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王明松农村创业 养殖蜈蚣专供药用

王明松向记者展示着养殖大棚里他的虾兵蟹将们

在曾都区洛阳镇珠宝山村,90后小伙王明松不向往城市的繁华,一心扑向偏僻的农村。

自2007年在农村扎根后,王明松一头扎进了泥土堆中,7年来他带领土元、蜈蚣等一群虾兵蟹将,走上了一条养殖特种药用动物之路,成功当上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土元帅。

初次创业

2000多条蜈蚣误食农药死亡

2007年,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王明松并没有像其他90后同龄人一样,渴望走出山沟走向城市,因为他坚信深山里面也能长出金子。

既然蜗居在农村,就要想办法从土里刨出金子。抱定从今往后一心一意扑向偏僻农村的想法,从事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就成了摆在王明松面前的两条路。我们90后的这一代人接受的新鲜事物比较多,知道创新才能发展。我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到特种药用动物养殖的发展前景,就决定实践一下这种新型养殖思路。王明松称。

2007年那一年初次创业就让王明松摔了一跤。王明松告诉记者,第一次创业失败让他闭关反思整整五天五夜。

他回忆,创业的第一桶金10万元是在亲戚朋友的联名担保下借贷的,之后便投入两万多元引入第一批蜈蚣,就在蜈蚣慢慢长大的时候,同村一个农户在给自家萝卜喷洒农药治虫害时,误将农药喷洒在蜈蚣池内,造成了2000余条种蜈蚣死亡,此后蜈蚣所剩无已。这个农户属村里的特困户,他也没有能力赔偿,就这样损失了两万多元。王明松痛诉着他的初次创业梦想几近破灭的故事。

二次创业

抱团发展带动一方人致富

第一次作为单个农户单打独斗在创业的路上摔了一跤后,王明松痛定思痛,经过连续5天的闭关反思,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单打独斗不行,何不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展。

怀揣着当初苦心起草的一份颇具含金量的神龙蜈蚣养殖创业计划书,已然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内行的王明松就开始谋划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模式来发展蜈蚣、土元等这一特种药用动物养殖产业。在外国,农村都是农场,农民都是农场主,成片集群的发展才是成功之路。我想咱们农村农户也都是散户,单个农户单打独斗不容易成大气候,同村和邻村一起抱团发展,优良品种、专业技术、销售渠道等共享,也能实现创业共赢。90后的王明松再次大胆创新,表达着寻求合作谋发展的成长路径。随着野生药用物种的减少,养殖特种药用动物将是一个不错的产业,这个产业颇具发展前景,药用动物养殖业不仅能够提供大量营养丰富和滋补保健的药用产品,而且对于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农民而言,既便于操作,又可以致富。王明松表达着愿和农民朋友一起发展致富的愿景。

2010年8月,3年来一头扎进了泥土堆中的王明松登记注册了洛阳镇第一家蜈蚣、土元养殖专业合作社神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路,专门从事蜈蚣土元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自己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方人的致富。

三次创业

养殖规模遍布整个鄂西北

90后的年轻人一直紧紧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作为90后的一名代表,王明松也用时代的眼光丈量着自己的创业前景。要想在自己的创业之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就得对自己的创业产业进行长期和科学的规划,如今的社会特别注重生态环保,如果将生态环保的和谐理念贯穿到自己的特种药物生物养殖产业上来,那将是一片新的创业大地。瞅准绿色生态的发展前景,王明松明白了产业科学规划的必要性。

在2011年合作社运作初期,他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合作运作模式,合作社成员可以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及市场销售服务,成员可以通过合作社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和聘请的专家进行授课,合作社还对成员产品签订收购协议,让成员吃下定心丸并为合作社成员的蜈蚣、土元免费义诊百余次,多次为困难成员赠送专业工具。

为了长远发展,我也把技术带到周边省、市,扩大了养殖规模,合作社已在襄阳、宜昌建有分厂,辐射面已遍布整个鄂西北。在王明松看来,合作社发展之路在于科学规划。

有了好的产品,就必须拓展良性的市场。目前,已与王明松的合作社直接或间接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的制药企业、药材批发商等已达到数十家,其中包括同仁堂、和顺堂、宝芝林、哈药集团、京万红药业等知名药企。

相关推荐

90后小伙弃高薪回乡养鸡


放弃城里的优越工作待遇,毅然回到偏僻的家乡,当起了深山里的“鸡司令”,他是茶陵县八团乡大垅村90后小伙子彭凌宏。

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这年底,他却作出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养鸡。

父母闻讯后,骂他“头脑发烧”,熟人说他“有病”,他只当没听见。经过紧张筹备,不久,他的养鸡场就建起来了。

“咻咻……”从此,每天中午,在八团乡大垅村的深山中,会准时地响起紧急集合哨声。漫山遍野的杏花鸡听到哨声后返回“驻地”。

因对杏花鸡的习性不太了解,不久,他栽了跟头。“养第一批鸡时,不知道下雨要将鸡关进鸡棚,导致第一批杏花鸡只成活了一半。”他说。

面对挫折,他不退缩,跑到广东“取经”,邀请农学专业的同学来鸡场“坐诊”,去衡阳、长沙等地学习。加强养殖知识学习的同时,他对饲养的鸡更加呵护:小鸡出生前7天,他24小时守护。下雨前他上山寻鸡,为此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在他的呵护下,杏花鸡越长越好。

