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养鱼的“四测定”技术

1.侧水温确定投饵量。鱼类属变温动物,其消化摄食强度与水温有关,而鱼类发病率也往往与鱼类摄食强度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在适温范围内(732%),水温越高,鱼的摄食量越大。因此,必须根据全年水温升降规律来严格确定日投饵量,使鱼吃好、长快、少生病。早春时节,当水温上升到6℃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每次喂量为当日存塘鲤鱼、草鱼、鳊鱼等吃食鱼类体重的1%~3%,然后逐渐增加,以防投饲过量造成鱼类消化障碍而引起鱼类肠炎等疾病。5月以后,当水温上升到1520%时。投喂量可增加到存塘吃食鱼类体重的3%,69月,当水温上升到25%℃,日投喂量可稳定在存塘吃食鱼类体重的4%。以后随着水温下降,投喂量亦相应减少。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管理一定要坚持按四定的原则进行。
2.测透明度确定施肥量。池塘养鱼最适宜的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过低,说明水中肥料过多,光照能力降低,溶氧减少,这时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应减少施肥量或立即停止施肥。如水体透明度过高,说明水中肥料缺乏,浮游生物过少,塘中鲢、鳙等肥水鱼类因缺饵而生长缓慢,抗病力减弱,这时要多施一些肥料,一般每57天施1次,每次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80千克或化肥24千克。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机肥与化肥交替施用,而且有机肥需经过发酵腐熟,化肥需氮、磷、钾搭配施。
3.测pH值确定如何调节酸碱度。鱼类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碱性水体中,但鱼塘常因有机质存量大,水质常呈酸性,因此,鱼塘水体要经常进行检测,并及时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常年养鱼,水深1米时每亩用生石灰2025千克溶解后全塘泼洒,每半月1次(经测试后再施)。这样,能使鱼类处在最佳的生长水域环境中。必须注意:当pH值高于8.5时即不利于鱼类生长,pH值高于10或低于4.5时,就会引起鱼类死亡。
4.测水中溶解氧确定投饵量。溶氧不仅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而且水中含氧量多少对鱼类的摄食量、饲料利用率和鱼类增重率都有很大影响。因而,适宜的溶氧指标不能以鱼类是否浮头为标准,而应以保证鱼类食欲旺盛等正常生理需要为度。虽然鱼池中过饱和氧对鱼类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在饱和度很高时会引起鱼类气泡病(主要是鱼苗阶段),溶氧过低则会引起鱼类浮头和泛池。
池塘养大闸蟹老绿水的处理方法
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效益的逐年上升,()养殖户养殖热情也日益高涨,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盲目进行高密度养殖,蟹池载荷也越来越大。同时,伴随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水生动物自身代谢产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尤其在强碱性和高氮低磷的养殖水体。更容易出现蓝绿藻类水华。出现蓝绿藻水华的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以云斑状,带状在水面上漂浮,并有难闻的臭味,严重影响了河蟹的产量和规格,养殖户称之为老绿水。
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水产技术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清除蓝绿藻水华的方法,蟹池中一旦出现蓝绿藻水华,可采用如下措施:
1.换水。利用换水量的方法,把表层的肥水换掉,同时在排水口设置80目筛绢过滤,直接捞除滋生老绿水的蓝绿藻。
2.增氧。在晴天中午利用机械增氧的方法,增加底部溶氧。
3.控饵。选择性投喂饲料品种,尽量不投散料、粉料,避免饱食排泄和饲料散失而肥水,并减少投饲量。
4.施肥。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用磷肥,加速喜磷的硅藻类优势种群形成,抑制蓝绿藻的繁殖,在高温季节抑制蓝绿藻不可用生石灰。
5.调水。经常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减少水体肥度。
213200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农服站耿中华

相关推荐

黄鳝养殖安全越冬的四个方法



为了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不少养殖户将黄鳝囤积至春节前后出售。下面介绍几种黄鳝越冬方法。

