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囊尾蚴病(Cysticereosis Bovis)

疾病名称牛囊尾蚴病(Cysticereosis Bovis)

概述
牛囊尾蚴病是由人体的无钩绦虫(Taenia saginata)(又称牛带绦虫或肥胖带绦虫)的幼虫(即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组织所引起的一种绦虫的幼虫病,俗称牛囊虫病或牛带绦虫病。

牛囊尾蚴为充满液体的囊泡,从大麻子大到豌豆大,在内膜上具有一粟粒大乳白色的头节,头节上具有4个吸盘,无钩。成熟的囊尾蚴卵圆形,约7~10mm4~6mm,乳白色、半透明,囊内充满液体。囊壁分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有一处增厚,向囊腔凹入,是翻转的头节,肉眼隔囊壁即可见头节为白色小点。虫体外面另有由宿主结缔组织形成的外膜包绕。

囊尾蚴在不同宿主及不同组织中,其存活时间也不相同,在牛肉中的囊尾蚴最长寿命可达3年,而在肝、肺、心中的囊尾蚴在感染后20d即退化。

【生活史】 人是牛带绦虫惟一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主要是牛、羊、羚羊等也可作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头节通常固着在十二指肠内。孕节发育成熟后脱落并随粪便排出,脱落的孕节蠕动力强,常可自动从肛门逸出,被挤压出的虫卵可黏附于肛周。当孕节沿地面蠕动时,虫卵可从子宫前端排出或由于孕节的破裂得以散播污染环境。成熟的虫卵如被中间宿主牛等所吞食,先后经过胃液和肠液的作用,六钩蚴即在其十二指肠内从胚膜中孵出,然后借助其小钩和穿刺腺溶解肠黏膜而穿过肠壁,随血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股、肩、心、舌和颈部等肌肉内,经60~70d发育为牛囊尾蚴。在小牛体上的实验证明,发育中的囊尾蚴在感染后第11d可被肉眼看到,仅0.130.1mm,周围有32mm的结缔组织包绕。感染后3周出现空腔和未成熟的头节,至第5~6周,头节上的吸盘发育完成,到第10周时可见到翻转的颈部,感染后第10~12周时囊尾蚴始具感染性。

当人食人生的或未煮熟的有感染性囊尾蚴的牛肉后,囊尾蚴在小肠中受胆汁的刺激,头节翻出来固着于肠黏膜上,长出节片,形成链体,约经3个月即可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约20~30年,甚至可达60年以上,直到宿主死后其生命才结束。

流行特征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以亚洲和非洲较多,在北美洲和欧洲多零星发生。我国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宁夏、广西的苗族地区、四川的藏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与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地区等20个省、自治区呈地方性流行,其中以西藏的感染率最高,可达70%以上。造成这些地区感染率高的原因,主要与居民食用生牛肉的习惯有关,如藏族人喜欢把牛肉切成条,悬挂晾干,随时割取生食或用篝火烤,未熟透便吃;苗族、侗族人喜欢吃酸牛肉,将牛肉加盐晒干后,放入坛中加入大米饭,待牛肉发软时即食用;内地人们受感染,多因切肉的刀板及盛肉的器皿被污染后又污染了熟食而致。一般来说,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牛带绦虫适宜的中间宿主是牛科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和印度牛等;野生动物山羊、鹿、野猪以及驯鹿、美洲驼、羚羊和角马等也可感染;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狐和猴也发现过牛囊尾坳。但一般认为人体不会受牛囊尾蚴感染。

SchramLova(1990)研究发现牛囊尾蚴在适宜或非适宜宿主体内寄生有明显差别:在适宜宿主体内囊壁表面有一层酸性黏液物质外被,而在非适宜宿主体内,这层酸性黏液物质外被是缺失或发育不良的。同时他观察到囊尾蚴在非适宜宿主体内即使发育成熟,通常也不处在肌肉组织内而是在脑、肺或肝内;他认为这种酸性黏液层缺失或发育不良是因为囊尾蚴在发育早期即受到非适宜宿主体内强烈的组织反应所致。

人感染牛带绦虫与当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和受感染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从而增加了牛群受感染的机会。广西和贵州的侗族,人兽共居一楼,牛圈即在人厕的下面,人粪污染了牛饲料,使牛受感染的机会更多。牛带绦虫虫卵在外界可活8周以上,因此牛很容易误食人虫卵而受感染。

