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 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皮刺螨病是由皮刺螨寄生于蛋鸭体表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吸食禽血,严重侵袭时,可使鸭日渐消瘦,贫血,产蛋量下降,还可传播禽霍乱和螺旋体病。所以要及时防治以免病情加重。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鸭皮刺螨病的临床症状蛋鸭皮刺螨病的诊断与防治。

1、发病情况

2、临床症状

病鸭采食量下降,消瘦,贫血,鸭冠发白,皮肤时而出现小的红疹,有痒感。产蛋量逐渐下降,蛋壳颜色变浅,蛋重变轻。发病鸭夜间偶有惊叫,个别鸭死亡。死亡鸭消瘦,局部皮肤破溃、出血。

3、病理剖检变化

共剖检3只病死鸭,内脏器官苍白,血管的充盈度降低。

4、实验室检验

采集虫体样本,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发现红色小虫体,长椭圆形,后部略宽,有一对螯肢,呈细长针状,腹面偏前方有四对长足,肢端有吸盘。身体棕灰色,吸血后呈深红色。

5、诊断

可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作综合诊断,确诊该病为蛋鸭皮刺螨病。

6、防治

定期用阿维菌素驱除鸭体内的皮刺螨,或用拟除虫菊酯驱杀。用50毫克/公斤溴氢菊酯喷洒鸭体、鸭舍、鸭笼及其附属设施。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鸭舍内保持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防止鸭群过分拥挤和带虫体的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

相关知识

猪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的防治措施


蠕螨病是以一种慢性消耗的形式,悄无声息的消耗着猪的营养,从而影响猪的生长,降低了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猪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被我们忽视,钱就这样从我们的指间悄悄溜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猪蠕形螨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及生活史

猪蠕形螨的虫体呈半透明状乳白色,且比较细长,通常长度为0.17~0.44mm,宽度为0.045-0.065mm。整个虫体分成3个部分,即颚体、足体以及末体。其中颚体也叫作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包括1对螯肢(呈细针状),1对须肢(分3节),以及1个口下板(由延伸的膜状组成),刺吸式口器呈短喙状;足体也就是胸部,上面生长有4对足,呈短粗状,其中每个足基节同躯体腹壁间组合形成扁平状的基节片,无法活动,而其他节呈套筒状,能够自由伸缩,且跗节上存在l对义形爪,如同锚状;末体也就是腹部较长,表面存在明显的环形皮纹。雌虫的阴门位于腹面第4对足的后方,呈狭长的纵裂;雄虫的雄茎突出于足体的背面。

猪蠕形螨主要在皮脂腺和毛囊内寄生,且其整个发育过程都需要在宿主体内进行。寄生在毛囊内的雌虫会在该处产卵,产出无色透明状的虫卵,类似蘑菇状,长度在0.07-0.09mm左右。虫卵孵化后成为幼虫,此时具有3对足,接着再次蜕化成为若虫,此时具有4对足,再次蜕化后即成为成虫。大多数虫体先在病变皮肤毛囊的上部寄生,之后到达毛囊底部,而在皮脂腺内寄生的虫体数量相对较少。虫体脱离宿主后,如果环境比较潮湿阴暗,能够存活大约21天。

钻入病猪毛囊、皮脂腺内的蠕形螨,通过针状的口器来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导致虫体对机体产生机械性刺激,加之其所产生的排泄物会对组织产生化学刺激,从而引起炎性反应。当虫体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后,就会导致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不断延伸和扩大,甚至出现增生肥大,导致被毛干枯,并发生脱落。另外,由于虫体频繁在皮肤上进出,会导致腺口不断扩大,从而容易感染化脓性细菌,进而继发引起毛脂腺炎、脓疱。

2.临床症状

病猪通常在眼周围、鼻吻突上方、颈部两侧以及腹部两侧出现隆起疱,呈针尖、黄豆至胡桃大小不等,尤其是左腹侧往往会形成一块较大的隆起疱,长度在14cm左右,宽度在10cm左右,并发生溃烂,同时流出干酪样物质,被毛粗糙,皮肤不断增厚并出现皱褶,上面覆盖有痂皮,特别是两后肢内侧往往会出现裂口。将隆起部位用手术刀切开,发现疱内含有大量的乳白色酪状物,并散发狐臭味。另外,脓疱底部存在红晕,并逐渐深入到达皮下组织