一、水中越冬法

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黄鳝就停止摄食,入穴冬眠。为了让黄鳝安全越冬,用土池养鳝越冬的,池体建成长方形,南北向,池埂北高南低,有条件的可将北面池埂建成1.5米以上的挡风墙。9月中旬养殖池的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后期换水而不改变水位,同时池内土层的厚度不低于50厘米,便于黄鳝筑洞越冬,确保池底水温在0℃以上。当气温0℃以下,水面结冰时,必须把冰块打碎并捞走浮冰,以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黄鳝缺氧死亡。而网箱养鳝越冬时在黄鳝停食后将箱底腐烂的水草清理干净,同时保证箱内有充足的浮草供黄鳝攀附。水中越冬法操作简单易行,但在冬季起捕比较麻烦,而且成活率较低,特别是网箱养鳝越冬死亡率较大。

二、泥中越冬法

水温低于12℃时逐步排干池水,使池底表层泥土保持湿润,黄鳝停食后不要随意搅拌池底泥土或改变表层形状。可在泥土表面覆盖1层厚10~20厘米的稻草或草帘,注意草层下预留空隙,池的四周应清沟沥水,这样可起到透气防寒的作用。这种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黄鳝成活率高,体重消耗较小;缺点是平时需专人看管,起捕较麻烦,不能及时出售,适合鳝苗越冬。

三、室内越冬法

水温降到10℃以下时将池塘中的黄鳝起捕洗净,存放入室内水泥池中养殖,水泥池面积以3~8平方米为宜,水深不超过50厘米,用水为干净的外塘水或井水,进水时温差不可大于3℃,黄鳝和水的比例以1︰2为宜。前3天每天换水1次,以后每隔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时都应清理干净水底的代谢物,同时保证室内温度在2~5℃。该方法暂养黄鳝较安全,成活率高,行情好时可随时出售;缺点是平时管理操作麻烦,黄鳝体重消耗较大,适合成鳝越冬。

四、大棚越冬法

水温低于15℃时将黄鳝转入塑料大棚内越冬。棚内池水水位控制在50~70厘米,并放置水花生,投放量占水面的1/3。水温12℃以上时需适量投喂,直至停食为止,并注意调节水质,防止大量代谢物耗氧。保持棚内气温2~8℃。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注意揭膜通风。发现大量黄鳝将头伸出水面时,应注意增氧。该方法有利于延长黄鳝的生长时间,增加体重,提高成活率,而且便于起捕出售;缺点是成本太高,管理操作较繁琐。

雏鸭安全管控四措施


一、密度控制

饲养密度应根据育雏舍构造、饲养设备、通风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当时的气候等条件来决定。如笼养和网养的密度应比地面平养的大,保温和通风等条件好的密度可大些,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维生素类水平高时密度可大些。通常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1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2周龄14只左右,第3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但是不管群体大小和密度如何,都要适时进行雏鸭强弱分群,弱雏单独饲养 精心护理,以减少残次成鸭数量。

二、通风调温

雏鸭饮水溅水多,粪多,所以雏鸭舍很潮湿,而潮湿的粪和垫料会分解发酵,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如果不注意通风,这些越来越多的污浊空气将严重影响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有时有害气体会使雏鸭中毒和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伤。良好的通风对雏鸭群非常重要,要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给雏鸭提供新鲜空气,调节舍内温度和湿度,使雏鸭感到舒适。

但是,在育雏最初几天的保温阶段,当外界温度较低时,迎风会使舍内温度不好控制,在保温育雏时,要像重视保温一样,重视通风,且须注意通风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中午天气较暖和的时候打开部分高处的窗户,利用舍内外温度差进行适当通风。必须注意,不可使舍内温度有明显变化,不能让贼风直接吹到鸭身上。育雏前2天完全可以不通风,空气很适宜。

