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的病因、症状与综合疗法

摘要:奶牛肢蹄病是指机体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四肢变形以及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蹄部发生病变的总称。病牛症状较轻时出现运动跛行、行走困难,严重时只能够卧地不起,产奶量明显减少,且体质迅速消瘦。另外,该病还会导致奶牛饲料报酬下降和繁殖效率降低,治疗费用明显增加,往往淘汰过早,应尽早防治。

1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奶牛肢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面质量的影响,当地面过于坚硬时,机体站立在地面没有得到有效缓冲,加之自身体重过大,非常容易导致四肢过度疲劳。另外,坚硬的水泥地面还会加重肢蹄与地面间磨擦,导致奶牛肢蹄发生挫伤。低洼的运动场,由于地面过于泥泞、潮湿,再加上没有及时清理粪便,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如结节状梭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坏死杆菌、链球菌等,导致机体蹄底发生感染,从而引起腐蹄病。此外,气候因素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例如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奶牛容易发生热应激,减弱抵抗力,此时蹄部往往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导致蹄角质明显变软,再加上环境中通常存在大量细菌,使蹄部非常容易发生感染,也就是说夏季较容易发生该病。据报道,每年的5~9月份,奶牛由于患有肢蹄病而淘汰呈提高趋势,特别是7~9月份3个月达到最高。

疾病因素:奶牛患有某些产后疾病,如坏死杆菌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会在机体的末梢处形成微血栓,致使末梢器官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蹄角质部无法完全角化,从而发生蹄变形。蹄变形往往会导致蹄壁支撑力较弱和蹄部负担过重,引起皮下炎症甚至溃疡,从而出现慢性、急性蹄叶炎。奶牛发生中毒,如瘤胃酸中毒、霉菌毒素中毒,存在于血液内毒素会导致小血管形成微血栓,容易引起蹄叶炎、蹄部皮肤坏疽。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发生病变处存在有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冠和蹄间皮肤发生红肿、充血,有时能够形成坏死或者表面性溃疡,并分泌散发恶臭味的物质,部分蹄间存在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用手叩击会表现出疼痛,修蹄时会流出乌黑色或者乌灰色的脓汁,并散发恶臭味。病变如果进一步向上蔓延,就会发展成化脓性关节炎、脓性屈趾腱鞘炎,有时还会导致角质发生溶解,蹄真皮明显增生,蹄底突出肉芽,球节发生感染而导致发炎、脓肿、疼痛。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少数病牛只能够卧地不起,且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产奶量减少、食欲减退以及体质消瘦等。病变肢蹄无法正常负重或者交替四肢进行负重,主要特征是一肢或者多肢出现跛行、严重疼痛以及跪地。

3综合防治措施

手术疗法:该疗法主要适用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牛,是指对病变肢蹄部位采取开刀,即先对术部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进行局部消毒,之后在消毒部位用手术刀切开长度为2.0~2.5cm的切口,用经过消毒灭菌的注射器吸取高锰酸钾对切口进行多次清洗,结束后用消毒棉排出患处的脓块。接着每天进行1h的清洗,直到排出一定量的脓块后可改成每隔1~2天进行1次清洗消毒,然后包裹药棉绷带,涂抹适量的松节油,避免发生感染。只要排净脓汁,通常都能够长出新肉。

对症支持疗法:病牛可采用静脉注射适量的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连续使用1星期;也可注射由480万IU青霉素和2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0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要适当提前停奶,并转移到隔离防治区进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病牛治疗初期,可配合使用乙氨基镇痛剂,用于有效止痛,每天1次,促使机体食欲增强。如果病牛发生病变的蹄部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可蹄部注射50mL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并包裹卫生的棉布。

血竭疗法:病牛蹄部先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将蹄底发生腐烂部位处理成一个漏斗状,直到有鲜血流出再撒布适量的止血剂进行止血,接着再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并擦干,再在伤口处涂抹提前备好的血竭,之后用烧热的铁器覆盖在血竭上促使其熔融,确保其与角质相互黏合,最后包裹绷带进行固牢,并将一些防潮防腐药品涂抹在外面。

