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鳍鮡

[学名]: Pareuchiloglanis feae (Vinciguerra)
[资源名称]: 短鳍鮡
[外文名]: Duan qi zhao
 
[形态特征]:
 
背缘拱形,腹面平直。头较大。吻端圆。口大,下位,横裂。具齿带。口的周围密布小乳突。须4对。胸部吸盘发达。侧线平直,不太明显。周身灰黑,腹部乳黄。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怒江等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怒江等水系,栖息环境为多石的溪流、上涧等的石缝间隙中。

相关推荐

短鳍拟飞鱼


中文名称短鳍拟飞鱼


拉丁名称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 brachypterus (Richardson)

英文名称slender twowinged flyingfish, short-finned flyingfish, sailfin fly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Bel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飞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Exocoetoidei

中文科名飞鱼科

拉丁科名Exocoetidae

中文属名拟飞鱼属

拉丁属名Parexocoe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诸岛海域、南海北部沿岸。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浅弧形,头较小,吻短钝,眼较大鼻孔每侧一个,深瓦,三角形,口小,前位,上下颌不延长成喙状。下颌前方具一三角形骨质突起,突出于上颌。吻部短,稍钝。小于眼径,犁骨、腭骨、翼骨及舌上具齿。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大圆鳞,鳞薄,侧线鳞38-40。侧线下侧位,近体侧腹缘,背鳍位于体后部,通常黑色。臀鳍与背鳍相对,胸鳍长大,末端不超过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腹鳍达到或几达到臀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背鳍12-14,最长鳍条后压超过尾鳍基,臀鳍12-14,背鳍前鳞20-24。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短鳍[鱼衔]


中文名称短鳍[鱼衔]


拉丁名称Callionymus kitaharae Jordan et Seale

异名小箭头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鱼衔]科

拉丁科名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鱼衔]属

拉丁属名Calliony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沿海。我国见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头平扁,背面为三角形。眼小,上位。前鳃盖骨棘后端向上弯曲外侧具一向前倒棘,上缘具4刺。无鳞。第一背鳍棘短,不呈丝状伸不到第二背鳍;腹鳍喉位。

生活习性
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沙质底海区。一般体长80毫米左右。

短鳍[鱼舵]


中文名称短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lemb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Kyphosus vaigiensis (Quoy Gaimard, 182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颇侧扁,头短,吻短,眼大,口小,口裂近水平。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颌齿多行,外行齿呈门齿状,内行齿呈绒毛状。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侧线完全,侧线鳞60-80,尾鳍凹形。椎骨10+15-16。背鳍11鳍棘14鳍条,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鳍棘部基底短于鳍条部基底,臀鳍3鳍棘13鳍条。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花斑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花斑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zebra (Quoy et Gaimard)

英文名称Zebra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3.1-3.7倍。背鳍具8鳍棘,10鳍条。臀鳍具6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食小型无脊椎动物。鳍棘有毒。一般体长为80-127毫米,大者达200毫米。

海(洋)生。

美丽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美丽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bellus (Jordan et Hubbs)

英文名称Beauty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4.1-4.7倍。背鳍具8鳍棘,8-9鳍条。臀鳍具5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上部数鳍条分枝。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一般体长为45-99毫米。

海(洋)生。

短鳍扁体潜鱼


中文名称短鳍扁体潜鱼

拉丁名称Onuxodon parvibrachium (Fowier)

英文名称oyster pear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长尾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Macrouroidei

中文科名潜鱼科

拉丁科名Carapidae

中文属名扁体潜鱼属

拉丁属名Onux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两颌及腭骨上牙齿呈带状,上下颌前端有1或几对扩大且弯曲的犬齿,与其他小齿间有空缺,头和身体较高,侧扁,鳔前端有1中轴骨。胸鳍短,头长为其长的3.8倍左右,尾前椎17,鳃耙(2)+3+(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短鳍近红鲌