“大垅村群山环绕,林深叶茂,最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彭凌宏说高山上养鸡,有草有树,树可遮阴,虫、草可为食,鸡粪可肥树;远离村庄,空气清新,疾病少,省饲料,鸡也生长快。

他将自己的杏花鸡定位于高端市场,在广东使用饲料只需3个多月就能出栏的鸡,在他这里需要8个多月才能出栏。“因为我采取的是散养方式,给鸡喂的也都是南瓜、玉米等天然食物。”去年,他出笼杏花鸡7000多羽。

他的坚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每批杏花鸡出栏前就被客户以高价订购一空。

90后小伙儿靠野猪翻身


十七岁时,亲眼所见的一件事,让他备受刺激,决定辍学。毛头小伙儿初出茅庐,靠着借来的3万元,三年后竟然赚了200多万。

张佳:这会先开始给各位小朋友分你们喜欢的(野)猪仔。

话音还没落,小朋友们就兴奋地跑过去,挑选自己中意的野猪仔。

小朋友:我选这个,我选这个。

张佳:两个手,抱好。

小朋友:重死了。

张佳组织家长们也上前,和小朋友一起为野猪仔系上彩旗标识。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了笑声。

小朋友:怎么这么恶心。

张佳:小宝,你中奖了。

原来紧张的小野猪把便便弄到了小朋友的身上。不过看到小野猪一脸的无辜萌宠,小朋友把刚才的不爽早到抛脑后,用玉米逗起野猪仔。看大伙儿准备完毕,张佳宣布了比赛规则。

张佳:不能用手,不能用脚,只能用其他方法,只要能把小猪赶到终点,谁先赶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各就各位,预备,跑。

比赛刚开始,场面就乱了套。无论小朋友们用小木棒赶,还是用玉米引诱,活泼好动的小野猪根本不吃这一套,四处乱窜,小朋友满场追着小野猪跑,这位小朋友在追赶小猪时还不小心撞到了头。结果原先排名最后的小朋友竟然逆袭,获得第一名。

张佳:一边也可以锻炼小孩,增进父母之间的感情,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宣传,双赢吧。

不仅如此,张佳还早有准备,在附近支起了土灶大锅,现场蒸煮野猪肉,给大伙儿品尝。两项活动下来,大家玩儿得很开心。

游客:我想野猪应该在山里面,没想到在这沙漠边缘也能养野猪。我给老板点上十个赞。

张佳是个90后,今年25岁,别看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小有名气的创业明星。张佳从2008年开始养殖野猪,如今销售范围扩展到西北各省,年销售额达到700万元。可不被人知的是,张佳走上养殖野猪这条路,竟然是因为17岁时看到母亲所做的一件事。

2007年寒冬,张佳到村里寻找母亲。结果眼前看到的一幕,让他很受刺激。

张佳:亲戚朋友帮忙洗个衣服也很正常,但是你要知道内衣内裤都让我妈洗了,上边挂一长串。我心里就很那个啥,我就觉得这是很打脸的事情。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抱着我妈就哭。

母亲之所以要在寒冬腊月帮别人洗衣服,是为了给张佳哥俩借800元的学费钱。为了他们哥俩,母亲受什么苦都不在乎。但张佳内心却充满愧疚,他知道以他们的家庭条件,最多只能供一个人读书,张佳决定辍学。哥哥张楠知道后很痛心,留着泪三番五次劝张佳。

哥哥张楠:为什么要选择出去是你?我说我出去。你去上。我去打工,毕竟我的年纪大一点,出去找工作也比较容易一些。

张佳:一直哥俩关系特别好。因为从小都是我哥让着我,我觉得上学这个机会我觉得应该给我哥。

父母也不同意张佳退学,但家庭现状也没办法。退学后不久,张佳和在县畜牧局工作的亲戚聊天,得知当时西北搞野猪养殖的人很少,张佳觉得这是个商机,他让父母问亲戚借了3万元钱,给他做启动资金。谁能想到,张佳就用这3万元钱开始养殖野猪,三年内竟然一下子赚到200多万元。他这种财富激增不仅在当地成为了新闻,还让很多人看不明白。张佳是如何做到的呢?

2008年5月,张佳从山东买回了12头野猪,当时他们村里人还从没见过野猪,野猪拉回村那天,大伙儿都来看热闹。

村民折永红:我说养的猪跟人一样,人也是干干瘦瘦的娃,养的猪也瘦瘦的。

村民王永军:市场上对这个东西也没有个啥需求,娃还年轻,小呢,胡乱投资。

母亲王海燕:村子里面听见都笑掉大牙,说我们老两口没主见,不把儿子拦住点,让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张佳从没养过猪,野猪又凶猛,他心里也没底能否养好。他把在山东学习了三个月的经验全都用上,悉心饲养,幸好野猪比较皮实好养。2008年底,张佳的第一茬母猪下了35头小野猪,当时西北地区少有人养野猪,很多人觉得这个品种新鲜,直接上门把野猪仔全部买走,张佳一次就赚了3万元钱,相当于父母三年的收入,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

张佳父亲张学金:我挣钱是一张一张挣的,他是一沓一沓往回挣的。

2009年这一年张佳喜事不断。先是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接着在全县创业大赛上一举夺魁,获得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靠着这笔资金,张佳逐渐把野猪养殖规模扩大。同年9月,哥哥张楠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希望,如愿考上青岛科技大学。填报志愿时,张楠看到张佳正为野猪销路发愁,决定填报市场营销专业。

