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蝎子死亡的常见原因

1.交配后的雄蝎约有1%死亡。这是留强汰弱自然规律,养殖户不必担心。

2.高温死亡。气温达41℃以上,对生长不利,43℃很快死亡。如达40℃时,立即开窗通气,洒水降温等措施,如室外饲养,蝎池要遮阳洒水,即可避免高温致死现象。

3.互相残杀死亡。当饲养期缺食物、缺水、干燥、密度过大时,会产生互相残杀现象。应注意投足食料,保持适当水分,气候干燥时注意喷水,增加空气湿度,密度过大时分群饲养,就可以避免互相残杀现象的发生。

4.强烈气胨刺激死亡。蝎子惧怕强烈的气味刺激,如油漆、汽油、沥青、农药,化肥、生石灰及化学药品等。应避免有强烈气味的物品接近蝎室(池)附近。

5.母蛔残食仔蛔死亡。其原因:一是生下来爬不上母蝎背的弱仔蝎/,会被母蝎吃掉;二是产后饥饿的母蝎有时会吃仔蝎。只要投足料,并在仔蝎下母背后,及时捉走母蝎,即可防止。

6.雌蝎交配过多会病倒死亡。这种现象是个别的,不是传染病,可不必介意。

7.敌害死亡。蝎有很多敌害,如:鼠、蚊、蛇、鸡等,注童预防即可。

8.发病死亡。环境恶劣或管理不好,蝎子会发病死亡。蝎子的病害有真苗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种。发病原因多属管理不当引起。只要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一般可预防病害发生。

9.冬眠后春寒死亡。此种现象多勾弱蝎,主要是冬眠前贮存营养不足,或是雄蝎交配后体力未恢复就进冬眠者。冬眠前投足饲料,春寒时加强管理就可避免。

相关知识

常见的死亡原因及解决方法


幼蝎死亡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1)饥饿死亡:

死亡原因:幼蝎刚产下来时,爬在母背上十几天不进食,靠从母体内带来的卵黄生存?在蜕皮时需耗费一部分体力,待从母背上下来时,卵黄营养已消耗殆尽,体质较弱。此时就要及时喂小黄粉虫或小土元。若是养殖户不能提供小虫,直接喂大黄粉虫,幼蝎无法捕食,就会活活饿死,表现是干瘪僵直。

解决方法:幼蝎产下后就要购买足量的小黄粉虫或小土元,作为幼蝎备用饲料。也可提供一些碎肉末及AD钙奶等。

(2)低温冻死:

死亡原因:低温是指低于28度以下的温度。一些初养户缺乏经验,对蝎子这一变温动物缺乏认识,认为在蝎房内只要人觉得舒适就行。岂不知幼蝎一生下来就需要超过28℃以上的高温环境才能正常存活,若低于此温度就会被冻死。表现是四肢缩成一团。

解决方法:保持养蝎房里的较高温度,保持在3235℃为宜。

(3)缺氧窒息:

死亡原因:因蝎房过于阴暗,加上通风透气条件太差,温度偏低,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死蝎肢体松软,体色不变。

解决方法:打开门窗,加大通风透气量;在蝎房内种植些花草,利用植物吐氧吸碳特性,解决蝎了吐碳吸氧问题。

(4)干湿度不均匀:

死亡原因:常发生在一些沿用传统落后方法的养殖户,他们看到死亡的蝎子身体干瘪,便认为是湿度太小造成的。于是又矫枉过正加大湿度,并向蝎池大量喷水,又造成湿度过大幼蝎死亡更多,表现为全身软瘫发红。

解决方法:停止喷水,保持蝎窝干燥;修建干湿度不同的蝎池,让蝎子自由挑选适宜的栖息场所方为上策。

冬季养殖河蟹常见的三个死亡原因



冬季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冬季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具体的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二、感冒死亡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达1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三、消化不良死亡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
1.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2.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
3.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
4.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注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河蟹,吃死蟹都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是因为蟹本身营养丰富,死后易腐烂,而且河蟹体内含有一种叫组氧酸的物质,垂死或已死时,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为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毒素越来越多,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因此,千万不要吃死蟹。

