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淖:土鸡养殖“啄”开致富门

“再订10只土鸡?好的,您明儿下午来取。”“土鸡蛋,有呢,有呢,您需要多少?”这个春节,是沽源县黄盖淖镇西营子村养鸡大户靳宝过得最忙碌的一个年,预定土鸡和鸡蛋的客户从一入腊月就接连不断,本以为过了年订单会减少,没想到,来购买的、打电话预定的人比节前只多不少。

走进他的养鸡场,一群群或白、或黑、或花的土鸡扑扑棱棱地从四面八方跑出来。靳宝笑着介绍:“人家养鸡关在笼子里,我们黄盖淖镇推广的是林草地散养土鸡模式,鸡在林草地里自由放养,以青草、昆虫为食,不容易生疫病。这样的鸡才是真正的生态土鸡,产的是真正的无公害鸡蛋,所以特别受城里人欢迎!”

黄盖淖镇地处坝上草原,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林草地、退耕地面积达18.4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土鸡的传统。近年,沽源县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扶持技术,土鸡养殖迅猛发展。几年来,通过投放扶贫鸡,加上农户原有土鸡,目前,全镇土鸡养殖户发展到2254户,土鸡存栏5.45万只。在此基础上,黄盖淖镇采取由养殖大户带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申请注册了“四季绿丰”牌商标,全力打造土鸡品牌。

“现在,老少爷们养土鸡的心气可足了,我们村光土鸡蛋产量就达到了1万多斤,平均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6000多块钱。”介绍起土鸡养殖现状,靳宝满脸笑容,“黄盖淖的土鸡打的是绿色生态牌,在商场、超市,土鸡蛋12块钱一斤,照样供不应求。”

好效益和好政策就是最好的推手。如今,在黄盖淖镇,像靳宝一样发展土鸡散养的养殖户正以年增50户的速度迅速“扩军”,社新、西营子、林源等村的土鸡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沽源黄盖淖镇的小土鸡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银行”。

相关阅读

程少武的鸡养殖技术好公鸡“啄”开致富门


在松原市长岭县前七号镇龙凤山村,宏大散养鸡场年出栏散养红公鸡两万多只。这种红公鸡肉质细腻,口味纯正,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不高,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养鸡场负责人程少武对散养红公鸡的前景十分看好。相比笼养鸡,散养红公鸡生长速度慢,饲养周期长,但营养价值高。散养的从鸡雏到出栏需三个半月到五个月的时间,但散养的红公鸡活动量比较大,食物来源广,自身抵抗力强,很少有疾病,除了鸡雏时打接种疫苗外,后期生长过程中几乎不用给鸡喂药。从生态绿色这方面来讲散养鸡肯定会大受欢迎。程少武介绍说。

为了打开市场,程少武在长岭县城开了一家散养鸡零售店,散养鸡的肉质、香味、口感逐渐被一些消费者认可。但奇怪的是,程少武的散养鸡价格却和笼养鸡一样,那散养鸡还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呢?程少武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原来散养鸡的经济效益是节约出来的。笼养鸡在专用饲料、定期防疫上费用比较高,而散养红公鸡喂的是自己经过试验后配比的食物,是他从各地购买了优质价低的玉米面、麦麸子、豆粕、葵花饼和花生饼。程少武说,这些食物与深井水拌成稀料后更有营养,使散养鸡的发病率低,成活率高。所以不喂饲料、不喂药,既保证了散养鸡的肉质品质,也让散养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小土鸡“啄”出致富路


“家里这几只土鸡卖出去后,就要去进新的鸡苗了。今年的目标是养2000只,销售额比去年翻一番。”看着在田野里奔跑的母鸡,想着7个月后会有2000只土鸡围绕在自己脚边,戴未中的嘴角勾起了一丝弧度。他告诉记者,2015年是他事业上的丰收年,饲养的1000只土鸡给他带来了20万的可观收入。

今年30岁的戴未中是婺源县赋春镇董家村的村民,原先在浙江义乌的一家洗车行工作。2014年6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土鸡在江浙市场上很受欢迎,一向以行动派自称的他毅然辞去了洗车行的经理职位,回家养土鸡,返销义乌、东阳、上海等地。