通风是否适宜,除通过专用仪器测定舍内二氧化碳和氨等气体的含量来判定外,主要是靠人自身进入育雏舍内的感觉,如感觉空气良好清新,不刺眼鼻,不觉闷气,则较好;如雏鸭表现精神不安,行为迟缓,羽毛污秽零乱,食欲不振,发育不良,夹杂有哕音或咳喘等时。说明污浊的环境已严重危害鸭群健康,要赶快改善通风和其他环境条件。

三、空气湿度控制

湿度指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育雏时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67O%,这和雏鸭出孵时机器内湿度接近,可避免雏鸭因呼吸干燥空气而散发体内大量水分,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虽然常温下各地湿度基本上都在5070% ,但当保温热源开启后,空气被加热,空气中水分就会减少。湿度随之降低,空气变得干燥,这对鸭群是不利的。因此,在最初几天应注意加湿的问题。增加湿度可通过增加饮水器和水盆的数量或适当调整其位置来进行。育雏23天后,雏鸭饮水量大大增加,排粪多而湿,呼吸也大大加快,呼出水分增多,因此,不需要再考虑加湿的问题。而要十分注意防止湿度过大,保持舍内干燥,给雏鸭创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此时需勤清除粪便,勤换勤添垫料,保持良好的通风。饮水器和水盆上面最好盖有铁丝网,让雏鸭只能头颈通过而其他部位不能进入。饮水器和水盆应放置在离地网上,下面设有排水良好的沟承接溢出的水,或饮水器和水盆周围设有排水良好、不妨碍雏鸭行走的浅水沟或漏缝水沟。

四、光照控制

雏鸭开食后.采食量小,采食速度慢。为了保证雏鸭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时间,一般在最初3天采用全天 24小时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线强度以雏鸭能看见饲料和饮水为宜。有时故意熄灯半小时。以利于雏鸭适应突然停电的影响。如果用红外线灯泡保温时,可不另加照明灯,这需要视光亮具体情况而定。3日龄后通常不再增加人工光照,只利用自然光照。阳光对雏鸭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可促进雏鸭采食和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维生素D和色素等的形成,维持骨骼的迅速生长,提高生产力。因此,可在雏鸭3日龄后,在天气晴朗时将门窗适当打开,或将雏鸭逐渐放出室外进行运动,接受阳光照射,增强体质,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料肉比,而且可以降低舍内氨气浓度,节省药费,提高养殖效益。

牲畜养殖安全越冬的“五抓”和“四要”


进入冬季,为防止低温冰冻灾害对牲畜生产的危害,养殖户应采取以下五条措施,确保冬季牲畜越冬安全。

一抓冬草储备。组织专家组深入全县每个乡镇的养殖场(区)和养殖户,指导他们进行饲草料深加工,适时储备饲草料,提高饲草料利用率,保证饲草料供应。

二抓牲畜棚保暖工作。组织养殖户采取垫厚稻草、畜棚遮风等方式,提高牲畜抵御寒冷天气能力。

三抓牲畜疫病防治。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要求,积极开展牲畜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确保不发生疫情流行。

四抓动物疫情监测。制定应急预案,随时掌握动物疫情和发生低温冰冻灾害后动物监测动态,确保一旦发现疫(灾)情,按照早、快、严、小的方法及时处理。

五抓牲畜出栏工作。在优质生产母畜比例不降低的前提下,适时指导养殖户,抓住春节肉食消费季节,淘汰病、弱牲畜,减轻饲草料压力,减少灾害损失。

冬天由于缺草和寒冷,往往易造成耕牛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而死亡。为了确保耕牛安全越冬,养殖户应该做好以下四项保护措施:

一是要修好牛舍,注意换气保暖。要对耕牛舍进行维修,做到上不漏雨,侧不透风,地不潮湿,地垫禾草,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要避免贼风吹入,及时清除耕牛粪尿,勤加勤换垫草,保持栏舍清洁干燥,保证牛舍温度在10℃以上。要注意耕牛日常的光照,牛舍内可装1~2个60瓦或100瓦的电灯泡,早晚给耕牛增加光照。要在天气晴朗的中午适当开窗开门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二是要巧补精料,注意平衡营养。由于冬天饲草枯褐,耕牛放牧往往吃不饱,因此,除加喂稻草等粗饲料外,还要补喂足量的精料,加喂糠麸米粥、块根类饲料和矿物质饲料。一般每头成年牛每天补喂精料l.5~2公斤、骨粉10~20克、食盐10~15克。对瘦弱的耕牛,常喂些酒糟以增加能量。要每天喂足温水2~3次,保证耕牛消化粗饲料以及体内循环所需要的水分。

三是要寻机放牧,注意坚持让耕牛运动。冬季要在晴暖天气的中午,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进行放牧,让耕牛边采食边晒太阳,增加运动量,可以出潮气、散火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御寒能力,增强耕牛体质。

四是要重视消毒,注意防病治病。牛舍、用具要定期用10%生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喷洒消毒。有针对性地做好耕牛体内外的驱虫工作,入冬前要及时进行驱虫,驱虫药最好选择虫克星配合苯硫咪唑,该组药可同时驱除耕牛体内、体外寄生虫,保膘、增膘效果显著。要做好耕牛的口蹄疫病预防,每头接种牛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3毫升,提高耕牛机体抵抗力。平时多观察,发现耕牛患病及时诊断治疗。

(湖北省谷城县畜牧兽医局刘小武邮编:441700)

稻田养鱼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鱼种放养

1.放养品种:

过去稻田养鱼只是养鲤鱼、鲫鱼和苹鱼等少量品种,目前已发展到放养罗非鱼、鲢鱼、鳙鱼、鳊鲂鱼、鲶鱼以及河蟹、泥鳅、罗氏沼虾、青虾等多品种,还可以发展萍、笋、菜、食用菌等生产进行综合养殖。不同地区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放养品种。原则上讲,适于池塘养殖的所有种类都可以在稻田中养殖。

2.放养时间:

一般提倡早放,3厘米以下鱼种,在插秧前就可以放养,因为鱼苗个体小,不会掀动秧苗。而这时施足基肥的稻田,经犁耙后,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大量繁殖,对鱼苗的生长特别有利。实践证明,插秧前后放入同样规格鱼种,插秧前只比插秧后多饲养15天,但出田时,个体要比插秧后放入的增加100克以上。6~10厘米的鱼种,则最好待秧苗返青后再放入。

3.放养方法:

冬春农闲季节,开挖好鱼凼、鱼坑。如为上年养鱼的稻田,最好要对鱼凼、鱼坑等进行整修,铲除坑边杂草。放养前,排干坑、凼,日晒一星期左右,然后灌水深10厘米左右,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按亩用生石灰50公斤撒施。再过一星期后灌足水,每亩施肥300公斤以适当培肥水质。4~5天后即可投放鱼种进行饲养。放养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一批的鱼种规格要整齐。鱼种放养前还要进行鱼体药浴消毒。

4.放养数量:

要根据鱼凼的大小来确定鱼种放养数量。稻田养殖成鱼,提倡放养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稻田可放养8~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300尾左右,高产养鱼稻田可每亩放养8~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500~800尾。具体放养量要因地制宜,根据稻田的生态条件、产量要求和鱼种规格大小适当增减。如果实行粗放养殖的,要根据稻田的天然饵料状况来确定,杂草多可以草鱼为主,占60%,鲤鱼30%,其他鱼类10%;一般肥水田可以鲤、鲫鱼为主,占60%,草鱼30%,其他鱼类10%;实行精养的,可草、鲤并重各占50%。

二、鱼种放养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1.调节水温:

因为稻田水浅,水温变化大,所以在投放鱼种时,首先应检查运输鱼种的容器内水温与田水温度是否一致,水温相差不得超过3℃。如温差过大,应在容器内分几次加入田水,缓慢使其水温基本一致鱼适应后.轻轻放入田中。如用氧气袋运鱼种.则可将其放在田中1个小时左右,再解开袋口,将鱼轻放入田,

2.适时注入新水:

鱼种最好放入进水口处,发现田水过肥或消毒药性尚未完全消失,鱼种不适应时,能够及时注入新水,提高鱼种的成活率。

3.鱼体消毒:

鱼种放入田前,一定要经过鱼体浸洗消毒。将鱼种放在3~5%的食盐水中浸浴5~10分钟,消毒后再放养。

4.检查拦鱼设施:

在放养之前应先检查田埂,进、排水口及拦鱼设施是否完整无损,发现漏洞应及时堵塞。

三、稻田养鱼的饲养管理

1.投饵:

稻田中杂草、昆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天然饵料可供鱼类摄食,每亩可形成10~2n公斤天然鱼产量,要达到亩产50公斤以上产量,必须采取投饵措施。常用的种类有嫩草、水草、浮萍、菜叶、蚕蛹、糠麸、酒糟。有条件的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

投饵要定点、定时、定量,并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wwW.nczfj.com

一般在饲养的初期,由于田中天然饵料较多,鱼体也小,可不投喂,中期少喂,以后逐渐增加;后期随气温下降,鱼的摄食量逐渐减少,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即停止投喂。5~6月,每亩每天投精饲料1.5~2.5公斤,青料8~12公斤,7~9月底,每亩每天投喂精饲料3~5公斤,青料18~25公斤,10月以后逐步减少。青饲料要鲜嫩,并于当天吃完为宜。

2.调节水位、水质:

要根据水稻和鱼的需要管好稻田里的水,调节水位、水质。在水稻生,育期间按水稻栽培技术要求进行,在放水晒田期间,鱼在凼内生长,不受影响,水稻抽节后,可逐步加深田水,尽量提高水位。稻田水质偏于酸性肘对鱼类生长不利。特别是水稻收割后,稻根稻桩腐烂严重影响水质。因此要尽量少留稻桩,定时向田凼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到微碱性。

3.鱼病防治:

稻田养鱼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稻田消毒:放鱼前,应选用药物消毒,常用的有生石灰、漂白粉。每亩使用25~40公斤生石灰,不仅能杀死对养殖鱼类有害的病菌和凶猛的鱼类及蚂蟥、青泥苔等有害的生物,还能中和酸性,改良土质,对稻鱼都有好处。石灰施后了天左右可放入鱼苗。每亩用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3公斤,加水溶解后泼洒全田,随即耙田,隔1~2天注入清水,3~5天可放入鱼苗。

(2)鱼种消毒:鱼苗在放前,要进行药物消毒。常用药物有3%的食盐水,8.0毫克每千克浓度的硫酸铜溶液,10毫克每千克的漂白粉溶液,20毫克每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等。漂白粉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使用,对大多数鱼体寄生虫和病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洗浴时间:根据温度、鱼的数量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洗浴时一定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3)饵料消毒:饵料在投喂前应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动物性饵料,如螺、蚬等,用清水洗净,选取鲜活的投喂。植物性饵料,如水草、萍类,则用6.0毫克每千克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后投喂。施用发酵的粪肥时,每500公斤粪肥中加120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后投入池里。

(4)食物台和沟、坑的消毒:在鱼病流行时,要对食物台和鱼沟、鱼坑进行药物消毒。方法如下:

①漂白粉挂袋:鱼坑上插几根竹杆,每个鱼坑挂2~3只药袋,篓内装漂白粉50克,每3天换药1次,连续3次。

②往鱼沟、鱼坑内泼洒药物,一般用漂白粉、敌百虫或生石灰。如沟坑面积占稻田面积12~15%,每亩用漂白粉250克或用90%晶体敌百虫3~5克(2.5%粉剂敌百虫30~50克)。敌百虫对指环虫、三代虫、水蜈蚣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亩(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2公斤,化水后泼洒能预防鱼烂鳃等病。

