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皱胃疾病一般均呈现前胃弛缓,食欲、反刍减退或废绝,有的病例喜饮水(皱胃阻塞),鼻镜干燥、龟裂,粪便干小成球,似算盘珠样,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瓣胃音低沉或停止,腹围正常或轻度膨胀(皱胃阻塞、皱胃扭转),肠蠕动音减弱,尿量减少或无尿,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沉郁,倦怠无力,呈纤迷走神经消化不良综合征。但因病因不同,则具有其不同的临床主要病症。因皱胃壁驰缓和扩张,发生阻塞而下垂,继而导致瓣胃秘结,瘤胃内容物发酵与腐败过程加剧。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有毒物质,引起瘤胃黏膜炎和瘤胃积液,因而左下腹部明显膨隆,冲击性触诊有波动感。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皱胃黏膜充血、肿胀,形成皱胃炎性变化,呈现消化机能障碍,间或呕吐,精神沉郁,倦怠无力,鼻镜干燥,黏膜潮红带黄染。触诊皱胃区,病畜感觉疼痛。粪便呈球形,表面覆有黏液或黏液膜,有时腹泻。

皱胃溃疡,虽有病理解剖学的变化,但有的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亚临床现象。故初期症状不引人注意。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由于皱胃区疼痛反射性刺激,病牛精神沉郁、紧张、腹壁收缩,以拳触压皱胃区,病牛安静、无疼痛反应。除去按压,即有疼痛反应。病情弛张,时而缓和,时而恶化,粪便中含有黑红色粥状松馏样物。最后多因皱胃大出血、穿孔而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而死亡于出血性贫血或脱水与自体中毒。Yz023.COm

皱胃变位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大多数发生于分娩之后,少数发生在产前3个月至分娩之前。发病后多数病例只呈现食欲改变,如拒食精料,尚能采食一些粗料。粪量减少,呈粥样,深绿色,多呈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中有潜血或血液。呼出气体有酮体气味,检尿酮体呈阳性反应。因皱胃插在瘤胃和腹壁之间,故伴随瘤胃蠕动而皱胃发生疼痛。皱胃蠕动,在疼痛时间上与瘤胃不一致,因此,在左腹中部第9~11肋间,可听到与瘤胃蠕动时间不相同的皱胃音。通常腹部无明显疼痛,强叩击也不引起疼痛反应。

皱胃扭转,经过急剧,症状明显。病牛突然发生疼痛,蹴踢腹部,背下沉,呈蹲伏姿势。瘤胃蠕动缺乏,粪软,中等量,呈黑色,带有血液,有时呈重度腹泻。皱胃被液体或气体所充满,因而右腹(皱胃)和左腹(瘤胃)膨胀,作冲击触诊与震摇,可听到液体震荡音。体外触诊,右腹壁紧张,发病后3~4d,右腹部明显地膨胀。将听诊器紧密地压在右侧肷窝部,并同时在肷窝部前方最后肋骨上以手指叩打,能听到一种高调的乒乓音。检查直肠,能在右侧腹部触诊到膨胀而紧张的皱胃。轻度扭转或伴有扩张,均可出现酮尿,有时因皱胃高度扩张,以致发生皱胃破裂和突然死亡。

2、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的治疗措施

皱胃阻塞,先使病牛绝食1~2d。初期可用25%硫酸镁溶液500~1000mL,于右腹部皱胃区,第12、13肋骨后下缘,注入皱胃,促进皱胃内容物向肠道运转。但应注意,当针头刺透皮肤时,宜面向对侧肘关节刺入5~8cm深,如有坚实感,即表明已刺入皱胃,先注入生理盐水50~100mL,立即吸取注入的液体,其中混有胃内容物,pH值为1.0~4.0,证明无疑,然后再注入上述药液,也可用胃蛋白酶80g,陈皮酊40mL,番木鳖酊20mL,配合内服,每天1次,连用3次,同时每次用生理盐水2000mL,注入皱胃,并用新斯的明0.005g,皮下注射,对早期皱胃阻塞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皱胃炎,注意清理胃肠外,可用生理盐水1000~1500mL,加上2%盐酸普鲁卡因50mL加上甘油200~300mL和纤维素酶3~5g以及链霉素500万U进行瓣胃注入,每天1次,连用3d,以提高治疗效果。为维护肝脏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全身机能状况,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现象,可应用10%氯化钠溶液200~300mL,静脉注射。通常应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4000mL,40%乌洛托品溶液30~40mL,静脉注射。

皱胃溃疡,除了采取一般治疗方法外,还应注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反射性刺激,防止溃疡恶化和发展,可用止血敏15mL和2.5%盐酸氯丙嗪溶液10~20mL,分别肌肉注射,或其他镇静剂。也可用30%安乃近溶液20~30mL,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3~5次。中和胃酸,防止黏膜受侵蚀,宜用氧化镁50~100g;犊牛用次硝酸铋3~5g,每天内服3次,喂饲前半小时投给,连用3~5d。为防止出血,促进溃疡面愈合,用10%葡萄糖酸钙200~3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次,也可用维生素K3进行治疗。

皱胃变位与扭转确诊后,可采取滚转复位法、保守疗法、手术整复法,以获满意疗效。

作者简介:胡彦辉(1972-),女,本科,高级兽医师。

胡彦辉

(黑龙江省克山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600)

参考文献:

王书林,王洪斌,王哲,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110.

简载华.兽医手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6.

郭定宗.兽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7-44.

相关阅读

中国黑白花奶牛


(一)产地与分布

中国黑白花奶牛是引用国外各类型的黑白奶公牛(弗里生公牛)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本地母牛杂交选育而成的,是我国唯一的乳牛品种,现已遍布全国。至1981年底止,其总头数已达到56万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周围、工矿区和乳品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据中国奶牛协会1981年统计,总头数达到1万头以上的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四川、江苏、广东、山西等省、直辖市。

(二)品种形成

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即从国外引进黑白花奶牛(弗里生牛)。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黑龙江、山西、四川、江苏、河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又先后从美、英、德、加、日等国引入黑白花奶牛,1945年=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救济总署又运进几批黑白花奶牛,主要是从美国运来的荷斯坦弗里生牛。1950年以后,又从荷兰引进了黑白花奶牛,从苏联引入少量的奥斯特弗里生黑白花奶牛。这些纯种黑白花奶牛,分布在全国各地,除纯种繁殖外,多用以杂交改良本地黄牛。这一措施在扩大我国黑白花奶牛的数量以及形成中国黑白花奶牛中起了主要作用。总的说来,除从国外引进黑白花奶牛进行纯种繁殖外,主要是引用从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德国、苏联进口的黑白花纯种公牛,长期与全国各地的本地母牛杂交,其后代又经过长期相互交配选育而形成的。

