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室内、室外规划

蜈蚣饲养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室外饲养或采取室内饲养。室内饲养可以根据自己的房屋情况,采取缸养、箱养或池养等方法,这里首先介绍室外规模饲养的场地建设。

室外饲养场的建设蜈蚣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的温度是25-38℃,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最快。在中原大部分地区,4-10月地表温度均能达到这一温度范围。室外饲养正规的方法是分群隔离饲养。即将蜈蚣按一定用途、一定大小分群隔离饲养,同一规格的蜈蚣群便于投食、便于管理,可以提高成活率。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规划

室外饲养蜈蚣,建场前首先要选好场址,以便安排饲养池的建设。在场址选择上,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背风向阳,在山地、丘陵区一定要在山的南坡向阳面上建场,同时要避开风口,切忌在山口迎风处建场;平原地区建场一定要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比较干燥的地方建场。

其次,要考虑建场的环境条件,山区要选择梯田或相对平坦的山场,周围林木要离开饲养场围墙10米以外.避免遮荫或树根扎入场区影响修造饲养池。平原地区除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形外,还要考虑周围有无产生有害气体的工厂。

蜈蚣饲养场选场时还要特别注意从空间上要避开蜈蚣的天敌,如蚂蚁、老鼠、蛇等,以免敌害猖獗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场地的土质应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好,以满足蜈蚣对温、湿度的要求。土壤的pH值以微酸性至微碱性为好,中性最好,即pH值6.5-7.5为宜。平原地区场地不能低洼且排水性能良好,场地周围不能有积水,以免暴雨骤降时淹没饲养池,造成严重损失。

蜈蚣饲养场场地的形状与大小可以灵活掌握,不拘一格。如果场地小,以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场地选得大,则有一定发展余地,可以得心应手地安排饲养池的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规划状态。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好以后,要进行场地的平整与划区布置,使其能达到建场标准。

平原地区建蜈蚣饲养场时,只要将场地垫平,清除小树和杂草,建起围墙就可以规划饲养池。而山区建场时最主要是把场地精耕细作。即将山地翻耕30厘米左右,将30厘米土层中的石头拣出,并将土层整细,将杂草及树根清理干净,以免缠结耕层,影响建池;或者来年杂草、树根复发,影响地表接收太阳的光和热,影响地表的温度。

蜈蚣饲养场场地平整好、围墙建好后,即可进行场地划区。场地划区的目的是将大场地划成小场地,便于按小区营建排灌渠道,以利排水及管理,同时还便于在小区内进行规范化的修建饲养池。

小区的划分应以场地的大小、形状来定,尽量布置得对称、形状规范。小区划分大的场地可按10米5米,小的场地则可按10米3米或6米5米、5米5米的规格安排。对不规则的可以切割取齐,在切去的部分上建造配套设施,也可以再划分成特别小区,以节约用地,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规模饲养。

对方形的蜈蚣饲养场,布局简单、容易,且整齐美观,可以规划出矩形小区依次排列;场地面积大,可以分几排排列,排与排之间留有道路,路旁都要安排排水沟,道路宽度1米左右,而排内小区町以直接相连。

场地若为三角形或是梯形,则设计相对复杂,可采用品字形方式设计小区,即每排小区各占一角,呈现对称鼎立之式。这种规划形式,便于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有利饲养管理。

蜈蚣饲养场场地若为不规则形状,小区规划就显得更复杂,更难于规范化,很可能给道路修建、排水渠道的开挖等带来混乱,也可能给以后的饲养臂理带来不便。遇到这样的场地,如果以地形而设计小区,尽量做到整齐、简明、集中、合理,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关知识

狐狸养殖场场址选择和建设方法


狐狸养殖场场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饲养场的效益和今后生产的发展。狐狸养殖场布局及规模与成本直接有关。因此建场前要充分论证,认真考察,全面考虑其布局,做到合理建场,提高狐狸养殖效益。

第一节狐狸养殖场场址的选择

(一)要有充足的饲料来源

饲料来源如何,是建场定点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狐的饲料主要是动物性饲料,每饲养100只种狐一年约需20~25吨动物性饲料,因此,狐场最好建在屠宰场或养鱼场附近,若自带屠宰场或养鱼场更好。其次要考虑植物性饲料的来源。

