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金线蛭的生活习性

宽体金线蛭蛭体长大,扁、平,略成纺缍形。成蛭体长一般6~13厘米,宽可达1.3~2厘米,大的体宽可达3.5厘米。背面通常为暗绿色,有5条由黄色和黑色两种斑纹相间形成的纵纹。侧面下端各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部淡黄色,杂有许多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体17节,体环数107,第7节的背面可见4环,腹面仅有3环;体中部完全体节有5环。生殖带明显,位于第24~42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上,雌生殖孔在38~39环沟上。前吸盘小,口内有颚,颚上有两行钝齿板。

宽体金线蛭取食螺、蚌类,在浙江俗称田螺嘬。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大约3月底或4月上旬、北方在4月上、中旬出土。但如温度尚低,出土的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它们在田边活动,有时也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

宽体金线蛭产卵期在5月,有的可持续至6月中旬。卵茧产在田埂中。卵茧呈卵圆形,大小为22~33毫米15~24毫米,平均26.6毫米18.7毫米。茧膜分两层:外部是一层海绵状保护层,里面是卵茧膜。如不计海绵层,卵茧实体大小为17~24毫米11~27毫米,平均20.4毫米14毫米。卵茧重1.1~1.7克,平均1.68克。5月下旬孵出幼蛭,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20条左右。

幼蛭自茧两端的开孔(主要是从较尖的一端)爬出,并先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些时候才离开卵茧。倘茧内幼蛭较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幼蛭大小为6.2~19毫米2.2~3.6毫米,平均13.5毫米2.9毫米。初孵出时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7条细的紫灰色纵纹。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

宽体金线蛭的幼蛭的体形宽阔,背部纵纹显著,故易于识别。幼蛭需生长经历2个冬天方成熟,寿命5年以上。宽体金线蛭交配时头端方向相反,雄孔正好对着对方的雌孔,但仅其中的一条受精。交配后约1个月开始产茧。产茧时先由生殖带分泌一种稀薄的粘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泡沫状,然后分泌另一种粘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于生殖带的周围,卵(胚胎)从雌孔产出,落在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最后再向茧中分泌一种蛋白液。而后亲体逐渐向后方蠕动退出,在退出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栓,塞住茧前后两端的开孔,整个产茧过程约半个小时。

卵茧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变硬,壁外的泡沫风干,壁破裂,只留下五角形或六角形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保护层。受精卵在茧内直接发育,经16日~25日即孵出幼蛭。一般1条成年蛭可产1~4个卵茧。幼蛭孵化出来即能独立生活,至当年冬前大者可长至10克/条,一般6~8克/条,第二年可长至20克/条以上。

相关知识

池塘大网箱养殖宽体金线蛭技术


水蛭俗称蚂蝗,民间又称蚂鳖、内钻子等,为水蛭科动物,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提高,水蛭素的提取加工和医学临床应用,以及中成药的开发、研制和推广,对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然而大量生活、工业和农业污水的排入造成天然水域污染,再加上酷渔滥捕,野生水蛭资源严重枯竭,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水蛭药材及药品价格不断攀升。

宽体金线蛭因其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成为水蛭人工养殖的首选对象。为了进一步完善大网箱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现根据近年来宽体金线蛭大网箱养殖情况,就其养殖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养殖池的建造

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对池塘要求不高,一般鱼塘经过改造后都适合养殖,养殖地点建议避开车辆频繁的交通沿线,首选在无噪音、无震动、无污染、环境安静的场所。养殖池大小可因地制宜,推荐窄长方形养殖塘,大小0.2hm2左右为宜,塘埂高1.5m,水深0.8~1m即可。

2放养前的准备

在放养前20d,将池水抽干,泼洒生石灰1500~1800kg/hm2,彻底消灭敌害和病原体。清塘后3~5d,施入已发酵的有机肥4500~6000kg/hm2,同时将水位逐渐提高至0.8m。大网箱的设计为封闭式,采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缝制,围圈水域根据养殖池实际大小而定,网箱长宽度比池塘长宽度缩短50cm,网箱上缘向箱内伸出10~12cm,防止宽体金线蛭逃逸。同时为便于宽体金线蛭栖息,可在网箱底部放置一些不规则的瓦片,并在养殖池中适量种植一些浮水植物。

3幼蛭的放养

宽体金线蛭当年繁殖的个体,秋季就能达商品蛭的标准,可捕捉加工成中药材。因此,大网箱养殖的苗种可当年自繁自育,也可从附近养殖场购买。幼蛭的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90万~105万尾/hm2,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苗种要求大小整齐、活跃有力、伸曲有度、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苗种放养前,要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2~5min。

