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纹牛蛭

拉丁目名Arhynchobdellida
中文目名无吻蛭目
拉丁亚目名Hirud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医蛭形亚目
拉丁科名Hirudinidae
中文科名医蛭科
拉丁属名Poecilobdella
中文属名牛蛭属
拉丁种名javanica
中文名棒纹牛蛭
命名人(Wahlberg),1855
原始文献Sos,1969,Actazool.Acad.sci.Hung.,15(1/2),186-187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俗名爪哇拟医蛭
生境栖息于沼泽、池塘、沟渠及稻田中
国内分布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印度、孟加拉国、缅甸
资料来源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蛭纲P117

棒纹牛蛭为医蛭科牛蛭属的动物,俗名爪哇拟医蛭。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孟加拉、上中缅甸以及邻近中国的边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沼泽、池塘、沟渠及稻田里。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棒纹牛蛭又名蚂蟥,体长100160毫米,最大的标奉为225毫米,体的最大宽度为1019毫米,后吸盘的直径为1019毫米,常等于体的最大宽度。体有103环。眼点5对,位于第之,第3,第4、第6,第9体环的背侧上。雌雄生殖孔相隔7环-体表颜色极为艳丽,活时背面为草绿色,腹面淡灰绿色或砖红色.背面中央有黑褐色纵纹1条,自前端延伸至肛孔,断裂为22根棒状条纹,在体的正侧面有1条带状横行条纹,呈棕黄色或古铜色。故称之为铜边蚂蟥。

由于棒纹牛蛭的生活习性和约用功能都与宽体金线蛭相似,而且它体形大,产量高,易饲养,所以棒纹牛蛭也可以作为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进行规模养殖。

相关阅读

乐山棒花鱼


中文名称 乐山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kiatingensis(Wu)
英文名称 sharphead culter,humpback
地方名称 宜宾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7~38;下咽齿1行,5-5,鳃耙内侧11;脊椎骨33。体较长,背部起点处稍隆起,腹部略圆,头长一般大于体高,吻较尖而短。两鼻孔间隔处稍凹陷。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上有乳头状突起,上下颌边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口角有1对须,长度较眼径为小,鳃耙外侧不发达,成瘤状突起,胸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为近,臀鳍短,起点至腹鳍基约等于至尾鳍的距离。鳔2室,前室为一扁圆形的膜质囊,后室小。腹腔膜灰白色,上有许多黑色的小点。体为棕色,腹部灰白色,背部正中有5~6个大的黑斑,体侧中轴有8~9个黑斑。背鳍、尾鳍有许多黑色斑点,其它各鳍为灰白色。

长棒花鱼


[学名]: Abbottina elongata Yao and Yang in Luo, Le and Chen, 1977
[资源名称]: 长棒花鱼
[别名]: 扑地实心、白花、扑地猫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臀鳍iii-6。侧线鳞36-37。下咽齿5-5。鳃耙(内侧)13-14。 体长为体高的6.0-7.0倍,为头长的4.4-4.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倍,为眼径的3.2-3.4倍,为眼间距的5.0-5.2倍,为尾柄长的1.4-1.5倍,为尾柄高的2.3-2.6倍。 体细长,后部侧扁,腹部略圆。吻圆锥状,长度等于眼后头长,在两鼻孔前缘间隔处略凹陷。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乳突明显,下唇中央有两个圆形的突起。上下颌边缘有角质层。须1对,短而粗扁,短于眼径。眼略大。眼间距窄。鳃耙外侧呈瘤状突起。胸鳍基部以前无鳞。各鳍短小。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浅叉形。肛门在腹鳍与臀鳍间距前部1/3稍多处。 体背及体侧灰黑色,腹部黄白色。从吻端到眼前缘中央有1条黑线纹。侧线以上鳞片有黑色缘。体侧正中央具有7-10个纵列的黑色暗斑。除臀鳍外,各鳍均有黑色条纹,背鳍尾鳍尤其明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  [原产地区]:亚洲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西江  
[水域环境]:淡水  

鲤湖蛭病


疾病名称湖蛭病

为害对象 鲤、鲫
疾病概述
环节动物的蛭类在鱼体上寄生时,常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发病或死亡。湖蛭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一种中型蛭,主要为害鲤、鲫等底层负,偶尔也可在鳙上发现,湖泊养鱼较池塘养鱼感染率高。

