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叠层式笼养肉鸡环境控制技术

瓦房店地处辽东半岛中西部,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寒暑都比较适度,非常有利于多种畜禽的繁殖生育。一般情况下叠层式肉鸡笼它是三层或者四层鸡笼构成的,而三层的和四层的区别是第一种是肉鸡笼它的高大约是1.45米到1.50米的范围间,第一层是把鸡的粪便直接导入到粪沟里面,在这三层中下面的两层是完全的重合的,而第二层是在笼下装一个接粪板,因此它的成体的结构设计非常的恰当。随着小鸡的不断长大,叠层式肉鸡笼就要适当更换调节板的大致高度,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肉鸡在不同的日龄饲料的合理供应。

在一般的情况下,白羽肉鸡有两个生长的阶段,第一个是育雏期,时间长度为一到七日左右;第二个是育成期,它的时间长度是从育雏期的第七天后到出栏。叠层式笼养肉鸡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它便于合理的观察雏鸡并且能高效的管理。我们都知道在雏鸡生长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病毒细菌,这种饲养方式也给消毒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它保证了在窄小的空间里多多的生产需求大大减少了空间。也就是说只要去合理地改善肉鸡的饲养环境,它的料肉比率将会大大的缩小,而疾病率的发生会减少很多,在一定的经济角度看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益。

一、肉鸡养殖温度的合理调节

1.育雏前

白羽鸡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育雏前,饲养人员需要合理的调节好室内的温度,不要达到太低或者过于偏高的程度,第二步的过程就是需要谨慎地检查是否在暖气片及管道有漏水或者它的温度不够热的情况,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就要及时地处理否则很容易导致设备造成损伤而直接地影响育雏这个阶段。育雏前一般的情况下饲养人员会把舍内的温度调节到26℃,起到保暖效果。温度是第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关于雏鸡的空间问题。叠层式的肉养鸡是采用高效的全舍育雏的计策,使得育雏的空间变得宽敞,只有均匀的温度和宽敞的空间才能给育雏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2.育雏期

育雏阶段利用笼养肉鸡方式采取较为高的温度育雏,在这种情况下饲养员需要把雏鸡的舍内温度控制在大概33℃左右。不能偏高也不能降低。在育雏期的阶段,雏鸡的本身调节温度能力相对于弱小,所以饲养员一定要非常细心的观察温度使得在7日内达到舍内的温度平衡。如果未及时察觉到室内温度异常会直接地导致雏鸡在育雏期间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变得低下。

3.育成期

育成期鸡舍内温度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也就是饲养员需要在每周的过程中降低舍内温度为0.5℃这个范围,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否者影响雏鸡的健康生长。直到出栏期间内,它的室内的温度应该严格地保持在26℃左右。

二、通风的调节

1.育雏期

育雏期间,温度对于鸡舍内的要求相当的严格,然而在饲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通风的这个因素。所以在通风换气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鸡舍内的温度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假如饲养员不能够准确地掌握鸡舍内的温度可在鸡舍内安装一个温控器来调节,这样就可以实现温度平衡的状态。饲养员可以在育雏期间,温控器风机一开始就要设置到35℃,但是关闭温度要低一点设置为33℃,也就是说当鸡舍内温度大于35℃时温控器可以自动开启,相反低的时候可以及时关闭温控器。

2.育成期

雏鸡到了育成期的时候,鸡舍内的温度需要随时的得到合理的控制,温控器也要随之改变,到雏鸡生长到21天大的时候风机的开启与关闭之间的温差只能为1℃,不能过多。而不断的通风的过程中就可以更换鸡舍内的空气质量,达到及时更换新鲜的空气。有利于雏鸡的良好的生长。

三、湿度的调节

1.育雏期

雏鸡对鸡舍内的水分要求比较高,需要较高的湿度,通常情况下,育雏期鸡舍内的湿度应当保持在60-65%。增加鸡舍内的湿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一,在鸡舍内摆放多个盛水的盆子,通过蒸发水分从而增加鸡舍内的空气湿度;二,也可以通过定期的消毒液消毒来增加空气湿度。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不采用直接向地面洒水或者是直接安装喷头向鸡舍内喷水的方式来增加鸡舍内的湿度,因为直接洒水或喷水的方式,在提高湿度的同时一大大提高了细菌、真菌的衍生速度,加大雏鸡被感染病菌的可能性。

2.育成期

雏鸡到了育成期阶段,对于鸡舍内的湿度要求就会出现明显降低,这个阶段鸡舍内的湿度只需要保持在40-60%,因为此时期的白羽鸡已经开始到了肌肉快速增长的阶段,必须保证适合的温度从而使得鸡肉能够正常生长。一旦出现湿度不宜,就会引发许多问题。如若湿度过高,在高温季节,如夏季,就会使得鸡体难以正常散热,而导致鸡体体温过高引起中暑、食欲不振、增加饮水等问题,最终导致鸡肉生长速度迟缓。而冬季鸡舍湿度过高就会导致鸡体散热增加的同时带来食量增大而提高饲养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若鸡舍湿度过低,太过干燥,则会导致白羽鸡的鸡皮干燥,而导致羽毛生长不良,从而导致一些疾病。再者,空气太过干燥也会导致空气中的粉尘增多,空气质量下降,极易引发白羽鸡的呼吸道问题,使其患上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四、总结

在之后的几年里瓦房店市将以快速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加大力度扩大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出一名牌产品。促进瓦房店市的肉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阅读

控制肉牛场养殖环境 肉牛养殖场的环境控制工作


要想提高肉牛的育肥效果,获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除了要选择好品种、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加强牛场环境的控制工作。环境的好坏与肉牛的生产性能、健康、养殖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介绍控制肉牛场养殖环境肉牛养殖场的环境控制工作。