3实验室诊断

病猪使用鼻绳进行保定,接着在其耳部的丘疹处使用酒精棉球擦拭,能够看到丘疹呈红色,大小接近黄豆粒,且在皮肤表面明显隆起,边缘模糊,如果症状严重还会导致整个耳部都变得肥厚。对丘疹用力挤压,并直接在载玻片上涂抹挤出的乳白色干酪样物,然后滴加若干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后放在视野稍暗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就能够看到大量不断蠕动的虫体,且虫体上存在蹄铁状口器,胸部存在4对短且粗糙的肢,每肢又分成三节,腹部存在横纹且较长。整个虫体如同柳叶状,长度在0.25-0.3mm左右,宽度在0.05-0.06mm左右。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0.3mg/kg伊维菌素,同时配合在体表喷淋2%敌百虫溶液,连续使用3次,每次间隔6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猪体表存在较厚的痂皮,可先用梳子梳掉痂皮,然后再喷淋药物;必须采取重复用药,并具有大约5~7天的间隔,这是由于药物无法将虫卯杀死,从而其经过8~14天就会发育变为成虫;喷淋药物时,要确保对耳内、四肢内侧皮肤都喷洒药物,且整个猪群同时用药,还要对地面、墙壁以及舍内各种用具喷淋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可能减少从外地引进种猪,如果必须引进时,则要在引进后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一切正常后才能够混群饲养。猪进行转群前,要对运动场和空猪舍进行彻底杀虫消毒。每次杀虫消毒前,要先进行全面清扫,确保垫料、粪便以及各种杂物被清出;接着用水进行冲洗,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顶棚、墙壁、地面以及栏架进行冲洗,直到完全干净;经过晾晒、干燥后,才能够进行1次喷洒消毒杀虫。

定期驱虫。根据不同猪群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一般来说,妊娠母猪在上产床前要进行驱虫处理,防止后代仔猪发生感染;成年母猪在上产床前1~2星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爱比菌素、多拉菌素或者伊维菌素,连续使用1星期;成年公猪在每个季度都用药进行1次驱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用药进行1次驱虫,仔猪在转群时要用药进行1次驱虫;对于新引进的猪群,也必须用药驱虫后才能够采取混群饲养。

概述
本病是由猪蠕形螨寄生于猪的皮脂腺和毛囊内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亦称脂螨病或毛囊虫病。发病先见于眼周、鼻部及耳基部,后向其他部位蔓延;可见患部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小的白色结节,细菌感染时构成脓肿,有时病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覆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内含有很多蠕形螨、表皮碎屑及脓细胞,细菌感染严重时,成为单个的小脓肿,最后连成片。有的患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原虫形态
虫体细长呈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17毫米~0.44毫米,宽约0.045毫米~0.065毫米。全体分为颚体、足体和末体三个部分,颚体(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由一对细针状的螯肢,一对分三节的须肢及一个延伸为膜状构造的口下板组成,为短喙状的刺吸式口器。足体(胸)有4对短粗的足,各足基节与躯体腹壁愈合成扁平的基节片,不能活动,其他各节呈套筒状,能活动,伸缩,跗节上有一对锚状义形爪。末体(腹)长,表面具有明显的环形皮纹。雄虫的雄茎自足体的背面突出,雌虫的阴门为一狭长的纵裂,位于腹面第4对足的后方。
蠕形螨钻入毛囊皮脂腺内,以针状的口器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的化学刺激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虫体在毛囊中不断繁殖,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扩大和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引起毛干脱落。此外由于腺口扩大,虫体进出活动,易使化脓性细菌侵入而继发毛脂腺炎、脓包。有的学者根据受虫体侵袭的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显著增加,认为引起毛囊破坏和化脓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病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内含有很多蠕形螨、表皮碎屑及脓细胞,细菌感染严重时,成为单个的小脓肿,最后连成片。有的患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诊断:本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可疑的情况下,可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包,取其内容物作涂片镜检,以发现病原体。猪蠕形螨感染时应与疥螨感染相区别,本病毛根处皮肤肿起,皮表不红肿,皮下组织不增厚,脱毛不严重,银白色皮屑具黏性,搔痒不严重。疥螨病时,毛根处皮肤不肿起,脱毛严重,皮表红而有疹状突起,但皮下组织不增厚,无白鳞皮屑,但有小黄痂,奇痒。
流行特点
为接触传染性的,先发生于猪的头部颜面、鼻部和耳基部颈侧等处的毛囊和皮脂腺,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
临诊特征
本病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脱皮也不严重,不同于疥螨。但是,病变部皮肤无光泽、粗糙,毛跟部有针尖、米粒以至胡桃大小的白色囊,或发生脓肿和浓疱。有的病猪皮肤增厚、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镜检
切开皮肤上的白色囊或浓疱,作成涂片,镜检可发现虫体,此呈狭长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25--0.3毫米,宽约0.04毫米;其头部为不规则四边形,胸部有四对很短的足,腹部长,表面有明显的横纹。
预防治疗
(1)隔离治疗病猪,消毒污染场地和用具。
(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3毫升/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10天后重复一次。

