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白花奶牛

(一)产地与分布

中国黑白花奶牛是引用国外各类型的黑白奶公牛(弗里生公牛)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本地母牛杂交选育而成的,是我国唯一的乳牛品种,现已遍布全国。至1981年底止,其总头数已达到56万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周围、工矿区和乳品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据中国奶牛协会1981年统计,总头数达到1万头以上的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四川、江苏、广东、山西等省、直辖市。

(二)品种形成

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即从国外引进黑白花奶牛(弗里生牛)。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黑龙江、山西、四川、江苏、河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又先后从美、英、德、加、日等国引入黑白花奶牛,1945年=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救济总署又运进几批黑白花奶牛,主要是从美国运来的荷斯坦弗里生牛。1950年以后,又从荷兰引进了黑白花奶牛,从苏联引入少量的奥斯特弗里生黑白花奶牛。这些纯种黑白花奶牛,分布在全国各地,除纯种繁殖外,多用以杂交改良本地黄牛。这一措施在扩大我国黑白花奶牛的数量以及形成中国黑白花奶牛中起了主要作用。总的说来,除从国外引进黑白花奶牛进行纯种繁殖外,主要是引用从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德国、苏联进口的黑白花纯种公牛,长期与全国各地的本地母牛杂交,其后代又经过长期相互交配选育而形成的。

(三)体型外貌

1.外貌特征

毛色为黑白相间,花片分明,额部多有白斑,腹底部、四肢膝关节以下及尾端呈白色。有角、多数由两侧向前向内弯曲,角体蜡色,角尖黑色。

2.体尺与体重

由于各地所引用的纯种黑白花奶公牛和本地母牛的类型不一,以及饲养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中国黑白花奶牛体格大小不一,体型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

大型:这类黑白花奶牛,主要是引用从美国、加拿大输入的纯种公牛与本地母牛长期杂交和横交而培育出的黑白花奶牛。其特点是体型高大,成年母牛体高可达136cm以上。

中型:这类牛主要是引用日本、德国等体型中等的黑白花奶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和横交培育而成的。成年母牛体高133cm以上。

中国黑白花奶牛(母)

小型:这类牛是引用荷兰国等欧洲兼用型黑白花奶牛与本地牛杂交,或引用北美黑白花奶公牛与体型小的本地母牛杂交而形成的。成年母牛的体高为130cm左右(/)。不过,自1972年以来,由于优良种公牛的集中使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广泛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优秀公牛精液相互交换,以及饲养条件不断改善,因此,在同一地区内,三大类型的奶牛常常是同时并存,各类型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据中国奶牛协会调查,1981年参加协会的28个省、直辖市部分成年牛的体尺、体重资料可以看出(表1),母牛在第三胎时平均体高已达133cm以上,体重达到550kg以上,已完全符合育种指标要求。公牛在成年时,平均体高150cm,平均体重1020kg。

表1成年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四)中国黑白花奶牛的生长发育

母牛的生长发育见表2。从表看出,初生重平均为38.9kg,18月龄体重可达400.7kg,头产以后平均体重都在510kg以上。犊牛6月龄内日增重平均为711g,育成阶段(6~18月龄)平均为650g,其中6~l2月龄为6839,12~18月龄为616g.

表2母牛的生长发育﹡

(单位:cm、kg)

﹡据中国黑白花奶牛协会1982年12月统计数字.

(五)中国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

1.泌乳性能

据中国奶牛协会统计,属全国协会的乳牛,1981年各泌乳期(305d)平均产乳量为5333.9kg,第一泌乳期为4804kg(表3)。

表3牛群各泌乳期产乳量

(单位:头、kg)

由表3可以看出,全部牛群以第三泌乳期产乳量为最高,各泌乳期产乳量与最高泌乳期产乳量相比的百分率是:第一个泌乳期为84.74%,第二、第四和第五泌乳期各为95.0%、99.4%和98.2%,不论各泌乳期平均或混合平均,都已达到品种的标准。

重点育种场的乳牛,全群年平均产乳量已可达到7000kg以上,一个泌乳期(305d)产乳量达到1万公斤以上的乳牛,全国已有353头。1974~1981年全国登记的良种母牛44024头,各泌乳期(305d)平均产乳量见表4。

表4良种母牛各泌乳期平均产乳量

由表4看出,质量较好的乳牛,其第三泌乳期平均产乳量已达6000kg以上。

又据北京、上海、黑龙江等省、直辖市测定,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乳房前后指数为40%~43%。

据对部分牛群的测定,北方15个省、直辖市的乳牛,平均乳脂率为3.4%;南方l3个省、直辖市的乳牛平均乳脂率为3.3%。

2.产肉性能

据少数地区测定,未经肥育的母牛和去势公牛,屠宰率平均可达50%以上,净肉率在40%以上。据黑龙江省测定,14头成年母牛,屠宰率平均为53.3%,净肉率平均为41.4%。

(六)中国黑白花奶牛繁殖性能

初情期在6~9月龄,随饲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发情周期15~24d,平均21d,妊娠天数,母犊为277.5d,公犊为278.7d。

