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牙鯻

中文名称列牙鯻


拉丁名称Pelates quadrilineatus (Blo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列牙[鱼刺]属

拉丁属名Pela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澳大利亚、菲律宾,北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头背稍圆凸。吻短钝。眼中大,侧上位,口小,前位。颌齿锥形,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具2扁棘,下棘强大,不露出鳃盖边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鳍部和鳍条部相连,11-13鳍棘9-11鳍条。臀鳍3鳍棘9-11。胸鳍短,侧下位,尾鳍浅叉形Ⅻ9-11,臀鳍Ⅲ-9-10,侧线鳞66-75;第1鳃弓鳃耙16-18+18-27;颌齿较大,锥状,齿尖棕黄色,上颌齿3行,下颌齿2行,外行齿不扩大;体侧具有4-6条褐色纵带。

生活习性
热带、亚热带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或礁石区的沿岸浅海,摄食虾、蟹和小鱼。

海(洋)生。

相关阅读

鯻[鱼舵]


中文名称 鯻[鱼舵]
拉丁名称 Therapon theraps(Cuvier)
英文名称 Largescaled therapon
地方名称 硬头浪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鯻科
拉丁科名 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 鯻属
拉丁属名 Therapon Cuvier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Ⅺ,Ⅰ-10;臀鳍Ⅲ-8;胸鳍14;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50~51。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长为体高2.5~2.6倍;为头长3.1~3.3倍;背缘较狭窄,腹缘钝圆;体高以背鳍起点为最高,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4倍,为眼径3.6~3.8倍;头背面在吻部微凹,平滑,在眼间隔及后头部微凸,具骨貭綫纹,此线纹随鱼体增长而愈明显。眼中等大,侧上位,眼径约等于或稍大于眼间隔。2鼻孔相距甚近,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三角形,紧临眼前缘。眶前骨后下缘具细齿。口中等大,两颌等长,上颌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成带状,外列一行较大,圆锥形,微能活动。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在偶角处锯齿较大;鳃盖骨具2棘,上棘短;下棘强大,向后延伸至鳃盖后方。匙骨上侧角钝圆外露,边缘有小锯齿。有假鳃。鳃盖条7。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扁,9+15,最长鳃耙约为眼径的1/3。

体被栉鳞,侧綫上鳞9~10个,鳞较厚不易脱落。颊部鳞片5~6行,排列规则,鳃盖部鳞片大于颊部,排列不甚规则。背鳍和臀鳍基底具低鳞鞘。侧线完全。

背鳍具12鳍棘,10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有一深缺刻;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鳍棘为最长,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臀鳍具3鳍棘,8鳍条,以第三鳍棘为最长,臀鳍约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约等于吻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第一鳍条稍延长,向后不达肛门。尾鳍分叉。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4条棕褐色纵带:第一条沿体背方;第二条自后头部达背鳍鳍条部,与第一条常相汇合在一起;第三条自吻端,穿过眼径沿体侧中央直达尾柄之上;第四条常不明显,自胸鳍向后逐渐消失,在背鳍鳍棘部第3~7鳍棘间有一大黑斑。鳍条部第1~4鳍条末端与第6~8鳍条间各有一黑斑点。尾鳍有5条黑色斑纹;中央一条与体侧第三纵带相连,上叶及下叶各二条,上叶一条在尾鳍末端。臀鳍鳍膜间浅灰褐色,胸鳍与腹鳍色淡。

细鳞鯻


中文名称细鳞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jarbua (Forskal)

英文名称threestripe tigerfish, thornfish, jarbua therapon, crescent perch, crescent-banded grunter, crescent-banded grunter

异名斑猪、海黄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尾鳍17。鳃耙7-8+12-13。侧线鳞85-87[(15-16)/(22-2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6一3.l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2.9一3.5倍,为眼径3.8一4.3倍,为眼间距3.0-4.2倍,为尾柄长1.9-2.0倍,为尾柄高2.8-3.0倍。

体侧扁,长椭圆形;体背部微隆起,腹部圆凸,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其长小于或等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圆形,眼径小。于吻长。眼间平坦,具有线纹或不明显。口中等大,端位,口裂稍倾斜,唇较厚。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部瞳孔下方。鼻孔2个,靠眼前缘,互为相邻,前后鼻孔约等大,前鼻孔圆形具鼻瓣,后鼻孔三角形。鳃耙短小,最长的鳃耙都不及眼径的1/2。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干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带状的细小齿,外列一行较大,锥形;排列疏松;犁骨、胯骨具小绒毛齿。前鳃盖骨边缘具明显锯齿,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具2扁棘,下棘强大且明显。后颞颥骨具5个大锯齿。侧线完全,前部2/3段微隆起,后段平直。腹部圆。无稜。肛门位于臀鳍的前方。

背鳍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缺刻,鳍棘发达,以第3-5鳍棘为最长,其长比背鳍最长鳍条要长。臀鳍约与背鳍鳍条部相对,第2和第3鳍棘约等长,鳍条长于鳍棘。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长不达肛门。胸鳍短,胸位,其长短于腹鳍。尾鳍分叉。

