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影响养鸡要注意的因素

鸡作为人类生活当中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也是我国养殖业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本篇文章主要讲述高温环境下对鸡所产生的影响、如何让鸡在夏季环境下生长。从而更好的保证人类的健康。

鸡作为人类生活当中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其生存环境的优劣、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食品安全。特别是夏季高温、湿度、鸡舍换气以及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含量直接影响着鸡只的品质好坏。

一、高温对鸡的影响

鸡只正常生长温度在20-33℃,若气温持续升高超过极限温度,则机体的某些散热功能受阻,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外界环境的热能还可通过辐射、对流进入体内,结果导致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最后形成所谓热射病,逐渐衰竭致死。各种动物都不能忍受高温,动物在气温高于体温5℃的环境中不能长时间存活,禽体温超过45℃就会死亡。

二、空气湿度对鸡的影晌

气湿对鸡的影响主要建立在热平衡基础上的,另外还有一些间接作用。鸡的适宜生长湿度一般为60%-70%。为了正确分析和掌握气湿对鸡的影响,可以认为70%以上为高湿,低于60%为低湿。如果高温加上高湿,使鸡最重要的散热方式一蒸发散热发生困难,加剧了高温对鸡的不良影响;如果高温加上低湿,鸡的蒸发散热比较顺利,可以减缓高温对鸡的不良影响;如果气温适宜,湿度过高,鸡的抵抗力减弱,对传染病的蔓延较为有利,而且一旦发病,难以控制,很多试验表明,湿度过高能促使致病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的发育,如果气温适宜,但湿度过低,如相对湿度在40%以下时,可使鸡的皮肤发生干裂,呼吸道黏膜水分减少,从而减弱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此时因空气干燥使其中的灰尘尤其是带菌灰尘大大增多,因此呼吸道发病率升高;湿度过低是羽毛生长不良的原因之一;低湿也是鸡只喙癖发生的有利条件。

三、气流对鸡影响

气流的状态通常用风向和风速来表示。鸡舍内空气流动的动力,一是舍外的风通过门、窗、通气口和一切缝隙进入舍内,造成舍内外空气的交换流动;二是由于机械通风设备的运转,使舍内保持着适宜有序的气流状态。高气温的夏季,空气流动有利于鸡体散热,可缓和高温的不良影响,因而对鸡体热平衡的维持和生产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夏季舍内气流速度如能保持在0.5m/s左右较好,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若能达到1.0-1.5m/s则较为理想。

四、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清洁空气中缺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可能有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所以微生物不能在空气中繁殖,且大多数会很快死亡,只有一些抵抗力强、奈干燥的细菌和真菌能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来源非常广泛和容易,空气中随时随地都漂浮着各种微生物,特别是在养鸡场和鸡舍空气中,还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这给养鸡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鸡舍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远远超过大气中的含量,尤其是通风不良和长期高湿度的环境,微生物含量比较多,这些微生物一般是腐生菌,腐生菌的积累会使环境的含氧量降低,易引起畜禽的呼吸道、大肠杆菌类疫病。清新的环境中一般不存在病原微生物,只有在疫病区才有。为了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杀灭腐生菌,必须对养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综上所述,夏季鸡舍的环境控制技术不但要保证有适宜的温度同时要保证合适的湿度,这样才能避免高温、高湿或低湿度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据调查,对中小型规模的养殖户,夏季通常采用直接用喷枪向鸡舍内打水的方法降温,消毒则用背负式的小型喷雾器来喷雾消毒,这样不仅造成鸡舍高湿度环境促使了腐生菌的生成,而且带来大量的水源的浪费和体力消耗。根据畜禽舍生产特点和养殖场的环境特点,为改变传统的背负式喷雾消毒工作量大的工作模式,可以采用贯流风机送风的风送式喷雾消毒降温机具。由于此机具采用的贯流风机的优点是风量大、运行平稳、噪音小,能够把喷嘴喷出的雾滴二次雾化和远送,所以预计能够获得较好的消毒、降温效果。

相关推荐

夏季养獭兔要注意的九点


遮阳降温:

避免阳光直射兔笼、兔舍是降温的首要措施,可利用藤蔓植物或搭凉棚遮阳。

剪毛散热:

獭兔夏季养毛期一般为6~7周,种用兔更应勤剪,幼兔头茬毛可提前剪。

降低密度:

夏季幼兔群养时密度要减半。

加强通风:

通风可换气散热,有条件的可安装电扇。

合理喂料:

配合饲料时,要减少能量饲料的比例,以青绿饲料为主。阴雨天为防獭兔腹泻,可在饲料中拌入1%~3%的木炭末。湿粉料要少喂勤添,以防酸败。

调整饲喂时间早餐早,午餐精而少,晚餐饱,夜加草,把80%的饲料量集中到早晚。

巧妙用水:

保证24小时供水。为防獭兔消化道疾病,可饮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02%的痢特灵水。为提高防暑效果,可饮1%~1.5%的食盐水。为防球虫病,可饮0.01%~0.02%的稀碘水。盛夏中午,兔舍地面、空间、房顶、阳台墙壁可喷凉水。免舍顶和阳面墙可用白灰水粉刷,以利反光。

搞好卫生:

夏季尤其要消灭蚊蝇,以防止传播疾病。除加强粪便和厕所的管理、填平坑洼死塘外,兔舍可喷一些灭蚊蝇药物如溴氢菊酯,效果很好。

预防球虫病:

夏季球虫病易暴发,幼兔多造成大批死亡,除投喂一定药物如氯苯胍、克球粉等外,搞好卫生和消毒、笼舍保持洁净,无粪便积存。实行母子分养,定期哺乳,大小分群,可减少互相传染。

控制繁殖:

在无防暑降温条件的地区,凡舍温在30℃以上时应停止配种,并加强对獭兔种公兔的特殊降温保护。

肉牛育肥牛必须注意的几种影响因素


在肉牛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牛的产肉性能和牛肉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牛的品种、年龄和性别、饲料的营养水平、肉牛生活的环境、饲养管理方法等。要想提高肉牛的产肉率,改善牛肉的品质,不但要选择好合适的品种,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还要掌握影响肉牛育肥的各种因素,认识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并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育肥,以达到肉牛养殖生产目的。

1.品种

肉牛的品种对育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牛按其用途可分为肉用牛、乳用牛、乳肉兼用型和役用型,其中肉用牛又分为大型晚熟品种、中型品种以及早熟小型品种。肉用牛的特点是能利用各种饲料,并且饲料的转化率高,能够提前结束生长期,较早的进入肥育期。在优良的饲养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屠宰率和产肉率,和乳用型品种的牛相比,增重的速度快,肉质也相对较好。另外,不同品肉牛的产肉率不同,在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大型品种达到相同体重的时间较短,而小型品种所需的时间较长,因为大型品种单位时间内的增重速度快;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小型早熟品种达到同样胴体产肉率的时间较其他品种要短,大型晚熟品种所需的时间较长,因为小型早熟品种的脂肪沉积早,出栏率也早。所以肉牛饲养场要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以及生产目的来选择合适的品种来进行肥育。

2.年龄和性别

根据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肉牛的育肥,增重效果不同,一般肉牛在8月龄前的生长发育最快,8月龄到2周岁时缓慢,2岁以上生长发育速度极慢,待到成年后一般为5周岁后甚至会停止生长,这是因为低龄牛主要依靠肌肉以及各器官和骨骼的生长而增重。因此,在进行肉牛养殖时,一般在肉牛1.5岁以下进行育肥,最迟不能超过2周岁。

肉牛的性别不同,其肥育效果也不同,一般公牛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较高,饲料的转化率高,养殖场为了实现较高的屠宰率、瘦肉率以及较大面积的眼肌,并降低脂肪含量,选择饲养1岁左右的未阉割育成公牛,并在2岁前屠宰;相对于饲养公牛,母牛的脂肪比例相对较高,肉质更好,如果为了得到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的牛肉可以选择母牛进行肥育;而去势肉牛则介于公牛与母牛之间,当牛进入性成熟后,可以适当对牛进行去势处理,经过去势的牛可以减少争斗,增重加快,肉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牛经去势后,虽然胴体中的瘦肉和骨骼的生长速度都减少,但是脂肪在体内的沉积速度却加快,因此,去势是肉牛加速增重的重要方法,养殖场可以根据市场对牛肉的要求来选择不同性别的肉牛进行育肥,以满足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