③防除天敌害虫:如水生昆虫、蛙类、水蛇、食鱼鸟、鼠类等。水生昆虫有水蜈蚣、田螺等。水蜈蚣性极凶猛,贪食,1只小蜈蚣1夜之间可夹死鱼苗16条之多,对鱼的为害最大。在放鱼前,用生石灰泼撒全田,可杀死水蜈蚣。也可用敌百虫粉剂撒在水面,形成1.0~3.0毫克每千克的浓度,能有效杀死水蜈蚣。水蛇、鸟类、鼠类都是鱼类的主要天敌。

(4)其他

缺氧浮头:在水浅、放养密度大、饲料投放过多情况下或天气闷热、水中腐殖质分解加速而大量消耗氧气时。水中溶氧量显著下降,特别是下半夜,可降到最低是0.2~0.9毫克/升,这时鱼类将因缺氧而全部浮头,如不及时抢救,有全部死亡的危险。因此,应随着鱼类逐渐长大,对水中溶氧消耗的增加,根据水质和鱼类活动情况应及时加注清水,以提高稻田水位,改善水质。在天气闷热或天气骤变,气温过低时,要暂停投饵。发现浮头要立即排出田水,引进含氧量高的清水。

四、有害藻类过度繁殖

在7~8月高温季节,部分红萍死亡,这时稻田内的藻类会大量繁殖。其中有一种微囊藻,其细胞外面有一层胶质膜,鱼类不能消化,藻体死亡之后,藻蛋白质分解产生有毒物质(硫化氢、羟胺)对鱼的生长不利。据分析,1公斤水中含有50万个左右微囊藻时,就可使鳙鱼苗死亡,如达100万个以上,则大部分鱼类死亡。PH值为8~9.5,水温28~30℃时,微囊藻繁殖最快,可用0.7毫克每千克硫酸铜均匀撒洒在田中予以杀灭。

山羊的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在贵州省务川县召开,蕉坝乡组织选送了6只山羊参加比赛。为了避免山羊因运输、环境改变而引发山羊传染性口疮、羊肠毒血症、感冒、传染性胸膜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和肠炎等疾病,我们对选送山羊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确保山羊运输损伤降到最低。现将此次山羊运输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运输前的准备
1.选择健康无病的山羊,严禁运输带病山羊。带病山羊在运输途中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经济损失。
2.山羊在运输前1天最好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小苏打、复合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增强山羊的免疫力、抵抗力,从而降低应激反应。在运输前2小时停止饲喂精料,且不能喂得太饱,以防腹部内容物多,路上颠簸引起不良反应。山羊运输前可肌内注射黄芪多糖+头孢噻林,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3.山羊运输前要做好布氏杆菌病监测和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免疫工作,必须佩戴防疫标志,持有检疫合格证明、消毒证明及相关手续。
4.运输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其内放置稻草或细糠,以防山羊摔倒被踩伤、踩死。
5.运输车辆要求车况良好,安排好运输路线,准备好雨布,以防日晒雨淋,山羊被淋后易患感冒。
6.装车时,将车停在有高台或架好木板的地方,让山羊慢慢上车,严禁野蛮驱赶造成山羊损伤。山羊应根据性别、大小、强弱、母羊是否怀孕等进行分群装栏,防止运输途中妊娠母羊受到挤压而引起流产或弱小的山羊受到挤压发生踩伤、踩死。
二、运输中注意事项
1.车辆要匀速行驶,慢起慢停,切忌猛刹车。
2.随车技术员要注意观察山羊的状况,最好每隔1个小时停车检查1次。如听到山羊惊叫要停车检查,发现山羊摔倒、趴下或头伸出车外,要及时把山羊扶起或把羊头拉回车内,()防止被其他山羊挤压、踩伤。
3.运输时间在6小时内,途中可不喂草料只饮水;运输时间较长的,途中要喂青干草和饮水。
三、运达目的地后注意事项
1.山羊到达目的地后,将车停在有高台或架好木板的地方,让山羊休息2个小时后自行下车。山羊下车后要慢慢赶进事先准备好的羊舍,供给清洁的凉开水,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小苏打、复合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然后喂青绿饲料,少量勤添,前3天不要喂得太饱,七成饱即可。
2.山羊应根据性别、大小、强弱、母羊是否怀孕等进行分群饲养。注意观察山羊的精神状态、采食、反刍行为和粪便形状等,一旦发现患病羊,就要立即隔离治疗,精细管理。未发病的山羊,可以肌内注射黄芪多糖+头孢噻林,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四、小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羊肉需求量增加,山羊价格上涨,调运频繁。在运输过程中,因养殖户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山羊运输发生应激反应,死亡率高达50%,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山羊产业发展。山羊运输,只要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处理好运输中和到达目的地后的细节问题,就能把运输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务川县蕉坝乡农业服务中心邮编:564313)

