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拟塔螺

[学名]: Turricula javana
[资源名称]: 爪哇拟塔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约11层,缝合线浅。壳表淡黄褐色,螺旋部高,壳顶尖,每一螺层中部壳面突出形成肩角,把壳面分成上、下两半部。上半部光滑,在缝合线下方有2条明显的螺肋,下半部有2、3条螺肋,肩角上有纵斜的结节。壳口卵圆形。外唇后缘有1深缺刻。前沟长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日本、爪哇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10米多至近100米水深的浅海沙泥底。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沙泥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匍匐 [生活区域]:匍匐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其它

相关推荐

拟紫口玉螺


中文名称拟紫口玉螺

拉丁名称Natica janthostomoide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玉螺科

拉丁科名Naticidae

中文属名玉螺属

拉丁属名Nati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此种生活在潮下带泥沙质的海底,在黄海78米水深处曾拖到生活的标本,为北方沿海较习见种。日本北部沿海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大,近球形,壳质厚而结实。壳高56毫米,宽50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高起,体螺层膨大,螺层膨圆。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粗糙,有时形成褶皱,并具有不太明显的螺纹。贝壳表面黄白色,在体螺层上具有隐约可见的3条宽窄不等的灰白色色带,老的个体不明显。壳口半圆形,外唇简单,稍厚;内唇厚,上部滑层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结节,脐孔部分被内唇中结节堵塞,幼体时脐孔常被塞满而不留缝隙。厣石灰质,白色,坚厚,其外缘具两条类,核位于一端的内侧。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爪哇篮子鱼


中文名称爪哇篮子鱼

拉丁名称Siganus javus (Linnaeus)

英文名称Streaked spinefoo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篮子鱼科

拉丁科名Siganidae

中文属名篮子鱼属

拉丁属名Sig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和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中部与侧线间有鳞30-35行。背鳍最后鳍棘长于第一鳍棘。背鳍鳍条部略高于鳍棘部。腹鳍有内外2鳍棘及3鳍条。臀鳍有7鳍棘、9鳍条。头及体背侧具斑点,体下方具不规则蠕虫状纹。

生活习性
暖水性近海鱼类。体长一般120-230毫米。生活于珊瑚丛或岩礁中,并会进入咸淡水及河口。背鳍、臀鳍及腹鳍鳍棘的基部有毒腺,被刺伤后会引起剧疼。

海洋生。

短头塔氏鱼


中文名称短头塔氏鱼

拉丁名称Talismania brachycephala Sazonov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平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lepocephaloidei

中文科名平头鱼科

拉丁科名Alepocephalidae

中文属名塔氏鱼属

拉丁属名Talisma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东海冲绳海槽深处。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无鳞,吻尖,眼大。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辅上颌骨2块,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腭骨均具1行细齿,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8。圆鳞易脱落。无发光器,具侧线,背鳍和臀鳍基相对,约等长。无脂鳞,胸鳍下侧位,有是上部一根鳍条丝状延长,尾鳍叉形,有时上下叶鳍条丝状处宅。胸鳍10=14,上部第一鳍条延长,吻长大于眼径;颌长,上颌后端伸达眼的中部下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露斯塔野鲮


品种名称露斯塔野鲮

品种登记号GS03011-1996

审定年份1996

亲本来源l978年从泰国引进

选育单位珠江水产研究所

品种简要说明 该品种是一种底栖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高产和繁殖力强等特点。目前我国南方已普遍养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本地鲮鱼的养殖。遗传性状稳定。
露斯塔野鲮的养殖目前主要采用池塘混养方式,即在主养家鱼的成鱼池内,不降低主养鱼的密度,混养一定数量的露斯塔野鲮,以增加池塘内单位面积产量。
露斯塔野鲮不耐寒,水温6-7℃,可发现死亡。主要适合我国南方地区养殖。

拟海龙


中文名称拟海龙

拉丁名称Syngnathoides biaculatus (Bloch)

英文名称two-barbel pipefish, horned pipefish, double-ended pipefish, alligator pip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龙目

拉丁目名Syngnathiformes

中文亚目名海龙亚目

拉丁亚目名Syngnathoidei

中文科名海龙科

拉丁科名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拟海龙属

拉丁属名Solen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平扁,尾部短于头与躯干部的合长,躯干部四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尖,呈四棱形且卷曲,躯干部上背棱、下腹棱与尾部对应的上背棱角、下腹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与尾部上背棱相连。躯干部中侧棱形成身体的下侧缘,而躯干部下腹棱与腹面中央棱均位于身体腹面,棱突不甚明显,体环较粗杂,但不具棘刺,头长,后头部具2明显隆起嵴,吻较印,鳃盖上无隆起嵴,但具放射状线纹,背鳍较长,起点在背鳍最末体环,止于尾部第十节体节上,无尾鳍,肛门位于体1/2的后方腹面,雄鱼育囊在躯干部腹面。头和身体上有或无皮质瓣突,躯干部腹面比较宽,尾部能卷缠全物,尾部长大于躯干部长,但短于头和躯干部合长,体环(15-18)+(40-54),背鳍38-48,臀鳍4,胸鳍20-24,背鳍下体环(2.0-0.25)+(7.5-10.5)=8.75-11.75。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拟鮈


中文名称拟鮈

拉丁名称Pseudogobio rivulari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river dodger

异名爬虎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鮈属

拉丁属名Pseudogobio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以北。

生活习性
一般生活在河湾或水流平稳的支流中,底栖或沿岸性的轮虫、鼓藻科、个别的硅藻、原生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拟鮈在1龄体长约为4.2厘米时即性成熟,雄鱼比雌鱼体形梢大,它的产卵持续期在6月全月,并且可能延到7月初。

拟蓑鲉


中文名称拟蓑鲉


拉丁名称Parapterois heteru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拟蓑鲉属

拉丁属名Para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在眼前方凹入,头上棘棱明显,眼大,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3-4棘,鳃盖骨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8-9,鳍棘部鳍膜凹刻,臀鳍Ⅱ-8胸鳍,胸鳍长大,伸越臀鳍基底后端,有18-21鳍条,上部鳍条分支,尾鳍截形,成鱼上下鳍条或上方鳍作丝状延长,眶前骨后端有皮瓣。有孔侧线鳞25-27,体褐色带红色,体侧有8-9条不显著的暗色横纹,背鳍灰色,鳍棘部具暗褐色斑点3-4行,鳍条部具褐色斑9-10行,臀鳍有黑色斑6-7行。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圆拟鲈


中文名称圆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cylindrica (Bloch)

英文名称Sand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稍侧扁。腭骨具牙,下颌前端外行有犬牙10个。背鳍鳍棘5。体侧有9-10条暗色横带状斑,咽部有1弧形黑色纹,奇鳍上均有许多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栖小型鱼类。体长100毫米左右。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鹦鹉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