(三)体型外貌

1.外貌特征

毛色为黑白相间,花片分明,额部多有白斑,腹底部、四肢膝关节以下及尾端呈白色。有角、多数由两侧向前向内弯曲,角体蜡色,角尖黑色。

2.体尺与体重

由于各地所引用的纯种黑白花奶公牛和本地母牛的类型不一,以及饲养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中国黑白花奶牛体格大小不一,体型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

大型:这类黑白花奶牛,主要是引用从美国、加拿大输入的纯种公牛与本地母牛长期杂交和横交而培育出的黑白花奶牛。其特点是体型高大,成年母牛体高可达136cm以上。

中型:这类牛主要是引用日本、德国等体型中等的黑白花奶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和横交培育而成的。成年母牛体高133cm以上。

中国黑白花奶牛(母)

小型:这类牛是引用荷兰国等欧洲兼用型黑白花奶牛与本地牛杂交,或引用北美黑白花奶公牛与体型小的本地母牛杂交而形成的。成年母牛的体高为130cm左右(/)。不过,自1972年以来,由于优良种公牛的集中使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广泛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优秀公牛精液相互交换,以及饲养条件不断改善,因此,在同一地区内,三大类型的奶牛常常是同时并存,各类型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据中国奶牛协会调查,1981年参加协会的28个省、直辖市部分成年牛的体尺、体重资料可以看出(表1),母牛在第三胎时平均体高已达133cm以上,体重达到550kg以上,已完全符合育种指标要求。公牛在成年时,平均体高150cm,平均体重1020kg。

表1成年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四)中国黑白花奶牛的生长发育

母牛的生长发育见表2。从表看出,初生重平均为38.9kg,18月龄体重可达400.7kg,头产以后平均体重都在510kg以上。犊牛6月龄内日增重平均为711g,育成阶段(6~18月龄)平均为650g,其中6~l2月龄为6839,12~18月龄为616g.

表2母牛的生长发育﹡

(单位:cm、kg)

﹡据中国黑白花奶牛协会1982年12月统计数字.

(五)中国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

1.泌乳性能

据中国奶牛协会统计,属全国协会的乳牛,1981年各泌乳期(305d)平均产乳量为5333.9kg,第一泌乳期为4804kg(表3)。

表3牛群各泌乳期产乳量

(单位:头、kg)

由表3可以看出,全部牛群以第三泌乳期产乳量为最高,各泌乳期产乳量与最高泌乳期产乳量相比的百分率是:第一个泌乳期为84.74%,第二、第四和第五泌乳期各为95.0%、99.4%和98.2%,不论各泌乳期平均或混合平均,都已达到品种的标准。

重点育种场的乳牛,全群年平均产乳量已可达到7000kg以上,一个泌乳期(305d)产乳量达到1万公斤以上的乳牛,全国已有353头。1974~1981年全国登记的良种母牛44024头,各泌乳期(305d)平均产乳量见表4。

表4良种母牛各泌乳期平均产乳量

由表4看出,质量较好的乳牛,其第三泌乳期平均产乳量已达6000kg以上。

又据北京、上海、黑龙江等省、直辖市测定,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乳房前后指数为40%~43%。

据对部分牛群的测定,北方15个省、直辖市的乳牛,平均乳脂率为3.4%;南方l3个省、直辖市的乳牛平均乳脂率为3.3%。

2.产肉性能

据少数地区测定,未经肥育的母牛和去势公牛,屠宰率平均可达50%以上,净肉率在40%以上。据黑龙江省测定,14头成年母牛,屠宰率平均为53.3%,净肉率平均为41.4%。

(六)中国黑白花奶牛繁殖性能

初情期在6~9月龄,随饲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发情周期15~24d,平均21d,妊娠天数,母犊为277.5d,公犊为278.7d。

自1972年开始应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以来,到1982年全国大中城市及郊区的黑白花奶牛均已普遍应用。据中国奶牛协会资料,1981年全国部分黑白花牛群的繁殖性能见表5。

表5繁殖性能

由表5可看出,总繁殖率可达89.0%。

(七)适应性能

中国黑白花奶牛分布在40~-40℃的气温条件下,由于各地的饲料种类、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很大,因此,在各地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据初步测定,中国黑白花奶牛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能较差(/)。秦志锐等(1961)报告,生长在黑龙江省北部的黑白花奶牛,体温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与气温里正相关,各为0.522(P0.0l)和0.765(P0.01),气温升至33℃时,体温可达39.0℃,呼吸次数可达72次/min。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体温基本平稳,呼吸次数明显下降:到-20℃时,体温为38.3℃,呼吸次数为18次/min。当气温上升到28℃时,产乳量就明显下降;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产乳量则无明显变化。王兴洲等(1981)报告,黑龙江省的黑白花奶牛,当气温在17~20℃时,饲料的利用率最高,每公斤代谢体重所需的维持净能为最小,气温高于或低于临界温度(5~24℃)都会多耗能量。又据杨魁武(1981)报道,武汉地区在6、7、8、9月份高温季节,最高气温在29.5~32.9℃,产乳量明显下降。母犊牛的初生体重在8、9月份为32.4kg,比1、4、5月的初生重降低4.8kg。同时,对受胎率的影响也大,发情期受胎率在7、8、9月份也是最低的,分别为21.9%、17.1%和24.0%,其他各月均在30%以上,最高月受胎率为44%。

在草原放牧地区,夏季气温超过25℃、蚊虻猖獗活动的时期,黑白花奶牛的适应能力不如红白花三河牛。秦志锐(1961)报告,认为与皮肤的厚度有关,曾测定三种不同类型的奶牛皮肤厚度,证明黑白花奶牛的皮肤最薄,背侧皮厚平均为5.7mm,高产牛背侧皮厚有87.8%在4.8~6.9mm之间,而红白花三河牛有94.9%的牛皮厚度在4.9~7.2mm之间。