1、搞好牛场的绿化

牛场要搞好绿化工作。可在牛场的周围种植一些树木,在场区的空地上种植一些青草或者蔬菜等,可以有效改变牛场的自然面貌,减少污染,调控牛场的小气候,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和保持环境的作用。树木和植物可以吸附场区外的粉尘和病原微生物,可减少尘埃和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净化空气,还可以吸收热辐射,在炎热的夏季可降低牛场的温度,还可以为牛提供乘凉的场所。另外,搞好牛场的绿化工作,还可以降低噪声,为牛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通常可在牛场的四周种植乔木或者灌木,以设置场办林带;在场区内种植乔木和灌木,可设置场区隔离林带;在场内的主干道两侧进行绿化,可营造运动场遮阳林;另外,在空地上种植蔬菜,不但可绿化环境,还可给场内职工提供食物来源。

2、防止牛场噪声污染

噪声是肉牛养殖易忽略的问题,可由场外环境引起的,如飞机、汽车、拖拉机等发出的鸣笛声;场内环境引起的,如料库的料机、风机、喂料机、除粪机等机械产生的;还有牛自身产生的,如哞叫、采食、争斗、走动等。噪声对牛的影响极大,可使牛的听觉器官发生特异性的病变,还可刺激牛的神经系统,使得食欲减退、惊慌、恐惧,从而影响生产。通常牛舍的噪声要求在白天不应超过90分贝,在夜间不应超过50分贝,否则会影响肉牛的生产和生活。如果肉牛长期生活在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下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增重速度减慢、繁殖性能下降,还可改变牛的行为,使孕牛易发生流产或早产等。

3、加强空气质量的调节

牛场的空气质量对肉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新鲜的空气可促进牛的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传播。牛舍内的一些活动,如喂料、打扫、牛采食、运动等难免会造成舍内的粉尘飞扬,如果舍内粉尘过大,易刺激牛的呼吸道,引发疾病,粉尘还是病原菌良好的传染媒介,因此在肉牛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粉尘含量过大。另外,目前肉牛养殖多为舍饲育肥,牛舍环境相对封闭,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当,如饲养密度过大、牛的呼吸作用、排泄物的腐败发酵作用等会导致舍内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升高,而影响肉牛的生产力和健康,因此要做好牛舍空气质量的调节工作,加强牛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合理饲养密度,这对于封闭式牛舍来说尤其重要。如果有必要可在舍内安装通风换气装置,以加强通风力度。另外,利用生物技术去除牛舍的有害气体已在国外的一些肉牛养殖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将有味的气体转为无味的气体。我国肉牛养殖场可也以尝试使用。

4、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牛舍内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可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尤其是温度,对肉牛的影响更为明显。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于肉牛养殖生产来说都非常不利,会使牛的生产力下降,养殖成本升高,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死亡。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牛的食欲减退,使生长和增重速度减慢,而温度过低,则会降低饲料的利用率,造成饲料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因此要合理调控好牛舍的温度。研究表明,牛舍内的环境温度在5-21℃之间,肉牛的增重速度最快。所以要做好各季节的温度调节工作,夏季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冬季则要做好保暖御寒的工作。湿度对牛的影响虽然不像温度那么明显,但是如果相对湿度过大,会使牛的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还会促进舍内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繁殖,使牛易患多种疾病,而湿度过低则会导致舍内尘埃量增加,同样对牛不利。如果适宜的相对湿度再加上不适宜的温度,对牛的危害更大,如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下牛易患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肉牛舍的最适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70%。

5、注意环境卫生的清洁

良好的环境卫生可提高肉牛的舒适度,并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要保持牛场的环境卫生。粪便、污水要及时的清理,并使用专门的运输工具运到指定的地点堆放。每天都要清扫牛舍,并定期进行消毒。注意牛舍内料槽、水槽和其他清洁工作。另外,还要注意饲草饲料的卫生,在饲喂前要清除里面的尘土等杂物,饮水也要清洁、无异物、无异味。牛舍和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干燥以及光照充足。

