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半地下式生态养殖方法

在庭院或村外选择地势较高、比较平坦的地方修建半地下式小型饲养池即生态饲养池池宽不超过2米,长可以根据饲养规模而定,但要束每2-2.5米做一个单元。地下部分深度l米,前墙高50厘米.在离地面20厘米高处砖缝做成内外相通的,以便蜈蚣出入。

蜈蚣出入的通缝高2-3厘米,长度可视饲养数量-定,饲养量大的,可以多留一些,饲养量小的可以少留一些。后墙高l.3米,两侧墙为坡形。

墙的厚度可以为12厘米,但必须以水泥沙浆来砌墙,这样比较牢固。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两层薄膜间距为6厘米或12厘米。因双层塑料薄膜保温性能好。

地下部分垒成砖垛,砖垛与油壁间留1.5-2厘米的缝隙,使蜈蚣既能从砖垛中爬出,又能爬出饲养池。砖垛可以高出地平面,也可以与地平面平。上层砖与下层砖四角中间垫上1.5厘米的泥垫,使砖与砖上下、左右都有缝隙。砖垛每24厘米见方上下也留缝隙,使蜈蚣可以自由上下。之所以称生态饲养池,是因为蜈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因砖垛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蜈蚣感到热的时候可以往砖垛的底层爬,栖居在砖垛的底层缝隙中;感到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往砖垛上层爬,栖居在上层缝隙中,比较好适。

在蜈蚣养殖池前面修一小场区,场区外围修上水沟,灌满清洁的水,一方面可以供其饮用,另一方面可以防逃。在水沟外围到小场区上空用网眼2厘米2厘米的尼龙网或细铁丝网罩起来,这样既可以进入昆虫,又可以防止乌害和鼠害。

防护网内吊上一只灯泡,傍晚开灯,引诱大量的昆虫,每到夜暮降临的时候,蜈蚣就可以从生态饲养池中爬出、吃食,这样的饲料既廉价,营养叉全面,会大大提高饲养效益。

相关阅读

蜈蚣的人工养殖方法


蜈蚣为节肢动物,又称百足虫,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广泛,尤喜捕食各种昆虫,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适宜人工饲养,经济效益显著。蜈蚣一般在3~6月雨后天晴时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时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6~7月上、中旬为产卵的旺期,并延续到8月上旬。产卵前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贴近地面,行动迟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蜈蚣的人工养殖方法:

养殖环境

蜈蚣的生长环境以29℃~32℃最为适宜,如超过40℃,摄食活动能力降低,甚至寻找洞穴躲藏起来;如低于15℃,活动也趋缓慢,迟迟不产卵,刚出生的幼蜈蚣也因温度低而不能蜕皮容易死亡;降至10℃左右时会停食,进入休眠状态。

夏季温度较高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养殖场栽种草、木,最好架设凉棚,或洒水降温。室内养殖的,要把门窗打开,每天早晚洒水一次,以保持泥土的湿度。饮水器内要保持充足的水。如遇高温,最好移至地下室暂养。

蜈蚣喜湿,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泥土湿度为15%~20%。如饲养环境过于干燥,饲料水分又不足时,不但影响蜈蚣的呼吸和体温的调节,也影响产卵和孵化率,可能发生互相残杀,甚至发生失水性死亡。但过分潮湿也不好,如栖息场所的泥土湿度超过40%,容易受微生物危害,给蜕皮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生理性病变。

饲喂管理

蜈蚣食量在适宜温度(25℃~32℃)下,1条成年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食量约0.1克。一年中吃食时间只有7个月,即从每年的4月初至10月中旬,也就是清明到霜降的这一段时间。4月、10月天气稍凉,温度虽然高于10℃,但还很不稳定,白天气温可能较高,但晚上温度较低,东北、西北和华北温度会更低,所以这2个月蜈蚣吃食量很小,活动量也很小,人工饲养时3天投1次饲料即可。5~9月气温较高,蜈蚣进入正常的活动和吃食状态,特别是6~8月份气温最高时,蜈蚣最活跃,吃食量较大,这时每天应该投喂1次。喂食时问应在傍晚7~9点。第二天清晨,要及时把吃剩下的饲料清理出来,以免高温时有些饲料腐败变质,但活体饲料虫不必清出。

为了掌握投饲量,避免多余的饲料在槽内腐败变质,可根据蜈蚣的放养密度和蜈蚣个体大小投喂,一般放养密度大的要多投、产卵前的成年蜈蚣食量大,也要多投;幼龄蜈蚣食量小,应该少投一些。

疫病防控

绿僵菌病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蜈蚣受绿僵菌感染而易得此病。受感染蜈蚣早期主要是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至病愈。

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天后死亡。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同300克饲料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脱壳病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用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繁育管理

三龄蜈蚣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性腺都已成熟,每年的立夏至立秋期间,怀卵的蜈蚣先后产卵和抱卵孵化。而产卵、孵化期蜈蚣要消耗大量的营养,故产卵和孵化后应与产卵前一样,要保证饲喂足够的饲料。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2℃,交配、产卵、孵化也大都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若温度低于20℃,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并且停止交配产卵,孕蜈蚣也会由于低温而迟迟不产卵,即使正在抱卵孵化的也会延长孵化时间。温度过高,则会造成卵粒烧死和蜈蚣体内大量失水而死亡。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所需的空气相对湿度稍偏高一些,一般为90%,窝泥湿度为20%~30%。空气和窝泥的湿度直接影响它们的食欲、产卵期、产卵率和孵化率。若长期处在干燥环境,会使它们停滞生长或卵粒失水干瘪,影响繁殖后代。若湿度高,又长期潮湿,也不利于它们生长繁殖,易使卵粒发霉腐烂和促使致病微生物繁殖和蔓延,造成真菌性病害而导致死亡。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发现湿度变化时,要及时加以调节。

