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鳍玛丽(珍珠玛丽)热带观赏鱼养殖方法

一、特征特性

帆鳍玛丽,别名珍珠玛丽,属脊索动物门、鱼纲、鳉形目、鳉鱼科,原产于墨西哥海岸略显咸性的水域和海水中,包括墨西哥湾,在美国加州南也有分布,是一种汽水鱼。鳉鱼科鱼类的共同特点就是背鳍体位相对靠后,此类鱼可以生活在水体的各层,但最喜欢也最适合在水体上层游动。帆鳍玛丽体型相对于其他花鳉鱼较大,耗氧量多,喜欢高含氧水域。和其他花鳉鱼不同的是,帆鳍玛丽具有独特的竖直背鳍,静止时像一架待拉的手风琴,折叠整齐,游动时缓缓张开像高高举起的帆随水流轻轻摆动,帆鳍玛丽之名由此而得。不论雌鱼还是雄鱼都有高帆,但雄鱼身体相对瘦长,体长4~6厘米,帆更高,臀鳍进化成棒状结构,带有生殖孔,用来与雌鱼完成体内受精。帆鳍玛丽品种繁多,各品种之间相互杂交又可以产生纷繁多样的后代,有的品种具有丝绒般光泽亮丽的皮肤,不可多得。不仅如此,玛丽还具有生长及繁殖周期短,子代不易退化,雌雄鱼观赏价值均较高,观赏期长等特点,非常适宜家庭养殖。

帆鳍玛丽性格活泼好动,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养殖,但生命周期较短(约两年)。幼年帆鳍玛丽喜群游,它们性格温顺,可以和大多数小型热带鱼混养,但不适合与中大型鱼混养,否则容易被吃掉。同种个体之间也不相互攻击,能和平共处。

二、养殖方法

1.设备要求

①鱼缸。以选用方形鱼缸为宜。拿规格40厘米30厘米30厘米的方形鱼缸来说,成年帆鳍玛丽的数目最好不要超过15尾,过多或过少均不宜。

②过滤系统。常见的过滤器有上滤、内滤、背滤、海绵气动式过滤器(俗称水妖精),外滤如滤桶。成鱼鱼缸一般自带上滤的滤槽等装置,插电即可使用,滤棉外置,便于更换。不论哪种过滤器,都要定时清洗,清洗时不要一次将所有滤材都清洗完。

③控温照明装置。帆鳍玛丽的生存温度范围相应较宽,但是最适宜的温度在26℃左右,控温装置只是在低于这个温度时使用。建议在秋季到来时提前将温度计置于鱼缸内并接上电源,春末撤离温度计的时间也要适当推后。

灯光的配置取决于鱼缸是否有水草,如果是裸缸,不种水草,则只需要满足基本的照明即可;如果鱼缸内有水草,考虑到水草对光线的需求,通常要求光的强度更大。

④水草底沙环境。有底沙水草的鱼缸,水环境更加稳定,底沙利于硝化细菌的培养,同时鱼便易于沉积,成为水草的肥料。水草选择叶片较厚的,以免被鱼当作食物吃掉。

⑤水质要求。喜欢弱碱性水(最喜pH值为7.2~7.6),适宜水温25~28℃,水的硬度以在20~35dGH范围内为佳,家庭用水经过适当晾晒后即可使用。

2.繁殖

①种鱼选择。在雌雄鱼可以分辨时按两性分开养殖。挑选体型较大、健美、活泼、背鳍高、色彩艳丽的作为种鱼,并保证宽阔的水域环境、适当的水温和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②繁殖。帆鳍玛丽的性成熟时间比其他花鳉鱼稍长,3个月以上方为成鱼,建议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4个月以上。成熟的雄鱼体长至少达到5厘米,性成熟后与雌鱼合缸,缸的长度应不小于40厘米,用前用2500倍左右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00倍的食盐水消毒(致富经:/)。按1∶3的比例搭配雌鱼和雄鱼,相互追逐交配后约40天可以产出仔鱼。临产前不久,再次将两者分开,雌鱼可放到事先准备好的40厘米左右宽的消过毒的繁殖缸中,水温28℃,缸底最好铺上一些水草如蜈蚣草。待仔鱼出生半天后,卵黄囊中的营养消耗完再投喂饲料。

