孵化后成为幼虫,此时具有3对足,接着再次蜕化成为若虫,此时具有4对足,再次蜕化后即成为成虫。大多数虫体先在病变皮肤毛囊的上部寄生,之后到达毛囊底部,而在皮脂腺内寄生的虫体数量相对较少。虫体脱离宿主后,如果环境比较潮湿阴暗,能够存活大约21天。

钻入病猪毛囊、皮脂腺内的蠕形螨,通过针状的口器来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导致虫体对机体产生机械性刺激,加之其所产生的排泄物会对组织产生化学刺激,从而引起炎性反应。当虫体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后,就会导致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不断延伸和扩大,甚至出现增生肥大,导致被毛干枯,并发生脱落。另外,由于虫体频繁在皮肤上进出,会导致腺口不断扩大,从而容易感染化脓性细菌,进而继发引起毛脂腺炎、脓疱。

2.临床症状

病猪通常在眼周围、鼻吻突上方、颈部两侧以及腹部两侧出现隆起疱,呈针尖、黄豆至胡桃大小不等,尤其是左腹侧往往会形成一块较大的隆起疱,长度在14cm左右,宽度在10cm左右,并发生溃烂,同时流出干酪样物质,被毛粗糙,皮肤不断增厚并出现皱褶,上面覆盖有痂皮,特别是两后肢内侧往往会出现裂口。将隆起部位用手术刀切开,发现疱内含有大量的乳白色酪状物,并散发狐臭味。另外,脓疱底部存在红晕,并逐渐深入到达皮下组织

3实验室诊断

病猪使用鼻绳进行保定,接着在其耳部的丘疹处使用酒精棉球擦拭,能够看到丘疹呈红色,大小接近黄豆粒,且在皮肤表面明显隆起,边缘模糊,如果症状严重还会导致整个耳部都变得肥厚。对丘疹用力挤压,并直接在载玻片上涂抹挤出的乳白色干酪样物,然后滴加若干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后放在视野稍暗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就能够看到大量不断蠕动的虫体,且虫体上存在蹄铁状口器,胸部存在4对短且粗糙的肢,每肢又分成三节,腹部存在横纹且较长。整个虫体如同柳叶状,长度在0.25-0.3mm左右,宽度在0.05-0.06mm左右。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0.3mg/kg伊维菌素,同时配合在体表喷淋2%敌百虫溶液,连续使用3次,每次间隔6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猪体表存在较厚的痂皮,可先用梳子梳掉痂皮,然后再喷淋药物;必须采取重复用药,并具有大约5~7天的间隔,这是由于药物无法将虫卯杀死,从而其经过8~14天就会发育变为成虫;喷淋药物时,要确保对耳内、四肢内侧皮肤都喷洒药物,且整个猪群同时用药,还要对地面、墙壁以及舍内各种用具喷淋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可能减少从外地引进种猪,如果必须引进时,则要在引进后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一切正常后才能够混群饲养。猪进行转群前,要对运动场和空猪舍进行彻底杀虫消毒。每次杀虫消毒前,要先进行全面清扫,确保垫料、粪便以及各种杂物被清出;接着用水进行冲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顶棚、墙壁、地面以及栏架进行冲洗,直到完全干净;经过晾晒、干燥后,才能够进行1次喷洒消毒杀虫。

定期驱虫。根据不同猪群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一般来说,妊娠母猪在上产床前要进行驱虫处理,防止后代仔猪发生感染;成年母猪在上产床前1~2星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爱比菌素、多拉菌素或者伊维菌素,连续使用1星期;成年公猪在每个季度都用药进行1次驱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用药进行1次驱虫,仔猪在转群时要用药进行1次驱虫;对于新引进的猪群,也必须用药驱虫后才能够采取混群饲养。

概述
本病是由猪蠕形螨寄生于猪的皮脂腺和毛囊内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亦称脂螨病或毛囊虫病。发病先见于眼周、鼻部及耳基部,后向其他部位蔓延;可见患部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小的白色结节,细菌感染时构成脓肿,有时病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覆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内含有很多蠕形螨、表皮碎屑及脓细胞,细菌感染严重时,成为单个的小脓肿,最后连成片。有的患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原虫形态
虫体细长呈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17毫米~0.44毫米,宽约0.045毫米~0.065毫米。全体分为颚体、足体和末体三个部分,颚体(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由一对细针状的螯肢,一对分三节的须肢及一个延伸为膜状构造的口下板组成,为短喙状的刺吸式口器。足体(胸)有4对短粗的足,各足基节与躯体腹壁愈合成扁平的基节片,不能活动,其他各节呈套筒状,能活动,伸缩,跗节上有一对锚状义形爪。末体(腹)长,表面具有明显的环形皮纹。雄虫的雄茎自足体的背面突出,雌虫的阴门为一狭长的纵裂,位于腹面第4对足的后方。
蠕形螨钻入毛囊皮脂腺内,以针状的口器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的化学刺激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虫体在毛囊中不断繁殖,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扩大和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引起毛干脱落。此外由于腺口扩大,虫体进出活动,易使化脓性细菌侵入而继发毛脂腺炎、脓包。有的学者根据受虫体侵袭的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显著增加,认为引起毛囊破坏和化脓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内含有很多蠕形螨、表皮碎屑及脓细胞,细菌感染严重时,成为单个的小脓肿,最后连成片。有的患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诊断:本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可疑的情况下,可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包,取其内容物作涂片镜检,以发现病原体。猪蠕形螨感染时应与疥螨感染相区别,本病毛根处皮肤肿起,皮表不红肿,皮下组织不增厚,脱毛不严重,银白色皮屑具黏性,搔痒不严重。疥螨病时,毛根处皮肤不肿起,脱毛严重,皮表红而有疹状突起,但皮下组织不增厚,无白鳞皮屑,但有小黄痂,奇痒。
流行特点
为接触传染性的,先发生于猪的头部颜面、鼻部和耳基部颈侧等处的毛囊和皮脂腺,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
临诊特征
本病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脱皮也不严重,不同于疥螨。但是,病变部皮肤无光泽、粗糙,毛跟部有针尖、米粒以至胡桃大小的白色囊,或发生脓肿和浓疱。有的病猪皮肤增厚、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镜检
切开皮肤上的白色囊或浓疱,作成涂片,镜检可发现虫体,此呈狭长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25--0.3毫米,宽约0.04毫米;其头部为不规则四边形,胸部有四对很短的足,腹部长,表面有明显的横纹。
预防治疗
(1)隔离治疗病猪,消毒污染场地和用具。
(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3毫升/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10天后重复一次。

相关知识

羊螨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羊螨虫病的防治


羊螨虫病是一种皮肤寄生虫病,且属于慢性疾病,往往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也不会导致病羊出现急性死亡,通常在临床中容易被忽视。病羊主要特征是奇痒、皮炎和脱毛。羔羊发病后,往往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少数可能死亡;成年羊发病后,会导致繁殖性能降低、增加饲养成本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羊螨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羊螨虫病的防治。