中文名称 短鳍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地方名称 麻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7~22;胸鳍条1,14;腹鳍条1,8;侧线鳞60~64;下咽齿3行,244~532或244~542;鳃耙细长,外侧15~19,内侧21~25;脊椎骨44。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1倍,为尾柄高的10.0~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3.6倍,为眼径的4.3~5.1倍,为眼间距的3.5~4.2倍,为眼后距的2.0~2.2倍。体侧扁而矮。吻突出,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的下方。鼻孔较近眼前缘。侧线在身体前部略向下弯。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梭。肛门紧靠臀鳍。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末端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3处,腹鳍末端远不达臀鳍。臀鳍也短。尾鳍深叉,下叶略长。鳔2室,后室显著比前室大。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约为体长的0.8倍。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上、下叶暗红色,边缘黑色。

黑鮡


[学名]: Gagata cenia (Hamilton, 1822)
[资源名称]: 黑鮡 
[形态特征]:
  身体侧扁,背缘和腹缘弧度均等。头侧扁,头部皮肤很薄,露出数条纵向骨棱。吻部突出,略尖。眼大,侧位,约位头的中央,被脂腹所盖,眼缘不游离,眼窝界限模糊。鼻孔距吻端眼前缘稍近。口下位,横裂,前颌和下颌具绒毛状细齿。鳃孔上角与眼窝下缘约在同一水平线上。鼻须不发达,细线状;颌须伸达胸鳍起点;4根颏须基部呈一字横排;外侧颏须较大,达鳃孔下角,内侧颏须稍短。鳃峡宽度约等于两前鼻孔的间距。 背鳍始于胸鳍基的后上方,外缘内凹,硬刺光滑,末端延长成丝状软条,平卧时伸及脂鳍起点。脂鳍小,后端游离,起点距背鳍起点大于距尾鳍基。臀鳍起点略后于脂鳍起点的垂直下方,距尾鳍基大于距腹鳍起点,外缘略内凹。胸鳍基部斜位,硬刺后缘的锯齿稀弱,后伸几达腹鳍起点。胸鳍起点约与背鳍基后端相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远。肛门近于腹鳍基后端。尾鳍深分叉,叶端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云南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怒江  
[水域环境]:淡水

长尾鮡


中文名称长尾鮡


拉丁名称Pareuchiloglanis longicauda Yue

异名石扁头(云南)、四方头(贵州)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鮡属

拉丁属名Pareuchiloglanis Pellegrin,19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Ⅰ-5;臀鳍Ⅰ-5;腹鳍Ⅰ-5;胸鳍Ⅰ-14-15。

体长为体高6.6-14.0(8.3)倍,为头长4.0-5.3(4.6)倍,为尾柄长3.8-5.0(4.3)倍,为背前距2.8-3.4(3.0)倍。头长为吻长1.7-2.0(l.8)倍,为眼间距3.2-4.3(3.7)倍,为头宽0.95-1.1(1.02)倍,为口宽2.3-3.1(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8-7.8(4.9)倍。

头和前躯纵扁,后躯渐圆。头部腹面平扁。眼小,眼圈模糊,距吻端较距鳃孔上角为远。吻圆。口下位,其周围及前胸具乳突。鼻须将达或刚达眼前缘。上颌须末端尖细,略超过胸鳍起点或稍不及,腹面有羽状皱褶,其基部宽阔,有膜与头侧相连;下颌须较短。鳃孔下角伸达胸鳍第一鳍条的上基。上颌齿带整块,中央有缺刻。齿绒毛状,大小不一,埋于皮下,仅露齿尖。

背鳍平卧时,鳍条末端略超过腹鳍基后端,起点距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远。脂鳍基小于背鳍前距。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相当于至腹鳍中点或超过腹鳍起点。胸鳍呈圆扇形,水平展开,后端一般远不达腹鳍起点,个别可接近。腹鳍刚达或略超过肛门。肛门距膀鳍基后端显著近于距臀鳍起点。尾鳍平截,上下角钝圆。

背部棕褐色,腹部黄色。枕骨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点。背鳍起点向前有一纵长黄斑,其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黄斑。脂鳍起点有一纵椭圆形黄斑。脂鳍灰黄色。臀鳍基部有一灰斑,鳍条末端有斑纹。尾柄上、下缘黄色,其余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竹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