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新模式

自2007年以来,我县就开始实施种草养畜、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发展初期,养殖户热情高涨,大力种草,细心饲养山羊,但因文化素质低且缺乏饲养管理经验和疾病防治技术,导致大部分山羊死亡,经济损失惨重,使养殖户完全丧失信心,以至于谈羊色变。现在我县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以建立养羊小区模式发展养羊产业,促进了养羊产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养羊小区是指修建标准统一、相对集中的高楼漏缝式羊舍,采用半舍饲或全舍饲养殖模式,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科学饲养,实现规模化管理。若在地广人稀,草山、草坡、低矮亚灌木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养羊小区,可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采取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半舍饲养殖模式;若在以农业种植为主,人口集中的平坝地区建立养羊小区,可充分利用农业副产品、农作物秸秆资源,采取人工种草和现代化规模养殖技术,实行全舍饲养殖模式。
建立养羊小区的具体方法:在养殖成功的养殖户圈舍附近修建羊舍,引进畜牧人才和养殖大户,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实现规模化养殖。
一、养羊小区的优势
1.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结构调整,促使一部分有思想、有能力、有知识的农民从种植业转向养殖业,从农民变为牧民,从贫穷奔向小康。
2.能起到养殖示范带动作用,是传播养殖知识、经验、技术的摇篮。
3.能吸纳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养殖业,引进资金、()畜牧人才,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业注入新思想、新技术、新血液,确保科技养羊扶贫项目获得成功。
4.可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农业副产品、农作物秸秆等资源,采用规模化养殖技术,从而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羊经济效益。
5.能提高羊舍重复利用率,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用,改变以前农户养殖失败后羊舍被闲置的状况。
6.有利于畜牧技术员向养殖户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并交流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经验。
7.形成产业规模,能增加竞争力,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养羊小区对养殖户的要求
1.热衷养羊业。养殖户只有热衷养羊业,才能真正掌握羊的生活习惯、生物学规律,从而指导生产实践,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有知识、有文化,学习能力强,善于总结经验。没有知识、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科学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学习能力差,就不能学好、用好科学技术;不善于总结经验,就会犯相同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具有一定的资金。购买能繁母羊、饲草饲料、兽药等都需要资金,缺少资金必然会影响养殖小区的正常运转,严重时会导致养殖失败。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务川县蕉坝乡农业服务中心邮编:564313)

相关推荐

贵州安龙肉牛养殖养殖专业合作社新模式


贵州省安龙县在肉牛养殖上大胆创新,采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创办优质肉牛养殖小区集中饲养,让农民入股,营利分成,集聚了各种养殖产业要素,成功培育出了安龙模式。该模式在全县产生了裂变效应,辐射带动12个乡镇,目前已建成1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57个,入社农民6215户,肉牛存栏8000多头,年出栏一万余头,助农增收2000多万元。

合作社运作,农户联动

安龙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主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服务社员、谋求共同利益为宗旨,以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劳动成本、创新管理方式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盈利返还,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地位平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的创新意愿,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认真分析传统的单家独户养殖肉牛信息不灵通、劳动成本高、技术服务不到位、管理防疫不规范、规模难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缺点和不足,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金入股、一人一票、售后返利、职业经纪人管理理念,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创办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采取五统一分方式进行饲养,即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防疫、统一购销和利益分成,将广大农户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由传统的散户饲养到合作社集中饲养的历史性转变,让社员抱团发展。

由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肉牛养殖小区,使养殖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尤其是以入股方式集资,以合同制形式约束,让有闲钱的农民入股,无钱农户到养殖小区打工,农民农忙去种地,农闲在牛棚养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安龙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吉祥介绍说:我县在肉牛养殖上,采取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在新桥镇尝试成功后,各乡镇纷纷效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普遍推广。

党员带头,能人带动

合作社养殖肉牛源于新桥镇荷花村老党员吴万林,是他大胆探索,敢闯敢干,动员农民入社合伙,开启了安龙县合作社养殖的先河。

今年54岁的吴万林1981年就开始做牛生意,多年来,一直与牛打交道,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牛身上。多年来,他一直想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大,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未能如愿。2009年初,他萌生了筹办养殖小区的念头,决定邀约大伙共建肉牛养殖场,一起致富。