一个离村三里路的山谷,一栋低矮的小平房,一块野草丛生的平地,一条清澈见底的沟渠,这就是戴未中的土鸡散养场。“鸡不恋鸡舍恋山林,在大自然中放养的鸡才更有品质。”他始终认准这个理。第一批鸡苗来了,一共400只。戴未中一改平日里为人大方的性格,给鸡喂食特别抠门,一天只喂一丁点玉米或稻子。二姐提醒他,每天只给这么点鸡食,鸡会越来越瘦的。他耐心地解释道:“鸡就应该勤快地到田里找虫子、捡稻穗,吃虫草的土鸡味道更鲜美。”

听说戴未中在山里养鸡,亲朋好友纷纷打电话过来购买,他一个个回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鸡必须长满7个月才能出售。我是把养鸡作为一份事业来经营的,品质必须放在第一位,决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砸自己的招牌。”土鸡暂时不能卖,预订的单子已经排了300多个。邻居汪奶奶是第一个尝到“未中牌”土鸡的人,提起第一口鸡汤的味道,她连声赞赏:“味道好,有营养,儿子媳妇都很爱喝。我们家每年都要在他这买好几只呢。”

去年12月,上海市民吴鹏得知戴未中养鸡的故事,专程来到董家村参观他的土鸡散养场。吴鹏对自己眼前那片原生态环境很是满意,一次买了20多只鸡回上海。随着土鸡在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销路的扩大,戴未中信心倍增:“今年要多雇些人手来分担养鸡场的工作,一方面扩大养鸡场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村里的人一起致富。”

豪猪“拱”开致富门 养殖豪猪的惊喜和财富


对于豪猪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很多农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养殖,闯出一条致富新路。那就是养殖豪猪。豪猪“拱”开致富门养殖豪猪的惊喜和财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形似刺猬,声如猪叫,全身呈棕褐色,背部披着利箭般黑白相间的棘刺……10月23日,笔者来到江州区石景林街道卜利村卜利屯胡传庆的养殖场,看到了这些可爱的豪猪。
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又名箭猪,是一种濒临灭绝动物,食用、药用价值高。国家林业部门已将豪猪列入禁捕的保护物种,人工养殖豪猪,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我发展豪猪养殖,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胡传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七套播出的节目中,看到了养殖豪猪发家致富的报道,电视里养殖豪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他心动。
后来,他多方打听,不远千里到湖南考察学习,并于2012年引进了几只豪猪试养。
“刚开始是6只,后来看见它们比较好养,一个月以后,马上发展到40只。”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养殖比较简单,它吃得少,品种却很广泛,除了辣椒和苦瓜之外,玉米、南瓜等五谷杂粮都可以拿来喂,所以饲养成本比较低,每只豪猪每个月只需10块钱左右,可以增长两斤多重。
“一般的家猪刚刚卖得七八块钱一斤,我这个豪猪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胡传庆高兴地说,豪猪的刺、胃、肝、胆都是宝。其中,刺可作为药用,也可加工成工艺品,每根可卖到0.8至1.2元;胃经提炼后,可制成治疗胃病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豪猪胃价格为每个100元。豪猪目前的市场价约为每公斤160元,每只豪猪可长至15到25公斤,保守估计,一只豪猪价格也在2500元左右,但是养殖成本却很低,仅400元左右。
经过两年的发展,胡传庆的豪猪养殖场已经可以自己繁育猪苗,并且卖出了104只小豪猪,获得利润13万多元。目前,胡传庆还存栏豪猪100多只。
胡传庆介绍说,豪猪的性情非常凶猛,瞧它背上的刺,足足有40厘米长,当它背上的刺张开时,就说明它心情很不好,而一只成年豪猪,最多也只能长到20公斤。别看豪猪貌不惊人,但在餐桌上,却是一道美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钙磷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素有“动物人参”之美称,无论蒸、煮、炸、炖、炒都美味。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豪猪养殖,形成养殖规模后,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了。”谈起未来的打算,胡传庆心中充满期待。

家住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红色村三乐塘村小组的谢善阳在技校毕业后,他曾在海口、广州等地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烧腊,开过文具店……虽然没取得多大成就,最后,他仍然坚持最初的创业梦,返回家乡海南琼海,率先规模养殖豪猪成功,并且向村民及全省多地农民输送豪猪苗和养殖技术,带领越来越多村民致富。

