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与鱼病发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鱼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经常造成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更严重,鱼类疾病已经成为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的一大瓶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发现一些生产者将非病源性鱼病当作病源性鱼病加以预防和治疗,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疗鱼病,而且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对这一误区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使广大渔民朋友更有效的防治鱼病。

一、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定性反应均可称为应激反应。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并附有众多组织和器官功能变化。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有许多与应激反应有关的鱼病:鱼种出池进箱前不进行规范的拉网锻炼,可能造成鱼种的大量死亡;操作时的水温在10℃以下,鱼种在进箱时不会大量死亡,而在来年3月份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即开始陆续死亡,这时的病症表现为口腔至下颚部位皮肤发红,鳍基充血,有时鳃丝出现不规则变色,但检查不出足以到至死亡的病原体。

9月份是斑点叉尾鮰发病的高峰期,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腐皮病及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病。如果深究这一时期发病的原因,也与应激反应有关。斑点叉尾鮰鱼种从11月份或第二年3月份进箱到8月份,经历了一个大生长期,这一阶段大量摄食、生长,而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也未受过干扰,体表聚积了大量未排出的粘液细胞,降低了皮肤的保护能力;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9月份水温开始剧烈下降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使鱼体呈现免疫抑制,从而为鱼病的传播和暴发创造了条件。

二、应激反应的预防

网箱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鱼病的发生大都与应激反应有关,因而对这些鱼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应该用较长期的,间断的弱应激刺激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防止有害应激反应发生,同时增强鱼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源性鱼病的感染率。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拉网锻炼,使鱼体质增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鱼池拉网锻炼的方法

第1天将池内鱼种拉网,进网后不上箱,只在网中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2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并入箱,不作任何操作,在6小时-8小时后放回原池;第3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入箱,在3小时-4小时后即可进行筛选、分类、运输等操作。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水温12℃以上,水温在10℃以下,最好不要进行拉网锻炼。

2、网箱拉网锻炼的方法

操作前一天下午停食,操作当天的上午用一根竹杆把箱中的鱼集中到网箱的一边,5小时-6小时后将集中鱼的水面再缩小,直到鱼开始乱蹿为止,这样延续2个小时后将鱼放开。这种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头年秋季进箱,来年4月份要筛选、分箱的鱼种;8月份中、下旬鱼病暴发以前进行1次或2次拉网锻炼。

三、鱼病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在池塘养殖中,鱼病的防治采用外泼内服双重办法。在鱼池中,可以有效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效果较好。但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许多情况下,外用药泼洒不但不能治病,如果用的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会进一步造成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网箱中无法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为了更有效的防治鱼病的发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由于网箱中的水体是与外界互通的,按一定浓度配好的药物洒进去后很快就会流失,无法控制药物的作用时间;另外,当把药物溶解在容器中再向水体泼洒时,在充分与水体溶解前,它的浓度可以是你所需要溶解后的浓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当鱼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鱼类会马上逃离高浓度区,但在网箱中鱼类无处可逃。为了有效的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可采用不透水的彩条布把网箱兜住,这种办法只适用在春季水温较低,鱼体较小的情况下。

2、坚持内服为主,外泼为辅的原则

由于网箱养鱼投喂配合饲料,在制粒之前,将药物直接加入拌合,做成药饵,按时投喂,可以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再辅以消毒剂,在网箱中泼洒,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土霉素、三黄粉等;外用药物有二氧化氯、福尔马林和聚维酮碘等。

四、小结

鱼类及其生活的环境组成一个生态体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鱼病的发生既有环境理化条件的改变和外界生物体侵袭所致,也由于鱼类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所决定。对于鱼病的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达到防病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作为防治鱼病的第一要务。这样既减少了由于鱼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防止水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符合当前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相关阅读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