1、病原特性及流行特点

病羊特性。痒螨虫体长度为o.5-0.9mm,呈椭圆形,肉眼可见,生有刺吸式口器,四对足都在体缘突出,主要在羊只体表被毛浓密且较长的部位寄生,通过吸取皮肤的淋巴液和组织液获取营养。疥癣虫体长度在o.2-0.5mm,呈微黄色的圆形或者龟形,肉眼较难看见,生有咀嚼式口器,共有四对粗且短的足,其中第三、四对没有在体缘突出,主要在羊只皮肤角质层之下寄生,不断在皮肤中挖掘隧道,并通过皮屑获取营养,同时在隧道内生长繁殖。

流行特点。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虫动物。健康羊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羊而被感染,或者在被污染的圈舍中经由携带虫体的垫草、各种用具、饲槽、墙壁以及饲养员的双手和衣服等发生感染。一般来说,绵羊非常容易感染该病,尤其是改良后的细毛和半细毛杂交羊由于被毛密长,更容易发生该病。该病通常在秋末至春初这一阶段发生,这是由于秋末羊被毛较密,可促使皮肤温度保持恒定,且湿度较高,利于螨虫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冬季温度较低,羊群由于相互拥挤而容易发生该病,但夏季基本不会发生。螨虫的繁殖力以及虫卵对外部环境都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在皮肤卫生状况较差、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时,容易诱使发病。痒螨通常先在羊被毛稠密以及温度、湿度相对恒定的部位寄生,如背部、尾根部以及臀部等,接着逐渐蔓延至体侧乃至全身;疥螨通常先在羊只被毛较少、皮肤柔软的部位寄生,如耳根颜面、口角、眼圈等,接着逐渐扩散到周围。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皮肤形成红斑,接着形成小丘疹,在皮薄且被毛较少处会形成水泡,甚至脓疱。皮肤非常粗糙,存在白色麸皮样皮屑或者引起结痂性湿疹,促使皮肤明显肥厚,被毛开始脱落,露出橡皮样坚硬的白色痂皮,将痂皮剥去就会出现鲜红色且湿润创伤,同时一般伴有出血,严重时甚至在颈部、面部皮肤形成非常厚的白色皱褶。如果病变蔓延至眼睑,就会导致眼睛发生水肿、大量流泪、羞明,严重时会完全失明。发病过程中,病羊最明显的症状是严重瘙痒,烦躁不安,不停摩擦、啃咬皮肤,对机体正常的休息和采食造成影响,体质逐渐消瘦,严重时由于过度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在病羊的健康、病变皮肤相交处采集病料,即垂直于皮肤使用经过火焰灭菌的手术刀刮取适量痂皮,直到略微出血,结束后使用碘酒对刮取部位进行消毒。刮取的病料放在培养皿中,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温度达到37-40℃后取下,然后放到黑色衬景(如黑纸、黑布等)上,使用低倍显微镜或者放大镜进行检查,能够看到在黑色背景上有白色虫体不断移动。将以上病料放在试管中,添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加热煮沸,经过数分钟当大多数皮痂等固体物完全溶解后,以转速为2000r/min进行5min沉淀,弃去上清液,吸取少量管底沉渣置于载玻片上,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虫体就能够确诊。

4、治疗措施

药浴疗法。羊主要选择在夏季剪毛,经过5-7天采取药浴,一般适宜进行2次,每次间隔7天,具有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可在圈舍附近,土质硬的地方挖1个适当大小的土坑,铺垫1层塑料。如果条件允许,可选择搭建1个水泥槽,长度为Im,宽度、深度都为o.5m,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只要便于操作即可。根据药池大小配制药液量,通常选择使用o.5%敌百虫、o.05%的溴氰菊脂乳剂或者o.05%的双甲脒水溶液,也可取15kg烟草末添加在50kg水中,持续煮沸95min,然后将烟叶捞出,再添加250kg水待温度适宜后进行药浴,还可使用苦生根皮、桃树根等煎水进行药浴,药液温度适宜控制在15-20℃。药浴时,药池的两边各站一人,共同举起羊身体浸入药池,而对头部使用药液清洗即可,但要避免药液流入眼、鼻、口等器官内,且药浴后的当天禁止过河。药浴时,要确保做好充足准备,提前统一安排好,而药液必须当天现用现配,尤其是大批量进行药浴时,要先对小群进行试验,一切正常后才能够扩大使用。

涂药疗法。如果羊群中只有少数羊发病或者是气候寒冷不便于进行药浴的冬季,适宜采取该法进行治疗。治疗前,要将病羊患处及其周围健康处的被毛剪去,接着将存在于患处表面的泥垢、鳞屑以及痂皮用3%-5%的温肥皂水清洗干净,然后在患处涂擦药物,如果发生广泛感染则要采取分区、分次进行涂药。一般来说,常选择使用双甲脒水溶液、5%敌百虫水溶液等。

注射疗法。病羊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治疗,一般按体重每50kg皮下注射1mL,症状较轻的1次即可康复,之后每6个月皮下注射1次,防止再次发生;症状严重的可间隔1星期再进行1次注射,基本都能够治愈。

羊螨虫病的防治

羊螨虫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引起的羊皮肤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影响羊正常的生长发育,危害甚严,给养羊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治本病,提高养羊户的经济效益,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羊螨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羊患螨虫病后,被毛粗乱、逆立、无光泽,患部被毛大片脱落,表现烦躁不安,不断摩擦、啃咬身体,摩擦部位出现丘疹、结节、水疱、甚至脓疱,皮肤增厚,逐渐形成白色的痂皮和龟裂,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病羊日渐消瘦,最终极度衰竭而死亡。
二、治疗:羊螨虫病治疗方法很多,寒冷季节或个别发病的,采取局部涂药疗法;温暖季节或大群发病的,采取药浴疗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采用注射疗法和给药疗法。
1、局部涂药疗法,先除去患部的痂皮,刮至轻微出血为止,用温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然后用0.2—0.3%杀螨灵溶液或1—2%的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注意不要涂到羊嘴和眼睛里。
2、药浴疗法,温暖季节或大群发病釆用此疗法,用0.01—0.02%的杀螨灵和敌百虫混合药液,药液温度为25-30度,浸泡至全身被毛湿透为止,间隔7-10天再进行一次药浴。药浴应选择在睛日放牧前,让羊饮足水,以防误饮药液,三个月以內的羔早应禁止药浴,母羊药浴后应用清水将乳房周围药液洗净,才能让羔羊接触母羊吃奶,以防羔羊中毒。
3、注射疗法,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按0.2毫克/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7-8天后再重复注射-次,治愈率可达95%以上。注射时提起颈部皮肤,将针头在提起部位垂直皮肤刺入,感觉针头可以左右摆动时,即可将药液注入,效果最佳。
4、给药疗法,口服阿维菌素,即经济又省力,剂量和浓度容易掌握,不会引起羊中毒,使用方便,容易掌握。一般早上放牧前空腹投药,根据羊的大小确定剂量后,将药用蔬菜叶包好,由一人固定羊只,另-人用一只手伸入羊囗固定舌根,将包好的药深塞到羊的咽部,直到羊把药咽下后再放开。7-10天后还要重复给药一次,最好在20天后再给药一次,这样可以彻底治愈此病。
三、预防:坚持以预防为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1、平时要注意羊舍和羊体的清洁卫生。羊舍应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并定期清扫和消毒。
2、及时发现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并给以卫生管理和合理饲养。
3、新购羊要隔离观察,确定无螨寄生后再混群饲养。
4、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可取得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