病原
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虫体椭圆形,背部隆起,淡黄色或灰白色,环带区粉红色。前端较窄,有1前吸盘,其后连狭短的颈部,眼两对,成八字形排列在前吸盘的背面。虫体后端为后吸盘,大于前吸盘。虫体两侧有膜质圆形的搏动囊11对,能有节律地搏动。

症状
中华湖蛭主要寄生在鳃盖内侧或鳍基部,吸取鱼血,并以吸盘紧紧地固着于寄生部位,造成表皮组织破坏。由于吸血量较大,故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的病鱼呼吸困难,身体瘦弱。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于个体大的一龄以上鲤、鲫鱼,个体越大,感染率越高,鲤较鲫感染率高。通常寄生于鳃盖内侧,每尾鱼一般寄生1虫,偶尔有2-3虫的。长江流域,每年12月到翌年5月或6月为该蛭在鱼体寄生时期,这一时期幼蛭逐渐发育成熟。春季,成熟湖蛭陆续离开宿主到水底进行繁殖,6月下旬后,即无寄生现象。

洞庭棒花鱼


中文名称 洞庭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tungtingensis(Nichols)
英文名称 Tungting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腹鳍条1,7;臀鳍条3,5。鳃耙4~5。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8[4.5/(2.5~V)]36;背鳍前鳞9;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5.9~6.5(平均6.2)倍,为头长的4.4~4.9(4.6)倍,为尾柄长的6.3~7.1(6.7)倍,为尾柄高的11.2~12.5(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2.5)倍,为眼径的3.1~3.7(3.4)倍,为眼间距的4.4~5.2(4.7)倍,为尾柄长的1.3~1.63(1.5)倍,为尾柄高的2.3~2.8(2.8)倍。

体较长,近圆筒形,尾部侧扁.头较短,其长度大于体高.吻钝,鼻孔前无显著的凹陷,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或稍大.眼较大,位于头侧中轴之上方;眼间较平,稍小于眼径.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具明显的乳突;上唇乳突在中部的大而排列成1行,在两侧的小而成多行;下唇正中有1对较大的突起代表中叶,两侧叶发达,在口角处与上唇联合.上下颌具角质边缘.口角具1对短须,其长度小于眼径.鳃耙不发达,呈瘤状突起.下咽齿纤细,侧扁,末端呈钩状.鳞圆形,胸部裸露.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约相等,背鳍最后一根分枝鳍条末端与腹鳍的末端相对.胸鳍长,但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圆形,其起点与背鳍的第三至第四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位于腹鳍基与尾鳍基之间的中点或略近后者.肛门距腹鳍近,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前1/4处。

脊椎骨4+34。鳔小,2室,头长为其长度的2.8倍,前室较大,扁圆形,包于韧质膜囊内,后室很小,露于囊外,长形,其长度小于眼径.腹膜灰白色,布有小黑点.

体背部及侧面的鳞片上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体侧中轴有7~8个黑色斑块,横跨背部正中有5个较大的黑斑,在背鳍基部后面的较显著;背鳍及尾鳍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胸部灰黑色,其上亦有少数黑斑点。

建德棒花鱼


中文名称 建德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tafangensis(Wang)
英文名称 Jiande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腹鳍条1,7;臀鳍条2,5。鳃耙4~5。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3[4/(3~V)]34;背鳍前鳞11;围尾柄鳞12~13。
标准长为体高的4.2~5.4倍,为头长的4.7~5.2倍,为尾柄长的6.6~7.0为尾柄高的8.6~9.6倍。头长为吻长的2.7~2.72倍,为眼径的3.6~3.8倍,为眼间距的3.8~4.0倍,为尾辆高的1.8~2.0倍,为尾柄长的1.3~1.4倍。

体长,稍侧扁,背鳍起点处隆起,腹部平直,尾柄较高.吻钝圆,在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吻皮伸向腹面,遮盖上唇基部.眼较大,位于头侧之上方.眼间稍平,其宽度约等于眼径.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有许多乳突,上后乳突尖形,前端的排列成1行,在口角处变小而成多行;下唇中叶为1对较大的乳突,两侧叶发达,在口角处与上唇联合。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口角有1对短须,其长度较眼径为小.鳃膜连于鳃峡.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纤细,侧扁,末端呈钩状.鳞较大,胸部无鳞.测线完全,平直.

背鳍高,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为远,背鳍条特长,最后一根分枝鳍条的末端与臀鳍起点相对或超过.胸鳍长而尖,末端几达腹鳍起点.腹鳍与背鳍的第二至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远或相等。尾鳍浅分又,两叶末端略尖.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中点.

