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硬仆骨舌鱼

学名 美丽硬仆骨舌鱼
拉丁名 Scleropages formosus
英文名 arrowana
俗名 龙鱼、金龙鱼、红龙鱼、亚洲龙鱼
分类地位 骨舌鱼科巩鱼属
原产地 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形态特征 大型鱼,全长可达80~100cm。外形为长的侧扁形,体长大约为体高的5倍,体高为体厚的2~2.5倍,鳞片大,侧线鳞约30枚。头顶和背部平直,口上位,口裂自眼后缘的下方向上45斜向吻端,眼中大,吻端有须一对。鳞片光泽度高,因颜色的不同而分为红龙、金龙、青龙三个不同亚种。
生活习性 主要猎食活鱼虾、水生昆虫、甚至青蛙、蜈蚣、尤其喜欢蟑螂。对水质要求不高,pH6.5~7.5的自来水适当去氯(曝晒或加大苏打)即可,用软水(煮沸处理)更佳。适宜水温24~28℃。在自然环境下喜昼伏夜出,有时会跃出水面吞食飞虫。有领地意识,在狭小的鱼缸中会激烈打斗。口孵方式繁殖,每次产卵20~40枚,雄鱼承担孵化任务。每年可繁殖2~3次。
主要养殖技术 一个鱼缸一般只放养一尾亚洲龙鱼,另外可搭配养殖飞凤、泰国虎、九间菠萝、皇冠三间、帝王三间、泰国鲫等比较大型的热带鱼。日常投喂活鱼、活虾、冰冻虾、昆虫,鱼缸配备适当的过滤系统,保持水质稳定而清新。

相关推荐

舌鰕虎鱼


[学名]: Glossogobius giuris
[资源名称]: 舌鰕虎鱼 
[形态特征]:
  背鳍VlI-9;臀鳍1-8;胸鳍17;腹鳍Ⅰ-5;纵列鳞30;横列鳞9~10。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略侧扁,体长为体高5.5~6.2倍,为头长3.15~3.5倍。头较尖,平扁,头长为吻长3.1~3.3倍,为眼径6.1~6.9倍。吻尖突,大于眼径,吻长为眼径2~2.4倍。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牛部;眼间隔狭而稍凹,约为眼径1/3~1/2,眼上缘及后缘具一半环形纵行突起。鼻孔2个,甚小,前鼻孔具一小管;后鼻孔圆形。口端位,斜裂,下颌突出,上领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白色。上下颌牙多行,细尖,内行牙稍扩大;下颌外行常有数牙扩大;犁骨、腭骨均无牙。舌前端游离,分叉。颊部约具2纵行粘液沟。鳃孔大,侧位,峡部狭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栉鳞。头部除鳃盖上方部分及眼后项部被鳞外,余均无鳞。胸部及腹部被圆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短小,具6鳍棘,平放时鳍端几达第二背鳍;第二背鳍基底较长,与臀鳍同形,具1鳍棘,9鳍条。臀鳍起点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具1鳍棘,8鳍条。胸鳍尖形,约等于吻后头长。左右腹鳍愈合,吸盘状,较胸鳍略短。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灰黑色。肝大,单叶,占体腔的大部,位于体腔前半部的腹面。肠胃区分不明显。肠粗短,直管状。无幽门盲囊。无鳔。 体灰褐色,背部深暗,隐具5~6个褐色横斑。体侧中部具4~5个较大暗斑。眼后及背鳍前方无黑斑。第一背鳍灰褐色,后端具一黑色圆斑。背鳍、胸鳍、尾鳍及臀鳍均具暗色斑纹,腹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福建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锡兰,缅甸,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太平洋南部各岛屿,中国南海、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也进入淡水。食小鱼虾、甲壳动物等。在同类中体型较大。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各河口。

黑柔骨鱼


中文名称黑柔骨鱼

拉丁名称Malacosteus niger Ayres

英文名称loose 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柔骨鱼科

拉丁科名Malacosteidae

中文属名软颌鱼属

拉丁属名Malacost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各大洋的深海中,我国产于东海大陆坡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部甚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美丽小条鳅


中文名称 美丽小条鳅
拉丁名称 Micronemacheilus pulcher(Nichols et Pope)
英文名称 splendid loach
地方名称 竹叶鱼、花鳅、锦鳅(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小条鳅属
拉丁属名 Micronemacheilus Rendahl,194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10~12;臀鳍Ⅱ~5;腹鳍Ⅰ~7;胸鳍Ⅰ~11~12。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1~12。脊椎骨4十29~31。
体长为体高的4.0~4.8(4.3)倍,为头长的4.2~4.7(4.5)倍,为尾柄长的7.2一7.5(7.3)倍,为尾柄高的7.2~7.5(7.3)倍。头长为吻长的2.0~2.3(2.1)倍,为眼径的4.7一5.7(5.2)倍,为眼间距的3.0~3.6(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2(1.1)倍。

体短而侧扁,尾短而高。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大,侧上位。口下位,上下唇具有发达的乳突。前后鼻孔不分开。须较长,3对,其中吻须2对,呈一行排列,口角须1对,其长约为眼径的2倍,末端达眼后缘。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9一51%。腹鳍起点约位于背鳍第3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尾鳍内凹。

