鯻[鱼舵]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15

中文名称 鯻[鱼舵]
拉丁名称 Therapon theraps(Cuvier)
英文名称 Largescaled therapon
地方名称 硬头浪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鯻科
拉丁科名 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 鯻属
拉丁属名 Therapon Cuvi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Ⅺ,Ⅰ-10;臀鳍Ⅲ-8;胸鳍14;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50~51。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长为体高2.5~2.6倍;为头长3.1~3.3倍;背缘较狭窄,腹缘钝圆;体高以背鳍起点为最高,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4倍,为眼径3.6~3.8倍;头背面在吻部微凹,平滑,在眼间隔及后头部微凸,具骨貭綫纹,此线纹随鱼体增长而愈明显。眼中等大,侧上位,眼径约等于或稍大于眼间隔。2鼻孔相距甚近,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三角形,紧临眼前缘。眶前骨后下缘具细齿。口中等大,两颌等长,上颌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成带状,外列一行较大,圆锥形,微能活动。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在偶角处锯齿较大;鳃盖骨具2棘,上棘短;下棘强大,向后延伸至鳃盖后方。匙骨上侧角钝圆外露,边缘有小锯齿。有假鳃。鳃盖条7。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扁,9+15,最长鳃耙约为眼径的1/3。

体被栉鳞,侧綫上鳞9~10个,鳞较厚不易脱落。颊部鳞片5~6行,排列规则,鳃盖部鳞片大于颊部,排列不甚规则。背鳍和臀鳍基底具低鳞鞘。侧线完全。

背鳍具12鳍棘,10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有一深缺刻;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鳍棘为最长,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臀鳍具3鳍棘,8鳍条,以第三鳍棘为最长,臀鳍约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约等于吻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第一鳍条稍延长,向后不达肛门。尾鳍分叉。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4条棕褐色纵带:第一条沿体背方;第二条自后头部达背鳍鳍条部,与第一条常相汇合在一起;第三条自吻端,穿过眼径沿体侧中央直达尾柄之上;第四条常不明显,自胸鳍向后逐渐消失,在背鳍鳍棘部第3~7鳍棘间有一大黑斑。鳍条部第1~4鳍条末端与第6~8鳍条间各有一黑斑点。尾鳍有5条黑色斑纹;中央一条与体侧第三纵带相连,上叶及下叶各二条,上叶一条在尾鳍末端。臀鳍鳍膜间浅灰褐色,胸鳍与腹鳍色淡。

相关知识

短鳍[鱼舵]


中文名称短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lemb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Kyphosus vaigiensis (Quoy Gaimard, 182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颇侧扁,头短,吻短,眼大,口小,口裂近水平。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颌齿多行,外行齿呈门齿状,内行齿呈绒毛状。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侧线完全,侧线鳞60-80,尾鳍凹形。椎骨10+15-16。背鳍11鳍棘14鳍条,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鳍棘部基底短于鳍条部基底,臀鳍3鳍棘13鳍条。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细鳞鯻


中文名称细鳞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jarbua (Forskal)

英文名称threestripe tigerfish, thornfish, jarbua therapon, crescent perch, crescent-banded grunter, crescent-banded grunter

异名斑猪、海黄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尾鳍17。鳃耙7-8+12-13。侧线鳞85-87[(15-16)/(22-2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6一3.l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2.9一3.5倍,为眼径3.8一4.3倍,为眼间距3.0-4.2倍,为尾柄长1.9-2.0倍,为尾柄高2.8-3.0倍。

体侧扁,长椭圆形;体背部微隆起,腹部圆凸,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其长小于或等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圆形,眼径小。于吻长。眼间平坦,具有线纹或不明显。口中等大,端位,口裂稍倾斜,唇较厚。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部瞳孔下方。鼻孔2个,靠眼前缘,互为相邻,前后鼻孔约等大,前鼻孔圆形具鼻瓣,后鼻孔三角形。鳃耙短小,最长的鳃耙都不及眼径的1/2。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干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带状的细小齿,外列一行较大,锥形;排列疏松;犁骨、胯骨具小绒毛齿。前鳃盖骨边缘具明显锯齿,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具2扁棘,下棘强大且明显。后颞颥骨具5个大锯齿。侧线完全,前部2/3段微隆起,后段平直。腹部圆。无稜。肛门位于臀鳍的前方。