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鸡绦虫病混合感染时可造成鸡只大批死亡。过去由于病发率较低,对饲养业危害较小,因而不被饲养业者重视。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绦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爆发势头,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给部分养鸡场(户)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绦虫病的临床症状蛋雏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常见的绦虫主要有三种,其中棘沟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顶突大,有2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四角赖利绦虫,头节上有卵圆形吸盘,上有8-10列小钩,颈节细长,顶突小,上有1-3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或家蝇;轮赖利绦虫较短小,头节上有圆形吸盘,无钩,顶突宽大肥厚,形似轮状,中间宿主是甲虫。

流行病学。发病群体主要是蛋鸡,并且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鸡多为带虫者,流行季节为每年的6-10月,天气较为炎热时。绦虫病的分布广泛,危害较大,一旦感染可常年寄生在鸡体内。该病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最易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鸡感染时较为严重,病鸡多表现为精神不佳,早期食欲增加,后期则食欲减退,渴欲增强,病鸡的羽毛松乱,没有光泽,逐渐的消瘦,贫血,四肢无力,出现腹泻的症状,排泄的粪便为白色带有黏液和泡沫的稀粪,同时混有白色的绦虫节片,严重时有的病鸡还会排泄带有血样黏液的粪便。当发生严重感染时,病鸡会出现进行性麻痹,双肢瘫痪,从脚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表现为头、颈扭曲,发生瘫痪,最后会因瘦弱或者诱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有的病例过一段时间后会自愈,但是其生产性能受到严重损害,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停止生长。病鸡还易继发感染小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而使死亡率增加。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颜色为土黄色,脂肪变性、易碎,边缘偶见坏死区域。脾脏肿大。病死鸡的肠黏膜肥厚,肠腔内有大量的黏液,伴有恶臭味,肠黏膜有点状出血,严重时可见虫体阻塞肠道,引起肠炎,还有一部会病例可见肠壁上有黄灰色的结核样结节,并且可见结节中央有小的凹陷,其中有虫体寄生,或者有黄褐色的凝乳状栓塞物,还有的会发生疣状溃疡。还有部分鸡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可从肠外侧看到肠道内未消化的饲料,有的鸡肠道内还有绦虫节片。部分病例的腹腔内充满腹水。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单纯的根据临床症状并不能确诊,还需要进行剖检和实验室检查才可确诊。患病鸡的肠道剪开后在充足的光线下可看到肠道内有白色带状虫体或者节片,如将肠道置于带黑底的水盘中,更为明显。另外,通过检查活鸡的粪便也可找到白色的孕卵节或者虫卵,也可以对该病进行诊断。在诊断鉴别时要找到绦虫的头节,以鉴定绦虫的品种。

将检出的绦虫头节和虫体末端的孕卵节放在乳酸苯酚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或者可用生理盐水做成临时压片进行观察鉴定。对虫种的鉴别还需要测量节片的长度、头节顶突或吸盘钩、虫卵的大小等,以便于确定绦虫种类,在治疗时有针对性的用药。

5、防治措施

预防。因该病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鸡绦虫病发病需有特定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在预防与控制鸡绦虫病时,消灭中间宿主是关键,以中断绦虫的生活史。使用杀虫剂消灭中间宿主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对鸡群实施笼养的方式,可以避开与中间宿主要接触,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还要加强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及时的清除鸡粪,做好防蝇灭虫的工作。雏鸡要与成鸡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营养的摄入充足且全面,可在绦虫病的高发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饲料添加剂,如环丙氨嗪等,起到预防的作用。注意加强日常鸡舍的消毒工作,还要定期给鸡群使用药物驱虫,一般建议在鸡群60日龄和120日龄时分别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当鸡群发病后,要及时的隔离治疗,以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群,然后立即对全群进行驱虫。生产中常使用的驱虫药主要有丙硫苯咪唑、硫双氯酚、吡喹酮、氯硝柳胺等,使用方法及用量为丙硫苯咪唑按体重使用15-20mg/kg,晚上驱虫,将药物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每晚1次,3天为1个疗程,不可连续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硫双氯酚按体重使用100-200mg/kg,晚上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吡喹酮按体重使用10-20mg/kg,晚上驱虫,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氯硝柳胺体重使用50-100mg/kg,晚上使用,混于饲料中一次性使用,7天后再使用1次。在对绦虫病治疗的同时应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同时适量的添加一些抗生素,以预防继发细菌混合感染,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养殖环境,增加饲料中的营养浓度。