(二)适宜的地形地势

我国最适宜狐生活、繁殖、毛皮成熟的地区是三北地区,养狐地区的地理纬度不低于北纬30。地址应选在地势较高、地面通风干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

(三)良好的水源、电源

狐场内用水量很大,因此场址应选在具有充足的水质、好的地面水源或地下水源的地方。同时,场内还应具有充足的电源。

(四)便于防疫:

养狐场不宜与畜禽饲养场靠近,距居民区至少有500米,以避免同源疾病相互传染。凡流行过传染病的地区,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建场。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应建场。

(五)便利的交通条件

场址应具有便利的交通,距离公路不远于300米,以保证调运饲料及各种物质器材。

此外,建场应尽量不占耕地,最好利用贫瘠土地或非耕地。用地面积应与狐群数量及今后发展需要相适应,土质以沙土、沙壤土为宜。

第二节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施及建设

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备从生产角度考虑,必须有狐棚、笼舍、小室、饲料加工室、毛皮加工室、围墙等。以上这些设备的建筑布局在加工前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做到布局合理,建筑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狐场的规模而定。下面重点介绍狐棚、笼舍、小室的建设。

(一)狐棚

狐棚是安放狐笼舍的简易设施,其作用是遮阳防雨,结构简单。主要包括棚柱、棚梁和棚顶三部分,不需建造四壁,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用砖木结构,也可用砖瓦、竹席、钢筋水泥、石棉瓦等材料。

狐棚的方向以东北到西南走向为好,这样夏天能遮挡阳光的直射,冬天可获得充足的光照。棚长一般50~100米,宽为4~8米,也有8~10米的。根据摆放笼舍的排数确定,棚脊高为2.2~2.5米,前檐高1.3~1.5米,留有1.2米的作业道,便于操作。

(二)笼舍:

笼舍是狐活动、采食、排便和繁殖的场所。笼舍的大小可大可小,但长应不小于1米,宽不应小于70厘米,高80~90厘米即可。用14#镀锌电焊网或铁丝编制,网眼1.5厘米1.5厘米,笼正面一侧留有2530厘米的活动门,笼舍安装在牢固的支架上(支架可用三角铁、木制或砖砌的底座均可),笼底距地面50~60厘米。笼网前可挂水盒,使狐饮用方便。笼舍要利于清扫、消毒,利于狐的运动,带有较好的防暑降温设备。

(三)小室

对种狐和较为珍贵的皮用狐均应有小室,这样可提高狐狸养殖经济效益。小室以木制为好,直接与笼舍连在一起,一侧留有直径25厘米的活动门,可为方形或圆形,便于狐出入小室。小室规格为长65~70厘米、宽50~55厘米、高45~50厘米,顶为斜坡形。木制小室的特点是占地少,单位面积载狐量大,管理方便。也可采用比较经济的砖砌狐狸养殖场小室,砖砌小室可为地上式,也可为半地下室,要求干燥、通风,便于清扫,小室地面不能用水泥或铁板制作。

牛蛙饲养的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与场内布局

选择场址根据下列原则进行选址:①环境僻静,植物丛生。牛蛙胆小怕惊,尤其在生殖季节最怕干扰,因而蛙场应建在人少、僻静,远离噪声的地方。②土质保水,水源充足。蛙场的土质应属于蓄水的黏土周围排水、灌水容易,水源要清洁充足,不受化肥、农药的污染。③饵料丰富,来源广泛。蛙场附近应有丰富的饵料种类,能诱集到大量的昆虫,或在水塘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或有螺类、虾、小杂鱼等天然饵料存在,或在该地区有丰富、廉价的生产饵料的原料及环境。④电力充沛,交通方便。蛙场需要一些电气设备,如水泵、打浆机:粉碎机、颗粒饵料机、膨化饵料机、干燥器及诱虫黑光灯等照明设备,所以要保障蛙场的电力供应。大型牛蛙养殖场的种源、产品、饵料的运输量较大,因而蛙场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⑤有阳光照射,冬暖夏凉。蛙场必须常有太阳光照射,以提高水温,蛙池最好稍向东南方向倾斜,以便阳光直射面大,冬季光照强,地温、水温上升较快,以利于蝌蚪及其饵料的生长繁殖;夏季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屯波动水面,增加水中含氧量,对蝌蚪及幼蛙的生长有利。熬斗场内布局根据牛蛙的生育期建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种蛙池和孵化池。自繁自养的蛙场,各池比例大致为l: 10:20:5:0.050池形一般为长方形,长一与宽的比例为2:1-3:1。 各类蛙池不宜过大或过小。蛙场除应建有养蛙池外,还应有职工 的工作与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

