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在运输中发生应激反应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外购保育仔猪时,运输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因为,保育仔猪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应激因素的刺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使仔猪的死亡率上升,因此,做好保育仔猪采购后的运输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应激的发生。

在外购保育猪育肥时,对保育猪的选择工作很重要。而在整个保育猪的采购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保育猪的健康以及成活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那就是保育猪的运输。在选购好优良的保育猪后,还应该注意在猪运输的过程当中加强管理,以减少和减轻应激的发生。

1运输过程中产生应激的原因

运输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良的刺激都会使保育仔猪产生应激,引起仔猪产生应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眩晕。这种现象常发生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猪在长时间的运输中,如要再加上路面不平,颠簸震摇,会使保育猪受到惊扰,当这种刺激较为严重剧烈时,会导致仔猪机体的耳前庭感受器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产生晕眩,导致仔猪出现恶心等不适的反应。

高湿高热。在运输过程中车厢内的小环境会由于仔猪排泄物、水分的蒸发而导致湿度过大,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还会导致车厢内温度过高。车厢内小环境的高温高湿会引起仔猪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使体内积热。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势必会使仔猪产生较为强烈的应激,而影响健康。

挤压、踩踏。在运输的过程中,车辆行驶难免会出现颠簸、刹车以及车床面打滑的现象,当出现以上情况时,猪群会前推后拥,出现相互挤压、踩踏的现象,会导致仔猪产生不安的情绪,严重时还会导致猪体受损。

饥饿和缺水。在保育仔猪运输的过程中不方便喂料和喂水,或者在猪产生眩晕、恶心后出现厌食的现象,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胃肠内容物被排空后,长时间的处于饥饿、缺水的状态下,会导致体温和体组织损耗,酸类代谢产物蓄积,而产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的现象。

2.保育猪出现应激反应的表现

保育仔猪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应激后,会表现出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在运输的最初时期,仔猪在经过短时间的骚动后,呈现惶恐不安的姿态,随即会蜷缩伏卧,1~2h后个别仔猪会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腹部阵发性收缩,口吐白沫、流口水、呕吐的现象。在运输4~5h后,随着运输刺激的加深,大部分仔猪会表现出疲惫、静卧,对外界反应迟钝。如果内外温度过高,还会导致仔猪体表灼热,呼吸促迫,张口喘息,眼结膜潮红。如果发生挤压和踩踏的现象,有的仔猪会脱肛,有的会出现尾骨骨折。如果应激反应较为严重者,会表现为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全身震颤,口干舌燥,体温有的可达到41℃,最后会四肢僵硬、虚脱,而昏迷死亡。另外,应激反应不严重的仔猪,由于消化道内的内容物和体内水分的消耗,体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3运输过程中防止应激反应的对策

选择适宜的季节购买仔猪,或者选择适宜的运输时间。一般购买仔猪的最佳时间为春、秋两季,这时的气候较为温和,是运输保育仔猪的最佳季节,外界的环境温度对车厢内仔猪的影响较小。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炎热的季节购买仔猪时,要安排好运输时间,尽量在较为凉爽的时间运输,避免在高温时起运,并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

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工作。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的发生,可以在运输前的3~5天,给仔猪饮用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以提高仔猪的体质。并且要注意,如果在出场时仔猪刚吃完食,处于饱食的状态,此时不宜立即出发,必须要休息1~2h后才可起运,否则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颠簸、挤压的现象,会容易导致压迫、损伤仔猪的内脏,并且会加重呕吐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机率。

做好防护措施。在运输时要根据仔数的数量,将车厢用隔板分成几个区域,或者可以直接用专用的猪笼来装猪,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发生挤压的、踩踏的现象。每个小格或者每个猪笼里最好装相近体重和相同性别的仔猪,并且要盖上顶棚,可以防日晒和雨淋,还可以防止仔猪中途逃脱。搭盖顶棚的苫布不可用不透气的帆布等,要选择透气的材料,以便通风换气。