琼海小伙迷上豪猪辗转几年重归养豪猪创业
谢善阳在2007年从海口的某技校毕业后,他现在海口一家公司实习,接着又到广州学习电动工具维修,后来又到了某企业当业务员。正是在广州的学习、打工中,谢善阳偶然发现市场上有卖豪猪刺,好奇下,他了解得知,安徽有豪猪养殖基地,2008年就到安徽考察。
“最早我是在电视上的健康栏目了解豪猪刺用途广泛,而且还发现市场很少有卖豪猪刺的。”2009年,谢善阳回乡决定养殖豪猪创业。
谢善阳把想法和父母交流后,父母没有同意,而是投资10万元让他到海口桂林洋大学城经营文具店,但最终以亏本告终。后来几年在父母的支持下,谢善阳先后在海口、广州等地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烧腊,开过文具店,虽然未能坚持,但“业虽败、心还在”用谢善阳的话说“就算交了学费”。
2011年谢善阳在海口当酒类业务员,这时他认识了如今的妻子,当时妻子在海口某公司当会计。受母亲启发,谢善阳决定先开始销售豪猪刺,于是他摆起了地摊,有时候一天最高销售1000元。
“如果把豪猪肉一起卖,生意肯定会更好。”2012年,谢善阳重新回到养殖豪猪的创业初衷,并得到妻子的支持,他瞒着父母家人,辞去海口当时月薪5000多元的稳定工作,夫妻两人回阳江乡村养豪猪创业。
像娘家借钱引进豪猪养殖努力克服“四道关”
经历多次创业失败,还先后花去父母几十万元的储蓄,但谢善阳志更坚、心不灭,2012年下半年他向娘家借5万元作为本金,到安徽学习并引进15头共5组(每组1公2母),每头3700元。
当时由于没有经验,所引进的豪猪因安徽、海南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水土不服,导致一下子死了6头。谢善阳没有消极更没有后悔,他积极向市、镇畜牧兽医部门技术员请教,还与当地养殖专业户交流探讨,针对豪猪生长问题,利用食盐防治,同时改善生长环境,在饲料中添加本地沙黄土等,经过半年摸索实践,终于控制疾病,母猪也开始产仔。
第一道“水土适应关”过了,又来了“母咬仔”难题。2013年豪猪共产仔18头,其中有10头被母猪咬死。谢善阳经过学习得知,一旦母猪受到惊吓,它们为保护仔猪不受侵犯,最好的办法就是咬死仔猪。
原因找到后,2014年谢善阳再次借了6万元到安徽引进30头(10组),重新改造修建猪舍,达到母、仔隔离饲养、改良生长环境。
第三道关是“防病治病关”,豪猪常见病为猪脚瘫痪、感冒、痢疾等,谢善阳经常向当地专家行家学习请教,逐渐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豪猪养殖的行家里手。
面对最后“销路关”,由于豪猪肉质生性有一股膻味,推出市场一时难以接受,谢善阳研究发现,豪猪臀部生长着一种自我防护的特殊器脏,遇到攻击时,发放膻味以防护。只要在屠宰时除掉,膻味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多方学习养殖豪猪年出栏商品豪猪200多头
创业之路的跌跌撞撞,使谢善阳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他意识到创业不能单凭一股热情,要尊重科学,掌握相关技术技能。
在豪猪养殖过程中,谢善阳将海南与内地的温度、湿度作比较,做好猪舍通风透气,安装电灯、风扇等防暑防寒的装置,确保豪猪有健康成长的环境。

谢善阳还根据野生动物的特性,向当地中草药医生请教,了解“双黄连”、板兰根等中草药的作用,用于豪猪的防病治病。以黄豆、玉米作为主料,到河边和山野中,采摘本地植物的叶茎根来搭配饲料,并按豪猪的大小,体质强弱的配比进行饲养。
同时他起早贪黑,专注母猪发情期所需的营养、温度、湿度,落实防病防疫的举措,守在生育期母猪的身旁,配好饲料里蛋白质与青饲料的比例,抓好复配繁殖,加快豪猪的繁殖。
由于科学管理饲养得当,后来引进的豪猪安然无羔、生长正常,因为在当地喂了盐水,回来又喂盐水又控制食量,让豪猪逐渐适应水土;豪猪生长过程,决不喂含激素的饲料,而是以当地玉米等为主料;防疫则主要使用中药不使用抗生素……谢善阳终于成功了!
目前,谢善阳家的豪猪存栏量达到了600头,其中母豪猪110多头。豪猪生长期一般10个月至1年,1头商品豪猪20至25斤,市场价每斤95元左右。年出栏商品豪猪200多头,赢利20余万元。
除了学习养殖技术外,谢善阳还报名参加海南电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学习,参加团省委举办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暨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还积极参加省、市创业致富大赛,并以《野生豪猪驯养繁殖养殖基地》项目获省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优秀奖,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创业创富能力。
牵头成立三乐豪猪合作社开发豪猪产业链
谢善阳在海南率先规模养殖豪猪成功。为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让人们接受,扩大市场效应,他邀请村内外对豪猪饲养感兴趣的村民前来参观,接受村民们咨询,并向他们提供种苗与技术。
2014年底,谢善阳牵头成立了阳江镇“三乐豪猪合作社”,向来访者提供资料信息,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进步。所有社员的豪猪苗、养殖技术和防病防疫技术由他负责,待豪猪出栏时,他又以市场价格将其收购,实现社员、顾客和自己共赢。
除了周边乡亲,三亚、儋州、白沙等地农民纷纷慕名而来购买豪猪苗和学习养殖技术。合作社与岛内外52户养殖户合作,年出栏豪猪3000头以上,发展势头良好。
如今,谢善阳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正在自家承包地中增建二幢豪猪场,还筹划合资100万元,在村外建设存栏1000头的豪猪基地。
谢善阳希望经过扩大养殖规模向深加工进军,他还加紧引进技术及人才,开发豪猪药用及工艺品项目,使豪猪养殖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生态鸭“敲开”致富门