邱怀(1982)报道,据广州市畜牧场试验,黑白花奶牛每年78月产乳量比3~4月间下降22.7%,而辛地红与黑白花奶牛的杂种,同期产乳量只下降11.4%。

(八)杂交效果

应用中国黑白花奶公牛杂交改良当地母牛,提高其产乳性能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进行。据初步资料,在贵州、甘肃、山西、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已获得明显的效果。据贵州省对本地黄母牛进行级进杂交的结果,体尺、体重和产乳量随级进代数明显提高,而含脂率随级进代数而降低,发病率随级进代数而增加。故在贵州的条件下,级进杂交以不超过四代为宜。在役用性能上,一代杂种的挽力和功率各超过本地黄牛的25.3%和26.5%。据耕地测定,在6h内,杂种牛完成2.46亩,本地黄牛为1.5亩,杂种牛比本地牛提高64%。

内蒙古应用黑白花奶公牛与三河母牛杂交,提高产乳量更为明显,在第三胎时一个泌乳期产乳量,一代、二代和三代杂种分别可达到4024、5160和6515kg,比三河牛分别提高25.8%、61.3%和103.6%。

甘肃省用黑白花奶公牛与秦川牛杂交,也取得显著效果。

(九)中国黑白花奶牛的评价与展望

中国黑白花奶牛是我国产乳量最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奶牛品种。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大部分母牛的产乳量均可达到一定水平。在个别育种场,全牛群年平均产乳量、以及个体奶牛一个泌乳期。(305d)产乳量已达到国际上优秀黑白花奶牛的水平。应用这一品种改良本地牛的工作,目前正广泛开展,并已得到明显的效果。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今后,为矫正其乳脂率较低、乳房下垂和尻窄斜等缺点,必须在培育和选择公牛上下功夫,同时在选择方法上要避免单纯对产乳量进行选择,采用包括有产乳量、乳脂率和体型外貌的综合选择法,才能奏效。

奶牛皱胃溃疡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皱胃溃疡在临床中可见的特征性症状是奶牛厌食、腹痛、产奶量下降并且排泄的粪便呈黑色,属于典型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日常的实际生产中,成年奶牛和犊牛是皱胃溃疡的主要发病群体。

1、奶牛皱胃溃疡的发病原因

原发性皱胃溃疡: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突然更换奶牛饲料,或者是奶牛经过长途运输,奶牛拥挤在一起,以及妊娠分娩等应激刺激,引起皱胃的运动和代谢功能发生紊乱,血浆中的皮质类固醇含量上升,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增多,保护性黏液相对减少,胃蛋白酶在酸性胃液中呈现自体消化作用,导致胃黏膜组织出现溃疡,从而引起发病。

继发性皱胃溃疡:奶牛如果发生皱胃移位、皱胃扭转、皱胃阻塞等疾病,均会导致其皱胃黏膜出血、糜烂、坏死,从而引发继发性皱胃溃疡。

2、奶牛皱胃溃疡的临床症状

急性型:患病奶牛的病程快,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病牛食欲异常,表现出周期性的磨牙症状,行动不安,喜躺卧,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见患牛的头颈伸直而横卧不起。体温不高,如果出现虚脱的情况,严重的患牛体温反而会降低,脉搏增加,出现眼球凹陷呈严重的脱水症状。严重出血的牛突然不食,轻微腹痛,呼吸浅而快,体表发冷,黏膜苍白,粪便少而色黑,呈柏油状,有腹泻发作,黑粪可持续4~6天。少数严重出血溃疡病例可在24h内死亡。

慢性型:犊牛发生皱胃溃疡大多是慢性型,皱胃内可见很多部位发生糜烂或浅表的溃疡,出血轻微或者不见出血,所以,发病的奶牛不见明显的全身症状。轻度出血,呈慢性消化不良,粪便中混有少量的黑色血疑块,间歇性出现,病程比较长的患牛可见贫血现象。

3、奶牛皱胃溃疡的治疗方法

平时给奶牛提供的日粮应该在奶牛发病的第一时间停止对于青贮饲料、高湿玉米和粉状精料的添加,并且给奶牛饲喂干草和蛋白质水平低的饲料,应该一直坚持给奶牛饲喂7~14天,或者直至患牛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时才停止饲喂。

表现镇痛症状的患病奶牛常用30%安乃近30mL,采取肌肉或皮下注射的方式。如果给患牛止血可以采用止血敏2mL×10支,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每天给奶牛注射3次。还可以给患病奶牛应用广谱抗生素,连续应用7~14天。①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100mL×10瓶,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②阿米卡星注射液2mL×10支,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果奶牛大出血并且可见明显的贫血症状,可以采取输血的治疗方法。以10%的CaCl2作为抗凝剂,给病牛1次输健康牛全血5000mL即可。

4、奶牛皱胃溃疡的预防措施

加强奶牛的日常管理及饲养措施,供给奶牛的日粮要保证营养全价且平衡,精料的饲喂量要严格的控制,谷物饲料的喂给尤其要重视,避免奶牛受到不良应激因素的刺激,降低奶牛皱胃溃疡的发病率。饲料的选择、保管和调理方式都必须正确,避免饲料发生霉败,不可以给奶牛饲喂过于短切或者是粉碎过细的饲料。应该遵照奶牛的饲养标准,适量且适当的添加矿物质和氨基酸,控制饲料的酸碱度。促进奶牛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奶牛生存环境安静,避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干扰而引起奶牛出现应激反应。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其抵抗力可以有效的抵御疫病。

平时的饲养工作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断奶的犊牛,如果食欲表现异常、发育迟缓,就要留意其排泄出粪便的状态,如果粪便中混有焦油块状物或凝血时,怀疑为慢性皱胃溃疡。给患病奶牛投服或者注射的药物必须是合格的兽药,不能给患牛使用变质药物,更不能使用人用药给患牛进行治疗,严格遵守相关的兽药使用标准。

奶牛发生皱胃溃疡的主要原因是采食太多的精饲料,所以要观察奶牛的适应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将饲料中的精粗比给予及时的调整,以适应奶牛的需求。如果在精料中每日添加50~150g的碳酸氢钠,对于奶牛皱胃溃疡具有预防的效果。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及时给患牛进行导胃操作,并且给其内服制酵剂、泻药,同时配合对症疗法进行综合预防。如果奶牛发生前胃和子宫炎等疾病时,注意真胃溃疡继发的情况出现,如果发生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除了以上的防治措施之外,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作好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对奶牛皱胃溃疡的重视程度,以降低损失。

作者简介:王钢(1978-),男,辽宁宽甸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王钢1,杜德利2