3.饲料的营养水平

饲料的营养水平对肉牛的育肥起着关键的作用,肉牛的产量与饲料的营养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给肉牛提供优质、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饲料,会提高肉牛对饲料的利用率,进而使肉牛的增重加速,肉质也会更好。当饲料的营养水平低时,肉牛的日增重会下降,同时脂肪、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肉牛进入育肥期时就要改善饲料的营养水平,以达到理想的育肥效果,特别是在育肥后期,要增加营养的强度,这样有助于脂肪的沉积,使牛的体重增加。一般情况下,日粮的营养水平高,肉牛的肌肉比例低;日粮的营养水平低,则肌肉比例高。所以,肉牛养殖要科学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根据肉牛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不同需求来调整饲料的营养,当肉牛在犊牛期主要以肌肉生长为主,所以要提供较多的蛋白饲料,成年牛和育肥后期则以增重为主,则需要较高的能量水平。

4.饲养环境

肉牛的生活环境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常,养殖环境的清洁、干燥、温度和湿度适宜、光照合理对肉牛的生长发育及育肥有利,而不良的饲养环境对肉牛的不利影响很大,会影响肉牛的增重,推迟出栏时间,影响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一般肉牛育肥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0~21℃,当温度低于7℃时,牛体为了维持体温,产热增加,所以要消耗较多的饲料;当环境温度高于27℃时,会使肉牛的采食量下降,增重缓慢,所以对于肉牛的养殖要做好冬季的防寒保温工作和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为肉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饲养方式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提高育肥效果,增加产肉量、改善牛肉品质所必须的。目前肉牛的饲养方式主要有放养和舍饲饲养,放养的饲养方式相对来说更为经济,成本相对较代,但是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束缚,而舍饲饲养是目前肉牛育肥的主要方式,适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年龄以及性别的肉牛,对饲养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育肥效果也更好。为了追求更好的生产效益,养殖场应该结合自身的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以达到使肉牛日增重快、出栏早、肉质好的要求。

作者简介:王林(1973-),男,辽宁盖县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王林

当年草鱼病难治,要注意寄生虫的因素


今年,遇到了好多次,经销商、养殖户反映一龄草鱼老治不好,于是我只好亲自跑去看。当我把鱼拿在手上,有的是粘液过多,而有好多却是粘液很少,体表粗糙。据我的经验判断,有寄生虫的可能性非常大,至于引发鱼死亡的根本原因,则要看寄生虫的多少了。体表粘液过多,判断有寄生虫,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因为寄生虫刺激鱼体分泌很多粘液,但体表粗糙,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理解了。

这里就要说的是,这去检查的这些,那都是很长时间一直死鱼没有治好。有好多都是在其他地方拿药,一直没有治好,然后通过经销商或业务员找到我们。当鱼体上的寄生虫,长时间的寄生,就会不断的刺激鱼体分泌粘液,有的寄生虫还会进入鱼的血液里,如锥体虫、隐鞭虫等,当鱼体长期过多的分泌粘液,后期就反而出现粘液不够,体表粗糙的现象,特别是当鱼从水里拿出来,手拿着坚立一分钟,用手背触摸会有明显的粗糙感。

当有些这种情形,药肯定也用了不少,所以保护好鱼的肝脏,提高对药物的吸收,肯定是有必要了。然后在镜检中会发现,只要认真仔细就没有检查不出寄生虫的,所以这个时候,建议养殖户先用两天肝胆舒康加败毒散内服,增强体质后再去杀虫。

说到杀虫,对于不易检出的隐鞭虫、锥体虫都属原生动物,特别是隐鞭虫对一龄草鱼危害最大。有经验丰富的养殖户,这个时候都会用上硫酸铜,有的还会加上硫酸亚铁,这个方法是对,只是要注意的有些鱼不能用。但有时候,如果鱼体内有大量的孢子虫,那用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内服杀虫药,像现在内服的杀虫药品种有地克珠利、盐酸氯苯胍、阿苯达唑、吡喹酮,以及中药的百部惯众散、川连陈皮散,还有一些厂家的复方制剂如孢虫净,也是养殖户反馈疗效确切有效的。详细的运用待继。