加强蹄部保健:奶牛每年至少要定期进行1~2次修蹄,且日常加强观察,如果发现蹄部变形要及时进行修正。如果奶牛蹄冠和蹄踵比较狭窄,可将蹄壁角质狭窄处挫薄,减轻压迫,并配合采取蹄矫形。进入高温季节,特别是梅雨季节,可在奶牛圈舍以及集中挤奶出入处设置蹄浴池,对其进行蹄浴。另外,奶牛蹄部可使用没有异味且刺激性小的3%~5%硫酸铜溶液进行喷蹄,通常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每星期2次,能够有效避免传染性蹄病,并提高蹄角质的硬度。需要注意的是,喷蹄前要先将牛粪、泥土垫料清除干净,确保药液完全喷到蹄壳上。

改善饲养和环境:奶牛合理搭配日粮,确保含有全面和充足的营养,注意保持矿物质含量适当,尤其是保持钙、磷比例平衡。运动场和牛床要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并确保建筑结构平整、松软、干燥、清洁。如果发现牛床有所损坏则要立即进行维修,同时保证运动场不存在积水,也没有坚硬的棱角杂物以及尖锐的异物。

相关知识

母牛阴道脱出的病因、症状及综合疗法


母牛阴道脱出是养殖母牛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母牛阴道脱出是指阴道壁的一部分或者整个都脱出到阴门外面,其中前者称为不完全脱出,后者叫做完全脱出。母牛通常是妊娠后期容易发生,如果病牛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由于阴道黏膜发生炎症而引起坏死,并能够继发全身感染,导致其长时间不孕,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牛阴道脱出的病因母牛阴道脱出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妊娠母牛年龄过大,胎次较多,体质瘦弱,缺乏营养,饲喂单一饲料,摄取钙、磷不足或者比例不合理,缺乏维生素D以及运动,往往会导致机体全身组织紧张性下降;妊娠后期胎盘分泌较多的雌激素,或者采食含有较多雌激素的牧草,会导致外阴部肌肉以及骨盆内用于固定阴道的组织过于松弛。在此基础上,如果同时出现导致腹压不断增大的情况,如胎水过多、胎儿体型过大、腹泻、便秘、瘤胃鼓胀、产前截瘫以及患有严重的软骨病而只能够卧地不起,或者长时间在前高后低的圈舍内饲养,以及产后过度用力努责等,导致松弛的阴道壁受到压迫,都会造成其部分或者全部都突出到阴门外面。另外,母牛饲喂含有较少纤维的饲料,导致肝脏和消化器官机能失调,促使肌肉变得松弛,也能够引起阴道脱出。妊娠后期,母牛在卧地时会由于胎儿和脏器向后移动,加之腹压升高,导致阴道后移而发生脱出。

2、发病症状

病牛症状较轻时,卧地时能够在阴门内或者阴门外看到一红色的球状物,而在其起立后又会自然回缩到体内。病牛症状严重时,会引起阴道全部脱出,有时甚至在其末端能够看到子宫颈口。阴道黏膜脱出后,初期呈粉红色,表面湿润、光滑。如果已经脱出较长时间,就会导致黏膜发生充血、水肿,并逐渐变成暗红色或者紫红色。长时间之后,黏膜表面会变得干燥,甚至发生干裂,并流出混杂血液的液体,此时阴道已经不能够自行缩回。病牛通常会由于疼痛而用力努责。如果母牛在妊娠期间发生阴道脱,可隔着脱出的阴道壁触摸到子宫和胎儿的前置部分。有时还可导致膀胱通过尿道外翻而脱出,呈苍白色球状。少数病牛还能够继发引起直肠脱出。病牛全身震颤,时起时卧,经常努责,体温降低,心跳、呼吸较快,但其他基本正常。