农民喜欢吹糠见米的效果,一提到办合作社,他们开始时都以为又要吃大锅饭,心里有顾虑。吴万林说。

2009年8月2日,吴万林召集愿意入伙的54个户主开会,初定每家出资3万元,分期投入,按70头养殖规模建设牛舍和青贮池、消毒室、病牛隔离房等基础设施。但在交钱时,却只有20户交了入股金,不到3天,又有两户打了退堂鼓,最后只有18户入伙。

18户农民在合伙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荷花村向阳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民主选举,吴万林当选为理事长。根据合作社章程,首期筹款先用于牛圈和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4月,购进安格斯、利木赞、西门塔尔优质肉牛60头。

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时,安龙县农林部门和扶贫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按每平方米牛圈60元给予补助,部分购牛款给予5年期贴息贷款。

2010年7月,合作社第一批肉牛出栏,每头净赚2500元。2011年初,合作社又增加了7个养殖小区,牧草种植达1400亩,养殖规模达2050头。

由于有向阳坪养殖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新桥镇的畜牧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镇肉牛存栏达6000头,出栏3561头,销售产值2400万元,纯利润249.3万元。

向阳坪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个养殖场,18个社员,现在已发展到12个养殖场,329个社员。去年仅我们1个养殖场就出售肉牛2170头,纯收入151万元,今年预计可出售4000头,纯收入将达280万元。吴万林对合作社的发展满怀信心,高兴地对笔者说。

新桥养殖模式的成功,带动了全县的肉牛养殖,目前,安龙县8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建成100~1000头规模不等的肉牛养殖小区57个,牧草种植17500亩,入社农民6215户,肉牛存栏8000头,年出栏一万余头,助农增收2000万元。

2011年7月,安龙县委组织部实施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由全县各养殖小区推选15名带动面大、影响力强的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县有关部门在资金和项目的安排上予以支持和倾斜,给首批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扶持资金,在全县肉牛养殖户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标准化养殖,管理驱动

安龙县的专业合作社养牛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联动了市场、政府、企业、农户,整合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元投入,不断壮大肉牛养殖规模,提升了全县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由于肉牛食量大,草畜配套平衡很关键,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养殖,在规划每一个养殖小区时,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都要求养殖小区管理人员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考虑草料供应、人工成本、排污防洪以及水、电、路等因素。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一般控制在100~200头,13~25个养殖户,户均8头肉牛,每户第一年达到能繁母牛2头,育肥牛6头,以后每年至少新增1头能繁母牛,直到实现自繁自养。

养殖场在管理过程中,对入社农户,根据其性别、年龄、体能、技能、文化程度等进行岗位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各个社员的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养殖环节上,针对能繁母牛、牛犊、育肥牛等不同类型所需营养成分和防疫要求,依托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分别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计划。

市场竞争,重在品质。向阳坪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就达成走优质养殖之路的共识,在饲养中,坚持使用玉米、谷糠、麦麸等无公害精料和不施用农药的黑麦草等优质草料,坚决不砸自家的牌子。2011年,合作社申报的安龙牛商标正式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育成肉牛产品供不应求。

财政扶持,政府推动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推动多元化投入,2011年,安龙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肉牛产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各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肉牛养殖项目,县政府还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县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养殖户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项目贷款,要求农户在建设圈舍的同时,将项目资金的一部分存入县农业银行,作为风险担保金。

项目贷款由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由扶贫部门协调补贴。一些民间资金也投入到肉牛养殖产业中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产业化扶贫的格局。

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户,因为贫困户存在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脱贫致富难度大。县扶贫办、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共同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办法》,要求部分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给予帮扶带动。

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十二五末期,安龙县肉牛存栏将达到16.5万头,建立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500个以上,扶持农户2.5万个,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1~2个,配套实施人工授精、人工输配点良种繁育场等相关产业,使安龙县的肉牛养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肉牛养殖加快了安龙县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年来,实施肉牛养殖富民工程的乡镇,生产发展,资金充裕,荒山不再荒,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牛棚变钱庄,草房变洋房,山披绿,地铺毯,牛羊肥,果飘香。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安龙县委组织部邮编:552400)

