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猪死精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正在养猪配种实践中,不论是进行人工授精或者是自然本交,常常会发生种公猪死精症或无精症,从而导致受配母猪屡配不孕,不能按计划配种繁殖。这不仅增加了种公猪和受配母猪的饲养成本,而且整个猪群的繁殖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公猪死精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养猪生产中,公猪的饲养管理非常的重要,在饲养种公猪时不但要考虑到种公猪的品种特性、生产性能,还要考虑到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因为种公猪精液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种猪死精增多的现象极为常见,这会给生猪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种公猪死精增多的原因较多,在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引起死精的原因,并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工作,以提高种公猪的繁殖性能,从而提高精液的品质。

1、原因分析

1)使用因素死精常见于长期闲置不用的公猪,第一次采得的精液中大量精子老化死亡。生产公猪应合理安排使用,若长期闲置不用,必须在恢复公猪使用前2周开始采精检测。
2)营养因素长期营养缺乏的公猪精液中死精较多,任何药物治疗都难收到良好效果,改善营养状况是使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若精子的死亡是大面积的.在全场公猪中所占比例较大,则就应当考虑饲料问题,如饲料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矿物质锌、硒、锰等的含量是否满足营养需要。在提供充足合理营养的前提下,可用如下方剂治疗:淫羊藿10g,肉苁蓉l5g,山药20g,枸杞12g,龟版20g,巴戟天l2g,菟丝子l5g。水煎去渣,取汁拌料,每日l剂,分早、晚喂服.
3)有害物质影响射精和采精过程中混有尿液或其它有害物质(如消毒剂)会造成精子突然全部死亡。所以,采精过程不但要求无菌操作,而且更要注意不要混入任何异物。
4)疾病因素睾丸、附睾、副性腺发生炎症时,精液酸性物质增加,使精液的pH值由平时适于精子存活的偏碱性的6.8~7.6,下降至精子最低存活要求的6~6.5以下,导致精子死亡;另外,炎症时,有时因为精液内存在大量红细腹、白细胞或脓汁,粘稠度会显著增加.有时因为炎性分泌物大量增加使精液稀薄。也会造成精子死亡。在精子发生异常变化的同时,伴有阴囊肿大或睾丸萎缩。炎症的发生常由创伤、传染病(布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乙脑、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病等)引起。应采取隔离对因治疗,杀菌消炎、消除病因。
5)应激因素严重应激,如持续高温高湿,阴囊温度调节失控、发热性疾病引起的高烧、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注射疫苗或驱虫及饲喂霉变饲料等因素都能引起精子突然死亡。

2、预防措施

加强种公猪的营养。提高科学合理的日粮,保证充足的营养。公猪只有摄取到充足的营养,才可生产出高质量的精液。精子的形成主要原料为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要合理搭配种公猪的日粮,提供优质的蛋白质,日粮中粗蛋的含量不能低于14%,另外,还要注意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量。在养殖过程中要饲喂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如胡萝卜、南瓜、青草等,以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合理的使用种公猪。要根据种公猪的年龄和体况来安排配种与采精的频率,避免出现使用过度或者长期闲置的现象发生。一般1~2岁的青年公猪,要求每周配种或采精2~3次,壮年公猪每天1~2次,但是要间隔8~10h,并且要求连续使用4~6天后,休息1天。夏季要选择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段配种,冬季则选择在较为暖和的中午配种。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4年,对于不宜留为种用的种公猪要及时淘汰。

做好配种工作,减少配种时发生应激,因此不可粗暴的对待公猪,尤其是青年公猪,在配种或者采精时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并要注意规范操作,如果包皮内有积尿,要先将其挤出后再配种或采精,以防止尿液或者消毒药剂混入精液。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应激。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舍内的温度,给种公猪饮用清凉的饮水,并调整日粮的配方,从多方面入手减少应激的发生,可以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等来预防或者缓解热应激。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都要驱赶种公猪运动1~2次,每次保持1h左右,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精液的品质。在对猪群进行药物保健时,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饲喂时要注意饲料的品质,不可饲喂种公猪发生霉变的饲料。免疫接种或驱虫时要避开配种期或采精高峰期。

相关阅读

河蟹脱壳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河蟹蜕壳是其生长的一个关键阶段,每蜕一次,就长大一点,如果进行得不顺利,不仅影响生长,还易引起死亡。死亡原因如下:
一、体质弱,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时,甲壳硬、体质健壮、体表无伤、胸足齐全的容易蜕壳;反之,体质差、受过伤的即容易引起死亡。
二、水质不适宜。河蟹蜕壳时对水中溶氧要求较高,喜清瘦、无污染的水体,河蟹蜕壳大多在离水10-20厘米的近岸边进行;水质不好、溶氧不足即对河蟹蜕壳不利。
三、饵料中缺乏钙等微量元素。壳长不硬,蜕壳也困难。平时需补充大量的钙铁等元素,食料中应加些贝粉或者钙片。
四、敌害侵袭。河蟹在蜕壳时,易遭受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生物的侵袭,有时甚至发生互相残杀。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如下几条预防措施:
一、调节好水位。河蟹蜕壳时池水不宜过深,防止因水的压力过大而给蟹蜕壳带来困难,故河蟹便于在浅水区自行蜕壳。另外,河蟹蜕壳必须带水,离开水就无法进行,所以池水要保持一定的水位。
二、清除池中敌害。河蟹蜕壳时喜欢爬到安静而隐蔽处,故可在蟹池边栽种漂浮和沉水植物,使河蟹得到隐蔽而不受惊扰。但要注意,放入的水草不能满池覆盖。
三、在河蟹蜕壳期要增加对动物饵料的投喂,防止脱壳期互相残杀。
四、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河蟹生长旺季大量投饵时,要注意及时清除吃剩的饵料。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

池塘养蟹变懒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在养蟹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常有一些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且个体较小,这就是养蟹户常说的“懒蟹”。
一、池蟹变懒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地农户多年养蟹经验,造成“懒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养殖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对水体中的溶氧要求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溶氧过低,河蟹不吃食、不蜕壳。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则大部分离开水体,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能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且个体也难长大,形成“懒蟹”。
2、养殖水位变动频繁。河蟹属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存,正常情况下,它常打洞于潮间带,洞口在水面上,洞底略低于水面,洞内少量存水。如果养殖水体水位时高时低,变化频繁,河蟹的洞穴也就随之变动。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徒,便长期空居洞中,最终形成“懒蟹”。
3、水体中缺少漂浮物。水中溶氧量较低时,河蟹往往会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面有漂浮物,它就能爬上去,过一段时间又自动下水。如果水体中无适量的漂浮物,河蟹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形成“懒蟹”。
4、饵料投喂不均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有时投喂饵料不均匀或投喂量不足,常有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穴里,不肯出来觅食,最终形成“懒蟹”。
二、预防措施
为减少“懒蟹”的形成,提高养殖效益,在管理上应根据以上造成“懒蟹”的原因,及时对症采取措施。
1、做到定期换水。一般每隔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进水总量的30%左右,以保证水质,提高水体溶氧量。
2、适期控制水位。寒冬和盛夏,水体应适当加深,以保持水温恒定。早春和晚秋,水位要略低,以提高水温。
3、科学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投饵。投饵点数量应根据池塘面积大小、河蟹数量合理确定,布点上力求均匀,让河蟹都能觅食饵料。
4、增设栖息场所。面积较大、放养密度较大的成蟹养殖池,池塘中间要建造蟹岛和增加养殖水体漂浮物,作为河蟹的活动和栖息场所。
5、控制放养密度。以增加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减少“懒蟹”的发生与形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2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