肉牛养殖场科学管理环境卫生
规模化养牛场防控苍蝇的根本方法是环境防治。这要求保持环境卫生状况良好,使之不利于卵、幼虫及成虫生存或不再吸引雌蝇产卵,清除苍蝇孳生场所。良好的环境是搞好养殖的第一要素,在建设规模养殖场时不但要求畜舍能够防雨防湿,还应特别考虑具备防虫防病的功能。因此,要选择地势高燥向南的坡址,地面平坦稍有坡度,合理布局畜舍,全面考虑粪尿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搞好卫生环境
首先,应搞好养殖场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其次,及时清除养殖舍内粪尿,做到日产日清,并特别注意死角中的粪便和污水。尽可能保持粪便干燥,做到及时拉走或堆积发酵处理。经常清洗食槽、水槽、填平积水和洼地,排水用暗沟,贮粪场远离居民区和养殖舍。畜舍内冲洗后,要将水扫净,加强通风,使舍内地面迅速干燥;及时铲除圈舍周围的杂草等,定期用石灰乳涂刷场舍内外墙壁,在墙四周边角撒上生石灰。搞好环境卫生可以减少苍蝇采食和排卵的机会,同时可有效降低虫卵孵化率,减少幼虫产生的数量,继而降低苍蝇密度。
粪便处理再利用
近年来,畜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而数量不断增加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所产生的粪污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一头600公斤重成年牛,一昼夜排粪量约30公斤,占日采食量的70%左右,一昼夜排尿量约22公斤,占饮水量的30%左右,是家畜中排粪、排尿量最多的。彻底防控苍蝇的办法是从杀灭虫卵开始,具体是将每天产出的粪便定期用塑料布或土覆盖(必须盖严防止漏气),靠密封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杀死虫卵或幼虫,隔断苍蝇繁殖途径,把苍蝇灭杀在成蝇之前。严格控制粪便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使苍蝇卵、幼虫、成虫没有充分的发育时间和场所,既可消灭苍蝇虫卵,又可腐熟粪便提高肥效,可谓一举两得,但采用此法一定要注意严禁蝇蛆逃出粪堆。现在我国许多高端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在建场之初就充分考虑采用循环经济,建设沼气发酵灌(池),利用粪便发酵生产沼气、发电、生产绿色有机肥等,采取环境友好的策略,达到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控制牛舍湿度
苍蝇卵在相对湿度35%以上才能孵化成幼虫,最佳孵化相对湿度为70%,所以,保持栏舍干燥是控制苍蝇繁殖最好的办法。使用饮水槽时,水槽的水位不要太高,保持有2.0厘米深的长流水水位即可,以防溢出;清洁饮水槽时要小心,以免溢水;饮水器漏水要立即更换,并把漏水处理干净;饮水槽出水口应用胶管套上,把流出的水引入水沟流到舍外。冲洗畜舍时要及时清扫积水,打开门窗,加强通风,使舍内地面迅速干燥。
绿化养殖场所
在牛舍周围大面积植树种花,种植有防蝇杀蝇作用的植物如石竹、夹竹桃、柿树及苦参、鱼藤、黄荆、辣蓼、曼陀罗等,可有效防控苍蝇。现今我国许多高端肉牛养殖场均采用这种绿色养殖方式,将牛舍建在树海花丛之中。
化学杀虫剂灵活运用
化学杀虫剂可以快速杀灭苍蝇,但不是控制苍蝇的标准方法。经常使用的杀成虫剂有多种:有机氯类,如三氯杀虫酯;有机磷类,如倍硫磷(乳剂、可湿性粉剂)、马拉硫磷(乳剂、可湿性粉剂);氨基甲酸酯类;拟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混合;拟菊酯类,如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杀成虫剂的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1.在蝇类停留面施药。宜选择具残效、促杀作用的杀虫剂,喷刷在室内1米以上的墙、屋顶。一般吸水性强的表面使用低浓度大用量药剂,多次喷刷;吸水性差的表面则按高浓度低用量的原则进行施药。当苍蝇爬行或栖息在杀虫剂处理过的表面时,接触吸收杀虫剂中毒而死亡,如0.3%~0.5%的敌敌畏、5%高效氯氰菊酯等。2.空间喷洒。应用杀虫气雾剂,使苍蝇直接沾着药剂雾粒而中毒死亡,适用于快速杀灭蝇类。如5%杀虫净悬浮剂、6%灭得优杀虫油、5%卫害净悬浮剂、0.2%马拉硫磷乳剂、0.2%杀螟松乳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等。3.制作毒蝇绳(条索)。利用家蝇在室内喜欢停留在绳索悬挂物上的习性,将棉绳、麻绳等浸泡在有机磷或长效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待绳索吸饱药液后取出晾干,裁成1米~2米长度,悬挂在栏舍等处的屋顶或天花板上,距地面2米~2.5米,每10米放2条~3条。4.投毒饵。投放毒饵是简便、经济、速效、易行的蝇类防治方法,除混合食物性饵料的毒饵外,还有液体毒饵、粘胶毒饵、颗粒毒饵等,可用于不同的场合。5.添加在饲料中。环丙氨嗪(又称灭蝇胺)是一种高效昆虫生长调节剂,可添加在饲料中,对双翅目昆虫幼虫有杀灭作用,尤其对在粪便中繁殖的几种常见苍蝇幼虫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在苍蝇成虫以前将其杀灭。对场舍外,定期使用高效农药,如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按1∶200加水(15天处理1次),4.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按1∶100加水(10左右天处理1次),喷洒于圈舍外墙壁、排粪池、污水沟、水塘、杂物堆放处,使蝇、蛆、蚊虫无孳生地;在栏舍内外及其周围环境积水处放置杀虫药,如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氰戊菊酯溶液等,可杀灭绝大部分苍蝇幼虫,大大减少舍外苍蝇数量。应注意的是,在选用化学方法防治苍蝇时,要选用无毒或是毒性较小的药剂,既能有效杀灭苍蝇,又确保肉牛正常生长发育。

竹鼠舍养殖环境控制


饲养竹鼠之目标是生长快、饲料效率高、屠宰品质好、饲养周期短及死亡率低。在竹鼠舍方面应考虑提供竹鼠只适宜之环境,减少饲料之浪费,分别注意以下几点。

竹鼠环境温度、湿度

体重1kg以前,适宜温度为16℃~22℃;体重1-1.5kg,适宜温度为14℃~20℃,最低不低于12℃;体重1.5kg以上,适宜温度为12℃~16℃,最低不低于10℃。若在高温环境下应采取降温措施,相对湿度为40%~ 70%。

每只竹鼠有足够之地面面积

每只竹鼠所占面积,如果过小会造成竹鼠只应激,以致影响竹鼠只生长,还因为每只竹鼠所散出之热量,造成原本已炎热的南方夏季环境变得更热,因此要提供给每只竹鼠适当的地面面积。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栏以不超过25头为宜。建议每只肉竹鼠所占地面面积为1.0m2,在条状地面上为10.9m2。

竹鼠舍清洗方便

肉竹鼠舍管理中清洗竹鼠舍最耗时间,因此在设计上应考虑如何减少冲洗之时间。例如,实地面之斜度要够,如此排水顺畅,而条状地面之条沟能让竹鼠粪易于掉落,同时也应避免伤到竹鼠脚。

增加竹鼠只采食量,减少饲料浪费

饲料槽正确之设计、竹鼠舍内饲槽放置之位置及饲养竹鼠只与饲料槽孔之数目比,均影响到竹鼠只采食量及饲料浪费量。肉竹鼠主要营养去向:

1、维持需要后,有剩余的才用于生产即增膘长肉。如:以能量为例,肉竹鼠采食的能量=维持需要+增膘长肉。

2、无论增重与否,就得用掉一天的维持消耗,而且随体重增加,维持消耗相对也有所增加。因此,肉竹鼠肥育期若无端延长,则得用很多饲料来维持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也就是说缩短育肥期可以节省大量饲料。

控制竹鼠舍内有害气体

及时清除竹鼠粪尿,竹鼠通风换气,创造一个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干暖舒适的竹鼠养殖环境条件,才能使肉竹鼠充分休息,保持竹鼠旺盛食欲,竹鼠发病率降低,获得较高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换率,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肉鸡疫病控制研究及其技术发展动态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天气干燥。由于土壤资源丰富,当地养殖大量的肉鸡。肉鸡的生长特点是生产繁殖速度极快。在高速的繁殖速度的背后是肉鸡对生长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不论是严寒酷暑,对肉鸡生长环境的保护都十分重要。在炎热的夏天,肉鸡需要在适合的温度下生长,切忌高温下使肉鸡出现猝死的现象。在冬季,肉鸡在此季节处于生长期,大量的营养都用于体内生长,对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对抗各种病毒的能力在此阶段极弱,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一般对于肉鸡的常见病毒有许多种,如法氏囊病毒。本文就肉鸡的疾病控制提出详细的解决和预防方法。

一、肉鸡的生长特点

1.发育速度快

一般来说,仔鸡的体重大概处于35g左右,几周之后体重就会迅速增加到1kg,在六周左右达到3kg左右。可见肉鸡在健康的状态下发育速度是很快的。

2.生长发育不平衡

肉鸡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保证肉鸡能够均衡发展身体各个部位,肉鸡在发育过程中,过度的生长肌肉,并没有在心肺及身体内部结构生长,这就很容易导致肉鸡出现腿部及身体内部的疾病发生。

3.肉鸡抵抗力差

肉鸡从仔鸡开始整个生长周期中抵抗病毒的能力都十分差,对周围环境要求之高就是为了能够使肉鸡快速的适应环境,抵制病毒。所以,在肉鸡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其日常环境的温度及各方面的均衡。

二、肉鸡培养过程中常见疾病

1.非传染性质病毒

在肉鸡生长过程中,由于心肺营养供给不足,经常会出现肉鸡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在肉鸡生长到五周之后,肉鸡感染此种非传染性质的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在生长前期,肉鸡的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都是人为导致,饲养员盲目的认为只要多喂养饲料,肉鸡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会提高肉质。但是,这种盲目的喂养方法使肉鸡在温度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过分的食用饲料,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够均衡。

2.传染性质病毒

肉鸡对于病毒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寒冷的辽宁。根据肉鸡的生长发育状况,一般可将肉鸡感染疾病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快速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仔鸡在半个月的发育初期,这个时期很容易感染上大肠杆菌;第二个阶段是肉鸡发展20天到40天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所会感染的传染性疾病最多,也是饲养员防治病毒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病毒会相互交叉产生新的病原体,所以要注意防治交叉感染;最后是肉鸡成熟阶段,这段时期对肉鸡传染性病毒的防治要求特别高,肉鸡的抗病毒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一旦感染,会形成共同引发,解决不及时,在成熟期很难解决。

三、肉鸡感染疾病的发病原因

1.养殖场所环境卫生不到位

很多肉鸡养殖场的卫生状况都不容乐观,大多数养殖场都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检验审核的标准。当地很多养殖场的建设位置并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过于靠近住宅区或者靠近污水及化工厂,这直接导致了肉鸡的养殖环境的恶劣化。加上当地肉鸡养殖场并不注重最基本的卫生消毒措施,消毒设备老化严重。在养殖场管理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相关规章制度。

2.防治措施不完善

在当地很多养殖场中,很少有养殖场注重疫苗的注射。很多养殖场怕麻烦,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疫苗的注射。这就直接影响了肉鸡的疾病控制和防治。几种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使肉鸡感染疾病。

3.外界因素

由于其养殖场面积较大,常常会吸引很多迁徙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经常会出现携带病毒的传染源,这时候如果与肉鸡接触极易将病毒传染至肉鸡体内,这种外界传染源也不可小视。

四、肉鸡疾病控制技术及防治方法

1.肉鸡养殖场地的选择

首先一个符合标准的肉鸡养殖场需要远离住宅区和带有污染源的工厂。由于我市的地势相对较高,这一先天性的地理条件很适宜肉鸡的繁殖。其次,养殖场要靠近水源,以保证供应肉鸡充足的水源。养殖场还要具备合适的交通情况,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快速运输的便捷。

2.肉鸡养殖场的结构布局

要想严格控制肉鸡感染疾病的几率,在养殖场的建设设计上就必须注意隔离问题。在布局上,首先要将不同的家禽分开,以免交叉感染,养殖场的外围必须要有水泥墙,最好具有充足的光照条件,绿化和树木要适当种植,以便肉鸡可以在炎热的季节有地方可以遮阳。

3.科学饲养

首先要对饲养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每个养殖场可按照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体系;其次每个饲养区域要按照规定的地区分类。在肉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包括饲养、消毒、疫苗注射等;另外特别需要关注鸡舍的温度,一定要控制适宜,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消毒措施。最后,在销售前必须对每一只肉鸡进行合理的检测,保证无疾病销售。

4.消毒制度完善

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注重消毒措施的规范,很多认为只要进行基本的口罩保护措施就可以进行消毒,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消毒措施要做到内外消毒。对每个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换鞋,穿消毒服和洗手之后戴手套等。没有经过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同意的情况下,不得私自进入养殖场。严禁外带家禽至养殖场内。在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同时,要进行内部消毒措施。消毒人员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消毒,然后换鞋穿消毒服,戴手套,保证无病毒进入养殖场,然后进行内部彻底消毒。对于死亡的肉鸡,不但要进行焚烧处理,还要将其死亡的肉鸡的粪便和同一舍棚的肉鸡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工作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条件。