哥哥张楠:本来就上学,我弟一直在帮助我,完了以后,我再学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我再回来再帮助他,也算是对他一种回报。

2010年,张佳野猪规模扩大到了400多头。这时张佳感觉到了压力,因为要把这些集中出栏的野猪,短时间内卖出去并不容易。

张佳:猪到了出栏的时候卖不掉,那是很危险的,每天都要继续朝里面投本,到能出栏的时候,那个猪就开始吃利润。那就把这个猪本身能挣的钱,慢慢一口一口地就吃了。

眼看野猪卖不掉,张佳觉得自己家的好日子刚开始,就要到头了。更让他担心的是,哥哥的学费怎么办。可就在手头很紧的时候,张佳却突然变得大手大脚了,经常请人去大酒店吃饭。没钱还硬撑场面,那种紧张的感觉让他历历在目。

张佳:特别有些大的店装修很豪华,门头做的很大的那些店,我都不敢进。就在店门口周边就溜着看。进去之后呢,还紧张,心扑通扑通跳,害怕,说不出来话。

那么,张佳为什么要到大酒店消费呢?原来,张佳之前也曾到过很多酒店推销野猪肉,可他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到处碰壁。不久张佳慢慢地摸到了一个诀窍。他要把自己的野猪肉打入一家大酒店。

张佳:把这个最火爆的这个攻克之后,其他的这些店都会跟风。但是往往这种行业中标杆的这种店,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张佳选中了这家生意既火爆,顾客消费能力又强的酒店,作为突破口。可张佳也不能进去后直愣愣的开口就推销,如何和老板建立起感情和信任呢,张佳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张佳:反正那会我也有买种猪的客户,我为了谈他的店,就把平时请客吃饭什么的,隔三差五你就去,和老板厚着个脸去捧场,你照顾他生意,他好意思不照顾你生意吗?

他叫姜健,是这家酒店负责人,看张佳这毛头小伙儿,经常来吃饭,还总喜欢跟他们聊天,很快注意到了他。张佳趁机不时向姜健讨教野猪肉的做法。彼此相熟后,老板就主动提出用他的野猪肉试试。

银川某餐厅负责人姜健:三番五次来,我感觉确实挺憨厚的。确实也看到了他的诚意,再加上我也觉得因为咱们这个餐厅,也是要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东西,顾客还是比较接受的。

这家酒店根据银川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野猪肉特点,开发出了红烧野猪肉等几道菜品,像这样一盘野猪肉的卖价在88元,虽然比家猪肉价格要高,但独特的口味还是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之后,张佳再去其他酒店推销,就容易多了,不到半年时间,张佳就发展了10多家酒店合作。

三年时间,张佳赚到了200多万元,不仅为正在读大学的哥哥提供学费,还在镇里买了新房,娶了媳妇有了小孩,一家人生活很幸福。张佳20岁刚出头,创业就小有成绩,荣誉奖励纷至沓来,这时的张佳信心爆棚。

张佳:突然觉得有了钱了,感觉什么都是机会,而且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样的。那时候就想着自己25岁之前挣够一千多万。

成为千万富翁的梦想,让张佳热血澎湃。他期待能找到一个更赚钱的生意来做。接着,机会真的来了。2012年初,有朋友找到张佳投资土方工程生意,张佳盘算这行的利润比养野猪高,一听就来了劲儿,把野猪生意交给父母,自己带着150万元存款到了陕西,做起了土方工程生意。但不久,张佳就意识到这个生意需要不断垫资,时间一长,张佳觉得力不从心。

张佳:这些生意自己不是特别懂行的生意的时候,觉得这些钱就不是钱了。钱那时候感觉就跟水一样,哗哗地往出流。我朝前走也不是,朝后退也不是。

在坚持了1年后,张佳狠下心停掉了工程生意,回到养殖场。这次回来,他感觉身心疲惫,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张佳:我觉得我就是一个骄傲的大公鸡,现在被拔了毛了,我现在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因为一下把信心就拉到谷底了。

张佳赔光了所有积蓄不说,还欠款100多万元。被逼无奈,张佳做出了一个痛心疾首的决定,卖掉当时还在赚钱的野猪生意。张佳知道这么做无异于杀鸡取卵,会丧失未来翻盘的机会,所以心里很纠结。

张佳:前面付出了那么多,也有市场,而且知名度也有,人家好多人也奔着你过来买猪,你现在一下闹的前功尽弃。真是很可惜,内心又很痛苦。

尽管张佳万般舍不得,但是他一时也找不到别的出路。之后,张佳四处为自己的野猪寻找买家,但当对方了解到张佳着急出手时,出价一个比一个低。

张佳:按正常地来说,我当时那些猪的话可以卖到300多万,但是好多报价下来也就是50万,50万没法接受的,我连成本都不够。

正在这时,张佳的竞争对手出现了。他叫黄杰,是这时张佳最害怕的人,黄杰有足够的收购实力,所以最可能压价收购。但张佳想不到,就是这个竞争对手,却让他的事业日后上了一个新台阶。

合作伙伴黄杰:我说要不这样,我给你一个方案,我们俩合作,你多少债务我借给你,你给它还了,还了以后把猪拉过来,拉中卫来,拉中卫来我们俩去合作。

黄杰没有趁人之危,还打算帮张佳一把,让张佳很感激。但张佳也有疑惑,他和黄杰是实力相当的对手,如果张佳退出,黄杰很容易一家独大。黄杰为什么在这时主动提出跟张佳合作呢?