三龄蜈蚣与成年蜈蚣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为每平方米放养400~500条。在饲养中,发现要蜕皮的个体,应及时进行隔离,因刚蜕皮的个体无抵抗能力,易遭其他蜈蚣的残食。同时还要作好产卵和孵化蜈蚣的隔离单养和幼蜈蚣的分离工作。

种蜈蚣

雌蜈蚣产卵前3~4天应将其拣出,单独饲养以便排除不产卵蜈蚣的干扰,提高孵化率。可采用人工巢孵化方法:一种是用直径10厘米左方的无底罐头筒,壁上打上一些小孔通气,将其插入土中,罩着临产雌蜈蚣,筒口用硬纸板盖好,l筒1个雌体;另一种是用玻璃罐头瓶,配上盖,盖上钻一些孔通气,瓶里放上厚潮土,将临产的蜈蚣放入,1瓶1条。

产完卵的雌蜈蚣在抱卵孵化期60天内不吃不动,仅靠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应在雌蜈蚣怀卵前增加饲料量,并调剂饲料品种,促进雌蜈蚣多进食,让其体内贮存大量养料,以便产卵后抱卵孵化期消耗。雌蜈蚣只有在体内贮存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顺利地完成抱卵孵化任务,防止雌体吞食卵子的现象发生。若这时给抱卵孵化的雌体喂食,它们起来吃食后可能不再孵卵,因此此期不必喂饲料。另外,雌蜈蚣在吃食时会把残食带到窝居地,它们在吃这些残食时,也有可能把卵也吃掉。

在一个繁殖群体中,雌蜈蚣产卵日期不一致,产卵早的与产卵迟的个体有时能相差1个月,在这1个月内,既有产卵、抱卵孵化的,也有待产卵的,喂食量由多到少,直到绝大多数都产卵,只需每天晚上供给一点饲料,保证未产卵的吃食。这样经过1个月左右,产卵早的雌蜈蚣已经完成了抱卵孵化及抚育幼蜈蚣的任务,开始出窝活动。

经过抱卵孵化的雌蜈蚣比较瘦,应把它们捡出去单独饲养,供给其营养丰富且能量充足的饲料,保证它们得到充足的养料,尽快恢复体质。

幼小蜈蚣

刚从雌体怀抱中分离出来的幼小蜈蚣,由于身体太小,应先在普通的新搪瓷盆内饲养一个时期再转入池内饲养。在盆内饲养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潮土,小蜈蚣入盆后,在盆底放1块吸足水分的瓦片,盆口盖1块钻有许多小孔的塑料薄膜,1个搪瓷盆可养幼小蜈蚣600条左右。

饲养刚从抱卵孵化的雌蜈蚣体边分离出来的初期小蜈蚣应特别上心,饲养土要新、软、干净、潮湿,用几块清洁且钻有若干小洞的海绵,放入用奶粉、葡萄糖配成的溶液中浸泡片刻,在傍晚小心地放入搪瓷盆中,小蜈蚣就会爬到海绵上,吃饱后钻入海绵的小洞中休息。第二天把海绵块夹到另一个准备好饲养土的搪瓷盆中轻轻一拍,小蜈蚣就会跌落下来。用这种方法饲养7~10天后,可改为用蝇蛆、小蚯蚓、肉末,再放入少许奶粉和葡萄糖饲喂。喂饲时可将饲料放在玻璃板上,晚上将小蜈蚣放入搪瓷盆早上取出。

什么是蜈蚣无土养殖方法?


因为蜈蚣良好的药用性和不错的市场经济性,所以现在不少的养殖户开始养殖蜈蚣,但在蜈蚣的养殖上来说,不少的养殖户都是选择泥土作为培养基,但这也有着许多麻烦,比如说卫生管理麻烦,而现在不少的养殖户使用无土养殖,这大大的减少了管理难度,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蜈蚣的无土养殖。

一、用泡沫砖代替泥土

无土养殖模式主要是用泡沫砖来代替常规的泥土养殖方式,这样既能够有着隔热同样有着保温的效果,再养殖的过程中也有着易清洗的特征,对于泡沫砖的养殖方式可以采用立体的养殖模式,这样可以方便移动也可以节省空间,对于无土养殖的投放规模,小编建议大家可以采用每平方米300条成虫的养殖规模,这样既不会拥挤也不会太浪费空间。

二、无土养殖的好处

无土养殖的好处主要是集中在卫生管理方面,易清洗易移动的方式也就导致了在清洗方面更加的容易,不像传统养殖那么困难,这也能够在养殖过程中大大的减少养殖生病的风险,减少损失,而在传统养殖方式中,因为清理困难以及蜈蚣死亡难以发现,因为蜈蚣死亡的时候常常会死在泥土当中,这也就导致了病害进一步的扩大,这对于养殖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三、养殖注意事项

无土养殖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弊端,那就是因为天气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蜈蚣体内水气快速蒸发,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分补充,那么蜈蚣就容易出现脱水死亡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无土养殖模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蜈蚣水分的补充问题,可以在养殖模式当中适当的多加几个水盆以保证水源充足。

其次,定时清理和杀毒也是无土养殖方式必须要做的,这可以大大降低蜈蚣的患病几率以及患病传染几率,这也是大家需要注意到的。

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技术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我国北方的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的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海珍品。刺参在自然海域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成活率低,导致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2010年1月至12月,我们利用有效养殖面积1680米2的大菱鲆养殖池进行了刺参室内养殖,共养殖了3茬,放养平均规格为25.5克/头的刺参苗2590千克,养成后共销售活刺参13250千克,总收入254.4万元,总利润111.63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地下海水室内刺参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养殖条件

