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花猪

桂中花猪(GuizhongSpottedpig)因主要分布于广西中部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桂中花猪原主要分布于广西中部的百色、河池、南宁、柳州四个地区及桂林地区永福等30多个县(市),现中心产区为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太平、耶圩、海城三个乡镇,在该县的坡造、旧城、同老、黎明、果化等乡镇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海拔最高934.6m、最低76m,属高温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无霜期341天;年降水量1374mm,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83h,光照充足。全县有大小河流36条,主要有右江、红水河两大水系。农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蔗、大豆、木薯、花生、甘薯、饭豆、猫豆等,农作物一年两熟,产量稳定,能够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作为饲料,为桂中花猪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1949年前当地已饲养桂中花猪,遍及融安、平果县等地。历史上当地山区交通阻塞,群众养猪多放养,饲料主要为野草、野菜、树叶和少量玉米、米糠、薯类等。在居住分散的地方,有些农户养母猪采用留子配母或兄妹相配等近亲繁殖。经过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体质健壮、四肢坚实、抗病力强、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的花猪品种。20世纪60年代该县陆续引进了陆川猪、东山猪及国外的约克夏猪、长白猪等猪种进行杂交。特别是80年代以后,平果县及周边饲养的猪基本上都是以桂中花猪为母本、外来良种为父本的二元杂种或三元杂种猪。2004年调查时柳州市已很少有纯种桂中花猪,只有百色市平果县部分山区仍进行着本品种的纯种繁殖和饲养。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存栏桂中花猪8.3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万头,用于纯繁生产的母猪6173头,用作杂交改良的母猪1.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69.35%;公猪138头,都用于纯种繁殖。1981年整个产区约有桂中花猪成年母猪40万头,三个主要产区县有桂中花猪母猪2.5万头、公猪560余头。之后由于引入外来猪种进行杂交改良,母猪数量逐年下降,2002年以后又有所回升,平果县全县2002年底桂中花猪存栏8.6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4万头、公猪118头;2004年底存栏8.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1万头、公猪135头;2005年底存栏8.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1万头、公猪138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桂中花猪头较小,额稍窄、有2~3道皱纹,嘴筒稍短,耳中等大、略长、向上前伸。体型中等大小,各部位发育匀称,体长稍大于胸围,肋骨13对。背微凹,臀稍斜,腹大、不拖地。乳头12~14个,排列整齐。骨骼粗壮结实,四肢强健有力,肌肉发育适中。毛色为黑白花,头、耳、臀、尾为黑色,腹部、四肢及肩部为白色,背腰部有一块大小不一且位置不固定的黑斑,黑白毛之间有3~4cm宽的灰色带(黑底白毛)。额头有白色流星,多延至鼻端。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1月平果县水产畜牧局对太平、耶圩、海城、新安4个乡镇12个村20个屯,测量了7头24~36月龄的公猪和182头母猪的体尺和体重,结果见表1。

与《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的1982年桂中花猪的体重相比,24月龄公猪体重(67.64.lO)kg、母猪体重(77.80.23)kg,公猪体重变小。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桂中花猪性成熟较早,小公猪30~40日龄有爬跨现象,小母猪一般4~5月龄、体重25~35kg开始发情。农户饲养的公猪4月龄开始配种,24~36月龄淘汰;母猪5~6月龄初配,36~60月龄淘汰,个别生产良好的母猪可利用到96月龄。母猪平均发情周期18.4天,发情持续期3.8天,妊娠期114.4天。

据靖西县1999年对24个乡镇2012头桂中花猪母猪繁殖性能的调查,平均窝产仔数12.29头,最多的一胎产仔22头,窝产活仔猪数11.4头。仔猪65~70日龄断奶,断奶窝重79~92kg。据《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2年柳州种畜场统计,34窝初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11.6头,初生窝重7.3kg;54窝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12.5头,初生窝重7.9kg。

2.育肥性能2006年平果县水产畜牧局对5头90日龄的猪进行育肥试验,试验期60天,平均始重22.6kg,末重56.8kg,日增重570g。2006年11月广西大学对15头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平均体重66.20kg,结果见表2。

2006年11月,广西大学采取15头桂中花猪背最长肌(冻肉),由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进行测定,其中9头(水分在65%以上)肉样含水分68.97%1.00%,粗蛋白20.12%0.46%,粗脂肪9.70%0.80%,粗灰分1.05%0.01%。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桂中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也未制定保种和利用计划。靖西县畜牧局曾在19951997年间,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外地引进了4000多头桂中花猪,以取代本地混杂的桂中花猪,建立了一批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动群众饲养桂中花猪,取到了较好的效果。桂中花猪1982年收录于《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

五、品种评价

桂中花猪母性好、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鲜嫩、可口,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今后应加快建立桂中花猪的保种基地和保种区域,进一步做好保种与选育提高工作。

相关知识

嵊县花猪


嵊县花猪(ShengxianSpottedpig)因原产于浙江省嵊州市而得名。嵊县花猪因产区不同、命名各异,在原产地嵊县(1995年嵊县撤县建市更名为嵊州市)称为嵊县花猪,在毗邻的上虞市称章镇花猪,在新昌县称新昌花猪,在绍兴县也有称蒋岩桥猪(因从嵊县的蒋岩桥乡引进),与新昌县相邻的天台县又称关岭花猪,在余姚市称余姚土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嵊县花猪中心产区为上虞市,历史上中心产区为嵊县和新昌县。现主产于绍兴市曹娥江流域嵊州市、新昌县、上虞市和绍兴县,与绍兴市毗邻的天台县和余姚市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嵊县花猪主产区曹娥江流域位于北纬29o1336~30o1617、东经119o5302~121o1338,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均有,绝大部分农耕区海拔在400m以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是高温、强光照季节。年平均气温16~16.5℃,无霜期235~245天(4~11月份),年降水量1300-15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15~2017h。

