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的经济价值

竹鼠是野鼠的一种,又叫芒洞老鼠、竹馏、芒狸、竹狸、竹根鼠、冬毛老鼠等,属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竹鼠属。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但由于近年来滥捕,导致野生资源锐减,部分地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内人工养殖竹鼠于是逐渐兴起。竹鼠主要有以下特点:鼠肉味美价高,市场俏销竹鼠体大肉多,肉质鲜美细腻,营养丰富。据测定,含粗蛋白57.78%、粗脂肪20.54%、粗灰分17.36%、粗纤维0.84%、胆固醇0.05%,还富含磷、铁、钙、维生素E及氨基酸、甾类,其中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堪比鸡鸭鹅、猪牛羊、鱼虾蟹,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上品野味,因此,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药用价值高,毛皮质量好竹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证明,竹鼠肉具有促进人体白血球和毛发生长,增强肝功能和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对抗衰老、延缓青春期有良好效果,是天然美容和强身佳品。竹鼠的胆、肝、心、脑、睾丸、肾均可入药。皮毛细软,光泽油润,底绒厚,皮板厚薄适中,易于鞣制,毛基为灰色,易于染色,是制裘衣的上等原料。

适应性强,饲养管理简单粗放与其他动物相比,竹鼠独特的地方是不需要饮水(饲料当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其生长代谢所需),尿少粪干,所以比养殖其他畜禽干净卫生,城镇也可以发展。竹鼠属于典型的节粮型动物,主要以竹子等粗饲料为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粪便中有机质和水分的含量很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竹鼠每天仅投料1~2次,夏季1天清扫1次,冬季3~5天清扫1次,花费人工少。

竹鼠是由野生的驯养而成,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抗病能力要比鸡、鸭等禽类动物强很多,加上其生长环境干燥,因此发病很少。根据我们的经验,竹鼠既能在边远农村的山坡、岩洞营造窝穴饲养,也可在城镇室内、地下室建造简单的窝室实行工厂化、立体化繁育饲养。

竹鼠是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肉质细腻精瘦,鲜美可口,且养殖占地少,一个平方米可以养56只,它吃植物的根茎,耐粗食,抗病能力强,不与人争粮等特点,适宜大规模养殖。

竹鼠饲养成本低,效益高竹鼠不与人争粮,也不与牛、羊争料,它以竹子、植物根茎、秸杆为主食,吃粮极少,几乎不用精饲料,饲料成本很低;因其生病少,兽药成本也低。幼鼠饲养3个月体重可达1千克以上。商品竹鼠目前市场收购价每千克100~120元,一般饲养1对竹鼠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超过目前农村饲养2头肉猪的纯收入。

竹鼠的养殖特点:

1、鼠类极品:其味道独特鲜美,甚称美味。

2、经济价值:其身价在本市目前价是45元/市斤,至广州上海等地的价格很高,种鼠的价格更高。由于动物保护法的实施,野生资源的减少,它价值的前景广阔,毛皮等深加工的潜力也很大。

3、适应性广:全国范围内都可饲养。

4、容易饲养:养殖100只竹鼠每天只需1小时的工作量,每天傍晚只喂一次(当然喂2次的长的快)。

5、喂食饲料:只需剩米饭拌米糠,每天每只喂一小平碗。还可喂食芒草根茎、竹根、红薯、玉米等杂料。

6、占用场地:1只种母鼠占地0.5-1平米,未成年鼠可混养。

7、抗病能力:只要不乱喂食物,搞好卫生,几乎不生病,其特有的抵抗力还有待以研究。

8、卫生环境:不会像鸡,鸭,猪等禽畜那样臭气熏天,只需把它自己清理出来的干燥粪粒等垃圾清扫即可。

9、外型可爱:它不但能给你带来不错的收入,而且它长得毛茸茸,非常可爱,劳动之余当你观看它的行为举动时,总会使你开心快乐。

10、繁殖能力:1年生育2-3胎,每胎1-6仔,一般是3-4仔。

11、生长期:幼鼠出生日起,需要7-9个月才能长成商品鼠(喂得好7个月可以达到3.5斤左右),当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就不是缺点,如果它们像家鼠一样的繁殖能力,那么它的价值就不高。

致富故事:

