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近几年来,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鸡场已经成为养殖业的主流,在整个养殖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现代化鸡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鸡舍内小气候全部靠机械来调控,对养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像传染性鼻炎等条件性疾病在现代化鸡场中的发病率仍比较高,一旦发病,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总结了近几年传染性鼻炎在现代化鸡场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1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往主要发生在季节交替时,如2013年夏季有很多鸡场都发生了传染性鼻炎。
(2)传播速度快。一个鸡舍发病就会迅速传遍全场。
(3)持续发生该病常在鸡场内持续发生,很难清除。
(4)容易复发。有的鸡群反复发作3~4次,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大,死亡率高。
2临床症状
(1)传播迅速,3~5d即可波及全群。病鸡最初的症状是发热、食欲减退、流稀薄鼻汁。发病2~3d后,鼻汁黏度增加,在鼻孔形成黄色结痂,出现呼噜声和奇怪的咳声,常有甩头动作。部分鸡的头插在翅膀下,精神委靡不振。
(2)发病1~3d后,出现以眼下部为中心的颜面浮肿并流泪现象,颜面的浮肿大多为一侧性。
(3)发病3~5d后,有少数病鸡肉垂、下颌肿胀;个别鸡冠出现水肿;产蛋鸡产蛋下降,一般下降幅度为5%~30%。
3发病原因
(1)现代化鸡场主要依靠机械调节舍内气候,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尽善尽美,通风和温度始终是个矛盾,特别是在外界气候变化频繁的季节,鸡舍小气候更难调控。多数鸡场在鸡舍环境控制方面以温度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往往以牺牲通风来保温,通风不良可能是传染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2)夏季普遍采用现代化鸡场,有些鸡舍密闭性差或建造不合理,常靠增加风扇数量和增加风速来达到通风和降温的效果,这往往导致进风口和出风口处风速较大、温度较低,引起这些位置的鸡群受凉,这也是导致夏季鸡舍两头发生传染性鼻炎的主要原因。
(3)现代化鸡场没有采用全进全出制,易感鸡和带菌鸡共存,导致传染性鼻炎在鸡场内循环传播。
4防治措施
4.1做好鸡舍保温和通风的协调是控制传染性鼻炎的关键
夏季开湿帘时应避免风直接吹到鸡身上,可在靠近进风口处鸡群部位放置遮挡物,让风从鸡舍上方通过,这样可以避免鸡群受凉。当通风和保温有冲突时,要适当通风,()完全牺牲通风来保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4.2在蛋鸡舍内增加加温设施
目前,多数鸡场仅仅在育雏舍安装了取暖设施,青年鸡舍和产蛋舍无加热设施,主要依靠鸡群自身的产热和散热来调节。当外界温度较低且考虑通风时,温度很难达到鸡群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牺牲通风换温度的现象。经大量临床调查发现,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疾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与鸡舍通风不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蛋鸡舍内安装加热设施对解决通风和保温的矛盾、降低传染性鼻炎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部分养殖公司对原有鸡舍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3保证鸡群有较好的体质
体重是衡量体质好坏的重要标志,要定期称重,保证鸡群体重达标。
4.4确保粪便干燥
粪便潮湿,往往散发较多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造成鸡群抵抗力下降和呼吸道黏膜损伤,这也是诱发传染性鼻炎的原因之一,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加强水线的维修,防止跑水和漏水。(2)预防鸡群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确保饲料质量,特别是防止饲料霉变;定期对水线冲洗、消毒;定期添加预防性药物,如土霉素、新霉素等药物。
4.5定期接种疫苗
(1)经调查,临床上接种了疫苗的鸡群有时也发生传染性鼻炎,但发病率低、容易治疗、复发率低。没有接种鼻炎疫苗的鸡群发病后不仅治疗成本较高,而且容易复发,部分鸡群能反复3~4次,治疗成本接近0.5元/只。以下是发生鼻炎鸡群的免疫情况与治疗情况调查表。
(2)免疫程序:35~45日龄的,使用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0.25ml/只;80~100日龄的,使用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0.25ml/只。
(3)青岛易邦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与其他厂家疫苗的比较。
5治疗措施
治疗应本着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1)治疗效果最好的是磺胺类药物,但应选择毒性低、无药物残留的产品,或根据国家的政策对治疗期间所产的畜产品做无公害处理。
(2)不产蛋鸡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泰灭净、磺胺间甲氧嘧啶。
(3)对个别严重病鸡,可用链霉素注射,根据体重大小注射5万~15万IU/只。但要注意的是,鸡对链霉素较敏感,注射过量易引起中毒死亡。
(4)在使用磺胺药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①要采用高中低的用药程序,加倍剂量用2d,再治疗用量用2d,预防量用2d。②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用药时一定搅拌均匀,以防止中毒,同时添加维生素K3和小苏打。③鼻炎易复发,所以间隔2~3d要重复1个疗程。鼻炎易继发或并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鼻炎的同时可添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等预防。
作者简介:
李广超,盐城市盐都区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站长
王群义,青岛易邦技术部专员