(1.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宽甸118200;2.辽宁省宽甸县宽甸镇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宽甸118200)

犬瘟热的临床症状 犬瘟热的诊断与防治


犬瘟热是一种急性、烈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呈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临床特征,少数病例还可发生脑炎,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对犬的健康危害性较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犬瘟热的临床症状犬瘟热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学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犬瘟热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呈长丝状。犬瘟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紫外线和有机试剂敏感,乙醚、氯仿、碱性消毒药等可将其杀灭,喜欢低温的环境,在零下70℃条件下,可存活1年以上,经冻干处理,可长期保存,在pH值为4.5~9.O的条件下存活良好,乙醚、石灰水、福尔马林溶液等消毒剂可以有效地杀灭犬瘟热病毒。

2、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特点,但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具有一定周期性特点,犬科、浣熊科,猫科等多种动物均有易感性,但以犬科最为易感,幼犬较成年犬易感,纯种犬比土种犬更为易感。有报道证实,已发现人类感染犬瘟热病毒的病例,由此可见犬瘟热的感染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患病犬和带毒犬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病犬及带毒犬的鼻腔、眼角分泌物、唾液、血液、淋巴结、肝脏、脾脏、脊髓、心包液及胸腹水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毒可通过病犬及带毒犬排出的尿液进行长期排毒,还可通过眼泪、唾液、鼻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或呼出的气体等媒介进行传播。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传播。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由于病程长短、机体抵抗水平高低以及病毒致病性强弱的不同,犬瘟热的临床表现类型也有不同,一般临床表现为呼吸型犬瘟热、肠炎型犬瘟热和脓疱型犬瘟热、神经型犬瘟热四种类型。

3.1呼吸型犬瘟热

病犬表现为鼻镜、眼睑龟裂,鼻腔脓性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有时混有血液,并伴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肺部听诊可见呼吸音增强,心音较弱,病情发生恶化,病犬出现呼吸困难。死后剖检可见肺炎和化脓性胸膜炎,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内有较多脓性黏液,肺脏表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部分病例肺脏萎缩。

3.2肠炎型犬瘟热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犬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出现顽固性呕吐和腹泻症状,排带有黏液的稀粪,粪便气味腥臭,严重时排出血便。病犬眼球塌陷,皮肤弹性减退,脱水严重,严重时会继发肠套叠。剖检时可见胃肠弥漫性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肠黏膜脱落,肠内有暗褐色黏液物质。

3.3脓疱型犬瘟热

病犬股内侧和下腹部皮肤上可见米粒大小的脓疱。数量、大小随病情发展,逐渐增多增大。进入恢复期,脓疱多数自行破溃,愈合后形成结痂,皮肤弹性下降,被毛光泽暗淡。足肉垫皮肤角质化、增厚,质地触之较硬。

3.4神经型犬瘟热

该型临床症状较轻时,可见病犬眼睑、颜面部、口角等部位轻度痉挛,病情较重的病犬表现为口吐白沫、牙关紧咬、颈部强直、有冲撞行为、肢体或后躯不自主的抽搐,甚至后肢不能站立,大小便出现失禁,最后昏睡死亡等。剖检可见大脑呈非化脓性炎症,脑膜出血,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节细胞、脑室细胞与胞核中均有嗜酸性包涵体。

4、诊断

该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临床诊断,但由于其典型的双相热型在临床病例中并不常见,致使临床确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将两种诊断结果相结合,做出最终诊断。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采用PCR技术,PCR技术的应用使犬瘟热的诊断技术提高到了基因水平,PCR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在敏感性、特异性、简单快捷化等方面优势更加明显,提高了犬瘟热的诊断效率,起到了降低经济损失的作用。

5、防治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治疗过程本着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采用高免血清疗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根据病犬的临床症状,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在病犬感染犬瘟热病毒初期,注射大剂量的高免血清,按照犬五联血清0.5~1.Omg/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以提高病犬的免疫水平,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犬,要给与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按照0.5~1.Omg/kg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续注射3天,对神经症状的出现起到抑制作用。

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消炎,阿莫西林,按100mg/kg的剂量口服,每天3次,或用氨苄青霉素30mg/kg、地塞米松2~10mL,混合进行肌肉注射,每日1~2次,4天为1个疗程。同时要给予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和治疗支气管肺炎。

犬瘟热症状
犬瘟热潜伏期为3-9天。症状多种多样,与毒力的强弱、环境条件、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关。犬瘟热开始的症状是体温升高,持续1-3天。然后消退,很似感冒痊愈的特征。但几天后体温再次升高,持续时间不定。可见有流泪、眼结膜发红、眼分泌物由液状变成粘脓性。鼻境发干,有鼻液流出,开始是浆液性鼻液,后变成脓性鼻液。病初有干咳,后转为湿咳,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肠套迭,最终以严重脱水和衰弱死亡。
神经症状性犬瘟,大多在上述症状10天左右出现。临床上以脚垫角化、鼻部角化的病例引起神经性症状的多发。由于犬瘟热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不同,症状有所差异。病毒损伤于脑部,表现为癫痫、转圈、站立姿势异常、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咀嚼肌及四肢出现阵发性抽搐等其它神经症状,此种神经性犬瘟预后多为不良。犬瘟热病毒可导致部分犬眼睛损伤,临床上以结膜炎、角膜炎为特征,角膜炎大多是在发病后15天左右多见,角膜变白,重者可出现角膜溃疡、穿孔、失明。
该病在幼犬死亡率很高,死亡率可达80~90%。并可继发肺炎、肠炎、肠套迭等症状。临床上一旦出现特征性犬瘟热症状,预后很差。特别是未做过免疫的犬。尽管临床上进行对症治疗,但对病情的发展很难控制,大多以神经症状及衰竭死亡。部分恢复的犬一般都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防治方法
二免时间80日龄进行;三免时间110日龄进行。三次免疫后,以后每年免疫一次。一旦发生犬瘟热,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必须迅速将病犬严格隔离,病舍及环境用火碱、次氯酸钠、来苏等彻底消毒。严格禁止病犬和健康犬接触。对尚未发病有感染可能的假定健康犬及受疫情威胁的犬,应立即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待疫情稳定后,再注射犬瘟热疫苗。在本病流行时期,严禁将外犬带入,并尽量不让所养犬与其他犬接触。其防治的措施为:(1)定期预防接种:具体按下列程序进行。在仔犬6周龄为首次免疫时间,8周龄为第二次,10周龄为第三次。以后每年一次。每次剂量为2毫升。定期预防接种。目前中国生产的犬瘟热疫苗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幼犬在6周龄即为首次免疫时间;8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10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仍应每年免疫一次。
(2)尽量自繁自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旦发现患犬瘟热迹象的病犬,应立即将病犬隔离,严格禁止病犬与健康犬接触。
(3)及时隔离治疗:一发现病犬要及时隔离治疗,预防继发感染。此外,早期应用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治疗、可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和加快病犬的康复。病犬所用的犬舍、物品尽可能予以烧毁,对周围环境应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有感染可能的犬和受疫情威胁的犬,立即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治疗
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可用大剂量的犬瘟热高免血清进行注射,可控制本病的发展。在犬瘟热最初发热期间给予大剂量的高免血清,可以使机体增强足够的抗体,防止出现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犬瘟热临床症状明显,出现神经症状的中后期病,即使注射犬瘟热高免血清也大多很难治愈。对症治疗:补糖、补液、退热,防止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等方法,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奶牛常见蹄壁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蹄纵裂是指从蹄冠带到蹄负重面的不同深度的蹄壁裂隙;蹄横裂是角质生成暂时停滞造成的;螺旋状指(趾)指奶牛整个指(趾),尤其是后两肢的外侧趾,呈螺旋状扭曲;剪状指(趾)是一蹄的两指(趾)尖交叉生长;蹄底过度生长是真皮炎/蹄叶炎引起的;蹄骨骨折常为外伤性并多为关节内骨折。奶牛蹄部疾病在冬季发病率较高。本病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常见蹄壁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1、蹄纵裂(纵向蹄裂)