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3.59亿m3,土壤类型包括地带性土壤红壤和山地黄壤,以及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潮土、盐土、紫色土、石灰岩土和中基质火山岩土等。

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冬春季种植小麦、油菜和紫云英;早地种植玉米、甘薯等旱粮作物;耕地利用率较高,有一定比例的复种指数。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嵊县花猪的形成历史已难稽考。1939年版《嵊县志》记载:邑所产自足于自用者杭耳,然必岁乃然而外、鸡豚耳余皆待价而足,可见当地素有养猪习惯。明代万历六年(1579)刻本的《新昌县志》中称:但勤耕足矣畜一猪售于人,说明当时养猪作商品出售已很普遍。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中,猪骨占动物骨的比例很大,同时发掘出陶猪,很可能是包括现代嵊县花猪在内的猪的始祖造型。嵊州市、新昌县、上虞市南部和余姚市同属四明山系,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在自繁自育自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为解决食肉和食油的需要,喜养肥猪,嵊县花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培育形成的性情温驯、体型中等、早熟易肥、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耐粗饲的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调查,共存栏嵊县花猪975头,其中公猪20头。上虞市家畜改良站为保种饲养有120头母猪和18头公猪。据《浙江省畜禽品种志》记载,1980年普查时(除余姚市外)存栏嵊县花猪3.2万余头,其中公猪61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嵊县花猪被毛多数为灰褐色与白色相间。可分为六白类,四肢末端、尾尖、额部等六处有白毛,其余部分为灰褐毛;乌猪白脚类,四肢末端有白毛;大斑花类;除六白和腹下为白色外,颈部和腰荐部也有一大块白色带围绕。嵊县花猪随着年龄增大,皮肤粗糙、多皱褶,被毛粗硬。据1980年普查,六白类和乌猪白脚类占80%,大斑花类占20%。2006年调查大斑花类已灭绝。

嵊县花猪体型中等,体质健壮。头中等大,耳大而厚、向前下垂至颏,前额高纵、额部皱纹多呈《》形。鬐甲较高,前躯较长,背腰大多平直,腹饱满而下垂,大腿不够丰满。尾长中等、尾尖扁平,四肢粗壮结实。母猪乳房发达,乳头粗大、16个以上者占96%,大多数对称排列。

2.体重和体尺2006年上虞市家畜改良站,对该地所饲养的嵊县花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1980年数据比较,母猪体重略有增加,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嵊县花猪公猪4月龄左右性成熟,6月龄、体重50kg左右初配,一般每周配种5~7次,利用5~6年;母猪3月龄左右性成熟,4月龄、体重40kg左右初配,利用7~8年,利用20胎以上的为数也不少。

2006年上虞市家畜改良站,对该地所饲养的母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与《浙江省畜禽品种志》记载的1980年的数据相比变化不大(表2)。

2.育肥性能据1979年嵊县缸窑大队18头猪的试验记录,在每千克混合饲料含消化能12.56MJ、可消化粗蛋白10.4%~11.9%的饲料条件下,从体重18.57kg至75.83kg,饲养133天(246日龄),耗料189.5kg,平均日增重430.53g,料重比3.31。

嵊县花猪一般70kg左右屠宰为宜,超过80kg脂肪沉积快、瘦肉率降低。2006年上虞市家畜改良站对该地所饲养的5头宰前平均体重73.2kg的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与1980年比较,当时宰前活重较大,实际瘦肉率差异不大(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5年嵊州市曾在三界茶场设立嵊县花猪繁育场,开展本品种选育、繁育和保种,2002年该场撤销。上虞市家畜改良站于1989设立嵊县花猪繁育场,1991年通过一级种猪场验收。2009年在上虞市章镇移址扩建了嵊县花猪保种场。嵊县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五、品种评价

嵊县花猪适应性强,在饲养条件差、冬季寒冷的山区和夏季炎热的平原均可饲养。抗病力强,只要搞好常规免疫,一般较少发病。母猪繁殖力强、母性好,仔猪育成率高。适应性广,耐粗饲,利用年限长,杂种优势明显,是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

