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娥养鸡带村里姐妹致富

在内蒙古敖汉旗贝子府镇克力代无公害蛋鸡养殖基地,崔景娥一家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她靠科技勤劳致富,并且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姐妹走上科技致富路的故事,成为十里八村的美谈。

崔景娥是贝子府镇太吉合窑村的村委会副主任。10年前,她和本村科技养鸡致富青年高旭结为秦晋之好。那时高家已有几年的养鸡积累。婚后。崔景娥向丈夫学习养鸡技术,不断探讨新的科学养殖方法。崔景娥养鸡的第一年,便经过了肉鸡价格波动,许多养鸡户转产或缩小了养殖规模,但景娥夫妇俩一直坚持饲养并扩大了养殖规模。2011年,村计生协会为她家协调3万元贴息贷款,全家入驻克力代无公害蛋鸡养殖基地。他俩又拿出家中部分积蓄,引进鸡雏2000只,一年过后,纯收入5万元。2012年,他俩又投资6万元,治理沟道平整土地120亩,打了配套机电井一眼,使水浇地面积达到104亩。水浇地上大面积种植了玉米,年收入超6万元。种养结合产生了家庭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崔景娥家种植、养殖业全年纯收入在10万余元以上。

靠科技致富的崔景娥,每逢有姐妹咨询致富技术时,她总是把致富经验毫不保留地介绍给她们,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许多姐妹开始小规模养鸡,一点一点扩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该村发展养鸡户42户,1万只以上的养鸡大户有3户,承包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36户。全村有7户符合生育条件的家庭,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走少生快富之路。崔景娥正带领姐妹们,走上了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

相关阅读

“兔姐”致富不忘一方姐妹


“缺资金帮着申请贷款,少技术牵线引进‘能人’,我们合作社一路发展,少不了咱妇联姐妹的帮衬。”日前,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兔姐”马小雯颇为感慨。

提起马小雯,榆树市于家镇很多妇女都会竖起大拇指。被大家亲切称为“兔姐”的马小雯不仅靠养兔走上了富裕路,还带动镇里不少农村妇女一起致富。

“服务员、导购员、裁剪师、小粮贩……没返乡之前,我啥都干过。”1992年,高中毕业的马小雯来到城里打工,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没干出啥大业绩,但也挣了些小钱,积累了一些创业经验。

2006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养殖业的优惠政策。看准机会,马小雯开始自己的“兔姐”生涯,从山东购进了1500只种兔,创建起了育珑兔业开发有限公司。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由于没有经验,很快就损失了10万多元,差点儿把家底全部赔进去。”创业受阻的马小雯没有放弃,在妇联的帮助下,学技术、搞研究、引进专业人才,并在不懈努力下,最终创造了“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现在,育珑公司已经成为集药物原料兔、獭兔和肉兔养殖、繁育及兔舍、笼具生产、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姐妹们为我创业助力加油,我理所应当为更多姐妹致富贡献力量。”为带动一方姐妹,2008年,马小雯牵头成立了榆树市育珑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社长。截至目前,公司和合作社解决了1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周边200多人走上致富路,养殖户辐射东北地区10多个县(市)。年可向社会提供种兔8万只、商品兔100万只,利润达200多万元。

女人并不是柔弱的代名词。不仅特有的细心、能吃苦、有毅力会让女性在事业上独辟蹊径,善良的本性也会使之不忘回馈社会。

放弃银行高薪当村官 80后女生带村民养鸡致富


毕业后,若给你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在城里一家银行上班,一个是到村里当村官,你会选择哪一个?80后女生张雪选择了后者,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带着村民修路、养鸡致富。于2012年当选市人大代表后,她又着眼于整个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等建议,帮助更多农户谋福利。

2009年,自重庆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张雪进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荣昌支行实习,并得到转正机会。然而,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却放弃了这个让大家都羡慕的工作,选择去应聘大学生村官。同年,张雪进入荣昌县仁义镇鹿子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并于次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刚到村里时,她发现全村有7千人,却只通了一条公路。为帮助村民出行,张雪带领工作人员踩点商议,决定修建鹿江、幸福、檀木湾三条公路主干道,呈Z字形辐射全村。

路修好了,这个小山村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多了。张雪又有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村民搞产业,让大家的荷包鼓起来。考虑到城里人如今都很注重食品安全,喜欢绿色食品,张雪通过自己投资先“试水”,带领村民们发展林下养鸡,还建起了标准化养猪场,借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2011年,两年村官服务期结束,张雪没有离开,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凭着良好的群众口碑,2012年,她成了一名市人大代表。这次,她的目光跳出了鹿子村,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

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经济的互助性组织。根据市农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6万家,实有成员数295.7万户。其中,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1845家,联合社39家。

“合作社数量不断增长,但是部分合作社只是‘空壳社’,只有一块牌子,并没发挥作用。”张雪分析称,过去,想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很简单,只要前往工商部门注册就行,这让少数人钻了空子,打着合作社的名头,骗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

