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猪囊尾蚴病也叫做“米虫猪”或者“囊虫猪”,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还能够寄生在机体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内,也能够寄生在人体,主要症状是急性脑炎、失明、皮肤结节以及呼吸困难等,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主要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病原

形态特征。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叫做猪囊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猪囊虫成熟后呈椭圆形,大小如同黄豆粒,呈半透明的包囊状,囊壁是一层薄膜,且膜内存在一个白色结节,呈粟粒大小,囊内含有大量液体。猪带绦虫的成虫长度在2.5~8mm,由大约700~1000个节片组成。头节呈圆球形,直径在1mm左右,顶突上存在角质小钩,约有20~50个,分成内、外两层,且呈环形排列,因此也叫做“有钩绦虫”。虫卵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在35~42mm左右,共有两层卵壳,其中内层相对较厚,呈浅褐色。

发育过程。人类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会有孕节逐渐脱落,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和食物造成污染。当猪或者人类食入孕卵节片或者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进入到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使里面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到肠壁,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结扩散到全身,主要寄生在心肌和橫纹肌中,经过数星期就会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当人类食入含有活囊尾蚴且没有经过煮熟的的猪肉或者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感染,进入到胃内,使包囊被消化,逸出的囊尾蚴就会侵入到人类的小肠,并在肠液的作用下在1.5个月后发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在小肠内寄生,然后成熟的孕卵节片又会逐渐脱落,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再次引起感染。

2、临床特征

病猪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普遍症状,主要是表现出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双眼发红,如果寄生有过多的囊虫时,就会导致肩胛部明显增厚、增宽,但后躯相对比较狭窄,如同雄狮状,同时咬肌、肩胛部以及臀部等处的肌肉明显隆起突出。另外,由于体质虚弱和肌肉疼痛,病猪往往呈卧地状,拒绝运动,部分会发出嘶哑叫声,并伴有短促的咳嗽,受到触摸等外界刺激会呈现明显的恐惧。病猪休息时,对咬肌和肩胛肌皮肤进行观察,发现呈有规律性的颤动,且熟睡后往往会打呼噜,尤其是在深夜或者凌晨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

3、主要检验方法

感官检疫。猪只送宰时,要索取三证,齐全后要先用肉眼检查生猪,病猪往往被毛粗乱,体型呈雄狮状,也就是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肩胛突出,头部脸肥腮大,咬肌发生肿胀,而臀部较尖,往往卧地不起,且眼睑发生浮肿,往往有眼屎存在于眼角,眼球明显突出,瞳孔缩小,外观如同金鱼眼;之后要进行触摸,病猪会表现出恐惧,用手在背部最长肌肉触摸时,会发出惊叫,并立即走开,接着触摸面颊部及肩胛部皮肤等,发现肌肉比较坚硬,没有弹性,在股内进行搓揉会发现皮下肌肉内存在颗粒状的硬结节,将眼脸翻开后发现皮下存在乳白色或者白色的小泡,同时舌面、舌根以及舌两侧的口腔黏膜上存在黄豆或者米粒大小的疙瘩状物,此时即可判断发生猪囊虫病;最后还要听猪只发出的声音,病猪往往会发出叫嘶哑的尖叫,一般会有短促咳嗽声,呼吸加速,嗜睡。

屠宰检疫。猪囊尾蚴通常在机体的横纹肌内寄生,主要是在舌肌、咬肌、隔肌胁间肌以及颈部、腹部、肩部、臀部的肌肉,内脏中通常是心肌比较常见。其中要求必须对咬肌、腰肌以及隔肌进行检查,如有需要还可对心肌、腹部内侧肌、肩胛外侧肌以及臀部肌肉进行解剖。

准确诊断。剖检上述部位的肌肉,如果看到呈米粒或者黄豆粒大小的半透明卵圆形囊泡,里面含有乳白色的透明液,且囊壁上存在一乳白色的圆形头节,外形类似石榴籽样,即可判定为活的囊尾蚴。囊虫钙化后呈黄白色,粟粒大小。囊尾蚴不会与肌肉形成紧密结合,容易在手指上或者刀上附着。用手指挤压可具有弹性,比较坚韧,不容易用刀切开,如有需要可取出虫体进行压片镜检,从而进行准确诊断。