③仔鱼护理。仔鱼期要多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可用剪刀将冻红虫剪碎投喂,也可将成鱼饲料用硬物磨碎投喂,但笔者推荐使用脱壳丰年虾卵。每天分5次,每次放入1粒米大小的脱壳卵。新生小玛丽使用的缸中水面不能太高,因为仔鱼没有足够的力气浮上水面进食,随着仔鱼的长大可逐渐升高水面。出生2个月属于稚鱼期,在此期间饵料蛋白质含量应尽量高些;2个月之后步入青年鱼期,饵料需要荤素搭配。

仔鱼鱼缸使用海绵气动式过滤器更为方便,溶氧要达到8毫克/升以上,增氧装置出的气泡不能太大。使用其他过滤设备时进水口要用丝袜包起来,防止仔鱼被吸入。

④母鱼产后护理。产完一批小鱼后,母鱼已经精疲力竭,为了保证其身体健康,应立即捞出,简单盐水浴10分钟后再单独饲养1周。单独饲养期间,应少量多次投喂冻红虫来补养身体。

3.饵料投喂帆鳍玛丽是杂食性鱼类,不择食,所有小型热带鱼能吃的饲料都可以,活饵如红虫、水蚤、丰年虾,干饵如薄片、颗粒、贴片。活体红虫含有大量细菌,容易致病,因此养殖者最好选用冷冻红虫或者干红虫。质量上乘的薄片和颗粒饲料的配方也很全面,多种饲料应轮换投喂。一天的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左右。尽量分成2次或3次投料,因其喜欢素食,可以混入含藻类成分较多的饵料。

4.疾病预防常见的因温差变化而导致的鱼病是白点病,即小瓜虫病,该病在鱼的任何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应注意及时预防。

(作者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中邮编:545006)

相关推荐

玛丽鱼怎么繁殖?


玛丽鱼的中文学名为茉莉花鳉,是花鳉科、花鳉属下的一种观赏鱼,那么玛丽鱼怎么繁殖呢?

一、玛丽鱼的生活习性

玛丽鱼喜欢硬水,在微酸软水中虽然能成活,但会不安地躁动,一旦换成硬水,跳跃次数明显减少。

玛丽鱼类食性较杂,除喜欢动物性饵料外,还特别爱吃植物性饵料。

玛利鱼进入性成熟期以后,几乎每隔35天左右,即可生产一次仔鱼,由于玛丽鱼是卵胎生鱼类,即体内授精,待受精卵发育成熟,便直接产出仔鱼。

二、玛丽鱼怎么繁殖?

玛丽鱼通过卵生繁殖,人工繁殖玛丽鱼,可选择合适的亲鱼放在水族箱中进行培养,等雌鱼腹部膨大后捞出雄鱼,之后雌鱼就会产仔,每条雌鱼每次可产仔30-50尾。

三、玛丽鱼的品种

玛丽鱼类的品种较多,主要有羹匙翅玛丽、鸳鸯玛丽、红翅玛丽、黄翅玛丽、银珍珠玛丽、燕尾玛丽、帆翅玛丽和皮球玛丽等。纯色品种又有银玛丽、金玛丽、红玛丽、黑玛丽之分。

珍珠玛丽是热带鱼爱好者广泛饲养的一种,其中又可分为4个品种:燕尾珍珠玛丽、高鳍珍珠玛丽、高鳍燕尾珍珠玛丽及普通羹匙翅珍珠玛丽。

黑玛丽最佳者的体色一片漆黑,黑玛丽品种有皮球黑玛丽,高翅黑玛丽,高翅燕尾黑玛丽,燕尾黑玛丽,羹匙翅黑玛丽等。

帆鳍鱼


中文名称帆鳍鱼

拉丁名称histiopterus ty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帆鳍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鳍鱼属

拉丁属名histi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澳大利亚、夏威夷,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背部甚隆起,头背部颅骨裸露,具辐射状骨质突起,口小,吻突出,唇厚具细髭。颌齿圆锥形,犁骨无齿,背鳍高大,帆状,4背鳍25-29鳍条,以第3鳍棘最强大,臀鳍3鳍棘10-11鳍条,以第2鳍棘最强大。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观赏鱼怎么繁殖?


观赏鱼一般是色彩比较鲜艳或者体型比较奇特的鱼类,观赏鱼的种类也有很多,那么观赏鱼怎么繁殖呢?