4投饵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宽体金线蛭幼稚的配合饲料,因此幼蛭放养初期投放自制开口营养饲料,约半个月后慢慢过渡到鲜活饵料螺蛳。螺蛳要求不霉变、不腐烂、无污染,每3d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气温、密度及摄食强度进行调整。投喂过多则与宽体金线蛭争夺生存空间,过少则影响正常生长。

5日常管理

虽然宽体金线蛭的生命力较强,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同样会影响其生长。野外环境中,宽体金线蛭发生病害的情况极少,但是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使其发生病害的几率大大增加。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宽体金线蛭的药物,一旦发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水质调控是否到位是宽体金线蛭养殖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不容半点马虎。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每半月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一次的频率,确保水质能保持肥活嫩爽。

此外,宽体金线蛭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水温过低过高都会影响其生长,因此,在春季时期应降低水位,以利于水温升高;而在夏季时期应适量提高水位,以降低池塘水温。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必须坚持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观察宽体金线蛭的活动、摄食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是否有天敌进人,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6小结

宽体金线蛭的养殖周期一般为6~7个月,目前采用大网箱养殖模式的池塘平均产宽体金线蛭3750kg/hm2左右,相较于小网箱精细化养殖模式而言,虽然成活率和产量略低,但是大网箱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池塘面积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及管理成本的支出,养殖效益基本持平。另外,由于小网箱在养殖过程中容易造成网孔堵塞,导致水体不通畅,造成局部水体恶化,从而影响水蛭生长,而大网箱不存在水体不通畅这个问题,使得水质调控更为容易,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非常适合初期养殖者。

(收稿日期:2015-07-06)

宽体金线蛭养殖要注意些什么


宽体金线蛭一般喜生活于比较温暖而又隐蔽的浅水区,要求水域环境比较安静,水生动植物比较丰富,水质清新,尤其螺蚌蚬等软体动物较多,近岸处土壤疏松、土质良好,便于水蛭摄食、栖息和产卵茧的区域,更是宽体金线蛭首选的生活水域。宽体金线蛭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30℃,水温超过30℃时,不利于水蛭的生活与生长,将会使蛭逃离高温水域,水温10℃以下时,水蛭进入冬眠状态,第二年开春后,地温稳定通过14℃以上时,蛭即陆续出土活动。宽体金线蛭为动物食性,在水体中以田螺、河蚌、河蚬等软体动物的汁液为食,能摄食脊椎动物的血液。由于依靠皮肤呼吸,宽体金线蛭对水体溶氧的要求不高,水域中溶解氧含量在1毫克/升以上,即可使蛭安定生活。宽体金线蛭能忍受一定时间的缺氧环境,并且在离水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潮湿,仍能通过皮肤呼吸而生存。另外,水蛭对水体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在pH值45~10.1的范围内,宽体金线蛭均可生存,蛭可适应碱性环境而喜欢酸性环境,水体pH值一般在6.5~7.0之间,是宽体金线蛭生活的最适水质。

繁殖:宽体金线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长江流域3月底或4月上旬出土。如果温度尚低,出土的宽体金线蛭常躲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它们再出来活动。水蛭是雌雄同体动物,两个个体交配行异体受精,产卵茧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棕褐色海绵状卵茧产在池边或湖边土中,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这当然随天气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有变化。成熟个体经过交配平均能产4~5个卵茧。经过孵化,幼蛭从4月下旬开始不断钻出卵茧,直至6月上旬结束。每个卵茧能钻出13~35条幼蛭,平均20条左右。只有经过蛰伏越冬的成熟个体才能在春季进行交配和产卵茧,夏、秋季均不能繁殖后代。总的看来水蛭的繁殖率远没有鱼、虾、蟹的繁殖率高,这是限制水蛭饲养与繁殖高产的主要原因。

温度:宽体金线蛭是生活在大湖与河滩的北方种,不能忍耐高热和暴风雪,对冷比对热更能适应。通常保持在15~25℃以下最理想,应避免温度超过25℃,这样产卵茧周期较长。宽体金线蛭需要在低温下蛰伏1~3个月才能交配和产卵茧。目前有人将成熟的宽体金线蛭投入稻田以及运往广东等地饲养与繁殖,这些都是不符合水蛭对温度要求的。

水质: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需要有充足氧气、无污染和非碱性的水。如果是含有氯气的自来水,必须在一个储水箱内暴气24小时以上。要尽可能保持容器内水的清洁,避免因水受污染和缺氧造成死亡。宽体金线蛭体内在浓缩食物的过程中,也会排出大量的残渣和粘液,污染了容器内的水。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得更换新鲜水并及时清除螺壳和死去的水蛭尸体。换水的频度依据水温、饲养的密度以及水蛭个体大小决定,流水系统最为理想。

