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文: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牛”

3月18日,中午时分,阳光热辣。

天等县龙茗镇三北村那造屯的赵宣敏依然在为扩建养牛场忙碌着。

稍稍缓了缓手中的活计,赵宣敏说,“建好后,打算再引进20头牛。有他的带领,我们对发家致富充满了信心。”

赵宣敏口中的“他”,指的是三北村那造屯致富能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场主王少文。

记者见到王少文时,他正在牛舍旁例行查看牛的进食情况。

谈起关于牛的话题,健谈的王少文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多年前,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王少文也像家乡其他年轻人一样,背上简单的行囊,告别家乡,来到了繁华广州,加入了打工一族。凭着吃苦耐劳,王少文在厂里学到了精湛的技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担任管理工作。2010年,他已从最初的车间工变成了办公室“白领”,年薪十几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少文发现近年来牛肉市场行情特别好,牛肉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于是,他多次到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且更加坚信这是一个创业的好项目。

于是,王少文毅然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着手肉牛养殖的事宜。

“春季,牛容易拉肚子,要注意在饲料中拌入适当的糖和盐;夏季,要注意清除附着在牛身上的寄生虫……”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王少文熟练掌握了一套“养牛真经”。

王少文还实行科学管理,做到定槽位、定牛只、定饲料种类、定饲喂和饮水时间、定管理日程。同时,还根据牛只增重情况,调整日粮配方和饲喂量。

王少文给记者算了一笔“牛账”:从引进3个月龄大约250斤的牛开始,喂养6个月后增到1000斤左右,就可出栏。2014年共存栏108头,岀栏近100头,主要销往广东、湛江、海南等地,总收入约180万元。

“前几天刚出栏一批30头,目前还存栏30多头。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准备再引进一批。”王少文说。

目前,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被确定为天等县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王少文也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农技推广补助示范县科技示范户”称号。

那造屯共有150多户,380多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辣椒、芋头、生姜等。近两年来,全屯人均收入仅4800多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看到乡亲们生活水平还不高,王少文决定带领乡亲们一起养牛,共同发家致富。

“面对缺钱又缺技术的村民,王少文很慷慨。没技术,他免费培训,并积极上门帮忙解决各类难题;没钱,他提供启动资金,甚至同意村民赊养。”谈及王少文,那造屯村民黄建福赞不绝口。

黄建福之前生活困难,去年,他从王少文处赊养了18头牛,年底出售了,盈利一万多元。

赵宣敏去年养了10头,今年春节前卖了5头。目前,他正在扩建牛舍,打算增加引进20头。

为了增强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在王少文的争取下,三北村北泥湾生态养殖场通过了微型企业注册登记,并逐步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销售”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那造屯由最初的2户养殖到现在的30多户一起养殖,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屯共存栏300多头牛。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引进适合圈养的波尔黑山羊,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现在,已经有10多户群众有这个意向了。”王少文充满信心地说。

相关知识

沛县:郝尧村民种藕养鱼打通致富路


10月12日一大早,天才微微亮,大屯镇郝尧村党支部书记郝允敏就带着藕农们下田了。“大家得抓紧点,河南的客商10点准时来收货,听说那边行情不错,他们还打算增加订单。”郝允敏一边忙着采藕,一边给大家加油鼓劲。

因地制宜发展浅水藕种植,带给郝尧村的是一派勃勃生机,闯出的是村民致富好门路。走进郝尧村浅水藕种植基地,微风拂过,伞盖般的荷叶左摇右摆。藕农们身着防水服,俯身、摸索,不一会,一节节紧紧相连的藕便被拔了出来。“每斤可卖一两元,亩产值有好几千元。”藕农郝庆丰满脸笑容地说。

为何选择浅水藕种植作为带民致富项目?郝允敏对记者说,该村有种植藕的传统,但一直种植的是深水藕,因产量低、收获难没有规模发展。后来经过农技专家的指导,了解到浅水藕产量高且销售周期长。早春气温低的时候,藕在浅水池里可吸收足够的太阳热能,生长快,产量高。浅水藕一般4月份种植,8月份收获,如果当时没有销售出去,在水里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的5月份。

据了解,目前郝尧村已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浅水藕种植,开办了12个莲藕种植家庭农场和1个专业合作社,村民年收入超万元,浅水藕俨然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棒棒”。

郝尧村的田埂上、公路旁停满了前来收藕的外地车辆。正忙着将藕装车的河南客商李广国对于郝尧村的浅水藕赞不绝口:“质量高、个头大,我长期来这里收购。”