五、结语

严格控制肉鸡的疾病发生率,推广科学合理的肉鸡防治方法,以保证肉鸡的正常培育,是我国对于家禽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雏鸡舍内空气环境如何控制


1育雏温度

1.1温差育雏法

采用育雏伞作为育雏区域的热源进行育雏。前三天,在育雏伞下保持35℃,此时育雏伞边缘约有30~31℃,而育雏舍其它区域只需要有25~27℃即可。这样,雏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温层下进进出出,有利于刺激其羽毛的生长,将来脱温后雏鸡将很强壮并且很好养。随着雏鸡的长大,育雏伞边缘的温度应每3-4天降1℃左右,直到三周龄后,基本降到与育雏舍其它区域的温度相同(22~23℃)即可。此后,可以停止使用育雏伞。

雏鸡的行为和鸣叫声将表明鸡只舒适的程度。育雏期内雏鸡过于喧闹,说明鸡只不舒服。最常见的原因是温度不太适宜。雏鸡受冷应激时,会堆挤在育雏伞下;如育雏伞下温度太低,雏鸡就会堆挤在墙边或鸡舍支柱周围。雏鸡也会乱挤在饲料盘内。雏鸡受热应激时,会俯卧在地上并伸出头颈张嘴喘气。雏鸡会寻求舍内较凉爽、贼风较大的地方,特别是远离热源沿墙边的地方。雏鸡会拥挤在饮水器周围,使全身湿透。饮水量会增加。嗉囊和肠道会由于过多的水分而膨胀。

1.2整舍取暖育雏法

与温差育雏法(也叫局域加热育雏法)不同的是,整舍取暖育雏法采用锅炉作为热源,在舍内通过暖气片(或热风机)散热供暖;或者采用热风炉作为热源供暖。因此,整舍取暖育雏法也叫中央供暖育雏法。由于不使用育雏伞,鸡舍内不同区域没有明显的温差,所以利用雏鸡的行为作温度指示有点困难。这样雏鸡的叫声就成了雏鸡不适的仅有指标。只要给予机会,雏鸡愿意集合在温度最适合其需要的地方。在观察雏鸡的行为时要特别小心。雏鸡可能集中在鸡舍内的某个地方,显示出成堆集中的现象,但别以为这就是因为鸡舍内温度过低的缘故,有时候,这也可能是因为鸡舍其他地方太热了。一般来说,如果雏鸡均匀分散,就表明温度比较理想。

在采用整舍取暖育雏时,前三天,在育雏区内,雏鸡高度的温度应保持在29~31℃之间。温度计(或感应计)应放在离地面6~8厘米的位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雏鸡所能感受的真实温度。以后,随着雏鸡的长大,在雏鸡高度的温度应每3~4天降1℃左右,直到三周龄后,基本降到21~22℃即可。

2相对湿度

整栋雏鸡舍加热,特别是同时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时,相对湿度可能低至25%。当然在大多数使用传统的燃气育雏器结合钟式饮水器的鸡舍,相对湿度就较高,通常能超过50%。为了减少雏鸡的脱水程度,前3~4日龄的相对湿度应至少控制在70%,最好在80%。此后相对湿度允许在50%~60%之间。

如果鸡舍装有夏季高温期间降温的喷雾器,可以借以提高育雏舍的相对湿度到所需要的范围。如果没有喷雾器,在加热器附近放置水盘,也可将相对湿度提高到70%~80%之间。还可以在鸡舍中间的走道上定期洒水,来增加鸡舍内的湿度(注意:不能往育雏垫料上直接洒水,或把水洒到鸡的身上)。雏鸡饲养在相对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不易脱水,而且可为提高均匀度提供良好的开端。

随着种雏鸡的生长,相对湿度应当降低。18日龄以后,如果相对湿度过高,会导致垫料潮湿并引发其他问题。随着种雏鸡体重的增加,可以采用通风和加热系统控制相对湿度。

3温度和湿度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动物都会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蒸发水分、散发体内热量。在高湿的情况下,蒸发量减少,导致动物的体表温度增加,动物对温度的感觉来源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过高的相对湿度增加体表温度。相反,相对湿度低就会降低体表温度。应掌握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达到标准温度所需要的干球温度,并应用在处于不同湿度范围内的环境中。如果相对湿度不在标准范围内,鸡舍内雏鸡所处位置的温度应达到相应的标准。在所有的时期,应该观察雏鸡的行为对温度的反映是否正常,以确保种雏鸡得到合适的温度。如果以后的行为表明雏鸡太冷或太热,就应当把鸡舍的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4通风管理

在育雏期间,虽然雏鸡不需要太大的通风量,但同样需要适当地补充氧气、排除湿气、氨气、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育雏舍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定期适当地通风,引入新鲜的空气。

养鹅生产中的环境控制


在养鹅生产中,气候突变常会给鹅群带来打击,尤其对雏鹅和高密度鹅群更是如此。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大气候环境,人工创造舍内小气候,在养鹅生产上已被越来越重视。

1.环境监侧

搞好环境控制,首先的任务是做好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要加强鹅舍内水质监测。水质的监测应在选择鹅场时进行,主要据供水水源性质而定,若用地下水时,据当地实际情况测定水感官性状(颜色、浊度和臭味等)、细茵学指标〔大肠茵群数和蛔虫卵)和毒理学指标(氟化物和铅等),不符合无公害鹅生产标准时,分别采取沉淀和加饭等措施。鹅场投产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一年测1-2次。第二要加强鹅场和鹅舍空气监测。对鹅场空气环境的监测在建场时即须确保无公害鹅场不受工矿企业的污染,鹅场建成后据其周围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监侧特定的指标,有氛碱厂则监测氛,有磷肥厂则监测氟。无公害鹅舍内空气的监测除常规的温、湿度监侧外,还须涉及到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悬浮微粒和细茵总数。必要时还须不定期监测鹅场及鹅舍的臭气。第三要加强鹅场土澳的监测。土壤监洲在建场时即须进行,之后可每年用土壤浸出液监侧测1-2次,测定指标有硫化物、抓化物、氮化物及铅等有毒物质。