成鳅饲养的场址选择


泥鳅的养殖周期为2年,第1年为苗种培育,第2年为成鳅饲养。成鳅饲养是将体长5-6 cm的鳅种饲养1年,养成重10 以上的商品鳅,投放市场。成鳅饲养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池塘饲养,又可在稻田饲养,还可在水缸,木箱中饲养。

场址选择若建造养鳅专用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水源常有地下井水和水库、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两种。地下井水温度低.溶氧低,需建有蓄水池,使水源水经过晾晒后再流入鳅池;地表水要清澈,透明度高,有鱼虾自然生存,入池前要经纱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人池危害泥鳅。

(2)排水方便。有条件的可借助地形,实现自流自排,否则要建专门的排水沟。

(3)土质适宜。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

(4)光照充分。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树木和建筑物,以利提高池水温度和促进池水中有机物质的矿化分解。

(5)饵料资源丰富。最好有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如水蚤、摇蚊幼虫等。人工饵料的来源也应很方便。

(6)电力通畅、交通方便。

蜈蚣饲养场配套设施的建设


(1)饲料昆虫饲养区(室)

养蜈蚣和养蝎子一样,首先要解决饲料昆虫。饲料昆虫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灯诱捕,另一方面是饲养,两方面都不可偏废。夏季晴天的晚上,可以在田野架起灯光诱捕昆虫,方法简单实用,诱捕的昆虫多种多样,给蜈蚣作饲料,营养全价,有利于蜈蚣从饲料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更主要的还是靠饲养场自己饲养饲料昆虫。这样,饲料来源比较稳定,不管刮风下雨或昆虫少的季节,都保证有饲料供应。所咀,正规的饲养场都应该有自己的饲料虫饲养区(室)。

为了饲养方便,饲料虫培育区(室)应建在饲养区附近,根据各种饲料昆虫的生活习性,建设培育室.进行大量培养。关于不同昆虫的饲养方法,在饲料开发部分介绍。

(2)管理人员生活区

一个上规模的蜈蚣饲养场要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饲养工人,必须要建办公室、技术室、防疫室、工具室、仓库等,还要有工人宿舍、职工食堂等附属用房,组成工作、生活区。

(3)蜈蚣加工室

大型饲养场都要有自己的加工室,以便对大量的成体蜈蚣进行加工,形成商品。加工室应建有水池、配有灶、煮锅及各种必备的容器、机械等。还要有相应的干燥室、包装室、仓库等。