该病常发生于体重大的肉牛品种。由蹄缘及其下面蹄冠带损伤引起的纵向裂隙,气候干热、蹄冠带外伤或蹄冠带发生蹄皮炎等均可致病。有的患牛有内侧指的裂隙明显,但过度生长的某前肢的两个指均已患病。裂隙呈弯曲状,起点位于蹄冠带。由于存在斜裂,部分蹄角质已松解。

治疗:去除裂隙两侧远端负重的角质,切除角质的多余部以减少裂隙的运动。如果肉芽组织突出于裂隙之外,则蹄骨可能发生骨髓炎,截指术为唯一的治疗方法。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可减少肉牛的发病率。降低蹄皮炎的发病率可控制该病在奶牛群的发生。

2、蹄横裂(横向蹄裂)

该病主要凶代谢障碍所引发。如果角质生成停滞明显,裂隙可向下深达真皮。不太严重的横裂可在角质上形成隆突和凹陷,有时称这种横线为“苦难线”。与纵裂不同,横裂往往同时发生在8个指(趾)。奶牛可能凶数月前饲粮的突然更换,造成奶牛的内侧指蹄壁角质生长暂时停滞而发生横裂。由于蹄前壁的长度大于蹄踵的高度,最终角质蹄套失去蹄踵的支持,但仍与指尖部相连。由于角质的多余部分压迫其下的真皮或角质套脱落时真皮暴露(蹄尖崩裂),患畜发生跛行。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有时引起四肢的8个指(趾)均发病,如继发于急性乳房炎、口蹄疫或急性子宫炎。

治疗:蹄横裂发病率高的牛群很可能是遭受了周期性真皮炎或蹄叶炎的侵害,应查清病凶并去除之。可能有营养或疾病凶素,尤其是围产期的母牛。对于群发该病的调查,应从详细调查过渡期母牛的病史人手。

3、螺旋状指(趾)

这种部分遗传的生长缺陷可发生在前蹄或后蹄的外侧指(趾)。有的患牛外侧趾生长过度并向上翘起,其远轴侧壁卷向蹄底下方,使蹄的负重面发生改变。轴侧壁蹄底的过度生长使其成为主要的负重面,由于蹄底溃疡和(或)蹄骨受到压迫而引起跛行。有的患牛可在接近蹄骨尖处有因螺旋状指压迫而造成的骨溶解。有的患牛早期两侧性蹄踵糜烂,由于脏物嵌塞,内趾的蹄底ILIJ现空洞。

治疗:对于病牛需进行反复的彻底修蹄。有的养殖场认为修蹄成本过高,可考虑淘汰病牛。

4、剪状指(趾)

与螺旋状指(趾)不同,剪状指(趾)是一蹄的两指(趾)尖交叉生长,蹄壁几乎没有问题,指(趾)也不沿其长轴旋转。有的患牛一侧指的蹄壁在与地面接触处向轴侧轻卷,形成假蹄底。由于一指在另一指上方产生压迫,运步时可发生轻度机械性跛行。

治疗:螺旋状指(趾)和剪状指(趾)都需进行反复的彻底修蹄。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凶,集约化生产常需将指(趾)异常的奶牛尽早淘汰。

5、蹄底过度生长

该病常见于产犊后6~12周的小母牛。产犊前养于铺有垫草的场地的小母牛蹄底生长的厚度不足,当产后移至水泥地面时,蹄底易受损伤。引起真皮炎的其他原凶可使问题变得更糟,如开放式牛栏或散养栏圈饲养条件差以及饲粮不合理均可导致真皮炎,使蹄底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正常的牛蹄的蹄底中部,即蹄骨屈肌隆起下方的第4区应不负重。但常可见到第4区处有楔状角质从蹄底长出,使该区成为蹄底的主要负重区。在楔状角质之下可发生蹄底溃疡。有的患牛一外侧指远大于内侧指,其外侧壁过度生长,向轴侧卷向蹄底。蹄底的楔形蹄角质向内侧指方向生长,并与内侧指交叉,这种楔形角质易使动物发生蹄底挫伤和(或)蹄底溃疡。蹄踵糜烂将导致蹄踵部形成黑色区。前蹄的蹄底过度生长最常见于内侧指。

治疗:需施行正确的修蹄使患畜恢复正常负重。

6、蹄骨骨折

蹄骨骨折主要发生在前蹄,虽然该病在病理学上可能与氟中毒或骨髓炎有关。常为内侧指发病,为了将体重转移到外侧指,动物被迫采取交叉站立的姿势。有患牛骨折线从蹄关节向远端纵向延伸,蹄骨的两骨折块分离。这种类型的骨折引起突发性严重跛行,常看不到初始的热痛症状。后来,患指的温度较高,但早期不拍摄X光照片难以做ILIJ诊断。引起前肢交叉站立姿势最常见的原因是两侧性蹄底溃疡。