3、防治措施

部分阴道脱出。发病初期,病牛发生阴道部分脱出,且其没有发生水肿或者存在轻度水肿,并能够自动缩回,可使用温热的1%-2%明矾溶液或者O.l%高锰酸钾进行冲洗;如果发生严重水肿,要在水中先使用经过消毒的针头刺破肿胀处,接着撒布适量的明矾粉进行揉擦,将水肿液完全挤出。病牛也可使用中药防风汤,即取薄荷、黄柏、荆芥、防风、苦参各12g,3g花椒,加水煎煮后清洗;或者使用枯矾散,即取苍术、防风、枯矾、荆芥各25g,20g川椒,加水煎煮后外洗。如果黏膜已经发生坏死、龟裂,可将其剪除并缝合,然后涂碘适量的甘油,再使用浸有温热生理盐水的灭菌纱布托起脱出的阴道壁,从基部开始,使阴道壁逐渐还纳到阴道,并将其展平、复位,温敷。对于妊娠期间发生该病的母牛,可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即取20g升麻、30g益母草、60g党参、20g柴胡、30g当归、60g炒白术,20g陈皮、75g炙黄芪、30g生姜、30g炙甘草、50g大枣,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4天。如果气虚重者,要减去当归,并添加焦艾叶、阿胶;如果腹痛或者腹胀,且粪便粗糙混杂较多的水,可添加苍术、木香;如果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可添加三仙;如果存在瘀血,可添加醋元胡、炒蒲黄。另外,还要抑制努责,并避免发生感染,可在交巢穴注射320万IU青霉素、20mL0.5%盐酸普鲁卡因。如果由于分泌较多雌激素而引起的阴道脱,可肌肉注射50-100mg黄体酮,每天1次,连续使用数天。

阴道完全脱出。要立即进行整复,并采取固定。病牛要拴系在前低后高的地方,如果无法站立要垫高其后躯,并在后海穴注入小于6mL的3%奴夫卡因用于麻醉,缓解努责。阴道要使用防腐消毒液进行充分清洗,如0.1%雷夫奴尔、0.05%-O.l%新洁尔灭或者O.l%高锰酸钾等,干净后还要将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如果黏膜发生水肿,可使用浸有2%明矾溶液的毛巾进行冷敷,经过15-30min压迫促使其收缩。然后术者将脱出的阴道用经过消毒的纱布或者手托起,在病牛停止努责的间隙,将其推回到原位。最后,将适量的消毒液灌入到阴道腔或者在阴门两旁注射适量的抗生素,或者向阴道注射10-20mL奴夫卡因或者对阴门进行热敷,用于抑制努责。母牛整复后为避免出现复发,可对阴门两侧采取双内翻缝合法。阴门下1/3不进行缝合,用于排尿。母牛手术后要采取单独饲养,待麻醉效果完全消失后对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如果一切正常,可饲喂品质优良的饲草和容易消化的含有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饲料。为避免术后发生感染,可每天注射1次抗生素。另外,母牛术后由于采食量减少,且胃肠蠕动缓慢,比较容易发生酸中毒,为此间隔1天可静脉注射适量的25%葡萄糖溶液和10%碳酸氢钠溶液。术后1周,要对母牛的恢复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如有需要可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经过数天,在母牛停止努责时进行拆线,或者采取临时拆线。

羊尿石症的病因、症状及其综合疗法


1病因分析

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或者饲喂过多的精料:一般来说,羊只适宜饲喂钙磷比例为2:1的日粮,如果长时间饲喂磷高钙低的饲料,如玉米、棉籽饼、小麦麸皮和棉籽壳等,或者种公羊在配种期饲喂大量的精料,都能够导致该病的发生。

缺乏饮水,或者水质恶劣、碱性过强。当羊只缺水时,会导致排尿量显著减少,且尿液中沉积过多的盐类等物质;如果羊只饮水碱性过高,会导致镁等矿物质随之升高,如果此时含有过多的磷酸根,就会在尿液中形成磷酸铵镁等。病羊中至少有98%是由于形成这种盐类结石而引起。

饲喂毒性饲料:羊只饲喂过多的棉籽壳、棉籽饼,由于其含有高水平的棉酚毒素,会导致钙磷比例紊乱,棉酚毒素还会导致肾脏受损,促使肾脏重吸收磷酸盐的能力明显减弱或完全丧失,从而导致大量磷酸盐流入尿液,引起该病。