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猪疥癣通常起始于头部、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患畜局部发痒,常以肢搔痒或就墙角、柱栏等处磨擦。数日后,患部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结节,随后形成水泡或脓疮。当水疱及脓疮破溃后,结成痂皮。病情严重时体毛脱落。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增强,干枯,出现皱纹或龟裂,食欲减退,生长停滞,逐渐消瘦,甚至死亡,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疥螨是导致猪疥癣病的病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虫体,且体型较小,用肉眼较难直接观察。虫体呈淡黄色,周身全是刚毛,腹部扁平,背部隆起,虫体前端具有咀嚼型口器。猪疥螨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虫卵、幼虫、若虫、成虫,都必须在宿主体内进行。当猪体表皮肤上附着虫体后,就会通过口器切开皮肤表皮,并不断挖凿隧道而侵入皮肤,能够达到皮肤乳头层。成虫通常在隧道内进行生长繁殖,尤其是雌虫会在里面进行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变成幼虫。一般来说,从虫卵孵育出幼虫,再经过蜕皮变成若虫,直到发育成为成虫,一共需要大约2-3星期。处于产卵的雌虫通常在猪深层皮肤内寄生,而雄虫和幼虫在表层皮肤内寄生。

健康猪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接触感染有疥螨的圈舍、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猪接触过的搬运工具如果感染有疥螨,也有可能使其携带虫体,从而传播该病。大多数情况下,疥癣在外界环境中最多能够生存3星期。根据发病特点,该病在阴雨天气会呈现最快的传播,造成最为严重的疫情。在春末夏初,由于光照强度较大、环境干燥且皮肤能够长时间经受光照,会对虫体的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症状有所减轻。

2、主要危害

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皮肤屏障被破坏,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应激,导致机体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例如,仔猪渗出性皮炎通常与早期感染疥螨密切相关。商品猪感染疥螨后,由于不断搔痒而导致机体明显不适,出现应激,从而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推迟出栏。如果发生严重感染,还会导致屠宰时的胴体品质被影响。母猪感染疥螨后,由于降低饲料利用率而导致机体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体质虚弱,泌乳量减少,还会影响断奶母猪卵巢的发育等;由于瘙痒不安导致胚胎不容易着床,使胚胎死亡率升高,母猪容易出现返情。公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重要的是会影响精液品质,造成精液量明显减少,精子活力显著减弱,容易发生畸形和出现死精,严重时甚至由于持续瘙痒而导致无法采精,使其过早被淘汰。同时,猪感染疥螨后往往会频繁磨蹭栏舍、产床等物体,使设施发生损坏,增加维修成本。

3、临床症状

病猪皮肤内寄生有疥螨时,由于虫体不断在挖掘小穴和隧道,加之体表生长的刚毛、鳞片和锥突会产生机械性刺激,且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毒素作用,都会使皮肤和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皮肤瘙痒。病猪经常在墙壁、栏杆、饲槽、石头、树木上擦痒,初期会导致皮肤上的皮屑和被毛发生脱落,接着逐渐潮红,出现浆液浸润,甚至发生出血,并形成丘疹水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血液,最终形成痂皮,如果发生化脓感染就会形成脓灶。一般来说,病猪先是头部、眼窝、颊部、面部、耳部发生病变,之后逐渐扩散到颈部、肩部、背部、躯干两侧以及四肢。病猪由于不断蹭痒,会出现痂皮脱落再次结痂的现象,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皮肤明显增厚,变硬变粗,弹性消失。仔猪患病后由于瘙痒不安,导致皮肤被破坏,缺乏营养,体质消瘦,阻碍生长发育,变成僵猪,甚至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隔离治疗。由于该病主要是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因此要对及时对病猪采取隔离饲养,防止全群都被传播,病猪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进行治疗,按体重皮下注射0.20mg/kg,一般轻度感染用药1次就能够治愈,严重感染时可间隔2星期再次用药1次,经过15~20天即可康复,这种治疗方法见效快,时间较短,治愈率高,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病猪也可采取涂药治疗,即先用温肥皂水洗刷病变部位,接着涂擦1%敌百虫、0.04%的林丹乳油或者1%-3%的除菊虫。此外,也可将0.5kg精炼菜油倒入锅中,使用微火将其烧开,之后添加提前打碎研成粉末的斑蝥、红娘、巴豆(用量均为10g),继续用微火加热2~3min,确保飞沫都被炸枯,然后停火,经过数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再添加120g硫磺末,并用竹筷混合均匀,即制成治疥药油,间隔l天涂抹1次,注意每次涂抹面积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4以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环境进行除虫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保持干燥,适当通风,充足光照,定时清除粪便,经常更换垫草,确保猪舍和猪体都清洁卫生良好。猪舍禁止散养的畜禽、猫、犬等进入,注意防鼠。进出猪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要进行消毒,并经常对舍内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对于猪场新引进的猪,必须经过仔细检查,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

病种特征
由疥螨虫寄生在猪体皮肤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在皮肤内寄生。。以皮肤发痒、皮屑增多、发炎等为特征。治宜驱杀虫体。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饲养密度大、拥挤和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特别严重。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发生。
诊断
在病变区的边缘刮取皮屑,要刮得深,直到见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体石蜡,放在载皮片上,用纸倍镜检查,可发现活动的螨。也可将刮取的皮屑放入试管中,加入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数分钟,然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虫体。也可将这些沉渣加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法检查。最简单的方法是刮取耳道里的虫体镜检,此法检出率高。
防治方法
治疗可用0.05%双甲脒溶液、0.005%倍特溶液。或0.5%螨净乳剂涂擦患部,7-10天后再重复一次;也可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可驱除猪的各种线虫。预防着重于加强卫生措施,建立检疫制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并加以治疗。圈舍可用2%-3%热火碱液进行消毒。购买猪只要仔细检查,先作预防处理,再混入健康群。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对全群猪用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驱虫。

1%敌百虫溶液适量用法:阳光下喷洒猪体。

硫黄15g川椒15g大麻油125ml用法:调匀涂擦患部至愈。

烟草末子2.5kg用法:加水浸1昼夜后煮沸半小时,过滤涂擦患部。

硫黄30g大枫子9g蛇床子12g木鳖子9g花椒25g五倍子15g麻油200ml(后加)用法:研末后加入麻油调匀涂患处至愈。

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 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皮刺螨病是由皮刺螨寄生于蛋鸭体表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吸食禽血,严重侵袭时,可使鸭日渐消瘦,贫血,产蛋量下降,还可传播禽霍乱和螺旋体病。所以要及时防治以免病情加重。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

2、临床症状

病鸭采食量下降,消瘦,贫血,鸭冠发白,皮肤时而出现小的红疹,有痒感。产蛋量逐渐下降,蛋壳颜色变浅,蛋重变轻。发病鸭夜间偶有惊叫,个别鸭死亡。死亡鸭消瘦,局部皮肤破溃、出血。

3、病理剖检变化

共剖检3只病死鸭,内脏器官苍白,血管的充盈度降低。

4、实验室检验

采集虫体样本,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发现红色小虫体,长椭圆形,后部略宽,有一对螯肢,呈细长针状,腹面偏前方有四对长足,肢端有吸盘。身体棕灰色,吸血后呈深红色。