相关阅读

浅谈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自1964年我国引入种猪时被带入境内,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生和流行,并且屡次为我们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为了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减少农民养猪的损失,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预防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英文简称AR,最早在1830年发现于德国,后来在英美和其他养猪国家均有发生和流行,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疾病。本文对此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基础的研究。

一、流行病学

1.感染病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与其他鼻腔菌丛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鼻甲骨萎缩,鼻腔却没有明显变化;另一种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他如毛滴虫、支原体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的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2.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最早于德国产生,后遍布世界养猪发达地区,我国于1964年引进约克猪,引入此病,后多渠道传人,造成广泛传播和流行。

自然条件下,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此病,最多感染为2~5月龄的猪,仔猪感染时多产生鼻甲骨萎缩,年龄较大感染时发生鼻甲骨萎缩的情况较少较轻,症状消失变为带菌猪。该病病菌主要存活于上呼吸道,因此通过飞沫传播,属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由有病母猪和带菌猪传染给仔猪。昆虫、污染物品及饲养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传播作用。不从病猪群直接引进猪只,健康猪群一般不会发生此病。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在停用数周之后也不会再次传染。这种病传播速度较慢,呈现散发和地方性流行。该病发病无季节性,但春秋季较多。养猪过程中饲养条件差,猪圈潮湿、阴冷,污秽,通风不畅,饲养密度大,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一缺乏钙、磷等必要的微量元素等等诸多条件综合作用下会导致该病发生或者加重发生程度。

二、临床症状

发病猪临床表现为鼻炎,喷嚏、流涕和剧烈咳嗽。许多猪发病时往往会感觉呼吸困难,经过测量,发病时,猪的体温较低。部分乳猪不吃奶,从而导致极度消瘦,往往会造成全窝死亡。病猪由于鼻部瘙痒难受,常常出现奔跑、摇头、拱地等不安情绪,或者通过前肢搔抓鼻子或在围栏摩擦鼻部来缓解瘙痒症状。乳猪随着日龄增加,症状逐渐加重。42~56日龄时病情最为显著。发病后,少数猪在数周之后自行痊愈,但大多数病情加重,鼻甲骨出现萎缩变化。病情加重时伴随有流浆液性,脓性鼻液,气喘,吸气时鼻孔张开,发出鼾声。因张口呼吸,用力喷嚏严重破坏鼻粘膜出现出血迹象,进而引发结膜炎,导致眼结膜发红流泪。2~3个月后,鼻甲骨萎缩现象变化明显,面部严重变形严重,出现歪鼻子和短鼻子两种情况。病猪发育停滞,有的成为僵猪。病猪不能正常发育,出现小头症。大多数病猪在没有继发感染时,由鼻炎引发肺炎和脑膜炎,最终死亡。