“你别看,现在我这个沙场里,鸭子也就700多只,产蛋量仅50000多枚,可是我的鸭蛋却卖上了‘金蛋’价。”绥滨农场养殖户孙学武这样跟人家吹嘘道。

难倒真的像他“吹”的这样吗?今年这个中秋节,笔者就跟老孙卖起了鸭蛋,别说真是供不应求。

“绿色、生态,吃着放心!”前来购买的农场职工道出了这其中的蹊跷。随着百姓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舌尖上不仅要安全,更要好品味!

“鸭、鸭、鸭,红掌拨清波”,如今孙学武通过养殖生态鸭“拨”开了一条致富路,也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

说起养鸭的初衷,他这样向笔者说,“起初养鸭子只是为了给公司的员工发放福利,但是影响面却扩大了,慕名而来购买鸭蛋和鸭子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孙学武不仅是个“小鸭倌”还是个“大经理”,是绥滨农场民营企业龙门福地酒业的副经理。现在,他正在准备充分利用农场沙场水坑的自然条件,将生态鸭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供的同时满足周边职工群众的餐桌需求。

“一个沿路废弃的沙坑”在别人看来是块废弃地,还有安全隐患,可是颇有经济头脑的孙学武却把这儿当成了“宝地”,作出了一篇好文章。他把这“一个沙坑,一片稻田,一渠黑龙江水”有机结合,搞起了“江鱼+养鸭+稻田”的立体生态养殖。他充分利用废弃沙场的自然条件及水塘,以撒放的方式饲养鸭子,主要的食料以玉米、豆饼和小鱼为主,投资成本低,效益可观。

孙学武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依据现在700只的养殖规模,产蛋量达到50000多枚,毛利在80000元左右,刨去养殖和饲料成本,效益能达到40000元左右。尝到生态鸭养殖甜头的他,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生态鸭的养殖规模,并购进大鹅合并饲养。

今年,绥滨农场根据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优势,鼓励和支持职工利用农闲的时间进行特色生态养殖业,同时以典型带动,政策驱动,特色养殖户联动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特色生态养殖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主打生态品牌,借助“龙门福地”的知名度进行商品销售,为职工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扩宽渠道。

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


在高温天气用关巢门的办法运输中蜂,蜂箱内外的空气不流通,即使在中蜂蜂箱的前壁和后壁各开一个相互对称的纱窗,在运蜂途中箱内的工蜂会挤爬在纱窗上,完全堵住箱内外空气的流通。性情暴烈的工蜂因此在箱内吵闹,吵闹时工蜂的呼吸加快,消耗的氧气也多,越闹氧气越少,巢温也随之提高。导致中蜂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箱内的工蜂非机械性损伤,寿命大大缩短,幼虫得不到正常哺育,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容易引发烂子病,群势特别强的中蜂甚至全群死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我们于2012 年自发组织成立中蜂开巢运蜂技术攻关小组,自费开展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决心冲破中蜂不适宜开巢门运蜂的禁区,探索出适宜中蜂使用的全新开巢门运蜂技术。现将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时间
2012 年5 月至2013 年6 月29 日。
二、试验蜂群
试验蜂群都是用意蜂标准蜂箱饲养的中蜂。
三、试验方法与经过
1. 探索中蜂开巢运蜂技术的经过