地区性的饮水、土壤和饲草中缺少钼或者含有过高水平的汞、砷等:钼是组成核酸代谢酶的重要部分,当羊只摄取钼不足,就会导致核酸代谢发生障碍,形成过多的尿酸盐,且氨无法合成尿素。尿酸盐和氨都是形成结石的重要因素或者组成成分。当羊摄取较多的砷、汞等元素,会导致肾脏发生损害,影响肾功能,这也是形成尿结石的重要条件。

各种应激因素:羊只饲养管理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更换饲料,舍饲密度过大,活动量较少,过于紧张、惊恐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在膀胱和肾脏中形成尿结石,但往往导致尿道发生阻塞。如果膀胱结石不会对排尿造成影响时,病羊不会表现出症状;如果结石导致尿道发生不完全阻塞时,就会导致尿频,排尿时间增长,排尿量减少,且往往呈滴状或者断续流出,有时能够排出尿液,且有血液粘附在尿道包皮口的毛上;如果结石导致尿道发生完全阻塞,就会导致机体能够做出排尿动作,但无法排出尿液,并引起腹痛。病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起卧不安,将头部抵靠墙壁,无力嘶叫,腹部明显胀大,两后肢不断交替踢后腹部,频繁做出排尿动作。体溢明显升高,通常能够达到40~41℃。小便失禁,尿液经常呈点滴状流出,包皮发生明显肿胀。经常呈排尿状,频繁发出呻吟声,不断起卧。有时呈犬卧式,有时以双膝跪地,有时还会出现似睡非睡的现象,有时会回头望腰角部,甚至用头部顶肋腹部。病羊走动非常困难,当迫使其走动时,后肢通常勉强呈小步移动。发病经过8~12h,会导致腹部胀大非常明显,并继发引起瘤胃鼓气,导致呼吸不均匀,还会出现食欲废绝,尿频,滴尿,拱背卷腹,后肢屈曲状叉开,经常举尾,触诊尿道外会导致疼痛。如果在龟头部存在结石而引起阻塞,能够在局部触摸到硬结物。膀胱明显膨大,过于紧张,充满尿液,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导致长时间出现闭尿,就会使膀胱发生破裂或者导致尿毒症,最终发生死亡。

3治疗措施

麻醉和保定:麻醉前,病羊先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04mg阿托品,10~15min后肌肉注射由846合剂(速眠新,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06mg)与氯胺酮按3:1的比例组成的混合药液进行麻醉,当其彻底麻醉后仰卧保定在操作台上。

膀胱穿刺导尿:为避免尿道阻塞而导致膀胱发生破裂,要立即采取膀胱穿刺导尿。一般选择在趾骨前腹正中线作为穿刺点,注意避开阴茎,剪去该处的被毛,并进行消毒,之后使用接长针头的注射器直接插入到膀胱进行尿液采集。

尿路疏通:对病羊包皮进行挤压,促使暴露出龟头,接着用经过消毒的纱布包捏龟头,并在尿道外口使用0.1%的新洁尔灭液进行擦洗,之后将涂上甘油的直径约为1.5mm医用专用导尿管经由尿道口缓慢插入,直到“S”状弯曲部前缘停止,接着通过导尿管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促使尿道不断扩张,然后将导尿管立即拔出,此时就能够看到生理盐水中混杂细砂粒状的灰白色结石涌出,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排出液体中不含有结石时停止。

膀胱切开术:采取常规手术方法将腹腔打开,并牵引膀胱体到切口外面,接着使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纱布对周围进行隔离,只将膀胱体露出。之后用手术刀切开膀胱底壁前部的膀胱壁,注意切口尽可能避开血管。然后使用镊子将结石取出,再对膀胱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洗,确保将细小的结石也全部取出,防止造成二次阻塞。然后将导尿管从膀胱处逆向插入到尿道,插入长度控制在20cm左右,接着将生理盐水经由导尿管注入,将残留在尿道内的结石冲净。最后按常规对膀胱壁进行缝合,然后关闭腹腔。