夏季饲养蛋鸡要注意控制用水


夏秋高温季节,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在此期间饲养蛋鸡,如不注意供水或供水不足是错误的。因为鸡体内的含水量为60%~70%,缺乏水分会严重影响其生理功能及生产性能。在一般情况下,平养的产蛋鸡1只每天需水200毫升左右,当气温超过20℃时,产蛋鸡的饮水量还会增多。因此,高温期间在产蛋鸡的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天气温度和蛋鸡抗体需水量供足饮水。

但在高温季节,也不能供水过多,让蛋鸡无限度的大量饮水。在满足其机体对水需要量的基础上,还要适当限制蛋鸡饮水。因为夏秋气温高,产蛋鸡饮水量过多,采食量则减少,鸡常排出水样软便,带走部分营养,使产蛋率下降,对产蛋和健康都很不利。这种情况在平养的蛋鸡比笼养的蛋鸡表现的更为严重。为防止水样粪便,在夏秋高温季节可采取限制饮水的方法,一般是1天供给3次饮水,每次限制在30~50分钟,并根据天气温度、湿度和蛋鸡粪便的状态,灵活加以掌握调整。做到既满足蛋鸡对水的需要,又防止因饮水过量引起拉软便而影响产蛋。但肉用鸡如果限制饮水,对采食、体重、饲料利用率,都有不良影响,故应让其自由饮水。

(江苏滨海市畜牧局224500张是谢航)

影响亲鳖产卵的因素



1.外界因素对亲鳖产卵的影响:亲鳖产卵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从交配到产卵结束,共历时100余天。产卵期内,水温28~32℃为亲鳖产卵的最适温度,因此,“芒种”到“大暑”为产卵盛期。当8月气温、水温均升到32℃以上时,产卵量随之下降,气温、水温超过35℃时,则产卵基本停止。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亲鳖产卵的差异也很大。在台湾,亲鳖年产卵次数最多可达9次,每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尤其亲鳖每次产卵的枚数各地差异更大。
另外,亲鳖的产卵还与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雨后晴天或久晴雨后产卵较多,而刮风下雨、阴雨连绵的天气,或天气过于干燥、水分蒸发量大以及温度骤然升降变化,产卵均会停止。其次如产卵场或产卵沙盘的泥沙板结,亲鳖挖穴困难,也会导致产卵停止。
2.个体产卵差异与饲养管理的影响:亲鳖的产卵次数、前后产卵间隔时间、每次产卵的枚数及单枚卵的重量,除与温度及其它气候条件有关外,也与亲鳖的年龄、饵料质量、饵料充足与否及管理情况有直接关系。一般一只亲鳖每年产卵3~5次,每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单卵重2.5~6.58克,龄高、个体肥大健壮的雌鳖,年产卵次数多、每次产卵数量多,卵粒也大。饲养管理好的每年产卵在5次以上,每次产卵数多的可达30枚;饲养管理差的,1年产1次,只产卵2~5枚。同一只雌鳖产卵,前、后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但时间短的为10天,而长的则1个月有余。
3.人工控制亲鳖产卵:为方便鳖卵的收集和集中人工孵化,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使亲鳖的产卵时间相对集中。通常注射鱼用促排卵素2号(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产卵期到来之前或在产卵期中,可每隔10~15天注射1次。每次剂量HCG:雌鳖7500国际单位,雄鳖2500国际单位;LRH-A:雌鳖75~150微克,雄鳖75微克。经人工催产的亲鳖比未经催产的一般要提前4~9天产卵,提前4~8天结束产卵。经催产的亲鳖产卵期为40~60天,而未经催产的鳖产卵期是40~70天。

影响鹅杂种优势的因素


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效果差异很大,必须通过配合力测定才能确定。在进行配合力侧定之前.应有个大致的估计,只有那些估计希望较大的杂交组合,才正式列入配合力测定。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有利于杂种优势利用工作的开展.