有人认为牛囊尾蚴病可能经子宫垂直传染,这种感染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人不是牛带绦虫适宜的中间宿主,牛囊尾蚴一般不寄生人体,迄今全世界记录仅数例。因此牛带绦虫不引起人的囊尾蚴病,一般认为人对牛囊尾蚴具有自然免疫力。

对人的致病作用为牛带绦虫的成虫,由于成虫吸盘及整个虫体对肠黏膜的机械性刺激、虫体分泌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孕节运动到回盲瓣处,因受阻运动加强,虫体扭曲造成肠梗阻;虫体吸取宿主大量的营养物质可造成维生素缺乏及贫血。

寄生于人体的牛带绦虫一般为1条,但在感染严重的地区,寄生多条者并不少见,国内报道1例最多的寄生31条。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虫体大,其夺取宿主肠内食物的分量和代谢物也相应的比猪带绦虫多。由于牛带绦虫的孕节活动力较强,孕节自动从肛门逸出,可引起肛门瘙痒的症状。从链体脱落的孕节沿肠壁下移,当遇到回盲瓣的阻碍时,活动加强可引起回盲部剧痛。

人类临床表现
人类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有的患者可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也有的可引起肛门瘙痒的症状,偶有引起阑尾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报道。

动物临床表现
动物 牛感染初期症状明显,病牛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腹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和衰弱,重者死亡。幼虫移至肌肉后,症状则不明显。

诊断
由于牛带绦虫的孕节常自动逸出,因此询问患者有无排节片史,对牛带绦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孕节子宫的分支数目可以确诊,观察孕节的方法与猪带绦虫相同,根据子宫两侧分支数和头节的形态鉴别虫种。

孕节自行逸出肛门时,常会自断端散出虫卵,故采用透明胶纸法或肛门棉拭子法,检出虫卵的阳性率较高。

牛囊尾蚴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采用血清学方法作出诊断。尸体剖检发现牛囊尾蚴即可确诊,但一般感染强度较低,应认真细致地进行肉品检验。为提高宰后肉内囊尾蚴的检出率,检验人员要有较好的训练,掌握牛体囊尾蚴的相关知识。一般认为地区的不同,牛的饲养方法、年龄及肌群的活动性不同可以有所差异。如果只检查一处的肌肉,往往会有大量的患牛被漏检,因此要求检验人员尽量多检查几处,以免造成更多的漏检。

治疗
病牛一般无明显的症状。因此本病的防治原则主要是搞好病人的驱虫和防止食用病牛肉,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驱绦灭囊工作。

驱虫常用槟榔、南瓜子合剂疗法,此法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使用方法同驱猪带绦虫。

其他的驱虫药物如吡喹酮、阿苯达唑、氯硝柳胺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服用后,会使虫体崩解,无法从粪便中淘洗出节片。

防制措施
牛囊尾蚴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体带绦虫有关。牛主要吞食了人粪中的虫卵而被感染,病牛一般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因此,如同猪囊尾蚴病一样,本病的防治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驱虫,治好病人。

1.加强粪便管理,保持牧场清洁 教育牧民不要在牧地、草场排便,保持牧场清洁。少数民族地区应改变人粪和牛粪同栏的不良习惯,教育群众不要随地大小便,建造卫生厕所,大便要入厕。

2.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烹调方法,不吃生肉和不熟的肉,生熟砧板刀具要分开。

3.改进牛的饲养管理方法 改造牛圈远离人厕,减少牛群接触虫卵的机会。

4.统一定点屠宰,加强肉类检疫 对农牧民自宰自食、商业收购和屠宰检出的囊虫病牛的头数和来源及时跟踪调查,禁止含囊尾蚴的牛肉上市出售,轻微感染的胴体应作无害化处理,对查出的囊虫病畜和绦虫病患者,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灭绦灭囊工作。一般在-10℃10d,-18℃5d可完全杀死牛囊尾蚴。如能使食用的牛肉中没有活的囊尾蚴,人便不可能受到牛肉绦虫的感染。因此,肉类检验是预防牛带绦虫病很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47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