1、临床症状
鸡群饮水,采食正常;鸡冠、面部及腿部皮肤苍白,贫血症状明显。流行季节为每年6~10月。蛋鸡的产蛋量下降,蛋壳颜色发白;肉鸡亦出现拉血便等症状,但不易发现,易与球虫病和肠毒综合症混淆,整体鸡群表现肉料比下降。发病鸡以产蛋的成鸡为主,少数为肉鸡。
2、解剖变化
肌肉苍白或黄疸;肝脏土黄色,边缘偶见坏死区域;卵泡正常或少量充血,但输卵管内多数有硬壳蛋;初期可见小肠粘膜肥厚、充血、出血或者溃疡姐姐,黏膜面粘液较多,常见出血点,有时可在浆膜面见到出血班。刮取粘膜镜检可发现绦虫头节。棘沟赖利绦虫感染时,在十二指肠黏膜面有肉芽肿性结节,呈粟米粒大小,火山口状凹陷,成虫寄生时。黏膜有针尖大小褐色斑点或者小结节,结节中心下陷,有时可见直径8-10mm溃疡,可在肠腔中发现绦虫成虫。部分病死鸡肠道内有绦虫节片,个别部位绦虫堆积成团,堵住肠管,直肠有血便。

3、病因与发病机理
绦虫的孕卵节片成熟后自动从链体脱落,并随宿主粪便排到界外,被甲虫、蚂蚁、苍蝇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节片和卵囊被消化,六钩幼虫逸出并钻入中间宿主的体腔内,约经2~3周发育形成似囊尾蚴(温度低时可延长至60d以上),鸡吃到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绦虫病引起的死亡,多数因机械性刺激引起鸡肠黏膜脱落、发炎,甚至溃疡,绦虫分泌物的毒素和代谢物使鸡体中毒而死。
4、防治
①发现粪便中有绦虫节片,用韬线清集中早晨空腹1次投服,即可驱除体内绦虫线虫。③治疗绦虫的同时,可以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适量加入药物防止肠道梭杆菌混合感染,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④定期预防驱虫:60日龄青年鸡,120日龄初产蛋鸡,各驱虫一次。成年产蛋鸡,5月、8月各预防驱虫一次。⑤搞好环境卫生。由于本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每年在苍蝇流行季节,要采取措施消灭苍蝇等中间宿主,墙壁定期喷洒施满易喷剂。对鸡群粪便及时发酵处理,尽量不让鸡只接触粪便。

羊螨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羊螨虫病的防治


羊螨虫病是一种皮肤寄生虫病,且属于慢性疾病,往往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也不会导致病羊出现急性死亡,通常在临床中容易被忽视。病羊主要特征是奇痒、皮炎和脱毛。羔羊发病后,往往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少数可能死亡;成年羊发病后,会导致繁殖性能降低、增加饲养成本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羊螨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羊螨虫病的防治。

1、病原特性及流行特点

病羊特性。痒螨虫体长度为o.5-0.9mm,呈椭圆形,肉眼可见,生有刺吸式口器,四对足都在体缘突出,主要在羊只体表被毛浓密且较长的部位寄生,通过吸取皮肤的淋巴液和组织液获取营养。疥癣虫体长度在o.2-0.5mm,呈微黄色的圆形或者龟形,肉眼较难看见,生有咀嚼式口器,共有四对粗且短的足,其中第三、四对没有在体缘突出,主要在羊只皮肤角质层之下寄生,不断在皮肤中挖掘隧道,并通过皮屑获取营养,同时在隧道内生长繁殖。