4、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该病可使用丙硫咪唑进行防治,具有较高的效果,加之其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往往选择丙硫咪唑片(每片有效含量为100mg)作为防治该病的主要药物。一般是在仔猪入栏后,按体重使用40mg/g药物,在每天早晨空腹口服,连用3天,之后每间隔3个月采取同样方式给药。对于临床疑似病猪,可按体重口服40mg/kg进行治疗,连续使用5~7天。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对广大养猪户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猪囊尾蚴病的危害性,并了解传播途径,及时改变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从而有效避免人类由于饮食感染猪囊尾蚴病。加强个人卫生,不购买且不食用未进行检疫的猪肉制品,也禁止食用任何没有经过煮熟或者其他加工的猪肉制品。人畜排出的粪便要采取充分的热处理,防止田地直接施用人畜粪便作为肥料的现象,更禁止将没有进行热处理的人畜粪便直接洒在蔬菜、瓜果上。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1、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3~-12℃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防治感染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相关阅读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因及防治方法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是病毒。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周围有病蜂群,带有病毒的病蜂在采花时把病毒沾染到花朵上,健康蜂采花时会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箱体不严,在外界缺花少蜜时,带有病毒的病蜂侵入健康蜂群盗蜜,会把病毒传给健康蜂群引发疾病或健康蜂群侵入病蜂群盗蜜感染病毒引发疾病;健康的处女王跟带有病毒的雄蜂交配会全面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病蜂用过的蜂箱、蜂具等都会传播病毒引发疾病;空气、风力也传播病毒引发疾病;病蜂场管理人员衣物所沾染的病毒也是传播疾病的媒体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传播渠道之多是不好预防的,只有在发现病蜂群时及时治疗。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主要危害蜜蜂的大幼虫。健康的大幼虫晶亮、饱满带有光泽,而带病的大幼虫暗淡、瘦弱、没有光泽。病死的大幼虫呈淡黄色、袋状,有的粘在巢壁上,有的死在巢房底部,封口的大幼虫死后被工蜂咬破口显现出死亡的幼虫。发现这样的病蜂群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轻者用竹签把病死幼虫挖出消毒销毁,巢脾经严格消毒后再用;严重的巢脾销毁化蜡。其他巢脾和蜂箱通过严格消毒后再用。消毒办法:蜂箱用0.5%的新洁尔灭刷洗后再用75%医用乙醇对蜂胶液喷雾消毒;蜂脾脱蜂后用75%医用乙醇对蜂胶液喷雾消毒,千万不能带蜂喷雾,若这样,蜂很快就会全群飞逃。处理好的蜂群平时最好再喂点抗病毒药物。病情严重没有挽救价值的小群可以销毁,以免危害全场。另外,病情轻微的蜂群经过处理可以换箱换脾移到2.5 km 以外没蜂的地方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蜂群平时注意饲喂抗病毒药物,以防发病。有病史的蜂场要注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强群培育种王更换弱小病群的蜂王,这样也可以促使病群好转。

有过幼虫病病史的蜂场,每年春季把蜂场场地和蜂具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场地用生石灰或火碱消毒;蜂具、蜂脾用75%医用乙醇加蜂胶液消毒。