治疗:由于蹄骨被固定在蹄匣(相当于夹板)之内,绝大多数病例经简单处理便可康复。在健指下安置一木块,可减少患指负重,减少患畜痛苦,加快骨折愈合。

一、蹄叶炎
蹄叶炎是发生在趾骨周围的真皮组织的炎症,奶牛大多数的蹄病直接或间接的与蹄叶炎有关。
(一)病因蹄叶炎可能是原发,也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饲料中矿物质缺乏,粗饲料不足或品质低劣,蹄部护理不当,长时间站立或卧在硬度大的地面上是蹄叶炎发生的直接原因。牛发生口蹄疫、瘤胃酸中毒、胎衣不下、乳房炎、酮病等疾病也容易继发蹄叶炎。
(二)症状急性蹄叶炎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肌肉震颤,蹄冠部肿胀、发热,弓背站立,四肢交替负重,不愿走动。行走时小心翼翼,表现特有的步态和弯背姿势。叩诊及触压蹄部疼痛明显。亚急性蹄叶炎跛行表现不明显,但蹄壁周围出血,角质变黄,蹄壁与蹄底常常发生分离。慢性蹄叶炎大都是急性型转变而来,全身症状轻微,蹄的疼痛明显减轻,但关节肿大,拱背,蹄的形态明显改变,蹄背侧缘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很小,蹄背侧壁有嵴和沟形成,蹄壁与蹄底进一步分离,蹄底出血、变黄、穿孔或溃疡。
(三)治疗发生蹄叶炎应当及时治疗,早期治疗容易治愈,治疗不及时就会使牛蹄部发生永久性病害。首先应彻底除去蹄部污物,然后对患蹄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再用10%碘酊涂擦,然后撒布灭菌结晶磺胺或其他抗生素粉剂,外用绷带包扎,2~4天后换药一次。严重蹄病应配合全身抗生素药物疗法,可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05~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或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1~0.15毫升,每日1次,连用3~4天。
(四)预防日粮配制要平衡,保证足够的优质干草,避免突然改变饲料。日粮可以添加0.01%~0.02%的硫酸锌,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入冬之前对牛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蹄。每1个月左右对蹄部进行一次药浴。牛舍的地面最好用砖铺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运动场地面排水要良好。及时清理牛粪便及污水,保持牛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清洁,定期做好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加强对继发病的治疗。
二、指(趾)蜂窝织炎
指(趾)蜂窝织炎是蹄部的溃疡、坏死与化脓,引起疼痛和跛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本病也称为蹄指(趾)间腐烂病、腐蹄病、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
(一)病因长期营养不良,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没有及时修蹄,牛舍潮湿不清洁,运动场泥泞或积有粪尿,蹄冠周围或蹄间沾有污物。牛舍和运动场有石子、铁屑、碎玻璃等坚硬物体,使蹄部损伤。牛患有蹄球损伤、蹄间溃疡、皮炎等,也能引发该病。
(二)症状病牛频频提举病肢,或频频用患蹄敲打地面。患肢负重不实或四肢交替负重,行走疼痛、跛行。蹄部皮肤充血、发红、肿胀、糜烂或化脓,有的病牛蹄部出现不良肉芽增生。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叩诊或手压蹄部出现痛感。如果病情加重则关节肿胀,皮肤增厚,跛行加重,蹄壳脱落或变形,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下降。
(三)治疗患蹄水洗后,用0.5%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清洗,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还要用5%的双氧水溶液冲洗,之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浸泡蹄部8~10分钟,再外涂甲紫溶液或5%碘酊溶液,然后撒布灭菌结晶磺胺或其他抗生素粉剂,外用绷带包扎,每隔2~5天处理一次。处理后保持蹄部清洁、干燥。若患牛病情严重,应配合全身抗菌消炎,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或硫酸卡那霉素注射,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或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1~0.15毫升,每两日1次,连用2~3天,停药期14天。
(四)预防日粮注意补喂矿物质,特别要注意补充钙和磷。定期修整牛蹄。及时清除牛舍和运动场中的垫料、粪便,烂草、污水等,并保持干燥。牛舍运动场每周要消毒一次。及时剔除可能造成奶牛蹄部损伤的异物,防止化学因素和机械因素对牛蹄部的损伤。

母牛皱胃左方变位的病因、临床症状 母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朱捍卫

奶牛养殖中,皱胃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是皱胃变位,根据其变位的方向可分成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在兽医临床中,奶牛通常发生左方变位较多。皱胃左方变位是指一部分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动到瘤胃与左侧腹壁中间。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牛皱胃左方变位的病因、临床症状母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及治疗。

1、病因分析

饲料因素。母牛发生皱胃左方变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饲喂过多精料,且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随着母牛高精料日粮喂量的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明显提高。另外,饲料品质较差,含有低水平的粗料,以及饲料颗粒过细等,也与该病的发生相关。

分娩因素。母牛在妊娠后期,妊娠子宫会导致原本位于腹底部的瘤胃被抬高,从而使皱胃移动到瘤胃下部,甚至移动到左侧,而在胎儿产出后,由于子宫压力骤然消失,在重力的作用下瘤胃又会回到原位,促使皱胃被挤压到瘤胃的左方,处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

疾病因素。母牛患有某些营养代谢性疾病或者感染性疾病,如低钙血症、消化不良、酮病、牛妊娠毒血症、生产瘫痪、乳腺炎、子宫炎以及胎膜滞留等,且其还会导致胃肠弛缓。在母牛分娩后,以上疾病都是引发皱胃变位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胃肠弛缓会造成皱胃弛缓和产气。

2、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食欲减退,时坏时好,往往增加采食干草,减少采食精料,减少暖气、反刍,甚至完全停止,使用健胃缓泻药物治疗没有显著疗效,并伴有顽固性的前胃弛缓症状和酮病。排粪量减少,有些会排出黑色粪便,但大部分排出颜色正常的粪便,且出现轻度腹泻。泌乳量减少,机体消瘦,腹部体积显著缩小,少数病牛会拒绝采食,并伴有腹痛症状,但是体温、呼吸数、心率基本正常。病程后期,病牛精神极度萎靡,只能够排出少量的黑褐色粪便,眼窝深陷。

3、诊断

视诊。病牛左侧倒数1-3肋间及其后下方和肷窝的前下方都显著膨大,但肷窝相对不饱满,甚至出现凹陷。有些病牛甚至能够在左侧肋骨后缘观察到且触摸到一个半圆形囊状气肿,如同气球。