2鹅场绿化

绿化可净化空气,替鹅群遮挡太阳辐射。另外,场内小区间的绿化还可起到防.火的作用;而场外密植荆棘,还可防止人、畜闯入,起到防疫的作用。

3舍内通风

通风是改善舍内鹅群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可起到输入新鲜空气、排出污浊气球及调节舍内漫度与湿度的作用。舍内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但一般鹅舍跨度在gm以内的只需采用自然通风即可。利用自然通风时,鉴T-鹅舍内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等比空气重,而氨气等比空气轻,故可开设上、中、下三层窗户,上、下层用于排放污染气体,而中间层与鹅舍长轴平行,便于通风与降温。在低温季节,可以通过关闭窗户或窗帘来保持舍内温度。机械通风主要是利用风机进行,风机一般安装在鹅舍低处,以保障最大限度的排除污浊气体并减少灰尘飞扬。

4.隔热保温

温度是影响鹅群牛产和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一个优良鹅舍的隔热保温设计,可显著缓解恶劣气候的不良影响,既能改善鹅舍冬季的御寒保温性能,又可使夏季的舍温不致于过高,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隔热保温可通过加入脸壁、屋顶等外围结构热阻来实现。

5,消毒

养鹅场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要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鹅体、饮用水等不同形式的消毒。使用的消毒药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无害,常见的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石灰乳、漂白粉、石碳酸、高锰酸钾和碘配等。由于消毒药的性状和作用不同,消毒对象和使用方法不一致,药物残留时间也不尽相同,使用时要根据药物特性和应用对象认真加以选择。

6.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包括粪尿处理、污水处理、尸体和垫料处理。粪尿可通过腐熟堆肥或高温烘千,待高温杀灭病原菌后再作复合肥料或饲料的原料,还可发展沼气。污水处理可通过沉淀、过滤和固液分离法将其中的有机物等固体物分离出来,进而浇灌果树或养鱼; 或者用酸碱中和,再用胶体等有机物来凝结沉淀;或者直接向污水中加入氟化剂生成次抓酸而进行消毒。尸体和垫料一般携带较多病原菌,可通过100℃高温处理或直接焚烧。

猪舍环境的控制与改善方法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猪的生产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猪舍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猪群健康生长发育、保持稳定生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筑猪舍是为猪提供适宜环境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猪舍的合理设计同时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才能使猪舍的环境达到良好的状态,满足猪对环境的需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舍环境的控制与改善方法。

1、温度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猪对猪舍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生产上将适宜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称之为最适宜温度。猪对环境的温度表现的极为敏感,尤其是仔猪,仔猪非常怕冷,如果饲养环境的温度过低,会降低仔猪的抗病能力,易受多种病原菌的感染而患病,还会导致仔猪的胃肠蠕动减缓、消化不良等肠道问题,还易出现仔猪冻死的现象。另外,处于断奶阶段的仔猪采食量少,对温度的要求为敏感,因此仔猪阶段的最适温度要高于其他阶段,通常产房的温度要适当的高一些,并且可通过将圈舍的温度提高2-3℃的方式来缓解断奶应激。其他阶段的猪虽然对低温的反应不像仔猪那么敏感,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会导致肉料比下降,影响育肥猪的生长和增重,造成饲料的浪费,还易诱发多种疾病。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猪群产生热应激,使猪的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生产性能下降,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

猪舍内温度的高低与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根据这一情况调控好猪舍的温度。对于仔猪来说来做好保温的工作,防止舍内温度过低,影响健康和生长。对于成年猪则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可在夏季增加通风力度,加快热量的散失,通过向猪体喷水、猪舍冲水的方式降低温度,还可安装一些降温设施,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种猪的生产性能;在寒冷季节,则要做好防寒的工作,可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尤其是要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可在舍内安装增温设施,适当的增加饲养密度等方式提高舍温。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含水汽的多少,通常猪舍内的最适宜相对湿度为50%-80%,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对猪的影响较小,但是和不适宜的温度相结合则会对猪群产生极大的影响。猪群生活中阴冷超时的环境下会降低猪的生产力,阻碍其生长发育和增重速度。另外,相对湿度过大时,水分蒸发时就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而使舍内环境温度降低,这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不利。除此之外,潮湿的环境还会为病原微生物提供适宜繁殖的条件,而导致圈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增多,增加了猪群患病的几率,还会给疫病的防治带来难度。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还会阻碍猪体散热,诱发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但是猪舍内的环境过于干燥也会对猪的健康不利,如果过于干燥,会导致舍内粉尘和尘埃的量增多,从而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发病率。此外,相对湿度还与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有着重要的关系,消毒剂只有溶解在液体中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所以要保持猪适宜的相对湿度,良好的通风换气是保持猪舍适宜相对湿度的有效措施,因此,要经常的开启门窗,并在舍内调置通风设施。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猪舍内湿度过高,在降温时要尽量减少冲水的次数,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清除舍内地面的积水。

3、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对猪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影响很大,饲养密度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到猪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还会影响到猪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排泄等活动。如果猪舍内的饲养密度过小,则会降低猪舍的利用率,增加养殖成本,对养猪经济效益不利,还会增加育肥猪活动的空间,影响体脂的沉积,造成饲料的浪费;而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猪舍内微生物、灰尘等有害物质增多,还会使猪舍内呼吸散热增加,不利于夏季的防暑。另外,过大的饲养密度会缩短猪群的休息时间,引发恶癖,影响猪的采食进而影响饲料报酬率。