第一次探索试验是在2012 年5 月14 日晚上,使用的运蜂车辆是日常使用的电动摩托车(以下简称电摩)。白天,对当晚参加探索试验的3 群中蜂,用通常蜂群转场启运前用蜂箱前后壁上的铁钉钉固巢脾,天黑后,没有关闭,也没有缩小或扩大参试蜂群的巢门。没有照搬西方蜜蜂开巢门运蜂前,对蜂群巢门大量喷烟和适量喷水的办法,在参试中蜂装车前没有对其巢门喷水,直接将参试的①号中蜂群搬到电摩座位后面的行李架上,巢门向右侧,用绳子捆绑固定。在开车前,攻关小组组长涂坚向电摩驾驶员和攻关小组所有成员宣布了运蜂应急预案,在行车途中如果发现参试中蜂群的工蜂大量涌出箱外或其他异常情况及电摩驾驶员被蜇伤,应立即向组长报告,并将运蜂电摩停至公路右侧,运蜂电摩在行驶途中凡遇到损坏严重的水泥公路应适当减速,人为造成运蜂电摩和行李架上的参试中蜂有较强烈震动,又不至于电摩震动得跳起来,以保证电摩和驾驶员的安全。运蜂电摩行驶完颠簸路进入正常水泥路面后,应继续行驶1~2 分钟后,观察参试中蜂群在受到较强烈震动巢门前工蜂的活动情况。小组成员分乘3 辆电摩紧跟在运蜂电摩的右侧和后面,坐在电摩后座上的成员,每人手握一个手电筒,每隔2~3 分钟用闪亮的方法,查看参试中蜂的巢门及其附近工蜂的活动情况。这一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是在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至高湖村的乡村水泥公路上进行。运蜂电摩行驶了大约4 公里就原路返回出发地龙潭镇。经观察,在第一次探索运蜂试验中,捆绑在电摩行李架上的①号中蜂群,虽然没有关闭巢门,但是在电摩运蜂往返行驶的8 公里,历时28 分钟中的运蜂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工蜂往箱外爬或飞行,就是在运蜂电摩经过的损坏严重的水泥公路造成比较强烈震动后,虽然有几只工蜂爬到巢门口,但是运蜂电摩车平坦的水泥公路行驶了几分钟后,这几只工蜂又返回了巢内。蜂箱外面和运蜂电摩上没有一只中蜂。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运蜂电摩分别行驶了12 公里和18 公里,行车路线仍然是在龙潭镇至高湖村的水泥乡村公路上。在这二次试验中,参试的②号和③号中蜂群的反应与第一次试验的①号中蜂群反应一样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2012 年5 月15 日,我们雇用了一部农用汽车,进行第四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白天,对参加探索试验的68 群中蜂按常规完成了运蜂前的巢脾固定工作。天黑后,在没有对参试蜂群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把参试中蜂群搬上汽车,蜂箱按照巢门朝前方的常规装车方法,摆放蜂箱及捆绑固定蜂箱。汽车以30 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在龙潭镇高湖村、梅口村的乡村水泥公路上往返行驶了60 公里,这一次用汽车进行的中蜂开巢门运蜂试验,与前3 次用电摩进行开巢运蜂试验的结果一样,参试中蜂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蜂箱和汽车上没有乱爬的工蜂,蜂群自始至终保持安静。

2012 年5 月28 日,我们利用攻关小组副组长、中蜂饲养大户熊细棍中蜂场318 群中蜂转场去宜丰县黄岗镇采夏季山花的机会,进行了第五次中蜂开巢门运蜂试验。这次试验用的是一辆车厢长达7.2 米的大汽车。这天的气温比前四次试验的时候气温要高一些,气象台天气预报温度为21~31℃,天黑后装车时的气温为 27℃,有少数很强的强群巢门前有乘凉的工蜂(作了记号),装车时我们象前四次试验一样,没有对参试中蜂喷烟喷水,直接将蜂群装车,装完车后,人站在汽车旁,可以听见车上中蜂群内发出的声音。这次试验从高安市村前乡斜桥村出发到宜丰县黄岗镇放蜂场地全程73 公里,据坐在汽车蜂箱上的3 名小组成员汇报,由于在行车对蜂箱与蜂箱之间或多或少有点凉风从其缝隙通过,强群巢门前的乘凉工蜂不仅没有爬到箱身或箱盖外,而且乘凉工蜂还慢慢爬进了箱内,这次运蜂行车途中,停车两次,供攻关小组观察车上参试中蜂群的情况,在中途和到达目的地时,车上开巢门运蜂的中蜂群的巢门前很少有乘凉工蜂。但是在卸车期间,由于时间长达2 小时多,装车前有乘凉蜂的中蜂群的巢门前的乘凉工蜂随着时间延长巢门前及其附近的乘凉工蜂渐渐增加。第二天,我们检查了作了记号的装车前有乘凉工蜂的蜂群,其蜂数未见减少。

