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肺疫又被称之为猪巴氏杆菌病,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散播,为禽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烧、咽喉肿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染病于中小猪,病情快,尤其是最急性型,死亡率极高。猪肺疫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每年都给各国养殖业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本文对这种疫病的疾病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进行论述,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做好疾病防控。

1猪肺疫的疾病诊断要点

1.1诊断要点

猪肺疫的诊断可以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确诊。

从流行特点来看,大小猪均易被感染,小猪感染几率较大一些。此病的传染源为病猪或者是健康带菌猪,病原体多集中在病猪器官病灶处或者是健康带菌猪的肠道、呼吸道处,随着分泌物或者排泄物被排出体外,而后经过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进行传染。这种疫病常年可感,不分季节,并发性较强,部分地区还呈流行性扩散。

从临床症状来看(/),猪肺疫有最急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类,每一种类病发症状都不相同,其中最急型病程最短,为1~2d,呈现败血性症状,体温骤升至41℃以上,咽喉肿胀,口鼻流有气泡,呼吸困难,食欲废绝,呈犬卧状。病症后期在耳根、颈部及其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紫色,有的伴有血点,多死于窒息。急性病症病程稍长的为4~6d,败血症状较轻,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染病初期体温升高、干咳、便秘后腹泻,后期皮肤出现紫斑。慢性型病症病程较长,为两周以上,表现为慢性肺炎亦或是慢性肠胃炎症状,持续咳嗽、体温忽高忽低、精神萎靡、消退瘦弱,皮肤时有湿疹发生,病程后期伴有腹泻,最后多因衰弱而死。

从病理变化来看,最急型咽喉、颈下皮肤、全身淋巴呈现组织水肿,肺部病变明显、充血水肿。急性型症状较轻,肝变区切开呈现暗红、灰红色,中央有干酪样的坏死灶,胸腔有浑浊液体,胸膜附有白色纤维。病程较长的,胸膜开始粘连。慢性型表现为肺部组织大部分肝变,有大块的坏死灶或化脓灶,胸膜粘连在一起。

1.2区别诊断

在疾病诊断中,猪肺疫极易与猪急性咽喉型炭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等相互混淆,因此,在日常诊断中要注意与类似病症做好区别诊断。

1.2.1猪急性咽喉型炭疽

这种疫病主要侵害颌下、咽后及颈前淋巴结,而肺没有明显的发炎病变。最急件猪肺疫的咽喉部肿胀是咽喉部周围组织及皮下织的出血性浆液性炎症,肺有急性沛水肿和肝变等病变。涂片用碱性美蓝液染色后镜检,炭疽可见到带红色荚膜的大杆菌,猪肺疫可见到两端浓染的长椭圆形小杆菌。

1.2.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这种疫病的病变局限于呼吸系,肺炎肝变区呈一致的紫红色,而猪肿疫的肺炎区常有红色肝变和灰色肝变混合存在。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不同的病原体。

1.2.3猪气喘病

这种疫病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体温不高,其全身疗状轻微。肺炎病变呈胰样或肉样,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对称,无化脓或坏死趋向。猪肺疫与上述症状和病变有明显区别。

2猪肺疫的防治方法

2.1猪肺疫的治疗

一旦在猪群中发现有猪感染猪肺疫,一定要及时隔离治疗。可以说,发现越早,治疗措施越得当,取得的治疗效果也就越明显。当下治疗猪肺疫最好的抗生素包括了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等,但是这种疫病的病原体极易产生耐药性,所以说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若无明显治疗效果则应该立即进行更换。用量选择如下:氯霉素10~30mg/kg体重,庆大霉素1~2mg/kg体重,四环素7~15mg/kg体重,上述药物可选择一种按照2次/d的量进行注射,一直注射到猪体温下降、食欲恢复正常为止。一旦说某种药物没有治疗效果,应该立刻进行更换。刘洋,李景丽在《3例猪肺疫的诊断与处理》一文中,提出用庆增安肌肉注射0.1mg/kg体重,每日注射2次,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大量的实验证明,磺胺类药物对于猪肺疫的治疗也很有效,常用药物有磺胺嘧啶,用浓度为10%的磺胺嘧啶钠溶液,小猪20ml的注射量,大猪40ml的注射量,每日肌肉注射1次,或按0.07g/kg体重,每日肌肉注射两次。10%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0.07g/kg体重,每日肌肉注射2次。另外,磺胺嘧啶lg、麻黄素碱0.4g、复方甘草合剂0.6g和大黄末2g,调匀为一包,10~25kg的猪服l~2包、25~50kg的猪服2~4包,50kg以上的猪服4~6包,每4~6kg服1次,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2猪肺疫的预防

针对本病的病发情况,猪肺疫的疾病预防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善饲养管理和猪群的养殖环境,消除一切减弱猪群免疫力的外在因素。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猪舍内温度控制,避免猪群因为天气变化或者是寒流来袭而导致感冒。在饲料的供给中,多汁、青绿饲料要按比例调节配给。在日常饲养管理消毒工作的开展中,要针对猪巴氏杆菌对消毒药物抵抗弱的特点,经常用石灰水对猪舍及一切饲养工具进行消毒,尤其是转运生猪的车辆、仓库等等。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免疫接种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可以选择猪肺疫疫苗皮下注射或者是口服,大小猪一律注射5ml的量。如果猪舍中有病猪或者是疑病猪出现,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病死猪则要深埋或者烧毁。同时,未患病猪要积极药物预防,待到病情稳定后,可在用疫苗免疫1次。

参考文献

张庆茹,张铁.应激综合征诱发猪肺疫与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中国兽医杂志,2002(03):46.

熊文康,李嘉欣.猪肺疫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中国兽医杂志,2006(04):87-89.

李跃伟,周彦.几种药物对猪肺疫的治疗效果比较.湖南畜牧兽医,2008(01):13-15.

杨晓,李路民,郭焕新.合成马丁汤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对猪肺疫巴氏杆菌培养菌数影响试验.北方牧业,2004(12):23-25.

刘洋,李景丽.3例猪肺疫的诊断与处理.养殖技术顾问,2011(08):134.

相关推荐

牛肺疫的临床症状 牛肺疫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肺炎。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肺疫的临床症状牛肺疫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情况

本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主要侵害3~30月龄的犊牛,成年牛不易感染。饲养管理不善,牛栏潮湿、闷热、通风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及饲料霉烂变质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2~4周,最长可达4个月。按病情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病例多不见典型症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高达40℃以上,呈稽留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顿,食欲和反刍废绝,两眼流泪,结膜潮红,口流涎沫,鼻流涕,鼻镜干燥,口温高,呈短声干咳,尤其早晨或饮水时咳嗽更为明显,叩诊胸部有痛感,不愿行走,呼吸急促,有时呻吟,脉搏增快。多数病牛头、颈部肿胀,结膜发绀,有的排稀粪或血痢。

亚急性型症状比急性型稍轻。

慢性型病牛消瘦,遇凉或偶尔发生干性短咳,叩诊胸部有的有浊音区,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