流行特点。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虫动物。健康羊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羊而被感染,或者在被污染的圈舍中经由携带虫体的垫草、各种用具、饲槽、墙壁以及饲养员的双手和衣服等发生感染。一般来说,绵羊非常容易感染该病,尤其是改良后的细毛和半细毛杂交羊由于被毛密长,更容易发生该病。该病通常在秋末至春初这一阶段发生,这是由于秋末羊被毛较密,可促使皮肤温度保持恒定,且湿度较高,利于螨虫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冬季温度较低,羊群由于相互拥挤而容易发生该病,但夏季基本不会发生。螨虫的繁殖力以及虫卵对外部环境都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在皮肤卫生状况较差、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时,容易诱使发病。痒螨通常先在羊被毛稠密以及温度、湿度相对恒定的部位寄生,如背部、尾根部以及臀部等,接着逐渐蔓延至体侧乃至全身;疥螨通常先在羊只被毛较少、皮肤柔软的部位寄生,如耳根颜面、口角、眼圈等,接着逐渐扩散到周围。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皮肤形成红斑,接着形成小丘疹,在皮薄且被毛较少处会形成水泡,甚至脓疱。皮肤非常粗糙,存在白色麸皮样皮屑或者引起结痂性湿疹,促使皮肤明显肥厚,被毛开始脱落,露出橡皮样坚硬的白色痂皮,将痂皮剥去就会出现鲜红色且湿润创伤,同时一般伴有出血,严重时甚至在颈部、面部皮肤形成非常厚的白色皱褶。如果病变蔓延至眼睑,就会导致眼睛发生水肿、大量流泪、羞明,严重时会完全失明。发病过程中,病羊最明显的症状是严重瘙痒,烦躁不安,不停摩擦、啃咬皮肤,对机体正常的休息和采食造成影响,体质逐渐消瘦,严重时由于过度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在病羊的健康、病变皮肤相交处采集病料,即垂直于皮肤使用经过火焰灭菌的手术刀刮取适量痂皮,直到略微出血,结束后使用碘酒对刮取部位进行消毒。刮取的病料放在培养皿中,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温度达到37-40℃后取下,然后放到黑色衬景(如黑纸、黑布等)上,使用低倍显微镜或者放大镜进行检查,能够看到在黑色背景上有白色虫体不断移动。将以上病料放在试管中,添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加热煮沸,经过数分钟当大多数皮痂等固体物完全溶解后,以转速为2000r/min进行5min沉淀,弃去上清液,吸取少量管底沉渣置于载玻片上,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虫体就能够确诊。

4、治疗措施

药浴疗法。羊主要选择在夏季剪毛,经过5-7天采取药浴,一般适宜进行2次,每次间隔7天,具有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可在圈舍附近,土质硬的地方挖1个适当大小的土坑,铺垫1层塑料。如果条件允许,可选择搭建1个水泥槽,长度为Im,宽度、深度都为o.5m,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只要便于操作即可。根据药池大小配制药液量,通常选择使用o.5%敌百虫、o.05%的溴氰菊脂乳剂或者o.05%的双甲脒水溶液,也可取15kg烟草末添加在50kg水中,持续煮沸95min,然后将烟叶捞出,再添加250kg水待温度适宜后进行药浴,还可使用苦生根皮、桃树根等煎水进行药浴,药液温度适宜控制在15-20℃。药浴时,药池的两边各站一人,共同举起羊身体浸入药池,而对头部使用药液清洗即可,但要避免药液流入眼、鼻、口等器官内,且药浴后的当天禁止过河。药浴时,要确保做好充足准备,提前统一安排好,而药液必须当天现用现配,尤其是大批量进行药浴时,要先对小群进行试验,一切正常后才能够扩大使用。

涂药疗法。如果羊群中只有少数羊发病或者是气候寒冷不便于进行药浴的冬季,适宜采取该法进行治疗。治疗前,要将病羊患处及其周围健康处的被毛剪去,接着将存在于患处表面的泥垢、鳞屑以及痂皮用3%-5%的温肥皂水清洗干净,然后在患处涂擦药物,如果发生广泛感染则要采取分区、分次进行涂药。一般来说,常选择使用双甲脒水溶液、5%敌百虫水溶液等。

注射疗法。病羊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治疗,一般按体重每50kg皮下注射1mL,症状较轻的1次即可康复,之后每6个月皮下注射1次,防止再次发生;症状严重的可间隔1星期再进行1次注射,基本都能够治愈。