合作伙伴黄杰:能把这个赌注押在他身上,是我相信他。一个20来岁小伙子自己创业,做两三年做到这种成就,我绝对相信他是有能力的。

合作的事,两人越谈越兴奋。第二天,张佳把自己的野猪全部拉到黄杰的厂子里。两人分工,黄杰负责养殖,张佳负责销售,各有专攻,优势互补。合作之后,张佳不仅化解了燃眉之急,更有意义的是,野猪还在,他的梦想还能继续。

张佳:我觉得自己那时候太浮躁,好高骛远。我也反思我自己,我说你不管做生意还是创业,到哪一步,你必须要脚踏实地。既然黄总那么相信我,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去把这个东西去做好。

就在张佳信心十足,打算和黄杰大干一场时,却碰到了销售野猪以来最大的困难。2013年5月,陆续有合作酒店找到张佳,抱怨他的野猪肉肉质不行,要求退货。

酒店老板李发祥:就是有点怀疑,他这个是不是正宗的野猪,是哪的,可能是假冒的什么的。

酒店老板姜健:(野)猪的膘特别厚,和家猪没什么区别,所以我就给他退货,货退掉,我也就想着这个价钱这么高,我就没打算再用他的。

张佳心理很委屈,辛苦了一年养出来的野猪,却被别人抱怨与家猪没差别。在和酒店老板沟通后,张佳发现酒店对野猪肉的品质有特殊的要求。

张佳:他(餐厅)那个火很大,爆炒的话,纯度低的野猪肉基本上一炒就熟,炒熟的话,炒烂的话,就没有野猪肉那种特色。野猪肉火一大,他必须要用这种纯度高的,皮厚一点的,吃起来像牛筋那种感觉。

原来,张佳销售量扩大后,自己的野猪不够卖,只能从其他养殖户那进猪,品质和养殖时间不一样,肥瘦就不同,野猪做出的味道也有差异。2013年10月,张佳和黄杰成立了野猪养殖协会,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质量统一后,野猪肉的销售逐渐回升了。

养殖户张鹏宽:等的时间太长,而且你的猪出栏的话,就是你没有销售渠道,这样你的压力会很大的。

养殖户刘啓斐:提早跑(销路)的话,因为我手里面没猪,如果跑成的话,这个单比较大的话,你给人家供不上。

张佳了解到养殖户的困境后,给出了一个让大伙儿意外的方案。他把自己的野猪低价卖给养殖户,一头猪就让利800元左右。这一招让张佳的销售额提高了10%。那么,张佳为什么这么做呢?

张佳:当地一个村子里面有一个人养野猪失败了,整个村子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养野猪的人。咱们要带动一块,做成一种产业,你要这么做的话,慢慢不是做死了吗,我卖给一家一家倒闭,卖给一家一家倒闭,最后倒闭的就轮到我了。

张佳低价卖猪给养殖户,让养殖户开拓市场时,能赚到可观的利润,提高了养殖户养野猪的积极性。而张佳这么做也有自己的打算。

养殖户张鹏宽:我就先跑市场,挣到这笔钱,我再投资到猪厂里面,就是我比较轻松一点。而且我还能一边销售,有我的销售渠道,一边还能养猪,这样两不误。

张佳:别人说同行是冤家,我觉得同行是朋友,你转变一种思想之后,转变一种合作方式,也许从敌人就会转变成很好的合作伙伴。

张佳还把野猪肉打入了银川的4家超市,连番的试吃活动,吸引了顾客眼球,均价40多元一斤的野猪肉销售很不错。经过张佳和黄杰的共同努力,两人的野猪生意销售额达到700万元。

如今,随着张佳事业的做大,他把大学毕业的哥哥也叫回来做帮手。过年后哥哥张楠毕业辞去了大型国企的销售工作,带着妻儿一起回了老家。张佳还拿出了一个部分股份给哥哥,让哥哥张楠负责外地市场的开拓。

哥哥张楠:兄弟齐心、齐力断金,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去解决,这样总比他一个人扛着好。

弟弟:现在回来跟我一起做事业,跟着我咱们俩一块,以后两个人能把事业做大。

未来张佳还打算做野猪的深加工,把野猪事业做深做强。采访快结束时,哥哥张楠告诉记者,他的内心还一直有个心结。

哥哥张楠:我弟弟为我牺牲太多,心里挺难受。时间能够重来的话,我愿意出来,让我弟去上学。

张佳:其实,我觉得我哥没必要心生愧疚,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让我们这个家庭过得舒心一些,轻松一些,我觉得也算是一种成就感。

王正明老兵辞职回乡 创业养香猪谋致富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在海拔700米高的涪陵区荔枝街道金竺村干田坳山上,时常都能见到一名身穿迷彩服的中年男人。他个子不高,却干事利落。他是这片占地30多亩、存栏数百头香猪的养殖场主人王正明。

他曾在武警部队当防暴武警,多次立功受奖,现在是山里一名普通而又孤独的创业者,支撑他的是经多年磨砺的军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硬汉精神。

近日,记者来到王正明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就像到了一处农家乐,有水塘、长廊、凉亭、运动场。

但要找到王正明本人却有些费事,要大声喊,到处找,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不是在坡上割草,就是在饲料间给猪准备食料,要不就是在猪舍喂猪,在饭点时间,他要为八旬母亲做饭。

辞去外企高管回乡创业当农夫

王正明今年43岁,住涪陵区荔枝街道荷香村1组,曾在广西武警部队服役8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优秀标兵、射击能手,获嘉奖十余次,荣立三等功二次。

