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占国:“养狐让我走上致富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内蒙古森工集团金河森工公司金寒北极狐养殖基地,家家户户挂起了火红的灯笼,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年味儿仍浓,2月17日一早,养殖户白占国和胡丽艳夫妇俩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白占国曾在山场一线做了20余年的采伐工,1997年从金森公司防火办内退,妻子胡丽艳是金森公司大集体职工,当时家中有2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大、负担重。2001年,金森公司结合“冷”资源优势鼓励职工发展以北极狐为龙头的特色养殖业,于是白占国夫妇开始尝试养狐狸,从8只种狐到几百只种狐和皮狐,养狐14年的辛勤的付出,使他们先后荣获“十佳文明户”、“家庭经济能手”、“再就业带头人”、“全国绿色小康户”等称号。

“养狐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今咱林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给北极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坚定了咱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白占国说道。

白占国的妻子胡丽艳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种狐12只,由于起初没经验,基本没挣钱;2003年种狐达25只,存栏165只;2004年种狐达到43只,存栏360只;2005年种狐达到55只,存栏420只……截至目前,销售狐皮2800张,种狐600余只,狐皮最高达到每张2000元,种狐达到每只3200元,现已实现纯利润160余万元。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几年来,白占国夫妇俩先后扶持3户困难户脱贫致富,不仅在种狐上给予帮助和扶持,饲料、笼具、疫苗上都是以个人名义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在养殖技术上也大力支持。

在白占国家的院内,一条笔直的小路两旁高架起一排排铁艺饲养笼,毛茸茸的狐狸大小、颜色不一,有的发出阵阵的叫声、有的在笼中走动、有的眯着眼享受着暖阳。

走进操作间,墙角处整齐地码着狐狸专用饲料,旁边摆放着白占国自己用大油桶改装的上料推车,炉子上偌大的铁锅内是狐狸们最爱吃的肉和鱼干,里屋挂着待出售的狐狸皮。据胡丽艳介绍,金河镇气温低、饲养的狐狸品种好,该基地的狐皮大、毛针长、皮质厚,是衣服装饰和羽绒服毛领的优质选材,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由于裘皮市场不稳定,今年狐皮价格不佳,近400张狐皮未急于出售。

胡丽艳说:“目前在金河镇从事狐狸养殖的共有200余户,为了缓解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该地部分养殖户们成立了微信群,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相关知识

科学养猪走上致富路


现年48岁的胡玲,是驻马店市泌阳县花园街道张庄居委王岗组村民。她钟情于养猪事业,率先走上了致富路子。

2006年以前,胡玲家庭并不富裕,一家4口人,住在4间平房里,仅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1000多元。当时,两个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家庭开支入不敷出,不知不觉间,竟欠下几万元的外债。

穷则思变。胡玲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又如何能摆脱困境呢?经过调查和思考,胡玲与丈夫商议决定—养殖生猪。

目标一定,胡玲就带头苦干。没有资金,她向信用社争取贷款,还向亲友借贷,共筹资6万元。为了节省费用,胡玲和丈夫自己动手砌砖垒墙,修建起200平方米的养猪房,购买了猪崽,很快发展43头猪。当胡玲回顾创业历程时,不禁感慨万千:“那些日子,我和丈夫真是累坏了,可我们用心血创造出了自己的基业,心里感到无比甜美!”

2009年初秋,胡玲又投资扩建厂房,扩大了养殖规模,生猪存栏发展到300多头。正当她和丈夫高兴地走向实现年收入20万元的目标时,突然一场“灾难”把她打得晕头转向,她养殖的生猪生病了,相继死去40多头,造成近10万元的损失!母猪也被迫卖光,圈里几乎连一根“猪毛”都看不到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胡玲冷静思考,与丈夫一起总结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是自己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来养猪,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懂得常见病处置。

原因找到了,胡玲决心勤学技术,稳步发展,寻机再次大干。

要致富发展,首先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于是,每天夫妻俩忙碌完农活,就坐在一起读书看报,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胡玲和丈夫还多次到县畜牧局拜访专家,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2010年5月,胡玲从外地引进良种猪,科学喂养,当年就获利9万余元。如今,胡玲扩大养殖场地760平方米,喂养母猪300多头,生猪存栏达10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

网箱养殖黄鳝走上致富路



在鄱阳湖周边,当地的农民都会抓野生黄鳝拿到市场上卖,然而到了十二月份由于冬季黄鳝有冬眠的习性,在这个季节想要抓黄鳝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余长进:“黄鳝钻大泥巴里的,你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慢慢找,这个边上要仔细的看了。”

范大明:“这个季节黄鳝是冬眠了,冬眠它不出来了,现在你想搞不是那么容易了。”

2007年元月,记者到鄱阳县采访时看到,在三庙前村,一个叫陆德进的农民在这个季节里,却每天都要卖出2000多斤黄鳝,仅一口池塘就能捞出三四百斤。

记者:“卖到哪里去?”