肉羊安全饲养管理技术


一、净环境
环境卫生的好坏与肉羊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要保证羊只所处环境的卫生。
1圈舍器具。羊圈、羊舍及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清扫掉圈舍内的粪便及污物,并堆积发酵,30天左右再用作肥料。
2草料饮水。饲草和饮水要清洁,不让羊吃发霉饲草和腐烂谷物,不让羊饮用污水、冰冻水和低洼地咸水,避免饮用过夜水。
3杀虫灭鼠。蚊、蝇、鼠等是病原体的宿主和携带者,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当清除羊舍周围杂物、垃圾及乱草堆等,填平死水坑,并采取杀虫灭鼠等措施。
二、勤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到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应定期对羊舍用具、地面和粪便污水等进行消毒。
1羊舍消毒。每年春秋各消毒一次。常用消毒药有10%-15%生石灰乳、3%来苏儿溶液或1%-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可分两步,先清扫,后用消毒液按每平方米1升的量喷洒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但产房应在产羔前、中、后期进行多次消毒;病羊舍入口应有消毒池或浸有消毒液(2%-4%氢氧化钠溶液等)的麻袋片或草垫。
2运动场地面消毒。可用含2.5%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4%福尔马林或10%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3粪便污水。粪便采用生物热消毒法,即离羊舍100米以外把粪便堆积起来,上面覆盖10厘米厚的沙土,发酵1个月后即可。污水应引入污水处理池,加入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
三、促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肉羊的新陈代谢,增进体质,提高抗病力。
1适当运动的好处。哺乳期羔羊加强运动,可使其食量增、消化吸收好,增进机体的代谢水平,防止腹泻,有利于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青年羊加强运动,有助于骨骼的发育。运动充足的青年羊,胸部开阔,心肺发育好,消化器官发达,体格高大。母羊适当运动,则性欲旺盛,受胎率提高。母羊妊娠前期加强运动,可以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妊娠后期坚持运动,可以预防难产;产后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子宫提前复位。
2运动方法。无放牧条件的羊群可进行驱赶运动,每日运动2-4小时。羔羊最好在高低不平的土丘上运动。但羊的运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若运动过量,体能消耗严重,不利于生长增膘,剧烈运动可致羊死亡。酷暑、严寒和大风沙的天气要减少或停止运动。
四、勤修蹄
羊蹄是其肌体的衍生物,不断生长,所以需要经常修剪。
1长期不修蹄的影响。长期不修剪,不仅影响羊行走,而且会引起蹄病,使蹄尖上卷、蹄壁裂开、四肢变形,不便采食。严重时,公羊不能配种;母羊妊娠后期行动困难,常呈躺卧姿势,影响采食,也影响腹内胎儿的正常发育。
2修蹄时间。舍饲羊每2-3个月就要修蹄1次。修蹄最好在雨后进行,这时蹄质变软,容易修理。
3修蹄方法。修蹄时,需将羊固定好,用修蹄刀切削,当看到微血管时立即停止。一旦出血,可用烧烙法止血。修好的蹄,底部应平整,形状方圆,()站立端正。变形蹄,需经过几次修理才能矫正。
五、常刷拭
经常刷拭可使羊体清洁,促进新陈代谢和皮肤健康,有利于人、畜亲近,便于管理。刷拭可用鬃刷或草根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按照毛丛方向有顺序地进行。
六、严免疫