1996年,王正明退伍回到涪陵,被安排在一家企业工作。没几年,企业倒闭,王正明下了岗。此后,他外出打工,凭着过去防暴武警的身份和技能,来到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当保安。由于表现突出,三个月后,他便被企业提升为保卫部长。一年后,又晋升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年收入12万元。

王正明这一干就是十余年,他也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工作期间,他也时常在思考今后的出路问题,想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都注意观察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地理环境变化,到市场了解信息,寻找适宜的产业。

2011年,王正明决定回乡创业,上山发展养殖业。

独自建养殖场两脚趾被砸断

我是农民出身,就该回乡发挥家乡优势搞发展,瞄准市场搞特色养殖。王正明说。

2011年12月,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王正明回到老家梓里荷香村,利用本地环境和地理优势,着手养殖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考察。

为了选择优良生猪品种,王正明过完当年的春节,就出发辗转到多省市考察,在广西巴马县考察后,确定饲养巴马香猪。

为了学好养殖技术和养殖场管理,他不要工资,在一个较好的养殖场里打工学习了3个月,掌握了巴马香猪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2012年10月,王正明回到了老家,马不停蹄地修建养殖场。

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在山上施工,饿了啃个冷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疲劳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身心疲惫,人也瘦了一圈。在一次施工中,一根100余斤的木头从3米高的屋顶滚下来,正好砸中他的右脚掌,砸断了两根脚趾。休息二十多天后,王正明拖着受伤未愈的身体,又投入到建设中。2013年8月,他的巴马香猪养殖场终于建成。

专注养殖业让香猪香起来

王正明的养殖场,他一个人打理,但猪舍卫生整洁,管理有条不紊。猪舍里还经常放着一部收音机,他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给香猪放两个小时的音乐。

采访当天,恰缝养殖场一头母猪下崽,王正明一直守在猪舍,给猪宝宝接生,他细心地用干净毛巾给猪宝宝做床铺,还不时给母猪按摩,让其放松。

王正明的养殖场,现有母猪40头、小猪300头,即将出栏商品猪150余头。他为这养殖场已投入了100万元,卖掉了自己在涪陵城的一套住房,钱不够还借债几十万元。

创业路上虽然很艰苦,但王正明已经学会了苦中作乐。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都在用简易木板搭成的吊脚楼上,衣物书籍,堆放整齐,处处彰显军人作风;他每天很早就起来打篮球锻炼身体,忙完了白天,晚上还要练习写字,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时,还有不少学生来找他学习硬笔字书法。

当兵人很执着,我选择了的路就要走下去。他说,虽然目前面临着销售、资金等难题,但他有面对任何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也有应对的办法。

我的愿望就是把巴马香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养殖场+种猪寄养户的发展新思路,带动村民共同发展香猪养殖业,提高香猪的知晓率,扩大消费群体,让香猪香起来。王正明说。

一只竹鼠卖400多元 90后小伙竹鼠养殖效益高


原标题:一只竹鼠可卖400多元90后小伙养殖竹鼠致富

有人喜欢养猫、有人喜欢养狗,这些都司空见惯了。可是,奉化尚田镇岭下村的90后小伙黄龙盛竟然像模像样地在家养起了1000多只竹鼠,而且部分竹鼠个头比猫还大。近日,记者来到这个鼠窝,探了个究竟。

竹鼠喜素食

竹鼠养殖基地位于尚田镇冷西村岭下自然村,周边山上满是茂密的翠竹。推开养殖大棚的门,棚内是漆黑的一片,弥漫着一股米糠、翠竹的清香,除了冷风机的声音,隐约还可以听到窸窸窣窣的响声。

竹鼠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与普通老鼠不一样,是素食主义者,只吃竹子、玉米、西瓜、米糠等素食,从不食肉,所以养殖环境特别干净且没有什么传染病。黄龙盛边喂食边说,竹鼠的皮毛长绒厚,肉质鲜嫩,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带很受欢迎,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借着手电筒的光,记者看到,这些小家伙们都呆在一个用地砖隔开的60厘米见方的小空间里,地底用水泥浇筑,防止竹鼠打洞逃跑。小格子里一个个毛茸茸、胖乎乎的小东西或是蜷缩在一角睡觉,或是悠哉地啃着玉米秆,憨态可掬的萌样甚是讨人喜欢,丝毫不像过街老鼠。

样子很萌性子凶残

别被它的样子骗了,它们生性凶残,牙齿特别锋利。黄龙盛捉住竹鼠尾巴往空中一提,笑着说,必须抓尾巴,如不小心被竹鼠咬到,手指也会被咬掉。

据黄龙盛介绍,鼠棚里不能高声喧哗,如果小东西受到惊吓,会吃掉刚产下的幼仔。不光如此,怀孕的母鼠会粗暴地排斥其他同类;哺乳期的母鼠奶水不足时会吃新生的幼鼠;公鼠要先将幼仔咬死,才与母竹鼠同居。因此,每天除了喂食,还得特别注意观察它们的情绪变化。发现有怀孕的母鼠马上安排单独喂养,对于哺乳期的母鼠更要加强营养,避免它们发生争斗。

试着大口吃螃蟹

一位90后的年轻小伙怎么会想到养殖竹鼠,尝试大口吃螃蟹?黄龙盛笑着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我就在家里帮忙销售水果。养竹鼠的念头源自于一个电视节目。后来我自己开车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到福建、广西等竹鼠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并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家里的空地上盖起了养殖基地。