生态养猪的技术 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对养猪业而言,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养猪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养殖中缺乏严格的控制,导致养殖环境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态养猪的模式与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生态养猪的技术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1、生态养猪的模式
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也被称为“自然养猪法”。当前,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合理配置养猪饲料,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用于生活生产。同时,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
(1)猪舍的设置。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过去,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垫料主要为锯末、谷壳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此类垫料厚度在80厘米左右,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秋冬季节,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发酵管理。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目前,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一般来说,沼气发酵方式可分为温度和工艺两种。第一种又被细分为三种形式,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第二种又被细分为两种形式,即地上式与地下式。在生态养猪模式中,沼气发酵的关键技术是不能被忽略的,在建造沼气池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材料与沼液输送管道,使沼气池的保温性能得到保证,促进整个沼气池发酵效率的提高,降低沼液里污染物的浓度。
(3)干清粪工艺技术。当前,我国一些规模化养猪场里主要采取水冲粪、水泡粪以及干清粪这三种清粪技术。这三种技术各有优势。水冲粪的优势在于清除粪便过程中可尽可能少地投入劳动力。水泡粪的优势在于可使水资源得到节约,但极易发出气味。现阶段,通过地方政府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进而将干清粪工艺技术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如果规模化的养猪场采用这一技术,把干粪当做肥料,通常可使粪便污染减少60%以上,也就意味着猪场的粪便池中大约可容积60%的能源。这样做以后,可使后续治理污染的压力大大减轻。
3、严格科学的饲养管理
(1)严格批次进出,实行分欄、分群饲养。在购买仔猪时应该尽量选择重量相近的仔猪,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更好。最好做到全进全出,以避免仔猪的体重差异过大,进而对猪群的均衡生长造成破坏。同时,出售时最好避免多次出售,以一次性出售完为最佳。
(2)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在猪的饲养过程中,应该根据猪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饲料配方。同时,在饲喂仔猪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定时定量,尽量先饲喂精料,再饲喂青料,为猪提供的水源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秋冬季节要将猪场的保暖措施做好,夏季则需要注意猪场的防晒和降温工作,切忌饲养密度过大。因此,在猪栏建设过程中,其比例应该根据饲养猪的数量而定,为猪创造一个更好的活动空间。
(3)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应做好猪舍内部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让猪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同时加强对猪舍的消毒,定期杀灭老鼠、蟑螂和苍蝇。
4、疾病防治
(1)建立消毒机制。不管养猪场的条件怎样,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消毒环节,如设置消毒池、紫外线灯和洗手液等,建立良好的消毒机制。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春季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体免疫力,确保仔猪的存活率。