养殖设施是原来养殖大菱鲆的设施,养殖池用砖和混凝土建成,呈椭圆形,大小为42米2,平均水深0.7米;养殖大棚的棚顶是钢筋支架,棚顶内层用加厚塑料薄膜封顶,外层用毡子封顶以保温遮光,室内完全黑暗,每个养殖池的上方安装1个防水灯口和1个15瓦的节能灯,并安装防漏电开关;水源为地下海水,经曝气后入池。地下海水水质清澈,理化因子常年稳定,水温14.5~19℃,盐度25~31,pH值为7.4~8.5。

二、养殖方法

1.刺参苗放养前准备

①养殖池消毒。在放养刺参苗种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反复冲刷,再用30~5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池底留水10厘米浸泡30分钟,然后再用干净水冲刷干净,摆放好消毒过的气泡石,密度为0.5个/米2。

②摆放附着基。采用的附着基为直径50厘米的塑料大盆,按1.5个/米2摆放,每池放63个,塑料大盆均匀地扣在养殖池池底。塑料大盆的盆底和周围用电钻钻出直径6厘米的圆孔多个,以便于刺参出入。塑料大盆在使用前需经消毒处理。

2.刺参苗的选购、运输与放养

①刺参苗的选购。购买刺参苗的育苗场要具有省级海洋与渔业厅颁发的《刺参苗种生产许可证》,且繁育的刺参苗经检疫检测不携带病菌、病毒和违禁药物的残留,各项指标符合食品安全的养殖生产要求;肉眼观察刺参苗体表无损伤、干净、肉刺完整且尖挺细而高,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管足附着力强、所排粪便光滑呈粗条状。

②刺参苗的运输与放养。放养的刺参苗来自本场和附近的育苗场,运输采用干法运输。刺参苗出池沥水称重后,放入多层的泡沫箱中,每箱装苗20千克,每箱4层,每层装苗5千克。刺参苗运回后,将刺参苗均匀地撒放到塑料大盆上。养殖池内提前加满水,养殖池与购苗地的水温差不能超过3℃,盐度在27以上,盐度差不能超过2。

3.养殖管理

①养殖密度。保持合理的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养殖密度是提高刺参养殖成活率与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之一。随着刺参个体的不断生长、体重的不断增加,养殖密度要不断稀疏,前期每池刺参总重量要不超过40千克,密度控制在40头/米2以内,后期每池刺参总重量要不超过100千克,密度控制在18头/米2以内。

②投饵。主要投喂混合饵料,饵料的混合比例为:自己加工的海藻粉(马尾藻粉和脱胶海带粉)50%,购买的海参专用配合饵料40%,贝类肉、牡蛎壳粉、多维素、酵母粉等10%。投喂前先将饵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淡水浸泡1~2小时,投喂时加入5~7倍重的新鲜海泥搅拌均匀后再分池投喂。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0.5%~5%,分两次投喂,每天上午8时投喂日投饵量的30%,下午5时投喂日投饵量的70%。投饵要均匀,并勤检查,视刺参的摄食与粪便排泄情况,适当增减投饵量。

③水质管理。每日下午4时换水,视水温的高低与水质的好坏而决定换水量,一般换水量为1/2~2/3。饵料投喂后停止流水3~4小时,然后再小水流保持水温稳定和水质清新。排水时如发现有脱离水体吸附在池壁上的刺参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产生应激反应而排脏。日换水、流水量为养殖水体的1~2倍。

④清池、倒池。每天清池1次,排水时用工具将池底残饵和粪便清除;每7天倒池1次,倒出的空池先将池底和附着基用高压水流彻底冲洗干净,池底发黑变臭的养殖池可用二氧化氯20~25毫克/升或漂白液150~200毫克/升泼洒浸泡处理。倒池时可根据情况对刺参进行筛选和稀疏,将个体大小相近的刺参集中在同一池中养殖/。清池、倒池时操作要小心,避免伤害刺参。

⑤定期测量刺参的生长情况。每隔14天,在倒池时将每个池子中的刺参全部收集称重,通过每次的称重结果对比,分析其生长情况,根据各池的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饵料品种和换水量。

⑥巡池。每日巡池多次,确保供电、供水、供气等通畅;经常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情况,检查刺参的健康状况,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4.疾病防治

对刺参疾病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密切观察养殖刺参的摄食、粪便、活动、生长情况以及其体色有无异常,及时察觉发病前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①附着基要严格消毒。附着基要用二氧化氯、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进行严格消毒,然后洗刷干净备用。

②保持好的水环境。在保证饵料充足的前提下,高温期和低温期要尽可能地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和水温适宜;及时进行清池、倒池,彻底清除残饵、粪便,为刺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③定期投喂药饵。刺参饵料中要定期添加免疫多糖、多维素、食母生,以增强其抗病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④投喂的海泥要干净。干净的新鲜海泥一般可直接投喂,如海泥不干净,消毒后方可投喂。

⑤清池、倒池要细心、快速。清池、倒池要细心操作,以防刺参身体受伤而发生感染;应尽可能使刺参离水时间短,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而排脏。

三、收获

刺参经60余日的养殖,部分体重达到150克以上时,可根据市场行情,倒池时将这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刺参挑出来出售。

3茬刺参平均每茬养殖时间为95日,共出池销售活刺参13250千克,平均体重154.1克/头,总重平均增长率为411.3%,个体平均增重率为503.1%,养殖成活率平均为84.8%。刺参销售价格为192元/千克,总收入254.4万元,除去各项费用142.77万元,纯收入111.63万元,平均每茬出池商品参2.63千克/米2,平均每茬收入504.76元/米2,平均每茬纯收入221.49元/米2。投入与产出比为1∶1.78。