闽北花猪


闽北花猪(MinbeiSpottedpig)因产于福建北部而得名。是一种小型花猪,有三个主要类群,产地常以苗猪集散地的地名给猪命名,如产于沙县的称为夏茂猪,产于顺昌的称为洋口猪,产于南平的称王台猪等。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闽北花猪主要产于沙县、顺昌、南平、建阳、尤溪、三明、永安、建欧等县市,以沙县的夏茂、顺昌的洋口、南平的王台等地为中心产区。广泛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沙溪、富屯溪、建溪、尤溪两岸约15个县、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闽北花猪产区为亚热带气候区,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两大山脉间的谷地,闽江上游的主要水源贯穿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当地多丘陵地带,整个地形山峦起伏,连绵纵横,海拔100~400m。年平均气温19.6℃,无霜期295~348天;年降水量1500~2200mm,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1736h。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花生等。饲料作物有紫云英、象草、黑麦草、青玉米及瓜果、蔬菜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说闽北花猪是由当地一种小型花猪,与放竹排人从江西引进的花猪杂交培育形成的。产区广大农户历来习惯以剩余的粮食、碎米、米糠、饭汤、泔水及菜皮、甘薯、南瓜、豆渣等煮熟后喂猪,产区群众的食用油亦以猪油为主,群众喜养早熟易肥、到年终出栏的猪。屠宰后的猪板油、花油熬制后,可供人们吃数月至半年。在这样的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下,经过广大群众长期、不断地精心选育,逐渐形成了早熟易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地方良种花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沙县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存栏闽北花猪4.85万~5.88万头,其中母猪0.42万~0.5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开始引进良种公猪进行杂交改良,取代了当地纯种猪上市。闽北花猪种猪存栏数逐年下滑,1990年存栏母猪降至0.12万头,已无公猪。顺昌县1976年约有闽北花猪5.6万头,1984年降至1.7万头左右,2005年存栏仅300头、公猪仅8头。至2005年3月沙县、顺昌县有闽北花猪母猪1500余头、公猪8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闽北花猪被毛细、稀、短,头中等大,额有深浅、形状不一的皱纹,耳前倾下垂。颈短厚,背腰宽,背多凹陷,腹大下垂,臀宽而稍倾斜。毛色为黑白斑块相间,分布很不一致,有的除四肢、腹下部及尾端为白色外,其余均为黑色,俗称乌云盖雪;有的胸部、腹部、肩胛部和四肢、尾端均为白色,俗称黑白花;有的肩部有宽窄不一、两侧相连接或不连接的白色环带,俗称花背甲。

据2005年4月27日对7头公猪、53头母猪的调查,奶头排列对称的占54.72%,丁字排列的占33.96%,群众喜欢后者,认为此种奶头有利于仔猪哺乳。奶头数平均(5.750.07)对,最后一对乳头分开的占98.11%。

近十几年来,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用于养猪的饲料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更为平衡,闽北花猪体型上有很大改善,背部由过去的凹陷变得平直,腹大下垂变得大而不拖地。

2.体重和体尺2005年4月分别在顺昌县的埔上闽北花猪保种场、高阳乡的花桥村和朱台村对7头成年公猪、49头成年母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77年农村传统饲养条件下的闽北花猪的体重和体尺比较,变化不大(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闽北花猪公猪3月龄左右即有性行为,一般5~6月龄开始初配,10月龄正常使用。在每头公猪负担50~150头母猪配种任务条件下,受胎率达95%以上,使用期不超过4年。据2005年对农户的实地调查,母猪一般120日龄开始发情,早的115日龄,迟的137.5日龄,平均236日龄初配,发情周期20~21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116天。在农村,公猪一般5~6月龄开始初配,母猪4月龄初次发情,母猪在发情七八次后,即约8月龄、体重40kg左右初次配种。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期3~4天,一般在发情后第三天配种,妊娠期114天。

2005年在顺昌县对农户饲养条件下50窝母猪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数据比较,窝产活仔数差异不大,断奶成活数增加。

2.育肥性能2006年3月23日至9月2日,在顺昌县的埔上闽北花猪保种场,对4头(2头公猪、2头母猪)纯种闽北花猪进行了160天的育肥试验,结果见表3。

闽北花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蓄存脂肪的能力较强。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6年在建阳、三明对农村育肥猪(66头)的调查,在以青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体重从8.33kg开始,饲养310天,体重达66.33kg,日增重187.1g,每千克增重消耗精饲料2.23kg、青饲料11.63kg、粗饲料3.57kg。

2006年9月2日对4头闽北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眼肌面积20.86cm2,猪肋骨数14对。其他指标见表4。

与1977年的相应数据比较,由于宰前活重与饲养条件不同,其瘦肉率等性状有较大差异。肉质测定结果为:肉色3.88分,大理石纹2.13分,pH6.21,失水率7.17%。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福建省顺昌县埔上镇谢坑村闽北花猪保护区,有公猪1头、母猪43头,高阳乡保护区有存栏母猪60头,同时县畜牧兽医站与乡镇保护区畜牧兽医站签订了保种协议和种猪登记制度。2003年3月在顺昌县埔上镇恢复建立闽北花猪保种场,当时从全县各乡镇筛选出符合闽北花猪外貌特征、不同血缘关系的公猪3头,没有亲缘关系的母猪10余头,组成核心群体。到2007年经过三个世代的选育,保种场有7头公猪、35头母猪,9头后备母猪。闽北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以闽北花猪为母本,与长白猪、约克夏猪及上海白猪公猪杂交,杂种后代的育肥性能见表5。

五、品种评价

闽北花猪是福建省北部山区特有的早熟易肥花猪品种,有较长的饲养历史,能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且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力强的特点,但其体型小、生长缓慢。今后应加大保种力度,培育优良公猪,将保种场公猪推向保护区,有计划地将保护区中三胎以上优秀个体母猪调入保种场。另一方面,要加强杂交组合的筛选,尽快推出适应当地市场需要的杂交组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仙居花猪