背鳍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缺刻,鳍棘发达,以第3-5鳍棘为最长,其长比背鳍最长鳍条要长。臀鳍约与背鳍鳍条部相对,第2和第3鳍棘约等长,鳍条长于鳍棘。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长不达肛门。胸鳍短,胸位,其长短于腹鳍。尾鳍分叉。

体部、颊部和鳃盖均具细栉鳞,不易脱落。头后背部、吻部无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3条呈弓形的灰褐色纵带:第一条自背鳍起点达鳍条部前方,其宽度大于其他二条;第二条自背鳍前方达背鳍鳍条部末端;第三条较窄,自后头部达尾鳍中央。背鳍鳍棘部第4-7鳍棘间上方2/3处有一大黑斑,第9-10鳍棘间有一小黑斑;鳍条部第1-3和第6-7鳍条上方1/3处有2小黑斑。胸鳍浅灰色。臀鳍和腹鳍无色。尾鳍上下叶各有一条黑色斜纹带,上下叶末端黑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尖吻鯻


中文名称尖吻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harp-nosed tigerfish,sharpnose grunter, fourstriped grunter,blotchted therapon

异名唱歌婆、斑猪、金苍蝇、石或、丙猪哥,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 (Temminck Schlegel, 184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沿海河口一带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14;尾鳍17。鳃耙6-9+14-15。侧线鳞52-60[(14-15)/(22-24)]。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2.7-3.l(2.9)倍。头长为吻长2.7-3.4(3.1)倍,为眼径3.4-4.4(3.7)倍,为眼间距3.8-4.6(4.3)倍,为尾柄长2.l-2.9(2.6)倍。为尾柄高3.0-3.4(3.2)倍。

体延长,侧扁。头较长,头长与体高约相等;背缘与腹缘皆呈微弧形,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吻尖长而突出,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例上位,圆形,眼径大于眼间距,但比吻长略短。眼间平坦。口小,端位,口裂微斜,唇较厚。上颌稍长于下颌,其末端可达前后鼻孔间的下方。鼻孔2个,互为远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比前鼻孔大,椭圆形。鳃耙短而小。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于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细小、带状、不规则多行齿,外行较大,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在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后缘具2棘,下棘明显且大。匙骨及后额骨外露,边缘有弱锯齿。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至背鳍末端后沿尾柄呈直线状。腹部圆,无稜,平坦。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的略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其缺刻浅;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五鳍棘最长,最后2鳍棘约等长,鳍棘部基底长约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棘最末2根的下方,以第2鳍棘最长和强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可达肛门前缘。胸鳍宽短,位于鳃孔的后下缘,其长约等于2头长之半。尾鳍浅分叉。

体被小栉鳞,不易脱落。颊部、鳃盖部也具小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棕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丰条灰黑色较宽的纵带:第一条自吻端经眼间后分为二枝,沿背鳍鳍棘部基底达背鳍鳍条部前;第二条自眼眶上缀达尾柄上方;第三条自吻端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达尾鳍;第四条自胸鳍基向后至尾柄下方。但在个体中有时花纹有变异,条纹断续,中断现象时有发生。背鳍鳍棘部末端及背鳍基部有灰黑色斑带。尾鳍上有灰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列牙鯻


中文名称列牙鯻


拉丁名称Pelates quadrilineatus (Blo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列牙[鱼刺]属

拉丁属名Pela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澳大利亚、菲律宾,北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头背稍圆凸。吻短钝。眼中大,侧上位,口小,前位。颌齿锥形,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具2扁棘,下棘强大,不露出鳃盖边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鳍部和鳍条部相连,11-13鳍棘9-11鳍条。臀鳍3鳍棘9-11。胸鳍短,侧下位,尾鳍浅叉形Ⅻ9-11,臀鳍Ⅲ-9-10,侧线鳞66-75;第1鳃弓鳃耙16-18+18-27;颌齿较大,锥状,齿尖棕黄色,上颌齿3行,下颌齿2行,外行齿不扩大;体侧具有4-6条褐色纵带。