自1972年开始应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以来,到1982年全国大中城市及郊区的黑白花奶牛均已普遍应用。据中国奶牛协会资料,1981年全国部分黑白花牛群的繁殖性能见表5。

表5繁殖性能

由表5可看出,总繁殖率可达89.0%。

(七)适应性能

中国黑白花奶牛分布在40~-40℃的气温条件下,由于各地的饲料种类、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很大,因此,在各地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据初步测定,中国黑白花奶牛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能较差(/)。秦志锐等(1961)报告,生长在黑龙江省北部的黑白花奶牛,体温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与气温里正相关,各为0.522(P0.0l)和0.765(P0.01),气温升至33℃时,体温可达39.0℃,呼吸次数可达72次/min。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体温基本平稳,呼吸次数明显下降:到-20℃时,体温为38.3℃,呼吸次数为18次/min。当气温上升到28℃时,产乳量就明显下降;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产乳量则无明显变化。王兴洲等(1981)报告,黑龙江省的黑白花奶牛,当气温在17~20℃时,饲料的利用率最高,每公斤代谢体重所需的维持净能为最小,气温高于或低于临界温度(5~24℃)都会多耗能量。又据杨魁武(1981)报道,武汉地区在6、7、8、9月份高温季节,最高气温在29.5~32.9℃,产乳量明显下降。母犊牛的初生体重在8、9月份为32.4kg,比1、4、5月的初生重降低4.8kg。同时,对受胎率的影响也大,发情期受胎率在7、8、9月份也是最低的,分别为21.9%、17.1%和24.0%,其他各月均在30%以上,最高月受胎率为44%。

在草原放牧地区,夏季气温超过25℃、蚊虻猖獗活动的时期,黑白花奶牛的适应能力不如红白花三河牛。秦志锐(1961)报告,认为与皮肤的厚度有关,曾测定三种不同类型的奶牛皮肤厚度,证明黑白花奶牛的皮肤最薄,背侧皮厚平均为5.7mm,高产牛背侧皮厚有87.8%在4.8~6.9mm之间,而红白花三河牛有94.9%的牛皮厚度在4.9~7.2mm之间。

邱怀(1982)报道,据广州市畜牧场试验,黑白花奶牛每年78月产乳量比3~4月间下降22.7%,而辛地红与黑白花奶牛的杂种,同期产乳量只下降11.4%。

(八)杂交效果

应用中国黑白花奶公牛杂交改良当地母牛,提高其产乳性能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进行。据初步资料,在贵州、甘肃、山西、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已获得明显的效果。据贵州省对本地黄母牛进行级进杂交的结果,体尺、体重和产乳量随级进代数明显提高,而含脂率随级进代数而降低,发病率随级进代数而增加。故在贵州的条件下,级进杂交以不超过四代为宜。在役用性能上,一代杂种的挽力和功率各超过本地黄牛的25.3%和26.5%。据耕地测定,在6h内,杂种牛完成2.46亩,本地黄牛为1.5亩,杂种牛比本地牛提高64%。

内蒙古应用黑白花奶公牛与三河母牛杂交,提高产乳量更为明显,在第三胎时一个泌乳期产乳量,一代、二代和三代杂种分别可达到4024、5160和6515kg,比三河牛分别提高25.8%、61.3%和103.6%。

甘肃省用黑白花奶公牛与秦川牛杂交,也取得显著效果。

(九)中国黑白花奶牛的评价与展望

中国黑白花奶牛是我国产乳量最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奶牛品种。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大部分母牛的产乳量均可达到一定水平。在个别育种场,全牛群年平均产乳量、以及个体奶牛一个泌乳期。(305d)产乳量已达到国际上优秀黑白花奶牛的水平。应用这一品种改良本地牛的工作,目前正广泛开展,并已得到明显的效果。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今后,为矫正其乳脂率较低、乳房下垂和尻窄斜等缺点,必须在培育和选择公牛上下功夫,同时在选择方法上要避免单纯对产乳量进行选择,采用包括有产乳量、乳脂率和体型外貌的综合选择法,才能奏效。

相关推荐

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皱胃疾病一般均呈现前胃弛缓,食欲、反刍减退或废绝,有的病例喜饮水(皱胃阻塞),鼻镜干燥、龟裂,粪便干小成球,似算盘珠样,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瓣胃音低沉或停止,腹围正常或轻度膨胀(皱胃阻塞、皱胃扭转),肠蠕动音减弱,尿量减少或无尿,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沉郁,倦怠无力,呈纤迷走神经消化不良综合征。但因病因不同,则具有其不同的临床主要病症。因皱胃壁驰缓和扩张,发生阻塞而下垂,继而导致瓣胃秘结,瘤胃内容物发酵与腐败过程加剧。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有毒物质,引起瘤胃黏膜炎和瘤胃积液,因而左下腹部明显膨隆,冲击性触诊有波动感。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皱胃黏膜充血、肿胀,形成皱胃炎性变化,呈现消化机能障碍,间或呕吐,精神沉郁,倦怠无力,鼻镜干燥,黏膜潮红带黄染。触诊皱胃区,病畜感觉疼痛。粪便呈球形,表面覆有黏液或黏液膜,有时腹泻。