抗菌消炎:为避免和减少细菌感染,减轻膀胱和输尿管黏膜炎症,可给病羊静脉滴注由500mL5%葡萄糖盐水、lOmg地塞米松、5mLO.5%安洛血以及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0mg头孢拉定配成的混合溶液。与此同时,病羊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氨苄西林和地塞米松,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经过数天即可痊愈,能够正常排尿。

肉牛腐蹄病的病因 肉牛腐蹄病的症状及防治


腐蹄病是牛舍饲养肉牛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肢蹄病。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日粮中钙、磷不平衡或牛舍潮湿不洁净.或运动场低洼、泥拧.或运动场上碎石多,造成蹄部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这种病。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肉牛腐蹄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病因分析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一般可从病牛腐蹄中分离得到多种病原菌,如坏死梭杆菌、结节状类杆菌、酵母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以及球菌等。其中经常分离得到的致病菌为坏死梭杆菌。该菌在周围饲养环境、瘤胃以及粪便中普遍存在,且能够生存较长时间,能够达到10个月,且其能够产生毒性较强的毒素而诱使组织发生感染。另外,有报道指出坏死梭杆菌往往会混合感染其他病菌,如化脓性放线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只需要少量的坏死梭杆菌就会引发腐蹄病。

环境凶素。牛蹄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凶素。例如,在多雨时节,同时气候比较炎热,造成环境过于潮湿,此时牛蹄部长时间滞留在粪便中,引起致病菌繁殖扩散,引起蹄部组织发炎,从而发生该病。另外,在温度较高的夏季,一般通过用水淋浴来进行降暑降温,导致地面潮湿度明显加重,此时牛蹄部会在污水中长时间浸泡,造成角质变软,且蹄部组织疏松腐败,从而出现发病。

营养因素。牛体内钙磷比例紊乱,没有摄取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且无法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促使其必须动用储存在血液、骨骼以及组织内的钙、维生素、蛋白质,就会造成蹄部组织软化疏松,从而引发该病。另外,如果饲料中含有铜、锌等矿物质不足时,会导致机体体质明显变差,使其抵抗病原菌的能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该病。此外,肉牛饲喂精粗饲料比例合理的日粮也是引起该病的一种重要原凶,如随意增加精饲料用量,会造成日粮中粗饲料较少,食入后导致瘤胃酸度过大,并会生成过多的组织胺,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牛开始时是蹄间裂的后面出现肿胀,之后不断向上扩散到蹄冠,使其经常提起患肢,站立不稳,走动时存在痛感,并ILIJ现跛行。长时间之后,肿胀ILIJ会发生破溃,并有红黄色的脓汁或者坏死组织流出,且散发恶臭味,导致蹄底浸渍在脓汁中.在表面出现黑色且深的小洞,深处局部肿胀、发红、热痛。严重时病牛体温会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41℃,卧在地上,拒绝站立,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母牛泌乳量减少,且蹄壳发生脱落或者腐烂变形。

3、防治措施

高锰酸钾粉治疗。该病使用高锰酸钾粉治疗具有安全方便、治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牛保定患肢,先用清水将蹄部洗净,接着在蹄底中间稍后处使用手术刀查找创口,并将角质以及软组织挖去,确保流ILIJ散发臭味的黑色腐败液体,然后将坏死组织完全剪掉,冉对创腔使用浸有高锰酸钾水的脱脂棉球洗净,之后在纱布中包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放在创口上,最后包扎绷带,并在蹄部铺垫适量干净垫草,通常经过1周就能够康复。

注射用药治疗。选择人字形注射药物,即取210万~400万IU青霉素,添加35mL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完全溶解后冉添加6mL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即可用于注射。一般选择在跗关节外侧上方或者腕关节前上方注射药物,但要注意避开血管,最好是在松软皮肤处用药。注射部位要先用酒精和碘酊进行消毒,接着用左手将皮肤提起,使其呈皱褶状,然后使用8号或者9号针头刺入皮下,在回抽只存在气泡而没有血液时,即可采取人字形皮下注射,然后在针孔处按压碘酊棉球,每天或者间隔1天1次,通常连续使用2~3次即可。如果病牛蹄部存在外伤或者蹄底、蹄叉形成糜烂性病灶,要选择使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蹄部护理。肉牛蹄部要适时进行药浴,通常适宜选择在每年的/I~l0月进行,每1~2个月进行1次。具体操作时,在牛舍的出入口处设置一个大小适宜的消毒池,池内添加配制好的消毒液,确保药液深度能够将整个蹄部淹没,使其在进出牛舍时实现白行消毒。另外,也可对牛蹄部使用4%硫酸铜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个月1~2次,确保药液能够将整个蹄部浸透。此外,牛每年还要进行修蹄,一般选择在每年春季进行,确保修整叉蹄、裂蹄等,避免形成蹄伤。

