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鲫鱼体侧扁,厚而高,体色青灰或灰黑背部颜色较深。口端位,弧形,无须,眼大。背鳍条3.15-19;臀鳍条35;侧线鳞27-30咽齿仅一行4/4.个体较鲤小,常见的多为100-250 g,大的可达1kg以上。

二、生活习性

鲫为底层鱼类,生命力特别强,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耐寒和耐低氧,能在其它鱼类不能越冬的浅塘、浅滩生存。为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幼小个体摄食轮虫与小型枝角类,成鱼则摄食植物碎屑、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常群集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幼鱼更喜集群嬉游,很少至深水区越冬。生长较慢,野生鲫1冬龄仅长 5 cm, 2冬龄长10-15 cm,3冬龄可达18 cm以上,体重可达 200-250g。

相关知识

虹鳟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虹鳟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背鳍有一脂鳍。吻圆钝,头较小,口较大,领齿发达。鳞细小。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或棕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沿身体侧线有一条鲜艳似彩虹的色带,在产卵期尤为明显,故得名虹鳟。

二、生活习性
1.栖息

虹鳟是冷水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并有沙砾底的河川上游、支流或溪流之中。生活极限水温 0-30度,适宜生活温度12-18度,生长最适温度16-18度,低于 7度或高于20度,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度停止摄食,逐渐死亡,27-30度时短时间内死亡。

虹鳟喜逆流和高氧,适宜水流速度为2-30 cm/s,溶氧含量在7-12mg/l,虹鳟生长速度最快,低于3mg/L会大量死亡.虹鳟最适pH值为6.5-6.8,适应盐度范围稚鱼5-8,当年鱼12- 14,一龄鱼20^25,成鱼35。水体混浊度大会使水中悬浮物粘附在鳃上,导致虹鳟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受阻,对鱼苗特别有害,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生长

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饲料等有密切关系,在水温14度,通常1年可长到100-200g, 2年400一1000g, 3年1000- 1200g;在水温9度,1年长至40-50g,2年200-300g,3年 800--1000g虹缚寿命一般为8-11年,体重很少超过9kg.

3.食性

虹鳟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天然饵料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小鱼、小虾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子和种子。周年摄食,每天清晨或黄昏食欲最旺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很好地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繁殖

虹鳟雄鱼2-4龄、雌鱼3--5龄性腺发育成熟,体长变化在 15-40 cm。繁殖季节为冬季和春季,产卵水温在4-13度最适为 8-12度。产卵场在有石砾底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坑产卵,雄鱼起保护作用。雌鱼怀卵量一般为1000-13000粒。亲鱼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与亲鱼年龄无关。卵径的大小直接决定孵化出仔鱼的大小,一般卵径3. 5 mm,孵化出仔鱼全长12 mm,卵径 7 mm,孵化出仔鱼20mm,

产卵期因地域、温度而异。我国北京、山西的雌鱼产卵期为12 至翌年1月份,黑龙江为1-3月份。卵沉性,直径4-7mm,呈淡黄色、橙黄色、橘红色或红色。受精卵孵化时间较长,随水温而变化,20-80天。橘红色卵受精后孵化率最高,浅黄色卵受精孵化率最低。

团头鲂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团头鲂体高而侧扁,体长约为体高的2. 3倍,整体轮廓呈菱形鱼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淡灰色,腹部银白色。头短而小,口端位阔、上下额等长,具角质。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腹棱短,仅从腹鳍基部至肛,尾柄长、于尾柄高。背鳍条3.2臀鳍条337- 42侧线鳞50-56鳃耙12-14,咽齿3行,齿式245/5.4. 2。个体较鲤鱼小,常见的在400-600。

生活习性

团头鲂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为草食性鱼类,每年4月份水温上升至16C即开始吃食,直至11月份,水温下降至14度以下逐渐停食。幼鱼主要吞食浮游动物,成鱼则以摄食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为主;其次为值草、聚草及植物碎屑等;亦喜食人工投喂的嫩草和商品饵料。此鱼一般均在湖泊中繁育生长,很少游入江河,冬季喜群集于湖泊的深水区越冬。生长速度较快,据推算:在湖泊中,1龄鱼体长16 cm, 2龄鱼为30 cm,3龄鱼可达38 cm,4龄鱼为42 cm,体重超过1.5 kg,已见到的最大个体重达5kg 。