听诊。听诊左肷部,瘤胃蠕动音不清晰,往往呈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沙沙音,如同远雷声或者吹风样,但听诊左侧膨大处能够听到类似肠音的皱胃蠕动音,呈含漱音或者流水音。使用穿刺针在此处进行穿刺.抽取少量皱胃内容物进行检查,发现其为褐色的混浊液体,并散发酸臭气味,使用pH试纸进行测定,发现pH值小于4,放在100-300低倍镜下进行镜检,发现不存在纤毛虫。

听叩诊结合法。即在病牛左侧9-13肋间用手指叩击,同时听诊周围的腹壁,能够听到乒乓音或者钢管音,如同铁锤叩击钢管发出的声音,主要特征是清脆且持续,但位置比较固定,往往局限在肋间。随着病情加重会导致发出钢管音的面积不断增大,且清脆度也不断增强。采取冲击式触诊,可听到拍水音。

4、防治措施

保守治疗。病牛呈一侧横卧,接着由3-4人同时操作下,使其以背部为轴心呈仰卧姿势向左右两侧成45°角晃动,每次在回到正中时要进行4-5s静止,经过4个回合的滚动使其呈左侧卧地,立即站起进行3-4h的休息。接着进行叩诊、听诊,发现皱胃已经复位,要立即进行输液,即由1瓶盐水、20mL安钠咖、200mL氯化钙、300mL葡萄酸钙组成的混合溶液,然后灌服2盒健脾丸和木香散,即取30g木香、30g藿香、30g陈皮、25g丁香、30g枳壳、25g小茴香、30g厚朴、25g草果、25g乌药,研成粉末后灌服。

手术治疗。病牛术前要进行24h禁食,将胃导管通过口腔插入,使瘤胃内容物被倒出,用于减轻瘤胃对发生左方变位的皱胃的压迫。病牛呈站立姿势在保定架内保定,剪去术部被毛,并进行冲洗、消毒,然后注射适量的2%盐酸普鲁卡因进行麻醉。在左肷部中作一切口,采取常规手术操作将腹腔打开,就能够暴露皱胃。如果皱胃存在大量积气、积液,要先进行放气、排液,使皱胃内压力减轻,有利于整复。皱胃要预置固定线,即在皱胃的大弯上使用长度为2m的18号缝合线对浆膜肌层采取2个水平钮扣缝合,接着对用皱胃固定线在右侧腹壁上穿系来进行整复。术者手持皱胃预置固定线的尾端,通过瘤胃下方绕到右侧腹腔,确保该预置线处在右侧腹壁相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在腹内用手指向外推顶,并指导助手在右腹壁的对应部位将缝合线拉到体外,此时可先不拉紧,采取同样操作将另一根固定线拉到体外,然后术者将手退到左腹部,对皱胃用手推送使其经由瘤胃下方进入到右侧腹腔,在该过程中助手要同时将2根固定线提起并向腹外牵拉,使皱胃在牵拉和推送的作用下复位。接着术者要检查皱胃是否复位到正确位置,确认无误后要让助手将2根固定线拉紧,并打结2根固定线,此时就可使皱胃在右侧腹底壁上固定。之后对腹腔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将青霉素和链霉素注入到腹腔内,连续缝合腹膜、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缝合皮肤,并包扎绷带。

猪回肠炎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病猪感染的胞内劳森菌主要侵入肠黏膜细胞进行发育和繁殖,通常会侵害猪小肠、回肠与大肠前端相连处黏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没有成熟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感染病菌后很难发育成熟,且会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导致明显的细胞增生,从而造成肠壁明显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修复和代偿作用导致病变出现重叠,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引起发生局限性回肠炎病变、坏死性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且由于肠黏膜发生病变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吸收,使饲料转化率降低。

病菌主要侵害猪只,自然感染具有8~10天的潜伏期。该病主要是断奶仔猪到成年猪阶段发生,特别是6~16周龄的生长育肥猪更容易发生,发病率在5%~40%范围内,但具有较低的死亡率。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带菌猪排出的粪便,并通过消化道在猪只间进行水平传播。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通常是4~12月龄的后备母猪或者育肥猪容易发生。病猪排出稀薄的煤焦油样的粪便,并混杂肠黏液。食欲不振或者略微变差,没有出现继发感染时体温通常保持正常或者略有升高,一般为0.5℃,皮肤苍白,接着体质虚弱,四肢乏力,行走时后肢明显摇晃。同群猪只先后出现发病,食欲不振,出现剧烈腹泻症状时还会突然发生死亡,严重时死亡率甚至达到10%~30%,妊娠母猪患病后还会发生流产。另外,粪便会黏附在病猪肛门下方以及后躯皮肤上。

慢性型。该类型时该病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临床非常容易发生。通常是6~20周龄猪容易发生,且猪群中大约有10%~15%会出现临床症状,同舍猪只始终有少数发生腹泻,排出不成形的黑色稀粪,且其中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玉米渣。猪群采食量略微减少,但经过一段时间会导致猪群个体体型存在大小不同,体重差异明显的现象。病猪具有食欲,但每次采食几口就停止。大多数病猪经过6~10星期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其生长速度要比正常健康猪只降低5%~10%,饲料转化率降低25%左右。如果病猪发生热冷应激或者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会导致病情加重,开始出现严重的腹泻。另外,该病往往会与水源性肠道疫病沙门氏菌病混合发生或者相互继发,导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且出现预后不良。

隐形感染型。猪群感染该类型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猪群中有个别会出现轻度的腹泻症状。但经过一段时间,猪群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减少饲料消耗量,猪群生长发育缓慢,出栏时间至少推迟10天。由于这种消耗性疾病造成较大损失,容易被养猪户忽视,还容易继发引起肠道性或者其他疫病,且猪群体型大小不等也会影响销售,给养猪业造成损失。