三、预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带病母猪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给仔猪,使仔猪感染发病。在串圈和混群情况下,再次扩大传染范围。作为种猪时,通过引种传播到其他猪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我国出入境猪的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从国外传入。根据大量案例研究表明,我国有些地区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就是一些猪场从国外引进种猪时带入国内导致发病和流行。因此在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上,对于病猪和带菌猪进行严格的淘汰和净化处理。

2.没有发生该病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必要的兽医卫生措施。在引进种猪时,从非发病区进行购买。购入后分群饲养2~3个月,观察确认无病后合群饲养。

3.在出现此病后,要严格淘汰病猪并且更新猪群。对于检出率较低,症状不明显的,最稳妥和彻底的办法是全部育肥淘汰,绝不为下一次发病和感染以可乘之机。

4.对于与病猪或者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并观察为期3~6个月时间,母猪产下的仔猪后不与其他猪接触,仔猪在断奶后要隔离饲养1~2月,然后挑选无病症的仔猪留作种用,从而培育新的健康猪群。相比于剖腹取胎,隔离饲养仔猪等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难以长期坚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5.对于猪只饲养环境进行改善。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使猪有运动空间;改善猪舍的通风条件,及时排除猪舍中的有害气体;做好猪舍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消毒卫生防疫制度;注意猪舍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该病的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6.免疫预防时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苗。母猪、仔猪和种公猪都有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和用量参照说明和使用方法。

四、治疗

对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要根据猪发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刚发病的猪,可以采用抗菌素和增效磺胺进行治疗;病猪鼻黏膜肿胀影响呼吸时用5%麻黄素和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使用或用0.1%肾上腺素向鼻孔注入,100万链霉素加注射用水25毫升溶解滴鼻或冲洗鼻腔;病猪出血时,用中草药旱莲草汁滴鼻;用大蒜1份、75%酒精5份,浸泡10天,配制为7.5%酒精溶液对乳猪连续注射一月,后五天一次至断乳。在治疗病猪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在主要养猪发达地区都有发生。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猪场,每次发病均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对该病进行攻坚,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与其他鼻腔菌丛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鼻甲骨萎缩,鼻腔却没有明显变化;另一种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他如毛滴虫、支原体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的进行性萎缩性鼻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

1、流行病学特点

引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Bb)。目前,已经研究表明单独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无法出现渐进性病猪,但会破坏猪鼻黏膜的完整性。但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毒素源性菌株能够非常容易定植在被破坏的鼻黏膜上,并进行繁殖和生长,同时分泌皮肤坏死毒素(DNT),导致鼻腔黏液腺萎缩、黏膜上皮增生以及软骨溶解,并促使间质细胞增生,损伤成骨细胞,从而导致猪只表现出临床症状,并阻碍生长发育。

该病的传播主要是经由带菌猪和病猪进行,但其他带菌动物也能够作为传染源。该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能够经由唾液和鼻液不断传播,但该病通常是由于母猪带菌而导致后代仔猪被感染。一般来说,2~5个月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较大年龄发病后通常具有较轻的症状,成年猪只发病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往往变成带菌猪。该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猪只的饲养环境有关,如果猪群饲喂缺少某些营养成分的饲料,如缺乏赖氨酸、维生素、钙磷矿物质等,或者忽视对饲料的管理时,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往往会减弱,此时如果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者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就会引起发病。另外,猪圈环境过于潮湿,通风较差,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加速该病的蔓延。

2、临床症状

仔猪患病后通常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喷鼻息的症状,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卡他性鼻炎,流出不同量的黏液性或者浆液性鼻分泌物,最早可在1周龄出现发病,在6~8周龄症状最明显。然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随处拱地,持续奔跑,接着病情不断加重,持续超过3周就会导致鼻甲骨开始出现萎缩。症状严重时,病猪在打喷嚏过程中还会导致鼻黏膜的血管发生损伤,从而有鼻血流出,但一般是单侧发生,从而在猪背部或者舍内墙壁上形成血迹。另外,病猪在严重打喷嚏后,有黏液性、脓性物质从鼻孔喷出,有时甚至喷出鼻甲骨碎片。鼻甲骨通常在发病经过3~4星期开始逐渐萎缩,导致鼻腔发生阻塞,使呼吸急促、困难,且脸部发生明显变形,如上腭、上颌骨逐渐变短而导致脸部“上撅”,同时鼻背上皮肤和皮下组织还会形成皱褶。有时病猪的嘴巴还会朝向一侧偏斜。进入育成期生长发育速度缓慢,延长肥育期等。