5、诊断

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作综合诊断,确诊该病为蛋鸭皮刺螨病。

6、防治

定期用阿维菌素驱除鸭体内的皮刺螨,或用拟除虫菊酯驱杀。用50毫克/公斤溴氢菊酯喷洒鸭体、鸭舍、鸭笼及其附属设施。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鸭舍内保持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防止鸭群过分拥挤和带虫体的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

猪鞭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鞭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鞭虫病是由于猪肠道寄生鞭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猪表现明显的寄生虫病变,会引起病猪的死亡为转归,可是使用多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猪鞭虫病主要特征是食欲不振,结肠和盲肠黏膜发生出血,顽固性腹泻。该病既会导致饲料报酬下降,浪费大量饲料,同时提高养猪兽药成本,最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断奶后仔猪具有较大的危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猪鞭虫病的临床症状猪鞭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猪鞭虫病是由于盲肠内寄生有猪毛首线虫而导致的一种线虫病。由于虫体头部比较细长,类似毛发,因此叫做猪毛首线虫,但其尾部比较粗短,使整个外形类似鞭子,因此也叫猪鞭虫。该病广泛分布,我国各地都能够发生,主要对仔猪造成较大危害,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大量发生死亡。雌虫长度在40~00mm,尾部末端呈圆形;雄虫长度在30-40mm,尾端呈螺旋状蜷曲。成虫在病猪体内产生的虫卵可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条件适宜时,在20~30天后会发育变成具有侵袭性的虫卵。

2、临床症状

猪轻度感染时,即只感染少量的猪鞭虫,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如果感染几百条虫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如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间隙性出现腹泻,轻度贫血,吊腹,体质渐进性消瘦。病猪发生严重感染,即体内寄生有数千条的虫体时,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结膜苍白,出现严重贫血,形成顽固性腹泻,排出黑褐色的稀薄粪便,有时会混杂血丝,或者排出血便。体质虚弱,体温升高达到39.5~40.5℃,弓腰吊腹,走动摇晃。临死前排出血色的水样粪便,并混杂黏液。最终由于严重呼吸困难、脱水以及过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进行镜检,没有发现任何致病菌;同时,将病料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结果没有长出任何细菌。

肠内容物检查。取病死猪肠内容物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外形呈鞭状的乳白色虫体,其前部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2/3,比较细长,如同鞭梢;后部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1/3,比较粗短,里面存在肠管及生殖器官。虫体长度在50mm左右,使用低倍镜观察能够看到两种形状不同的虫体,即后端钝圆雌虫,后端弯曲的雄虫,通过鉴定为猪毛首线虫。

粪便镜检。取病猪排出的少量新鲜粪便,使用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液检查.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呈棕黄色的虫卵,外形类似腰鼓状,大小在55μm×30μm,卵壳较厚,且两端存在栓塞。

4、鉴别诊断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剖检患有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病猪,发现结肠存在溃疡灶,但不存在结节;而剖检猪鞭虫病的病猪,可发现结肠上存在灰白色结节,其脱落后才会形成溃疡灶,且能够看到大量附着在结肠黏膜上的白色鞭虫。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猪粪便中存在呈梨形或者椭圆形的虫体,且全身布满大量纤毛的滋养体,少量为包囊体,即可确诊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如果粪便中存在呈腰鼓形的棕黄色虫卵,且两端存在栓塞,即可确诊为猪鞭虫病。

猪痢疾。该病是由于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而导致的黏液性、出血性大肠炎,主要症状是腹泻。通常是后备母猪和生长育肥猪容易发病,初期排出松软的灰色或者黄色粪便,后期发生黏液性、出血性腹泻,往往排出混杂有纤维素性的伪膜碎片的粪便,散发恶臭味。病猪食欲不振,体温升高。通过剖检发现主要是发生黏液性出血性或者纤维素性坏死性结肠炎、盲肠炎,但小肠基本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病变。猪鞭虫病是由于感染毛首线虫而导致严重腹泻,病猪食欲减退,严重时会发生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有时甚至突然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100mg/kg精制敌百虫片,可直接灌服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也可按体重口服25mg/kg驱虫净(噻咪唑),或按体重使用15~20mg/kg配成浓度为3%~10%的溶液,进行肌肉注射。也可按体重口服20mg/kg丙硫苯咪唑,经过36h就能够排出虫体,或者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kg6%~8%丙硫苯咪唑预混剂,300g70%黄芪多糖,300g多维,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5~7天,每月进行1次。也可按体重口服或者肌肉注射7.5mg/kg左旋咪唑,或者按体重使用2~4mg/kg羟嘧啶,溶于水后进行灌服,禁止注射。

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猪场必须严格采取全进全出制的饲养管理方式。对于新购进的猪要求进行严格检疫,并按照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猪舍每天都要进行清扫,病猪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干净,并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猪舍、各种用具等每天都要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墙壁和地面要使用3%热氢氧化钠溶液、20%生石灰乳或者2%复合碘制剂进行彻底消毒,切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

猪鞭虫病的病原
猪鞭虫(猪毛尾线虫)属于毛首科(Trichocephalidae),虫体呈乳白色,前部为食道部,细长,内含由一串单细胞围绕的食道;后部为体部短粗,内有肠管和生殖器。雄虫长20~52mm,雌虫长39~53mm,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2/3。虫卵呈棕黄色,呈腰鼓状,卵壳厚,两端有塞,寄生于猪和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因而本病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
成虫在盲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3周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内含感染性幼虫)。虫卵随饲料及饮水被宿主吞食,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并固着在肠黏膜上,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4~5个月。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畜,1.5个月龄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粪便中虫卵数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由于厚厚的卵壳保护,虫卵的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感染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若寄生几百条即可出现症状,轻度贫血,间隙性腹泻,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感染(虫体达数千条)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结膜苍白,贫血,顽固性腹泻,粪稀薄,有时夹血丝或血便。身体虚弱,弓腰吊腹,行走摇摆。体温39.5~40.5℃,死前排水样血色粪,带黏液。最后因呼吸困难、脱水、极度衰竭而死。
剖检特征
盲肠、结肠充血、出血,结肠黏膜上布满乳白色细针尖样虫体,虫体钻入处形成结节,有的结节呈圆形囊状物。
病理变化
盲肠和结肠出现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结节虫病所类似的结节,结节中含有虫体或虫卵。
实验室诊断
可进行粪检,若查出虫卵(呈腰圆形,两端有塞状结构,壳厚,外壳光滑、黄褐色)即可确诊。
预防
仔猪断乳时应驱虫1次,经1.5~2个月后再驱虫1次。搞好栏舍卫生,定期消毒或铲去一层表土,粪便沤制发酵,以消灭虫卵。
治疗
1.敌百虫1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服或灌服。隔3天后,对病重的给口服补液盐和痢特灵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天。
2.驱虫净(噻咪唑)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配成3%~10%浓度,15~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3.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6小时后即可排虫。
4.左旋咪唑7.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肌注。5.羟嘧啶2~4毫克/千克体重,溶于水后灌服(严禁注射)。