四、小结

养殖实践证明,只要各项条件适宜,利用地下海水室内一年多茬养殖刺参是可行的,并且有如下优点:一是可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于地下海水水温常年稳定在14.5~19℃,适宜刺参生长,避免了刺参的休眠,缩短了养殖周期,如放养大规格苗种一年可进行多茬养殖,提高了室内养殖池的利用率,为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开辟了新路;二是病害少、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由于养殖用水是来自地下25米以下的海水,水中的微生物较少,刺参发病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成活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文章结束

(地下海水室内养殖刺参技术作者联系地址:郑春波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邮编:264400;童伟山东省文登市水产综合育苗试验基地邮编:264210)

蜈蚣的加工方法


蜈蚣的干燥全体可以做药材,但首先要经过初加工方能作为商品上市。而蜈蚣初加工技术性强,加工得好商品价值就高,加工得不好就要降低商品价值,所以蜈蚣初加工是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之一,必须认真对待。

(一)蜈蚣的捕捉

蜈蚣如果饲养管理合理,一般生长2年的个体就可以作小条(6~9厘米)商品出售,3年的个体可以达到中条的规格(9~12厘米),3年以上的可以达到大条的规格(12厘米以上)。

人工饲养蜈蚣收获季节一般在7~8月,主要采收雄体和老龄雌体。以雌性个体腹中无卵为原则,否则加工时难以烘干,易生虫腐烂。野生蜈蚣的捕捉,以清明至立夏为最佳季节,因为立夏过后,多数雌体到隐蔽的地方产卵,蜕皮,很难捕捉。更主要的是即使捕获也给加工、贮存带来不便。

捕捉工具通常用钉耙,竹篓、大口瓶为贮存器具。人工饲养捕捉时,翻动蜈蚣栖息的瓦片、碎石,发现蜈蚣时,用宽竹片夹子夹住,放入贮存容器中。野生蜈蚣捕捉留种用的,这里不再叙述。在发现蜈蚣,没有夹子的情况下,如不及时捕捉蜈蚣就会逃跑时,也可以徒手捕捉。其方法是:用食指或其他工具压住其头部,使其毒腭张开,不能合拢,然后用拇指配合食指捏起头部,拿起后以一只手将蜈蚣躯体捋进手掌,扔进容器中。在扔进容器时要注意将其头尾一起脱手,否则容易被蜇伤。

(二)蜈蚣的初加工

蜈蚣加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操作上一定要认真,使成品合乎商品要求。加工时用开水把蜈蚣烫死,捞出后挤出粪便,再按下列方法固定、干燥:

一种方法是取长度比虫体稍长(www.ncZfJ.com/),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尾端的末节,另一端戳人头部与躯干部第1节之间,借竹片的弹力使虫体伸直。5条或10条为一排,用薄竹片夹好晒干或烤干,以足、躯干、头、尾齐全,有光泽,无虫蛀、霉坏者为佳。若需久放,可用塑料袋密封。

另一种方法是,将头部用大头针钉在木板上,用手轻轻拉尾部,使其伸长,然后用大头针钉住尾部。以10条为一排,置日光下晒干即为成品。上述两种加工过程,如不小心有断肢脱落,也可以收集起来,一并销售,其药用价值一样。

蜈蚣成品呈扁平长条状(图12),长6~12厘米,宽0.6~1.0厘米。全体有22节,最后一节细小,称尾脚。头部红褐色,有触角和毒钩各1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1节如刺。产品稍有腥味,并有特殊的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在中药中应用有熄风解痉、消毒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喁斜、淋巴结核、肿毒疮疡等。用量l~3条,据中医临床报道,用于治疗肿瘤时,需较大的剂量。

蜈蚣养殖场的建设方法


蜈蚣饲养场小区内部设计与建造饲养场规划完毕以后,即着手修建饲养池,然后修建配套设施,每个小区自成一体。下面向读者介绍饲养池的修建规格要求。

每个饲养小区可分为两部分,即由饲养池和遮荫棚组成。饲养池的规格没有一定的要求,但构造基本一样建池的面积可根据小区的长度和宽度而定。建池的长度可根据小区长度设定,宽度要以方便操作为原则。例如6米5米的小区,饲养池长可设定6米,宽度可设定1.8米,两个池并排修建,中间共用一道隔壁,两个池子周围留出走道和排水沟的位置,便于管理和排水。

池子的总深度l米左右,地上部分0.4米,地下部分0.6米。池子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如在室内修建也可以是正方形。池子底铲平拍实,用砖铺平,砖缝用水泥沙浆勾严,防止蜈蚣钻入缝中。池壁的地下部分厚度24厘米,地上部分厚度6厘米,地上部分池壁的下部内面镶20厘米宽的一层环池壁的玻璃,防止蜈蚣逃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结合部的池壁内面,环绕池壁修两道槽,第一道槽为食槽,第二遭槽为水槽,食槽宽度7-8厘米,水槽宽度10厘米,深度6-7厘米。水槽通向槽外留有排水孔,换水时可把排水孔打开,让水排出再换新水。水池内要经常注满清洁的水,一方面供蜈蚣饮用,另