生活习性
热带、亚热带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或礁石区的沿岸浅海,摄食虾、蟹和小鱼。

海(洋)生。

叉牙鯻


中文名称叉牙鯻


拉丁名称Helotes sexlineatus (Quoy et Gaimard)

异名Pelates sexlineatus (Quoy Gaimard, 182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叉牙[鱼刺]属

拉丁属名Helo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几内亚,新加坡、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栉鳞。颌齿细小,呈带状排列,外行齿较大,尖端黄色,分3叉。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棘,下棘较大,不露出鳃盖边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中间具深缺刻Ⅺ-Ⅻ09-11,臀鳍Ⅲ-9-11。尾鳍叉状。体侧具条褐色纵带。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泥沙底和岸礁附近的浅海区,主要摄食虾、蟹和小鱼。

暖热带海(洋)生。

新邵麻鸭(小塘舵鸭)


新邵县养鸭历史悠久,过去饲养的土鸭属麻鸭类,产蛋力强,但体形小,一般重1.25千克。1957年引进一批苏淮鸭和本地土鸭杂交,在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20余年精心培育,形成了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性能的新鸭种,当地群众称为小塘舵鸭。经专家考察认为,小塘舵鸭已具备了一个良种条件,1987年11月通过邵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正式命名为新邵麻鸭。

新邵麻鸭是新邵县一个优良的肉卵兼用型地方鸭种。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蛋力强、饲料报酬高等特点。新邵麻鸭原产于新邵县小塘乡.中心产区为它采、五星、新田铺、长冲铺、陈家桥、巨日铺等地.近年来,全县每年繁殖雏鸭130万羽左右,饲养量85万羽,年存笼产蛋鸭25万羽。新邵麻鸭适合南方丘岗山区饲养,可在双季产区、河港、塘堰水域宽广的地方大力推广。

新邵麻鸭原产于新邵县小塘乡,中心产区为它采、五星、新田铺、长冲铺、陈家桥、巨日铺等地。近年来,全县每年繁殖雏鸭130万羽左右,饲养量85万羽,年存笼产蛋鸭25万羽。

生物学特征:

公鸭体斜长21.00厘米,胸深7.98厘米,胸宽8.7厘米,胸骨长11.39厘米,颈长18.55厘米,嘴长6.65厘米,嘴宽2.95厘米。母鸭体斜长21.61厘米,胸深7.71厘米,胸宽7.52厘米,胸骨长11.75厘米,骨盆宽6.85厘米,颈长18.45厘米,嘴长6.77厘米,嘴宽3.14厘米。

经济性状:

55日龄公母体重分别为2123.72克和2026.66克,料肉比为3.76∶1;母鸭年产蛋238个,蛋重71.23克,料蛋比3.21∶1。屠宰率公母鸭半净膛分别为84.67%和86.54%,全净膛为73.37%和74.70%,且肉质鲜美。

小塘麻鸭,因全部由乡民采用田间养殖的方式,故肉质鲜美,口味独特,和野鸭口味不相上下,所加工的成板鸭、烤鸭、鸭掌、鸭肫、鸭翅、鸭舌皆是食中佳品,盘中美餐。早在清代,小塘的生姜炒鸭块便名闻遐迩,成为宝庆府的一道招牌菜,深受食客好评。时至今日,在招待外地客人时,都不忘点上小塘鸭三宝:鸭翅、鸭舌、鸭脚板。

墨头鱼(东坡鱼)


中文名称 墨头鱼(东坡鱼)
拉丁名称 Garra pingi pingi(Tchang)
地方名称 墨鱼、鸟棒、黑鱼、鮇鱼(《本草纲目》)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墨头鱼属
拉丁属名 Garra Hamilton,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0;臀鳍条3,5;侧线鳞50;下咽齿3行,245一542;脊椎骨45。体长为体高的4.8倍;为头长的5.1倍,为星柄长的5.8倍一为尾柄高的8.4倍。头长为吻长的1.8倍,为眼径的5.4倍,为眼间距的1.8倍。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宽而扁平。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下位。无须。一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一呈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边缘凹形,起点在腹鳍之前。偶鳍呈水平位置。尾鳍分叉深。体褐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环境中,常以吸盘吸着在石块上,为底栖性鱼类。主要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届为食,有时也吃水生昆虫的动虫。