生态养猪新模式――自然养猪法

“自然养猪法”是韩国自然农业协会会长赵汉硅首创推广的“自然农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理论是:顺应自然规律,挖掘生物潜能,降低养殖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核心技术是:回归传统农业方法,发挥微生物及酵素效能,就地取材自制生产资料,以替代化学产品投入。主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将其技术要点、示范成效介绍如下:
一、发酵床技术
“自然养猪法”的核心技术是发酵床技术,其要点是:以地下式发酵床为主要形式,在地面以下挖深90厘米,填满圈底有机垫料。这样,圈底就变成了饲料工厂,猪排泄出的粪尿被微生物发酵后变成其可口的食物,因此,猪舍不需要清除粪便,也无臭味,无蛆少蝇,而且发酵的圈底在冬季温度可自然升高,能达到35℃以上,特别温暖,有利于猪的成长发育。
发酵床技术的关键是HM垫料发酵基的使用。HM垫料发酵基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畜禽粪尿的发酵、分解,防止恶臭产生,改善养殖环境;抑制有害菌的产生,提高畜禽免疫力。其主要成分有: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真菌等多种有益复合菌种,以及豆粕、麸皮、玉米面等有机载体。垫料选择:垫料要求具有保水性、透气性和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垫料选择应因地制宜,适时择用,南方以稻壳、稻糠、竹锯末、珍珠岩为主,稻草、树叶杂草粉碎后也是很好的垫料;北方以玉米秸秆、花生壳粉、玉米芯粉、草粉、珍珠岩为主。
垫料厚度要求:一般猪舍中垫料的总厚度约为80厘米~100厘米,冬季垫料厚,夏季垫料相对薄一些。垫料厚度不低于45厘米,单个发酵床垫料体积不少于10立方米。
垫料发酵操作方法:①在冬季发酵垫料时,先将HM垫料发酵基在30℃~40℃的温水中浸泡8小时~10小时,目的是激活HM垫料发酵基。②其他季节发酵垫料时,将HM垫料发酵基与细碎的玉米面、菜粕和麦麸混合物拌均,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多种营养的同时加大HM垫料发酵基与发酵原料的接触面积。
混料发酵:①集中统一制作法:即在舍外按各猪舍的体积计算好各种垫料的用量,将各垫料按比例混均,在冬季发酵时,将第一种预处理过HM垫料发酵基分次加入水中,边搅拌垫料边加水,调水分至50%~60%(即手握时手心发湿,但指缝不滴水);其他季节发酵时,将第二种预处理过的HM垫料发酵基分次撒入垫料中,混合搅拌均匀,调水分至50%~60%,然后堆成高1米左右、宽1.5米~2米,长度不限的长方体,堆好后上半部用编织袋或长秸秆类物料覆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然后将温度计插入物料30厘米处。混合堆积发酵,温度达55℃以上保持5天,然后翻堆,翻堆后温度达55度以上时再发酵5天,然后将堆高降低,待温度平稳下降至环境温度,即可将垫料填入猪舍。经过上述发酵,不仅对垫料进行了无害化处理,还保证了功能微生物菌种能够大量繁殖和定殖。②舍内直接制作法:将选好的垫料、HM垫料发酵基按比例在猪舍发酵池内充分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调水分至50%~60%,然后进行堆积发酵。发酵方法同舍外方法,注意发酵池内要预留一定空间,便于垫料搅拌、翻堆等到操作。
铺设垫料:垫料经过无害化处理,温度下降平稳后,摊开垫料时有清爽的酸香味,没有异臭味,说明垫料已发酵成功,即可将垫料摊开(运送)到每一个栏舍,按要求铺设高度。
二、猪群管理要点
设置足够的饲槽和饮水器,保持每头猪都能正常自由采食和饮水。采用自然法养猪时,可适当减少饲喂量,但24小时不能断料。饥饿的猪会吃垫料,猪采食过多的垫料会导致胃溃疡,影响生猪健康生长。
应经常检查猪群生长情况,大小、强弱差异较大时须重新分群。分群原则:夜分昼不分。从断乳猪(约7千克)到长成大猪,随着猪体重增大,粪尿排泄量不断增加,饲养密度应作相应调整。密度太高,垫料表面会非常潮湿,可能会产生氨味。
适当减少饲喂量,为使生猪排泄的粪尿快速分解,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左右,即喂八成饱。生猪一般有在固定地点排粪、撒尿习惯,管理人员待粪便成堆时挖坑填埋即可。
盛夏季节要完全打开通风窗,必要时开启强制通风系统,使舍内空气能够对流,降低舍内温湿度;另在饮水中加点绿豆水,可降低猪体内的燥热感。

三、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八戒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引进“自然养猪法”后,在山东省畜牧办公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指导下,通过对比试验,总结起来有以下主要成效:
1.真正解决了养猪业污染问题。走进“自然养猪法”的猪舍,没有异味感,空气清新;地面由于填满干净的圈底有机垫料,及时翻埋,没有污水、粪便;圈底有机垫料干净卫生,铲起来松软适度,放到鼻边轻嗅没有普通猪舍的过度臭味。
2.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采用自动饮水和自由采食,垫料可3?4年更换一次,省工节力。普通猪舍清除粪便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主要工作就是添加饲料,一人就可饲养上千头生猪,提高劳动效率可达60%以上,有利于生猪饲养的规模化、工厂化发展。
3.增强了猪的抗逆性,加快了生长速度。温床式的生活环境,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猪舍冬季水泥地面冰冻的应激。同时,由于微生物发酵,垫料下温度较高,杀灭或抑制了细菌、病毒的繁殖,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生猪处在自由逍遥的生存环境中,抵抗各种疫病的能力增强,兽药、疫苗使用数量下降,生长速度大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一头猪可节省饲料10千克,增加体重3.5千克,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4.出栏生猪肉质更加安全保健。生猪较少感染疫病,一般采用较为安全健康的中草药制剂进行健康保健,生猪体内没有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的粪便及垫料,部分转化为猪喜爱采食的有益微生物,并且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善,猪饲料转化率大大提高,生猪采食的饲料中各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更加合理,生猪的免疫能力显著增强,猪肉品质更加营养健康。
5.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每头生猪可节约用料、用水、用电、用煤成本约50元,节约兽药、疫苗费用大约10元,节约劳动力成本大约20元,增加销售收入大约40元,增收节支总量可达110元,收益十分明显。如果一处猪舍面积为1000平方米,每批饲养700头,年出栏可达2000头,猪舍等固定资产投资大约为20万元,当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并有盈余,具有社会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池塘里常规鱼黄鳝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新模式