3、病理变化

病牛初期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肺炎性充血、水肿,呈鲜红色或紫红色。

中期呈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肺肿大、增重,呈灰白色。

后期肺部病灶坏死,被结缔组织包围,有的坏死组织崩解,形成脓腔或空洞,有的病灶完全瘢痕化。

4、临床诊断

病畜呈稽留热、咳嗽、肺部有啰音。

剖检时,肺膨胀、充血和出血,间质水肿,切面呈现大理石样病变,喉头黏膜出血,颈部和下颌部周围组织炎性水肿和胶样浸润,胸腔有混浊液体,多处淋巴结肿胀,肠黏膜充血、出血明显。

定性确诊可借助血清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

5、防治措施

5.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工作。夏季避免圈舍内牛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冬季要注意圈舍保暖,同时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饲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草,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滋生和蔓延,可采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每周消毒1~2次。

做好牛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在疫病发生区域和受威胁区域每年定期给牛只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连续接种3~5年。

定期进行药物保健。用清肺止咳散500g拌料500kg,任其自由采食4天。

5.2治疗

采用保健药物倍量饮水、拌料口服的同时,用咳喘灵、瘟毒清,头孢王分别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2~3天即可见效。

中药疗法,以24月龄犊牛为标准,具体用量为:银花、连翘、射干、大黄、黄芩、寸冬各50g,山豆根、黄连、僵蚕、蝉蜕、桔梗、甘草各30g,木通20g,生石膏100g,水煎,每天1剂,分2次灌服,连用数天即可。

牛肺疫的病原
牛肺疫丝状霉形体,过去称星球丝菌。细小,多形,但常见球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存在于病牛之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中。日光、干燥和热力均不利于本菌的生存;对苯胺染料和青霉素具有抵抗力。但1%来苏儿、5%漂白粉、1%一2%氢氧化钠或0.2%升汞均能迅速将其杀死。十万分之一的硫柳汞,十万分之一的“九一四”或每毫升含2万一10万国际单位的链霉素,均能抑制本菌。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讲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粘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分钟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团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5-8天。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使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①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②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③浆液纤维素牲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
防制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及防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
本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牛肺疫是牛的一种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咳嗽,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急促,喉部及前胸、四肢关节发生水肿.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 猪肺疫的防治措施


猪肺疫又称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锁喉风。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或表现为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本病分布很广,发病率不高,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呈散发性发生。为了更有效的防治该类疫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现将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猪肺疫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流行病学

病原体。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小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存在荚膜,没有鞭毛,没有芽孢。取血液、组织以及新分离培养物进行染色,发现两极浓染,呈革兰氏阴性。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24h培养,长出露滴样的半透明灰白色小菌落,且不具有溶血性。接种在血清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放在45℃折射光线下进行观察,且根据菌落的荧光往往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即无荧光型、橘红色荧光型、蓝绿色荧光型。

流行特点。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不仅猪能够感染发病,还能够导致其他多种动物和人类感染发病,但不同动物之间基本不会互相传染。正常情况下,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内就存在该菌,但数量较少,只能够产生较多的毒力,但如果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冷热交替、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圈舍潮湿,缺乏营养,经过长途运输,感染寄生虫病等,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病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产生较强的毒力,并通过淋巴循环侵入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猪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将大量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圈舍、饲养用具、饮用水以及饲料发生污染,如果健康猪接触或者食入就会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猪发病时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2℃左右,食欲明显减退,呼吸困难,且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并在耳鼻、胸腹等皮肤存在明显的出血性红斑。临死前往往呈犬坐状姿势,并发出痛苦低沉的喘鸣声,且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急性型。病猪主要呈现纤维性胸膜炎症状,体温升高,出现气喘,且有大量鼻液流出,还形成脓性眼屎,后期皮肤逐渐出现红紫色病斑。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5天,如果没有发生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该类型病猪的主要是出现慢性胃肠炎和肺炎症状,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长时间咳嗽等,有时甚至会导致关节发生肿胀。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半个月,容易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猪流感。二者相似之处是发病急,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并伴有痉挛性咳嗽等,且通过剖检都能够看到纤维素块。二者区别猪流感通常只会导致猪出现发病,而其他动物较少发生,且往往在冬季容易出现流行,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且不会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犬坐姿势等症状。

猪瘟。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都明显升高,食欲废绝,且在皮肤形成血斑。区别是猪瘟不会导致病猪出现咽喉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症状,且通过剖检发现主要是发生出血,主要在淋巴结及肾脏处发生败血症病变,脾脏呈黑色,且发生梗死,慢性型能够在回肠末端、盲肠、结肠等处形成溃疡或者发生特征型坏死。

猪丹毒。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停止采食,皮肤发生变色,最急性型都能够使其突然发生死亡,慢性型往往会出现关节炎等。区别是猪丹毒不会导致病猪咽喉发生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通常剖检发现脾脏呈樱桃红色,心瓣膜间形成菜花状血栓。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主要选择使用青霉素80~160万IU、链霉素0.5~1.0g进行治疗。病猪可根据实际体重确定合理用量,一般肌肉注射2~3万IU/kg青霉素和20mg/kg链霉素,每天2次,直到机体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为止。病猪也可选择使用土霉素进行治疗,一般肌肉注射40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再选择适宜方式进行治疗。病猪也可使用10mg/kg地塞米松和2g/kg维生素,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能够具有效果。

中药治疗。取连翘、桔梗、知母各5g,大青叶、黄岑以、白药子各10g,用鸡蛋作为药引,一般每次使用2个鸡蛋,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然后取药液给病猪喂服,每天2剂,连续使用4天,但该药方只对早期猪肺疫具有疗效。取杏仁、知母、牛蒡子各5g,射干、甘草、桔梗各5g,贝母3g,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4天。

免疫预防。猪场每年在春秋分别使用猪肺疫疫苗对公猪、母猪、育肥猪进行1次疫苗免疫,每头皮下或者肌肉注射1mL(即1头份),或者也可直接口服冻干猪肺疫弱毒菌苗,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确定,添加适量凉开水稀释,然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后饲喂。猪群也可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进行免疫预防,按剂量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不论大小每头都皮下注射1mL(即1头份)。

1、猪肺疫概述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体温明显升高(42.2℃),食欲废绝,呼吸极度困难,持续性咳嗽,可视黏膜发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耳根、腹侧、四肢内侧出现红斑,死亡率高达50%。该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1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杆菌或短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常单在。用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时,菌体多呈卵圆形,两极着色深,似两个并列的球菌。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血清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称为Fg型,菌落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或有乳白色带,称为F0型;不带荧光的菌落为Nf型。本菌对直射日光、干燥、热和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均不强,但在腐败的尸体中可生存1~3个月。
1.2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小猪和中猪的发病率较高。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肺脏病灶及各器官,存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及肠管中,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传染。带菌猪受寒、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当,使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自体内源性传染。猪肺疫常为散发,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粘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1.3主要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1~5天,一般为2天左右。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3.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40~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结膜充血、发绀。耳根、颈部、腹侧及下腹部等处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不全褪色。最特征症状是咽喉红、肿、热、痛,急性炎症,严重者局部肿胀可扩展到耳根及颈部。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血样泡沫,多经l~2天窒息而死。
1.3.2急性型:为常见病型。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常做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转为慢性。
1.3.3慢性型: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关节肿胀。时发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1.4病理变化
1.4.1最急性型: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最突出的病变是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出血性浆液性炎症,切开皮肤时,有大量胶胨样淡黄色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以咽喉部淋巴结最显著。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肺充血、水肿。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脾不肿大。
1.4.2急性型:有肺肝变、水肿、气肿和出血等病变特征,主要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病程稍长者,肝变区内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有浆液浸润,肺炎部切面常呈大理石状。肺肝变部的表面有纤维素絮片,并常与胸膜粘连。胸腔及心包腔积液。胸部淋巴结肿大,切面发红、多汁。支气管、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黏液,气管黏膜有炎症变化。
1.4.3慢性型:肺有较大坏死灶,有结缔组织包囊,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心包和胸腔内液体增多,胸膜增厚、粗糙,上有纤维絮片与病肺粘连。无全身败血病变。