猪虱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 猪虱病的防治措施


猪虱病是由猪虱寄生在猪的体表皮毛所引起的。猪虱是各种畜禽虱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雄虫长1.5毫米,雌虫长5毫米,体呈灰黄色。虫体扁平,多寄生于猪的耳根、颈侧、内股及下腹部。成虫成交配后,雌虫产卵,经过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从卵孵出幼虫约需半个月,再经2周左右变为成虫。一只成虫每天吮血约0.1~0.2毫升,猪虱常为败血性传染病和猪痘的传播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虱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猪虱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传播特点

猪血虱是唯一一种在猪体表寄生的虱子,且在各种家畜体表寄生的虱子中体型最大,雄虱体长能够达到4.5mm左右,雌虱体长能够达到5mm左右。由于虱体呈灰黄色,因此寄生在猪体表上时非常容易被发现。虱体分成三部分,即头部、胸部、腹部,体缘存在明显的黑色斑纹。头部呈细长状,前部为圆锥形,存在吸型口器,且其中生有一刺;没有眼睛,但在左右两侧具有突出的眼突,在其正前方向分别伸出一根呈左右水平的触角,触角又可分成五节。胸部相比于头部要宽,可分成三节,每个胸节的腹面都生有一对腿,每条腿都分成五节,在末端生有比较坚硬的爪,从而使其能够在被毛上固定。腹部整体呈卵圆形,可分成九节,其中雄虱最后一节呈圆形,而雌虱最后一节存在凹陷。另外,在虱体的胸部及腹部每个节的两侧都存在一个气孑L。雄虱生存周期较短,雌虱一生能够产出50~100个左右的卵,且在产卵的同时会分泌一种黏性物质而将其在猪毛上黏附,产卵结束后立即死亡。虱卵呈黄白色的长椭圆形。虱卵经过12~13天的发育会9脬出幼虱,之后每5~6天发生1次蜕皮,连续2次之后就发育为成虫。猪虱脱离猪体后,在外界环境通常只能够存活5~7天。

猪虱对寄生部位具有选择性,通常是在猪体的耳壳后方、头部下方到前腿之间、体躯下侧面以及后腿内侧寄生,这是由于以上部位皮肤存在较多的褶皱,而虱子也能够寄生在其他部位,但寄生数量相对较少。猪体上寄生的处于各个生长阶段的虱子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来源。该病往往呈快速传播,且感染强度大,只要猪群中有几只出现发病,通常在1个月以内就会导致全群被感染,且感染率能够达到100%。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而导致感染,正是由于猪具有在一起休息的特性,导致猪虱能够快速在猪群中传播。

2、临床症状

猪患有该病后,在下颌、颈下部、腋部、体躯下侧面以及股内侧皮肤存在较多皱褶处寄生有大量的猪虱和虱卵,其次在耳廓后方也寄生较多。猪虱在病猪体表吸取血液的同时,会分泌毒素,且在体表被毛和皮屑上爬行时会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导致其出现瘙痒,还能够使皮肤出现各种炎症,有时形成泡状小结节,严重影响休息和采食,容易疲倦,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体质消瘦,增重缓慢,尤其是仔猪会发育不良。

3、鉴别诊断

猪疥螨病。二者相同之处是病猪皮肤瘙痒,烦躁不安,体质消瘦等,区别是病原在猪体表不同部位寄生。猪疥螨病通常在病猪体表没有虱,刮取患处物质放在黑玻片或者黑纸上使用放大镜在光亮处进行观察,能够看到活的疥螨。

猪皮肤霉菌病。二者相同之处是病猪皮肤发痒,区别是患有猪皮肤霉菌病的猪体表没有虱,皮肤呈现中度潮红,不会发生脱毛,且出现小水疱,并覆盖有痂皮。在病猪患部刮取被毛,添加10%氢氧化钾溶液,镜检能够看到菌丝和孢子。

猪过敏性疾病。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体表骚痒,且由于经常摩擦皮肤而导致损伤,被毛发生脱落。区别是过敏的猪进行体表检查后没有发现猪虱,且皮肤会形成疹块,严重时疹块会形成脓疱,发生破溃后就会形成结痂,且白天在阳光照射下症状会相对加重,而夜里症状相对减轻.且通常是由于采食过多的荞麦或者其他致敏饲料而引起。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患病母猪,可对整个体表喷洒1%~2%敌百虫溶液,同时还要喷洒到猪舍的全部角落,间隔3天再进行1次。对于患病仔猪,可在体表涂擦0.50.-l%敌百虫溶液,经过3天再重复进行1次。在用药后第j天进行检查,即可发现病猪体表寄生的病原基本都发生死亡,猪停止擦墙踢头,精神状态较好,采食恢复正常,被毛停止脱落,皮肤发生炎症也在逐渐愈合,尤其是仔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注意的是,仔猪尤其是新生仔猪喷洒药物后最好放到保温箱内,或者选择在天气晴朗时用药,防止其着凉感冒。但是,由于敌百虫具有较大的毒性,安全性较差,再加上病猪可能会舔咬患病,如果没有加强护理或者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因此用药后要安排专人护理。也可取1000g新鲜桃叶,添加2000mL水进行煎煮,待温度降低后滤液,在病猪患处清洗,连续清洗2次,就能够将所有的猪虱被杀死,还能够破坏虱卯。

加强管理。猪经常进行检查,尤其是从外地引进的猪更要进行细致检查,如果发现寄生有猪虱要立即进行隔离并使用药物治疗。猪舍保持干糙,环境清洁,卫生良好,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并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垫草经过晾晒后才能够使用,并定期进行更换。尤其要对临产母猪加强护理,如果发现寄生有猪虱,要在分娩前进行治疗,确保杀死虫体,从而防止后代仔猪被感染。

猪虱病

猪虱病又称猪血虱病,是猪肝虱寄生于猪体表面引起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病。虽然不能引起致痛死亡,但对生猪的生长发育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仔猪影响严重。

猪虱发育周期短,传播迅速,雌雄虱交融后,雌虱吸饱血液后排卵每日产卵3-4个,用分泌的粘液粘附在皮毛上12-15日孵出幼虱,10-14日变为成虱,发育周期为23-32天。

由于猪舍卫生差,场地狭窄,密集拥挤,管理不良时最易感染此病。通过哺乳,母猪身上的虱子能使仔猪全部感染,同圈育肥猪发病可迅速波及全群,临床上病猪常擦痒体表出血,不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消瘦生长缓慢,特别是仔猪肝生长发育停滞,影响生产效益,因此,防治猪虱病也显重要。
治疗
要经常检查猪只,特别是从外地购入的猪更应仔细检查,发现猪虱,即行捕捉和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用0.%-1%的兽用精制敌百虫溶液喷射猪体患部,每天1次,连用2次即可杀灭。

烟叶30克,加水1公斤,煎汁涂擦患部,每天1次。

用花生油擦洗生虱了的地方,短时间内虱子便掉落下来。

生猪油、生姜各100克,混合捣碎成泥状,均匀地涂在生长虱了的部位,1-2天,虱子就会杀死。

食盐1克、温水2毫升、煤油10毫升,按此比例配成混合液涂擦猪体,虱子立即死亡。

百部250克、苍术200克、雄黄100克、菜油200克,先将百部加水2公斤煮沸后去渣,然后加入细末苍术、雄黄拌匀后加入菜油充分搅拌均匀后涂擦猪的患部,每天1-2次,连用2-3天可全部除尽猪虱。
西药治疗
处方一: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升,颈部皮下注射;