皱胃溃疡,虽有病理解剖学的变化,但有的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亚临床现象。故初期症状不引人注意。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由于皱胃区疼痛反射性刺激,病牛精神沉郁、紧张、腹壁收缩,以拳触压皱胃区,病牛安静、无疼痛反应。除去按压,即有疼痛反应。病情弛张,时而缓和,时而恶化,粪便中含有黑红色粥状松馏样物。最后多因皱胃大出血、穿孔而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而死亡于出血性贫血或脱水与自体中毒。

皱胃变位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大多数发生于分娩之后,少数发生在产前3个月至分娩之前。发病后多数病例只呈现食欲改变,如拒食精料,尚能采食一些粗料。粪量减少,呈粥样,深绿色,多呈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中有潜血或血液。呼出气体有酮体气味,检尿酮体呈阳性反应。因皱胃插在瘤胃和腹壁之间,故伴随瘤胃蠕动而皱胃发生疼痛。皱胃蠕动,在疼痛时间上与瘤胃不一致,因此,在左腹中部第9~11肋间,可听到与瘤胃蠕动时间不相同的皱胃音。通常腹部无明显疼痛,强叩击也不引起疼痛反应。

皱胃扭转,经过急剧,症状明显。病牛突然发生疼痛,蹴踢腹部,背下沉,呈蹲伏姿势。瘤胃蠕动缺乏,粪软,中等量,呈黑色,带有血液,有时呈重度腹泻。皱胃被液体或气体所充满,因而右腹(皱胃)和左腹(瘤胃)膨胀,作冲击触诊与震摇,可听到液体震荡音。体外触诊,右腹壁紧张,发病后3~4d,右腹部明显地膨胀。将听诊器紧密地压在右侧肷窝部,并同时在肷窝部前方最后肋骨上以手指叩打,能听到一种高调的乒乓音。检查直肠,能在右侧腹部触诊到膨胀而紧张的皱胃。轻度扭转或伴有扩张,均可出现酮尿,有时因皱胃高度扩张,以致发生皱胃破裂和突然死亡。

2、黑白花奶牛皱胃疾病的治疗措施

皱胃阻塞,先使病牛绝食1~2d。初期可用25%硫酸镁溶液500~1000mL,于右腹部皱胃区,第12、13肋骨后下缘,注入皱胃,促进皱胃内容物向肠道运转。但应注意,当针头刺透皮肤时,宜面向对侧肘关节刺入5~8cm深,如有坚实感,即表明已刺入皱胃,先注入生理盐水50~100mL,立即吸取注入的液体,其中混有胃内容物,pH值为1.0~4.0,证明无疑,然后再注入上述药液,也可用胃蛋白酶80g,陈皮酊40mL,番木鳖酊20mL,配合内服,每天1次,连用3次,同时每次用生理盐水2000mL,注入皱胃,并用新斯的明0.005g,皮下注射,对早期皱胃阻塞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皱胃炎,注意清理胃肠外,可用生理盐水1000~1500mL,加上2%盐酸普鲁卡因50mL加上甘油200~300mL和纤维素酶3~5g以及链霉素500万U进行瓣胃注入,每天1次,连用3d,以提高治疗效果。为维护肝脏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全身机能状况,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现象,可应用10%氯化钠溶液200~300mL,静脉注射。通常应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4000mL,40%乌洛托品溶液30~40mL,静脉注射。

皱胃溃疡,除了采取一般治疗方法外,还应注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反射性刺激,防止溃疡恶化和发展,可用止血敏15mL和2.5%盐酸氯丙嗪溶液10~20mL,分别肌肉注射,或其他镇静剂。也可用30%安乃近溶液20~30mL,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3~5次。中和胃酸,防止黏膜受侵蚀,宜用氧化镁50~100g;犊牛用次硝酸铋3~5g,每天内服3次,喂饲前半小时投给,连用3~5d。为防止出血,促进溃疡面愈合,用10%葡萄糖酸钙200~3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次,也可用维生素K3进行治疗。

皱胃变位与扭转确诊后,可采取滚转复位法、保守疗法、手术整复法,以获满意疗效。

作者简介:胡彦辉(1972-),女,本科,高级兽医师。

胡彦辉

(黑龙江省克山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600)

参考文献:

王书林,王洪斌,王哲,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110.

简载华.兽医手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6.

郭定宗.兽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7-44.

中国魟


中文名称中国魟

拉丁名称Dasyatis sinensis (Steindachner)

英文名称Chinese stin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魟科

拉丁科名Dasyatidae

中文属名魟属

拉丁属名Dasyatis Rafinsque,191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北方常见。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或斜方形;尾细长如鞭,具1-3尾刺。尾鳍消失。具鼻口沟。口小横平。唇褶不发达,口底具乳突。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狭小。本种尾上下方具皮膜,尾长约为体盘长1.2-1.5倍,背面具细粘结刺。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6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