容器与防逃:目前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室外庭院水泥池、水田和池塘饲养与繁殖,只有少数人是采用室内箱养和池养。因为宽体金线蛭是两栖生活的,喜欢爬来爬去并且能通过狭窄的缝隙外逃,采用细密的纱网防逃是必要的。室内可以用塑料箱和木架进行立体饲养与繁殖,也可以用水泥板和砖块筑成水池,必须做到防逃、方便换水和清洗。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体会,室内饲养与繁殖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也容易摸清规律。应首先掌握室内饲养与繁殖方法,然后扩展到室外或者先在室内繁殖并饲养至6厘米左右,再到室外放进池塘大水面里饲养。

底泥:宽体金线蛭在底泥穴道中蛰伏越冬、交配与产卵茧,因此在室内容器中繁殖时必须加进非污染、非碱性和土质松软的底泥而且大部分不能浸泡在水中。因此可以用木块或砖块将容器中多土的一端抬高,在另一较低的部分加进水。当干土层中的卵茧孵化出幼蛭并爬过土表进入另一半的水中或附着在水边的容器壁上时,可以用小的镊子将其夹至另一无土的容器中饲养。在室外池塘里繁殖时,必须在池的中央筑一高出水面30厘米的土台,让成熟个体在土台内交配、产卵茧并孵化出幼蛭。

种源:凡是健康成熟的个体均可作繁殖用的种蛭,决不是炒卖水蛭种的人说的只有他们卖的才能做种蛭。因此应就近到出产水蛭的湖区和河滩收购种蛭,通常4~7元/公斤。必须在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就去收购并运回种蛭。运输途中要做到防逃、透气和保持湿度,通常用白布袋装运。运回的活体宽体金线蛭要根据个体大小及有无头后的棕红色戒子状生殖带腺体进行分选,选出个体大并已交配,即将产卵茧的成熟个体放入繁殖箱里产卵茧孵化出幼蛭。未成熟个体放入无土饲养箱里继续饲养至成熟。如果是在5月下旬以后收购并运回水蛭,此时很可能不会产卵茧,因为这些水蛭已将卵茧产到野外了。依照笔者的意见,在远离出产种蛭的地区没有必要远途赴山东、湖北和江苏等湖区去引种回来饲养与繁殖。

工具:大镊子用来夹取活的较大与成熟的宽体金线蛭以及死去的水蛭尸体,小镊子用来夹取刚孵化出来以及正在饲养的幼蛭。塑料网筛、瓢、水桶和橡皮管用来清洗和换水。充氧泵用来往水中补充氧气。

密度:饲养箱里的宽体金线蛭密度随温度和个体大小而定,通常气温低和个体小的密度可以大些,若密度过大会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采取分级饲养的方式,同样个体大小的宽体金线蛭放在同一饲养箱里饲养,不能大小混杂在一起。幼蛭可以先放在较小的容器中饲养,随着个体的不断增大逐渐转移至较大的容器中饲养。需要繁殖后代的成熟个体放在有底泥的繁殖箱里,密度不得超过每平方米300条。室外池养的密度较难掌握,但应比室内饲养的密度小得多。

饵料及投喂:宽体金线蛭终身以螺类为食,当5~10毫米长的幼蛭从卵茧中钻出后,立即用头部的化学感受器寻找到幼小的螺类并将身体钻进螺壳内取食其体液。这个阶段幼蛭的取食量颇大,个体增长迅速,所以得每天投喂幼小的螺类并清除的螺壳,清洗时必须注意螺壳内躲藏的幼蛭。随着个体的增大,取食的螺类也随之增大,所以投喂的螺类也要随着幼蛭个体的增大而增大,直至成熟的宽体金线蛭需要投喂大的田螺。为避免没有足够幼小的螺类而造成幼蛭死亡,所以必须设法让幼蛭吃饱。室外池养的投喂较难掌握,但决不要往池里泼洒豆浆和猪血,可以种些水草喂养螺类,以便形成一个食物链。

防天敌:老鼠是宽体金线蛭成熟个体的天敌,鱼、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都是宽体金线蛭幼体的天敌,所以要设法在室内外预防和消灭老鼠。在室外池塘里投放水蛭之前,用茶饼、巴豆、漂白粉及五氯酚钠等药物清塘杀灭水中的虾、蟹和水生昆虫的幼虫,但决不要用生石灰清塘。

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宽体金线蛭容易得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在秋天,先是头尾皮肤红肿,然后相继死去。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水温20℃左右用每1立方米水中加进0.2~0.4克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保持10天左右不换新水,可以有效地防治水蛭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这种药物在鱼药和鱼具商店中有售。人们发现产过卵茧的成熟个体头后生殖腺常因发生肿硬而死亡,这也可能是一种病变。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宽体金线蛭的饲养与繁殖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费时费工,又必须细心和耐心才能养殖成功。希望欲搞水蛭养殖的朋友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一些毫无根据的宣传。在动手做这一件工作之前要向真正精通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咨询并去访问真正实践过这一工作的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水蛭素的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