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新生仔猪成活率高低是决定猪场生产力水平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为新生仔猪在哺乳期时,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挤压、饥饿、寒冷、疾病等因素影响,常常出现死亡现象,这样就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这就要求饲养人员加强管理,分析死亡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虽然仔猪死亡的原因很多,但生产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压死
1、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易发生压死现象,主要原因为:
1)、有的母猪,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肥胖,母性不强,性情急燥,初产母猪由于护仔经验差等。总之,母猪母性越差越容易死压仔猪。
2)、仔猪初生后先天不足或患病虚弱无力,或因天冷活力不强,行动不快,即使母猪较为敏感,因仔猪叫声低哑,不足引起母猪惊觉,常被压死,或仔猪因乳头固定不好,而发生争夺,引起母猪急剧变换位置,也易踩死,踩伤仔猪。
3)、由于抽打或急赶母猪,引起母猪受惊;褥草过长,仔猪钻入草堆,致猪母猪不易识别或仔猪不易逃脱;母猪舍过小,仔猪无回旋和逃避余地,均易造成仔猪被压死。
2、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加强仔猪的看护,母猪压死仔猪多发生在吃食和排便后回圈躺卧时发生,因此,在母猪躺下之前不能离人,若听到仔猪发生尖叫声,应迅速救护。
2)、设护仔架,在猪床靠墙的两面,用8~10cm粗圆木或钢筋,距离墙壁和地面20~30cm处安装护仔架,可以防止母猪在靠墙睡卧时压死仔猪。
3)、设仔猪猪箱,将初生仔猪在垫有柔软干草的仔猪箱或箩筐内,吃奶时放出来,在5日龄内每隔1~2h喂奶一次。设产仔箱尽管费工费时,但能有效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冻死
仔猪生后皮簿毛稀,体脂极少,体温调节能力弱,天冷易发生冻死现象,因此,为仔猪创造温暖的环境是防冻的有效措施。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生后1~3日龄30~32℃,4~7日龄为28~30℃,8~30日龄25~28℃,30~60日龄22~25℃,2~3月19~22℃。保温措施是单独为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以提高仔猪周围局部环境温度。
1、厚垫草
在没有其它取暖设施,或者有取暖设施又欲加强取暖效果时,应垫厚草于地面上或仔猪箱内,这种取暖方式适合于小型猪场和农家。但垫草厚度要适宜,同时训练母仔猪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垫草干燥而不必经常更换。
2、红外线灯
将红外线灯吊在垫有垫草的仔猪箱内或护仔栏内,一般用150~250W红外线灯泡,通过调节距地面高度来控制温度。此法简单易行,既可使母仔分别得到适宜温度,又可防止仔猪补被压,但使用红外线灯时,一定要注意灯泡高度,过低容易烤坏仔猪或母猪的皮,也易发生火灾。
3、火炕
北方地区多采取此法,火炕建在仔猪保温间一侧,每两两相邻的猪床合建一个火炕,火炕以中间隔墙为火道,在两侧地下合挖一条深25cm的烟道,上面铺砖,砖上敷以4cm厚的草泥。
当然,保暖方法很多,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创造适合仔猪生长的适宜环境。

疾病
由于卫生、防疫、消毒、饲养等措施不力引起发病,加之观察不细,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更重要的由于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机制和免疫力的先天不足,构成了仔猪死亡成败的关键,仔猪阶段多发生贫血、肠炎、僵猪、地方性白肌病等。
1、贫血
初生不久的仔猪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贫血不仅直接或间接引起仔猪死亡,而且致使仔猪生长率降低,形成同类相残的恶癖,因此要求仔猪在生后2~3d必须补铁。当然,作为铁源利用的化合物很多,例如硫酸亚铁、硫酸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硫酸亚铁氨、葡萄糖酸亚铁等。
2、僵猪
仔猪在哺乳和断奶期间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先天不足,仔猪皮肤失去光泽,被毛憔悴,食欲大,头大身小,发育受阻,生长停滞而毫无活力,甚至引起死亡,产生僵猪的原因很多,可分为胎僵、奶僵、病僵和食僵等,加强母猪妊娠期饲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防止近亲交配,造成仔猪生活力低;加强哺乳母猪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泌乳量,固定奶头时,将体小弱仔固定母猪前部乳头上,及时将无乳或缺乳仔猪过寄,并保证吃到充足初乳,及时防病治病,驱虫,特殊护理小仔猪,饲喂优质蛋白质饲料,增喂优质青饲料,以补充营养。总之,僵猪必须给予特殊护理,否则会由于对疾病抵抗力低而死亡,即使不死亡,也会光吃不长,浪费饲料。
3、下痢
引起仔猪下痢原因有多方面,但无论黄痢、白痢,还是红痢,不能单纯依赖于打针和灌药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
1)、产仔前必须彻底消毒产房,整个哺乳期要保持产房干燥、温暖、空气新鲜。
2)、母猪的饲料应全价,特别是宜多喂青饲料,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饲料相对保持稳定,饲料骤变往往引起母猪乳汁改变而引起仔猪下痢。
3)、按营养标准为仔猪配制全价饲料,一定要添加复合维生素添加剂和生长促进剂。
4、地方性白肌病
地方性白肌病的发生,主要起源于饲料中硒含量缺乏和不足,而饲料中硒含量的缺乏和不足又与土壤中可利用的硒水平有关。预防和避免此病发生可通过饲料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或仔猪初生后注射0.1%亚硒酸钠生理盐水。综合上述各种仔猪病症,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保持猪舍地面干燥、清洁,勤换垫料,饮水器、食槽每天用石灰水浸泡消毒(至少每三天消毒一次)。
2)、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3)、及早发现病情,及时诊断治疗。
4)、给仔猪提早补饲,能训练仔猪消化器官机能,促进胃肠发育,同时仔猪学会吃料就不再乱啃东西,减少疾病发生。

