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棒花鱼

[学名]: Abbottina elongata Yao and Yang in Luo, Le and Chen, 1977
[资源名称]: 长棒花鱼
[别名]: 扑地实心、白花、扑地猫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臀鳍iii-6。侧线鳞36-37。下咽齿5-5。鳃耙(内侧)13-14。 体长为体高的6.0-7.0倍,为头长的4.4-4.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倍,为眼径的3.2-3.4倍,为眼间距的5.0-5.2倍,为尾柄长的1.4-1.5倍,为尾柄高的2.3-2.6倍。 体细长,后部侧扁,腹部略圆。吻圆锥状,长度等于眼后头长,在两鼻孔前缘间隔处略凹陷。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乳突明显,下唇中央有两个圆形的突起。上下颌边缘有角质层。须1对,短而粗扁,短于眼径。眼略大。眼间距窄。鳃耙外侧呈瘤状突起。胸鳍基部以前无鳞。各鳍短小。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浅叉形。肛门在腹鳍与臀鳍间距前部1/3稍多处。 体背及体侧灰黑色,腹部黄白色。从吻端到眼前缘中央有1条黑线纹。侧线以上鳞片有黑色缘。体侧正中央具有7-10个纵列的黑色暗斑。除臀鳍外,各鳍均有黑色条纹,背鳍尾鳍尤其明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  [原产地区]:亚洲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西江  
[水域环境]:淡水  <m.Yz023.COm/p>

相关阅读

棒花鱼


中文名称 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rivularis(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ounded gudgeon
地方名称 爬虎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8;臀鳍条3,5;侧线鳞35~38;下咽齿1行,5~5;鳃耙外侧4一5,内侧8~11;脊椎骨29~32。体长为体高的4.4~5.0倍,为头长的3.6~4.1倍,为尾柄长的5.7~7.1倍,为尾柄高的9.0~11.5倍。头长为吻长的2.0~2.5倍,为眼径的3.5~4.8倍,为眼间距的2.5~3.9倍。体长稍侧扁,背部微隆起,腹部圆。口下位,马蹄形。吻较长。两鼻孔前缘间隔处有凹陷。唇厚,乳突不明显。下唇中央有1对较大的光滑乳突,两侧叶较大,与上唇联合。目须一对,短而粗。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为近。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较前室为大。腹腔膜银白色。体背及体侧色暗,体例中轴有8个较大的黑色斑块,体侧上部每个鳞片的后缘有一黑色斑点。各鳍呈淡黄色,背鳍和尾鳍有许多黑色斑条,胸鳍则有少数黑色斑点。生殖时期,雄鱼体色鲜艳,头部为黑色,峡部为紫红色,体背及体例上部为棕黄色,腹部银白色。同时背鳍条稍延长,胸鳍的不分枝鳍条变硬,吻部、颊部、鳃盖及胸鳍外缘均有粗糙的珠星出现。
生活习性 为底层鱼类,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和端足类为主,其次为水生昆虫、水蚯蚓及植物碎片。

洞庭棒花鱼


中文名称 洞庭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tungtingensis(Nichols)
英文名称 Tungting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腹鳍条1,7;臀鳍条3,5。鳃耙4~5。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8[4.5/(2.5~V)]36;背鳍前鳞9;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5.9~6.5(平均6.2)倍,为头长的4.4~4.9(4.6)倍,为尾柄长的6.3~7.1(6.7)倍,为尾柄高的11.2~12.5(11.6)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2.5)倍,为眼径的3.1~3.7(3.4)倍,为眼间距的4.4~5.2(4.7)倍,为尾柄长的1.3~1.63(1.5)倍,为尾柄高的2.3~2.8(2.8)倍。