侧线完全。体被明显的细鳞,成复瓦状排列;颊部无鳞。鳔前室为骨囊所包,其侧室的后方为一层薄膜覆盖,留有一明显后孔。

体例及体背为青灰色,腹部浅黄色。体侧沿侧线有一虫纹状的褐色纵带,有时断为斑块。尾鳍基正中有一明显的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

双斑舌鰕虎鱼


[学名]: Glossogobius biocellatus
[资源名称]: 双斑舌鰕虎鱼
[外文名]:
[别名]: 甘仔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腹缘稍平直;尾柄细长,大于提高。头颇长,平扁。吻圆钝,颇长,前端抵窄,尖形。口大,前位,斜裂。舌前端游离,分叉。体背中大栉磷,头部在眼后方被磷,,鳃盖上部亦被小磷,余均裸露。背鳍两个,分离。液浸标本体灰褐色,头部及腹面具明显淡色及黑色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印度洋北部延岸至太平洋部诸岛。中国见于南海。  
[生活习性]:
近岸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滩涂,河口咸淡水处,夜间于江河下游淡水中,摄食虾类和幼鱼。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scleroptera(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外文名]:
[别名]: 硬刺条鳅
 
[形态特征]:
  背鳍4,7;臀鳍3,5;胸鳍1,11;腹鳍1,8。鳃耙11~18,脊椎骨数42~45。体长为背吻距的1.9~2.2倍,为体高的4.8~8.0倍,为尾柄长的4.1~6.6倍,为头长的4.3~5.4倍。头长为头高的1.5~2.0倍,为头宽的1.5~1.8倍,为眼径的4.1~8.0倍,为吻长的1.9~2.6倍,为口宽的3.6~7.1倍,为背刺长的0.8~1.2倍,为外吻须的3.2~9.0倍,为颌须的2.8~6.6倍。口宽为口长的1.0~2.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3倍。体延长,后躯稍侧扁。眼侧上位。须3对。口下位,深弧形。唇肉质,多皱褶。下颌正常。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粗而硬,鳍高位基部长的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根分支鳍条相对,其末端达肛门。尾鳍微凹。鳔前室抱于骨质囊中,后室为一前具细管发达的游离膜质鳔。胃U字形,肠绕折简单,且在胃的连接处具一盲突。背部和体侧上部具很多黑褐色细斑纹,腹部灰白色,除臀鳍外,各鳍均具小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底栖藻类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22mm,重量为150g左右。

硬头骨鲻


中文名称硬头骨鲻

拉丁名称Osteomugil strongylocephalus (Richardson)

异名鲻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骨鲻属

拉丁属名Osteomugil Luther,19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Ⅰ-8。臀鳍条Ⅲ-9。纵列鳞35。鳃耙73。幽门盲囊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3.9倍,为尾柄长的6.3倍,为尾柄高的9.4倍。头长为吻长的3.5倍,为眼径的3.8倍,为眼间距的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倍。

体延长,侧扁。吻宽短。眼较大,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发达。鼻孔两个,位于眼的前上方。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无棘及锯齿。体被弱栉鳞,鳞大,头顶及鳃盖颊部均被圆鳞。腹膜褐色。鳔一室,较大。肠长为体长的1.8倍。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第四鳍棘短小,约为第二鳍棘的1/2。第二背鳍位于臀鳍稍后上方,后缘凹入。臀鳍,第三鳍棘最长,鳍的后缘凹入。胸鳍高位,较宽大。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各有一长三角形鳞瓣。

体青灰色,腹部白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河口鱼类,春夏季入江索饵。海(洋)生。

美丽沙鳅


中文名称 美丽沙鳅
拉丁名称 Botia pulchra Wu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沙鳅属
拉丁属名 Boti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4~6.0(平均5.2)倍,为头长的3.3~3.8(3.5)倍,为尾柄长的7.0一7.8(7.4)倍,为尾柄高的7.4~8.0(7.7)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2.2)倍,为眼径的9.6~11.9(10.2)倍,为眼间距的5.1~6.7(6.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O.9~1.0倍。
体长而侧扁。尾柄长约等于尾柄高。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中部;眼间距约等于眼径的2倍。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颅顶囱门缺如。口下位,马蹄形。颏下有1对纽状突起。须短,3对,其中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1对,末端不达到眼前缘。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6~58%。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不达或近达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73~83%。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无鳞。鳔相当特化,前空部分为骨囊所包,后室缩小,其长约为前室之半。脊椎骨4十29~31。

体背部紫黑色,腹部棕黄色,体上具7~17条不规则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棕黄色横条纹,其宽度约为紫黑色带纹的1/3,有些条纹延伸至腹部与另一侧的条纹相连。自鳃孔上角经过眼上缘至吻端各具1条棕黑色条纹。头背中央每侧也各具1条棕黄色纵条纹或缺如。头侧面具蠕虫形棕黄色斑纹。背鳍、臀鳍的基部及鳍间各具1条紫黑色带纹。尾鳍具2~3条不规则斜行带纹;偶鳍鳍间具不甚明显的黑色带纹。

生活习性 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2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