陆德进:“卖到杭州、上海、温州。”

记者:“今天起了多少斤?”

陆德进:“今天起了几百斤。”

记者:“这边有多少?”

陆德进:“这里大概三四百斤。”

记者:“这个黄鳝价钱怎么样?”

陆德进:“价钱20几元钱一斤,22元钱一斤。”

既然已经过了黄鳝的捕捞季节,那么,陆德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黄鳝上市?

鄱阳县的三庙前乡地处鄱阳湖边,自然环境很适合野生的黄鳝生长,这里的农民都会抓黄鳝拿到市场上卖,每年的五六月份,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黄鳝,在鄱阳县城的田间地头遍地都是,往往容易造成集中上市,一斤黄鳝有的时候只卖到了几块钱。

余长进:“捕捉黄鳝的人多了,你也卖,我也卖,那个价钱肯定会低一点,销售不了,没有销路。”

当地的村民想避开上市的高峰卖上好价钱,在野生黄鳝大量繁殖的时候,一些村民抓野生的黄鳝苗放在鱼塘里,开始试着人工养殖,但是都没有成功。

蔡熙凯:“村里面,以前呢,前几年的话,那里用池养的都失败了。”

村民把黄鳝放到鱼塘里,因为鱼塘的塘底是泥土,黄鳝长大钻到了地里不见了,村民们养殖都白费了。

范大明:“因为他们都是放在土里养的,到了成熟就跑了。”

以前三庙前村的陆德进收购村民抓来的黄鳝到市场上卖,2000年,他在市场里卖鳝鱼的时候,一位从湖南来的客商告诉他,可以用网箱养殖黄鳝。

陆德进:“市场上的老板讲的,他讲人家都有那个养的黄鳝,我就跑到湖南,走了湖北,到了安徽,这几年都是这样,哪里技术好,就往哪里跑。”

在外地考察学习到了不少黄鳝网箱养殖的技术,回来以后他在池塘里用网箱试养了五箱的黄鳝,而且效益还非常好。到了第二年,他扩大规模养了20个网箱。

陆德进:“我们这里鄱阳湖这个天然的饵料,小鱼养的这个结果,鲜鱼,鲜度比较好。”

记者:“养黄鳝最关键的是什么?”

陆德进:“主要要苗种好,天气好,下苗种的时间要看住。”

记者:“什么时候下苗种?”

陆德进:“下苗种大概6月份。”

记者:“我们这个苗种是从哪里来的?”

陆德进:“苗种是我本地的,我本地野生的收过来,野生的收过来的。”

在当时的三庙前乡,陆德进独此一家的网箱养殖,让他的黄鳝在当地市场上基本供不应求。20个网箱为陆德进带来了近一万多元的收入。在周围的农户冬天基本上挣不到钱的情况下,他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这样的状况令他十分的满足。

然而,陆德进的网箱养殖黄鳝,却让另一个人产生了冲动,这个人就是孙益江。孙益江是三庙前村的村民,做了二十几年的水产生意,正愁冬天的黄鳝价钱好,可是却没有黄鳝收购,这时他听说陆德进在用网箱养殖黄鳝。

孙益江:“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鳝鱼),有点反常,像我们就打听,跟他们求教。”

孙益江凭借市场敏感看到了商机,他盘算着能不能跟陆德进合作经营。

记者:“冬天的黄鳝现在能卖多少钱?”

孙益江:“现在像那个大条一般都是22元左右,那个就是最小最小的不会少于17、18元吧。”

孙益江当时收购当地的黄鳝和其他各种水产卖到全国各地,因此他知道这里野生的黄鳝很受外面市场的欢迎,孙益江之所以要和陆德进合作,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本地的市场。

孙益江:“我们做生意不是在本地竞争,而是在外面竞争,我们主要是在上海扎根下去,在杭州扎根下去,在深圳扎根下去,全国各地我们都要扎根下去。”

鄱阳湖的黄鳝,因为靠近鄱阳湖所以黄鳝的饵料资源相当丰富,养出来的黄鳝品质接近于野生的黄鳝,加上当地有很多野生的黄鳝苗,成本也比别的地方要低很多,做了那么久水产生意的孙益江很明白这里的市场潜力。见到陆德进后,孙益江说出了藏在心里的想法。

孙益江:“所以我就跟他讲了,我们一起养吧,或者你传授一下,我们也可以养吗。”

陆德进对自己养殖黄鳝十分有信心,可是跟孙益江合作养殖必定会扩大规模,网箱养殖的黄鳝会有多大的市场,他心里没有底。

孙益江:“我就跟他讲在一起,我们是肯定有结合的,那如果他养黄鳝,肯定跟我做生意的人肯定是要连在一起的。”