一、观赏鱼的种类

1、金鱼

金鱼是常见的一种观赏鱼类,目前已经发展成丰富多彩的数十个品种,诸如龙睛、朝天龙、水泡、狮头、虎头、绒球、珍珠鳞、鹤顶红等。

2、脂鲤科

是一种全身笼罩着青绿色光彩,从头部到尾部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体后半部蓝绿色带下方还有一条红色带,腹部蓝白色,红色带和蓝色带贯穿全身,光彩夺目的鱼类。

3、海水鱼

海水观赏鱼主要来自于印度洋、太平洋中的珊瑚礁水域,品种很多体型怪异,体表色彩丰富,常见产区有菲律宾、中国台湾和南海、日本、澳大利亚、夏威夷群岛、印度、红海、非洲东海岸等。

4、攀鲈科

是一种性情温和,可与其它品种鱼混养的鱼类,外形特征是体卵形、侧扁、体色银白、略带粉红色、吻部淡红色。

二、观赏鱼怎么繁殖?

鱼是卵生动物,繁殖观赏鱼需要选择好亲鱼,然后通过人工挤卵或人工促进自然排卵的办法使鱼排卵,然后准备适合鱼卵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等待鱼卵自然孵化成小鱼。

另外春季天气候转暖,经历越冬后的观赏鱼开始活跃,但体质相对虚弱,投饵量应逐渐增加。

五棘帆鳍鱼


中文名称五棘帆鳍鱼

拉丁名称Pentaceros japonicus Doderle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帆鳍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五棘帆鳍鱼属

拉丁属名Pentacero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背部甚隆起,头背部颅骨裸露,具辐射状骨质突起,口小,前位,体被中大栉鳞,颊部被细鳞,背鳍较高,11-13鳍棘12-15鳍条,臀鳍4-6鳍棘4-10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帆蜥鱼


中文名称帆蜥鱼

拉丁名称Alepisaurus ferox Lowe

英文名称Lancet fish

异名玻璃鱼、长吻旗枪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帆蜥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蜥鱼属

拉丁属名Alepisa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西、中沙群岛海区,海南岛东南部外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侧扁,尖突。眼大,口大,口裂延伸至眼后,几达前鳃盖骨;下颌稍突出,并有一列小孔。尾柄狭小而侧扁,两侧各有一脂质突起。牙尖利,但参并不齐,全部齿尖倒向后部。体光滑无鳞,皮很薄,侧线明显,前部位较高,后部成直线向尾部延伸。背鳍长而高,起点于鳃孔上方,延伸到臀鳍起点上方,鳍条可埋于背沟之中;脂鳍中等大;胸鳍侧下位,矛状;腹鳍小;尾鳍深叉形,上叶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体背蓝青色,体侧与腹部银灰色,有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帆蜥鱼通常栖息在大洋深海的1 000-3 000米水层,亦有少数可进入200米以浅的海域。和许多中层鱼类一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白天蛰伏深海,晚间上升到近表层。帆蜥鱼常喜在寒暖流相交汇的峰面处逗留。

四川观赏鱼变市民宠物 助农民致富


近日,记者在成都温江区北部的万春镇红专村见到村民谭金成,他是一位养殖金鱼已有多年历史的专业户。

谭金成说,现在金鱼论斤来卖,卖三十多元一斤,“每年各种观赏鱼,可以卖10万多元呢。”谭金成现在的鱼池规模已经达到了20亩,他说还要把积累的收入投进去,扩大规模。

谭金成指着他新修的鱼池边,“这就是我们四兄弟新建的鱼池,现在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不久以后,这四十亩的池子就将投入鱼苗,到时候收益将比现在翻上几番。”

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温江区的观赏鱼养殖量达到4000万尾,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打造品牌远销省内外

温江区还成立了“成都市温江区鱼凫观赏鱼合作社”。陈怀清是温江鱼凫观赏鱼渔业合作社的会长,他自己也养了近20亩的观赏鱼。

他说,要让观赏鱼有一个好的销售额,品种很重要。“前些年的鱼都没有现在好卖,主要是因为观赏鱼养殖都比较散,不成规模,在市场上形不成气候。现在好了,我养的观赏鱼不愁销,主要还得益于观赏鱼不断打出的品牌优势。”