2、类症鉴别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2.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2.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不同肝变期肺炎灶,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2.4细菌学检查
2.4.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
工程统计源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4.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2.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2.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牛肺疫的临床症状 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肺炎。牛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可分为两种形式,常在地区多呈散发的慢性经过;新暴发地区,则多呈迅速流行的急性经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肺疫的临床症状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临床发现有肺炎症状时,即可怀疑有该病存在。在确知牛肺疫已经发生的地方,根据呼吸器官的特征性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痛性弱力咳等。听诊时的胸膜摩擦音、支气管呼吸音、健侧肺部代偿性呼吸所引起的肺泡音增强,通常可以将急性或亚急性病牛辨认出来。至于慢性病牛的诊断只能依靠临床检查,则往往不易准确,因此应与其他诊断方法配合进行。

2、病理学诊断

只有肺部肝变的大理石样变化,还不能确定为该病,因为肺脏切面的大理石样纹理并非该病的特征性变化。只有浆液性浸润的肺小叶间结缔组织,特别是淋巴管的扩张,血管的栓塞和淋巴管的凝塞或有结缔组织包围的特征性坏死块,才是该病的独特病象,可以进行可靠的诊断。但对初期和治愈病例,上述特征性病变不明显,需要综合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判定。

具有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的犊牛,如在关节腔内积有黄色浆液及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时,则应将此渗出物以无菌手续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证实该病。病牛的材料组织学检查,在诊断上也有一定意义,必要时要配合进行。

3、血清学诊断

3.1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在实践中应用很广,是该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主要方法。使用的抗原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感染发生胸膜炎的牛的胸腔渗出液,经用生理盐水稀释测定有效滴度后供用;另一种是用一般培养方法所获得的死菌体悬液。前一种抗原在我国广泛应用,对防治该病起到一定作用。有人曾用此抗原对269头患牛做了反复采血检验,并以多批抗原做比较实验的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反应与剖检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2%-98%。在补体结合反应成疑似反应的牛中,剖检证实有60%的阳性。各批抗原的补体结合反应实验与剖检结果相对照也有少数不相一致的。这种误差有时与抗原性能有关,有的是血清中补体结合物质的出现和存留时间不一定与病理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二者不相符的例子,其中不全治愈的病例,补体结合反应往往呈阴性。

在对该病已被控制或无病地区的牛进行补体结合反应检验时,可能有1%-2%的非特异性反应。接种牛肺疫菌苗的牛群,有一部分会出现阳性或疑似反应,一般能持续3个月左右。所以对接种菌苗的牛群作补体结合反应检验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诊断意义。如上所述,在该病检疫过程中,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等综合分析控制,必要时复检,可收良效。

3.2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操作虽简便,但因凝集素在病牛体内持续时间短,所以不如补体结合反应准确。在该病发生地区,也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玻片凝集反应,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用。

4、细菌学诊断

用无菌手续采取病变材料,包括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及淋巴结等,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马丁肉汤和马丁琼脂(pH值7.6-8.o),在37℃温箱中5-7天可获取病原体的纯培养。若为污染病料,可在培养基中加入o.05%醋酸铊,以抑制某些杂菌的生长。

经培养获得的纯净病原体,可涂片染色做显微镜检查。涂片要自然干燥或放入温箱内干燥,不能用火焰固定。最好用姬姆萨或瑞氏液染色,因一般染色剂不但染色差,而且有残渣沉着于玻片上不易辨认。

5、生物学诊断

为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真伪,可用纯净的胸腔渗出液或培养物,接种于犊牛皮下,如为牛肺疫病原体时,则接种犊牛发生特征性皮下蜂窝织炎或关节炎。总之,在牛肺疫的诊断中,应以综合诊断为原则,分析各方面的检查结果,然后进行最后判断,而不应该依据一部分的材料作出全面的结论。特别是只在血清检验发现阳性反应时,或对单纯有明显呼吸器病状的病牛进行诊断时,或对临床检查和剖检结果都有可疑而又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等时,则综合以流行病学、临床、血清学、病理、细菌和生物学等方面材料进行判定。

牛肺疫的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讲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粘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分钟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团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5-8天。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使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①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②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③浆液纤维素牲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
防制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及防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
本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牛肺疫是牛的一种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咳嗽,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急促,喉部及前胸、四肢关节发生水肿.

猪肺疫的流行病学 猪肺疫的猪肺疫的及防控措施


猪肺疫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呈败血症变化,咽喉部肿胀,高度呼吸困难。现介绍:猪肺疫的流行病学猪肺疫的猪肺疫的及防控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流行病学

猪肺疫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健康的带菌猪,主要是中、小猪容易发生该病,而成年猪较少发生。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初秋末、气候突变、闷热、潮湿、多雨的阶段容易发生,且病猪的喉头、鼻黏膜和扁桃体内往往都存在病菌。一般来说,猪群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骤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突然更换饲料、长期缺乏营养、感染寄生虫病以及圈舍过于潮湿、闷热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或者感染某种传染病时,导致病菌趁机侵入到体内,并大量繁殖,从而发生该病,即内源性感染,这种类型往往呈散发性。病猪体内的病菌毒力明显增强,能够导致其他健康猪被感染。对于流行性猪肺疫主要是发生外源性感染,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可经由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尸体的血液、内脏等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从而经由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其他器物通过消化道感染出现发病,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以及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被传染,还能够通过皮肤或者黏膜损伤以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猪往往伴有高热症,体温最高能够达到41℃左右,且咽喉部发生热痛性肿胀,严重感染时甚至导致颈部、耳根处都发生肿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呈现张口呼吸。病猪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混杂血丝,大部分呈犬卧姿势。发病后期,病猪躯体下部皮肤发生变色,呈深红色,大部分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有些病猪呈败血经过,快速发生死亡,病程只能够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病猪表现出较轻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体温急剧升高,达到41℃左右,伴有短暂的干咳,呼吸严重困难,并有脓性分泌物从口鼻流出,在胸部按压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皮肤表面发生明显的红斑症,大部分在1星期时间内发生死亡。

慢性型。病猪呈现明显的慢性肺炎症状,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体温忽高忽低.食欲废绝,体质渐进性消瘦。有些病猪会伴有关节疼痛,皮肤出现湿疹。另外,大部分病猪发生腹泻,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脏、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使用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大量革兰阴性杆菌;经过瑞氏染色能够看到单个散布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中央微凸,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脾脏、肝脏等新鲜病料直接在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在鲜血培养基上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淡灰色,表面湿润,周围没有形成溶血,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没有长出细菌。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脏、脾脏、肝脏等组织,一般以10g适宜,彻底研碎后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取健康无病的小白鼠8只,分成2组,每组4只。其中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0.2mL的生理盐水,试验组每只注射等量的上述悬液,经过48h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在大约24h发生死亡。对死亡小白鼠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肺肝、脾脏存在出血点,黏膜发生出血;取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经过瑞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场可定期接种猪肺疫疫苗来预防该病,通常选择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即在疫苗中添加适量的冷开水进行稀释,然后添加在少量的饮水或者饲料中喂服。任何大小的猪,全部口服1头份,操作方便,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但禁止采取注射。