仙居花猪(XianjuSpottedpig)因原产于浙江省仙居县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仙居花猪主要分布于仙居县永安溪两岸的平原地带,据1983年调查,主要分布于横溪、田市、城峰三个区。除仙居县外,临海、黄岩、温岭、玉环等邻县亦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仙居县位于东经120o1716~120o5551,北纬28o2814~28o5948。地处浙江省东部,东邻临海、黄岩,南毗永嘉,西连缙云,北接天台、磐安,是台州、温州、丽水、金华四个地区的接合部。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40天;年降水量1644mm,年蒸发量1261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33h。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清光绪年间(1875)修缮的《仙居县志》记载:猪其种不一。《台州府志》记载:猪,大日彘,小日豚,色黑,有白蹄者名花猪。可见当地养猪历史悠久。据调查,在200多年前仙居就大量饲养和繁殖小猪,并建立了小猪市场,以仙居城关市场为最大,交易最多时,每市可达1000多头。由于母猪多、基础好,养猪生产发展较快,农民家庭收入显著增加。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11月,存栏仙居花猪856头,其中母猪850头、公猪6头。主要在仙居县境内。在20世纪6080年代,仙居花猪曾经是台州地区的当家品种,据《浙江省畜禽品种志》记载,1980年时仙居县有母猪1.59万头,临海县有母猪1.34万头。1983年仙居全市存栏母猪8.42万头,其中仙居花猪3.32万头,占39.95%,有存栏母猪1.41万头,仙居花猪母猪占98.97%。90年代以后,仙居花猪存栏量急剧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仙居花猪的头型可分老鼠头和寿字头两种。根据其花斑大小可分大白花猪(即白花猪)、小白花猪(即乌铁猪)两个品系,以乌铁猪稍多。仙居花猪具有八白特征,即鼻端、额心、尾尖有白毛,四肢、下腹或腹侧为白色,大白花猪体躯白色多一些,黑白分明;乌铁猪则四肢、下腹部为白色。

仙居花猪被毛中等长,鬃毛不发达,体型较大。额宽面平,额部皱纹浅而少,呈纵行。耳大小中等,耳根硬而平举,耳壳软而下垂。颈粗细适中,胸宽而深,背宽广而平直,腰部较长较平整,少数猪微凹,荐部稍高于髫甲部,腹部大而稍下垂。乳头多为7对。四肢较高,骨质坚硬有力,臀部倾斜,后腿部不够丰满,具有肉脂兼用型体型。

2.体重和体尺据《浙江省畜禽品种志》(1980)记载,对10月龄以上公猪和48月龄以上母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仙居花猪母猪性成熟较早,据《浙江省畜禽品种志》(1980)记载,21头后备母猪平均121.95日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19.4天,发情持续期82.4h,怀孕期113.36天,平均68.16天产后发情。一般在母猪发情2~3次后、体重20~30kg时进行初配。小公猪在出生后半个月就有爬跨动作,在120~150日龄、体重20~30kg时开始配种,每天配种1次;成年公猪每天配种2~3次,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可利用3~4年。对78窝初产母猪统计,平均窝产仔数7.5头;对647窝经产母猪统计,平均窝产仔数10.65头,窝产活仔猪10.1头。又据111窝经产母猪统计,仔猪60日龄断奶,断奶个体重9.44kg。

2.育肥性能据《浙江省畜禽品种志》(1980)记载,白塔镇垟百辽村畜牧场对5头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开始体重15.96kg,结束体重55.70kg,肥育期164天,平均每头净增重39.74kg,平均日增重242g。对其中的4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宰前活重62.56kg,屠宰率65.07%,6~7肋背膘厚45.3mm,皮厚3.2mm,眼肌面积12.74cm2,花板油比例10.54%。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仙居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在19801986年间仙居县农业局先后在县柑橘场、县良种场建立仙居花猪群体世代选育基地,开展保种和选育工作,同时以仙居花猪为母本,与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进行两品种或三品种杂交试验,均获得省饲料、增重快、瘦肉率高、饲养周期短等杂交优势。

五、品种评价

仙居花猪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肉质好。今后应尽快建立保护区,扩大群体数量。

赣中南花猪


赣中南花猪(GanzhongnanSpottedpig)包括产于江西中南部的泰和、万安、永丰、遂川、兴国、瑞金等县市的冠朝猪、万安猪、藤田猪、左安猪、茶园猪、三花猪等,1973年统一命名为赣中南花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赣中南花猪原分布于吉安市、赣州市的大部分县市和抚州市的部分县。其中,冠朝猪分布在泰和县的冠朝、老营盘等乡镇;万安猪分布在万安县的窑头、武术等乡镇;藤田猪分布在永丰藤田、陶唐、佐龙等乡镇;左安猪分布在遂川县的左安、汤湖;茶园猪分布在兴国县的茶园、均村等地;三花猪分布在瑞金县的壬田、高围等乡镇。目前,赣中南花猪主要分布于万安。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赣中南花猪的产区位于江西南部、中部,赣江的上中游,大部分为丘陵和低山,生态环境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2~19.7℃,无霜期275~305天。产区土地肥沃,粮食及经济作物丰富,是江西重要的农业区域,农作物以水稻、甘薯、豆类、花生为主,盛产甘蔗。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当地青饲料丰富,一年四季不断,为该品种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当地群众有养大肥猪的习惯。明代景泰甲戌年(1454)编撰的《龙泉县志》中,记载猪花白肥腻,与北省异民间广畜,证明当时有以大米养猪的习惯且养猪非常普遍。当时群众选种的标准是骨架高大,嘴阔,上下颌整齐,鼻梁翘,鼻镜宽,颈小身长,背腰宽,耳大下垂,乳头排列整齐,四肢粗壮。赣中南花猪历史上就有输往广东的传统,广东北部的南雄等县群众过去常到相邻的赣州市所属县市买仔猪(赖以斌等,2001)。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1982年主产区有赣中南花猪种母猪1.3万头,公猪100余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存栏母猪5000余头;2006年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统计,只有能繁母猪105头、公猪5头,目前,赣中南花猪以万安猪居多,其他类群较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赣中南花猪中的万安猪体型中等偏大,体格结实。毛色黑多白少,除腹下、四肢为白色外,其余部位为黑色,称为乌云盖雪。头大,背腰平直,腹下垂。四肢粗壮,关节结实。尾粗多毛。肋骨14对。乳头数多为6~7对。冠朝猪体型较小,头和四肢较细,毛色以三花为主。左安猪居两者之间,毛色多为过颈花。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1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赣中南花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1980年数据比较,成年公猪的体重有所下降,母猪的体重相近(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6年11月赣中南花猪资源场统计了30头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妊娠期(114.700.36)天,窝产仔数(10.930.20)头,窝产活仔数(10.070.22)头,初生个体重(0.690.01)kg,(47.960.18)日龄断奶成活数(9.70.18)头,断奶个体重(8.410.12)kg,母猪泌乳力(34.620.51)kg。据《中国猪品种志》,1980年对产区调查,经产母猪窝产仔数10.04头。1989年万安县畜禽原种场对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做过统计(81窝),其窝产活仔数(9.990.24)头,初生窝重(9.10.17)kg。比较可见,窝产活仔数变化不大。