3、预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带病母猪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给仔猪,使仔猪感染发病。在串圈和混群情况下,再次扩大传染范围。作为种猪时,通过引种传播到其他猪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我国出入境猪的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从国外传入。根据大量案例研究表明,我国有些地区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就是一些猪场从国外引进种猪时带入国内导致发病和流行。因此在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上,对于病猪和带菌猪进行严格的淘汰和净化处理。
2.没有发生该病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必要的兽医卫生措施。在引进种猪时,从非发病区进行购买。购入后分群饲养2~3个月,观察确认无病后合群饲养。
3.在出现此病后,要严格淘汰病猪并且更新猪群。对于检出率较低,症状不明显的,最稳妥和彻底的办法是全部育肥淘汰,绝不为下一次发病和感染以可乘之机。
4.对于与病猪或者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并观察为期3~6个月时间,母猪产下的仔猪后不与其他猪接触,仔猪在断奶后要隔离饲养1~2月,然后挑选无病症的仔猪留作种用,从而培育新的健康猪群。相比于剖腹取胎,隔离饲养仔猪等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难以长期坚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5.对于猪只饲养环境进行改善。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使猪有运动空间;改善猪舍的通风条件,及时排除猪舍中的有害气体;做好猪舍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消毒卫生防疫制度;注意猪舍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该病的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6.免疫预防时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苗。母猪、仔猪和种公猪都有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和用量参照说明和使用方法。

4、治疗
对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要根据猪发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刚发病的猪,可以采用抗菌素和增效磺胺进行治疗;病猪鼻黏膜肿胀影响呼吸时用5%麻黄素和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使用或用0.1%肾上腺素向鼻孔注入,100万链霉素加注射用水25毫升溶解滴鼻或冲洗鼻腔;病猪出血时,用中草药旱莲草汁滴鼻;用大蒜1份、75%酒精5份,浸泡10天,配制为7.5%酒精溶液对乳猪连续注射一月,后五天一次至断乳。在治疗病猪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在主要养猪发达地区都有发生。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猪场,每次发病均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对该病进行攻坚,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特征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猪只可在每年进行常规免疫,即分别在1月、5月、9月对全群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进行后海穴接种。对于母猪,要在后备进行1次首免,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还要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胎产前1个月左右都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在交巢穴注射4mL。仔猪可在断奶1星期后进行首免,体重在5~25kg每头接种ImL,体重超过25kg每头接种2ml_。另外,猪场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并根据曾经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灭活苗或者弱毒苗,通常猪场疫情稳定选择免疫接种灭活苗,而疫情不稳定或者受疫情威胁则选择免疫接种弱毒疫苗。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养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粪污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批育肥猪出栏后,空置的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用20%的生石灰上清液、1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且经过3~5天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舍内应具有适宜的温、湿度,供给品质优良且卫生的饲料和饮水。仔猪开始断奶时不要饲喂过饱.饲喂量要从少喂勤添逐渐转变成自由采食。

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妊娠期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正常进行分娩和泌乳,从而有效避免产出弱胎,促使仔猪健康,同时还能够确保仔猪的初生重及健康整齐度良好,也就是实现母康仔健,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能力。母猪妊娠期及哺乳期要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搭配饲料,并适时调整喂料方式、方法,促使机体健康,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1星期的控料以及保健。妊娠母猪一般在临床前1星期转入产房,注意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驱虫、药物保健,且用温水对全身进行彻底冲洗,还要进行严格消毒。产床在转入母猪前1星期也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干燥,从而将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杀灭,避免猪体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