一方面是蜈蚣饲养场防逃的第一道防线。

池子修好后,池面上还要准备好铁纱网或窗纱准备做盖,在开始饲养后要在池子上面加盖,以免老鼠侵害。池内加饲养土和瓦片。

饲养土:用70%的细土、20%的细沙、10%的锯末混合而成,也可以根据季节适当调节。夏季,蜈蚣活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饲养土既要做到保持一定的湿度,又要保持一定的通气性,所以锯末要相应多一些;秋季、冬季和春季蜈蚣的活动量比夏季相对减少,冬季不加温的情况下,蜈蚣没有活动,饲养土中锯末的比例应保持在10%左右。冬季蜈蚣处于冬眠状态,饲养土的细度要好一些,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饲养土配好以后,喷洒一些清水,搅拌均匀,达到手握时成团,松手时能散开的程度、有潮湿感。然后平铺在饲养池的底面,厚度10-20厘米。

饲养瓦:饲养蜈蚣离不开瓦,因蜈蚣独居性较强(也能几条十几条生活在一起),把小瓦片重叠铺垫起来,空隙多、空隙大、吸水性好。这样就给蜈蚣栖息、交配、产卵、抱卵孵化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注意不要用下房瓦或长期露天堆放的瓦,这些陈旧的瓦里,可能有一些病原体,容易使蜈蚣感染疾病。

饲养砖:有的用砖垛代替饲养瓦。即把砖码成垛,砖与砖之间、上下砖之间都留有1厘米左右的缝隙,在砖垛从池底垒至与池壁的水槽与食槽平,这样饲养面积大大增加,可以充分利用饲养池的面积。

蜈蚣饲养小区要留排水孔,排水孔与周围的排水沟相通,捧水沟与外界水渠相通,形成畅通的排水系统。

在蜈蚣饲养小区上可以盖遮荫棚,遮荫棚可以因陋就筒,盖成半坡形的。一般遮荫棚后坡向北,高15米,前坡向南,高25米,15米以下用砖砌成实墙,上面的1米做成统窗。窗框冬季上好玻璃或塑料薄膜,在太阳斜射的情况下可以射进大量阳光,提高棚内温度,这样可以保证遮荫棚内温度不能低于0℃。夏季太阳直射,遮荫棚内也进不了阳光,把玻璃或塑料薄膜拆去,可以通风。遮荫棚的顶可以在里条上铺上帘子,帘子上铺上麦秸,厚度10-15厘米,麦秸上铺一层塑料薄膜,上面再抹一层混有短麦草的泥。这样既能防止麦秸被风刮走,又能防雨,冬季可以保暖,夏季可以隔热,比较实用,而且成本还低,可以节省投资。

蜈蚣饲料的投放方法


蜈蚣在自然温度下,1年中吃食时间只有7个月,即从每年的4月初到10月中旬,也就是清明到霜降的这一段时间。4月、10月天气稍凉,温度虽然高于10℃,但还很不稳定,白天气温可能较高,但晚上温度较低,到东北、西北和华北,温度会更低。所以,这两个月蜈蚣吃食量很小、活动量也很小。人工饲养时3天投1次饲料即可。5-9月气温较高,蜈蚣进入正常的活动和吃食状态。特别是6、7、8三个月,气温最高时,蜈蚣最活跃,吃食量较大,这时每天应该投喂1次。喂食时间应在傍晚7-9点。到第2天清晨,要及时把吃剩下的饲料清理出来,以免高温时有些饲料腐败变质。但活体饲料虫不必清出。为了掌握投饲量,避免多余的饲料在槽内腐败变质,可根据蜈蚣的放养密度和蜈蚣个体大小灵活掌握,一般放养密度大的要多投、产卵前的成年蜈蚣食量大,也要多投;幼龄蜈蚣食量小,应该少投一些。掌握投饲量是否恰当,可在第2天早晨观察,看饲料盘(槽)中有无饲料或饲料多少来判断。每天早晨观察都有剩食,说明投食量偏大,再投饲时可以减少一些;如果每天早晨都发现饲料吃得净光,说明投饲量偏少,可以再增加一些。对蜈蚣投饲要遵照以下原则,灵活掌握。

(1)根据天气变化投饲

春天和晚秋气温偏低时,蜈蚣活动量减少,食量也随之变小,这时的投饲量要小,3天投饲1次即可;6-8月气温高的时候,蜈蚣活动量比较大,新陈代谢旺盛、食量最大,这时投饲量要大,每天投饲1次。即使夏、秋季气温高的时候,如遇阴雨连绵天气,气温下降,蜈蚣的吃食量也会随之减小,这时食物供给也应少一些。蜈蚣的食量在适宜的温度下(25-32℃),1条成年蜈蚣每次的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食量约O.I克。

(2)不同阶段蜈蚣的饲养管理

1)幼小蜈蚣的饲养

刚从雌体怀抱中分离出来的幼小蜈蚣,由于身体太小,不宜一下子在饲养池内饲养,可在普通的新搪瓷盆内饲养一个时期再转入池内饲养。在盆内饲养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潮土,小蜈蚣人盆后,在盆底放1块吸足水分的瓦片,盆口盖1块钻有许多小孔的塑料薄膜。1个搪瓷盆可养幼小蜈蚣600条左右。对小蜈蚣的饲养应特别经心,饲养土要薪、软、干净、潮湿。

刚与抱卵孵化的雌蜈蚣体边分离出来的初期小蜈蚣饲喂方法是,用几块清洁的、钻有若干小洞的海绵,放入用奶粉、葡萄糖配成的溶液中浸泡片刻,在傍晚小心地放人搪瓷盆中,小蜈蚣就会爬往海绵,吃饱后钻人海绵的小洞中休息。第2天把海绵块夹到另一个准备好饲养土的搪瓷盆中轻轻一拍,小蜈蚣就会跌落下来。这种方法饲养7-10天后,可改为蝇蛆、小蚯蚓、内末,再放入少许奶粉和葡萄糖,喂饲时可将饲料放在玻璃板上,晚上放人搪瓷盆,早上取出。