加强饲养管理。牛要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如果草料中含有铜与锌不足时,可每天每头按体重补喂硫酸铜和硫酸锌各4.5mg/kg;如果钙、磷不足,缺钙则增加骨粉用量,缺磷则增加麸皮喂量。牛床地面、过道可定期喷洒0.1%高锰酸钾或者10%硫酸铜,并设置过道水池,添加以上药液进行蹄浴。每年雨季要尽可能使厩舍保持干燥,并经常观察牛蹄部,如果发现异常要立即进行检查,如果蹄部存在轻微发炎则可使蹄部浸泡在由4%的硫酸铜和3%~5%的福尔马林组成的混合液中,每天处理1次,直到完全康复为止。

症状表现
患腐蹄病的牛,牛蹄着地就会感觉疼痛,跛行,没有食欲,逐渐消瘦,奶量下降,严重时,蹄部化脓而导致败血症。
治疗方法
一、用10%硫酸铜溶液侵泡肉牛牛蹄。
二.牛蹄趾间用消毒液清洗后,擦干净涂上碘酒或撒上布磺胺粉、青霉素粉、碘仿硼酸粉等,然后用绷带包扎。
三、患部及瘘管用金霉素鱼肝油合剂或用硫酸铜粉末敷治再加松馏油鱼石脂棉球,外部用绷带包扎,并满涂松馏油。
预防措施
一、合理搭配日粮,日粮中除含一定能量、蛋白质外,还要有一定的矿物质,而且钙、磷尽可能平衡。
二、保持牛舍的清洁、干燥,清除运动场上的碎石、尖锐物体。
三、加强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牛蹄质量,提高抵抗力。
四、定期检查和修理牛蹄。

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 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肉牛腐蹄病也叫做趾间坏死杆菌病、趾(指)间蜂窝织炎,是指蹄部趾间皮肤以及深部组织发生急性或者亚急性炎症。病牛临床上主要症状是患部皮肤裂开、化脓、坏死,往往伴有球节、系部、蹄冠发生炎症,出现程度不同的跛行。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主要是成年牛发生。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微生物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坏死杆菌,此外链球菌、葡萄球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以及产黑素梭菌等也能够引起。形成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侵入的环境,如牛舍潮湿阴暗、运动场过于泥泞、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粪便,牛床及牛舍粪尿沟积有过多的粪尿;运动场地面高低不平,存在碎玻璃、炉渣、石子等;蹄部长时间浸润在粪尿、污泥中或者角质过度软化等,都容易导致蹄部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营养因素,主要是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钙、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当,导致钙、磷吸收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肢蹄病。另外,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锌,导致蹄角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发生腐蹄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肢蹄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腐蹄病。大部分病牛是后肢容易发病,前肢相对较少发生,且是左肢相比于右肢更容易发生,但基本不会四肢同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症状是经常抬起病肢,出现轻微跛行,且走动时病肢明显疼痛,往往卧地不起,拒绝站立和行走。早期对病肢进行检查,发现蹄趾间皮肤明显红肿,并痛疼感明显,蹄冠发生肿胀,呈红色,触感温热,且敏感性增强。病牛站立姿势有所改变,出现外展或者内收,严重时甚至无法着地负重。此时大部分病牛的蹄底开始形成有小洞,填满污黑色的坏死组织,有时会有液体流出,散发难闻的腐败气味,部分甚至已经形成瘘管,里面填满砂子和牛粪,往往使其喜欢在沙地或者草地行走,拒绝在水泥地上走动,且走动速度非常缓慢。哺乳母牛患病后还会导致泌乳量呈直线降低,公牛性欲明显减弱,且射精量、精液密度、原精活力及其冻后活力都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冷冻精液生产。