(4)其他设施

大型饲养场必须配备供水系统、供电系统及其他必备的设施。

中华鳖的室内和室外孵化



鳖卵重3~6克,取卵时间为每天清晨,可以按鳖足迹,确定好产卵地方,做好标记,估算一下时间,在产卵后8~30小时后取出为好。孵化箱底部铺有2~4厘米厚的细沙,将取出的卵动物极(白色圆点)朝上,整齐地放好,送去孵化。
孵化条件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温度要人工控制,孵化温度在30~34℃,不可以达到37℃,因为37~38℃是鳖胚的致死温度,同时,当温度低于22℃时,发育也会停止。
孵化时要细心将经过鉴别的受精卵分层成排整齐地埋藏在含水量适当的沙盘之中。因鳖卵没有蛋白系带,在孵化过程中不得翻动,否则会因更动位置或受压导致胚胎致伤或中途死亡。
从鳖卵产出到稚鳖出壳的整个过程,在33~34℃条件下,历时35~50天。孵化率可达70%以上。孵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进行。
1.室外孵化场孵化:应选择地势高、避风向阳的地方建孵化场地,墙角设排水孔,墙面设气孔。孵化场地面要有5~10度倾斜。孵化床的底部铺垫20~30厘米厚的粗沙,以增强孵化床的滤水性能,在粗沙的上面再铺设10~20厘米厚的细沙。孵化时,温度应控制在25~35℃,以27~33℃就为室外孵化场孵化的适宜温度了。湿度为80%~85%,细沙要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孵化场最低处设盆,供收集小鳖。孵化场必须加简易盖顶遮阳挡雨,以免烈日曝晒或雨天淋雨。受精卵可按产卵时间排列,卵间距1~2厘米。排列时必须注意将卵壳有极点的一端朝上,并盖1厘米细沙。要尽可能避免翻动卵。要及时洒水,以控制沙床湿度,但又要防止沙床积水。
2.普通室内孵化:沙土温度保持在30℃,沙床要保持一定含水量,手握沙可成团,放松后可分散。沙土的厚度10~30厘米。在孵化期间3~5天洒水1次。当卵多时,可以制作多层孵化设备。孵化时将卵装在平扁的木箱做成的沙槽中孵化。箱底钻若干个滤水孔,再铺上1层3~5厘米厚细沙,将卵动物极朝上,以1厘米的间距排列在沙层上再盖1层沙。每箱可放2~3层。为了使稚鳖同时出壳,当卵壳由红色转变为黑色,黑色再进一步消失时,表明孵化接近完成,这时将卵取出,放入盆中,倒入30℃的清水,完全浸没卵壳,稚鳖破壳而出之后直接在盆中饲养1~2天,待卵黄吸收后再转池饲养。等待10~20分钟稚鳖还不出壳,要立即捞出,放入沙中再孵,同时注意观察。