2)产卵前种蜈蚣的饲养

管理雌蜈蚣产完卵在抱卵孵化期间不食、不饮,仅靠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所以,蜈蚣在怀卵期间食量很大,体内大量贮存养料,以便产卵后抱卵孵化期间消耗。因此,在产卵前要增加饲料量,并调剂饲料品种,促进雌蜈蚣多进食。雌蜈蚣只有在体内贮存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顺利地完成抱卵孵化的任务,防止雌体吞食卵子的现象发生。

3)抱卵孵化期雌体的饲养

雌体蜈蚣在产卵后在抱卵孵化期间不吃不饮,靠消耗产卵前体内积存的养料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这一段时间不必给抱卵孵化的雌体喂饲料,若这时给这些雌体喂食,因它们起来吃食可能会不再孵卵;另外,因吃食时会带到窝居地方一些饲料,吃这些残食时,可能把卵也吃掉。所以这一段时间不能喂食。常用的蜈蚣饲料配制。

肉鸡地下立体养殖省地节本养殖效益高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养殖用地需求与日俱增,虽然国家在养殖用地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但由于目前土地供应及管理严格,养殖用地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大量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民、经济实体等空有养殖积极性,而只能因无地而叹息。用地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疫病侵害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也日益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这些业界难题,实现养殖效益提升,鲁南牧工商有限公司在滕州市柴胡店镇探索实施了肉鸡地下养殖项目。

地下养殖模式是在地下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利用自动化设备,采用电脑控制系统对水、料及环境进行有效控制的创造性新型养殖模式。实验养殖场于2011年5月动工,2012年1月7日竣工,为整体砖混结构,两排鸡舍为一组,鸡舍顶层距地面0.9米,中间设置通风道,肉鸡饲养全过程实行全进全出,密封式管理。设备采用肉鸡重叠式四层笼养,一组鸡舍每批次可出栏3.4万只。通风采用正压方式,空气经净化系统进行过滤杀菌消毒。光照由电脑根据鸡的周龄和实际需要控制调节。粪污处理采用四层托粪带定时自动清粪。供水采用臭氧系统、活性炭、膜联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供料通过地面料塔经滑道与地下喂料器自动供料。

地下养殖以其特殊的设计模式和高科技自动化元素,使养殖空间转入地下实现了零占地,养殖环境具有了可控性,养殖效益明显增加,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肉鸡地下养殖模式有以下好处:

1.***了养殖用地难题。

地下养殖模式将养殖场建在地下,鸡舍上面可以填土种植农作物,基本不占用耕地,实现了在地下养殖的同时实施地上种植,开拓了畜禽养殖用地新空间,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农作物种植为畜禽养殖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既减少了种植作物购买肥料的成本,又实现了养殖粪污零排放,是具有创造性的农牧结合立体种养新模式。

2.降低了疫病发生率。

与地上传统养殖相比,地下鸡舍内的空气环境可以人为控制,进入鸡舍内的空气通过风道进行消毒净化,能确保鸡舍内的空气质量,养殖人员通过缓冲间及消毒间进入地下鸡舍,切断了疫病传播的途径,使鸡群发病率大大降低,减少了兽药使用量和产品药物残留,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下养殖肉鸡可缩短清理及空舍期,一年可出栏肉鸡7批。地下鸡舍采用四层笼养技术,较现有养殖密度增加50%以上的养殖量。肉鸡笼养还缩小了鸡群活动空间,减少了肉鸡活动量,可提高料肉比、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料消耗。同时,地下养殖模式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

4.提高了养殖效益。

地下鸡舍密闭性较好,饲养期间能够避免灾害性天气影响,减少肉鸡应激反应,降低养殖风险。在有效利用地温的同时,使用自动控温、控光系统,鸡舍内温差小、湿度均衡,鸡群生长环境更加安全、稳定、舒适(/),能减少能源消耗,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目前采取该养殖模式出栏的肉鸡,成活率平均达97.2%,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提高3个百分点;每只鸡平均耗电0.6元,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降低10%;饲养全期平均料肉比1.69:1,与同期地上养殖模式相比降低0.12%;平均每只鸡纯利润增加0.58元。

(山东省枣庄市畜牧兽医局李宗宽夏尚远邮编:277800)

常见的十种蜈蚣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蜈蚣,可根据蜈蚣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场所和确定养殖方法,如野地养殖、环水式养殖,薄膜围壁式养殖、砖池养殖、地下池养殖等多种。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方式,都必须创造蜈蚣栖息、隐身的缝隙和洞穴,尽可能保持野生生态状态的环境。下面介绍几种养殖方法。

1.野地养殖方法

选择山坡、荒地或住宅附近地势较高处,用砖砌成围墙,围墙一般高o.8米,长、宽根据需要而定。南围墙下设23个排水孔,并用铁丝网钉严。围墙内四壁的第一层砖下,镶嵌一圈防逃玻璃条。围墙内分活动房和育虫沟。场的中央挖一条长沟,内马粪、鸡毛、杂草、垃圾,上覆松土,以繁殖蟋蟀、白蚁等昆虫,供蜈蚣自行觅食。

活动场约占整个面积的四分之三,育虫沟四周均匀堆置8一10个长1.5米、宽l米、高0.5米留有缝隙的土坯垛体或砖坯垛体,垛顶用油毛毡覆盖。在坯垛与育虫沟之间均匀分布46堆碎砖、瓦片或石块,以供蜈蚣藏身栖息。其他空余地方种植花卉、杂草和少量灌木,以便夏天遮阳(图2)。

2.环水式养殖方法

选择四面是水的孤山小岛或荒地。岛上人工垒成假山和投放相当数量的碎砖、石块,供蜈蚣栖息。在岛上种植灌木和杂草,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湿润。同时在岛上投放一定数量的蚯蚓、鼠妇等,让其繁衍,供蜈蚣捕捉食用。