1、来到江西吉安永丰县上溪乡礼坊村红岭组何科明的竹鼠养殖场,看到肥硕的竹鼠,十分俏皮可爱,像活泼的孩子一样,在鼠舍里爬来爬去,尽情玩耍。何科明在家务过农,外出打工进过皮鞋厂、当过搬运工返乡前,在广西给老板饲养竹鼠,有半年的饲养经历。在与老板闲聊时,他了解到竹鼠养殖是一个市场前景看好、投资小、效益大的项目。老家的气候、环境都特别适合竹鼠的生长,竹鼠饲料如野山竹、芦苇、草根到处都是。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目前,何科明的养殖场存栏150只竹鼠。在何科明的带动下,村民何科平、姚日标等也开始大规模饲养竹鼠。据不完全统计,全乡现存栏500多只。

2、与荔浦县农业产业化办的工作人员一走进荔城镇桥富村村民韦尚政的竹鼠养殖厂房,就听见一阵阵悉悉嗦嗦磨牙和啃食的声音,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有一些害羞,只是躲在笼内角落里远远地偷看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据韦尚政介绍,他饲养竹鼠规模大,品种优良,现共饲养400余对种鼠,以目前的销售价格计算,平均每对竹鼠每年可获纯收益500余元,仅养殖种鼠这一项,其每年经济收入就超过20万元,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鼠王。

相关推荐

水蛭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人民利用水蛭的历史比西方要早近千年。水蛭作为中药始记于《神农本草经》中,历代的本草也均有记载。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一书中称水蛭为蚑,又将其个体较大者称马蜞。此外还有称水蛭为山妓的。唐代之后的本第一章概述草中还有草蛭、石蛭、泥蛭、马蛭、马蟥、马鳖、红蛭、蚂蟥蛭、黄蜞等别名。所有这些名字,都是水蛭的俗称,我们在养殖或使用药用水蛭时应提倡使用其学名或中文名,以免发生错误。

关于其药用功能,《本经》中谓之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消积聚。医圣张仲景取其祛邪扶正,治疗瘀血等证,显示了其独特疗效。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水蛭主要用来治疗女子月闭、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代中药药典中则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瘀、消肿解毒和堕胎。1986年召开的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上,水蛭被确定为35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之一。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水蛭对治疗肿瘤、肝炎和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疗效,因此,水蛭中药用量急增。

欧洲人利用水蛭始于100多年以前,当时的西方人认为人体失调和发热的症状是由于血液过多而引起的,因此就使用医蛭放血。1884年威尔士国家医学院J.B.海克拉夫特(J.B.Hagcraft)首先发现了医蛭咽部具有的水溶性抗凝血物质。1904年C.雅各比(C.Jacoby)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水蛭素。直至1955年德国的F.马克沃德特(P.Markwardt)首次从医蛭体内分离出较纯的水蛭素。

随着对水蛭素纯化技术的日趋完善,迄今已有10多个国家公布了研究专利,并有数家公司出售不同纯度的天然水蛭素制剂。研究结果表明,水蛭素是最有效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是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低分子量多肽,其中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的含量较高,并含有3个二硫键,在70~C以下可保持活性。水蛭素能有效地抑制凝血酶诱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处理诸如败血性休克和遗传疾病等缺少抗凝血酶Ⅲ的病例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林克尔(/)等在1960年发现医蛭的唾液腺分泌物中还含有一种透明质酸酶。之后,尤基(Yuki)和菲什曼(Fishman)证明,这种酶只降解透明质酸而不降解其他粘多糖,不被肝素抑制,能促进药物的渗透、传递和扩散,又具有抗菌作用,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巴格达萨罗夫(Bagdasarova)在1969年首先发现水蛭在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方面的独特效果,英国人用其治疗心血管病也取得了良好疗效。以色列科学家从医蛭唾液腺中分离出4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而血小板聚集正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美国费城的生化学家还从一种墨西哥水蛭的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119个氨基酸的多肽,取名Antistasin(ATS),它能通过抑制fxa因子的血清酶来阻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并能减少实验动物肿瘤的扩散,十分有利于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将癌细胞击破。

国内外的整形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还利用水蛭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使静脉血管畅通,减少坏死发生,为静脉血形成侧枝循环赢得时间,从而提高了再植或移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的成功率。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北医学院附属二院骨科合作,成功地用饥饿的日本医蛭为5名断指病人治疗术后瘀血。俄罗斯的医生用吸血的医蛭治疗耳鸣和口咽缺损再造手术后的瘀血,均获得成功。