体较长,近圆筒形,尾部侧扁.头较短,其长度大于体高.吻钝,鼻孔前无显著的凹陷,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或稍大.眼较大,位于头侧中轴之上方;眼间较平,稍小于眼径.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具明显的乳突;上唇乳突在中部的大而排列成1行,在两侧的小而成多行;下唇正中有1对较大的突起代表中叶,两侧叶发达,在口角处与上唇联合.上下颌具角质边缘.口角具1对短须,其长度小于眼径.鳃耙不发达,呈瘤状突起.下咽齿纤细,侧扁,末端呈钩状.鳞圆形,胸部裸露.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约相等,背鳍最后一根分枝鳍条末端与腹鳍的末端相对.胸鳍长,但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圆形,其起点与背鳍的第三至第四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位于腹鳍基与尾鳍基之间的中点或略近后者.肛门距腹鳍近,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前1/4处。

脊椎骨4+34。鳔小,2室,头长为其长度的2.8倍,前室较大,扁圆形,包于韧质膜囊内,后室很小,露于囊外,长形,其长度小于眼径.腹膜灰白色,布有小黑点.

体背部及侧面的鳞片上有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体侧中轴有7~8个黑色斑块,横跨背部正中有5个较大的黑斑,在背鳍基部后面的较显著;背鳍及尾鳍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胸部灰黑色,其上亦有少数黑斑点。

建德棒花鱼


中文名称 建德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tafangensis(Wang)
英文名称 Jiande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腹鳍条1,7;臀鳍条2,5。鳃耙4~5。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3[4/(3~V)]34;背鳍前鳞11;围尾柄鳞12~13。
标准长为体高的4.2~5.4倍,为头长的4.7~5.2倍,为尾柄长的6.6~7.0为尾柄高的8.6~9.6倍。头长为吻长的2.7~2.72倍,为眼径的3.6~3.8倍,为眼间距的3.8~4.0倍,为尾辆高的1.8~2.0倍,为尾柄长的1.3~1.4倍。

体长,稍侧扁,背鳍起点处隆起,腹部平直,尾柄较高.吻钝圆,在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吻皮伸向腹面,遮盖上唇基部.眼较大,位于头侧之上方.眼间稍平,其宽度约等于眼径.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有许多乳突,上后乳突尖形,前端的排列成1行,在口角处变小而成多行;下唇中叶为1对较大的乳突,两侧叶发达,在口角处与上唇联合。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口角有1对短须,其长度较眼径为小.鳃膜连于鳃峡.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纤细,侧扁,末端呈钩状.鳞较大,胸部无鳞.测线完全,平直.

背鳍高,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为远,背鳍条特长,最后一根分枝鳍条的末端与臀鳍起点相对或超过.胸鳍长而尖,末端几达腹鳍起点.腹鳍与背鳍的第二至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远或相等。尾鳍浅分又,两叶末端略尖.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中点.

鳔小,2室,其长度约为头长的1/3;前室圆形,包干韧质膜囊内,后室很小,长形,其长度小于眼径.腹膜灰黑色。

短吻棒花鱼


中文名称短吻棒花鱼

拉丁名称Abbottina brevirostris (Gunther)

英文名称shortnose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台湾省。

形态特征
背鳍条10;腹鳍条8;臀鳍条8。侧线鳞38(5/5)39。

标准长为体高的6倍,为头长的5倍.头长为眼径的3倍。

体长,稍侧扁,头背部稍隆起.吻短而钝,吻长稍大于眼径.口下位,很小,唇很发达,下唇显著分为3叶,上唇有显著的乳突.口角有1对较短的触须.前眶骨呈三角形,尖端向前;下眶骨宽。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长,超过头长,末端伸至或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线.腹鳍起点位置在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基部中点相对.尾鳍分叉。

体背部有许多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上有1条带青色的条纹,背鳍、尾鳍和胸鳍上有许多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钝吻棒花鱼