鳔小,2室,其长度约为头长的1/3;前室圆形,包干韧质膜囊内,后室很小,长形,其长度小于眼径.腹膜灰黑色。

棒花鱼


中文名称 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rivularis(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ounded gudgeon
地方名称 爬虎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8;臀鳍条3,5;侧线鳞35~38;下咽齿1行,5~5;鳃耙外侧4一5,内侧8~11;脊椎骨29~32。体长为体高的4.4~5.0倍,为头长的3.6~4.1倍,为尾柄长的5.7~7.1倍,为尾柄高的9.0~11.5倍。头长为吻长的2.0~2.5倍,为眼径的3.5~4.8倍,为眼间距的2.5~3.9倍。体长稍侧扁,背部微隆起,腹部圆。口下位,马蹄形。吻较长。两鼻孔前缘间隔处有凹陷。唇厚,乳突不明显。下唇中央有1对较大的光滑乳突,两侧叶较大,与上唇联合。目须一对,短而粗。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为近。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较前室为大。腹腔膜银白色。体背及体侧色暗,体例中轴有8个较大的黑色斑块,体侧上部每个鳞片的后缘有一黑色斑点。各鳍呈淡黄色,背鳍和尾鳍有许多黑色斑条,胸鳍则有少数黑色斑点。生殖时期,雄鱼体色鲜艳,头部为黑色,峡部为紫红色,体背及体例上部为棕黄色,腹部银白色。同时背鳍条稍延长,胸鳍的不分枝鳍条变硬,吻部、颊部、鳃盖及胸鳍外缘均有粗糙的珠星出现。
生活习性 为底层鱼类,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和端足类为主,其次为水生昆虫、水蚯蚓及植物碎片。

棒锥螺


中文名称棒锥螺

拉丁名称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锥螺科

拉丁科名Littorinidae

中文属名锥螺属

拉丁属名Turritel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浙江以南,日本;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尖锥形,结实,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壳高80.0毫米,壳宽19.0毫米。螺层约28层。黄褐色或紫红色。螺旋部的每层有5-7条排列不等的螺肋,勒间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无脐。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潮线至浅海的泥沙海底。产于海南岛文昌、万宁、陵水、三亚、乐东沿海。

海(洋)生。

假主棒螺


[学名]: Crassispira pseudoprinciplis
[资源名称]: 假主棒螺
[别名]: 假主厚旋螺
 
[形态特征]:
 
壳近纺锤形,螺层约13层,螺旋部高,缝合线明显。各螺层有斜行发达的纵肋,螺肋较细与纵肋相交呈细粒状突起,缝合线紧下方有1条较粗的螺肋。壳面黄褐色。壳口长梭形。外唇薄,内缘有齿状缺刻,后缘具一浅的缺刻;内唇薄。前沟短。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下带10~80米水深的软泥或砂质海底。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泥
[栖息水层]:底层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纹裸胸鳝


中文名称 网纹裸胸鳝
拉丁名称 Gymnothorax reticularis Bloch
英文名称 Net mo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鳝科
拉丁科名 Muraenidae
中文属名 裸胸鳝属
拉丁属名 Gymnothora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6~24倍,为体宽22~30倍,为头与躯干部长1.4~2.2倍,为头长6.2~7.5倍。头长为吻长5.8~7.9倍,为眼径12.6~14.8倍,为眼间隔6.4~9.2倍,为口裂长2.9~3.1倍
体中长,较侧扁,尾部长略大于头与躯干部长。头中大,锥形。眼小而圆,被半透明的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短管状,近吻端;后鼻孔较大,无皮瓣或短管,位于眼前缘上方。口大,前位,口裂伸达眼的后方,口裂长几为头长1/3。上下颌约等长,或上颌稍突出。牙尖锐,侧扁;上下颌牙一行,前方牙的前后缘具锯齿,后方牙锯齿不明显;前颌骨齿一行,与上颌牙同形,中间具1~3个大犬牙,可以倒伏;犁骨牙一行,较小。舌附于口底。鳃孔窄小,裂缝状。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起点在鳃孔的前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背鳍、臀鳍和尾鳍较发达,相连续。无胸鳍。

体淡白色,由头部至尾端具15-22条绿褐色横带,有时呈断续现象。体背侧方横带之间和头部均散布不规则绿褐色斑点,腹面无斑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8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