由于水蛭在中医和西医上具有多种医疗效果,而使其身价倍增。欧洲每年饲养100多万条医蛭用于外科手术治疗,现已有多家养殖医蛭的专门公司。从1988年开始,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水蛭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近年来,我国已批准生产的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有十几种,由于其在心血管病、肿瘤、肝病及外伤上的特殊疗效,中药配伍中水蛭的用量越来越大,每年达数百吨,价格也居高不下。1998-1999年我国中草药市场上,水蛭干品的售价在每千克70180元之间。随着第一章概述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干旱缺水的影响,加之人们的乱捕乱捉,药用野生水蛭的数量将越来越少,售价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养殖药用水蛭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人工养殖水蛭,投资少,效益高,每667平方米养殖水面,可收获干品200千克以上,价值一万多元,是农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蚯蚓的经济价值和生活习性


蚯蚓为巨蚓科动物参状环毛蚓、正蚓科背暗异唇蚓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别名地龙、曲蟮等。广地龙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上地龙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蚯蚓原系野生,因其不仅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是轻化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人类食物及家畜、家禽、鱼类的饲料蛋白质新的来源。因而,近年来,蚯蚓的养殖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经济价值

蚯蚓在医学上药用历史悠久,药材名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主治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等症。近来药理和临床报道,地龙有降血压、抗组织胺、抗惊厥和抗菌的作用,并用以治疗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腮腺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另据记载,欧洲在14世纪曾用蚯蚓烤干与面包同食,可使胆结石缩小而排出,并用于治疗黄疽病;又可作助产药,使产妇易于生产;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可治秃发;又可作壮阳药。古代阿拉伯也曾有用蚯蚓治疗痔疮的记载。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参状环毛蚓,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节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

背暗异唇蚓,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白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带在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

(二)生活习性

蚯蚓以生活在土壤上层1520厘米深度以内者居多,越到下层越少,这是因为蚯蚓的食性所决定的。土壤的上层,常有大量落叶、枯草和植物根茎、碎木屑等,有机质丰富,同时又有多种细菌分解这些植物体,这些植物体都是蚯蚓的最好的食物。

蚯蚓喜欢温暖、湿润和安静的环境。一般在1525℃都可以很好地生长和繁殖;在05℃时,蚯蚓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容易冻死,超过40℃,蚯蚓会死亡。自然界中的蚯蚓对温度很敏感,为了避暑或避寒保全生命,它们会根据气温调节在土壤中的深度,蚯蚓要求的相对湿度为60%一80%,在干燥的环境便集抱成团,不吃不动,以减少消耗,并从背孔中喷出体腔液维持体表的湿度。干燥时间过长将造成蚯蚓体内水分大量散失,严重威胁生命。湿度过大,土壤中水分过多,对蚯蚓的呼吸不利。

蚯蚓对光线非常敏感,喜暗怕光怕震动。活动几乎是昼伏夜出,经常在月夜、清晨和黄昏时爬上地面觅食,交尾,呼吸新鲜空气。

蚯蚓在土壤中是纵向栖息的,口朝下,肛门朝上,有规律地把粪便排积在地面。

(三)繁殖

蚯蚓虽属雌雄同体动物,但绝大多数种都需行异体受精,也就是要进行交配。在自然条件下,除了干旱之外一般春初到秋末都可能繁殖,如参状环毛蚓的生殖季节在810月,但有时46月也可见到。

蚯蚓的交配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可以在土内,也可以在地表,交配时两条蚯蚓进行倒抱,即两条蚯蚓头部迎面互相接近,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然后各自从雄生殖孔排出精液,经受精囊孔而进入对方的受精囊中,并且逐孔向前移动,使每个精囊中都能得到精子。交配时间15小时,因种而异。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便自动分开。一般认为,交配时间越长,交流的精液量越多,每次产卵的数量亦多,繁殖率也越高。

蚯蚓在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成熟的卵落入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地逐渐向前运动,当移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内受精。蚯蚓身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茧含有13个胚胎,约23周孵出幼蚓。幼蚓发育成熟约需3850天,蚯蚓的寿命一般为13年。

贻贝的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


贻贝是软体动物门贻贝科动物。在我国沿海有30多种贻贝,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约有10多种。目前已经人工养殖的主要是贻贝(又名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种。贻贝是世界性养殖贝类,它在我国的贝类养殖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对象。