中文名称 钝吻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obtusirostris(Wu et Wang)
英文名称 blunt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6;侧线鳞36;下咽齿一行,5~5;鳃把外侧4~5,内侧13;脊椎骨31。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3.8~4.3倍,为见柄长的6.8~7.4倍,为尾柄高的8.5~9.3倍。头长为吻长的2.4~2.8倍,为眼径的4.0~4.6倍,为眼间距的2.9一3.4倍。体较粗壮,前部近圆形,后部侧扁。腹部平扁。头短,略呈方形。吻钝。口下位,马蹄形。上、下颌边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唇厚,上有乳头状突起,尤以下唇为发达。口角须1对,短于眼径。腹面在胸部至腹鳍基部无鳞。背鳍较高,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远于至尾鳍基。肛门距腹鳍近。侧线完全。鳔2室,前室圆,为一膜质囊,后室比前室大,长圆形。腹腔膜灰白色。体棕灰色,头部、背部及体侧上部色较深,腹部浅灰色。雄鱼体例中轴有1条黑色纵纹;雌鱼体侧中轴有7~8个较大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的黑斑比胸鳍多而色较深。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浓黑,胸鳍第1不分枝鳍条变粗,外缘有珠星。

长棘花鮨


中文名称长棘花鮨


拉丁名称Anthias squamipinnis (Peter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花鮨属

拉丁属名Ant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被栉鳞,头部除唇及吻外均被细小栉鳞,口大,上颌骨外露,无辅上颌骨。颌齿细小,杂有钩状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或有数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具棘,鳃耙长而密,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无缺刻,X-14-18,第3枚鳍棘有时延长,臀鳍Ⅲ-6-8,胸鳍鳍条大多分支,尾鳍凹形。背鳍Ⅹ-15-17,臀鳍Ⅲ-6-7,二鳍大多被鳞,侧线鳞38-43。

生活习性
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洋)生。

长吻鱼


[学名]: 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资源名称]: 长吻鱼
[外文名]: Longspine snipefish、egret-pipe
[别名]: 日本长吻鱼 Macrorhamphos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Ⅷ-12,臀鳍19~20,胸鳍15,腹鳍5,尾鳍7~8+9+7~8。鳃耙4~6+11~13。 体长为体高3.9~4.2倍,为头长2.1~2.2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上颌长1.8~2.0倍,为眼径5.8~6.9倍,为眼间隔6.0~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0~1.5倍。 体侧扁,长圆形。头尖而长。吻长管状。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圆凸,其宽稍小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均位于眼前方。小,位于吻端。上颌骨后部宽。无牙。鳃孔大,向前达眼前缘下方,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栉状。鳃盖条骨4。 头、体密被小鳞,鳞面具多条纵棱,后缘锯齿状。眼球表面上下及后缘具多行小鳞。尾鳍被鳞。头;体有骨质棱板多条,前鳃盖骨边缘1条;眼上方和前方各土条,向前延伸;胸鳍上方有2条纵棱,具间有3条斜行横棱。腹面白峡部至肛门有1行骨板。 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由几枚游离小棘相连,均位于体后部。第一背鳍起点至鳃孔后缘距离大于第一背鳍起点至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离。第一背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头长为其长1.6~1.9倍,其后侧缘下半部各有1行向上小棘,后方各鳍棘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第九~十鳍条上方,基底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中侧位,最上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鳍前方,两腹鳍紧靠,纳于腹中线的腹沟内,鳍端达腹鳍和肛门中间。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发达,尾鳍中部鳍条鳍端宽扁。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及腹鳍第一鳍条均不分枝。 生活时体红色,腹侧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太平洋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及印度洋和大西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在大陆棚上,发现在海底与中层水域之间,在沙子之上。 稚鱼发现于海洋表面水域了; 成鱼通常接近底部生活。群居的。 稚鱼主要捕食大洋性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地桡脚类的动物, 成鱼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长背鱼


中文名称长背鱼

拉丁名称Pterothrissus gissu Hilgenaorf

英文名称longback fish, deepsea bon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长背鱼科

拉丁科名Pterothrissidae

中文属名长背鱼属

拉丁属名Pterothri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海,日本 北海道函馆以南各海区以及东海较深海区。

形态特征
长背鱼体延长,腹部圆。头狭长,裸露,粘液管很发达。吻尖突眼大。口小下位,上颌缘仅由前颌骨组成。辅上颌骨1块,唇厚,上下颌各具1行小齿,犁骨和腭骨无齿,侧线鳞85-112。背鳍基很延长,鳍条55-65,鳃盖条6,椎骨约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