在主养鲢鳙草鱼的池塘中,同时设置专用网箱养殖(或暂养)黄鳝,每亩可产商品鱼和黄鳝各500公斤,纯利万元以上,是充分利用水体,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良好综合养殖新模式。

1、池塘条件和消毒

池塘面积5~10亩,保水深2~2.5米,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水量充沛,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较平坦。鱼鳝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虫害。用量是:干池(池底水深约10厘米)每亩75公斤化水全池遍洒;或带水(按1米水深计)每亩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7~10天后投放鱼种。

2、网箱设置和水草移植

池塘设置网箱,每只网箱面积15~20平方米,但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水面的20%。网箱的设置有两种形式:即固定式和自动升降式。网箱成排排列,两排为一组,两排之间是投饲管理的人行“桥”,上“桥”处为看守棚。固定式采用长竹木桩打入池底,每个网箱四个桩,相邻的网箱可共用木桩,木桩要求粗而牢,入泥深而稳,高出正常水面80~100厘米。桩排列整齐,纵横都各在同一直线上,桩与桩间还可用尼龙绳相连,并向箱外端拉纤绳固定,使桩更加稳固。网箱四角绳头各稳系木桩,并拉紧张开网箱,使网箱上缘高出水面60厘米以上防逃。自动升降式是以油桶等浮力大的物体代替木桩,并按网箱大小用钢筋角铁或竹木材料水平固定框架,网箱四角绳头系于架上的竖桩。自动升降式网箱能够随水位自动升降,暴雨和洪涝对其防逃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另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两排箱之间搭人行管理桥,还便于在箱的四周全部搭上人行桥,为多设饲料台投饲、观察黄鳝以及其他操作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但造价比固定式稍高。网箱中移入水草的品种以水花生最为理想,它能起到防暑降温、净化水质、支撑鳝体和提供优良栖息场所的作用。在长江中下游,每年3、4月份就可从野外收集水花生种源移入网箱培植。网箱中水草占80%以上水面,水草生长繁密后才能放养鳝苗。

3、苗种放养

池塘中的鱼种在冬春放养,宜早不宜迟。每亩放养白鲢尾重0.2~0.25公斤的150尾、尾重0.075~0.13公斤的300尾,鳙鱼尾重0.2~0.25公斤的100尾,草鱼尾重0.2~0.25公斤的180尾,团头鲂尾重0.05公斤的30尾,鲫鱼尾重0.025公斤的100尾。另外,还可增加套养部分夏花鱼苗培育鱼种。鳝苗的放养因目的不同,放养时间有早晚。如考虑生长增重和季节差价双重效益的,放养时间3~4月份即需开始,放养早,生长时间长,增重量大;如只是为了赚取季节差价,不图增重,那么冬前的秋季投苗暂养亦可。网箱中黄鳝放养密度每平方米2~10公斤。如考虑双重目的的,放养密度要小,冬季暂养放养密度可大;有技术经验放养密度可大,反之放养量应减少。黄鳝苗种的放养必须严把苗种质量、大小分养和放养前浸泡消毒“三关”。

4、饲料投喂

鱼类的饲料是配合饲料、菜饼和草类;黄鳝的饲料主要是配合饲料和蚯蚓、小杂鱼虾、鲜鱼肉、螺蚌肉、畜禽肝肠肺等鲜活饵料。要求饲料新鲜,营养丰富,大小适口,在饲料台上投喂(网箱中黄鳝的饲料台每2~5平方米设一个,用网布、竹片做成“板罾”式,每个长宽60~4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沉于网箱边缘底部)。鱼类投饲上下午各一次,黄鳝傍晚喂食一次即可。天气晴,水温适宜(鱼类18~32℃、黄鳝21~28℃),水质好,个体大,吃食旺,饲料多投,否则喂食量应减少。

5、施肥和水质管理

施肥的原则是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池塘彻底消毒后3天,按每亩施发酵后的有机肥300~400公斤作基肥,养殖过程中常施发酵后的有机肥作追肥,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不发生鱼类重浮头。15~20天洗刷一次网箱四周,使箱内外水体能够充分交换,黄鳝就可适应。池塘水质不良应科学开启增氧机或换注新水。