目前,“温江观赏鱼”品牌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养殖品种达三十多种,占成都市温带淡水观赏鱼交易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销往云南、新疆、陕西等地。

借观赏鱼发展乡村游

“现在的鱼池规模扩大了,养殖的品种也增多了,观赏鱼已卖到各地,下一步希望能打开国外市场。”万春镇红专村养鱼户黄桂良说。随着观赏水族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当地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温江区还积极打造了观赏鱼特色村,建立以观赏鱼为主题,集养殖、科普、休闲、展销为一体,更具特色的专业村,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鱼逐渐变成家庭消费新时尚,成为紧随猫、狗之后的第三大宠物,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

应运而生的观赏鱼养殖产业方兴未艾,一些体态优雅、色泽美观的食用鱼也被放入水族箱供人们观赏。

丝帆鱼


中文名称丝帆鱼


拉丁名称Nematistius pectoralis Gi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丝帆鱼属

拉丁属名Nemat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太平洋热带,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小圆鳞,侧线鳞119-130,无棱鳞。第1背鳍具7枚亟长的鳍棘,第2背鳍具1鳍棘26-28鳍条,二鳍基部不相连,臀鳍具3鳍棘15-17鳍条。胸鳍甚长,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具1鳍棘5鳍条,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鳔经枕骨大孔伸入头骨而与内耳发生联系,可能借以增加听觉灵敏度,椎骨10+14。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鱼类。

后鳍鱼


中文名称后鳍鱼

拉丁名称Opisthopterus tardoore (Cuvier et Valencinnes)

英文名称tardoor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后鳍鱼属

拉丁属名Opisth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印度。

形态特征
体延长,很侧扁,腹部具强棱鳞。头小,头后背缘凸出。具脂眼睑。口上位。臀鳍条56-66。无腹鳍,背鳍始于臀鳍后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绿鳍鱼


[学名]: Chelidomichthys kumu
[资源名称]: 绿鳍鱼
[外文名]: Bluefin gurnard、Red Gurnard
[别名]: 黑角鱼
 
[形态特征]:
 
背鳍IX-16;臀鳍15~16;胸鳍11+iii;腹鳍I-5;鳞式127~132。 体延长,稍侧扁,第一背鳍前方最高,向后渐细小,体长为体高4.6~4.7倍,为头长2.9~3.8倍。头中大,近长方形,背面较窄;背面与侧面被骨板,头长为吻长2.1~2.6倍。吻长,背面圆凸,前端中央微凹;吻突广圆形,具几个小棘。眼中大,上侧位,前上角有2短棘;眼间隔宽而稍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约等于眼径。口大,端位,上颌较长,上颌骨后端末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上颌中央具一凹缺,无牙。舌宽大,圆形,不游离。前鳃盖骨下角具2棘,鳃盖骨具2小棘;颈棘平扁三角形,未伸达第一背鳍起点垂直线;肩胛棘大而钝尖。鳃孔大,鳃盖膜相连,跨越峡部,前延达前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8~9个。具假鳃。 鳞小,圆鳞,侧线上方鳞127~132,侧线上鳞14~15,侧线下鳞53~57。头部及胸部和腹部前方无鳞。第一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9对;第二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15对。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底上方,具9鳍棘,第一、第三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长,具16鳍条。臀鳍长,无鳍棘与第二背鳍相对,具15~16鳍条,胸鳍宽大,圆形,后端伸达臀鳍第八鳍条上方,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浅凹。 体腔较大,腹膜无色。胃囊状,壁厚,盘曲2次,肠长于体长。幽门盲囊9,指状。鳔发达。 背侧面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具蓝褐色网状斑纹。胸鳍前腹面灰蓝色,背面青黑色,具粉绿色斑点。第一背鳍后部近基底处具一暗色斑块;第二背鳍具暗色斑点两纵行;其余各鳍灰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南部,新西兰,澳洲,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产卵期在日本九州近海为12月一来年4月;在中国黄海、渤海为3月下旬~ 4月上旬。在黄海和东海的绿鳍鱼,冬季南下越冬,春天北上避暑,在日本近海的绿鳍鱼也是冬季南下,4-6月间北上。绿鳍鱼栖息于水深25-615米有贝壳生存的沙泥底,吃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小鱼等。身长可达25一 35厘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1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