2.育肥性能万安县畜禽原种场2006年、19831984年对赣中南花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表2),其日增重有所提高。

2006年11月由江西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205日龄的赣中南花猪2头公猪、2头母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宰前活重93.65kg,屠宰率74.20%,瘦肉率41.84%,背膘厚4.44cm,眼肌面积20.01cm2;1997年由江西农业大学测定,育肥饲料均采用相同营养水平(含可消化能13.09MJ/kg、粗蛋白15.01%),75日龄开始育肥,体重75kg结束并屠宰,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1年在江西万安建立了赣中南花猪保种场,即万安县畜禽原种场,并制定了保护和利用计划,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2006年存栏公猪6头、母猪61头。赣中南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81年江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与井冈山垦殖场利用赣中南花猪母猪和中约克夏猪、苏白猪进行二元杂交试验,设父母本对照组,中约克夏猪与赣中南花猪组优势率8.63%(张华等,1987)。2006年赣中南花猪杂种母猪占当地母猪比例约10%,均为散养。

五、品种评价

赣中南花猪肉质好、味鲜美,但其生长速度慢,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遗传资源。

桂华鲮


[学名]: Sinilabeo decorus decorus(Peters)
[资源名称]: 桂华鲮
[外文名]:
[别名]: 青衣、青鱼、扁青鱼、沈香鱼
 
[形态特征]:
  吻突出,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吻皮下包盖着上颌的大部分。眼较小,上侧位。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上唇包着上颌,与吻皮有深沟相隔;下唇边缘有1列流苏状的浅裂;两侧唇后沟短且不相通,有显著的颏沟从下唇伸出。上颌须短;下颌须稍长,但短于眼径,藏于口角内。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显著变小。侧线直,贯穿体的中轴。背鳍外缘内凹;最长分枝鳍条长于头长;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向后不伸达肛门。胸鳍长约等于头长,向后不伸达腹鳍,相距5~6枚鳞片。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约与胸鳍等长。尾鳍深分叉。尾柄高,接近头高。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东西江水系和北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广东小耳花猪


广东小耳花猪(GuangdongSmall-earSpottedpig)属于华南型猪种,1983年将广东境内的黄塘猪、塘缀猪、中垌猪、桂墟猪、罗镜猪、新兴猪和流沙猪统称为广东小耳花猪。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中将其与广西的小耳花猪合并,统称为两广小花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广东小耳花猪原产于广东省西江以南和粤西一带,中心产区在茂名市电白、高州、化州等县、市,主要分布于湛江的吴川、遂溪、信宜市,肇庆的郁南、德庆、罗定等30多个县,是广东省饲养量最大的地方猪种。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广东小耳花猪主产区茂名市中部以海拔200~500m的丘陵及河谷盆地、阶地为主,西南部为海拔50m左右的台地,南部为海拔20m以下的滨海冲积、沉积平原。属南亚热带、北热带湿润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暖,四季如春,年降水量1500~1800mm,农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除极少数荒山秃岭外,绝大部分的土地可用于发展种养业。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一般认为广东小耳花猪是由华南野猪驯化而来。从广东小耳花猪的外貌来看,与广东省出土的2000年前汉墓的陶猪形象非常相似,具有华南型猪耳小直立,体躯短、矮、宽、圆的特点。该猪种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经济条件以及当时传统的选育制度密切相关。历史上当地交通极不便利,猪群长期处于闭锁状态,多根据外表形态,结合双亲的生产情况选留后代。