剑尾鱼


学名 剑尾鱼
拉丁名 Xiphophorus helleri
英文名 Swordtail.
俗名 红剑鱼
分类地位 鳉形目花鳉科
原产地 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形态特征 小型鱼,成年个体全长7~10cm,体纺锤形、头尖尾长。红剑鱼遍体通红,是水草缸中的调色者,俗话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它的写照。另外,雄性携长剑、雌性着圆裙(圆形尾),性别特征分明,也是其它鱼类少见的。
生活习性 性情温和而活泼,动静适度。喜欢弱碱(PH7.5~9.0)性的硬水(10~15DH),水温20~28℃。以卵胎生形式繁殖,6~8个月性成熟,雄鱼的臀鳍第一鳍条特化为交配器,进行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孵化出苗后被产出。有性转化的习性,当群体中没有了雄性的时候,会有最强壮的雌鱼转化为雄性,该雄鱼有完全正常的雄性功能。这种性转化是单向的,即不会从雄性转化为雌性。
主要养殖技术 容易养殖的入门鱼,使用曝气的自来水,加一些盐,再往缸里放一些珊瑚砂,或者用珊瑚砂作为过滤器内的滤材,即可获得理想的水质。投喂碎的干饲料,或者小型动物性饲料如水蚯蚓、枝角类、摇蚊幼虫等。可与体格相近的其它热带鱼混养。

蝰鱼


中文名称蝰鱼


拉丁名称Chauliodus sloani Schneider

英文名称viperfish, Sloan's viperfish, Sloan's fangfish, fanged viperfishv, deepsea vipe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蝰鱼科

拉丁科名Chauliodontidae

中文属名蝰鱼属

拉丁属名Chaulio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各大洋,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外海。

形态特征
背鳍起点在头的后方,远位于腹鳍前方。体上有5纵行六角形区,每一六角形区有易脱落的鳞。上颌不能伸缩。两颌齿大而尖长。前颌骨上有4牙齿,其中第二齿最长,颏须短小或不存在。前颌骨第三齿短于第四齿,眶后发光器圆形,在眼后缘下方,背鳍5-8鳍条,臀鳍10-13鳍条,胸鳍9-14鳍条,腹鳍7鳍条,下腹发光器62-72,前下侧发光器41-49,脊椎骨53-62;蝰鱼体暗银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麦穗鱼


中文名称 麦穗鱼
拉丁名称 Pseudorasbora parva(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topmouth minnow
地方名称 罗汉鱼、肉碗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麦穗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rasbora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6~38;下咽齿1行,4~4或5~5,齿纤细,尖端呈钩状;鳃耙细小,排列稀疏,外侧13~15;脊椎骨29~31。体长为体高的3.5~3.9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4.0~4.6倍,为尾柄高的7.8~8.3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3~3.8倍,为眼间距的2.0一2.5倍。体稍延长。头小。口小,上位。下颌略向上突起,且长于上颌。口角无须。背鳍、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部比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测线完全。鳔2室。腹腔膜银白色。体背及体侧上半部呈灰黑色,腹部银白色。自吻端通过眼中部沿体侧中轴直达尾给基部纵贯一黑色条纹。体侧每个鳞片的后缘均有一半月形的黑色斑纹,幼鱼更为显著。在生殖季节,雌鱼产卵管稍延长;雄鱼体色变为暗黑色,头部有粗糙的珠星出现
生活习性 通常喜栖息于水草丛中。太湖地区的麦穗鱼,1龄鱼即达性成熟。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为4~6月份。卵椭圆形,具粘性。卵粒密集地粘附于竹桩、木桩及其它附着物上,排列整齐。在并列的数排卵粒中发育期常不一致,可能产卵是断续进行的。在孵化期,雄鱼常有守护习性。在水温22.5~24.5℃左右时,约经3天胚胎即可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4.4~4.6毫米,具有36对肌节。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挠足类和枝角类最多,在太湖可占食物总量的90%;其次为藻类和水草,也吃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鳍大眼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