疫情处理。猪场发生该病后,养殖场(户)业主要及时报告给当地兽医主管部门,而主管部门要根据病猪的数量和轻重程度等加强疫情监测。同时,养殖户要对圈舍、周围环境以及各种用具使用生石灰或者其他消毒药物进行全面消毒,并对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病猪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食槽、垫草以及其他物品等,要集中堆积到统一地点,然后覆盖塑料薄膜,放在阳光下暴晒,经过深度发酵来杀死病菌。

药物治疗。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将其隔离,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例如,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猪,可按体重使用30mgjkg氟苯尼考注射液,并在其中添加o.1%维生素C溶液,混合均匀后用于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病猪,可按体重使用25mgjkg氨苄青霉素,并在其中添加o.1%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通常有所好转。

猪肺疫的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粘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潮湿,多雨发生较多,营养不良、长途运输、饲养条件改变、不良等因素促进本病发生,经常集中发病。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最急性型:未出现任何症状,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心跳急速,可视粘膜发绀,皮肤出现紫红斑。咽喉部和颈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延至耳根、胸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常呈犬坐姿势,伸长头颈,有时可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有时带有血色。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病情往往迅速恶化,很快死亡。死亡率常高达100%,自然康复者少见。急性型:本型最常见。体温升高至40~41℃,初期为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有时混有血液,后变为湿咳。随病程发展,呼吸更加困难,常作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废绝,皮肤出现红斑,后期衰弱无力,卧地不起,多因窒息死亡。病程5~8天,不死者转为慢性。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慢性胃肠炎。时有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有少许动液性或脓性鼻液。关节肿胀,常有腹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有痂样湿疹,发育停止,极度消瘦,病程2周以上,多数发生死亡。
潜伏期1—5天。最急性型,晚间还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现症状,病程稍长,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日,死亡率100%。急性型(胸膜肺炎型),体温40—41℃,痉挛性干咳,排出痰液呈粘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后成湿、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卧,初便秘,后腹泻,在皮肤上可见淤血性出血斑。慢性型,持续有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粘液,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消瘦,腹泻,经2周以上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最急性与急性猪表现为败血症与胸膜肺炎。患猪部红肿,呼吸困难,粘膜及皮肤发绀,体温41-42℃,病程1-2日。慢性型见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流脓性鼻液,消瘦,衰竭。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全身粘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尤以喉头及其周围组织的出血性水肿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有大量胶胨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点。肺急性水肿。脾有出血但不肿大。皮肤有出血斑。胃肠粘膜出血性炎症。急性型:除具有最急性型的病变外,其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粘液。肺有不同程度肝变区,伴有气肿和水肿。病程长的肺肝变区内常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浆液性浸润,肺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慢性型:尸体极度消瘦、贫血。肺脏有肝变区,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面有结缔组织,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与支气管相通。心包与胸腔积液,胸腔有纤维素性沉着,肋膜肥厚,常常与病肺粘连。有时在肋间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扁桃体、关节和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急性型:除了全身粘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胸膜与肺粘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粘膜发炎有泡沫状粘液。
慢性型: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诊断方法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诊。
1、与类症鉴别:在临床检查应注意与急性猪瘟、咽型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弓形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取静脉血(生前),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3、猪肺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猪瘟或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采取病料做动物试验,培养分离病源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最急性病例由于发病急,常来不及治疗,病猪已死亡。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猪肺疫都有一定疗效。抗生素与磺胺药合用,如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则疗效更佳。914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一般急性病例注射1次即可,如有必要可隔2~3天重复用药1次。在治疗上特别要强调的是,本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有条件的应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预防:(1)预防免疫每年春秋两季定期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肺疫口服弱毒菌苗进行两次免疫接种。也可选用猪丹毒、猪肺疫氢氧化铝二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苗。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7天内,禁用抗菌药物。(2)改善饲养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早期断奶。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程序;封闭式的猪群,减少从外面引猪;减少猪群的密度等措施可能对控制本病会有所帮助。(3)药物预防对常发病猪场,要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进行预防。
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目前生产的猪肺疫菌苗有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猪肺疫eo—630活菌苗、猪肺疫ta53活菌苗、猪肺疫c20活菌苗五种,使用、保存和注意事项按说明书。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
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无异常变化合群饲养。
疾病原因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0.5~1微米。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菌体多呈现卵圆形,明显两极浓染,不运动,有荚膜,不产芽孢。本菌为兼性厌氧菌,通常在高营养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不溶血,不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主要生化特性有氧化酶阳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

猪肺疫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控方法


摘要:猪肺疫也叫做猪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高热、呼吸困难以及败血症,且主要病变是肺脏发生水肿,肝脏变性,纤维素性炎症,支气管、气管黏膜出血炎症,咽喉部以及周围结缔组织发生出血性浆液性浸润。

1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病猪在呼吸、打喷嚏以及咳嗽的过程中,会经由呼吸道喷出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通过飞沫的形式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另外,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含有病原体,在自然环境中风干后随着空气飘散到各处,从而容易被其他猪只吸入,进而引起该病。

土壤传播:病猪的排泄物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其直接进入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被病原体污染。由于该病原体的生存适应能力非常强,其通常能够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当易感猪接触到这种污染有病原体的土壤就会感染该病。另外,由于目前大部分养猪业圈养都采取水泥地面,导致排泄物直接在空气中裸露,从而造成土壤和空气的双重传播,促使该病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通过污染的饮用水和饲料进行传播:病猪通过呼吸道或者排泄物排出的病原体等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正确处理,就容易导致饮用水和饲料被污染,当其他易感猪食入这些污染有病原体的饮用水和饲料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容易出现,猪只一般在晚间能够正常采食,第二天清晨突然发生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猪,会表现出高热,体温升高达到41~42℃,体质衰弱,停止采食,卧地不起,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咽部红肿坚硬,且伴有发热,症状严重时局部肿胀甚至能够扩散至颈部、耳根。当病猪呼吸非常困难时,往往伸颈呼吸,呈犬坐式,有血样泡沫从口、鼻流出,可视黏膜发生充血,明显发绀,颈部、耳根、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存在红斑。病程一般只能够持续1~2天,出现呼吸症状后症状快速加重,接着迅速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这是该病常见和主要的类型,病猪不仅会具有败血症状,还会出现急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发病初期出现痉挛性干咳,有黏液从鼻孔流出,呼吸困难,发病后期转变成湿咳。对胸部进行触诊会伴有痛感,进行听诊能够听到磨擦音和啰音。随着病程的进展,呼吸更加困难,呈犬坐式,并张口伸舌呼吸,可视黏膜发绀,出现脓性结膜炎。病猪先出现便秘后发生腹泻,病程末期心脏严重衰弱,心跳加速,皮肤存在淤血或者出现小出血点。最终只能够卧地不起,往往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5~8天,如果耐过就会转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病猪会表现出胃肠炎症状和慢性肺炎,往往会出现持续性咳嗽,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困难。有时还会发生痂样湿疹,关节出现肿胀,食欲减退,往往伴有腹泻。机体进行性营养不良,体质消瘦无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通常经过2星期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控措施