羊螨虫病的防治

羊螨虫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引起的羊皮肤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影响羊正常的生长发育,危害甚严,给养羊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治本病,提高养羊户的经济效益,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羊螨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羊患螨虫病后,被毛粗乱、逆立、无光泽,患部被毛大片脱落,表现烦躁不安,不断摩擦、啃咬身体,摩擦部位出现丘疹、结节、水疱、甚至脓疱,皮肤增厚,逐渐形成白色的痂皮和龟裂,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病羊日渐消瘦,最终极度衰竭而死亡。
二、治疗:羊螨虫病治疗方法很多,寒冷季节或个别发病的,采取局部涂药疗法;温暖季节或大群发病的,采取药浴疗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采用注射疗法和给药疗法。
1、局部涂药疗法,先除去患部的痂皮,刮至轻微出血为止,用温肥皂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然后用0.2—0.3%杀螨灵溶液或1—2%的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注意不要涂到羊嘴和眼睛里。
2、药浴疗法,温暖季节或大群发病釆用此疗法,用0.01—0.02%的杀螨灵和敌百虫混合药液,药液温度为25-30度,浸泡至全身被毛湿透为止,间隔7-10天再进行一次药浴。药浴应选择在睛日放牧前,让羊饮足水,以防误饮药液,三个月以內的羔早应禁止药浴,母羊药浴后应用清水将乳房周围药液洗净,才能让羔羊接触母羊吃奶,以防羔羊中毒。
3、注射疗法,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按0.2毫克/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7-8天后再重复注射-次,治愈率可达95%以上。注射时提起颈部皮肤,将针头在提起部位垂直皮肤刺入,感觉针头可以左右摆动时,即可将药液注入,效果最佳。
4、给药疗法,口服阿维菌素,即经济又省力,剂量和浓度容易掌握,不会引起羊中毒,使用方便,容易掌握。一般早上放牧前空腹投药,根据羊的大小确定剂量后,将药用蔬菜叶包好,由一人固定羊只,另-人用一只手伸入羊囗固定舌根,将包好的药深塞到羊的咽部,直到羊把药咽下后再放开。7-10天后还要重复给药一次,最好在20天后再给药一次,这样可以彻底治愈此病。
三、预防:坚持以预防为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1、平时要注意羊舍和羊体的清洁卫生。羊舍应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并定期清扫和消毒。
2、及时发现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并给以卫生管理和合理饲养。
3、新购羊要隔离观察,确定无螨寄生后再混群饲养。
4、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可取得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

鸡异刺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鸡异刺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肉鸡异刺线虫病是寄生虫疾病,又称盲肠虫病,由于盲肠内寄生异刺线虫而引起,病鸡主要表现食欲减退、腹泻、生长缓慢、体质消瘦,且最终由于机体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病能够经由消化道造成传播,有时甚至能够导致舍饲肉鸡大量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异刺线虫病的临床症状鸡异刺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鸡巨星刺线虫,为白色细线状,雌虫比雄虫长。虫卵为灰褐色的长椭圆形,卵壳有两层,壳厚且光滑,内含有单个胚细胞。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7-12天的发育成为含有幼虫的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虫卵的抵抗力强,适宜的环境下可存活9个月,但是在阳光充足、干燥的环境下虫卵可快速死亡。虫卵被鸡蚕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最后为盲肠。另外,鸡通过吞食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或者幼虫的蚯蚓也会感染异刺线虫。

2、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尤其是采取地面散养的肉鸡更容易患病,这是由于在散养状态下,鸡可食入虫卵或者含有虫卵的中间宿主,如蚯蚓等,从而导致鸡群发病率较高。成年鸡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感染此病后不易发生死亡,但是会成为传染源,带虫鸡排泄出带有虫卵的粪便会污染饲料、饮水、用具、设施等,从而使健康鸡食入具有感染性的虫卵。该病对幼龄鸡的危害极大,会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甚至会引发死亡。

3、临床症状

雏鸡在感染该病后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发生食欲废绝,从而使雏鸡摄入的营养不足而使得病雏生长发育缓慢,体质逐渐的消瘦,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时还会因机体过于衰弱而发生死亡。幼鸡在感染此病后会出现下痢和贫血的症状,鸡冠的颜色变为苍白色,体质明显的瘦弱,生长发育不良。成年鸡患此病后肉鸡会出现增重缓慢,或者停止增重的现象,而产蛋鸡则会发生产蛋量急剧的下降,或者停止产蛋。

4、病理变化

对多只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的病变位置发生在盲肠,可见一侧或者双侧的盲肠有充气样的肿大,导致肠壁变薄,且呈透明状,肿大严重时甚至可以透过肠管壁清晰的看到寄生在该处的虫体不断的蠕动。有的病例的盲肠壁会出现炎症,肠壁增厚,间或有溃疡。有部分公鸡在患病后会在直肠处发现虫体,但是在其他位置,如嗉囊、腺胃、肌胃处都没有发现虫体。另外,病死鸡可见嗉囊萎缩,囊壁较薄,其中空虚无任何食物,肌胃内仅有几颗砂粒,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5、诊断方法