慢性腐蹄病。主要是由于病牛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及时康复,导致症状再次加重,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走动时会出现明显的“三脚跳”,病蹄明显腐烂并有鲜血流出。另外,还伴有轻度的腹泻。病肢明显粗大,皮肤过度紧张,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变硬。检查蹄底发现其发生腐烂、化脓,并有瘘管形成,散发难闻的腐臭为。严重时甚至失去生产能力,最终只能够采取淘汰处理。

3、治疗方法

硫酸铜液浸蹄。如果牛群中大量出现发病,可在牛舍门口设置水泥消毒池,长度为3m、宽度为2m、深度为20cm,并在池内添加适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用于浸泡牛蹄,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在池内添加10%~30%的硫酸铜溶液,每次在放牧前后让牛蹄置于药液中进行消毒,能够有效的防治该病。如果病牛蹄部刺人异物,则必须先将异物取出。如果皮肤发生化脓坏死时,清除异物后要在患部使用3%来苏儿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填塞适量的硫酸铜粉或者高锰酸钾粉即可,症状较轻时用药一次就能够痊愈。另外,也可在病牛患部清创后倒入适量研碎的血竭,接着再使用烧红的烙铁使血竭熔化,使其与角质相结合,如果创腔较深则需要采取分层烙熔,最后包扎绷带用于防潮、防腐。之后每间隔4~5天进行1次检查,如果血竭没有脱落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反之则要再补1次。

石炭酸治疗。如果病牛蹄壁发生严重腐烂、蹄肿穿孑L、移步困难,适宜采取该法治疗,能够有效的防腐。病牛患部小孔可适当进行扩创,接着对患部及其周围皮肤使用15%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能够有效止痒,并使其麻木;最后在患部及其周围反复涂布石炭酸,促使溃疡部烧伤,且孔洞中含有足够的药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青霉素进行消炎。第1天使用2次,之后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4天。一般来说,病牛第1天用药后,症状和跛行会有所加重,但在第2天开始症状就会减轻,逐渐恢复行走,且恶臭味以及黏性物质也逐渐消失。

中药治疗。患有腐蹄病的病牛常使用的中药组方是青黛散、血竭白芨散、去腐生肌散以及雄胆矾散等。青黛散主要由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组成,其中青黛起清热解毒之效,薄荷起清热、消肿之效,黄柏、黄连起止痛生肌、清热收湿之效,整体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去腐生肌散主要由乳香、血竭、冰片、龙骨、煅石膏组成,其中冰片起祛腐消肿之效,血竭、乳香起活血生肌止痛之效,龙骨、煅石膏起敛疮收口之效,整体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久溃、浸淫不已、肌肉不生、久不收口等症状。雄胆矾散主要由雄黄、大黄、龙骨和白芨组成,其中雄黄起清热解毒之效,龙骨、白芨起收敛之效,整体具有止痛、清热、收敛的作用。病牛贴敷该方剂时,可适时在患处喷洒水或者醋等,确保湿润,从而促使药效良好。

母猪产后不发情的病因及其综合疗法


1病因分析

疾病因素。据报道,母猪由于患有疾病而导致不发情或者发情异常大约达到30%左右。母猪患有繁殖障碍性疾病,如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以及附红细胞体病等,会导致机体出现不发情以及其他繁殖障碍症。母猪患有产科疾病,如乳房炎、无乳症、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等,会导致其断奶后更容易出现不发情或者发情不正常的现象。母猪患有寄生虫疾病,如断奶后没有及时对体内、体外寄生虫进行驱除,导致不发情。

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较差,饲料中缺乏足够的营养,没有及时受到性刺激等,都会引起不发情;后备母猪阶段体况过肥,导致卵巢内存在大量的脂肪,使卵泡上皮脂肪发生变性.卵泡明显萎缩,从而引起不发情。部分猪场给母猪没有饲喂专用饲料,而是饲喂生长育肥猪饲料,由于无法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其断奶后无法正常自然发情。