群众素有用米糠、甘薯丝、大米、米汤等饲料煮熟喂猪的习惯,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和矿物质。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加上长期的人工选择,广东小耳花猪逐渐形成了体躯矮小、腹大背凹、骨骼纤细和早熟易肥的特点,具有耐粗饲、母性温驯、生长速度快、成熟早、繁殖力强、哺育率高、杂交利用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农户把剩粥、洗米水与麸皮、米糠或其他饲料随机搭配成稀料饲喂。另外,在栏舍小、运动场所欠缺、光照少、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小耳花猪也能适应并健康繁殖。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底仅广东茂名饲养的广东小耳花猪就达到58万头。2007年3月电白县小耳花猪母猪发展到5万多头,年产小耳花猪猪苗100多万头,观珠镇和沙琅镇等山区镇有近八成的农户饲养该品种母猪。高州市黄塘小耳花猪饲养量约11万头,其中存栏母猪约2.9万头。1979年广东小耳花猪存栏母猪41万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由国外引进优良猪种并推行良种化,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广东小耳花猪受到影响,至1999年纯种母猪存栏数量仅为20年前的1/10。90年代之后随着烤乳猪的盛行,广东小耳花猪的饲养量又有所回升。高州市2007年存栏的2.9万头母猪中,用于纯繁的4000头左右,其余大部分用于杂交繁育二元杂种商品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广东小耳花猪头型、体型较小,被毛为黑白花,除头、耳、背、腰、臀为黑色外,其余部位为白色。黑白交界处有2~5cm的黑皮白毛灰色带。极少数猪颈肩部为黑色,脸部为白色,部分腰部有皱褶。具有头短、耳短、颈短、身短、脚短和尾短的六短特征。额宽,有《》形皱纹,中间有三角形白斑,耳小向外平伸。背腰宽广凹下,腹大拖地,体长与胸围几乎相等。乳头多数为6对、且排列整齐。四肢较细,尾根较高。被毛稀短,皮薄而软,肌肉松弛、大多数为卧系,臀部比较丰满。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对广东小耳花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与1980年数据比较,体重和体尺较小,可能是2006年测定猪年龄较小所致。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广东小耳花猪性成熟较早。种公猪一般到2月龄有性行为,3~4月龄、体重30kg开始配种,利用年限4~5年。母猪4~5月龄、体重不到30kg时开始第一次发情,大多在6~7月龄、体重40kg以上开始配种。使用年限5~8年,有的达10~12年。母猪乳头数多为14个,少数有12个或16个;发情周期15~20天,妊娠期115~120天。

据1980年高州县对农村饲养的黄塘猪的调查,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头胎(75窝)8.2头,二胎(56窝)8.7头,三胎及三胎以上(323窝)10.6头,高产的可达20头。

2009年由电白县对当地小耳花猪的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与1980年数据比较窝产仔数提高。

2.育肥性能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2头广东小耳花猪日增重3999。1978年华南农学院对75~90kg桂墟猪的肌肉进行分析,眼肌面积26.3cm2,肌纤维直径58.89m。2008年11月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10头平均(169.09.5)日龄的广东小耳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与1980年数据比较,瘦肉率提高(表3)。表3广东小耳花猪屠宰性能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在20世纪6070年代,广东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在产区高州县成立黄塘猪育种辅导站,在化州县成立中垌猪育种辅导站,在吴川县成立塘缀猪育种辅导站,在郁南县成立桂圩猪育种辅导站,在普宁县成立流沙猪育种辅导站,对广东小耳花猪进行品种选育。电白县政府早年把沙琅镇定为广东小耳花猪保种区,建立了生猪配种站,存栏纯种广东小耳花猪良种公猪60头,负责全镇广东小耳花猪母猪的配种,以加强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同时对全镇所有母猪进行等级评定登记。目前在广东电白、高州、茂南有三个保种场。

广东小耳花猪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用其与杜洛克猪、长白猪等良种公猪杂交,其杂种一代个体明显大于母本,体形外貌有所改善,改变了母猪身短、腹部下垂、脚短等不足,其胴体比重大、膘薄、瘦肉率高,肉质保留了母本皮薄肉嫩的特点,味道同样鲜美可口。另外,杂种一代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均有所增加。目前,杂种猪中80%~90%为长白猪杂交后代,少部分为杜洛克猪杂交后代。

五、品种评价

广东小耳花猪具有早熟易肥、皮薄肉嫩、肉味鲜美、性情温驯、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是杂交利用的理想母本。母猪与引人品种公猪杂交,其后代均具有父母本品种的优良特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生产性能,但其有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背部凹陷、腹大拖地等缺点,今后应在加强品种保护的同时,采取本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改善饲养方式,在保持其优良种质特性的同时,提高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瘦肉率。

猪价上涨行情酝酿中


四季度未能出现新的一波上涨行情,12月5日全国均价较9月30日下跌0.288元,猪价指数下跌4.38个点,生猪养殖盈利空间收缩。

近三个月时间以来,猪价震荡难涨,11月猪市低开一步涨至107.5点,消化利空后,震荡下探,随后各地猪价弱势企稳。基本面上,现阶段西南地区猪价弱势领跑,各地猪价均较9月份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全国生猪均价在第45周下跌至6.915元/斤后便一直震荡求稳,猪价环比第36周下跌8.4%;华南猪价环比下跌7.41%;华北猪价环比下跌11.21%;东北猪价环比下跌11.21%;而西南猪价环比下跌7.33%。

9月份猪价曾冲高至全年高位,无奈好景不长,拿高价区的西南猪价为例,猪价在第34周涨至7.8元/斤后,未能维持3周,便低位调整,区域在第48周时还出现局部市县猪价跌至成本线下运行的情况。11月份由于多因素促各地猪价弱势维稳,前期已在《十一月份全国生猪行情总结与十二月行情展望》一文中谈及了猪价企稳的主要原因,便不在此处复述。据猪价指数数据显示,11月份除了华北地区弱势上升0.13元/斤以外,其他区域猪价较月初猪价无太大变幅。进入12月份以后,由于腊肉消费期的到来,多地散户有涨价待卖的趋势;另一面的,由于前期备货充足,华中、华北屠宰场纷纷下调收购价。在各方博弈的情况下,猪价略有上调。