对猪舍饲养密度的调控要根据猪的大小、饲养季节来确定,在炎热的季节要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以利于防暑降温,冬季则要适当的增加饲养密度,以提高猪舍的温度。

4、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猪群的健康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目前规模化猪场多为密闭式、集约化管理,空气流通不畅,加上冬季保温,会导致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变差,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含量过高,造成舍内氧气不足,如果猪群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尤其是呼吸道疾病。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和消除舍内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保持舍内干燥和增加猪舍通风换气的力度是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最主要的措施。除此之外,还要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及时调教猪在定点排便的习惯,并清理舍内的粪污。另外,可向舍内喷洒一些除臭、杀菌、降尘、净化空气作用的药剂,以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猪舍的环境控制与改善措施
1、防寒保温
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应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特别是对分娩哺育舍、幼猪舍,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更为重要。猪舍防寒保温的措施有:
(1)做好猪舍的保温隔热设计在猪舍的外围护结构中,失热最多的是屋顶,因此设置天棚极为重要,铺设在天棚上的保温材料热阻值要高,而目要达到足够的厚度并压紧压实。墙壁的失热仅次于屋顶,普通红砖墙体必须达到足够厚度,用空心砖或加气混凝土块代替普通红砖用空心墙体或在空心墙中填充隔热材料等均能提高猪舍的防寒保温能力。有窗猪舍应设置双层窗,并尽量少设北窗和西侧窗。外门加设门斗可防止冷风直接进人舍内。地面失热虽较其他外围护结构少,但由于猪直接在地面上活动,所以加强地面的保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利于猪舍的清洗消毒产防止猪的拱掘,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面,但水泥地面冷而硬,因此可在趴卧区加铺地板或垫草等。也可用空心砖等建造保温地面,但造价稍高。
(2)加强冬季防寒管理冬季常采取的防寒管理措施有:入冬前做好封窗、窗外敷加透光性能好的塑料膜、门外包防寒毡等工作;简易猪舍覆盖塑料大棚;通风换气时尽量降低气流速度;防止舍内潮湿;铺设厚垫草;适当加大饲养密度等。
(3)猪舍的供暖在采取以上各种防寒保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舍温时,须采取供暖措施。猪舍的供暖保温可采用集中供热、分散供热和局部保温等办法。集中供热就是猪舍用热和生活用热都由中心锅炉提供,各类猪舍的温差由散热片多少来调节,这种供热方式可节约能源,但投资大,灵活性也较差。分散供热就是在需供热的猪舍内,安装一个或几个民用取暖炉来提高舍温,这种供热方式灵活性大,便于控制舍温,投资少。但管理不便。局部保温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等,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只需有电源即可。传统的局部保温方法也有厚垫草、生火炉、搭火墙等方法.这些方法目前仍被规模较小的猪场和农户采用,效果不甚理想,且费力较大,但很经济。
2.防暑降温
环境炎热的因素有气温高、太阳辐射强、气流速度小和空气湿度大。在炎热情况下,企图通过降低空气温度,从而增加猪的非蒸发散热,技术上虽可以办到,但经济上往往行不通。所以生产中一般采用保护猪免受太阳辐。射、增强猪的传导散热(与冷物体接触〕对流散热(充分利用天然气流或强制通风)和蒸发散热(水浴或向猪体喷淋水)等措施。
(1)遮阳和设置凉棚猪舍遮阳可采取加长屋顶出檐,顺窗户上设置水平或垂直的遮阳板及采用绿化遮阳等措施。也可以搭架种植爬蔓植物,在南墙窗口和屋顶形成绿的凉棚。凉棚设置时应取长轴东西配置,棚子面积应大于凉棚投影面积,若跨度不大,棚顶可采用单坡、南低北高,从而可使棚下阴影面积大移动小。凉棚高度2.5米左右为宜。
(2)做好隔热设计做好猪舍外围护结的隔热设计可防止或削弱太阳辐射热和高气温的综合效应。猪舍隔热设计的重点在屋顶,可采取增大屋的热阻、修建多层结构屋顶、建造有空气间层的屋顶、屋面选用浅色而光平的材料以增强其反射太阳光的能力。
(3)猪舍的通风加强猪舍通风的目的在于驱散舍内产生的热能,不使热在舍内积累而致会温升高,同时在猪体周围形成适宜的气流促进猪的散热。加强通风的措施有:在自然通风猪舍设置地脚窗、大窗、通风屋脊等;应使进气口均匀布置,使各处猪均能享受到凉爽的气流;缩小猪舍跨度,使舍内易形成穿堂风。在自然通风不足时,应增设机械通风。
(4)猪舍的降温猪舍采用制冷设备降温在经济上一般不划算,故在生产中多采用使水蒸发降温的设备措施。这种措施只适于干热地区。有条件可让猪进行水浴、猪场对修建滚浴池,供猪滚浴,也可向猪体或猪舍空气喷水,借助水的汽化吸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通风换气
猪舍通风换气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气温高时加大气流使猪感到舒适,从而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二是在猪舍封闭的情况下,通风可排出舍内的污浊空气,引进舍外的新鲜空气,从而心头舍内的空气环境。猪舍的通风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猪舍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指不需要机械设备,而借自然界的风压或热压,使猪舍内平气流动。自然通风又分为无管道自然通风系统和有管道自然通风系统两种形式,无管道通风是指经开着的门窗所进行的通风透气,适于温暖地区和寒冷地区的温暖季节。而在寒冷季节里的封闭猪舍,由于门窗紧闭,故需专用的通风管道进行换气、有管道通风系统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均匀排在纵墙上,在南方,进气管通常设在墙下方,以利通风降温;在北方,进气管省宜设在墙体上方,以避免冷气流直接吹到猪体。进气管在墙外的部分应向下弯或设档饭,以防冷空气或降水直接侵入。排风管沿猪舍屋脊两侧交错会在安装在屋顶上,下端自天棚开始,上端升出屋脊高50-70厘米。排气管应制成双层,内夹保温材料,管上端设风帽,以防降水落入舍内。进气管和排气管内均应设调节板,以控制风量。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指利用风机强制进行舍内外的空气交换,常用的机械通风有正压通风、负压通风和联合通风3种。正压通风是用风机将会外新鲜空气强制送人舍内使舍内气压增高,舍内污浊空气经排气口(管)自然排走的换气方。负压通风是用风机抽出会内的污浊空气、使舍内气压相对小于舍外,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管)流人舍内而形成舍内外的空气交换。联合通风则同时进行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通风换气方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通风换气与防寒保温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进行通风换气时应认真考虑解决好这一矛盾。
4.光照
光照不仅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力,而且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猪舍的光照一般以自然光照为主,辅之以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猪舍自然光照时,光线主要是通过窗户进人舍内的。因此,自然光照的关键是通过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形状、数量和面积,以保证猪舍的光照标准,并尽量使舍内光照均匀。在生产中通常根据采光系数(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猪舍地面面积之比)来设计猪舍的窗户,种猪舍的采光系数要求为1:10—12,肥猪舍为1:12--15。猪舍窗户的数量、形状和布置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猪舍的结构特点,综合考虑防寒、防暑、通风等因素后确定。
(2)人工光照自然光照不足时,应考虑补充人工光照,人工光照一般选用40—50瓦自炽灯、荧光灯等,灯距地面2米,按大约3米灯距均匀布置。猪舍跨度大时,应装设两排以上的灯泡,并使两排灯泡交错排列,以使舍内各处光照均匀。
5、排污
猪舍内的主要污物为猪排泄的粪尿及生产污水等,猪每天排出的粪尿数量很大,而且日常管理所产生的污水也很多。因此,合理设置排污系统,及时排除这些污物,是防止舍内潮湿、保持良好的空气卫生状况的重要措施。
猪舍的排污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粪便和污水分别清除,一般多为人工清除固形的鲜粪便,另设排水管道将污水(含尿液)排出至舍外污水池。这种方法比较适于北方寒冷地区。要求尽量随时清除粪便,否则会使得粪便与污水混合而难于清除,或排入排污管道而易造成排水管道的阻塞。另一种方式是粪便和污水同时清除,这种清除方式又分为水冲清除和机械清除。水冲清除应在舍内建造漏缝地板、粪沟,在舍外建粪水池。漏缝地板可用钢筋水泥或金属、竹板条等制成,当粪尿落在漏缝地板上时,液体物从缝隙流人地面下的粪沟,固形的粪便被猪踩入沟内。粪沟位于漏缝地板下方,倾向粪水地方向的坡度为0.5%一1.0%,用水将粪污冲人舍外的粪水池。这种方式不宜在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因其用水量较大,会造成舍内潮湿,又会产生大量污水而难于处理。机械清除方式基本是将水冲清除方式中的水冲环节用刮板等机械将粪污清至猪舍的一端或直接清至舍外。
6、垫料的使用
垫料也叫垫草或褥草,是指在猪栏内一定部位(一般为猪床)铺设的材料,垫料具有保暖、吸潮、吸收有害气体、增强猪的舒适感和保持猪体清洁等作用。所用的垫料应具备导热性小、柔软、无毒、对皮肤无刺激等特性,同时要求来源充足、成本低等。常用的垫料有麦秸、稻草、锯末等。垫料应经常更换,保持垫料的清洁、干燥。