3.薄膜围壁式养殖方法

选择朝北背阴、土质疏松的地方,用砖砌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水泥池,池壁高40一80厘米,面积可大可小。池内壁可用塑料薄膜覆严,接缝处要粘牢。薄膜要经常擦干净,使其不沾上污泥,保持光滑。池底加铺一层约20厘米厚的新土,上面用碎石、破瓦片铺叠和覆盖些枯柴、烂草等,以供蜈蚣潜居和出入。

池内也可栽种杂草、树木,修建荫棚以遮阳避光。考虑到蜈蚣在产卵期、孵化期需将雌、雄和幼蜈蚣分开饲养,池内应隔成田字形的小池,中间用高2060厘米的玻璃作壁。池的四周要挖好排水沟//www.nCzfj.com//,防止池内积水。养殖池建成后就可放养蜈蚣(图3)。

4.房式养殖方法

选择朝北背阴处,用砖砌成双坡式房屋。向阳面两边开窗,中间留门,大小视房而定。窗门均用塑料窗纱封住。房内用土坯垒成一排一排的蜈蚣窝,土坯之间留一些空隙,以增大蜈蚣栖息活动的面积。

房顶的向阳面用玻璃做顶,以便在冬季有较高的温度。背面可用瓦或稻草作顶。房的四周留50100厘米的空间,空间外用玻璃做成高30厘米的围墙。在房周围的空地中可种植一些草和花卉,以招引昆虫,供蜈蚣捕食。晚上打开房门,让蜈蚣进行捕食活动;白天关门以防天敌人内。在水源方便的地方,也可在房周围50100厘米的地方开挖20厘米宽的水沟。外沿垂直,防蜈蚣爬出;内沿砌成3040度的斜坡,便于蜈蚣下沟饮水。沟内的杂物应经常更换,保持清洁(图4)。

5.砖池养殖方法

用砖头砌成l米见方的池,也可用o.4厘米粗的铁丝作为骨架,用水泥浇制。池顶安装能活动的玻璃小门,用于观察和投料。池的两端开口,以便通风换气,开口处要安装窗纱布。池壁的衔接处要密封,不能有空隙,以防蜈蚣钻隙逃逸。池底铺20厘米厚的泥块,在泥块上面再用砖、瓦有规则地堆叠。泥块和砖瓦之间的空隙要大一些,便于蜈蚣出入活动、产卵和孵化。

6.缸式养殖方法

选用直径为40厘米以上的破旧瓷缸,将其底部打掉,口朝下埋人地下约5厘米处,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瓦片或土坯叠起,高度不超过缸面,四周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即可放养蜈蚣。

7.木箱养殖方法

用木板做成长l米(也可更长一些)、宽55厘米、高60厘米的箱子,四周开小窗,并用塑料窗纱封住。箱盖上并开一扇活动玻璃小门,以便投料。箱内铺上lo厘米厚的泥块,并放一些瓦片或砖头。

8.两箱连接式养殖方法

用木板做成长2米、宽l米、高1米的箱子,中间设一木板,将箱分为两个。隔板中央上方设一小活门,可以上下启闭。箱的前面镶嵌玻璃,供窥视蜈蚣生活情况;后方装以木板,内面光滑。箱的两侧下方,各设一个活门,供操作时使用。箱两端及顶壁均装置塑料筛网,供通风透气,并在箱的两端前下角各开一小孔,内放盛水皿,不用时,用棉絮堵塞。箱底可用水泥抹一层,防止由于长期潮湿而腐烂。//www.Nczfj.com//

此箱可两用,箱之一侧,可饲养蜈蚣,箱内底部铺10厘米厚的泥块,再在泥块上堆叠碎砖、瓦片,供栖息。靠箱的一端放一盛水皿,内放海绵储水,便于蜈蚣及时饮水。另一侧箱,可饲养家蝇,为蜈蚣提供饲料。此箱内放一小型培养缸,盛以用清水调湿的麦麸,作为家蝇产卵场所和孵化的幼虫食料。另放2个小培养皿,一皿内放少量红糖和奶粉,供家蝇成虫补充营养。一皿内盛清水,供家蝇饮用。箱底四周,铺放干燥的煤灰或碎黄土,供家蝇老熟幼虫化蛹。这样,家蝇即能在箱内反复繁殖。当需要投食时,打开中隔板上的活门,让家蝇自行飞人蜈蚣;箱内。

9.地下池养殖方法

从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积为宽150厘米、长190厘米的长方形池(可视需要而增减面积),池底和池壁用砖铺砌,水泥抹面。当池壁砌到与地面平时,把砖向池内平伸lo厘米,然后在乎伸砖外侧的四周垒一道60厘米高的墙,墙两侧面用光滑的塑料薄膜粘住。

紧靠围墙的里侧绕四周建一条9厘米宽、3厘米深的水沟,并在沟的一角留一排水口。沟、墙用于防止蜈蚣逃逸。靠沟的里侧建一条32厘米宽、3厘米深的料槽。待池干燥后,先在池内填50厘米厚的疏松细砂土。然后,填3厘米厚的发酵好的畜粪,另外,加些鸡毛、鸡骨,最后铺上碎瓦片或碎石,瓦片层稍高于料槽。

这时即可放人蜈蚣饲养。若池建在室外,池的上方要搭一个比池大一点的棚,以防雨淋和阳光曝晒。

10.立体多层养殖方法

为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饲养量,可建立体多层养殖池,池可35层,每层高3540厘米。每层搁置一块薄板,池壁用砖和水泥砌成,池壁接缝处要抹严。池的正面设一档板并留空档,安装上活动塑料窗纱供投料用和通风换气。每层底铺放10厘米厚的泥块,上面堆放石块、瓦片等,供蜈蚣栖息。