6、病害防除

鱼类和黄鳝病害防除应采取常规的综合措施,即放养前池塘彻底消毒,选养体质健壮的苗种,苗种放养时浸洗消毒,饲料中经常添加消炎杀菌灭虫的药物,每隔20天左右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和敌百虫交替遍洒一次。鱼类常见病是烂鳃、肠炎、赤皮和暴发性细菌病,黄鳝常见病是肠炎、赤皮病,要及时预防,发现有病及时对症下药治疗。

7、池塘巡查

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类和黄鳝活动情况,防止鱼类浮头泛塘。经常查看网箱是否破损和木桩绳索的稳固性,防止畜禽鼠鸟等为害。


种草养鹅的几种模式


鹅是草食家禽,养鹅的效益一在饲养技术上,二在饲草上。良好的饲养技术加上充足的优质饲草是养鹅取得成功的关键。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种草养鹅的几种模式。

种草养鹅要根据当地地域条件制订计划,可人工种植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相结合,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禽量。饲养规模的确定要因人、因地制宜。初养户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种草4~5亩,年养鹅量1000~1500只。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饲养经验,家庭劳动力较充裕的养殖户可种植9~10亩牧草,年养鹅3000只左右。而条件成熟、饲养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可以创办种草养鹅示范园区,年养鹅数量可控制在2万~5万只。在饲草利用上坚持割草喂饲,以提高单位面积载禽量,并做到适时刈割,适度留茬,以利再生。另外,饲喂仔鹅需嫩草,刈割间隔期宜短;而青年鹅消化能力强,可待牧草长到30厘米左右再进行刈割。每次刈割后还要适当多施肥,做好田间管理,以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
1、林间种草模式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很多地方的树林种植面积越来越多,利用林间种草养鹅也成为农民致富、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间作牧草的林间其株行距以2米×3米为宜,每公顷种树1650株左右。林间间作的牧草品种有鲁梅克斯、苜蓿等。每亩每年可养鹅两批,每批60~70只。
2、玉米地种草模式
“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的优越性打破了传统的“稻—麦”轮作种植方式,实行“草—鹅—鲜食玉米”种、养结合模式能够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该模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规模生产无公害的鲜食玉米和鹅,并将玉米秸秆和鹅粪进行肥料化利用。鲜食玉米生产实行分期播种,均衡上市。种草养鹅利用鲜食玉米生长后期田間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资源,使套种的牧草早播种、早出苗、早利用、多养鹅,达到免耕种草养鹅、省工节本增收的目的。

3、果园种草模式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山地开发得到了大力发展,果园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果园的林间隙地大,种草养鹅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使果牧结合,相得益彰。一只鹅一年所产生的鹅粪含氮肥1000克、磷肥900克、钾肥510克,如果按每亩牧草养20只鹅计算,就相当于生产氮肥20公斤、磷肥18公斤、钾肥10公斤,施入果园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果树生长,又节约肥料、减少投资。另外,果园种草养鹅,鹅舍可建在果园附近,一般离村庄都较远,从而减少了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利于防疫。果园种草养鹅,一般选用黑麦草,也有选用苜蓿、三叶草的。某生猪养殖场,在养殖场后山利用10亩果园套种苜蓿养鹅1200只试验成功,平均每只鹅获利7.8元,而食野草的鹅每只仅获利5.62元。往年在果园套种花生、黄豆等,每亩年收入为200~300元,而套种苜蓿养鹅,每亩年收入近千元,有效缓解了果园投入,提高了果园经济效益。
林间、果园、鲜食玉米套种的种草模式发展养鹅业,是利用闲置土地的一种有效方法,种草养鹅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减少外出割野草或者赶鹅放牧的时间,可节省劳动力。由于种植的牧草品质远比野草优良,营养成分丰富,鹅食用后增重快,又节省饲养成本。种草养鹅还减少了鹅在放牧过程中被致病菌侵入的机会,鹅采食以青草为主、饲料为辅,减少了农药的污染,所以在生长过程中不需饲喂大量的药物,减少了成本投入。