处方二:用0.5%~1%敌百虫水溶液喷洒猪体表1~2次;

处方三:将双甲脒配成0.01%~0.05%溶液,喷洒或涂擦猪只全身。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猪患坏死杆菌病是因感染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小猪,常因猪舍污秽潮湿,粪尿堆积,致使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发病,特别是猪相互咬斗,最易发生本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坏死梭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梭杆菌属中的一员。在感染组织中通常呈长短不同的丝状,有些呈球杆状,直径在0.5~1.7μm左右,长度在100μm左右,有时甚至能够达到300μm左右。该菌主要存在于病灶内,进行染色不能够均匀着色,呈串珠状。该病菌没有生长鞭毛,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抱,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最适宜在37℃温度下生长,最适pH为7.0。该病菌可分成三个菌型,即A、B、AB型。其中A型可在血液琼脂上形成金属灰白色的扁平菌落,具有不规则的轮廓,且能够形成β型溶血;B型会形成隆起的黄色菌落,具有圆整的轮廓,轻度或者不溶血;AB型属于中间型,会形成毡状菌丝,周围比较疏松,而中央比较致密。该病菌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可导致感染组织发生水肿;还能够分泌内毒素,导致组织发生坏死。该病菌在60℃温水中作用1min,就会使其失活;也可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如1%的福尔马林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都能够使其失活。尽管病菌具有较低的抵抗力,但存活率较高,如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存大约1个月。

2、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皮炎,主要特征是颈部、体侧以及臀部皮肤和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只会形成非常小的创口,并有少量脓汁附着在周围或者上面覆盖干痂,用手触摸可感到质地硬固,明显肿胀,但没有热痛感。接着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并快速扩散,形成囊状坏死灶。病变处发生脱毛,皮肤明显变白。病灶内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变成灰棕色或者灰黄色液体,并散发恶臭味,且会经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规则,创底凹凸不平。部分病猪会有大片皮肤发生干性坏死,如同在体表覆盖有盔甲。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基本保持正常。

仔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减少采食量,发生腹泻,体质消瘦,颊部、齿龈、舌以及扁桃体形成溃疡,并有伪膜或者痂皮附着在上面,下面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的淡黄色病变,散发腥臭的味道,症状严重时5~10天后发生死亡。个别病猪甚至耳、尾发生干性坏死,最终发生脱落。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病猪体表或者内脏病灶与健康组织的分界处采取病料制成标本,但由于标本已经发生污染,可先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的乳剂,在兔耳外侧皮下注射0.5mL,经过3天就会在接种处形成痂皮,且双耳下垂,经过大约8天发生死亡。在兔没有死亡前,采取2mL心脏血液,在固定培养基内接种就能够分离出病菌。病菌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只能够发生轻度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呈多形性梭状杆菌,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胞,存在于病变组织和培养物内的病菌通常呈长丝状,部分病菌呈球杆菌状。

细菌分离培养。将标本在肝片肉汤培养基平板上接种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开始时在肝片肉汤中会在管底或者肝块周围呈絮状生长,并不断向上生长,浊度逐渐提高,在凡士林下形成气泡,后期逐渐变清,在第8天全部生长物发生沉淀。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提高猪群管理水平,改善饲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确保舍内干燥清洁,防止过度拥挤,并避免其他猪撕咬病猪发生病变的部位。栏舍要彻底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醛胺复合消毒剂、消特灵等消毒药。病猪排出的粪便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等。

药物治疗。病猪主要采取局部治疗,并搭配全身治疗。病猪要先对创内的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接着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在患处涂抹由福尔马林、松馏油按1∶4比例混合组成的合剂或者金霉素软膏,同时配合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粉。另外,为避免病猪出现继发感染,可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mL/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每10kg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1mL,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应加强管理,防止相互咬伤或者形成其他外伤。猪舍内外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母猪定位笼、产床在使用前要进行整修,避免猪体被扎伤。如果猪体形成外伤,要立即涂擦适量的碘酊。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适宜,并按个体大小将接近的猪集中在一起采取按时饲喂,注意控制喂量,还要确保强弱猪采取分开饲喂,防止相互争食而发生斗咬。哺乳仔猪的犬齿要适时剪短,防止在争奶时将颊部咬伤而使母猪奶头发生损伤。猪场加强对蚊、蝇的消灭,防止叮咬而感染坏死杆菌。被病菌污染的垫草、各种用具以及饲料等,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或者烧毁。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畜牧兽医站
2013年8月19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以皮肤坏死、形成硬痂如盔甲般覆盖体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和实验室镜检,初步诊断为猪坏死杆菌病。

1、基本资料
畜主于2013年8月19日来本诊所求诊,户主住于马登镇江南村江长岭自然村,其饲养的3头猪表皮发生溃烂,时间约1周,户主见症状日渐严重前来求诊。经观察,3头猪体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脓疮溃烂,1头较轻,另外2头较为严重,其患处已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畜主口述,4日前症状虽较为明显,但未引起重视,19日当天突然发现2头猪患处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对猪圈详细检查发现,3头猪所在的猪圈垫草湿、脏,长时间未清理,粪便尿液不能及时排除圈外,在圈内有滞留,散发难闻气味。圈内卫生条件很差,猪圈未按照卫生规定消毒、清理,猪体表较为污秽。检查3头猪的体表,均发病。

2、临床症状病
3头猪主要感染猪坏死杆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皮炎,于体侧背部、颈部病发,以溃疡和坏死为主,严重者呈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患部脱毛,皮肤变白变红。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用探针检查时发现皮下有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有的病猪大片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该次诊断的3头病猪除1头出现高温、食欲减退外,其余2头病猪体温、食欲均为正常。

3、实验室检验
从病猪体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刮取病料,涂片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见有着色不均匀、呈串珠状的长丝形菌体。

4、防治措施
(1)由于本病的病灶主要在局部,因此,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并配合全身治疗。首先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涂擦1∶4的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或0.5%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每天1次,连续用7d,并在清洗后将抗生素软膏、5%碘酐、磺胺涂于患处。
(2)对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的病猪,用青霉素160万IU、安痛定20mL混合肌注,每天1次,食欲恢复正常即可停用。
(3)加强管理。猪圈泥泞潮湿、猪只拥挤、互相践踏和咬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应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燥、卫生,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发生外伤后,要及时涂擦碘酊。采用上述治疗方法3头病猪全愈。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它不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而且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发病。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水疱病毒具有较轻的抵抗外界环境和酸性消毒药的能力。病毒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如在18-20℃下能够生存至少2年,即使在50℃处理30min依旧具有感染力。病毒能够在污染的猪舍内生存超过8星期,甚至在4℃的脏泥浆水中经过70天也无法死亡。在病猪的皮肤、肌肉以及肾脏内存在的病毒,储存在零下20℃,11个月之后其病毒滴度依旧没有明显降低,尤其是病猪肉在腌制3个月之后依旧能够检出含有病毒。但病毒不具有耐热性,在60℃温度下处理2-10min就会被杀死。