患囊状幼虫病的蜂群是可以治好的。发现病群时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我地有个姓付的养中蜂者,2013 年春季蜂群发展很好,他移了一部分蜂王进行分蜂,王台成熟后分了五六个新分群,随即转运到5 km 外一个中蜂场,想用别人的雄蜂进行杂交,但不知对方蜂群患有幼虫病,结果交尾群运回后全场感染疾病,经过反复治疗控制,2014 年春季把剩余的五六箱蜂进行严格的消毒换箱换脾转移到二三千米以外没蜂的地方隔离饲养,结果蜂群繁殖发展很好。另外一个姓曹的蜂友2013 年养了2 群中蜂因烂子而垮掉,2014 年春把所有蜂箱、巢脾、蜂具全面消毒后又买了2 群中蜂,发展很好,除取了 50 多千克蜂蜜外,还发展了4 群蜂,共6 群蜂,群势很好。由此看来,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可以治好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是有规律的。一般在外界蜜粉源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蜜蜂有花采,能正常维持繁殖、生活,蜂群就不易发病;反而条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蜂群一感染病毒就会发病。在外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设法给蜂群补充足够的生活条件,保证蜂群的正常生存。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1.病原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本病死亡率高,常在春、夏两季流行。此病多危害中蜂,引进的西蜂有较强的抵抗力。

2.症状

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潜伏期4-7天,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患病幼虫多在8-9天封盖时死亡。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3.诊断方法

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检查幼虫和封盖子脾,是否死亡幼虫比健康幼虫多,且出现虫卵相间的所谓花子脾现象。从幼虫的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如需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用电镜观察。

4.流行特点

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给健康蜂群。

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现在4~5月和10~11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出现在5~6月。不同蜂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抗病性强的种群开展抗病育种和选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5.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花粉、维生素等,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断子清巢是控制该病发展的有效措施。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②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③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第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50克。

第二,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

将药放入容器内加适量水,一般以淹没药为宜,煎煮后,过滤,取滤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喂蜂,上述每一剂量可喂10~15框蜂。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对意蜂囊状幼虫病具有同样疗效。试验证明,应用抗病毒862结合巢脾消毒和更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猪疥癣通常起始于头部、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患畜局部发痒,常以肢搔痒或就墙角、柱栏等处磨擦。数日后,患部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结节,随后形成水泡或脓疮。当水疱及脓疮破溃后,结成痂皮。病情严重时体毛脱落。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增强,干枯,出现皱纹或龟裂,食欲减退,生长停滞,逐渐消瘦,甚至死亡,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疥螨是导致猪疥癣病的病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虫体,且体型较小,用肉眼较难直接观察。虫体呈淡黄色,周身全是刚毛,腹部扁平,背部隆起,虫体前端具有咀嚼型口器。猪疥螨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虫卵、幼虫、若虫、成虫,都必须在宿主体内进行。当猪体表皮肤上附着虫体后,就会通过口器切开皮肤表皮,并不断挖凿隧道而侵入皮肤,能够达到皮肤乳头层。成虫通常在隧道内进行生长繁殖,尤其是雌虫会在里面进行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变成幼虫。一般来说,从虫卵孵育出幼虫,再经过蜕皮变成若虫,直到发育成为成虫,一共需要大约2-3星期。处于产卵的雌虫通常在猪深层皮肤内寄生,而雄虫和幼虫在表层皮肤内寄生。

健康猪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接触感染有疥螨的圈舍、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猪接触过的搬运工具如果感染有疥螨,也有可能使其携带虫体,从而传播该病。大多数情况下,疥癣在外界环境中最多能够生存3星期。根据发病特点,该病在阴雨天气会呈现最快的传播,造成最为严重的疫情。在春末夏初,由于光照强度较大、环境干燥且皮肤能够长时间经受光照,会对虫体的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症状有所减轻。

2、主要危害

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皮肤屏障被破坏,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应激,导致机体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例如,仔猪渗出性皮炎通常与早期感染疥螨密切相关。商品猪感染疥螨后,由于不断搔痒而导致机体明显不适,出现应激,从而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推迟出栏。如果发生严重感染,还会导致屠宰时的胴体品质被影响。母猪感染疥螨后,由于降低饲料利用率而导致机体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体质虚弱,泌乳量减少,还会影响断奶母猪卵巢的发育等;由于瘙痒不安导致胚胎不容易着床,使胚胎死亡率升高,母猪容易出现返情。公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重要的是会影响精液品质,造成精液量明显减少,精子活力显著减弱,容易发生畸形和出现死精,严重时甚至由于持续瘙痒而导致无法采精,使其过早被淘汰。同时,猪感染疥螨后往往会频繁磨蹭栏舍、产床等物体,使设施发生损坏,增加维修成本。