同时,一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只有营业执照,没有生产、办公场所,不具备开业资格;有的管理不到位,在现金、财务开支审批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

于是,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张雪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她表示,我市应改进合作社的登记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指导。

为此,市工商局等部门表示,将把好市场准入关,完善登记注册程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巡查力度,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制度,促使其规范运行。

履职期间,张雪提交了八九条建议,每条都和农村农民相关。此外,为了让农户们了解政府出台的惠民惠农政策,将建议落到实处,在去年当选为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后,她花两三个月查阅、整理资料,将20多条惠民惠农政策收集在一起,制作为一套25页的PPT,还取了个温馨的名字———《做个幸福的中国人》,并到各村社播放。

黄琦智林下养鸡“钱景”诱人


10月15日,记者来到武胜县白坪乡土鸡林下养殖场,只见几处简易鸡棚掩映在树丛中,一群群毛色光亮的土鸡,活跃在树荫下、草丛中,正旁若无人、四处追逐觅食。

土鸡在果园中散养,活动空间大,吃的是青草、虫子,绿色健康。鸡在果园里吃虫子,增加蛋白质,果树虫害也少了。鸡粪还是很好的肥料,可以给果树提供充足的养分,果子自然就结得大、产量高。这叫树上结金子,树下生票子,鸡肥树壮,树上树下都是钱,可谓双赢。说起林下养鸡,业主黄琦智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年40岁的黄琦智是土生土长的武胜人,常年在广州、深圳等地打工,2012年回到家乡创业。经过多方考察,他在白坪乡白坪村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发展林下养殖。

天然散养的土鸡在野外的阳光雨露下长大,降低了养鸡成本,增强了鸡的体质,减少了疾病发生,因而土鸡和鸡蛋的品质都很好。尽管价格比别人高近一倍,但依然十分畅销。不仅在武胜、广安等本地超市供不应求,还销往重庆、成都、南充等各大超市及农家乐。黄琦智介绍说。

目前,果园里散养土鸡11000多只,日产蛋量达3000余枚,每年水果采摘1000余斤,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左右。下一步,我还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注册自己的品牌,带动周边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黄琦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连城小鸭苗“孵出”致富路 “鸭苗大王”带同行共同致富


邓兴(右)琳看着鸭苗乐开怀

“今年以来,白(鹜)鸭苗供不应求,全年孵化供应鸭苗将达20万羽。”在有着“连白(鹜)鸭第一村”美称的福建连城县北团镇孙台村,兴琳计生家庭农场的5个白(鹜)鸭苗孵化箱全部开动运转,忙着观察鸭蛋孵化情况、为养鸭户挑选母鸭苗的农场主人邓兴琳乐呵呵地说。

孙台村是当年连城白(骛)鸭几乎灭绝时的种质资源留存地,村民孵鸭苗、养连城白(骛)鸭历史悠久。今年40出头的邓兴琳从小耳濡目染,1988年就跟随本村孵鸭苗师傅做学徒,踏入了孵鸭苗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不但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鸭苗大王”,也“孵出”自己的致富路,光孵鸭苗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孵鸭苗关键是温度控制。”邓兴琳如数家珍介绍他的鸭苗经。他最初学孵鸭苗时,全靠手工,每天要用菜油将谷子炒热来给鸭蛋加热保温,不但非常辛苦成本也高。上世纪90年代,掌握了一手孵鸭苗技艺的他到龙岩新罗打工,被当地鸡鸭种苗场聘请为技师。期间,他勤奋好学,摸索学会了电加热孵化鸭苗技术。

2008年,邓兴琳在结婚并有了两个宝贝女儿后,回到家乡自己创业。抓住连城扶持鼓励白(鹜)鸭产业的发展的有力契机,在当地计生、扶贫、人社等部门的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贴息贷款的支持下,邓兴琳利用自家房子建起了以孵化白(鹜)鸭苗为主的鸭苗厂,并通过不断发展,于前年扩建成拥有5个自动化电孵化箱、10张鸭苗床,年孵化能力达40万只鸭蛋的鸭苗厂。

“种蛋好坏关系着鸭苗的品质。”邓兴琳说,为了保证种蛋质量,他不但自己养了300多只种鸭,还在北团、隔川、塘前等地挑选水质好、环境优的8户连城白(鹜)鸭计生养殖户进行合作,组建兴琳计生家庭农场,不但解决了优质种蛋的来源,还解决了养鸭户1万多羽白(鹜)鸭蛋品销售难题,实现共同致富。

隔川松洋村的黄德金在邓兴琳的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养殖连城白(鹜)鸭的规模就达年出栏2万羽,年收入1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连城白(骛)鸭,我们发展信心更足了。”邓兴琳介绍说,今年连城白(骛)鸭养殖户的积极性高,由于他的鸭苗品质好,向他预订鸭苗养殖户不在少数。为满足养殖户的需要,他准备扩大规模提升孵化能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4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