流行特点。该病只有猪会发生,其他畜禽不会发生,但人类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头部、胴体、蹄部。病猪的口腔分泌物、鼻液、尿液、粪便、水疱液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毒,主要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病毒能够通过皮肤损伤直接导致机体敏感部位发生感染,如口腔上皮、鼻镜和蹄部,并会在此处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经由口腔感染,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并形成水疱。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通常具有2-5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延长至7-8天或者更长,而人工感染最短只有36h。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以及亚临床型(隐性型)。典型型,病猪通常是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形成特征性的水疱。发病早期,先在蹄踵和蹄冠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出现水疱,上皮发生肿胀,呈苍白色,经过36-48h水疱会逐渐突出,里面含有大量的水疱液,接着快速发生破裂,但有时能够持续数天。破裂的水疱会形成溃疡,暴露真皮,呈鲜红色。往往在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环绕,并使其裂开,症状严重时蹄壳会发生脱落。有些病猪的病变处会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化脓性溃疡。由于病猪蹄部发生损伤而存在痛感,从而发生跛行。部分病猪会在地上躺卧或者呈犬坐式,症状严重是会以膝部着地爬行。另外,还会在鼻盘、唇、舌以及母猪乳头上出现水疱,但仔猪通常在鼻盘出现水疱。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但水疱发生破裂后会降低到正常水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育肥猪明显掉膘。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病猪没有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会发生死亡。病猪能够较快恢复,且经过2星期创面能够彻底痊愈,但蹄壳脱落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温和型(亚急性型),只有较少病猪会出现水疱,传播速度较慢,表现出轻微的症状,通常会被忽视。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能够形成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在病猪中,有2%左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现象,表现出盲目向前冲、频繁转圈运动,并咬啮或者用鼻摩擦舍内用具,眼球不断转动,有时会呈现强直性痉挛。

3、鉴别诊断

猪水泡性口炎。由于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而引起,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容易发生,呈散发性,发病率在30%-95%不等,但不会致死。病猪通常在口腔形成较多水泡,而蹄部极少或者不会出现水泡。

猪痘病。由于感染猪痘病毒、痘苗病毒而导致,主要是4-6周龄的哺乳仔猪以及断奶猪容易发生。病猪通常在背部、体侧部、躯干下腹部以及肢内侧等出现痘疹,没有出现水疱就会形成脓疱,并形成棕黄色的结痂。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要适时进行免疫预防,目前经常使用的是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前者能够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同时使用,对各自的免疫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后者可能导致猪出现轻微的反应,但不会出现其他感染,是现在安全性较好的弱毒苗。另外,还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选择使用细胞灭活疫苗,具有安全可靠性,接种大约经过8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超过75%,即使经过4个月依旧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此外,也可选择使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会形成良好的被动免疫,能够持续至少1个月进行保护。

疫情处理。发生该病后,要立即报告给当地畜牧兽医中心站以及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防疫部门,隔离可疑病猪,并对污染的用具、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清除的垫草、粪便等要采取堆积发酵来进行消毒。确诊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并严格控制猪以及有关产品出入疫区,并对进出疫区的人员和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病猪要立即进行扑杀,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威胁区和疫区的猪只,可采取紧急接种疫苗。

猪湿疹和疥螨的诊断与防治 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区分方法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科学养殖与饲养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生猪常见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近几年的生猪屠宰检疫中,猪皮肤病仍较为常见,虽然其传播速度与死亡率不如病毒性疾病高,但其严重阻碍猪生长发育与体表美观性,影响生猪肉品的销售,降低经济效益.下面把猪湿疹和疥螨的诊断与防治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区分方法。介绍给大家!

1、病原

1.1猪湿疹

猪湿疹又称湿毒症,是表皮和真皮上皮由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多因猪久卧湿地,湿毒伤及皮肤而引起,并无传染性。以患猪皮肤发生丘疹、疹块和搔痒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夏秋多雨季节、高温季节发病较多。

1.2猪疥螨

猪疥螨又称疥癣,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于动物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疥螨是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在宿主的皮肤内挖掘隧道并在其中寄生,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并在此处发育和繁殖,分泌有毒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炎症。以患猪皮肤发炎、脱毛、奇痒、高传染性为特征,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2、发病诱因

2..1猪湿疹

猪湿疹是由于圈舍卫生条件差、湿热熏蒸、皮肤脏污、通风采光不良、饲养密度大、饲喂结构不均衡,特别是维生素缺乏,以及蚊虫叮咬、感染及理化刺激、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也可引起此病。

2..2猪疥螨

猪疥螨是健康猪与病猪通过直接接触或与被疥螨污染的物体相互接触而引起感染。在秋冬季节,饲养密度大,圈舍温度低,地面潮湿,皮肤卫生状况不良时易发病。尤其在秋末以后,毛长而密,阳光直射时间减少,猪只挤压成堆躺窝,皮温恒定,湿度增高,有利于疥螨在猪体上繁殖。若饲养管理差,易使整群猪多数染病。

3、临床诊断

3.1猪湿疹

猪湿疹多发于断奶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少见与母猪,发病高峰其为5~8月份,以后趋于平静。发病部位多在猪的耳根、颈部、下腹、四肢的内侧。急性患猪大多突然发病,病初猪的颌、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红肿,不久出现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瘙痒不安,不时在墙角、地板、食槽上磨擦搔痒,病情加重时形成水泡、疹块、脓疮,破裂后常有黄色渗出液和血样黏液,结痂及痂皮脱落等,部分患猪呼吸加粗,体温可达40℃以上。若急性治疗不及时常转为慢性,发病长达1~2个月,病猪皮肤脱毛粗糙、浸润,伴局部感染、糜烂化脓。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形成“僵猪”,从而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3.2猪疥螨

猪疥螨不分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成年猪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往往成为感染来源;以5月龄以下的猪最易感,发病也较严重。白毛猪比黑毛猪容易发生疥螨病。通常寄生于皮肤细薄、被毛短而稀少的部位;猪一般始于头部、眼窝、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颈、肩胛、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病初患部皮肤发红并发生剧痒,在温暖环境中痒觉加剧,患猪擦痒和啃咬患处,使皮肤损伤、发炎形成小结节,局部损伤感染后成为水疱或脓疱疮,破溃后结痂脱毛。若病情继续发展,破坏毛囊和汗腺,表皮角质化,结缔组织增生,皮肤变厚,失去弹性,形成褶皱和龟裂,蔓延至全身,潜伏期2~4周,病程可持续2~4个月。冬季患病后,被毛脱落,消耗大量脂肪,逐渐消瘦,发育停止和贫血,甚至衰竭死亡。确诊时可刮取患部表层皮痂下湿润的皮屑病料,在载玻片上镜检,观察活螨。

4防治

4.1猪湿疹

预防措施: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湿度大时可撒石灰除潮,保持猪体表卫生,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圈内猪数量不宜过多,猪舍可用2%~4%的氢氧化钠消毒。加强饲养管理,调整营养结构,饲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饲料,减少营养不良和肠胃刺激。

中药治疗处方:①急性湿疹:双花40g,苍术15g,连翘、苦参、大黄、茯苓、茵陈各20g,元板30g,甘草15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②慢性湿疹:生地、苦参各20g,当归、白芍、萆薢、茯苓、白藓皮各15g,地肤皮30g,甘草10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③风热型湿疹:荆芥、防风、牛蒡子各24g,蝉蜕20g,苦参20g,生地24g,知母24g,生石膏50g,木通15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④湿热型湿疹:黄苓、黄柏、苦参各24g,白藓皮24g,滑石24g,车前子24g,板蓝根30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