3、临床症状

病猪皮肤内寄生有疥螨时,由于虫体不断在挖掘小穴和隧道,加之体表生长的刚毛、鳞片和锥突会产生机械性刺激,且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毒素作用,都会使皮肤和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皮肤瘙痒。病猪经常在墙壁、栏杆、饲槽、石头、树木上擦痒,初期会导致皮肤上的皮屑和被毛发生脱落,接着逐渐潮红,出现浆液浸润,甚至发生出血,并形成丘疹水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血液,最终形成痂皮,如果发生化脓感染就会形成脓灶。一般来说,病猪先是头部、眼窝、颊部、面部、耳部发生病变,之后逐渐扩散到颈部、肩部、背部、躯干两侧以及四肢。病猪由于不断蹭痒,会出现痂皮脱落再次结痂的现象,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皮肤明显增厚,变硬变粗,弹性消失。仔猪患病后由于瘙痒不安,导致皮肤被破坏,缺乏营养,体质消瘦,阻碍生长发育,变成僵猪,甚至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隔离治疗。由于该病主要是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因此要对及时对病猪采取隔离饲养,防止全群都被传播,病猪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进行治疗,按体重皮下注射0.20mg/kg,一般轻度感染用药1次就能够治愈,严重感染时可间隔2星期再次用药1次,经过15~20天即可康复,这种治疗方法见效快,时间较短,治愈率高,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病猪也可采取涂药治疗,即先用温肥皂水洗刷病变部位,接着涂擦1%敌百虫、0.04%的林丹乳油或者1%-3%的除菊虫。此外,也可将0.5kg精炼菜油倒入锅中,使用微火将其烧开,之后添加提前打碎研成粉末的斑蝥、红娘、巴豆(用量均为10g),继续用微火加热2~3min,确保飞沫都被炸枯,然后停火,经过数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再添加120g硫磺末,并用竹筷混合均匀,即制成治疥药油,间隔l天涂抹1次,注意每次涂抹面积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4以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环境进行除虫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保持干燥,适当通风,充足光照,定时清除粪便,经常更换垫草,确保猪舍和猪体都清洁卫生良好。猪舍禁止散养的畜禽、猫、犬等进入,注意防鼠。进出猪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要进行消毒,并经常对舍内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对于猪场新引进的猪,必须经过仔细检查,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

病种特征
由疥螨虫寄生在猪体皮肤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在皮肤内寄生。。以皮肤发痒、皮屑增多、发炎等为特征。治宜驱杀虫体。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饲养密度大、拥挤和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特别严重。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发生。
诊断
在病变区的边缘刮取皮屑,要刮得深,直到见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体石蜡,放在载皮片上,用纸倍镜检查,可发现活动的螨。也可将刮取的皮屑放入试管中,加入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数分钟,然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虫体。也可将这些沉渣加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法检查。最简单的方法是刮取耳道里的虫体镜检,此法检出率高。
防治方法
治疗可用0.05%双甲脒溶液、0.005%倍特溶液。或0.5%螨净乳剂涂擦患部,7-10天后再重复一次;也可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可驱除猪的各种线虫。预防着重于加强卫生措施,建立检疫制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并加以治疗。圈舍可用2%-3%热火碱液进行消毒。购买猪只要仔细检查,先作预防处理,再混入健康群。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对全群猪用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驱虫。

1%敌百虫溶液适量用法:阳光下喷洒猪体。

硫黄15g川椒15g大麻油125ml用法:调匀涂擦患部至愈。

烟草末子2.5kg用法:加水浸1昼夜后煮沸半小时,过滤涂擦患部。

硫黄30g大枫子9g蛇床子12g木鳖子9g花椒25g五倍子15g麻油200ml(后加)用法:研末后加入麻油调匀涂患处至愈。

猪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探讨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方法


作为世界上养猪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猪肉产销量非常可观。我国人口众多,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这也促使养猪业发展较快。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种猪病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隐患。近些年来,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传染病日渐对我国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给养殖户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国家和社会有必要采取有效来措施控制各类疫病。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探讨常见猪病及其防治方法。