在宜丰黄岗夏山花结束的6 月29 日,气温高达 26~36℃。熊细棍中蜂场,又采用开巢门运蜂的办法从宜丰黄岗转场去了铜古县棋坪乡采边荷枫,行程64 公里,这一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攻关小组没有去现场。事后,据熊细棍汇报,由于这天气温度太高,装车时绝大多数中蜂群巢门前及附近有乘凉工蜂,群势越强,乘凉工蜂越多。在行车途中停车查看和到达开始卸车时,绝大多数乘凉工蜂都已进入箱内,蜂箱外和车厢上很少有中蜂。

2012 年9 月10 日,熊细棍中蜂场又采用开巢门运蜂的办法转场去修水县采盐肤木花和柃,行程115 公里,也没有发现不良现象,效果很好。

2. 中蜂开巢门运蜂与关巢门运蜂的对比试验

2013 年5 月,我们利用熊细棍中蜂场去宜丰县黄岗镇采夏季山花的机会,进行了中蜂开巢门运蜂和关巢门运蜂效果的对比试验。5 月18~19 日,我们对该场的287 群中蜂全部进行了蜂量评估,并用随机抽号的方法,确定了其中的20 群中蜂为关巢门运蜂组,即对照组,其余的267 群中蜂为开巢门运蜂组,即试验组。5 月19 日晚上装车时,先装试验组的中蜂,最后装已关巢门组的20 群对照组的中蜂装在车厢顶部。到达场地卸车后,关巢门运蜂组和开巢门运蜂组的中蜂分别放在相距120 米左右的树林中。

结果与讨论

1. 通过2012 年的5 次中蜂开巢门运蜂探索试验和2013 年5 月19 日至6 月29 日的中蜂开巢门运蜂与关巢门运蜂的对比试验及熊细棍中蜂场和周边的一些中蜂场2013 年度2014 年对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的应用,我们坚信高温季节中蜂在晚上实行开巢门运蜂是切实可行的,是安全的。中蜂在晚上开巢门运蜂可以在不增加投资和设施及劳动力的情况下,与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对比,在江西省宜丰县夏季山花期间,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34.9%。

2. 开巢门运蜂的中蜂比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在养蜂生产中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有以下原因,一是关巢门运蜂的中蜂在封闭的蜂箱内运输转场,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是不舒服的,同时关巢门前受到浓烟的刺激,工蜂发生长时间的吵闹,其工蜂寿命肯定是会缩短的,而开巢门运蜂的中蜂,不仅没有受浓烟的刺激,在车辆运蜂的过程中还有凉风和氧气经巢门进入箱内,工蜂生活在舒适而且可以自动活动的环境中,其寿命肯定不会缩短。二是关巢门运蜂的中蜂离脾,其幼虫得不到工蜂的正常哺育,孵化出的工蜂体质和采集能力下降,寿命也会缩短。至于关巢门运蜂的中蜂比开巢门运蜂的工蜂寿命缩短几天和关巢门运蜂的中蜂群哺育的工蜂的寿命问题,目前由于没有经费,无法做实验。

3. 在我们对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探索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中蜂晚上未关巢门的中蜂在没有受到浓烟的刺激的情况下,受到震动时,工蜂不仅不会飞出或爬出巢门外,在巢门外乘凉的工蜂还会自动进入蜂箱内。

4.如果需要转场去800 至1000 公里左右,天亮之前肯定到不了场地,天亮之后,中蜂见到阳光后,一定会有很多工蜂飞离蜂巢,造成损失。我们考虑可以用市场上卖的塑料纱窗缝一个罩可以将运蜂车的整个车厢和车上所有蜂箱蜂群罩住。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中蜂群内的工蜂对无家可归的中蜂不堵拦,不与之搏斗。根据这一现象推理,从开巢门运蜂的中蜂群内飞出的留在纱窗罩内的中蜂更应属于无家的中蜂。进蜂的中蜂群内的工蜂也不会去堵拦它们进箱。总的来说,个人认为中蜂不仅可以在晚上也可以在白天实行开巢门运蜂。当然只是推理,结果必须通过实验和实践来检验。有关部门支持我们完成中蜂白天开巢门运蜂的试验,进一步完善中蜂开巢门运蜂技术。