(1)品种间差异大,杂种优势一般较大。一般说来,分布地区距离较远,来源差别较大、类型、特长不同的品种间杂交、可以获得较大,因而杂种优势也较大。

(2)长期与外界服绝的品种间杂交,一般可获得较大的杂神优势。隔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交通上的隔绝,另一种是繁育方法上的隔绝.这些血统上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品种,杂交效果较显著。

(3)遗传力较低.在近交时衰退比较严重的性状。杂种优势也较大。因为控制这一类性状的基因,杂交后随着杂合子频率的加大,各项性能也就有较大的提高。

(4)品种的性能整齐度好一般说杂交效果较好。因为群体的整齐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品种的纯合性.除纯系的一代杂种以外.杂交所用品种的变异系数一般是与杂种优势的大小成反比的。

奶牛养殖要注意饲料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影响牛奶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品种、环境、饲料营养、年龄、胎次、泌乳期、健康状况等,其中饲料因素对牛奶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奶牛提供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可以直接、快速、有效调控牛奶的质量。而影响牛奶质量的饲料因素又包括饲料精粗饲料的比例、饲料的粒度以及长度、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脂肪以及饲料添加剂。

1、饲料精、粗比例

在奶牛的饲料种类中,不同的饲料对奶牛的饲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对牛奶的质量也有着不一样的影响。用于饲养奶牛的饲料,不能使用过多的精料,奶牛应以青干草、青绿多汁的青绿饲草等优质精饲料为主,饲养原则是先饲喂奶牛粗饲料,再饲喂精料,并且精料的饲喂要少喂勤添。奶牛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高有利于乳脂率的提高,因为粗饲料中的纤维素被瘤胃微生物分解后生成乙酸,而乙酸是合成乳脂肪的重要原料,而精饲料中的淀粉在瘤胃中则被分解生成丙酸,脂肪率与瘤胃内的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当乙酸/丙酸比例下降时,乳脂率也将下降。所以在饲喂上要充分提供优质的粗饲料,严格控制奶牛粗精饲料的比例,不能让奶牛一次摄入大量的精料。

2、饲料的粒度及长度

将粗长的饲料切短可以增加粗饲料的适口性和奶牛的采食量,但是如果饲料的加工过细或将粗饲料加工的长度过短,会对奶牛的泌乳以及牛奶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牛奶的乳脂率与日粮纤维的来源和纤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饲料加工过细过短后,在瘤胃内停留的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影响了奶牛的反刍和唾液的分泌,进而影响了消化率,使乙酸的生成量减少,导致脂肪率下降。一般粗饲料的加工以3~5cm为最佳,青贮料可以适当的长一些,这样可以延长饲料中消化道内的时间,以达到提高饲料的消化率,提高乳脂率的目的。

3、饲料能量及蛋白质

品种优良的牛奶的乳脂含量高。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对牛奶中的乳脂蛋白和乳脂率的含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对牛奶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提高不会提高牛奶的乳蛋白含量,但是蛋白质低于需要量时乳蛋白的含量就会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是影响乳脂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而乳脂蛋白质的含量又是影响牛奶质量的重要因素。当饲料中的能量水平提高时,乳脂蛋白的含量增加,但是乳脂率不但不会提高,还有降低的可能。

4、饲料脂肪

脂肪的浓度高并且易于利用,是一种能量物质,是奶牛乳汁合成长链脂肪酸的必要营养因子,饲料中的脂肪对乳汁有双向的作用,其正面作用是可以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水平,直接为乳汁的合成提供脂肪酸,而负面作用则是会降低消化率,其中不饱合脂肪酸还可以在瘤胃中与氢结合而形成丙酸,使乙酸/丙酸的比例下降,会导致乳脂的含量下降。饲料中的大约65%的脂肪用于形成乳汁,为了提高奶牛的泌乳率,在添加脂肪时,要尽量减少脂肪对乳汁带来的负作用。如生产上常饲喂奶牛豆饼以提供脂肪,可以用甲醛对豆饼进行处理,避免脂肪在瘤胃中发酵。

5、饲料添加剂

保护性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提高乳蛋白的含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蛋氨酸和赖氨酸是奶牛泌乳以及乳蛋白合成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在饲料中额外补充氨基酸可以提高牛奶中的乳蛋白含量和乳脂率。并且经研究表明,同时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要比单一的添加效果好。