今年2月份,他花18万元从广西购进了300对竹鼠种鼠。不过,由于长途颠簸,性子急躁的竹鼠在途中或是闷死、或是相互撕咬致死。好不容易平安运到家的,也因为水土不服,死去了一大批,损失至少6万元。

一时的困难,并没有把黄龙盛打倒。他和父亲一边精心照料存活下来的竹鼠,一边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积极向同行以及专家取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余下的竹鼠都在这个新家健康地生活了下来。经过几次繁殖,目前,他的养殖场已经有竹鼠1600多只。

一只竹鼠可卖400元

养殖技术成熟后,黄龙盛开始忙着打开竹鼠销售渠道。网络营销、托人介绍、上门自荐虽然竹鼠的肉质特别鲜美,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很多试过的饭店都爽快地下单。不过,大家对于竹鼠了解太少,甚至没有吃竹鼠的习惯。因此,在宁波以及周边地区打开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黄龙盛坦露。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竹鼠的经济效益其实十分可观,一只竹鼠可卖到400元左右。一只母鼠每年可以繁殖仔鼠10只以上,幼竹鼠4-5个月即可繁殖。幼鼠饲养6-8个月即可销售,体重可达4-5斤,每斤的售价在80元以上。

筹建研究所提升养育技术

竹鼠人工饲养不过20几年,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而且养殖户多是自己摸门道,没有专业的知识,意外死亡率高、繁殖率较低。因此,眼下最重要的是提升养殖技术。黄龙盛透露,他已经和浙江农林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接下来,将在他的养殖基地建立竹鼠研究所。

对于未来,黄龙盛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这个养殖场做成一个具有科研、示范、深加工为一体的大型基地,并建立自己的品牌。既然养了,就一定要把它养好!等时机成熟以后,我还准备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养。谈起未来,黄龙盛信心满满。

□记者鲁威通讯员王琼裴庚益文/摄

90后小伙套养沙塘鳢 小小懒鱼亩产过万


扎根农村数年,靠双手养鱼致富,这样的事情似乎很难同一个90后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但长兴县洪桥镇古龙村的卢泽辉却做到了。短短3年时间,他让自家河塘的亩均产值提高了一倍多。而这样的变化,主要源于他养殖了一种叫沙塘鳢的鱼。

在洪桥镇古龙村的水产养殖基地,笔者见到了出生于1991年的卢泽辉。他戴着一副半框眼镜,皮肤偏黑,体型偏瘦,谈吐老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90后“小鲜肉”,而是俨然一位“老渔民”的形象了。

“这就是沙塘鳢,我们长兴人叫‘荡步’。”卢泽辉捉了一条鱼放在手心里憨笑着说,“你看,这鱼很容易捕捉,放在手里也不怎么动,因此这种鱼也叫呆鱼、懒鱼。”看这沙塘鳢,个头不大,长约十厘米左右,通体黑纹,嘴巴宽扁,卢泽辉说,就是这一条条小鱼让他的水产养殖效益陡增,每斤能够卖出七八十元的高价。

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卢泽辉回到家中养殖鳜鱼和河蟹,但由于缺少经验,塘里套养的湖蟹全部逃走,让他一下子损失了六七万元钱。后来,他了解到,洪桥镇政府正在推广沙塘鳢的养殖,尽管售价高、有市场,但一些水产养殖户担心它会吃掉小虾,对湖蟹和虾的产量有影响,鲜有人愿意尝试,年轻的卢泽辉却从中看到了商机。

“沙塘鳢天生个头小,顶多吃些小鱼小虾,反而净化了养殖环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先试养了两个河塘,将沙塘鳢与湖蟹、河虾套养在一起。然而,第一次收地笼时,他发现,虽然湖蟹的产量没受影响,但沙塘鳢的产量却明显下降,地笼里有大量沙塘鳢残骸。

鱼和蟹明明可以和平共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原来,这就是沙塘鳢的“懒”造成的。捕捞时,由于鱼与蟹全部拥挤于一只地笼中,一动不动的沙塘鳢很容易就被拼命挣扎的湖蟹误伤,从而造成产量降低。在对地笼进行改良、将鱼与蟹的密度适当减小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在套养的过程中,由于沙塘鳢吃掉了有害的小鱼小虾,湖蟹的产量与质量皆得到提升。如今,卢泽辉的100亩蟹塘全部采用了这种套养模式,亩产值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提高到1万多元。现在,长兴已经有10多户水产养殖户套养了这种鱼,效益均得到明显提升。

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国药典,共包括365味动、植物中药。蜈蚣药是其中之一。可见蜈蚣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南梁时代的陶弘景对《神农本草》作过整理和增加,并把药用蜈蚣的产地和性状作了较精确的记载:蜈蚣生大吴JiI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于腐烂积草处。

前面已说过,大吴产地是蜈蚣名称的由来,这里不再重述。陶弘景说的大吴可能是指宋、齐、梁三个南朝相继沿袭的吴郡行政区划。所谓江南可能指的是长江口南岸的广大地区。

李时珍曾经赞赏《蜀本草》是一部精辟的著作,并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引用了其中一段很有价值的话:蜀图日:(蜈蚣)生山南川谷及山襄、邓、随、唐等州土石问。