及时治疗。病猪可采取全身疗法,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盐酸吗啉胍混饲,通常成年母猪每次使用0.3~0.5g,每天3次;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每次使用0.1~0.2g,每天3次;育肥猪每次使用0.2~0.3g,每天3次。一般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投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要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水,即在1000N1500ml.温水添加20~50g葡萄糖、3~5g氯化钠、1—2g氯化钾和2~4g碳酸氢钠,完全溶解后任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 猪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腹泻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以及育肥猪感染后都会出现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特别是小于10日龄的仔猪能够达到100%,大于5周龄后死亡率降低,但会导致饲料比下降,生产性能降低,延迟出栏,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损害,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猪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急性发病,快速传播。猪传染性腹泻传播速度较快,7日龄的仔猪感染该病经过2~5天就会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100%,而成年猪在出现3~6天的腹泻后能够逐渐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容易发生混合感染,流行程度多变。猪传染性腹泻往往是由于混合感染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引起,或者是混合感染几种病毒性疾病。通常是发生病毒性腹泻病的规模养猪场会发生该病,混合感染率能够达到大约40%~70%。该病的流行一般可呈两种形式,即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尤其是首次感染往往呈暴发性流行,而存在较多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养猪场往往会出现地方性流行。

严重危害幼猪,仔猪特别是7日龄的仔猪由于具有较差的抵抗力,容易发生该病,且在1周内就能够发生死亡。其中,幼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具有较低的死亡率,而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2、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并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病猪体质快速发生脱水,精神萎靡,被毛杂乱,采食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质消瘦,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小于10日龄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能够达到50%~100%,而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有所下降。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感染该病后具有比较轻微的症状,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有时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并含有气泡。通常经过3~7天康复,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3、实验室诊断

该病不仅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还可借助一些辅助方法,如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绒毛,发现其缩短,这也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检测粪便酸碱性,一般病毒性腹泻会排出酸性粪便,而细菌性腹泻会排出碱性粪便。如需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目前,主要使用病毒中和试验、RT-PCR法、ELISA法、免疫电镜法、免疫荧光法来诊断该病。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渐发展,因RT—PCR法和ELISA法具有强特异性、高敏感性,更加被人们重视。例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者病毒抗原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荧光抗体或者免疫电镜就能够被检测出来;猪流行性胃肠炎可使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诊断,如果胞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亮绿色的荧光,就能够确诊。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促使形成良好的主动免疫;妊娠母猪可分别在产前5~6周和1周采取鼻内接种或者肌肉注射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确保后代哺乳仔猪经由吮食初乳得到充足的抗体,从而形成较好的被动免疫;对于得到母源抗体而形成被动免疫的仔猪,可在8~10日龄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每头口服0.3~0.5头份,在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其形成较好的主动免疫,避免发病死亡。猪群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的20~30天,要全群进行免疫接种。这是由于猪接种灭活疫苗经过14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而活疫苗经过7天即可形成免疫力,经过20~30天抗体水平较高。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0.2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按每40kg使用1mL干扰素(症状严重时要加量),按每50kg使用1mL排疫肽(症状严重时要加量),充分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4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3mg/kg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并按体重口服50~130mL/kg由口服补液盐、杨树花口服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上、下午各1次,或者在400kg饮水中添加100g杨树花提取物颗粒剂,连续饮用7天,或者按每100kg使用15g,添加适量口服补盐液稀释后服用,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4天。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成年猪、育成猪都适用。病猪也可按体重使用0.1mL/kg穿心莲注射液,按每200kg使用5mL干扰素,按每50kg使用1mL转移因子,充分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配合按体重每75kg注射1mL抗菌大蒜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且每头口服30~50mL白头翁口服液,每天上下午分别使用1次。这种治疗方法大小猪只都适用。病猪在采取以上方式治疗时,要根据机体发生腹泻以及酸中毒的轻重程度,及时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由300~5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30~50mL5%碳酸氢钠溶液、5~1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4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