1、当前猪病的流行趋势

由多种病原体混合后所导致的感染疾病有所增加,这些疾病都是由多病原混合感染所导致的,如猪巴氏杆菌感染和猪气喘病等疾病,对防治和诊断都是极大的挑战。

新旧疾病的交替发生因规模化养猪业和流通渠道的加快,导致一些早已控制的传染病再次流行起来,致使猪瘟和肺疫等病的发病次数增加。因引种检测手段不足,把关不严,致使我国新猪病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多种新的猪病,有的养猪场病猪死亡率甚至大于15%。

沙门氏菌与梭菌病的发生越来越多,比如刚刚断奶的猪、处于生长过程中的猪都会出现非常顽固的腹泻、皮肤坏死等多种情况,发生梭菌性肠炎的占比较大;而7天以上的断奶猪、仔猪、生长中的猪又会被非常顽固的下痢感染染病,猪粪呈黄水样。这两种病最近几年是经常发生,一但猪被混合感染,极易死亡。

养猪场增多,总的养猪规模加大,寄生虫病与细菌病加重环境污染,比如大肠杆菌等疾病发病次数增加。

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严格来说是由一种或几种病毒、细菌彼此混合引发的,同时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又下降并和环境应激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此病,发病率在30%-80%,在养猪行业中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同时饲养和管理的混乱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再次加重了此病。

免疫抑制性疫病与中毒性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不断加大。因饲料搭配不当或长时间存贮,营养丢失;微量元素等缺乏;农药,药量过大,如痢菌净中毒等;免疫抑制性疫病不但会对抗体造成直接危害,而且会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接种疫苗之后猪的反应增强,副作用增大,免疫失败。

2、猪病的预防措施

所有的猪要同进同出。为了全面杜绝猪的疫病,主要是为了对一些与呼吸道疾病有关的疾病进行控制,养猪场的生猪养殖要同进同出,降低传染源。养殖场内仔猪生长场所和产仔的地方都要做到所有的猪同进同出;养殖种猪的场所,如产仔的地方、喂养仔猪的场所、仔猪长大后饲养的地方,都要做到所有的猪同出。不要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药,降低不必要的疫苗注射,降低单位面积的养猪密度,近期不从外地进猪饲养,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

加强管理。加强通风和保温等工作,使猪的机体抵抗力得到提高,降低和杜绝应激因素,防止饲料被病原感染。

对猪场消毒要严格。要认真消毒,注重结果,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正常情况下养猪场所的周围是每个星期都要进行1次的消毒,关猪的场所是每隔2-3天就要进行1次消毒。如果猪场有猪染病,就要对关猪的场所每天进行1次消毒,猪场周边的地方也要每隔2-3天消毒1次。通常用来消毒的药物为:百毒杀、畜康等药。关猪的场所,除了猪以外,杂物和猪的排泄物都要清扫干净,对其进行彻底处理(无害化处理),以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猪被感染。死猪要深埋或焚烧。

给猪群制定和建立一套合理的免疫程序。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依据客观,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要结合疫苗、疫情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不能想当然。有针对性地用疫苗,防止大而全。同时要确认这种病是原来就在本地流行过还是现在才有的新的病种,疫苗要选择质量高,但安全且不贵的疫苗,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因各种微生物的耐药性都有所增强,导致现在的猪更容易生病,所以用药时要加入免疫增强剂来防治,如金免核苷,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果病情较重时,应联合用药,效果更好一些。

猪场发病,需职业兽医诊治。要立刻请专业兽医来诊治,并且要按疗程治疗,不能经过1-2次治疗后,病猪症状有所好转就停止用药,以防治疗不够彻底,出现往复而担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对猪的用药要合理。具体的用药要依据疫病的表现情况来确定是什么病,并依据这种病的发生情况来确定用药品种和用药量,并注意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对敏感药物的使用要目的明确并有针对性,不能乱用,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以防范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产生。