随着种植经验的增加,不少藕农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池塘里混养泥鳅和鱼,形成生态循环系统,既增加藕的产量和品质,又增加水产品的收益。郝允敏告诉记者:“藕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微生物,而这种微生物正好可以作为鱼饲料。反过来,鱼的排泄物也是藕生长的天然肥料,‘种藕养鱼’这种方式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为藕生长提供了有机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科学种养、勤劳致富,这是郝尧村民多年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经验的简单概括。“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浅水藕种植面积,加大科技运用力度,带领村民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郝允敏说。

卢子甘放弃打工回乡养殖石山羊 成村民致富“领头羊”


卢子甘悉心照料饲养的石山羊。

在怀集县桥头镇养羊产业界,卢子甘远近闻名,和他一起创业的村民都称其为“羊倌”。饲养石山羊6年,卢子甘不仅富了自家,还带动和帮助村里的十几户乡亲饲养石山羊,帮助村民在故乡的土地上挣钱养家。

回乡创业当羊倌

1998年7月,16岁的卢子甘初中毕业后回家,拿着祖辈们用过的犁耙,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家仅有的几亩责任田耕耘播种。

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由于缺乏生产技能,小打小闹,一年下来,卢子甘也只能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一直没有找到致富的门路。劳累和枯燥的农活让卢子甘更清醒,而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在呼唤追梦人。2000年,卢子甘怀着一股冲劲和激情,与本村的同龄青年一起,到东莞等地的制衣厂、五金工厂打工,追寻发财梦想,然而事与愿违,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却只挣得1000多元,扣除房租、伙食等开支,所剩无几,盼望出外打工发财的梦想也从此成了泡影。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务农、打工创业的挫折与失败并没有阻挡卢子甘前进的脚步和创业的激情,反而让他步履更加坚定和激情满怀。

外出打工回到家里的卢子甘经过反复思考,发现当地石山羊商机颇多:市场对肉羊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当地的特色品种——石山羊的养殖数量少、货源缺,石山羊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和抗病力强,以及肉质嫩、味道鲜、膻味淡等特点。而当地广袤的石山和丰富的山草资源,可以解决养羊的场地和食料问题,因此,在卢子甘看来,养殖石山羊肯定大有可为。

2010年初春,他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4万多元,购买了80只本地石山羊,承包了近200亩山地种植青草、修建羊舍,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养羊创业路,当起了“羊倌”。

石头缝里“发羊财”

刚开始养羊,卢子甘是位门外汉,也曾遇到不懂技术和缺乏资金等难题,但是这些“拦路虎”没有让他退却和止步。

为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卢子甘向亲戚朋友借钱、向政府申请贷款,他的妻子也动手帮忙搭建羊舍以节省开支。

没有技术和经验,卢子甘一边到书店买来养羊的相关书籍来学习,并虚心向同行请教;一边邀请联系县科技、畜牧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积极参加县、镇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取经求道。一旦忙完手头上的活,卢子甘就认真钻研石山羊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和总结,卢子甘掌握了扎实的科学养羊本领。如今,他通过观察羊的眼神、体质、肤色、大小便等因素,就可以诊断羊是否患病;通过羊喘也可以断定羊的身体状况。

在养羊的过程中,卢子甘根据石山羊是一种食谱很广的草食家畜,具有活泼好动,爱清洁、爱干燥的特点,他把羊舍搭建在地势高和干燥的石山半山腰处,确保羊活动的地方不积水,且羊舍坐北朝南,冬季能晒到太阳。

白天,卢子甘把羊赶到山坡上放牧运动,让羊啃食石山地缝上的青草;傍晚定期给羊群喂养玉米和盐水,使羊群在傍晚自行返回羊舍;雨天,羊不能外出觅食时,就割草备料,将玉米秆、黄豆秆、红苕藤、甘薯藤、花生壳等混合切碎,贮藏发酵后,制作成羊爱吃的“口粮”,并适当喂一些粮食,就这样羊群被他服伺得妥妥当当。

在发展规模养羊时,卢子甘注重精管细护,坚持把疾病防治措施放在第一位,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有目的地给羊群选择疫苗、进行定期防疫注射。同时,从草料到羊舍的环境,保证饲料、饮水清洁无污染、无霉烂,并在进出口处建有消毒池,定期更换清洁药液、打扫羊圈,做到每周消毒一次。如今,卢子甘饲养的石山羊疾病少、长得快,繁殖率也大大提高。