小猪崽“拱”出致富门


家住安龙县平乐乡打江村老房子组的农村妇女吴立艳,曾在外奔波打工多年,由于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便返乡回家,寻找创业门路。4年来,她“蜗居”大山深处,流转土地栽红薯,煮熟食来喂养能繁母猪,辛勤劳作,硬是让一群群小猪崽“拱”出了致富门。

“吃‘饭’喽……”12月4日,刚走进吴立艳的养殖场,就听见主人在呼唤她的“孩子们”了,猪群无暇顾及外人来访,一窝蜂地往前挤着去抢食。“2011年开始喂,到现在已经有24头母猪了。今年产仔卖了370多头,每头价格400元,除去成本,每头纯赚了170多元。”放下手中的猪食桶,吴立艳毫无掩饰内心的喜悦。

10年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怕过苦日子”的吴立艳和丈夫朱明军抛老离小去广东勒流打工。虽然夫妻俩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但让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留守家里无人照顾,他们的心里老是不踏实。2010年返乡后,吴立艳决定,在家乡寻找产业发展,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吴立艳腼腆地说道,因为从小经常听母亲讲:“穷要养猪,富要读书。”于是,便萌生了租地种红薯、用红薯来养猪的念头。

2011年3月,吴立艳与丈夫商量后,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同时启用夫妻俩打工多年的积蓄,投资10多万元,在远离村子2公里,水源、植被、采光条件都很好的一个山凹里修建了4间猪圈舍,并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30多亩山地种植红薯,养了4头能繁母猪。然而,万事开头难。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经验欠缺、设备不够完善,两头母猪相继发烧昏迷并死亡,损失数万元,这让刚刚起步的吴立艳痛心不已。“当时很伤心,打算把剩下的两头猪卖掉后,再外出打工。”好在有丈夫的支持鼓励,深思熟虑后,吴立艳还是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随后,她请来了乡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是疫苗打不到位导致母猪昏迷死亡。在专家的指导下,吴立艳的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到2012年已发展到了养殖母猪12头。

去年3月的一天,就在母猪快要产仔时,12头母猪却相隔一天离奇地出现腹泻,这下可把吴立艳推到了崩溃的边沿。“那段日子真是茶饭不思,整天想老天爷怎么跟我过不去呢?”

“还是赶快去请兽医站的专家来看看。”丈夫朱明军的提醒,吴立艳才回过神来。

“红薯是喂猪的好饲料,但不能单一用红薯喂,也不能用生红薯和烂红薯喂,用生红薯喂食时,生猪虽然爱吃,但是吃后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胀、腹泻……”在乡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的耐心分析指点下,吴立艳才意识到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于是,她便隔三差五地跑到乡畜牧兽医站咨询,将所遇到的问题弄得一清二楚,烂熟于心。

经过不断观察和总结,吴立艳逐渐掌握了能繁母猪的养殖和小猪崽的防疫技术。她充分利用大面积种植的红薯做熟料,按比例将玉米、豆类、菜籽、鱼粉、糠麸等科学配置,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猪崽的品质,她养的猪崽很受周边农户的青睐。目前,吴立艳的能繁母猪已发展到了24头,小猪崽存栏数100多头,今年总共卖出了376头猪崽,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外出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养猪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吴立艳说,她已筹资30万元,准备用来扩修猪舍、增设产床、修建排污设施和增添防疫设备,走标准化养殖道路,把事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蔡有铜养殖蜈蚣成宝贝 “毒门”生意巧致富


众所周知,蜈蚣是传统的五毒之一,大家大多都对蜈蚣敬而远之。吴坑乡塘坑村的蔡有铜夫妇却因为蜈蚣养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几年前,蔡有铜走上了养殖蜈蚣的路子,做起了毒门生意

不测风云车祸后苦寻出路

眼下,是红头蜈蚣成虫出售的季节,也是蔡有铜夫妇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间。今年蜈蚣的生长情况非常好,差不多能养殖出25万条成品商品蜈蚣。现在已经有一批蜈蚣顺利地出售了。看着一条条长势良好的蜈蚣,蔡有铜笑容满面。自从他2009年开始养殖红头蜈蚣以来,这是养殖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他盘算着,今年年收入迈过十万元大关,应该没什么问题。

当记者聊起蔡有铜夫妇,为什么会产生养殖红头蜈蚣的想法时,蔡有铜回忆道。原来,在2009年之前,他本是塘坑村一名普通的农户。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天天在农田里忙活农务。虽说收入不高,却也能做到衣食无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蔡有铜一家宁静的生活。蔡有铜虽然性命无忧,双腿却落下严重的残疾,不能像往常一样务农。车祸过后,生活还要继续,蔡有铜就一直寻找能让他养家糊口的工作,可是因为残疾的双腿,导致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蔡有铜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中的农业频道中看到,现在养殖红头蜈蚣的市场前景很好,蜈蚣市场供不应求,是普通农户发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于是,蔡有铜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自己为什么不养殖红头蜈蚣呢?