革胡子鲶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

革胡子鲶体型呈圆筒状。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体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及体侧呈黑褐色或灰黄色,有黑色的斑点和灰白色的云状斑纹。头部大而扁平,口稍下位,吻部较宽,其周围有触须4对,其中以口角须1对最长最粗。眼较小,鳃孔大,鳍长至尾鳍基部,尾鳍扇形、短圆。背、尾、臀鳍边缘略呈红色。

二、生活习性

革胡子鲶生活于水域底层,只有缺氧、摄食及进行繁殖活动时才到水域中上层。对环境应变能力较强,耐高温,水温达35 度时仍能正常生长,对低温耐受能力较差,水温降至9C时,仍能生存,但出现异常,低于9度便出现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度。耐低氧,可低至0. 128 mg/L,当水中溶氧不足时,会游至水面吞咽空气,用鳃腔上1对辅助呼吸器官呼吸。其种内竟争激烈,抢食凶猛,极易导致大吃小、强食弱的相互残杀现象.

淡水白鲳的形态特征和态习性


一、形态特征

淡水白鱼昌体侧扁,椭圆形,背部较厚,腹部窄扁而圆,自胸鳍基部至肛、丁有略呈锯状的腹棱鳞,体被小型圆鳞。口端位,吻部钝圆。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当。眼肿大,位于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26-28;胸鳍16-18,腹鳍8. 背部尾柄基点处有一小脂鳍。胸鳍侧位且低;背、臀鳍较长;腹鳍位于背鳍正下方。上领齿2行,下领齿亦两行。体色为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黑色,体表两侧纵列浅蓝色斑纹,侧线自胸鳍上方急下弯直达尾鳍基部。侧线一上部鳞片银灰色,侧线下方到肛门处鳞片淡金黄色,尾柄两侧鳞银白,口下领呈淡黄色。

二、生态习性

淡水白鳍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耐低温能力较差,其临界温度为10度。水温范围为12-35度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1-32度,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 28度。度全部死亡。水温11度0.5h出现休克,水温慢慢回升到 12C以上活动恢复正常。对氧的需求量比一般鲤科鱼类及罗非鱼为低,对低氧的忍受能力较强。在溶解氧为0.5mg./l的水中能存活数小时,利用其下唇产生的可逆伸展帮助呼吸;溶解氧在4- 6 mg/L的水体中,淡水白鲍生长最佳。pH值5.6-7.4还具有耐低盐度的优点,在盐度为5-10的环境中能正常生长,且能提高淡水白鲳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黄鳝养殖之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繁殖习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Monopteras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主等。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属鱼纲、辐鳍亚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体近似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尾短尖。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最大体长可达1750px,体重可达1.5kg。

(二)生活习性

黄鳝营底栖性生活,除一般鱼类的生活习性外还有以下特点:(1)洞穴生活,天然水域的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石砾间隙和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用头在水体泥质底层或埂边钻洞;(2)喜暗避光,昼伏夜出,眼退化视觉不发达,嗅觉和皮肤触觉灵敏;(3)喜温暖,水温高则藏于洞穴,水温低则钻入泥中越冬不摄食,水温高于10℃以上开始觅食生长;(4)耐低氧,黄鳝鳃退化,呼吸水中溶氧能力低,但其口咽腔有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也能营水中呼吸。

(三)食性与生长

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活饵、贪食、耐饥。天然水域中,种苗时期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浮游植物(如黄藻、裸藻、硅藻等),幼期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体(如摇蚊幼虫、丝蚯蚓等),成体主要捕食各种小鱼小虾、蚯蚓、幼蛙、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对蚯蚓尤其喜爱并高度敏感,也可摄食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如浮萍等。

(四)繁殖习性

黄鳝雌雄异体,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结束后出现性逆转,卵巢退化并逐渐发育成精巢变成终身雄性。繁殖季节一般为5-8月。黄鳝的怀卵量一般在300-800粒,繁殖在繁殖洞中进行,雌鳝会吐沫筑巢并将卵产在上面,之后雄鳝在卵上排精完成受精并会一直守护直到子鳝出膜及卵黄囊消失自由游动。黄鳝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21-28℃,完成孵化根据水温需5-11d。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的形态特征