加强运输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不可行驶太快,在遇到路面不平,弯道以及刹车时,要驾驶平稳。在运输过程中要经常的停车来观察猪群的状态,如果有猪只堆压要及时驱散,可以在中途给仔猪投喂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并逐头给仔猪饮一定量的水。可以在饮水中添加少量的食盐,如果在高温时段,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减轻热应激给猪群带来的伤害。在高温时,运输一段时间后,应将车停在荫凉的地方休息,在休息时要用冷水冲刷车厢,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做好到场的接猪工作。保育仔猪运输到场后,不可立即进场饲养,要选在隔离舍内观察1周的时间,看有无异常现象的发生,然后注射疫苗。饲养1周后如果没有出现疫情,则可以对猪群消毒后进场饲养。在饲养前要按照大小、体质来分栏饲养。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与鱼病发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鱼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经常造成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更严重,鱼类疾病已经成为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的一大瓶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发现一些生产者将非病源性鱼病当作病源性鱼病加以预防和治疗,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疗鱼病,而且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对这一误区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使广大渔民朋友更有效的防治鱼病。

一、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定性反应均可称为应激反应。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并附有众多组织和器官功能变化。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有许多与应激反应有关的鱼病:鱼种出池进箱前不进行规范的拉网锻炼,可能造成鱼种的大量死亡;操作时的水温在10℃以下,鱼种在进箱时不会大量死亡,而在来年3月份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即开始陆续死亡,这时的病症表现为口腔至下颚部位皮肤发红,鳍基充血,有时鳃丝出现不规则变色,但检查不出足以到至死亡的病原体。

9月份是斑点叉尾鮰发病的高峰期,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腐皮病及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病。如果深究这一时期发病的原因,也与应激反应有关。斑点叉尾鮰鱼种从11月份或第二年3月份进箱到8月份,经历了一个大生长期,这一阶段大量摄食、生长,而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也未受过干扰,体表聚积了大量未排出的粘液细胞,降低了皮肤的保护能力;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9月份水温开始剧烈下降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使鱼体呈现免疫抑制,从而为鱼病的传播和暴发创造了条件。

二、应激反应的预防

网箱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鱼病的发生大都与应激反应有关,因而对这些鱼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应该用较长期的,间断的弱应激刺激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防止有害应激反应发生,同时增强鱼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源性鱼病的感染率。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拉网锻炼,使鱼体质增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鱼池拉网锻炼的方法

第1天将池内鱼种拉网,进网后不上箱,只在网中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2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并入箱,不作任何操作,在6小时-8小时后放回原池;第3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入箱,在3小时-4小时后即可进行筛选、分类、运输等操作。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水温12℃以上,水温在10℃以下,最好不要进行拉网锻炼。

2、网箱拉网锻炼的方法

操作前一天下午停食,操作当天的上午用一根竹杆把箱中的鱼集中到网箱的一边,5小时-6小时后将集中鱼的水面再缩小,直到鱼开始乱蹿为止,这样延续2个小时后将鱼放开。这种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头年秋季进箱,来年4月份要筛选、分箱的鱼种;8月份中、下旬鱼病暴发以前进行1次或2次拉网锻炼。

三、鱼病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在池塘养殖中,鱼病的防治采用外泼内服双重办法。在鱼池中,可以有效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效果较好。但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许多情况下,外用药泼洒不但不能治病,如果用的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会进一步造成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网箱中无法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为了更有效的防治鱼病的发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由于网箱中的水体是与外界互通的,按一定浓度配好的药物洒进去后很快就会流失,无法控制药物的作用时间;另外,当把药物溶解在容器中再向水体泼洒时,在充分与水体溶解前,它的浓度可以是你所需要溶解后的浓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当鱼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鱼类会马上逃离高浓度区,但在网箱中鱼类无处可逃。为了有效的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可采用不透水的彩条布把网箱兜住,这种办法只适用在春季水温较低,鱼体较小的情况下。

2、坚持内服为主,外泼为辅的原则

由于网箱养鱼投喂配合饲料,在制粒之前,将药物直接加入拌合,做成药饵,按时投喂,可以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再辅以消毒剂,在网箱中泼洒,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土霉素、三黄粉等;外用药物有二氧化氯、福尔马林和聚维酮碘等。