适时免疫接种:通过长期的饲养,防控该病关键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根据时间,每年最好的接种时机是春、秋两季。目前,国内主要使用两种菌苗进行接种,一种是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通常在仔猪断奶后每只皮下注射5mL,经过2星期就能够产生免疫力,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有效免疫;另一种是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猪只采取口服免疫,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进行接种。疫苗要先添加适量的冷开水进行稀释,并与饲料充分混合。通常每头口服1头份,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有效免疫。猪只免疫接种的同时,要加强护理,避免受到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卫生良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毒能力。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3~5mg盐酸强力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也可按千克体重使用20mg氟哌酸,一次性喂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还可选择使用80万~160万IU青霉素、0.5~1.0g链霉素治疗该病。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由2万~3万IU青霉素和20m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直到体温降低后的第二天停止用药。也可选择使用250~500mL5%葡萄糖氯化钠液、25~30mL恩诺沙星注射液、20~30mL30%安乃近用于治疗该病,其中5%葡萄糖氯化钠液和恩诺沙星注射液充分混合后进行静脉注射1次,而安乃近每天肌肉注射1次,连续使用2~3次。

加强饲养管理:猪只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环境良好,从而在根源上防止该病暴发。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防接种程序,同时配合保持舍内环境卫生良好,及时清除粪便,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进行消毒灭源,至少选择2种以上的消毒剂进行交替使用。在夏、秋季节,由于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因此要加强防暑降温,并进行灭蚊蝇、灭鼠工作。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后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到2000年,猪流行性腹泻已在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流行区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哺乳仔猪可造成很高的致死率,是近年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1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致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精神委顿、厌食、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肥育猪容易相互感染。

2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2.1易引起误诊的疾病

(1)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2)病毒性疾病: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等疾病。

①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或脱水,多发生于秋冬季;

②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2.2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该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一般常用荧光抗体切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等。荧光抗体切片是取腹泻48h内的患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涂片或冷冻切片,风干后固定,并加相应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若在小肠各段内检出发荧光的阳性感染细胞即可诊断。该方法不仅敏感,而且快速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确诊。

3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3.1预防措施

(1)疫苗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三联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有发病的猪场对小猪再进行二次免疫。

(2)冬春易发季节避免从疫区引种猪,如需引进种猪的要做好隔离饲养等措施。

3.2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所生产的抗病毒药物尚无确切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症状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2)对症治疗:发病猪群应及时补充电解质(如补液盐等),可有效防止患猪脱水死亡和减少仔猪死亡率,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重要一环。另外,还可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如粘杆菌素),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治愈率。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是危害养猪业的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1临床症状
1.1急性型
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败血症为临床特征;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至40.5~41.5℃,常不表现其他症状,而在1~2天死亡。病猪表现高热稽留不退,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喜卧嗜睡,恶寒拱背,步态不稳。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脓性分泌物。嘴唇内面、齿龈、口角、眼结膜、肛门和阴门,常有出血斑点。病初便秘、随后下痢,粪便内常混有黏液和血液。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全身痉挛等。病程约1~3周,后期常并发肺炎、坏死性肠炎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使病情恶化而死亡。
1.2慢性型
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临床症状;症状似急性型,但较和缓,病情时好时坏。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行走摇摆无力、食欲不振、异嗜、便秘与腹泻交替,()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生长发育迟缓,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一些病猪可因体质恶化或继发感染而死亡,一些耐过的可康复。
2实验室检查
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清学检查、猪瘟兔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生物学试验(非免疫猪种)、荧光抗体试验等。
近些年来,急性猪瘟少发,常有非典型性猪瘟(温和型)病猪出现,其特点是病情温和,病热缓慢,病变局限,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这就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3防治
目前还没有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在病的早期,可采用注射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来抢救。
3.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活疫苗进行免疫。选择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3.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进行实验室猪瘟抗原检测阴性,方可混群饲养。
3.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以防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免疫预防
(1)对一般猪场,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仔猪出生20日龄初次免疫接种猪瘟脾淋苗1头份,在6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2~3头份。公猪一年免疫两次,母猪于断奶前2~3天进行免疫注射。
(2)对曾经严重发生猪瘟的猪场(也适用于散发性猪瘟的发病场),可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肌注1头份猪瘟疫苗,间隔1小时后再让初生仔猪哺乳,至6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剂量为4~5头份。
(3)对于正在发生猪瘟的猪场,要采取超剂量免疫,每头猪一次接种8~10头份猪瘟疫苗,先注射无临床症状的猪,再注射发病猪,一猪一针头,使猪群迅速建立坚强确实的免疫力。
为确保免疫效果,疫苗注射前后10天内,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猪湿疹和疥螨的诊断与防治 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区分方法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科学养殖与饲养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生猪常见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近几年的生猪屠宰检疫中,猪皮肤病仍较为常见,虽然其传播速度与死亡率不如病毒性疾病高,但其严重阻碍猪生长发育与体表美观性,影响生猪肉品的销售,降低经济效益.下面把猪湿疹和疥螨的诊断与防治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区分方法。介绍给大家!

1、病原

1.1猪湿疹

猪湿疹又称湿毒症,是表皮和真皮上皮由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多因猪久卧湿地,湿毒伤及皮肤而引起,并无传染性。以患猪皮肤发生丘疹、疹块和搔痒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夏秋多雨季节、高温季节发病较多。

1.2猪疥螨

猪疥螨又称疥癣,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于动物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疥螨是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在宿主的皮肤内挖掘隧道并在其中寄生,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并在此处发育和繁殖,分泌有毒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炎症。以患猪皮肤发炎、脱毛、奇痒、高传染性为特征,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2、发病诱因

2..1猪湿疹

猪湿疹是由于圈舍卫生条件差、湿热熏蒸、皮肤脏污、通风采光不良、饲养密度大、饲喂结构不均衡,特别是维生素缺乏,以及蚊虫叮咬、感染及理化刺激、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也可引起此病。

2..2猪疥螨

猪疥螨是健康猪与病猪通过直接接触或与被疥螨污染的物体相互接触而引起感染。在秋冬季节,饲养密度大,圈舍温度低,地面潮湿,皮肤卫生状况不良时易发病。尤其在秋末以后,毛长而密,阳光直射时间减少,猪只挤压成堆躺窝,皮温恒定,湿度增高,有利于疥螨在猪体上繁殖。若饲养管理差,易使整群猪多数染病。

3、临床诊断

3.1猪湿疹

猪湿疹多发于断奶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少见与母猪,发病高峰其为5~8月份,以后趋于平静。发病部位多在猪的耳根、颈部、下腹、四肢的内侧。急性患猪大多突然发病,病初猪的颌、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红肿,不久出现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瘙痒不安,不时在墙角、地板、食槽上磨擦搔痒,病情加重时形成水泡、疹块、脓疮,破裂后常有黄色渗出液和血样黏液,结痂及痂皮脱落等,部分患猪呼吸加粗,体温可达40℃以上。若急性治疗不及时常转为慢性,发病长达1~2个月,病猪皮肤脱毛粗糙、浸润,伴局部感染、糜烂化脓。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形成“僵猪”,从而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3.2猪疥螨