“要及时调整羊群结构,淘汰老、残、弱、病羊,增加繁殖母羊比例,精心饲养,抓产羔、抓成活、抓防疫。”如今,卢子甘讲起养羊经头头是道。

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卢子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苦的劳动,换来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养羊存栏量达800多头,年常出栏量400多头,年创收达60万多元,走上了养羊致富的道路。他自家建起了新楼房,还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我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发展到1000多头!”卢子甘豪迈地说。

带领乡亲奔小康

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经济的头脑,卢子甘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但是他不忘帮助身边的乡亲朋友,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学会专业养羊技术的他也不会藏着掖着,积极大方地为其他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方法,亲自传授经验,提供信息,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我不怕别人抢生意,有钱大家一起挣,再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卢子甘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在卢子甘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卢月眉、陈杰荣、孔爱清等10多户养殖石山羊专业户先后发展起来了。养石山羊发“羊财”,已成为当地村民创业致富的好路子。

带领村民养殖蛋鸡致富


从2009年开始,清河区杨木林子镇肖台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林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蛋鸡养殖,带头创业致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李守林就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拓宽致富渠道。2009年,他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号召,带头创业致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考察,他选中了蛋鸡养殖项目。当年6月,李守林投资近10万元在村南的一处半山坡上建起了养鸡场,并引进了6000只鸡雏开始发展蛋鸡养殖。

养殖业看似简单,学问却不少。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鸡雏出现了病死现象,可决心要干一番事业的李守林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做到科学养殖,他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给自己充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养殖经验。为了解蛋鸡生长发育及产蛋情况,他甚至一度把家都搬到了养鸡场。经过努力探索,李守林改变了传统的开放型蛋鸡养殖模式,采用全封闭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灭菌以降低发病率。目前,李守林家的蛋鸡存栏近万只,日产蛋量在700斤左右,按现在每斤4、5元的市场批发价计算,他家每天的收入至少3000元。

李守林自己致富了,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并无偿提供技术帮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肖台子村成立了蛋鸡养殖协会,蛋鸡养殖户发展到了10多户。

“虾叔”的致富路


“虾叔,快到我家来看看吧!我进的虾苗到底怎么样啊?”昨日上午,沙洋县官垱镇大文村6组村民张仁龙打电话焦急地催促着。

不到十分钟,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张仁龙家门口,走下来一个略显壮硕的中年男子。他一下车就冲到虾苗筐前,抓起一只虾苗说:“你这批虾苗进得不错,个头大,成色好,明年5月份肯定有不错的收成。”接着两个人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大文村经常可以看到:他经常开着一辆面包车穿梭在田间地头,一会儿指导这家放虾,一会儿指导那家挖沟,全村忙得不亦乐乎。他是谁呢?他就是大文村6组的“虾叔”陈吕学。

2005年前,陈吕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种植好水稻上,从未养过龙虾。但是在2005年一次到潜江走亲戚的过程中,他无意中看到有人在水稻田里收龙虾。在和亲戚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潜江有部分农户在水稻还未种植的前期,利用这个空当养殖龙虾。虽然当时龙虾价格偏低,但是比仅仅种植小麦的收入,还是略有增加。回到家后,他就开始琢磨此事,当年的9月,他就到潜江购置了100斤虾苗,以每亩5斤的分量投放到水稻田里。可是到了2006年5月,他准备收龙虾的时候,才发现水稻田里龙虾一只也没有,倒是养了一池的泥鳅。这件事情,让陈吕学消沉了好一段时间。现如今,他回想起来,当时主要是因为技术不到家,以为养龙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琢磨透的,只看你是不是肯琢磨!”2012年,不肯服输的陈吕学重新踏上养龙虾的道路。等家里的水稻种植完成后,他利用农闲的时间,到毛李、潜江学习怎么选择虾苗、怎么调理水质、怎么放水、什么时间起虾等龙虾养殖技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他大胆开始试验。他从自家的水稻田里选取水源条件较好的15亩田,以每亩40斤的分量进行投放。放完虾后,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都到田里看看龙虾的长势,村里有人调侃他:“是不是又在养肥泥鳅!”他总是一笑而过。通过大半年的精心养殖,陈吕学的龙虾获得了大丰收,每亩田的龙虾都卖到了4000元以上,当年共计获得收入6万余元。在龙虾喜获丰收之后,他家的水稻也因养龙虾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因水中有害微生物、杂草都被龙虾吃掉了,同时为了保证龙虾的生长,没有打农药,他家的稻谷成了抢手货。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陈吕学在养龙虾技术比较成熟后,就积极帮助周边的群众发展稻虾产业,给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目前,稻虾连作已经成为大文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条新路,养殖面积也由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如今的1000多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2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