诊断要科学,用药要合理。对已受到威胁的猪场,要对整个养猪场的所有猪进行一次强化伪狂犬病疫苗和猪瘟疫苗的注射。这两种病因猪群自身的保护率高,即使发病,症状也不会太重,而且时间短,比较容易治疗。

对猪肠道功能的保护。肠道是有免疫能力的,所以要做好保护工作。在免疫方面,作用十分重要。对猪使用金倍素,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概率。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
一、气喘病
(一)综述猪气喘病又名猪喘气病、猪霉形体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国外称地方性肺炎。病原为猪肺炎霉形体,霉形体曾被译作支原体。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肺和肺门淋巴结。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喘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同时易继发感染很多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发病无年龄、品种、性别、季节性,哺乳仔猪和幼猪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其次为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寒冷、潮湿、多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佳等均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病猪康复后带菌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年左右。
(二)临症间歇性咳嗽和喘气,流鼻涕,可视黏膜发绀;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生长受阻。体温一般正常,如发生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情复杂。
(三)病理肺病变显著,肿大、水肺、气肺;肺的各叶前下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区,界限明显。从“猪肉样变”到“胰变”或“虾肉样变”(初期可见病变红灰色,切面细蜜似猪肉状,俗称肺的肉变,后期呈淡紫色、深红色、灰黄色,坚韧性增加,俗称“胰变”)。继发感染后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连。
(四)防治支原净100mg/kg或强力霉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杆菌素40mg/kg(断奶前后两周);卡那霉素、长效土霉素等也敏感。免疫:猪喘气病灭活苗,小猪1~5日龄,0.25ml/头;留种用3~4月龄二免;种公、母猪2次/年,5ml/次。
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防线杆菌是黏膜的严格寄生菌,通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经发现12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是一种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三、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颜面部变形多发生在小猪,30~40Kg猪症状轻微或无,大猪多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三)病理缺少眼观病变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青、链霉素、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噻呋等敏感。免疫:一般选择丹毒、肺疫二联苗,仔猪60日龄1次;后备猪配种前一个月1次;种公母猪每年2次。按说明进行接种。
链球菌病
(一)综述猪链球菌是由几种主要链球菌(C、D、E及L群)引起的猪的多种传染病的总称。特征为急性型常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和组织化脓等。人畜共患。仅猪有易感性,无季节性,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以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为中猪和怀孕母猪,成年猪发病较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二)临症败血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嗜睡,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浆液、粘液性鼻液,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尿黄或发生血尿;眼结膜潮红、充血,流泪,离心端皮肤发紫;共济失调,磨牙、空嚼。脑膜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体温高,便秘;共济失调、转圈,角工反张,抽搐,卧地不起,四肢划动,口吐白沫;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死亡率较高。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咽部、耳下及颈部淋巴结发炎、肿胀,单侧或双侧,发炎淋巴结可成熟化脓,破溃流出脓汁,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形成疤痕愈合。关节炎型:主要是四肢关节肿胀,跛行,或恶化或好转。
(三)病理出血性浆膜、粘膜炎;鼻、气管、肺充血,肝、脾肿大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或坏死;关节胶冻或纤维素炎;脑炎、脑实质出血。
(四)防治青霉素类为首选,肌注意到次/日,3天;其次,20%磺胺嘧啶钠,0.1克/kg体重,肌注2次/日,2天.局部关节可行手术。免疫:断奶或成猪一律1m1(按瓶签)肌注或皮下注射,或仔猪在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母猪产前3周接种(按说明)。
仔猪副伤寒
(一)综述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死亡率极高;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表现为顽固性下痢,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本病是对仔猪威胁很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沙门氏菌中的许多型对人和多种畜禽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1~4月龄仔猪易感性最高。无季节性,以阴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诱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尤其发生猪瘟时,时常继发或并发本病感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感染。
(二)临症多发于断奶后仔猪;高热,嗜睡,呼吸困难;离心端皮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顽固性下痢,粪便灰白色、黄绿色,恶嗅;收腹上吊,弓背尖叫,被毛粗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