乙酸钠。粗纤维在瘤胃中经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乙酸,乙酸是合成乳脂的主要成分,给奶牛饲喂优质粗饲料可以提高乳脂率,对于高产奶牛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能量供应,粗饲料的采食需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为了增加乙酸的含量,达到提高乳脂率的目的,可以在高产奶牛的日粮中添加乙酸钠或双乙酸钠。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乙酸钠或双乙酸钠可以促进和改善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刺激肝脏、肾脏和肠黏膜,从而提高乳脂率,其中双乙酸钠的效果要优于乙酸钠。

缓冲剂的添加也会对乳脂肪产生影响,其目的是增加瘤胃内乙酸的生成,以提高瘤胃内的pH值。其中氧化镁对瘤胃的缓冲作用不大,但可以增加乳腺对脂肪酸的吸收;碳酸氢钠在奶牛的泌乳初期使用效果较好。缓冲剂的用量要视奶牛的生理状态和日粮类型来定。

适当的微量元素盐类的添加,可以起到提高乳中相应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机体物质代谢、提高日粮营养物质利用率的作用,特别是锌、铜、锰、钴、硒、碘等微量元素的添加。

作者简介:徐睿(1988-),男,黑龙江明水人,本科,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徐睿1,许英松2,黄福庭1

(1.黑龙江省安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黑龙江安达151400;2.黑龙江省安达市草原监理站,黑龙江安达151400)

影响家禽孵化能力的几个因素


家禽的胚胎发育自然条件下,家禽通常在合适的季节产一定数量的蛋后进行自然孵化,繁衍后代。绝大多数禽类是雌禽完成孵化工作,有些禽类如鸵鸟、鸽子是由公禽或公母共同交替完成孵化工作。在抱窝时雌禽一般停止产蛋家禽的孵化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妊娠,成功的孵化是指产出的蛋必须能正常发育。胚外的基础物质必须能支持其通过整个孵化时期,此时孵化环境条件必须有利于胚胎生长。孵化能力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影响家禽孵化能力的几个因素。

1、环境温度

种禽所处的气候环境,特别是临近配种之前或配种时期周围的环境,可以影响受精卵的孵化能力。例如高温可影响母鸡对钙的代谢能力,表现在血钙水平的下降,导致的结果是壳的品质变差。蛋壳除起到单纯的机械保护作用外,还是胎盘中钙的主要来源。

不论孵化前还是孵化期间,环境温度可直接影响胎盘。在胎盘发育阶段和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胎盘发育不利。孵化前若长时间将蛋放置在低温情况下,会降低孵化率。低于零下2℃将使蛋冰冻,当蛋冻结之时,发育过程会终止。

如果在孵化前将蛋置于温度过高的环境中,即20-35℃,虽可继续发育,但蛋未来的孵化潜力将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孵化初期的生长温度过高,由于能量消耗,造成胚胎畸形。甚至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前的保存期如果超过7天,种蛋会快速丧失孵化能力。这是因为胚胎中细胞的活动在这个时期继续进行,持续的细胞代谢使内部发生分解代谢,导致胎盘衰老并死亡。如果不考虑孵化期间对温度需要的种间差异,则家禽孵化的合适温度是在37.5-40℃。

2、湿度

禽蛋中的水分约占总重的70%,水分除作为来自蛋黄、蛋白和蛋壳生理上的生命物质,以及胚胎本身新陈代谢所排出废物的溶剂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热调节功能。水的低导热性有助于胚胎抵抗体温变动时的外来伤害。

为了将孵化时水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种蛋保存的环境温度应是13℃,相对湿度为80%-85%,孵化期间相对湿度为60%-65%。鸡蛋在孵化期间正常损耗的水分为8-10g,总含水量的25%。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脂肪氧化时还可产生2g左右的水。湿度在孵化机的参数设定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湿度水平是决定蛋中水分损耗的主要因素。在一般孵化中,这个损失在21天的孵化前后平衡的相当好,湿度在空气和鸡蛋气室之间的大量差异,将造成胚胎周围小气候的湿气不平衡。在孵化期,若蒸发的过快,将导致尿囊绒毛膜复合体变干,这将阻碍胚胎代谢物副产物,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气的吸入。蒸发速度过慢同样是有害的,因为正在发育的机体内的气体交换会被吸饱水的尿囊绒毛膜和两层壳膜所压抑。