对该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涂片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或者使用甘油来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其中使用甘油检查虫卵的操作步骤为:先在载玻片上预先滴上等量的甘油和水,将两者充分的混匀,然后用牙签挑取少量病鸡的新鲜粪便放入混合液中,充分混合,将其中较大的粪渣除去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见存在大量灰褐色的椭圆形虫卵,并且有较厚的卵壳,疑似为异刺线虫虫卵。还可以直接检查虫体,挑取病死鸡盲肠位置的寄生虫按上述方法置于载玻片上,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的看到虫体的尾部尖细,食道发达,有两根长度不等交合刺。雌虫要比雄虫大,并且雌虫体内有大量的虫卵。通过以上检查即可确诊为鸡异刺线虫病。

6、预防

因该病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饲养环境以及鸡的抗病能力较差引起的,因此要想预防此病的发生就要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营养充足且配比合理的日粮,并且要根据鸡群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日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其摄入充足的营养,以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要将成年鸡与雏鸡分开饲养,并按照体重大小、强弱程度进行分群。做好日常鸡舍的卫生清扫工作,保持鸡舍干燥,勤换垫料,因鸡异刺线虫在干燥且阳光充足的环境可快速死亡,因此鸡舍要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包括地面、料槽、水槽、设备设施等都要彻底的消毒。每天都要及时的清理粪便,并堆放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发酵,以彻底的杀灭虫卵。

7、治疗

如果发现有鸡群患病要及时的对其进行隔离饲养,对鸡舍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及时的将运动场内以及舍内的粪便进行清理,并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发酵,以彻底的杀灭虫源。另外,还要定期使用3%的碱水对运动场以及圈舍进行消毒。对发病鸡群立即进行驱虫,可使用噻苯唑按每千克饲料500mg的量混入饲料,一次性口服。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增强抵抗力。做好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给鸡群提供一个舒适、干燥的生活环境。

鸡异刺线虫病诊治措施
一、病原
鸡异刺线虫,细线状,白色,雄虫长7~13毫米,尾端尖细;雌虫长10~15毫米,尾部细长。虫卵呈长椭圆形,灰褐色,两层卵壳,壳厚、光滑,内含单个胚细胞,大小为50~70×30×39微米。虫卵随粪排出,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经7~12天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后者随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移行到盲肠,经24~30天,发育为线虫。或鸡吃了吞食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而感染异刺线虫。
虫卵抵抗力强。在阴湿的土壤中能存活9个月之久,但在干燥和有阳光充分照射的地方,虫卵很快就被杀死。
二、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逐渐衰弱而死亡。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或停止。
三、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间或有溃疡,在盲肠尖部可发现虫体。
四、诊断
可用水洗沉淀法或漂浮集卵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尸体剖检时可见盲肠发炎,粘膜肥厚,有的有溃疡灶,盲肠尖部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五、防治
可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噻苯唑500毫克/千克饲料,混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2、丙硫苯咪唑4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3、甲苯唑3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4、康苯咪唑50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5、左旋咪唑35毫克/千克饲料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
6、硫化二苯胺(酚噻嗪)中雏0.3~0.5克/只,成年鸡0.5~1.0克/只拌入饲料中口服。
预防应着重抓好计划性驱虫和粪便的无害处理。

鸭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鸭链球菌病主要是由兽疫链球菌、粪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发绀、下痢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链球菌种类很多,有的是鸭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在鸭舍及其周围环境中也普遍存在。因此,一般认为链球菌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或非致病菌,未能引起养殖者和兽医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多有遇见。有益的帮助。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在鸭群中发生的鸭链球菌病主要受到感染的为新生幼鸭,此种病菌可通过空气、水槽、饲料、伤口、口腔等方式进行感染传播,表现为急性败血性感染,根据病鸭的病理检查及病理分析可以发现造成链球菌病发生的菌种主要为兽疫链球菌、粪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等,并且链球菌病也易与其他病症并发,通常在肉鸭感染其他病菌后可能会继发链球菌病,如大肠杆菌继发链球菌病会造成肉鸭肠道上皮组织受到感染及破坏,增加肉鸭患病死亡风险。链球菌病的发生及传播速度较快且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因此易形成流行性感染病。

2、临床症状

在急性鸭链球菌病中,病鸭的表现主要为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精神委顿,并且鸭羽杂乱、脱落,病鸭在日常活动中伴有腹泻的情况,病鸭粪便多为黄绿色,并呈稀水状,病鸭会突发痉挛抽搐的情况,并突然死亡,此时需紧急防治。

慢性或继发性鸭链球菌病所造成的病程较长,在感染发病前期病鸭无明显病症,但会出现嗜睡、蹲窝等情况,发病中期病鸭会出现进食量下降、畏冷、下泄、鸭羽杂乱、昏睡等情况,在发病后期,病鸭几乎不再进食,粪便稀黄且伴有血丝,站立不稳且不愿走动,鸭群中出现病鸭死亡情况。