鸭场场区的合理规划及布局


1. 鸭场的场地规划

(1) 鸭场的场地规划原则鸭场的规划以不增加基建投资,便于组织生产,利于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不影响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为基本原则。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与确定各区建筑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鸭场环境、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工作。鸭场的分区规划应做到:一是应节约用地;二是应全面考虑鸭粪的处理和利用;三是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物;四是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进行鸭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禽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职工生活区应占据全场上风和地势较高的地段,然后依次为管理区、鸭生产区(含粪便及病鸭处理区)。(2) 鸭场的功能区的划分规模化鸭场通常分3个功能区,即生活管理区(含职工宿舍及职工生活福利建筑物与设施,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生产区(包括鸭舍;饲料贮存、加工、调制间;饲养员更衣、洗澡、休息室等)、病禽隔离区(包括病鸭隔离观察室、疾病诊断和治疗室、病死鸭处理室及粪便污染处理设施等)。病禽隔离区与其他各功能区之间应有围墙,并有绿化带隔开。其中地势又以生活管理区最高,病鸭隔离区最低,风向亦是病鸭隔离区为下风向。鸭场功能区的划分见图3 -1。(3) 鸭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对场区环境状况、卫生防疫条件、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等有直接影响。布局原则是:一应根据生产环境节的作业流程顺序来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联系;二是应遵守兽医卫生和消防安全的规定;三是应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条件;四是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主风向和光照。① 鸭舍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气候相差悬殊。北方鸭舍设计主要是防寒,长江以南则以防暑为主。鸭舍朝向,标准化规模蛋鸭舍朝向选择应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地理位置、鸭舍采光和通风排污等情况,在我国大部地区蛋鸭舍均采用东西走向或南偏东或西15℃左右是较为适宜的,这样的朝向,在冬季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的温热效应和射入舍内的阳光防寒保温;夏季辐射面积较少,阳光不易直射舍内,有利于鸭舍防暑降温。舍间距,一般开放舍间距为20~30米,密闭舍间距15~20米较为适宜。目前,我国许多鸭场和专业户的鸭舍间距过小(3~10米),已直接影响到鸭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修建标准化规模蛋鸭养殖场、建造多栋鸭舍栋时,可以两行配置,前后对应,应采取长轴平行配置,当鸭舍超过4栋时,可以两两配置,前后对齐,两幢鸭舍前后的间距应为屋顶高度的4倍以上,即5米高的鸭舍屋顶,前后间距应留20米以上绿化隔离带;左右鸭舍切不可为了一时美观而采用平行配置,尤其是南方地区,这样的配置影响夏季的通风效果,所以应该采用左右交叉配置,使夏季的主风能吹向每幢鸭舍。② 消毒池和消毒室鸭场大门设置消毒室(或淋浴消毒室)和车辆消毒池,供进人人员、设备和用具的消毒。生产区中每栋建筑物门前要有消毒池。可以在与生产区围墙同一平行线上建蛋盘、蛋箱和鸭笼消毒池。③ 办公室和职工住舍设在鸭场生产区之外地势较高的与生产区风向平行稍上的风头,以防鸭舍产生的空气污染。④ 饲料库应选在离每栋鸭舍的位置都较适中,一般位于生产区和管理区之间,既有利于向料库贮料,又利于成品料向各鸭舍运输,而且位置稍高,干燥通风。⑤ 兽医室、病鸭隔离舍应设在场区相对偏僻的一角,地势较低,便于隔离,减少对空气和水的污染传播。⑥ 道路标准化规模蛋鸭场应设置清洁道和污染道,清洁道供饲养管理人员、清洁的设备用具、饲料和新母鸭等使用,污染道供清粪、污浊的设备用具、病死和淘汰鸭使用。清洁道和污染道不交叉。⑦ 贮粪场标准化蛋鸭场应设置储粪场、粪尿处理区。粪场可设置在多列鸭舍的中间,靠近道路,有利于粪便的清理和运输。贮粪场(池)设置设在生产区和鸭舍的下风处,与住宅、鸭舍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卫生间距(距鸭舍30~50米),并应便于运往农田或其他处理。贮粪池的深度以不受地下水浸渍为宜,底部应较结实储粪场和污水池要进行防渗处理,以防粪液渗漏流失污染水源和土壤;贮粪场底部应有坡度,使粪水可流向一侧或集液井,以便取用。贮粪池的大小应根据每天牧场家禽排粪量多少及贮藏时间长短而定。

室内蜈蚣有毒吗


每到夏季时,山坡、草丛中便会出现大量的蜈蚣,看上去很吓人,有时稍不留神还会被咬,那室内蜈蚣有毒吗?

一、室内蜈蚣有毒吗?

室内蜈蚣有毒。毒液在头部的脚上,被咬之后有明显的疼痛感,不会死亡。但需要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

二、家里有蜈蚣怎么根除?

1.上药店购买买除虫菊酯,然后根据用量和用法撒在在蜈蚣经常出现的地方,下水道入口也可以撒一些,然后就能彻底根除蜈蚣,过几天你就会看到有被毒死的蜈蚣,你只需要用工具捡起来把它扔掉即可。

2.买一些除虫药片放在有蜈蚣的地方,然后密闭空间,就能把蜈蚣熏死,彻底根除它们。

3.蜈蚣一般都是从下水道那爬进来的,需要买一些雄黄加酒撒进下水道,然后既能彻底根除蜈蚣,让它们再也不敢出现。

4.在家里面养只公鸡,蜈蚣的天敌就是公鸡,公鸡一看到蜈蚣就喜欢抓它给吃掉,所以家里面有蜈蚣可以养殖一只公鸡放家里,让蜈蚣再也不敢出现,得到彻底根除。

5.买一瓶敌敌畏,和雄黄水稀释成溶液,在屋里的地面和角落里喷洒,然后关门半日,效果据说不错,但是敌敌畏有剧毒,所以要谨慎使用。

另外,蜈蚣喜欢夜晚出动,喜欢呆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如果床铺的环境适宜蜈蚣生活,就有可能导致蜈蚣爬到床上,所以晚上睡觉前要注意。

鳗鲡养殖的场址选择


选择场址需结合发展远景,进行实地勘探和调查,重点注意水源、水质、水量等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土质、地形、交通等条件,不宜选在排放大量工业污水的下游。

1.水源

最理想的水源是水质良好的电厂余热水和深300 m左右的 深井水。我国福建省有不少鳗场采用泉水,江浙一带习惯于使用湖泊、水库和外荡的地面水.