3孵化器中的气流速度

虽然在一般孵化器中,空气的流动速度对孵化率没有影响,但孵化器内外的空气交换在孵化过程中很重要。迅速发育的胚胎需要经常有氧气的供应,而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好不要超过0.5%。然而,在胚胎的发育中,为了便于从蛋壳的碳酸钙中分离钙,少量的二氧化碳是必要的。到了孵化后期,在胚胎中也需要二氧化碳维持适当的肌肉紧张度,这是雏禽从蛋壳中成功孵化出来的必要条件。

4能量的利用

当胚胎发育时,消耗了蛋中可利用的能量,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热的散失可促进水分从蛋的表面蒸发,对胚胎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孵化前期散失的热比产生的多,因此该时期蛋的内部温度略低于孵化机的温度,后半期则正好相反。当一次性在孵化器中放入很多蛋时,应注意及时处理过量的热能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孵化后期。

5营养

虽然孵化率是可遗传的特性,但是胚胎孵化的遗传潜力很容易由于母体日粮营养上的不适当而衰退。受精的禽卵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殖单位,其能量来源都是在母体时由母禽机体所提供的。产蛋期饲料的供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蛋氨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指标也应适量提高,确保营养供应充足,力求延长产蛋高峰期,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含钙原料应选用颗粒较大的贝壳粉和粗石粉,便于挑食。

6蛋的特性

产红棕壳蛋的鸡种,如壳色过浅常孵化不良,这可能与蛋壳的缺陷有关,例如表面粗糙或太多的孔,常伴随蛋壳上钙含量不足。在那些通常产花斑蛋壳的火鸡变种中,所产的蛋若缺少花斑常常有缺陷,孵化率也低。

蛋白和蛋黄的重量比例最好是2:1,过大或过小的比例都会引起孵化率的下降。这是由于在这些蛋中,比例过大或过小会引起胚胎中可利用的能量来源之间不平衡。在禽类,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供给正常胚胎发育所需要能量的91%和4%。事实上脂肪全部来源于蛋黄中。而蛋白中所含的水分大约为卵黄中的3倍。早期胚胎首先利用碳水化合物,而后利用脂肪作为能量。胚胎利用这些物质的效能,以及这些物质的总利用率是决定胚胎以后活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因素主要如下。
(1)种鸡的饲养。种鸡饲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种蛋的品质。如饲料中缺乏钙、磷,易发生软壳蛋,缺乏维生素B,鸡胚不易破壳,死胚增加。饲料中食盐含量过多(饲料中食盐含量不能超过
1%),种蛋孵化到巾期、后期,死胚蛋增加,孵化率下降。
(2)种鸡的公母比例。公母比例必须合理,否则影响种蛋的受精率。
(3)种鸡的健康。种鸡的体质Lj健康好坏,直接影响种蛋的品质及孵化率。有砦鸡病.可通过种蛋垂直感染,代代相传,后患尤穷。因此选留种蛋必须来自健康的鸡群,患过传染病经过紧急治疗而康复的种鸡,一个月内的蛋不能留种,患白痢病种鸡不能留种。
(4)种蛋的保管、选择及孵化条件。有r品质优良的种蛋,还盟有正确的保管、严格的选择和科学的孵化条件,才能使种蛋发挥作用。忽视r哪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孵化率。另外孵化机具的质量也很重要,如孵化器,机内各部位温度要求均匀,温差不超过土0.3℃为宜。