孙益江告诉陆德进,养殖黄鳝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两个人可以一起搞规模化养殖,他做了那么多年的水产生意,销售是不成问题,卖的越多,赚的自然也就更多。

孙益江:“他主要是养黄鳝这个一家,也挣不完那个钱的,一家你养那么多,本身我们这一点点,这个市场上需求量相当大的。”

跟孙益江合作销路就打开了,陆德进觉得凭他们两能闯出更大的市场,还是可行的。

陆德进:“他对黄鳝是很懂的,对黄鳝很懂的,他就是养黄鳝的技术不是怎么懂。”

在2003年,他们在村里承包了一百五十亩的鱼塘,两个人分了两股,合作养了2000多网箱。原来陆德进养殖20个网箱,一年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现在每天都能赚到这么多钱。

陆德进:“看投资多大了,如果像这里的话,大概10来万元钱好挣的,这么多的网箱,10来万元钱是好挣的。”

记者:“这边多少个网箱?”

陆德进:“这里600来个网箱。”

每到冬天,陆德进和孙益江天天收获着他们的黄鳝,往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发,三庙前村的村民知道他们用网箱养黄鳝,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益。

余长进一直是抓野生的黄鳝拿到市场上卖,他发现自己抓的那点黄鳝实在是少得可怜。余长进一年抓黄鳝两三百斤,可是他听说养一池却有2000多斤,而且卖得价钱还很高,他就找到了孙益江,说出他想养黄鳝的想法。

余长进:“看孙老板那一方面养的,问他干什么的,他说养黄鳝的,结果找了一下,介绍了一下他几年养黄鳝的经验,觉得这个风险很少,有钱赚。”

三庙前乡的农户开始纷纷养殖,并且扩大规模,有些农户想赶在春节期间卖上好价钱。

范大明:“因为我想放到春节前后卖,那时候价钱还可以好一点。”

余支明:“如果你养下去,一斤可以养到四五斤是不是,你养殖,你可以赚钱也容易一点。”

蔡熙凯:“今年我就扩大规模,养了200多箱。”

今年黄鳝的市场价格都在20元到30元不等,在夏季的黄鳝只能卖到十几元,甚至是几元钱一斤,好的市场价格让三庙前乡五十多户的农户在进行网箱养殖黄鳝,养殖面积达到四百多亩。

养殖藏香猪走上致富路


听说信丰县万隆乡龙头村有一名靠养殖藏香猪致富的能人。近日,笔者来到龙头村的藏香猪养殖场,见到养殖场的主人刘章福正赶着一群黑黑的藏香猪到田园里吃草。

据了解,今年55岁的刘章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0年他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务工,在外辗转奔波了4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除了种地干农活,还在家乡做过多种工作,由于勤劳肯吃苦,攒了一些积蓄。为此,他想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除了能吃苦,刘章福还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他拿出多年来的积蓄,从浙江引进了12头藏香猪,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开始了藏香猪特色养殖。

刘章福介绍说,他引进的这批藏香猪生长能力很强,适应山区生长,喜欢吃野生植物,所以成活率高,肉质很好,并且猪在外面生长抗病力强,基本上不发病,属于一种绿色产品。为了提高养殖水平,他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报纸、杂志,认真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刘章福建起了39亩的李子园,让猪在果园里觅食,栽种了四五亩黑麦草和番薯藤,用青草、米糠等配料进行喂养。

经过4年的摸索和努力,刘章福的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猪场有母猪40多头、公猪2头,存栏商品猪300多头、仔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总收入200多万元,生猪畅销广东、深圳、福建等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章福说,一人富不是富,最大的梦想是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路


龙嘉镇和平村二社的拱宪武,瞄准市场,独辟蹊径,依靠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

为了选准好养殖项目,拱宪武经多次考察市场,最终把目光放在了貉子和狐狸养殖上。貉子和狐狸都是属于是一种抗病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的动物。它们的毛皮名贵,肉可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而且易于饲养,食量小,食料简单。貉子皮和狐狸皮质地轻软,珍贵,毛皮是目前在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供不应求,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一张小小的貉子皮和狐狸皮可以卖到六七百元,一组种貉(3只)可卖到2000元。

每到狐狸和貉子的销售季节,皮货商们都上门收购,使拱宪武家不会为销售问题而担忧。只要保证狐狸和貉子的皮毛质量,坐在家里就可以挣钱了。

通过十多年的养殖,现在拱宪武家已经有乌苏里貉子100多只、兰狐200多只。他家每年的狐狸养殖和貉子养殖收入可达3、4万元。时值5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拱宪武家的狐狸和貉子又到了产崽季节。

拱宪武高兴地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一年之后就可以产崽了,而且每窝可产下5到8只幼崽,幼崽三个多月之后就可以出售了。并且,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养殖狐狸和貉子的好处,都纷纷开始养殖,他家的狐狸和貉子的幼崽也都卖的非常好。