3鉴别诊断

回肠炎、猪痢疾、胃溃疡以及猪鞭虫病呈急性发病时,病猪都会发生出血性下痢,食欲减退,严重时发生贫血,体表皮肤呈苍白色,甚至突然发生死亡,且通常是生长肥育阶段容易发生。一般根据病灶位置不同会排出颜色不同的粪便,当上消化道(如小肠或者胃)发生出血性病变时,通常会排出暗红色或者煤焦油状的粪便;当下消化道(如大肠)发生出血性病变时,通常会排出鲜红色或者红色的粪便。根据临床症状,很难区别回肠炎与猪痢疾。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同,回肠炎与猪痢疾都对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敏感,而痢菌净(乙酰甲喹)只能够用于治疗猪痢疾,而无法用于回肠炎的治疗。鞭虫病对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等抗寄生虫药物比较敏感。对患有回肠炎的病猪进行剖检,发现回肠与结肠部位会发生病变,导致肠管增生、肥厚,并发生出血;猪痢疾主要是集中于结肠部位发生病变,结肠黏膜明显潮红、水肿,并发生出血,有时还会有纤维索性坏死性伪膜覆盖在上面,而小肠只发生轻微病变或者没有发生病变。

4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确诊后发生该病后,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疾病传播,避免下一批猪也发生感染。急性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lOmg支原净,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也可在每升饮水中添加60mg支原净饮用,连续使用5天;慢性病猪,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50g支原净(80%泰妙菌素)。均匀混合饲喂,连续使用21天。其他没有发病的猪要采取药物预防,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25980%泰妙菌素,均匀混合后饲喂,连续使用15天。

改善管理。猪场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制,每个批次间必须空栏,并加强消毒。确保舍内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同时注意控制舍内温度适宜。尽可能避免将不同窝或者不同栏的仔猪混群饲养,控制饲养密度适宜。尽可能饲喂方式和饲料发生改变,确保正常供水。另外,猪场在防止回肠炎发生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疾病的防控。

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 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奶牛产后不食是一种产科比较容易发生的病症,尤其是如果养殖户缺乏饲养经验则非常容易发病。奶牛产后不食症主要是由于自身机能、饲喂方式或者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发生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尽管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淘汰率,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直接影响奶牛产后的产奶量以及体况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长时间以饲喂玉米秸秆为主,由于饲草多余单一而缺乏营养,再加上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及时补充一定量的精料和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饲草、饲料,使其干乳期膘情较差,尤其是妊娠期缺乏营养或者摄取营养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其产后过于虚弱,从而发生产后不食。另外,奶牛日常采取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在产前、产后突然增加喂量,特别是饲喂大量的精料,使其发生前胃弛缓,消化不良,减少反刍,导致产后减少吃料和吃草,甚至引起不食。妊娠奶牛在妊娠早期喂量较大,供给过多的精料,使胎儿快速生长发育,造成胎儿体重过大,在腹腔内占据较大空间,会对胃肠造成挤压,使其在妊娠后期采食较少,导致营养失衡,最终发生不食。

1、病因分析

产后感染。奶牛在分娩过程中以及产后1~2天,子宫颈口呈开放状态,非常容易由此感染致病微生物,再加上子宫内滞留恶露或者残留胎衣,促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产道感染、恶露不尽,严重时体温升高,发生不食。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体型消瘦,被毛干枯,行动缓慢,往往卧在地上,拒绝站立,反刍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口色淡白,口温偏低,舌质绵软,排出于稀不定的粪便。胃壁明显松软,无力收缩,往往有少量污红色的液体从阴道内流出,少数还伴有轻度腹痛,持续低热,脉象细弱。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由于炎症引起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时,主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头孢类或者青霉素类等,并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安痛定或者安乃近促使体温降低。例如,奶牛由于患有子宫内膜炎而导致不食,一般选择对子宫进行冲洗,常使用0.9%生理盐水,接着向子宫内注入适量添加2支400万IU青霉素、2支100万IU链霉素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另外,病牛还要采取抗菌消炎、补液强心、避免酸中毒的治疗。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浓盐水、1500mLO.9%生理盐水、500mL10%葡萄糖酸钙、500mL50%葡萄糖、30mL樟脑磺酸钠、4000万IU青霉素钠、5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如果病牛瘤胃蠕动减少或者完全停止以及胃肠功能失调,可肌肉注射2~5mL甲硫酸新斯的明,每天2次,但要注意防止用量过大。奶牛由于缺钙而引起食欲减退时,可静脉注射500~1000mL10%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如果使用多次钙剂后依旧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静脉注射200~500mL15%磷酸二氢钠注射液。

中药治疗。气血双亏型,选择使用“加味十全大补汤”,即取100g香附、30g川芎、30g云苓、60g枳壳、40g黄芪、20g甘草、50g当归、40g白芍、30g肉桂、40g熟地、20g丁香、40g白术、60g山药、40g党参、10g生姜,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若具有外感症候,如流出清涕、恶寒等,可添加适量的白芷、防风、荆芥;恶露不尽时,可适当加大川芎、当归的用量,并添加葛蒲、五灵脂,除去白芍、熟地、党参;泌乳减少,可添加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后躯无力,可添加菟丝子、炒杜仲、续断等,并配合静脉注射500mg氢化可的松、20g氯化钙、4g维生素C。恶露不尽型,可选择使用加减生化汤,取60g枳壳、30g三棱、35g川芎、60g山药、30g桃仁、20g黄连、50g白术、30g莪术、60g党参、6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如果病牛严重气血双虚,可添加白芍、熟地、黄芪;体温升高,可添加知母、栀子、黄芩;排出稀薄粪便,可添加车前子、云苓;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蜂蜜、大黄;恶露即将排净,但食欲、反刍较差,可添加丁香、柴胡、槟榔,减去莪术、三棱,并配合后海穴注射适量的缩宫素,治疗效果更佳。伤食型,可选择使用四君三仙丁蔻散,取100g滑石、50g厚朴、40g白术、50g焦麦芽、50g焦山楂、50g焦神曲、30g丁香、60g枳壳、40g槟榔、30g云苓、30g肉蔻、40g党参、8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冲调后给病牛灌服。如果口青体壮,可添加青皮、枳实,减去云苓、党参;排出稀薄粪便,要加大云苓的用量;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芒硝、大黄,减去云苓;明显腹胀,可添加莱服籽、大腹皮。

加强饲养管理。干奶期要饲喂全价日粮,确保全年都供给足够的青干草或者青绿饲料。奶牛处于不同生理阶段要对日粮结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不允许一味追求泌乳量而饲喂过多的精料。日粮要确保精粗比、碳氮比适宜,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减少或者防止发生营养代谢疾病。日粮中的钙磷比例要合理,不能够一味进行补钙,尤其是妊娠后期注意日粮中不能含有过高的钙。奶牛采取桩系散放饲养,使其运动量增加,提高机体抵抗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1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