无公害蛋鸭场的环境控制


蛋鸭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
雏鸭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御寒能力差,育雏期间要注意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参考温度:1周龄内30~32℃,2周龄至4周龄每周降低2~3C。若雏鸭有规律地吃食、饮水、排便和休息,说明温度正常。育雏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5%~65%,光照时间1周龄内保持为23~24小时,以后每周减少2小时,直至减到14小时为止。蛋鸭为水禽,喜欢游泳,但圈舍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雏鸭出壳3天后,可陆续下水游泳,但时间不能过长。
场区环境控制
空气质量主要受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或动物活动过程以及自然现象产生,排入大气而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飞灰,以及附在其上的病原微生物:()按其颗粒大小分为飘尘(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
蛋鸭场的空气环境分3个区域:缓冲区(指场区周边向外延伸500米范围内的区域)、场区(指运动场和水场区域)和舍区(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恶臭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等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它们的指标都要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要求。
鸭舍的空气环境控制主要指控制空气污染物的含量,一方面受鸭舍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养鸭过程自身产生的污染。在控制和消除污染的同时,必须保证鸭舍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
控制和消除鸭舍的有害气体。基本思路是杜绝或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害气体一旦产生则应设法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具体方法如下:①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粪便中的硫化氢、氨气在鸭舍内的溢出量。②加强通风换气,把鸭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舍外。③在鸭的饲料中加入益生素类活菌制剂,减少粪便中有害气体的产生量。
控制和消除空气中的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基本思路是减少颗粒物的产生,颗粒物一旦产生则要尽量消除。具体方法如下:①进行加工饲料、取暖和清理卫生等各项活动时要尽量减少灰尘、烟尘等颗粒物的产生.因为病原微生物一般附着在空气颗粒物的表面,有些颗粒物还能引起部分蛋鸭过敏。②进行鸭舍除尘,方法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和静电除尘等。③在鸭场周围及其运动场进行绿化造林。树木不仅吸附尘土,而且能够降低鸭场整个区域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氧气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4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