上述的山南系沿袭唐代建制的山南道地区,包括今日湖北省境内长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省境内的终南山以南,河南省境内的北岭以南以及四川省境内的剑阁以南,其中的襄、邓、唐、随等州,迄今仍是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尤其是湖北省的丘陵山地,确实杂有土壤和风化碎石造成适宜于蜈蚣栖息地区;今日的随州市是全国蜈蚣药的主要产地,年产量400万条,产量居全国首位。

赤足蜈蚣的产地京口,或指丹徒(今日镇江),或指京江(今日之长江下游)的人海口。这两个可能性的解说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矛盾。茅山至今尚未更名,也是当时陶氏隐居的地方,因此即可以相信他对蜈蚣的赤足性状和栖息环境做过调查。虽然京口诸山的蜈蚣是否赤足,尚未予以调查证实。但是,有人在浙江岱山采集的少棘蜈蚣,赤足的约占95%以上,而湖北省许多地方的同一种类,黄足的却较多。因为产地不同,确有赤足、黄足不同比例的差别。

陶弘景在《本草集著》序言中提到当时药店里把黄足蜈蚣做成赤足蜈蚣的伪品。这位亲自采药的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里指出,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水炙令赤当之,非真也。

以黄足的蜈蚣假冒赤足的伪造方法,或是以朱砂涂赤,或是用火烤得半焦而呈赤色。

赤足与黄足的差别似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不妨从药用蜈蚣的生物学和蜈蚣的药物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动物学上说,赤足蜈蚣与黄足蜈蚣只是不同种群之间的一般差别。

有关药用蜈蚣采集与经营管理的记述:

在前面介绍药用蜈蚣历史产地的有关古籍中,曾有七八月采之的记述。在采集月份上当然是指农历,即公历的八九月份。还没有提到其他采集时间和初步加工方法。

在浙江省的明、清两代编纂的地方志《岱山镇志》里曾经有如下的记载:春夏之交,乡村獐上山采捕以竹签撑之,卖与收客,用火焙干,装往甬江转卖与药行内。每年所出不下数十万条。

这段历史资料表明,药用蜈蚣的采捕季节与前者不同。现在仍在春夏之交采捕,其中也大致说明了初步加工的方法和商品产量。

在浙江省《岱山县志》里,另有蜈蚣栖息地人工经营管理的可贵资料,现摘录如下:案《昌国典永》云:磨心岭土人种蜈蚣以为田,供药肆之采用,则此物由来已久;但今未闻有种者耳。

这里所说的磨心岭,是指岱山镇内的有名山头。当地人种蜈蚣以为田的意思,是说他们以经营药用蜈蚣为业,对药用蜈蚣的适宜栖息地加以管理,对这块地内的蜈蚣种群给予保护,使之繁殖,或者以改善生态条件、给予补充食物等方式进行繁养,待到应时季节采收,卖给药商获取报酬,以为生计。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人从事药用蜈蚣的养殖。

蜈蚣的药用价值


蜈蚣的药用价值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此之后的古籍书中对蜈蚣的记载也非常多见。周代编著的尔雅书中称蜈蚣为蒺藜、郎蛆,其后在春秋末叶的府子、西汉淮南王刘安署名的淮南子、北魏张楫撰写的雅广及其他著作中,对蜈蚣尚有甘带、天龙、吴公等同物异名的称谓。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蒺藜、天龙。

蜈蚣是名贵中药材,味辛、温、有毒。主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疗心腹寒热积聚,堕胎、去恶血。治小儿惊瘸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瘘,蛇瘕、蛇瘴、蛇伤。名医别录中记载,蜈蚣生太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

现代医学检测证明,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还含有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甾醇等。对戊四氮、纯烟碱和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和杀灭的能力。

现代医药临床上蜈蚣用来治疗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瘘、烫伤等。还用于治疗肩、腰、臀、腿疼等顽症的配伍。临床证明蜈蚣对治疗癌症也有一定效果。

验方介绍,将蜈蚣用香油浸泡,有烧伤、烫伤等症时涂于创面上,轻者1~2次即愈;蜈蚣与甘草共研粉末内服,治疗百日咳效果良好。

蜈蚣治疗各种顽症的验方还有:

验方一:(治中风抽搐和破伤风后受风抽搐)生箭芪30克、当归20克、羌活10克、全蝎10克、全蜈蚣大者2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验方二:(治口眼斜、口内麻木)方剂之一,蜈蚣3条(1条蜜炙、1条酒浸、1条纸裹煨并去头足),天南星1个切成4片(1片蜜炙、1片酒浸、1片纸裹煨、1片生用),半夏、自芷各25克,通为末,加入麝香少许。每次服5克,热酒调下,每日1服(世医通变要法);方剂之二,蜈蚣3条研末,再以防风、僵虫各15克煎汤,分2次服,一般四五天即可见效。

验方三:(治中风口眼蜗斜)蜈蚣1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验方四:(治惊(www.ncZfJ.com/))蜈蚣、全蝎各等份,研细末,每次1.5~2.5克,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验方五:(治小儿急惊)蜈蚣1条去足,炙为末,丹沙、轻粉等份,研均匀,乳汁和丸,绿豆大小,小儿每岁1丸,乳汁送服。或配麝香共研末吹鼻,治小儿天吊惊风(圣惠方万金散)。

验方六:(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份,研细末。每次1匙或半匙,热酒调下。如牙关紧闭,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验方七:(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2条,江鳔15克,南星、防风各12.5克,共研细末。每用10克,黄酒调服,1日2次(《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验方八:(治瘰疬溃疮)茶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另外,蜈蚣还可炮制蜈蚣酒、蜈蚣油,制成蜈蚣散等药剂,在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蜈蚣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疾方面用途愈来愈广,价值愈来愈大,需求量随之迅速增加。不仅国内需要,还有大批商品蜈蚣出口。因此,蜈蚣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80后小伙当上“牛羊司令官”