天道酬勤养殖蜈蚣终成功

刚开始我下了血本投入3万多,买了1000多条蜈蚣种苗,本想好好赚一笔,却没想到那一年蜈蚣中存活下来只有100多条。蔡有铜说。因为缺乏养殖经验,技术不过关,不懂得如何养殖红头蜈蚣,只是将蜈蚣随便的放置在自家老屋子中养殖,有一些蜈蚣因为环境不适死掉了,有些被老鼠吃掉了。结果第一年投入的3万元的资金血本无归。然而,第一年养殖的失败并没有熄灭蔡有铜养殖蜈蚣的念头。第二年,他又买了一批红头蜈蚣种苗养殖。与去年不同的是,在吴坑乡工作人员的联系下,他特地去金华兰溪蜈蚣养殖基地,邀请专门的技术员来传授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蔡有铜夫妇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下,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中,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今年,蜈蚣刚一上市,就有温州、丽水等周边地区的客商前来订购。蜈蚣苗现在能卖到14.5元一条,已经被订走了5000多条了,主要是作为种虫用来繁殖。成虫的价格要便宜一点,也能卖4元一条,多为药用。蔡有铜说,虽然如今养殖场已经达到了700多平米,但他仍计划着外出考察别的蜈蚣品种进行养殖,继续扩大规模。

凤桥养猪大户改种菱敲开致富门


台风过后,当不少桃农还在为吹落的果实心疼时,凤桥镇茜柳村的陈显林却迎来丰收的喜悦:“不愁销路,有好几家饭店和不少‘回头客’都会到村里直接预约。”

凤桥镇茜柳村曾经是一个养猪大村,而老陈曾经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家里有50多头猪,近10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拆了猪棚,拿什么养活一家?”开始时,将养猪作为谋生手段的老陈怎么都不肯拆掉猪棚。

后来,镇村两级工作人员在上门做工作时,给老陈推荐了几个转产的途径。虽然当时的老陈并没有一口答应拆掉猪棚,但是工作人员推荐的“致富路子”,他却听进去了。老陈多留了一个心眼,集中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推荐的几条转产转业的路子进行了仔细调查。在走访农贸市场时,老陈发现南湖红菱销路不错,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养猪受行情影响太大,赚赔不定,操心太多。”确定了转产转业的方向后,老陈就同意拆掉猪棚。

让老陈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南湖红菱本身的种植特点,他还成功逃过了此次台风的“摧残”。“红菱平时的种植水位就要保持在50厘米左右,还需要经常换水。”老陈说,台风来临前,村里就通知他做好了准备工作,他拆掉大棚的薄膜,雨水直接到了田里。

红菱可以随着水位起伏,因而不会受淹,而且雨水降下来,再通过排水渠排出去,这一进一出,不仅没有影响到菱的生长,还为菱补充了新鲜的水,加上台风过后连日来的晴朗天气,现在红菱长势更旺了。这几天,老陈几乎每天都有订单,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老陈夫妻俩还请了几名工人帮忙采摘。

提起行情这么好的原因,老陈认为,除了南湖红菱本身就有市场的客观原因外,村里的河水水质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红菱种植对水质要求很高,直接会影响到口味。”老陈说,近一两年,村里的河水水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没有了猪粪和生活污水排入,而且村里通过清淤、种狐尾藻等也使河水变得十分清澈。

通过拆猪棚、“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整个村的水质变好,这也间接决定了老陈种菱的成败。比如,在红菱生长初期,如果水的漂浮物过多,红菱就很有可能无法存活。还有,种植期间需要频繁换水,因为水质好,老陈种的菱客户普遍反映口感很好。

“种了不到20亩,一亩大概有8000元收入。”昨天,老陈乐呵呵地说。如今,附近不少村的村民都到老陈这里来取经。“我们镇从去年开始就鼓励养猪转产转业户种菱,我们也鼓励2户农户进行了试点,如果条件允许,将在全村推广。”茜柳村党总支书记孟利军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4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鲫鱼养殖成本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