蜈蚣养殖的疾病防治方法


蜈蚣人工饲养历史较短,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有些疾病还没有表现出来,有些疾病已经发现了还没有根治的有效措施。现将目前已掌握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

1.绿霉病

(1)发病原因

多为饲料发霉变质,或饮用了不洁净的饮水,或饲养池湿度较大,或健康的蜈蚣吃食绿霉病致死的蜈蚣等,都能引起绿霉病的发生。

(2)症状

早期患病蜈蚣头部、腹部、关节处,表现出黑绿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和浸润,继而食欲减退,活动失调、爬行缓慢,全身肿胀,不久将出现灰绿色孢子而死在瓦片上。解剖后轻挤虫体,有绿色菌丝状物出现。本病病程较短,传染面广,死亡率高,是蜈蚣的主要疾病。

(3)防治方法

1)预防

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和新鲜。经常刷洗饲料槽和饮水槽(盘),掌握室内相对湿度和饲养土的湿度,即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消除病因

如果发现饲养池中有病死的蜈蚣,应立即将患病个体清理出来,置于干燥处饲养让其自愈或淘汰。把饲养池内的饲养土和瓦片清出,放在太阳光下暴晒,池内用3%福尔马林或3%来苏儿喷洒消毒,待其池内干燥、药味散尽后,方能再放入蜈蚣饲养。同时把食槽、水槽(水盘)也进行刷洗消毒。

3)药物治疗

捡出的病蜈蚣隔离出来单独饲养后,在其身上喷洒1:3000的硫酸铜溶液。药物治疗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拌入400克的饲料中连续饲喂直到痊愈。

2.铁丝虫病

铁丝虫寄生在蜈蚣体内,曾发现其成体从蜈蚣肛门排出,使蜈蚣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瘦弱。据解剖分析,大多因饲喂大青蝗等昆虫所致。只要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铁丝虫的感染可以防止或减少。

3.消化道疾病

(1)发病原因

由于湿度偏高,饲料腐烂变质,造成消化道病变引起消化不良。本病多发生在秋后阴雨连绵、低温的一段时期。

(2)症状

发病蜈蚣早期呈紫红色,行动缓慢,毒钩全张,不食不饮,身体瘦弱。一般在发病5~7天后死在瓦片下面。解剖后发现蜈蚣腹内有少量淡黄色粉状物,是蜈蚣主要疾病之一。

(3)防治方法

在秋后阴雨、低温季节,应在池内加灯泡,一方面增加温度,另一方面降低湿度。具体做法是在饲养池内,10米2的面积设4个15瓦的灯泡。或在晴天的中午晒池。同时保持饲料新鲜和清洁的饮水。湿度降低80%左右,可以防止本病发生。一旦发现本病,除及时调节温度、湿度外,还要采取如下措施:

1)清除病原

采取清池的办法,把饲养池中蜈蚣的尸体捡出,对病蜈蚣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时,把饲养池中的瓦片彻底清理出来,用3%的福尔马林或0.2%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瓦片,晒后重新放入饲养池。

2)药物治疗

用磺胺嘧啶0.5克,饲料300克;酵母片0.6克、土霉素0.4克,饲料200克;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分别拌匀,交叉使用,今天喂这个配方,明天喂那个配方直到病愈。

4.脱壳病

(1)发病原因

由于蜈蚣栖息环境过于潮湿,空气湿度亦大,加之蜈蚣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矿物质饲料缺乏,造成蜈蚣体质弱,使脱壳时问延长,真菌在体内寄生,也会引起本病发生。

(2)症状

蜈蚣患病初期表现极度不安,来回爬动,或几条蜈蚣咬集在一起。后期活动无力,表现呆滞,不食不饮,死在饲养池四周。//致富经//

(3)防治方法

1)隔离措施清除病死的尸体,隔离有病的个体进行治疗。转移健康个体,对原来的饲养池进行消毒。

2)药物治疗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拌在400克的饲料中,连喂10天病可治愈。

5.蜈蚣虱螨病

虱是小螨虫,螨就是大螨虫。

(1)发病原因

主要是饲养室、饲养池空气不流通,闷湿、臭味难除,地面和墙壁不卫生所致;有的螨虫是随蜈蚣的食物带人,即主要是虱螨寄生在蜈蚣饲料虫身上,随饲料虫带人饲养池。

(2)症状

患虱螨病的蜈蚣,节与节之间的缝隙中寄生着大量虱螨,当条件适宜时,这些虱螨大量生长、繁殖,消耗吸收蜈蚣身体的营养,使蜈蚣体质消耗较大,逐渐消瘦,体质衰弱、食量减少,活动量逐渐减小。节与节之间的缝隙里有黄色粉状物存在。引起蜈蚣身体不舒适,逐渐衰弱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预防方法

饲养房要通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干燥(相对)。一旦发现有虱螨发生,首先要把患病的个体捡出,使患体和健康的个体分开饲养,并对患体用消毒液清洗消毒,如用50毫克/千克水的戊酸氰菊酯(速灭菊酯、速灭杀丁),向患体身上喷洒效果很明显。

2)药物治疗

虱螨发生后,把患病蜈蚣挑出,用小型喷雾器盛装杀虫脒溶液,喷洒患体表面。每3天喷1次。药液配制为25%的杀虫脒3毫升,用酒精1毫升,再加水96毫升。

对大群的治疗,首先应换房换土。对原来的饲养池应进行消毒,消除留在地面的寄生虫虫体。对大群用25毫克/千克的杀虫脒喷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8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