营山县高码乡阳关村地处偏远。这里的年轻人纷纷离乡外出打工,但一对“80后”夫妻,却借助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潜心养殖牛羊,使沉寂山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8月5日,笔者见到了放牧牛羊的阳涅夫妇。

2006年,26岁的阳涅回到家乡,看到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便萌发了饲养肉牛的想法。他拿出打工的3万元积蓄,加上借来的3万元,开始了创业生涯。由于没有经验,缺乏防疫等技术,牛生长速度太慢。加之缺少流动资金,肉牛养殖规模难以扩大。2008年11月,阳涅卖掉家中所有的牛,付清了技术工人的工资后,所剩无几。

2009年3月,阳涅与胡琼辉结婚。“这是我创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妻子成为我创业路上最忠实的伙伴。”阳涅说,婚后在妻子的建议下,他来到成都一家大型肉牛养殖场当起“牛倌”,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肉牛的防疫、养殖与管理技术,为后期创业打下基础。

2011年3月,学有所成的阳涅再次回乡,在信用社贷款3万元,加上借来的一些钱,租赁下5000亩荒山,建起养牛圈舍,买回25头牛犊,和妻子一起搞起了肉牛养殖业。第二年,他又买回13头小母牛、20只羊羔进行喂养,走自繁自养的滚动发展路子。

第二次创业,阳涅更加用心。一有空,他就向专业人士学习取经,了解如何防控牛羊的各种疾病,阳涅逐渐成为了养殖牛羊的行家里手。夫唱妇随,胡琼辉也主动加入饲养牛羊的行列,成为丈夫的好帮手。

为了给牛羊冬天提供充足的草料,阳涅夫妇就去农户家收稻草、玉米秆、红苕藤,经常忙碌到深夜。不仅如此,他们还种植了近10亩黑麦草。经过近些年的繁育,除去去年卖掉30头牛、30只羊,如今他家牛、羊分别存栏70多头、50多只,价值达60万元以上,阳涅成为当地有名的“牛羊司令官”。

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阳涅牵头成立了营山县兴梦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5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90后女大学生何礼会当猪倌


留着马尾辫,脸上灿烂的笑容,一身休闲运动装。如果不介绍,你很难把眼前这位青春靓丽的姑娘与养猪场老板联系在一起。这个女孩叫何礼会,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机会,一个人毅然来到农村,当起了猪倌。

何礼会生于1990年,老家在六安。受父母的影响,小何打小对养殖业很感兴趣。2013年,从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的何礼会来到肥东梁园镇一家养猪场学习养猪。3个月后,何礼会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因为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养猪场才是心中最初的梦想。之后,经朋友介绍,小何在肥东县牌坊乡兴庙村盘下了一块园区,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可出人意料的是,从开办猪场到现在,整个场里就小何一个人。打扫卫生、配饲料喂猪、给猪打疫苗、接生、销售等基本上都是小何一个人来完成。何礼会说,猪一天要喂两次,上午和傍晚各一次,疫苗也要定期打,产崽一般都在晚上,每头母猪能产20多头小猪呢。小何坦言,其实养猪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多学习多用心就行了。

了解到,小何曾经是一个十分喜欢运动的女孩,骑山地车、打排球都是她的爱好。不过现在,想出去打打球,或是跟朋友一块逛街吃饭,都成了一种奢望。现在一个人在这里已经习惯啦,偶尔会出去放松一下。谈到以后的打算,何礼会表示,希望能通过养猪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的状况


蜈蚣与全蝎、蛇、蟾蜍、蜘蛛被俗称为中华五毒,是我国传统的五味有毒的中药材。在《本草纲目》等古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每年各大医药公司都大量收购蜈蚣干品,以满足人们的医疗需要。随着需要量的增加,药用蜈蚣的采集、养殖与加工有了相应的发展。

蜈蚣作为传统中药,浙江舟山地区的岱山及嘉兴地区各县均是它的主要产地。在20世纪50年代初,年产在三四百万条上下。湖北沿长江各县的产地分部,但产量较多。据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年产近2000万条左右,但其质量不及浙江。

以中药传统来说,浙江药用蜈蚣是地道的中药产品。据地方志记载,明朝浙江岱山有药用蜈蚣商品输出,由宁波集中运销全国各地。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耕地生态条件的剧变,致使嘉兴地区药用蜈蚣产量锐减,近乎消失,浙江的药用蜈蚣产量下降了一半。

由于药用蜈蚣资源减少,而药材消费数量却倍增,药用蜈蚣就成为市场上紧缺的药材之一。为此,湖北省有关单位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着手人工养殖蜈蚣的研究。浙江省从1976年开始由省医药公司、岱山县医药公司、杭州大学生物系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协作组,对药用蜈蚣资源的增殖进行了研究。1980年,这个协作组进行了成果鉴定,在总结3年工作的成绩的基础上,肯定了对药用蜈蚣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初步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可利用的土地(包括蜈蚣的栖息地)日趋变成农田、鱼塘、公路或居民点。这样,药用蜈蚣的栖息地及其产量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只要重视保护自然资源,注意充分利用剩余的边缘地带,加强管理,开展人工养殖,仍可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药用蜈蚣自然资源的目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0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