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纹棘茄鱼

[学名]: Halieutaea fumosa
[资源名称]: 烟纹棘茄鱼
[外文名]: Smoky batfish
[别名]: 细纹棘茄鱼
 
[形态特征]:
 
体长为头长1.6~1.7倍,为头宽1.3~1.5倍,为尾长3.3~3.5倍。头长为吻长7.6~8.7倍,为眼径6.8~8.5倍。 体甚平扁,躯干部很短小,尾尖短。头宽扁,圆盘状。吻不突出,较短,小于眼径,前缘中部内凹,形成吻凹窝,吻触手位于凹窝内。眼中大,位于头盘背部。眼间隔,微凹,较宽。鼻孔每侧2个,互相接近,均位于吻侧下部眼的前方,前鼻孔具短管,后鼻孔较大,圆形;口中大,前位,平横,弧形。上颌突出,下颌微短,其下缘及口角具许多小强棘,每一强棘上具2~3小棘。两颌牙细小,尖锐,排列成绒毛状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咽部具牙,下咽部牙丛呈椭圆形,位于第五对鳃弓下鳃骨的上方。唇发达。鳃孔为一小圆孔,位于胸鳍基部内侧的背方。鳃2+1/2个。鳃耙呈小突起。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在头盘腹面后端中线上。 体无鳞,背面具颗粒状棘,棘间皮肤光滑裸露。眶上棘及吻上棘不甚发达。吻凹窝四周具强棘。头盘周缘上具一行粗短硬棘,基部相连形成锐缘,顶端具2~4个小刺。尾部侧方亦具一行稍大于背上的强棘,向后方弯曲,顶端个别亦具2小刺。腹面皮肤光滑裸露。无侧线。 第一背鳍仅具一棘,形成短棘状吻触手,位于吻凹窝中,吻触手端部具3叶。第二背鳍位于尾部,鳍基较短,起点在肛门后上方。臀鳍较大,位于尾部,起点与第二背鳍基底后端相对。胸鳍位于头盘后方,柄状,鳍条较长。腹鳍喉位,强大,位于头盘腹面中部。尾鳍后缘截形。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底层鱼类,已知栖息深度在30-220公尺左右。平常潜伏于砂泥底质底部,用发达的胸鳍及腹鳍匍匐爬行于海底。常摆动吻触手诱食小生物。

相关阅读

尾纹九棘鲈


中文名称尾纹九棘鲈

拉丁名称Cephalopholis urode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Rock-co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九棘鲈属

拉丁属名Cephalophol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的浅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红色,前半部色淡,后半部深暗。尾鳍具2条斜向后方的浅色条纹。臀鳍具3鳍棘9鳍条。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热带岩礁及珊瑚丛中,体长95-180毫米。海(水)生。

缰纹多棘鳞鲀


中文名称缰纹多棘鳞鲀
拉丁名称Sufflamen fraenatus (Latreill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鳎亚目

拉丁亚目名Soleoidei

中文科名鳎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多棘鳞鲀属

拉丁属名Sufflame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尾柄短而高。上下颌齿有1-2行,上颌前端齿尖长,头体全部被鳞,鳞上有许多突起,尾部的瘤状突起或小棘向前延伸超过第二背鳍的后半部,鳃孔后方附近数鳞为大骨板状,尾鳍截形或稍凹。下唇后方具1黄色弧形横纹,口角后立具1黄色纵纹延伸到鳃孔下方附近,尾鳍黑褐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水鱼类。

线纹拟棘鲷


中文名称线纹拟棘鲷

拉丁名称Centroberyx line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wallowta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Berycidae

中文属名拟棘鲷属

拉丁属名Centrobery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大,具粘液腔,外被薄膜,眼大,侧位,口裂大,斜裂,上颌骨宽,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具细绒毛状齿,鳃孔特别宽大。侧线鳞39-51,背鳍鳍棘与鳍条连续,无缺刻,有6-7鳍棘,13-15鳍条,臀鳍IV12-17,中长,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I-7,腹中部鳞呈V形,形成腹棱,尾鳍叉形,脊椎骨24-25。生活时体鲜红色,各鳍淡红色,鳞具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甲棘鱼


中文名称 甲棘鱼
拉丁名称 Indostomus paradoxus prashad et mukerj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刺鱼目
拉丁目名 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 甲刺鱼科
拉丁科名 Indostomidae
中文属名 甲棘鱼属
拉丁属名 Indosto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尾柄细长,头较小,吻部延长似管状,眼小,体被骨甲。口小,上颌不能伸缩,鳃盖骨后缘有6枚棘刺,无肋骨,鳃或多或少呈簇状丛,无后匙骨和后翼骨。背鳍前方有5~6游离的棘,6鳍条,臀鳍无棘,有6鳍条,位置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位于体之中部,胸鳍23,腹鳍4,亚胸位,无鳍棘,尾鳍圆形,头每侧1个鼻孔,鳃盖条5,脊椎骨21,鳔存在,无鳔管。

背棘鱼


中文名称 背棘鱼
拉丁名称 Notacanthus abbotti
英文名称 bigsnout spiny e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 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 背棘鱼科
拉丁科名 Notacanthidae
中文属名 背棘鱼属
拉丁属名 Not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侧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头中大,侧扁。吻端圆,显著突出。眼圆形。口小,下位,横裂,每侧口角处具一尖棘,多少隐于唇褶中。上颌仅由前颌骨组成,齿细小,排列紧密;上颌齿一行,扁薄;下颌和腭骨齿1~2行。舌中大,游离。鳞孔宽大,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背鳍由一行游离短棘(6~40棘)和不明显鳍条组成,或无鳍条。臀鳍基底长,前部为游离棘,后部为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基部肉质。腹鳍腹位,常有皮膜相连。尾鳍不明显。
一般特征与科同。背鳍棘6~15。全长335.2~335.8mm,在东海深海水深780~979M处捕获。

另据《台湾鱼类资料库》记载:

体延长,如鳗形,偏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吻端圆,显著突出。口小,下位;齿细小。体被小圆鳞。背鳍仅具分离之硬棘,共XII-XIII;臀鳍基底长,前部为分离棘,共XVII-XXII,后部软条与尾鳍相连;腹鳍小,具鳍条III-IV+6。体一致为白色而略带暗色素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4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