饿死
母猪缺奶表现在产后奶量不足或无奶,仔猪不安乱叫,追随母猪要吃奶,整窝仔猪普遍消瘦,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主要因为母猪初配过早,乳腺发育不健全,或者母猪孕期营养不足,致使母猪体质消瘦而缺奶,或者母猪产仔前后患了胃肠炎,消化不良,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①适时配种。
②根据母猪孕期营养需要配制饲料,增加青绿饲料,满足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并防止母猪过肥。
③加强产仔前后母猪饲养管理,保证母猪产仔前后体质的健康。
提高仔猪成活率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问题,并且因时、因地、因品种、生长发育阶段、猪场的设备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等的不同而对仔猪成活率存在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各环节对机体所起作用和性质来看,关键是内因,即有关杂交、保胎、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等。只要母体繁殖体况好,仔猪在胎儿期获得正常生长发育,生活力强,及时补充仔猪所需各种营养物质,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

10种适合养殖的肉狗品种


1.猪肉犬

原产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渊九民族山寨,尤其以湖南道侗族自治县较多,故又称侗族家狗。成年犬体重仅15公斤左右,是一种微型肉犬。猪肉犬肉质似猪肉,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售价较高。其体型小,饲养方便,耗料少,出栏快,各地均可饲养。

2.沙皮犬

原产于广东省南海市的大沥镇,所以又称大沥狗,又因其被毛多为黄色而又称广东黄狗。目前,沙皮犬主要分布于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产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品质较好。沙皮犬具有良好的肉用体型,成年犬体重20~25公斤,身高45~50厘米,生长发育快。屠宰率63%左右,肉味鲜美、肉质细嫩,为狗肉中的上品。

3.下司犬

下司犬产于贵州省麻江县东南部,因中心产区在下司镇,故称为下司犬。下司犬具有皮薄、骨细、产肉性能较高和肉质良好等特性,平均屠宰率为75%,净肉率为65.5%,骨肉比1︰6.5。

4.太行犬

太行犬原产于中原太行区,其体格大、出肉率高、肉质好,且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耐粗饲。屠宰率在65%以上,腿臀重占胴体重的16%左右,骨肉比1︰5左右。

5.威狮犬

威狮犬是湖北省荆门市采用优良狗种下司犬、松狮犬与日本狼青交配杂交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其性情温顺,增重快、产肉多、肉质好,适应能力强,耐粗饲,生长迅速。成年犬身高45~55厘米,体重25~30公斤,最重达40公斤,是优良肉狗品种之一。

6.沛县肉犬

沛县肉犬是以江苏省沛县地方良种狗作母本,引进外来品种如德国牧羊犬、笃宾犬、日本狼青等作父本,经杂交选育、横交固定的肉狗良种。该犬具有典型的肉用狗体貌特征。体躯粗长(www.nczfj.Com/),背部宽平,四肢粗壮,肌肉丰满,胸部宽深,臀部宽而肌肉丰厚,成年犬体重35~40公斤。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繁殖力强,肉味鲜美,是理想的肉狗品种之一。

7.松狮犬

松狮犬是由西藏的古犬和萨摩耶特犬杂交所生的犬种。其体高50~55厘米,体重25~30公斤,胸部宽而深,腰部短而强健,皮毛质佳,肉味上乘。

8.鞑子犬

鞑子犬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是在气候恶劣的沙漠地区培育出的狗种,故其适应性和抗病力都相当强。鞑子犬体型较大,体重25~30公斤,重者可达45公斤。此犬能忍饥受饿,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粗饲,耐寒冷,是肉用和护卫兼用犬,适于中原地区和北方饲养。

9.大丹犬

大丹犬又称德国獒犬,体型高大灵活,体毛短、密、光滑,富有光泽。大丹犬属于巨型犬,身高70厘米以上,体重45公斤左右。

10.阿富汗猎犬

阿富汗猎犬原产于阿富汗,其身高65~70厘米,体重25~35公斤,躯体长而强壮,适应于崎岖的山地,跑得快,既是猎狗也是目前饲养肉狗的优良品种之一。

(山东省农科肉狗养殖场汤海军邮编:2724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7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