据调研了解,上阶段华南、西南地区淘汰母猪价格维稳,仔猪价格下跌,且生猪交易情况未及预期。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仔猪平均价格在10.691元/斤;较10月份均价下跌0.815元/斤,预计12月份仔猪价格将弱势微调。

11月温氏猪价变化情况如下:桂粤温氏猪价震荡下跌0.1元至6.85-7.0元/斤;温氏两湖养猪公司生猪出栏价较月初下调0.05元,报价6.8-6.85元/斤,江西温氏养猪公司猪价较月初下跌0.2元,报价6.5-6.6元/斤;安徽温氏猪价弱势稳定在6.9元/斤。此外,牧原生猪价格较月初下调0.05元,报价7-7.05元/斤。

王桂兰养鸭挣钱替乡亲还贷


如果说父债子还,那叫天经地义;如果说自己有钱,看着别人因生活穷困欠下外债救济去还,那叫扶困济世;那么,自己没钱,却要肩担风雨,挣钱去为别人还债,那叫什么?

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秋皮沟村的金龙湖畔,就有这样一位年已六旬的女党员,自2010年开始扎根在湖边,养鸭挣钱替乡亲还贷,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大爱情怀她就是王桂兰。

在风景秀美的金龙湖畔,王桂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单调而又孤寂的晨昏。任风吹雨打、任蚊虫叮咬、任雪霜侵袭,王桂兰与鸭群相伴,日夜拼命劳作,终于还清带领乡亲致富落下的2万元贷款欠单,并依靠诚信敲开了致富的大门,现在的王桂兰正带领着乡亲们共同走上一条养鸭致富路。

1.缘起:妇女主任四处奔波要带领姐妹们种蘑菇发家致富

坐落在桓仁东部山区浑江下游金龙湖畔的秋皮沟村是一个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东北小山村,交通闭塞、人均不到2亩的山坡地,使这个村的经济一直徘徊在全县下游水平,到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多元。如何让村民富裕起来,成为了村班子成员思虑的头等大事,时任村妇女主任的王桂兰更是把富民当做她的一份责任。2008年冬天,王桂兰四处奔波取经学习致富技术,她终于在桓仁南路乡镇联系上了一家生产、加工销售香菇的企业,决定利用山区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袋装香菇,走一条生产香菇的致富之路。

对长年在庄稼地里种着大路货的秋皮沟村民来说,种蘑菇挣钱,是个新鲜事。王桂兰要领大家种香菇发家致富,当时大家都当做天方夜谭,一时听着新鲜,可要自己家投入去生产却个个不敢涉水,怕干不好赔了本不划算。面对乡亲们迟迟疑疑的样子,急于改变村民生活的王桂兰急在心里,她知道,秋皮沟的乡亲们穷怕了,只有把大家领出去看看,才能从脑子里改变乡亲们的想法。带着这样的认识,她专门领着一些姐妹到发展香菇成功的村子去看,用现实撬动村民的僵硬思维。同时,又求县里的科技人员来村里为村民讲课,使乡亲们增添了生产香菇的信心。

在大家有了发展香菇积极性的基础上,她又引来一家当时在县里比较有名的香菇收购企业到村里,自己带头并带领20户村民同企业签订了生产、收购合同。并向镇里信用社求救,为每户贷了一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加上和其他乡亲们借的十几万元钱,开始了香菇生产的准备工作。

2009年,在王桂兰和20名姐妹的辛勤努力下,21个大棚、10.5万袋香菇生产基地在她们手中建了起来。到2009年4月,香菇开始齐齐刷刷冒出来,长到5月份,她们收下了第一茬香菇,每袋5斤,一下就丰收了几万斤香菇,挣了几万块钱,乐得姐妹们成天脸上光采采的。

2.波折:收购方倒闭让姐妹们没挣钱反欠债这成了王桂兰的心病

天有不测风云,第二茬香菇产下来后,签合同的香菇销售公司以各种借口拼命压价,大量的香菇只收入了不到3万元钱。到秋天,到了大份香菇下来的季节,该公司更是不见一个收购香菇的人影来到村中。眼看着大堆的香菇就要烂掉,王桂兰急了,一个人坐车长途找到公司,却发现大门紧闭,没有一个人。跟当地人一打听,原来是公司经营不善破产了。听到这个消息,王桂兰顿时脑中天旋地转,她觉得天塌了。

回到村里后,一路悲伤的王桂兰已经没有了一滴眼泪,她知道,她和20名姐妹只能面对现实。

那一年,王桂兰和她的姐妹们是在秋风中划上了种植香菇的句号。可除了19家借钱还上了香菇的贷款,还有张丽、何荣荣两家实在拿不出钱来还贷,这成为了王桂兰的一块心病。

王桂兰眼里没有泪,并不是她心里没有痛。她的痛,不是因自己种香菇赔了钱,而是她觉得是自己把姐妹们带进了一个生活的死胡同,愧对她们的信任。还有张丽、何荣荣两家还不上的贷款,让她心里难安。她常常一个人站在寒冷的院子里,望着茫茫辽东飘雪的大山,望着一片白雪茫茫的金龙湖面,一呆就是大半个小时,她感到,自己仿佛和那飘飞的雪花一样,不知道心往哪里飘摆,不知道脚要往哪里去落。