茭白田间套养黄鳝模式介绍



茭白田间套养黄鳝是利用作物茭白田间实行栽植茭白套养黄鳝相结合的新模式。经江苏靖江等地生产实践证明:茭白田间套养黄鳝,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茭白田间水体的生态环境,茭白与黄鳝共生相得益彰,降低栽植茭白与养鳝生产成本,而且能提高茭白田间生产综合经济产出率。

1、田块建设。平整田地,四周开挖深0.8米、宽0.5米挖一条深0.3米、宽0.5米的横沟,田中央挖一条宽1米、深0.3米的纵沟,挖出的泥土加高加固池埂,池埂高出田面0.5米,作为防逃墙,夯实不渗水。并在田块进排水口用密眼铁丝网罩好。作为养殖黄鳝的茭白田块,必须具有通风、透光、进排水方便、土壤保水性能良好的特点。为便于操作管理,一般套养的茭白田块面积在10-15亩为宜。

2、施足基肥。翻耕、曝晒、粉碎泥土后,每亩施腐熟的猪牛粪等有机肥1000公斤、过磷酸钙40分斤作基肥,均匀撒于土壤表层。4月底,每个共育池(四周排水沟等)内施50-100公斤鸡粪,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游动物,供鳝摄食。

3、茭白移植。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涝性强的中介茭白。栽植株距75厘米、行距80厘米,每亩移栽1110株,4月中上旬移栽结束。

4、黄鳝放养与共育。从5月份起,在当地市场上购买渔民用鳝笼捕到的野生鳝鱼,选择无病无伤,游动活泼,规格整齐,体色为黄色或棕红色的鳝种,一般亩放规格在每公斤20-30尾的鳝鱼800。尾左右。如饵源充足、水质条件好可以增加到1000尾。鳝种入田前用3-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消毒体表,防止体表带病入田。在放养黄鳝苗种时,也可适当放养一些泥鳅,在泥鳅上下窜动时可增加水中溶氧,并可防止黄鳝互相缠绕。黄鳝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特别喜吃鲜活饵料,如小鱼虾、蚯蚓、蝇蛆、螺蚌肉、水生昆虫等,主要投喂活小鱼虾、小螺蛳,采取一星期投喂一次,投喂量在30-50%左右,把活小鱼、虾、螺一起放入田间丰产沟与排水沟等处,让黄鳝自己采食。还要适当搭配投喂一些植物性饲料,如麦麸、米饭、瓜果、蔬菜等。其育期间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的配合饲料,分多点投喂,确保所有的鳝种摄食均匀,黄鳝有昼伏夜出的觅食习性,初养时可在每天傍晚投饲,以后逐渐提早投喂时间,经10天左右的驯养,即可在每日上午9时,下午2时、晚上6时分三次投喂,以保证黄鳝充足的饵料。每次投喂时一定要根据天气、水温及残饵多少灵活掌握,一般为黄鳝总体重的5%在若。每天要坚持“四定”投喂,就会使黄鳝形成条件反射,集群摄食。

5、病害防治。鳝苗放养前要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5-10分钟,杀灭体表寄生虫;黄鳝套养于茭白田间水体中,蒋白净化水质,为黄鳝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黄鳝抗病力极强,很难得病。只要在共育期间每半月向田间水体泼洒一次漂白粉每立米用药2克或生石灰10克,做好了预防工作,发现病鳝,及时治疗,必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禁止使用除草剂、五氯酚钠、毒杀酚等毒杀性农药。

6、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茭白田间水域是茭白和黄鳝共同的生活环境,茭白田间套养黄鳝,水质管理主要依据茭白生产需要兼顾黄鳝生活习性。初定植时灌深水,以扶苗活棵。缓苗后保水6-7厘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和分蘖。分蘖后期水层逐步加深到15厘米(利于黄鳝生长发育),控制无效分蘖,促早孕好茭。共育期间,必须保持池水肥爽、清新、溶氧量充足,一般5-7天换注新水一次,每次换水量1/4-1/3,并加高水位10-15厘米,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每次投饲前一定要捞除残饵,以免污染水质。除了注意日常投饲及水质管理外,经常巡池检查及日常管理工作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天气闷热时,发现黄鳝将身体竖直,头伸出水面,表示水体中严重缺氧,需加注新水增氧。