猪疥螨不分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成年猪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往往成为感染来源;以5月龄以下的猪最易感,发病也较严重。白毛猪比黑毛猪容易发生疥螨病。通常寄生于皮肤细薄、被毛短而稀少的部位;猪一般始于头部、眼窝、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颈、肩胛、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病初患部皮肤发红并发生剧痒,在温暖环境中痒觉加剧,患猪擦痒和啃咬患处,使皮肤损伤、发炎形成小结节,局部损伤感染后成为水疱或脓疱疮,破溃后结痂脱毛。若病情继续发展,破坏毛囊和汗腺,表皮角质化,结缔组织增生,皮肤变厚,失去弹性,形成褶皱和龟裂,蔓延至全身,潜伏期2~4周,病程可持续2~4个月。冬季患病后,被毛脱落,消耗大量脂肪,逐渐消瘦,发育停止和贫血,甚至衰竭死亡。确诊时可刮取患部表层皮痂下湿润的皮屑病料,在载玻片上镜检,观察活螨。

4防治

4.1猪湿疹

预防措施: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湿度大时可撒石灰除潮,保持猪体表卫生,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圈内猪数量不宜过多,猪舍可用2%~4%的氢氧化钠消毒。加强饲养管理,调整营养结构,饲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饲料,减少营养不良和肠胃刺激。

中药治疗处方:①急性湿疹:双花40g,苍术15g,连翘、苦参、大黄、茯苓、茵陈各20g,元板30g,甘草15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②慢性湿疹:生地、苦参各20g,当归、白芍、萆薢、茯苓、白藓皮各15g,地肤皮30g,甘草10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③风热型湿疹:荆芥、防风、牛蒡子各24g,蝉蜕20g,苦参20g,生地24g,知母24g,生石膏50g,木通15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④湿热型湿疹:黄苓、黄柏、苦参各24g,白藓皮24g,滑石24g,车前子24g,板蓝根30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伴饲料饲喂。

西药治疗处方:①静脉注射氯化钙溶液或葡萄糖酸钙溶液10~20mL,同时内服维生素A5000万IU,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各0.5~2g,必要时可以注射肾上腺素0.5~1.5mL。②甲酸钠注射液,皮下或肌注1~3mL,隔天1次,连用3~4次。

外用治疗处方:①生地榆或甘草煎水洗后冷敷。②每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3%呋喃西林溶液清洗皮肤1次,在涂擦碘酊或消炎粉;若患部渗出液较多,可涂3%~5%龙胆紫溶液。

4.2猪疥螨

预防措施:猪疥螨的预防尤为重要,发病后再治疗,往往损失很大。搞好猪舍的卫生工作,定期进行猪体检查和灭螨,猪舍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饲养密度适宜,冬季勤换垫草,猪舍可用2%~5%热的克辽林水消毒。对病猪隔离饲养,及时治疗;进猪时,要隔离观察,防止引进病猪。

西药治疗处方:①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注射液,按体重颈部皮下注射0.3mg/kg。②多拉菌素注射液,按体重肌肉注射0.3mg/kg。③阿福丁(阿维菌素),根据用药说明拌料饲喂,7~10天重复投药1次,治愈率达98%。

外用治疗处方:①烟叶或烟梗各1份,加水20份,浸泡1天,再煮th,以烟水液檫洗患部。②硫磺250g,花椒60g,吴茱萸60g。用法:花椒、吴茱萸研末,加硫磺及植物油调成糊状。隔日涂擦患部1次,连涂3次。③1.5%~2%敌百虫水溶液涂擦或喷洒患部,每天1次,在晴天进行。④0.05%的双甲脒溶液或0.05%溴氧菊酯溶液,涂擦患部,喷淋或药浴,7~10天重复1次。⑤0.05%的辛硫磷涂擦、喷雾,间隔5天1次。

5、小结

笔者在屠宰检疫中发现猪湿疹和疥螨两种皮肤病,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使猪群病情加剧,甚至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广大生猪养殖户应引起重视。因此,对猪群要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饲喂,定期巡查;对患病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猪湿疹病与猪疥螨病怎样区分?

病原区分

猪湿疹病是表皮和真皮上皮由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也称湿毒症,夏秋多雨季节、高温季节发病较多,以患猪皮肤出现红斑、疹疮、瘙痒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发病后食欲不振,常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猪疥癣病是由猪疥螨寄生在猪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俗称“猪癞”。疥螨是一种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而引发猪皮肤病。病猪以皮肤炎和奇痒为特征,严重影响猪的采食、休息,以至生长缓慢。长期患病的猪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由于德宏属高热、高湿的亚热带气候,是猪疥癣病危害较严重的地区。

发病原因区分

猪湿疹是由于圈舍卫生条件差、湿热熏蒸、皮肤不清洁、通风不好、饲养密度大、饲料单一、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和缺锌等。昆虫叮咬,化学药品刺激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也可引起此病发生。

猪疥癣病主要是与疥癣病猪直接接触而引起感染;健康猪接触病猪的传染物,如垫草、饲槽、用具、墙壁等也可感染,多发生于5月龄以下的仔猪。症状多从头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引起皮肤病变部发生炎症,皮肤粗糙、结痂、龟裂、脱毛和奇痒。若饲养管理差、饲料营养低,易使整群猪多数染病。疥螨雌虫钻入皮肤后,在表皮隧道中产卵,孵化出幼虫,寄生在表皮层的虫道内,由于疥蜡的唾液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引起的炎症疹痒。

发病部位区分

猪湿疹急性者大多突然发病,病初猪的颌、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出现如黄豆大小或蚕豆大小的结节、瘙痒不安,病情加重时出现水泡、丘疹,破裂后常有黄色渗出液,结痂及痂皮脱落等。急性患猪治疗不及时常转为慢性,病猪皮肤粗厚、浸润、瘙痒,常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导致采食、休息受影响,最后消瘦虚弱而死。

猪疥螨病初发于四肢末端、耳朵和腹部,后扩展至全身。开始发现红斑、丘疹及激烈的瘙痒。猪只依墙摩擦,继而出血、结痂,形成痂皮。多为干燥性病变,有时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呈急性湿疹状。

临床诊断区分

猪湿疹可根据发病季节进行诊断。急性的多突然发病,病初皮肤发红,瘙痒不安,以后出现丘疹、水疱,破裂后呈湿性。如有擦伤,常伴有糜烂、渗出液、结痂及鳞屑等症状。慢性的患部渗出液少,皮肤变得粗厚、瘙痒、鳞屑多等。

猪疥螨病根据瘙痒症状和皮肤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猪湿疹防治措施

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勤换垫草,湿度大的可撒石灰除潮,保持猪的皮肤卫生,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饲料,饲料搭配要多样化,饲料要易消化,减少胃肠刺激等。

在治疗上以除污止痒、清洗、外搽与注射或内服药相结合。

治疗方法

1、中药:急性湿疹的治疗:双花40克,苍术15克,连翘、苦参、大黄、茯苓、茵陈各20克,元板30克,生甘草15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拌饲料喂饲。

慢性湿疹的治疗:生地、苦参各20克,当归、白芍、萆薢、茯苓、白藓皮各15克,地肤皮30克,甘草10克,共研为末,开水冲调灌服或拌饲料饲喂。

2、西药:急性湿疹可内服或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每日口服葡萄糖酸钙5~10克,分两次口服。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每日一次。同时内服或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B。防治皮肤感染可用磺胺类药物口服或注射,必要时可用促皮质素。