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

体节的敷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

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人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a和b、c和d-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

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l对。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

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孔。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孔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间淘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鳗鲡的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鳗鲡身体细长,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腹部较浅,近白色,其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下体色变深。

眼很小,吻短,口大,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领具细齿,口裂较平直,后延至眼后缘的下方。眼的前上缘有前后2对鼻孔,头部两侧有鳃,鳃孔小,位于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呈席纹状排列,埋于皮肤内,侧线完全较平直,对声音和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有胸鳍,短圆、透明,形似耳;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尾部较长。

2.内部构造

鳗鲡内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肾、胆等。

(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口腔由上下领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胃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为盲囊状,与肠呈Y状。肠短,为体长的0. 7倍,不能明显分前肠、中肠、后肠。

(2)肝脏长方形,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肝呈淡黄红色,分左右2叶,左大右小。

(3)胆囊大部分埋在肝内,呈椭圆形,深绿或淡绿色,内贮由肝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囊管流入胆囊。

(4)肾脏分3部分,头肾在咽喉上部,分成2小叶,具免疫功能;中肾在腹腔,紧贴背脊下面,呈暗红色带状;后肾位于肛门和尾部间,剖开后才能看到一卵形器官,是鳗鲡的排泄器官。

(5)鳔鳔小壁厚,为一室,紧贴中肾,有一细管与肠相通,缥内气体通过鳔管出入。

(6)心脏在肝脏前方,位于2胸鳍相当的胸腔内。

(7)脾脏紫红色,位于胃肠交又处,埋于肝脏内侧,呈短棒状。

土元的形态特征


土元雌雄异体。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不同种类的土元的形态有差异、下面我们仅以两种常见的土元种类为例加以介绍:

1.中华地鳖

中华地鳖分布比较普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形态特征如下:

(1)卵

土元的卵包在一个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卵鞘饱满,棕褐色,状似豆荚,表面有数条稍弯曲的纵沟,边缘呈锯齿状。卵鞘长lena左右,宽0.5em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粒,数量6~30个不等。

(2)若虫

刚孵化出的若虫呈乳白色,体形似芝麻。随龄期的增加,体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体形变为椭圆形。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分,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中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着生翅芽,形成45。角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角的弧形曲线(图20)。

(3)成虫

雌成虫无翅,体形扁平,呈椭圆状,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3.5咖,体宽2~2.5cm。虫体边缘较薄,背面棕褐色,稍有光泽,腹面为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有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有复眼和单眼,复眼大,位于触角外侧,呈肾形,两复眼之间的上方有2个单眼。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中间有花纹,中后胸的背板较窄。腹部9节,呈覆瓦状排列,其中第8~9节向内收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扁平,近似长方形,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足部胫节有细毛,多刺,基节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内,跗节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腹部末端有1对较小的尾须(图21左)。

雄虫体色较浅,为淡褐色,身体小于雌虫,体长2.5~3cm,宽1~1.5cm。腹部有两对翅膀,较发达。前翅革质,脉纹清晰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平时折叠于前翅下。前胸后缘呈波状,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下方有腹刺1对(图2l右)。

2.冀地鳖

冀地鳖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以华北、东北为多。其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卵

卵包在卵鞘中,卵鞘外形与中华地鳖的卵鞘相似。

(2)若虫

初孵化出的若虫体色乳白,经过生长发育,形似雌成虫,但虫体略小于雌成虫。若虫雌雄的鉴别方法与中华地鳖基本相同。

(3)成虫

雌虫无翅,体形较大,体长3~4cm,宽1.7~2.8cm。身体椭圆,背部隆起不高,全身黑褐色,密布小颗粒突起。头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取食时才伸出。口器属咀嚼式,向下方伸出。触角细而短。前胸的前缘、侧缘、中后胸背板两侧和腹部各节背板的边缘部位有黄褐色或橘红色斑。腹部共9节,各节背板内侧有圆形小黑点,称为气门洼。第8~9节缩于第7节内。肛上板后缘稍突出,切口明显(图22)。

雄虫有翅,体长2.7~3.5cm,宽1.52cm。身体黑褐色,披有细微纤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花刀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