拱宪武还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饲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它们的价格,狐狸和貉子的皮毛优良之分可使它们的价格上下相差200多元钱。因此,饲养狐狸和貉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它们的脾气秉性,必须要精心喂养,只有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得到高的回报。

相关新闻:谢颜金养殖狐狸赚了10多万

狐狸骚、臭、脏,怕惊吓,但想发家致富,必须钻冷门,就得做别人不做的事。家住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双合村农民谢颜金风趣地说。

1997年谢颜金向亲戚朋友借来4000元,到河北省一家狐狸养殖场,买了一公两母3只狐狸。当时因饲养技术不行,产仔成活率不高,毛皮质量也上不去,投入大于收入,挣不够本钱。但他没有放弃,还是多次外出参观学习,购买狐狸养殖书籍,翻阅报纸杂志学习技术,试配饲料,观察狐狸习性逐步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谢颜金在两年多的饲养中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养殖狐狸经验。2000年,他又投资一万余元从黑龙江引进了稀特新品种白狐、蓝狐和银狐。正月交配,三月产仔,五月分窝,十月取皮,第二年一年就发展到了220只,3个品种。去年又引进了30只乌苏里貉,今年繁殖的26窝203只狐狸仔全部成活。

谢颜金小有名气了,收购商都找上门来,他还与东北三省和临沂做皮毛生意的老板们签订了回收合同,年收入10万多元。

周保军:养牛让我走上多元增收路


周保军正在农一连养殖小区忙着给牛喂草料

10月14日,柳树泉农场农七连职工周保军正在农一连养殖小区忙着给牛喂草料。周保军今年7月从山东菏泽购进了61头鲁西黄努准备通过育肥牛增加收入,走一条多元增的路子。

近年来,柳树泉农场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提出1+8增收模式,即围绕林果业一个主业,采取政策支持、农业增产、设施农业、特色养殖、工业反哺、劳务输出、三产服务业等八个方面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激发广大职工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团场许多职工都抢抓机遇,通过养羊、鹿、鸡、养毛驴、种植特色瓜果等途径来增收创收。

周保军今年43岁,一直从事建筑行业,近几年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周保军每年能够收入30余万元,但他并不满足,觉得建筑行业收入不稳定、风险大。他就想换个挣钱路子。周保军经过多方考察,觉得养牛效益不错,正好5月团场农一连养殖小区扩建,有很合适的场地,他就大胆筹资44万元购进了61头鲁西黄牛进行养殖。

为了把牛养好,周保军到哈密市、巴里坤等养牛基地进行学习,并花费10万元对圈舍进行改造,加装了圈舍保温设施和遮阳棚,还雇了一个养牛能手进行管理。

周保军还计划明年开始饲养毛卢扩大养殖规模。

该场像周保军这样发展畜牧养殖多元增收的职工还有很多,在探索增收道路的同时,带动了周围职工致富增收。

森林猪让咱奔向致富路


去金山屯区乐园村时,正逢寒冬腊月,雪花飞舞。听说村民冯德亮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另辟蹊径,依托丰富的林地优势养殖森林猪,走上了发展林下经济的致富路,我们是被他吸引来的。

来到冯德亮家,他没在家,抬头一看,他家房后的山上,突然一群小猪从森林深处追逐而出,不时把嘴探进厚厚的积雪中寻找食物。从附近赶来的冯德亮告诉我们:“这就是咱养的猪,全部放养,吃的是林中树籽野果,喝的是山中甘泉净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一切纯天然,全部无污染。”

原来,冯德亮养殖森林猪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经过几年的实践,如今他养的森林猪已近于原始放牧,不仅活动量大,体形健壮,瘦肉率高,而且所产肉质紧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极高。由于利用林下资源,人工投入不是很高,山上的野果、林下剩余物都是森林猪的美食。森林猪肉质好,没有任何添加剂,属于纯绿色食品,销路也很好。目前他家养殖的森林猪已经出栏,在村支部、区畜牧局等的帮助下,在区内一些知名大肉铺里挂上自己的牌子,帮他代售。

今年,他们夫妻又有新想法,就是想借着金山屯区旅游产业的火爆形势,在自家建个农家小院,让本区以及外来的游客可以先品尝猪肉的味道,好吃可以买一些带回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增加一些销量和收入,还可以为老冯家的猪肉打出一个品牌。

冯德亮说,开农家乐,我们家还有一个优越条件,那就是我母亲是山东人,母亲纺出的布堪称一绝。我们家中有一台纺车,如果游客来了,让他们品尝绿色森林猪的同时,也可以亲身感受一把纺布的感觉,那可真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

看着老冯笑容满面憧憬未来的样子,真心祝愿老冯两口子的梦想早日成真,在致富、创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7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