3、外用:每天用药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皮肤一次,如患部渗出液较多,可涂3%~5%龙胆紫酒精溶液。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猪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对畜舍、用具和一切家畜能接触的物体定时清洗、消毒、杀虫;平时注意观察,当发现个别猪出现发痒、脱毛时,要及时隔离饲养,并采取防治措施。

病猪的治疗

病猪的治疗必须配合猪舍的杀虫和消毒进行,并坚持足够的疗程。猪舍用精制敌百虫配制成2%水溶液喷洒,每天一次,连续用药一周。病猪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使用敌百虫。以每公斤猪体重加0.1克敌百虫的用量,将敌百虫拌入饲料内喂服;或把敌百虫配制成1%的水溶液喷洒猪体表,每天一次,连续用药一周。使用敌百虫治疗疥螨病时,猪舍严禁使用石灰水等碱性消毒液。若出现猪用药严重中毒,可使用硫酸阿托品解救。②内服阿维菌素粉(阿力佳)。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次治疗间隔一周投二次药。

40%辛硫磷乳油适量,按1:800~1000用清水均匀稀释(现配现用),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对病猪进行全身喷雾,以能见湿淋感为度,圈高一米范围及地面均喷雾,以彻底杀灭疥螨及虫卵。同时给以强的松每千克体重0.5~2.0毫克或氟美松(醋酸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0.15~0.25毫克皮下注射,有显著的止痒效果,抗炎性良好。还要在日粮中合理添加锌元素,有效预防皮肤寄生虫病的发生。







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是由于寄生有结肠小袋虫而导致。主要是猪和人类容易感染发病,还能够感染牛、羊。猪发生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就会出现肠炎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就会造成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症状:仔猪精神沉部,喜躺卧,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拉稀,先半稀,后水泻,带有粘膜碎片和血液,有恶臭。成年猪除粪便附有血液和粘液外,一般无症状,检查粪便时可见到滋养体或包囊。
(二)病理变化:在结肠和直肠上可发现溃疡性肠炎病变,并可检查出虫体。枯膜上的虫体比肠内容物中多。
二、防治措施
第一,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第二,管好猪粪、人粪,避免污染饮水、食物和饲料。
第三,及时隔离治疗病猪。其方法:①卡巴胂0.25~0.5克,1日2次,连用10天。②碘牛乳,即牛乳1000毫升,加入复方碘榕液(碘片5克、碘化钾10克、水100毫升)100毫升,混入饮水中给予。③二甲硝咪唑,口服剂量每千克体重30毫克,肌肉注射剂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也可以300~600ppm加入饲料中给予,连喂两周。其他如士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等也可应用。

1、病原生活史

结肠小袋纤毛虫生长发育分成两个阶段,即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阶段虫体呈长圆形,大小在(30~150)μm×(20~120)μm,无色透明或者浅灰略带绿色,全身布满纤毛,并能够通过纤毛的不断摆动而呈快速旋转运动。此时虫体非常容易发生变形,前端相对较小,并向体表凹陷形成漏斗状的胞口和胞咽;后端相对较圆,存在一个较小的胞肛。位于胞口周围的纤毛长度较长,通过摆动可促使食物经由口沟进入到胞口和胞咽,并在底部形成圆形食物泡对食物进行消化,最后经由胞肛将产生的废物排出。虫体具有两个细胞核,且大小不同,其中大核位于虫体的中央,呈肾形;小核位于大核的凹陷处,呈圆形。包囊阶段虫体呈卵圆形或者圆形,直径为40~60μm,囊壁较厚,共两层,呈淡绿色或者淡黄色的透明状。寄生在人体肠内的滋养体往往不会形成包囊,但寄生在猪肠内的滋养体大多数都能够形成包囊,且经由粪便排到体外的滋养体也能够形成包囊。动物经口食入污染有包囊的饮水和食物就会侵入体内,到达胃肠道就会脱囊而是其中滋养体逸出,并逐渐向下移动到结肠内寄生,主要采食细菌、淀粉颗粒以及肠壁脱落的细胞,快速进行二分裂繁殖生长,有时也进行接合生殖。

2、发病特点

该病通常是育成猪和培育猪容易发生,其中仔猪在断奶后具有最强的易感性,感染率在20%~100%范围内变化。该病的主要感染源是病猪和带虫猪,且猪场发病后还能够在母猪排出的新鲜粪便中发现存在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另外,其他带虫动物,如羊、牛、犬等,也能够作为该病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进行传播,通常是由于季节突然发现变化、饲养管理较差、机体抵抗力减弱等因素而引起发病。通过实践调查发现,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具有较弱的致病力,不容易引起发病,但如果仔猪感染猪结肠小袋虫的同时感染沙门氏菌病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形成有利于虫体大量生长繁殖的条件,从而引起溃疡性结肠炎,促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另外,猪结肠小袋纤毛虫还能够导致人类感染,使盲肠和结肠的深层形成溃疡,并发生顽固性下痢,因此猪场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工作人员由于卫生较差而经口发生感染而带来严重后果。

3、临床症状

病猪开始出现发病就会表现出腹泻,排出糊状稀粪,接着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体温升高可达到39.7℃左右,整窝堆积在一起。病程后期至临死前,病猪发生严重脱水,可视黏膜苍白,体温降低,排出深黄色尿液,四肢无力,走动摇晃,少数后肢发生瘫痪,并从口腔吐出白沫。

4、实验室检查

细菌检查。在无菌体检下,取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肾脏、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触片,分别进行猪瘟光抗体检查和细菌检查,结果都呈阴性。

寄生虫检查。取病猪排出的新鲜粪便和结肠壁上的白色结节,分别进行涂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都能够看到椭圆形虫体,长度为62~126mm,宽度36~48mm。观察静止状态下的虫体,发现胞口、胞咽以及虫体周身都生有纤毛。另外,椭圆形的虫体具有较强的活动力,而圆形的虫体具有较弱的活动力,往往在原地作转圈运动。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甲硝唑片是用于治疗该病的特效药,可在每吨饲料加入300~600g混饲,连续使用5~10天,同时配合使用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大部分病猪用药经过1天就停止出现腹泻,但此时并没有彻底治愈,依旧有大量虫体寄生在肠道内。如果此时停止用药往往会出现复发,因此要求至少连续5天用药,确保彻底治愈。另外,全群猪可按每吨饲料添加1000g“附弓血毒清”、100g“肠溃消”,在200kg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猪严重脱水,可采取静脉注射适量的复方氯化钠、5%碳酸氢钠溶液,用于改善电解质紊乱和调节酸碱平衡。“附弓血毒清”主要成分是雷丸、槟榔、鹤虱、君子、百部等,具有清热解毒以及驱杀附红细胞体、原虫(如球虫、弓形虫等)、体内寄生虫等的作用。“肠溃消”主要成分是枳壳、侧柏叶、槐花、荆芥等,具有消炎止疡,清肠止泻,疏风行气的作用,且能够较好的加速胃肠道溃疡灶修复,同时可刺激采食,促使机体尽快恢复健康。