3.转机:自己累死也不能让姐妹们吃亏王桂兰湖边养鸭为姐妹还贷

看着神情恍惚的妻子,一辈子相濡以沫的丈夫张运福更是难受和心疼,他知道,老妻是愧意乱了心,这病因善起,因善积,不是几句劝就能解了的。没办法,他只得在一个人忙完家务活后,默默地陪着老伴站一会儿,陪伴,是他帮妻子疗伤的最好药方。就这样,他们从冬天一直挨到天暖,直到2010年春天,金龙湖畔的冰化了,几声远方来的野鸭子的鸣叫,忽地惊醒了王桂兰,她说,金龙湖、金龙湖,鸭子,鸭子

此时,王桂兰的脸上绽放了笑意,她对丈夫说:我要到湖上养鸭子挣钱,替两姐妹还贷。

看着妻子坚毅的目光,丈夫张运福心中升满了敬佩。一辈子和妻子风风雨雨地走来,他心里最清楚老伴是怎样的人。自打王桂兰嫁到张家,就用她的贤惠孝顺先后赡养送走了公公、有病的大伯子2位老人,帮着身为老大的他为3个弟弟娶上媳妇,至今80多岁的婆婆、78岁的娘家妈还得靠她伺候。这样的老伴,一辈子心中都装满善良,你让她眼看着姐妹们因为相信她发展香菇欠下贷款钱还不上,她心里能安吗?因此,张运福决定和妻子一道,用两人的肩膀担起替姐妹还贷的担子。

2010年清明节一过,王桂兰老俩口就在江边几亩自家的自留地里干了起来。提起那年的辛苦,王桂兰至今想起来都是酸酸地,那叫一个累呀。每天天刚亮,夫妻俩就在江边清房场,直到忙活到上午九点多种,王桂兰一个人回家做饭,为两位老娘梳洗打扮,夫妻俩简单吃一口饭,再回到江边继续干。王桂兰说,每天干活累得直不起腰、迈不开腿,更不能容忍的是,江边蚊子多,一天一个人身上被蚊子要咬几十个大包。就这样,在夫妻俩的日夜拼命劳作下,他们盖起了6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和一个可供两人居住的20平方米的小窝棚。接着,他和老伴又向乡里的信用社贷款3万元钱,在朋友的介绍下,专程坐车到辽阳的灯塔县,以每只5元钱的价格,买下了2400只金锭鸭,开始了养鸭为姐妹还贷的日子。

4.希望:养鸭路通了替姐妹们还了贷带乡亲们致了富

两个月后,鸭子开始产蛋了,每天1500多只蛋,又使夫妻俩发愁了,这么多的蛋往哪里去卖呀?没办法,夫妻俩只得跑乡里、县城去推销,看着人们不认,又降低价格以每只1元钱的价格卖给市场。到冬天,王桂兰终于获得了收成,当年她们共收入10万元钱,扣除本钱5万元,夫妻俩还剩5万元红利。那一天,王桂兰把5万元钱一张张摆在家中的土炕上,养香菇失败时没流一滴眼泪的她抱头大哭,她以此种方式,慰藉自己和丈夫一年的辛劳。

第二天,她和丈夫坐车赶了5里山路来到乡信用社,郑重地还上了张丽、何荣荣两家种香菇欠下的2万元贷款和自己养鸭贷的3万元贷款。还完贷款走出信用社,王桂兰感到心里轻轻松松的,她觉得,让姐妹们在人生中卸下不良贷款记录,是她此生最大的宽心事儿。

王桂兰和丈夫金龙湖边养鸭致富后,不仅帮姐妹们还上贷款,更让她看到养鸭致富是湖边百姓致富的好路子。为此,她买来大量的书籍,不顾老眼昏花开始钻研养鸭技术,通过刻苦摸索和自己反复实践,夫妻俩掌握了一手经验丰富的养鸭知识。在此基础上,她又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申请并注册了金哨湖鸭蛋的商标,使自己的鸭蛋有了响当当的品牌。

王桂兰帮助乡亲养鸭还贷的事,在金龙湖四处流传,同时也载誉着诚信二字在县内外赢得客户的青睐。如今,她家的鸭蛋不用出门就被客商收购一空,产品顺畅地走俏北京、沈阳、大连等市场,每年产值10万多元。

王桂兰富裕了,她心里还惦念那些没有摆脱贫困的乡亲们,只要是村民真心实意想跟她学养鸭的,她就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一整套养殖技术。有两户贫困户看见王桂兰养鸭致富,想养鸭但又没有钱买鸭雏和饲料。王桂兰知道后,二活没说,村民没有饲养资金,王桂兰就将自己繁殖的鸭雏和饲料供应给他们,不懂技术,王桂兰就将饲养技术教给他们,还帮助他们销售鸭蛋,销售后再还鸭雏款和饲料款,帮助他们一个个走上致富之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养鸭的乡亲,王桂兰从鸭场的选址、规划、设计到鸭舍建设和后期种鸭养殖、种蛋孵化等知识,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做到所有养殖户实现健康养殖,科学管理,确保养殖户一次性成功。在王桂兰的带领下,沙尖子的养鸭业已初具规模,50多户乡亲走上了致富之路。

王桂兰靠诚信求得了生存之路,靠科技求得了发展之道,不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好评,也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再一次彰显了诚信的力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1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