一、贻贝的经济价值

贻贝又名壳菜,我国北方称海红,可鲜食或加工成干制品淡菜。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驰名中外的海产品,雅号东海夫人。据测定,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59.1克、脂肪7.6克、碳水化合物13.4克、钙277毫克、磷864毫克、铁245毫克、维生素马0.46毫克、碘1.2毫克。贻贝除食用外,还可药用,具有滋阴、补肝肾、益精血、调经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眩晕、盗汗、高血压、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等病症。

二、贻贝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贻贝:贝壳楔形,中等大,一般长6080毫米。壳薄而短,前端尖细,后端宽广。壳顶位于壳之最前端,前方具有淡褐色菱形小月团。壳腹缘较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角自壳顶向后背方延伸,约延伸至背缘中部时又形成一钝角向腹缘延伸,故整个背缘为弧形。壳后缘宽而圆。壳表面呈黑褐色,具光泽,有时壳顶及腹缘处呈淡褐色,贝壳内面灰色或淡蓝色,具珍珠光泽。

厚壳贻贝:壳形近似贻贝,壳重而厚。壳面为棕黑色,较粗糙,壳长为壳高的2倍。壳顶部常磨损呈白色,壳内面为紫色。

翡翠贻贝:贝壳大,楔形,较贻贝长,壳质中等厚。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广。壳顶呈啄状,位于壳的最前端,腹缘直或略弯,背缘与腹缘成30。角向后方或抛射状延伸,但至壳后半部时则较直。壳后缘圆,壳表呈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光滑具光泽,内面呈白瓷色,具光泽。

(二)贻贝的生活习性

贻贝喜群栖在潮流急速、盐度稍高、水质澄清的海区。用足丝附着在固形物上,营附着生活。贻贝有缓慢的移动能力,这种现象常见于幼小个体。成体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不移动,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其不利时,会折断足丝移往别处,重新分泌新足丝附着。贻贝对温度适应能力随种而异。紫贻贝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潮间带的种群可忍受lOC的低温;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差,夏季水温达到30C时,可造成大批死亡。紫贻贝生长最适温度是1423C,5C以下或2312以上几乎停止生长/。紫贻贝可以在盐度为18%o一32%o的海水中生存,最适盐度是30%o。对低盐度海水的适应能力较差,低于16~时,会出现不正常现象;低于135oo时,能引起部分死亡;下降到10%o时,3天内就全部死亡。

贻贝是滤食性动物,滤食方法是较被动的,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差。贻贝主要摄取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常见的有:圆筛藻、硅鞭藻、舟形藻、盒形藻、双尾藻、直链藻、角毛藻、菱形藻等。此外还有少量的原生动物、贝类幼体、细菌和有机碎屑等。贻贝的食物组成有地区性和季节性,随着海区浮游生物组成的变化而不同,大小在1030微米的浮游生物都是贻贝的良好饵料。

(三)繁殖

贻贝一般为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从性腺颜色能区别性别。雌贝性腺呈橘红色或橙黄色,雄贝性腺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成熟的性腺分布在内脏团、腹嵴、外套膜上。贻贝的繁殖季节随种类和地区而异。在辽宁,紫贻贝的繁殖期为46月,56月是繁殖盛期,1年繁殖1次;在青岛、烟台,繁殖期从10月至翌年5月,繁殖盛期是45月和1011月,1年繁殖2次。

贻贝为多次成熟多次排卵。雌贝一是产卵量可达2500万粒。紫贻贝繁殖最适水温,春季61812;秋季水温下降到20C时,性腺成熟,1812时开始产卵。精子全长约47微米,分头、尾两部分。

成熟的卵子为圆球形,直径约70微米。在161712的水温条件下,卵受精后经9小时左右,囊胚体细胞逐渐分化成一圆管状的原肠,进人原肠胚期。以后胚体逐渐变为梨形,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一丛纤毛,其中有一或二根鞭毛,胚体背部下隘,胚孔闭合区内陷,形成凹口,进入担轮幼体期。担轮幼体继续发育,胚体两侧覆盖两层透明的半圆形幼虫壳体并在背部绞合,发育成面盘幼体。半个月后幼体壳顶隆起,壳的后缘生长快,贝壳变成前后不对称,逐渐呈扁平状,形成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阶段,附着变态为稚贝。此时幼体壳的边缘长出成体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