西药治疗处方:①静脉注射氯化钙溶液或葡萄糖酸钙溶液10~20mL,同时内服维生素A5000万IU,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各0.5~2g,必要时可以注射肾上腺素0.5~1.5mL。②甲酸钠注射液,皮下或肌注1~3mL,隔天1次,连用3~4次。

外用治疗处方:①生地榆或甘草煎水洗后冷敷。②每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3%呋喃西林溶液清洗皮肤1次,在涂擦碘酊或消炎粉;若患部渗出液较多,可涂3%~5%龙胆紫溶液。

4.2猪疥螨

预防措施:猪疥螨的预防尤为重要,发病后再治疗,往往损失很大。搞好猪舍的卫生工作,定期进行猪体检查和灭螨,猪舍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饲养密度适宜,冬季勤换垫草,猪舍可用2%~5%热的克辽林水消毒。对病猪隔离饲养,及时治疗;进猪时,要隔离观察,防止引进病猪。

西药治疗处方:①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注射液,按体重颈部皮下注射0.3mg/kg。②多拉菌素注射液,按体重肌肉注射0.3mg/kg。③阿福丁(阿维菌素),根据用药说明拌料饲喂,7~10天重复投药1次,治愈率达98%。

外用治疗处方:①烟叶或烟梗各1份,加水20份,浸泡1天,再煮th,以烟水液檫洗患部。②硫磺250g,花椒60g,吴茱萸60g。用法:花椒、吴茱萸研末,加硫磺及植物油调成糊状。隔日涂擦患部1次,连涂3次。③1.5%~2%敌百虫水溶液涂擦或喷洒患部,每天1次,在晴天进行。④0.05%的双甲脒溶液或0.05%溴氧菊酯溶液,涂擦患部,喷淋或药浴,7~10天重复1次。⑤0.05%的辛硫磷涂擦、喷雾,间隔5天1次。

5、小结

笔者在屠宰检疫中发现猪湿疹和疥螨两种皮肤病,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使猪群病情加剧,甚至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广大生猪养殖户应引起重视。因此,对猪群要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饲喂,定期巡查;对患病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怎样区分?

病原区分

猪湿疹病是表皮和真皮上皮由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也称湿毒症,夏秋多雨季节、高温季节发病较多,以患猪皮肤出现红斑、疹疮、瘙痒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发病后食欲不振,常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猪疥癣病是由猪疥螨寄生在猪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俗称“猪癞”。疥螨是一种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而引发猪皮肤病。病猪以皮肤炎和奇痒为特征,严重影响猪的采食、休息,以至生长缓慢。长期患病的猪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由于德宏属高热、高湿的亚热带气候,是猪疥癣病危害较严重的地区。

发病原因区分

猪湿疹是由于圈舍卫生条件差、湿热熏蒸、皮肤不清洁、通风不好、饲养密度大、饲料单一、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和缺锌等。昆虫叮咬,化学药品刺激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也可引起此病发生。

猪疥癣病主要是与疥癣病猪直接接触而引起感染;健康猪接触病猪的传染物,如垫草、饲槽、用具、墙壁等也可感染,多发生于5月龄以下的仔猪。症状多从头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引起皮肤病变部发生炎症,皮肤粗糙、结痂、龟裂、脱毛和奇痒。若饲养管理差、饲料营养低,易使整群猪多数染病。疥螨雌虫钻入皮肤后,在表皮隧道中产卵,孵化出幼虫,寄生在表皮层的虫道内,由于疥蜡的唾液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引起的炎症疹痒。

发病部位区分

猪湿疹急性者大多突然发病,病初猪的颌、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出现如黄豆大小或蚕豆大小的结节、瘙痒不安,病情加重时出现水泡、丘疹,破裂后常有黄色渗出液,结痂及痂皮脱落等。急性患猪治疗不及时常转为慢性,病猪皮肤粗厚、浸润、瘙痒,常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导致采食、休息受影响,最后消瘦虚弱而死。

猪疥螨病初发于四肢末端、耳朵和腹部,后扩展至全身。开始发现红斑、丘疹及激烈的瘙痒。猪只依墙摩擦,继而出血、结痂,形成痂皮。多为干燥性病变,有时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呈急性湿疹状。

临床诊断区分

猪湿疹可根据发病季节进行诊断。急性的多突然发病,病初皮肤发红,瘙痒不安,以后出现丘疹、水疱,破裂后呈湿性。如有擦伤,常伴有糜烂、渗出液、结痂及鳞屑等症状。慢性的患部渗出液少,皮肤变得粗厚、瘙痒、鳞屑多等。

猪疥螨病根据瘙痒症状和皮肤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猪湿疹防治措施

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勤换垫草,湿度大的可撒石灰除潮,保持猪的皮肤卫生,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饲料,饲料搭配要多样化,饲料要易消化,减少胃肠刺激等。

在治疗上以除污止痒、清洗、外搽与注射或内服药相结合。

治疗方法

1、中药:急性湿疹的治疗:双花40克,苍术15克,连翘、苦参、大黄、茯苓、茵陈各20克,元板30克,生甘草15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拌饲料喂饲。

慢性湿疹的治疗:生地、苦参各20克,当归、白芍、萆薢、茯苓、白藓皮各15克,地肤皮30克,甘草10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拌饲料饲喂。

2、西药:急性湿疹可内服或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每日口服葡萄糖酸钙5~10克,分两次口服。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每日一次。同时内服或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B。防治皮肤感染可用磺胺类药物口服或注射,必要时可用促皮质素。

3、外用:每天用药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皮肤一次,如患部渗出液较多,可涂3%~5%龙胆紫酒精溶液。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猪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对畜舍、用具和一切家畜能接触的物体定时清洗、消毒、杀虫;平时注意观察,当发现个别猪出现发痒、脱毛时,要及时隔离饲养,并采取防治措施。

病猪的治疗

病猪的治疗必须配合猪舍的杀虫和消毒进行,并坚持足够的疗程。猪舍用精制敌百虫配制成2%水溶液喷洒,每天一次,连续用药一周。病猪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使用敌百虫。以每公斤猪体重加0.1克敌百虫的用量,将敌百虫拌入饲料内喂服;或把敌百虫配制成1%的水溶液喷洒猪体表,每天一次,连续用药一周。使用敌百虫治疗疥螨病时,猪舍严禁使用石灰水等碱性消毒液。若出现猪用药严重中毒,可使用硫酸阿托品解救。②内服阿维菌素粉(阿力佳)。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次治疗间隔一周投二次药。

40%辛硫磷乳油适量,按1:800~1000用清水均匀稀释(现配现用),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对病猪进行全身喷雾,以能见湿淋感为度,圈高一米范围及地面均喷雾,以彻底杀灭疥螨及虫卵。同时给以强的松每千克体重0.5~2.0毫克或氟美松(醋酸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0.15~0.25毫克皮下注射,有显著的止痒效果,抗炎性良好。还要在日粮中合理添加锌元素,有效预防皮肤寄生虫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六白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