体部、颊部和鳃盖均具细栉鳞,不易脱落。头后背部、吻部无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3条呈弓形的灰褐色纵带:第一条自背鳍起点达鳍条部前方,其宽度大于其他二条;第二条自背鳍前方达背鳍鳍条部末端;第三条较窄,自后头部达尾鳍中央。背鳍鳍棘部第4-7鳍棘间上方2/3处有一大黑斑,第9-10鳍棘间有一小黑斑;鳍条部第1-3和第6-7鳍条上方1/3处有2小黑斑。胸鳍浅灰色。臀鳍和腹鳍无色。尾鳍上下叶各有一条黑色斜纹带,上下叶末端黑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尖吻鯻


中文名称尖吻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harp-nosed tigerfish,sharpnose grunter, fourstriped grunter,blotchted therapon

异名唱歌婆、斑猪、金苍蝇、石或、丙猪哥,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 (Temminck Schlegel, 184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沿海河口一带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14;尾鳍17。鳃耙6-9+14-15。侧线鳞52-60[(14-15)/(22-24)]。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2.7-3.l(2.9)倍。头长为吻长2.7-3.4(3.1)倍,为眼径3.4-4.4(3.7)倍,为眼间距3.8-4.6(4.3)倍,为尾柄长2.l-2.9(2.6)倍。为尾柄高3.0-3.4(3.2)倍。

体延长,侧扁。头较长,头长与体高约相等;背缘与腹缘皆呈微弧形,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吻尖长而突出,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例上位,圆形,眼径大于眼间距,但比吻长略短。眼间平坦。口小,端位,口裂微斜,唇较厚。上颌稍长于下颌,其末端可达前后鼻孔间的下方。鼻孔2个,互为远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比前鼻孔大,椭圆形。鳃耙短而小。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于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细小、带状、不规则多行齿,外行较大,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在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后缘具2棘,下棘明显且大。匙骨及后额骨外露,边缘有弱锯齿。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至背鳍末端后沿尾柄呈直线状。腹部圆,无稜,平坦。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之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的略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其缺刻浅;背鳍鳍棘发达,以第四、五鳍棘最长,最后2鳍棘约等长,鳍棘部基底长约为鳍条部基底长的2倍。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棘最末2根的下方,以第2鳍棘最长和强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可达肛门前缘。胸鳍宽短,位于鳃孔的后下缘,其长约等于2头长之半。尾鳍浅分叉。

体被小栉鳞,不易脱落。颊部、鳃盖部也具小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棕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丰条灰黑色较宽的纵带:第一条自吻端经眼间后分为二枝,沿背鳍鳍棘部基底达背鳍鳍条部前;第二条自眼眶上缀达尾柄上方;第三条自吻端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达尾鳍;第四条自胸鳍基向后至尾柄下方。但在个体中有时花纹有变异,条纹断续,中断现象时有发生。背鳍鳍棘部末端及背鳍基部有灰黑色斑带。尾鳍上有灰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小牙鲾


中文名称 小牙鲾
拉丁名称 Gazza minuta(Bloch)
英文名称 Toothed soap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鲾科
拉丁科名 Leiognathidae
中文属名 小牙鲾属
拉丁属名 Gazza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裸露。背鳍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稍弯,与背缘平行,最后伸达尾鳍基。体浅青色,腹部银白色,吻端浅黑色,背缘至体中部有许多黑色窄横带,背鳍无斑点。胸鳍腹部黑色。
生活习性 沿岸砂泥底栖性鱼类,栖性水深在1-40公尺之间;以小鱼、蝦蟹或多毛类为食;适溫26-29℃;产卵期时,会游入河口区产卵。

红牙鳞鲀


中文名称红牙鳞鲀


拉丁名称Odonus niger (Ruppe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红牙鳞鲀属

拉丁属名Odo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地区,我国产于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海域。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侧扁,眼前方有1纵凹沟,上下颌齿红色,每侧常有齿4枚,上颌每侧第二齿特别强大,犬齿状。头、体全部被板状鳞,鳃孔后方有数具骨板状大鳞。第一背鳍有3鳍棘,第二鳍棘粗大,第二背鳍和臀鳍相似,前部鳍条较长,尾鳍上下缘鳍条十分延长。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生。热带现珊瑚礁暖水性鱼类。

侧牙鲈


中文名称侧牙鲈

拉丁名称Variola louti (Forskal)

英文名称Yellow-edge lyreta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侧牙鲈属

拉丁属名Vari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红色,被深红色或蓝紫色小斑点。两颌缝合部两侧各有1个或2个犬牙;下颌每颌中部各具2个或3个犬牙。背鳍具9鳍棘15鳍条。背鳍与臀鳍的鳍条部后缘呈三角形,成鱼尾鳍为新月形,上、下两叶延长。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水域,体长一般400-600毫米,为钓钩渔业捕捞对象之一。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