免疫接种疫苗可激发动物机体对某种传染病发生特异性抵抗力,使其从易感转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在平时常发生某种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潜在危险的地区,有计划地对健康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羊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各异,而可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又不尽相同,免疫期长短不一,因此,羊场往往需用多种疫(菌)苗来预防不同的羊传染病,这就要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和本地区的发病情况,合理安排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如防羊梭菌病用羊四防苗;重点预防羔羊痢疾时,应在母羊配种前1-2个月或配种后1个月左右进行预防注射。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羊免疫程序,只能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羊场具体情况的免疫程序。
七、药防病
药物预防疾病是养羊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虽然使用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羊病,但目前不少病尚无疫苗;而有些病虽有疫苗,但在实际应用时仍有问题。羊的生产中,最早大规模使用的是药浴(预防疥癣病为主),其次,是将安全而价廉的药物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进行群体药物预防。
1保健添加剂。常用的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此类药物中除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供注射外,大多均可混入饮水或拌入饲料中口服。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化学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影响药物防治效果,故要经常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高度敏感性的药物,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磺胺类药:一般预防用量为饲料或饮水的0.1%-0.2%,治疗用量为饲料或饮水0.2%-0.5%,连用5-7天。四环素族抗生素:一般预防用量为饲料或饮水的0.01%-0.03%,治疗用量为饲料或饮水的0.05%,连用5-7天。硝基呋喃类药:一般预防用量为饲料或饮水的0.01%-0.02%,治疗用量为饲料或饮水0.03%-0.04%,连用5-7天。必要时,可酌情延长。
2定期驱虫。在羊的寄生虫病发季节到来之前,用药物给羊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可有效地预防寄生虫病,通常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但在肉羊生产中,在羊进入正式育肥之前驱虫,能提高育肥效果。
①驱除内寄生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四咪唑、驱虫净、丙硫咪唑等。其中丙硫咪唑又称抗蠕敏,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优点,对羊常见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肝片吸虫和绦虫均有效,可同时驱除混合感染的多种寄生虫,口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使用驱虫药时,注意剂量应准确,最好是先做小群驱虫试验,取得经验后再进行全群驱虫。
②驱除外寄生虫:当羊体局部出现疥癣等皮肤病时,可采用局部涂抹法治疗;但当羊体普遍发生疥癣病或用于预防疥螨病时,可采用药浴法。药浴法主要有池浴、大锅或大缸浴、喷淋式浴等,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根据羊只数量和场内设施条件而定。药浴液的配制可选用0.1%-0.2%的杀虫脒水溶液,或1%的敌百虫水溶液,或0.05%的辛硫磷溶液,或按每千克水含80-200毫克速灭菊酯的水溶液。现以辛硫磷溶液配制方法为例说明操作方法,使用50%的辛硫磷乳油50克,加水100千克,其有效浓度为0.05%;在水温25-30℃条件下,药浴1-2分钟即可;一般此药液量可洗羊14只。为提高药浴效果,应注意隔7-8天再药浴一次;每次的残液要泼撒到羊舍内;羊只入浴前8小时停止放牧或饲喂,提前2-3小时给羊饮足水;药浴后6-8小时方可喂料或放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8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