一、家禽的孵化期不同的家禽孵化期不同,同种家禽的不同品种孵化期也有差异,体型越大、蛋越大的家禽孵化期越长。孵化期受品种、蛋的大小、种蛋保存期、孵化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禽种类孵化期家禽种类孵化期鸡21火鸡27-28鸭28珍珠鸡26鹅30-33鸽18番鸭33-35鹌鹑16-18
二、蛋形成过程中胚胎的发育蛋在输卵管中停留约24-26小时,体温高,受精蛋发育(细胞分裂),形成内外胚层的原肠胚;受精蛋产出体外后,遇冷,发育暂停。剖视受精蛋,可见圆盘状的胚盘(中央明,周围暗)。未受精的蛋呈一不透明的白色圆点,称为胚珠。
补充内容:蛋的构造与形成过程
1.蛋的构造禽蛋由外向内可分为:胶护膜:蛋壳外一薄层胶质膜,对蛋壳上的气孔有遮蔽作用,对蛋有保护作用。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蛋壳厚度、颜色、气孔蛋壳膜:内外壳膜、气室蛋白:浓蛋白、系带蛋黄及胚盘或胚珠。
2.蛋的形成雌性家禽的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只有左侧的才正常发育且具有繁殖功能,右侧的在孵化期已退化。卵黄在卵巢中形成,蛋的其余部分在输卵管中形成。输卵管可分为5个部分:漏斗部、膨大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阴道部。输卵管各部在蛋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卵在此停留的时间如下:部位功能停留时间漏斗部接纳卵子、精卵受精31min膨大部分泌蛋白3h峡部形成壳膜74min子宫部形成蛋壳及胶护膜18-20h阴道部蛋产出通道0.5h三、孵化过程中的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分期
(1)、发育早期(鸡1~4,鸭1~5,鹅1~6):内部器官发育阶段。首先形成中胚层,再由三个胚层形成雏禽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外胚层:形成皮肤、羽毛、喙、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循环系统和结缔组织等。内胚层:形成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上皮及内分泌腺体等。
(2)、发育中期(5~14,6~16、7~18):外部器官发育阶段。脖颈伸长,翼、喙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被覆绒羽、胫出现鳞片。
(3)、后期(15~19,17~27,19~29):禽胚生长阶段,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卵黄中收入腹腔内,开始利用肺呼吸,在壳内鸣叫、啄壳。
(4)、出壳(20-21,27-28,30~31):雏禽长成,破壳而出。家禽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家禽的胚胎发育
2、胚膜的形成及功能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四种胚外膜(即卵黄囊、羊膜、浆膜或绒毛膜、尿囊),虽然都不形成鸡体的组织和器官,但是胚胎的营养、排泄、和呼吸主要靠胎膜实现。
(1)、卵黄囊A、发育:孵化第2天开始形成;第4天卵黄囊血管包围1/3蛋黄;第6天,包围1/2;第9天,几乎覆盖整个蛋黄表面。卵黄囊以卵黄囊柄与胎儿相连,卵黄囊上分布着稠密的血管,卵黄囊分泌一种酶可以将蛋黄变成可溶状态,从而使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胚胎吸收利用。孵化第19天,卵黄囊及剩余蛋黄绝大部分进入腹腔;20天,完全进入腹腔;出壳时,约剩余5g蛋黄(作为出生雏禽的营养来源);6~7日龄时被小肠吸收完毕,仅留一卵黄蒂(小突起)。B、作用营养:卵黄囊内胚层细胞内有消化酶,能液化卵黄。造血:卵黄囊内壁在孵化初期形成血管内皮层和原始血球。呼吸:在孵化第6天前给胚胎提供氧气(CHO分解)。
(2)、羊膜A、发育: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即覆盖胚胎的头部并逐渐包围胚胎全身;第4天在胚胎背上方合并(称羊膜脊)并包围整个胚胎,而后增大并充满液体(羊水),第5~6天羊水增多,17天开始减少,18~20天大降低至枯萎。羊膜表面无血管,但有平滑肌,第6天开始有规律收缩,波动羊水。B、作用:缓冲震动,平衡压力,保护胚胎免受伤害而致畸;保持早期胚胎的湿度;促进胚胎运动以免粘连。
(3)、绒毛膜(浆膜)绒毛膜与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6天紧贴羊膜和蛋黄囊外面,其后由于尿囊发育而与尿囊外层结合形成尿囊绒毛膜。浆膜透明无血管,不易看到单独的浆膜。
(4)、尿囊A、发育:孵化第2天末~3天初开始生出,由后肠形成一个突起,4~10天迅速生长,6天达壳膜内表面,10~11天包围整个胚胎内容物,并在蛋的小头合拢,以尿囊柄与肠连接。17天尿囊液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5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