环境原因。夏季气候炎热,尤其是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冬季气候寒冷,尤其是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没有加强保温防寒,且无法协调好猪舍空气质量、光照;圈舍面积过小,母猪缺乏运动。这些环境因素都会抑制发情活动,从而出现产后不发情。

青年母猪过早初配。青年母猪过早进行配种而妊娠,既会造成产仔数量少、仔猪初生重小、断奶重小以及成活率降低,还会对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其达到成年后的体重要比同一品种的同龄母猪明显降低,导致其在产仔断奶后延迟发情,部分甚至会不出现发情。

2.治疗措施

激素催情治疗。主要选择使用的有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及三合激素等。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主要是指促黄体生成素(LTH)、促卵泡成熟素(FSH),能够有效对母猪进行催情,并促使排卵。经产母猪断奶后经过15天没有出现发情时,则要加强日常观察。经过21~23天依旧没有出现不发情的母猪,则要根据机体膘情以及体型大小,肌肉注射1000万~1500万IU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同时配合肌肉注射5001U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中药催情治疗。取12g乌药、15g陈皮、12g川芎、12g小茴香、12g白芍、15g香附、15g当归、lOOmL白酒,添加适量水煎煮后给病猪每天内服2次,每次再添加25ml。白酒。也可取30~50g淫羊霍、20~40g山当归、30~50g益母草、30~50g明月草、20~30g红泽兰,加水煎煮后给病猪内服。还可取30g白术,30g淫羊藿,20g桃仁,30g赤芍,20g白芍,50g甘草,30g黄精,20g连翘,50g益母草,30g熟地,30g仙灵脾,30g槟榔,40g蒲公英,30g白头翁,30g当归,20g红花,30g茯苓,40g阳起石,40g瓜蒌,30g菟丝子,添加适量水煎煮2次,混合成2~5kg药液,分成3次给病猪服喂,治疗效果较好,以上药量适宜体重为lOOkg的母猪使用。

疾病治疗。如果母猪患有阴道炎或者子宫炎而导致不发情,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治疗,而长时间不出现发情的母猪,则要尽快采取淘汰处理。病猪可向子宫注入30mL添加有100万IU青霉素的25%高渗葡萄糖液,经过30min左右即可进行配种。也可取lg氯化钠、2g碳酸氢钠、9g葡萄糖、lOOml,蒸馏水(注意先进行灭菌再添加碳酸氢钠),充分混合后取20~30mL药液,添加40万IU青霉素、0.5g链霉素,向子宫内注入,经过30min进行配种具有较好的效果。

药物预防。对于初配母猪,可在配种前大约1个月免疫接种细小病毒灭活苗,可避免母猪不发情或者发生空怀、流产。母猪配种前40天左右,可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添加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产后经过40天再接种1次,能够有效预防产后不发情。母猪产前1个月可饲喂土霉素或者附红康,连续使用1星期;产后再连续饲喂1星期,能够预防由于感染附红细胞体并而导致的不发情。

供给平衡营养。为确保母猪能够正常发情配种,必须供给均衡的营养,保持膘情、体况适宜。为避免母猪体况过肥,可适当增加青粗饲料的喂量,且饲料中维生素水平适当提高,而调低日粮中的能量,或者酌情减少饲喂量,并适当增加运动。为避免母猪体况过瘦,要适当提高能量饲料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的添加量,饲喂量提高,供给充足的营养。

及时断奶。在母猪哺乳期间,适当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或者及时进行断奶.能够确保母猪及早发情。一般来说,母猪产后第1星期,每间隔2~3h进行1次哺乳;产后2~3星期,每间隔4h左右进行1次哺乳;第4星期,每天进行2次左右的哺乳即可,从而使母猪再经过大约l星期就能够出现发情。为促使母猪产后及早发情进行配种,可适当缩短哺乳期。如果猪场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可在仔猪4周龄进行断奶,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猪场在5周龄必须进行断奶,此后经过大约1星期即可出现发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2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