3、病理诊断

对病鸭解剖检验后发现其肝脏、肺部、胸部有不规则出血情况,肠道黏膜损坏,心脏、脾脏、肾脏存在异常肿胀情况,可初步判断其内脏器官出现出血性炎症。

病原学检查:利用病料涂片镜检取具有典型病变特征新鲜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心包液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如镜下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则可初步判断为链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心脏等采用划线法分别接种于两个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于37℃需氧和厌氧培养24h后观察。禽链球菌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均能长出;兽疫链球菌则只能在血琼脂平板上长出。血琼脂平板上,链球菌为圆形、突起、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细小菌落,一般认为,具有B溶血特性的菌株其致病力较强。取培养出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典型的链球菌形状。

4、综合防治

鸭链球菌病在发生初期容易被养殖户忽视,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病的重视,观察鸭群情况,在确定发生链球菌病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防治处理,从而减轻鸭群的感染程度及减小感染范围。

药物防治:对于鸭群中患病程度不同的病鸭进行分类处理,病情较轻的肉鸭可以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来进行治疗,而患病较重的肉鸭由于无法进食且难以行走可以采用针剂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注射卫生,做好伤口消毒及针头更换的工作,对于没有患病的肉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药物来提高其免疫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鸭群出现应激反应。同时在药物的选择时要考虑链球菌病所具有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等,根据兽医指导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工作。

分析病因:由于鸭链球菌病发生机制较多,因此对于诱发肉鸭感染链球菌病的病因需要进行检查,例如卫生环境、饲料饮水等,通常肉鸭感染链球菌病是由于接触粪便或是通过口腔交叉感染的。

做好消毒清洁工作:由于鸭在养殖场中群居必定会造成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养殖场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来避免病菌的繁殖,同时粪链球菌容易在鸭粪中潜伏,因此需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在鸭出栏后对养殖场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目前鸭链球菌病发生比例在逐年上升并且在临床中确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实际中其防治工作仍常被忽略。为了避免链球菌病影响养鸭行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应从病理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及防治。

鸭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发病情况
2011年10月22日早晨,江苏省姜堰市大伦镇某养殖户1000只16日龄的肉鸭有4只肉鸭死亡,30多只肉鸭表现为精神沉郁,伏地、闭眼、嗜眠,羽毛松乱,不愿采食。其后又有7只肉鸭死亡。
二、临诊症状
患鸭精神不振,缩头,嗜睡,食欲下降或废绝,腹部膨胀,羽毛松乱,头部有出血现象,两脚无力,不愿走动,驱赶时步态蹒跚,容易跌倒,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的稀粪。有的患鸭濒死前出现痉挛症状,两腿呈游泳状划动。
三、病理变化
对10只病死鸭、濒死鸭剖检,结果如下:皮下及全身浆膜、肌肉水肿、出血;腹腔内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淤血,暗紫色,表面有小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或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肺淤血或水肿,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有出血点,表面附着黏性分泌物;心冠沟脂肪有点状出血,心包腔内有淡黄色积液,心肌上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肾脏肿大,有时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壁水肿且增厚,黏膜出血。
四、实验室检查
1、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和皮下渗出物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视野中有革兰氏阳性、链状排列的球菌,初步诊断该病原为链球菌。
2、分离培养
将上述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长出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有明显的B溶血环。取血液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链状排列的球菌。
3、纯培养
从经过24小时培养后的血液琼脂平板上挑取疑似链球菌的菌落移植至血清肉汤中,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备用。
4、生化试验
取分离的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菊糖
++++++-
5、药敏试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等9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有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耐药的有恩诺沙星、氟哌酸、红霉素、磺胺嘧啶。
五、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复方新诺明对全群肉鸭按0.04%的比例均匀拌料饲喂,同时饲料中添加复合多维,连用3天。对于不能行走、不愿采食的病鸭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通过采用以上治疗方法,2天后肉鸭死亡的情况明显下降,用药3天后,鸭群停止死亡,恢复健康。
六、诊疗体会
药敏试验所选的9种抗生素中,鸭链球菌仅对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恩诺沙星、氟哌酸、红霉素、磺胺嘧啶4种抗生素耐药。说明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链球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在治疗鸭链球菌病时,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应先做药敏试验,然后选用高敏的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抗生素治疗鸭链球菌病时,饲料中添加了复合多维,目的是增加营养,减少应激,保证消化系统的功能正常,促进病鸭尽快康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2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