四、小结

鱼类及其生活的环境组成一个生态体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鱼病的发生既有环境理化条件的改变和外界生物体侵袭所致,也由于鱼类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所决定。对于鱼病的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达到防病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作为防治鱼病的第一要务。这样既减少了由于鱼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防止水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符合当前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猪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主要介绍了导致猪口蹄疫疫苗过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一些有效措施,以期为养殖户和防疫人员提供参考。

猪口蹄疫疫苗是防疫工作中常用的疫苗,一般情况下猪注射了口蹄疫疫苗后反应不大,一般不会引起注意,但有时也会出现严重过敏的现象,给猪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会造成死亡。笔者调查了阜新市多个县区猪口蹄疫疫苗引发过敏反应的病例,找出导致过敏反应的真正原因,并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疫苗接种提供实际参考。

一、症状表现

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2小时,轻度反应表现症状不明显,仅为轻度的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通常在一个猪圈的生猪中有少数几个出现轻度反应,一般经过2天以后即可恢复正常。中度的过敏反应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流口水,伴有呕吐,全身青一块、紫一块,有的病猪还会出现站立不稳,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中度过敏反应一般出现在注射疫苗以后20-30分钟内,一般不能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采用药剂治疗,才可恢复。急重度反应的主要表现症状与中度反应极为相似,常常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0分钟之内,甚至是注射疫苗之后马上出现,除了具有中度反应所具有的症状外,同时伴有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

二、发生原因

造成猪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时还不仅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判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时,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防疫人员要尽职尽责,万分小心。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看,导致猪出现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1.猪的品系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猪之间对疫苗的应激反应程度不同,一些纯系品种和种猪,抗应激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出现对疫苗的过敏反应,而本地品种发生过敏的情况很少出现。

2.猪身体原因

一些比较瘦弱的猪,特别是仔猪,注射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要比身体健壮,月龄较大的猪大得多。据调查,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80%为仔猪,造成死亡的95%以上都是仔猪。

另外,如果猪正处于某些疾病的潜伏期,人们没有察觉,就进行了正常免疫,则更易引起过敏反应,抢救的难度也更大,死亡的情况较多。

3.猪在注射疫苗之后刚服用了驱虫药

在调查中发现,有两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猪刚服用了驱虫药有很大关系。同一个猪圈中,服用了驱球虫药的猪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而没有用药的猪则反应很小。

4.注射疫苗时天气过于炎热

在炎热的夏天,特别是盛夏午后12:00-14:00期间,猪圈内的温度非常高,猪多处于不良身体状态中,这时如果接种疫苗,则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5.疫苗的用量过大

有些防疫人员迫于养殖户的强烈要求,加大了疫苗的使用量,则增大了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刚断奶的仔猪,更易导致过敏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

1.注射疫苗之前做好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并要携带上肾上腺素,以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能进行紧急处置。

2.接种之前,做好猪的健康情况检查工作,如果发现有病、身体瘦弱和怀孕的猪要暂时不予注射。

3.不要用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进行直接注射,应该放置在常温下一段时间以后,再注射,这样可以减少猪应激反应的发生。

4.疫苗注射最好选择在早晨进行,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注射。

5.严格按照猪体重来确定疫苗的用量,不能随意加大用量,对于还未断奶的仔猪用量上更要精确。

6.接种完毕后,防疫人员应在现场观察半个小时左右,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以及时进行救治。养殖户也应密切观察猪接种疫苗后的反应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四、处置措施

对于轻度过敏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2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中、重度过敏反应的处置为:一旦出现严重的疫苗反应,应马上颈部肌肉或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用量为:大猪每头0.5-1毫升,仔猪每头0.1-0.2毫升。有必要的隔2个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调查表明注射肾上腺素对于缓解口蹄疫疫苗的过敏反应效果最佳。另外,也可以用抗过敏药如: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大猪每头6-15毫升,仔猪每头2毫升。如若病情严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肾上腺素不能缓解支气管阻塞的窒息症状的话应立即静脉注射氨茶碱,大猪0.5-1克,仔猪0.1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8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