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湖蛭病

疾病名称湖蛭病

为害对象 鲤、鲫
疾病概述
环节动物的蛭类在鱼体上寄生时,常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发病或死亡。湖蛭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一种中型蛭,主要为害鲤、鲫等底层负,偶尔也可在鳙上发现,湖泊养鱼较池塘养鱼感染率高。

病原
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虫体椭圆形,背部隆起,淡黄色或灰白色,环带区粉红色。前端较窄,有1前吸盘,其后连狭短的颈部,眼两对,成八字形排列在前吸盘的背面。虫体后端为后吸盘,大于前吸盘。虫体两侧有膜质圆形的搏动囊11对,能有节律地搏动。

症状
中华湖蛭主要寄生在鳃盖内侧或鳍基部,吸取鱼血,并以吸盘紧紧地固着于寄生部位,造成表皮组织破坏。由于吸血量较大,故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的病鱼呼吸困难,身体瘦弱。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于个体大的一龄以上鲤、鲫鱼,个体越大,感染率越高,鲤较鲫感染率高。通常寄生于鳃盖内侧,每尾鱼一般寄生1虫,偶尔有2-3虫的。长江流域,每年12月到翌年5月或6月为该蛭在鱼体寄生时期,这一时期幼蛭逐渐发育成熟。春季,成熟湖蛭陆续离开宿主到水底进行繁殖,6月下旬后,即无寄生现象。

相关推荐

贝尔湖野鲤


[学名]: Cyprinus carpio
[资源名称]: 贝尔湖野鲤
[外文名]: Will Carp Lake Bell
[别名]: 鲤拐子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形似草鱼。头较小,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包着下颌,吻能收缩。须2对。体表覆盖较大的圆鳞,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边缘均有暗色环。背鳍起点稍前于腹鳍起点,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背鳍基部长,大于体长的1/3,尾柄高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尾深叉形,上下叶相等。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通常背部灰黑色,体侧金黄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上叶与背部体色相同,臀鳍和尾鳍下叶橙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原产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贝尔湖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180  
[地理分布]:内蒙古与前苏联交界的贝尔湖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咸水湖,水草丛生的区域

青海湖裸鲤


中文名称青海湖裸鲤


拉丁名称Gymnocypris przewalskii

异名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裸鲤属

拉丁属名Gymnocyo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眼大,口下位。下颌唇后沟中断。体裸露,仅臀鳍至腹鳍基部的两侧各具一行约23-27枚大型臀鳞,胸鳍基部上方具3-4行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体背黄褐色或灰褐色,体侧具云斑,各鳍浅红色或灰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流水缓慢处,淡、咸水均可生活。杂食性。幼鱼摄食轮虫、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饵料,成鱼摄食藻类、枝角类、橈足类、钩虾、摇蚊幼虫、小鱼等。生长缓慢。3-7月产卵,布哈河是主要产卵场所。卵沉性,球形,黄色,剧毒。卵径2.5毫米。

经济价值
捕捞对象,鲜食或制鱼干。可做高寒或高盐碱地区的养殖对象。

青海湖裸鲤苗种生产条件


适温范围5℃~21℃,最适温度范围16℃~19℃。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并使用网孔基本尺寸为0.18mm的尼龙筛绢过滤。流速:以能在孵化桶上部看见冲起的受精卵在水面下10cm处为准,孵化至34h左右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可适当加大流速防止鱼卵缺氧。光照:室内孵化,采取日光灯照明。孵化设备:孵化桶用白铁皮制成,容水量250kg左右为它,放卵密度4104粒/桶~5104粒/桶。流水孵化槽、盘:使用钢筋、水泥或塑料制成,每槽置0.4m0.4m0.15m孵化盘5只,每只盛卵2104粒。受精卵入水孵化20min后吸水膨胀到最终3.9mm~4.lmm大小,水温16℃~19℃时,经34h左右,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可从胚盘的透明与混浊肉眼观察受精卵,并以此计算受精率。经136 h左右鱼苗出膜,出膜120 h后鱼苗腰点充气、平游、开口摄食。

鲤白云病


疾病名称鲤白云病

为害对象 鲤
疾病概述
本病主要发生于微流水、水质清瘦的网箱养鲤和流水池塘集约化养鲤中。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为流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死亡率可高达90%左右,90年代后发病率有所下降。

病原 病原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和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ens)。

症状
发病初期,病鲤体表出现小斑状白色黏液物,容易被忽视,随后,黏液物逐渐蔓延,形成一层白色薄膜,以头部、背部、鳍条处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蛀鳍、松鳞等症状。病鱼多靠近网边缓慢游动,停止摄食,陆续死亡。

发病规律 本病的流行季节为5-6月,此时水库中的水温在10-14℃,当水温随气温逐渐升高到20℃左右时,病情可自行控制。越冬后鲤鱼比较衰弱,易患此病。其他养殖鱼虽同池、同网箱,并不受感染。

防治方法 ①发病季节前在网箱内、外适当悬挂优氯净、强氯精或漂白粉等药篓或药袋;饵料投喂应充足,促使鱼体恢复健康,以预防疾病发生。②发病后,可在网箱中适度通洒福尔马林或新洁尔灭,同时投喂抗菌药物,一般需连喂6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副黄姑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