保持卫生良好。场内及舍内存在的各种污物要及时清除,舍内要先进行封闭,然后使用1%碘附水溶液进行带猪喷雾消毒,经过30min才能够将猪舍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每天进行1次消毒,直到病情解除,然后才能够采取常规卫生管理程序。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临床症状有下列3种类型。
1、潜在型感染动物无症状,但成为带虫传播者。主要发现在成年猪。
2、急性型多发生在幼猪,特别是断奶后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混有血液。粪便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虫体存在。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消瘦,粪稀如水,恶臭。被毛粗乱无光,严重者1~3周死亡。
3、慢性型常由急性病猪转为慢性,表现出消化机能障碍、贫血、消瘦、脱水的症状,发育障碍,陷于恶病质,常常死亡。
病理变化
最特征的病变在肺、淋巴结和肝。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髓样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显著,呈绳索状,切面外翻,多数有针尖到米粒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及各种大小出血点。肺门、肝门、颌下、胃等淋巴结肿大2~3倍;肺出血,有不同程度水肿,小叶间质增宽,小叶间质内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性泡沫,有的并发肺炎;肝脏呈灰红色,常见散在针尖大到米粒大的坏死灶;脾脏肿大,棕红色;肾脏呈土黄色,有散在小点状出血或坏死灶;大小肠均有出血点;心包、胸腹腔有积水;体表出现紫斑。
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局灶性坏死性肝炎和淋巴结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和间质性肺炎等。在肝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胞浆内、肺泡上皮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淋巴窦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常可见有单个、成双的或三、五、六个不等的弓形虫呈圆形、卵圆形、弓形或新月形等不同形状。
诊断
粪便检查,在粪便中找到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滋养体或包囊,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在急性型病例,粪便中常有大量的能运动的滋养体;慢性型病例,粪中以包囊为主。检查方法是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稀释粪便(5∶1或10∶1),过滤,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也可滴加1∶1000的稀碘液,使虫体着色,便于观察。尸体剖检时可刮取肠粘膜作涂片检查。
防治
预防主要在于改善饲养管理,管好粪便,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对发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治疗可试用呋喃唑酮,以0.02%~0.04%的浓度混入猪的饲料中喂服;甲硝哒唑(灭滴灵)每头按0.25g口服,一天两次,连用3天有效。0.1%福尔马林灌肠可收到暂时的效果,虫体在一两天内消失,但不久再次出现。其他如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黄连素、乙酰胂胺等也可应用。

牛肺疫的病理变化 牛肺疫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该病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由于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是以在病变肺小叶形成血管周围机化灶和支气管周围机化灶为特征,这在该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牛肺疫的病理变化牛肺疫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1、病理变化

牛肺疫的病理变化虽然在肺和胸腔内,但是由于该病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因而肺和胸腔的病变是全身性病理过程中突出的局部表现。为了便于说明,将肺和胸膜的变化,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初期

初期以炎性浸润为主,即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肺内有支气管肺炎灶,主要部分在胸膜脏层之下,且常在通气良好的部位。病灶的大小不一,但最大的不超过肺小叶的范围。在切面上呈现胭脂色或灰红色,在胭脂色的区域内常见有局灶性的充血和炎性水肿,有时可见小叶间质有多量的淋巴液蓄积和淋巴管扩张,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很多病灶是以支气管分枝为中心而形成的。以灰红色为主的部分多是面积不大的、分散的肺炎区,与正常的肺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肺炎区与正常区交界处,有时可以清晰的看到扩张的小叶间质呈炎症浸润性变化,用放大镜观察隐约可见成串的蜂窝状水肿。这种间质的变化主要是间质内淋巴管扩张和淋巴液蓄积的结果。这类病灶少数不再发展而被吸收,但多数以淋巴管扩散的方式而引起大灶性的肺炎,进入牛肺疫的典型病变期——中期。胸膜的炎症变化初期并不十分显著,极少病例的积液稍微增加或肺炎灶处的胸膜增厚。

1.2中期或暴露期

中期呈典型的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多为单侧性,以右侧较为多见,也有两侧同时出现病变的。病变多发生在膈叶,也有少数在心叶或尖叶的。病肺有重感,肿大而增重,胸膜脏层由于发炎而显著增厚。切面可见间质扩张,其中淋巴管呈蜂窝状扩展,管内充满液体或凝固的淋巴液。肺的实质在高度扩张的间质中呈不同时期的肝变,往往可以见到暗红色、红色、灰红色、黄色或灰色等的肝变同时存在。即由不同阶段的各种色彩的肝变和扩大的间质而形成的所谓大理石状的变化。由于大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在被这些血管供养的组织内可见贫血性的坏死区。有时还可见到血管壁周围或支气管周围,特别是坏死的间质与正常小叶之间有机化现象。这些机化部分呈浅红色,其中有黄色干酪样变。间质的变化构成了牛肺疫中期的特征性病变。部分病例的胸腔内有或多或少的、呈现淡黄色透明或混浊的液体,偶尔有呈葡萄酒色,内杂有棉絮状纤维素块。胸膜常出现出血、肥厚,并与肺的患部黏连,胸膜表面有薄厚不等的纤维索性附着物。部分病例有心包炎和纵隔膜炎,心包内有积液。胸腔淋巴结多呈炎性水肿,严重病例可肿大数倍,切面散发小坏死点,富有浆液。另一部分病例由于病理过程的阶段不同,在胸腔内多见不到积水,仅可见胸膜黏连或胸膜上附有程度不同的纤维素性及沉积物。

1.3后期或中期

后期肉眼可见两种病变,一种是不完全治愈型,局部病灶的包裹不完全,但也有少数包裹完全的。灶内仍保留有病变肺组织的原有结构,红色或灰黄色等肝变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即所谓的坏死组织。在这种坏死块组织内有时发生脓性崩解——液化。这种液化物多半由包裹四壁伸展出来的乳头状肉芽所吸收,在个别病例中可经淋巴管、血管而转移或由呼吸道排出,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有时在病变的表面发生纤维素性绒毛与肋模相愈着,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另一种是完全治愈状态,病灶全部瘢痕化,只有很少部分钙化。瘢痕部与胸壁愈着。因此末期的胸腔中无积水,只见胸膜愈着,间有纤维绒毛存在。

除肺部和胸腔的病变外,其他器官组织多在中期内出现变化,如心肌和肝的脂肪变性,以及肾的大梗死灶的形成等。但这些都不是该病的特有变化。犊牛发生该病时,除具有以上的主要病理变化外,往往还有关节炎,关节腔内液体多呈淡黄色,半浑浊或全混浊,液体内有纤维素凝片或凝块,关节的滑液膜充血、变厚。

2、病理组织学变化

初期,肉眼观察呈红色的炎性浸润灶,是一种实质充血与水肿,即病灶内肺泡壁的微血管呈显著充血,肺泡上皮肿胀和脱落,肺泡内积有浆液和多数红细胞与单核白细胞等。肉眼所见的灰红色小叶性肺炎区在组织学检查时,可见典型的支气管肺炎,偶尔在肺泡内有少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中期,肺间质内可见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其特质是间质结缔组织的坏死以及后期的机化。尚未发生坏死的支气管动脉小枝常是这种机化的基点。支气管周围的间质组织也有同样性质的变化,及水肿、淋巴管扩张与栓塞、坏死以及机化等。这些坏死组织将先由肉芽组织,后由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因此常见支气管周围形成结缔组织性的套模,在支气管壁外层并有核崩解区,即所谓支气管周围机化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2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