2.水质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鳗生产的业绩,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泉水、水库水较好,其水质清晰池塘、湖泊水中浮游动物和细菌量一般偏多。

3.水量

养鳗场要求水量充足,但也因养殖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水量是以鳗鲡的年总产量为依据估算的。在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是7-8月份,占全年用水量的35%左右。

实际上,为了生产管理的方便,养鳗池不是每天24 h供水,有时需要停止用水。每天注水的时间只有l0 h左右,则每小时供水量为:

每小时供水量(t)一每天供水量(t)/10

鳗场对水量的要求以及供水设施均需按这个标准设计,才能保证养鳗的足够需要。

蜈蚣室外饲养池建造方法及注意事项


蜈蚣室外饲养池建造没有固定的要求,以适用、便于管理为原则。最好的方式是建成半地下式的。宽1.5~1.8米,深度0.6米,长度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池子地上部分要坐北向南,北墙高出地平面1.2米,南墙高出地平面0.5米,两侧墙砌成斜坡,冬季加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子,晴天揭开草帘子,靠塑料薄膜透光增加池内温度,使池内温度维持在5~9℃。晚上把草帘子放下来盖在薄膜上保温。

池底用砖砌,并用水泥砂浆抹缝,砖渗水性能好,比水泥抹地面实用。池底处理好了以后,底上铺一层饲养土。饲养土应为菜园土,无污染,然后在饲养土上摆垛体。过去为蜈蚣造隐蔽的环境的做法是在池内堆些石块、砖块、瓦片,造成一些空隙让蜈蚣栖息。近些年将石块、瓦片堆改成用整砖砌成较正规的垛体,这样的垛体不仅缝隙多,还便于管理。

用红砖摆蜈蚣的隐居垛体,可以是卧砖的,也可以是立砖的,但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蜈蚣夜里离巢外出的数量卧砖的垛体比立砖的垛体多。据分析这可能是两种形式垛体的适用性不同而造成的,卧砖形式的垛体比立砖形式适用。因为卧砖垛体有效利用面积大,且平卧爬行省力,安全,故栖息的个体多。所以,目前多用卧砖垛体。做法是在砖的四个角垫四小块泥,把平缝做成1.5~2.0厘米。砖与砖之间还留立缝,宽度也在1.5~2.0厘米,这样砖缝四通八达。蜈蚣饲养池的四壁上部内侧,镶嵌一面周宽20厘米的玻璃,这是防逃带,防止蜈蚣从池子顶部逃跑,因为池顶部夏季不是加盖薄膜而是加盖尼龙网防止敌害,如不修防逃带蜈蚣就容易逃跑。

半地下池的前面再修一个地上池,地上池宽2.5~3.0米,长度与半地下池相同。高度在40~50厘米,池壁内侧上部做一周防逃带防止逃跑。地上靠近半地下池前墙的80厘米宽的一部分留作活动场用,地面拍平,用来投放饲料虫。另一部分种些绿色植物,如麦冬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蜈蚣夜晚可到有绿色植物的场地去活动,捕捉绿色植物地里的昆虫、饮植物上的露水。

半地下池前壁地上部分的底部留一些砖缝,让蜈蚣自由出入半地下池。半地下池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夏季底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白天温度升高,蜈蚣可以到垛体下部乘凉,晚上温度下降时它们又都出池寻找食物,与野生状的环境基本相同。地上池上面用尼龙网盖严,防止敌害进入场地危害蜈蚣;场地上空根据需要吊几盏黑光灯,诱捕野生昆虫供蜈蚣捕食。

半地下池上空还应搭一个半坡形的石棉瓦或玻璃钢瓦的凉棚,夏天遮阳并防止下雨时雨水浇到池子里面淹没蜈蚣。冬季不影响太阳射入半地下池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79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