(2)、科学追肥。第一次在定植后10-15天每亩施尿素5-6公斤,追肥时间仅留遮泥水。第二次为催苗肥,在第一次追肥后10天,亩施粉碎的豆饼50公斤(既作茭白催苗肥料,又作黄鳝植物饵料)。第三次为孕茭肥,在多数分蘖进入孕茭期,亩施7-8公斤。

(3)、除草打叶。除草二次,第一次在栽后20天,第二次在植株封行前。8月中旬在不伤植株的前提下,剥去枯黄病叶,以利田间透光,利于黄鳝生长发育,剥去的叶片带出田外处理。

(4)、采收捕鳝。在金秋期间,采收秋茭时,不能损伤邻近分蘖,3-5天采收一次。捕鳝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常规方法是放干田间水沟中积水,干捕、抄网抄捕等多种捕捞方式。黄鳝越冬至春节前后出售经济效益高,因此要加强越冬管理,把池水放干,并在上面铺一层稻草或麦秸、茭白叶等以保持泥土湿润和土层中的温度,以达到保湿防冻的目的。另外还要防止鼠和猫等生物敌害侵入。


养鹅场合作经营的模式


随着肉鹅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必然导致生产每只肉鹅盈利水平的下降,这就需要通过规模饲养、薄利多销的办法来提高锥体效益。在美国这样的肉禽生产大因.饲养1只肉鸡只能盈利3~5美分。但饲养者靠规模饲养,仍可获得较高的收入.

实行公司十农户式的合作经背符合我国肉鹅生产的发展要求。鹅业公司具有经济上、技术上的实力.而农户具有饲养成本低、饲养管理精心的优势.二者鉴订生产合同。进行合作经营。由公司提供鹅苗,饲料,药品、疫苗和技术服务.农户出房舍、设备和劳力,所生产的商品肉鹅按合同规定规格、价格与时间。由公司收购统一上市。这种方式,可根据市场需要和屠宰加工能力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公司和农户都能得到发展,农户不需要很多的资金。产品销售有保证.能专心从事商品鹅生产。井按合同获得一定利润.公司为农户提供各项服务.统一进行产品的收购、屠宰加工并投放国内外市场.可取得竞争上的优势并不断壮大。

稻田养虾 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


一亩稻田增收七八倍的秘密。水稻养虾又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水稻能促进虾的快速生长,虾可以帮助水稻除虫害。盛夏高温,密布的水稻是虾遮荫的好去处。同时,危害水稻的害虫无需喷药,都将成为虾的口中美味,是一种不喷药、不施肥的生态栽培模式。采用虾鱼共生新型养殖模式,水稻与虾之间形成合理的生态平衡,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解决了稻鱼争地的矛盾,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

潜江市扶持虾稻产业:一粒粒普通稻谷,经过脱壳、打磨、分拣、包装等工序,变身为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装箱上车,发往全国各地。包装袋上,“水乡虾稻”4个字被“刻意”放大。潜江巨金米业村民李广斌自豪地说,虾稻售价超过一般稻米价格10%,去年产值过亿元,这是市场对“虾稻”品质的认可。
所谓虾稻,是稻田养虾模式中,与小龙虾相伴而生的稻米。

潜江“虾稻共作”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面对着被村民抛荒的成片稻田,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支书刘宝权突发奇想:何不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充满智慧的民间创造力,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和提升。”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说。
数据最具说服力。去年,稻虾连作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4倍。
种养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在潜江,如今“一地难求”,土地流转租金最高达1亩1200元。
扶持壮大虾稻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潜江市鼓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虾稻共作”基地。财政每年拿出1200多万元,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
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精深加工、节会招商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硬支撑。
小龙虾市场火爆,一直以来,农民重“虾”轻“稻”,虾稻品质虽好,却被当作一般稻米出售,潜江市适时提出“虾稻”和“稻虾”双轮驱动的战略,做大“虾稻”产业。
华惠春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稻田里,分别插着不同编号的品种指示牌。“从120多个稻谷品种中,研发筛选出两三个适合虾稻共作的品种进行推广,实现高产、优质和抗病有机结合。”联合社理事长杨斌说。
据了解,联合社探索“联合社+合作社+基地+收购仓储加工+产品销售”的运作模式,建立“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2.8万亩,开展虾稻新品种试验推广。
目前该市涌现出5家“虾稻”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万吨。“优质、生态、无残留”的生产理念,也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江汉油田粮油加工厂的“虾稻”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进一步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5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