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鱲

[学名]: Raiamas guttatus(Day)
[资源名称]: 长嘴鱲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腹部圆,无棱。头尖,头后背部较平直。头长大于体高。吻较尖。口端位,口裂下斜,很大,向后延伸超越眼后缘垂直线。须2对,均不发达,有时吻须缺失;口角须位口角的前上方,痕迹状。背鳍短,无硬刺,位置较后,起点距尾鳍基等于或小于距眼后缘,臀鳍始于背鳍后端稍后,起点距尾鳍基大于距腹鳍基。胸鳍稍呈三角形,末端不达腹鳍基,相隔2-3个鳞片。腹鳍末端平截,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后伸不达臀鳍基。尾鳍叉形,下叶稍长于上叶。鳞圆形,体侧鳞较腹部的鳞片为大,在胸鳍和腹鳍基各有一个向后延长的尖形腋鳞。侧线完全,向腹方微弯,沿尾柄的下半部后伸。肛门靠近臀鳍的起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云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澜沧江、南定河(萨尔温江的支流)、湄公河以及马来半岛北部的印度与依洛瓦底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居流水环境,通常栖息于深而暗的丘陵溪流的底部。成鱼喜欢在清澈的并且有一定流速的水域游弋,在被水淹没的田野和湍急的山地溪流也比较常见。稚鱼一般生活在静水的中下层。

相关知识

异鱲


中文名称 异鱲
拉丁名称 Parazacco spilurus(Gunther)
英文名称 predaceous chub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异鱲属
拉丁属名 Parazacco Chen,198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11~12;胸鳍Ⅰ~12~13;腹鳍Ⅰ~7。侧线鳞42[(8.2~9.5)/(2~V)]46;背鳍前鳞18~20;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6~8。下咽齿2行,3.5或3.4。脊椎骨4十36~37。
体长为体高的3.7~4.0(平均3.9)倍,为头长的3.7~3.9(3.8)倍,为尾柄长的5.1一5.7(5.4)倍,为尾柄高的9.4~9.7(9.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3.1)倍,为眼径的3.4~4.1(3.6)倍,为眼间距的2.9~3.0(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一1.9(1.8)倍。

体细长而倒扁,体高略小于头长。前腹圆,从腹鳍基部至肛门的腹中线具明显的腹稜。吻钝。口上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下颌显著长于上颌,下颌前端有一钩状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上下颌侧缘略呈波状相衔。无口须。雄性个体在吻和颊部具发达的追星。眼中等大小,侧上位。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距约与吻长相等。体被圆鳞,中等大小。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体侧下部向后延伸,入尾柄后回升到体侧中部。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后,距吻端的距离显著大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背鳍基部后缘与臀鳍起点间隔2~3排鳞片。胸鳍末端稍尖,向后延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接近肛门。肛门紧挨臀鳍起点。臀鳍长,性成熟个体最长鳍条向后延伸可超过尾鳍基部。尾鳍叉形,末端尖,下叶稍长。

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锥形,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稀疏。肠管长度约等于体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的两倍。腹膜灰色,带有细小黑点。

福尔马林固定后,体背暗黑,腹膜灰白。尾鳍基部有一显著的黑斑,体侧中部有一道不明显的纵纹,上下有不规则的垂直斑纹。各鳍略带黑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山溪中,对于栖息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喜在水流清澈的水体中活动。一般多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溪中游弋、觅食。

大鳞鱲


中文名称大鳞鱲

拉丁名称Zacco macrolepis Yang et Hw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鱲属

拉丁属名Zacco Jordan et Evermann,190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侧线鳞41-46。下咽齿2行,45-54。鳃耙外侧7-10。脊椎骨35-36。体长为体高的4.4-4.6倍,为头长的4.2-4.4倍,为尾柄长的4.2-5.1倍,为尾柄高的11.0-11.4倍。头长为吻长的2.8-3.2倍,为眼径的3.8-4.6倍,为眼间距的2.4-2.8倍。体长而侧扁,体高稍大于头长。口端位,一吻短而钝。上下颌等长,下颌前端有一凸起与上颌空隙相吻合。无须。眼小,位于头侧的上方。吻长和眼间距相等。鳞呈圆形,较大。侧线完全。鳃耙短而稀。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距离为近。与腹鳍相对胸鳍长,末端较尖,可达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较长,雄鱼的第1-4根分支鳍条达尾鳍基部。鳔2室,后室的长度约等于前室的2倍。体腔膜黑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垂直的黑色条纹10-12条。成熟雄鱼在生殖季节体侧有红绿鲜艳的婚姻色。在头部及臀鳍条有显著突出的珠星。

生活习性
平时栖息在支流浅滩和山涧的流水中,以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

淡水生。

宽鳍鱲


中文名称 宽鳍鱲
拉丁名称 Zacco platypus(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pale chub
地方名称 鱲鱼、双尾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鱲属
拉丁属名 Zacco Jordan et Evermann,190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7;胸鳍条1,13~15;腹鳍条1,8;臀鳍条3,8~9;侧线鳞41一45;下咽齿3行,244一442或245一542等式,顶端尖,略呈钩扶;鳃耙外侧8一9,鳃把短而尖,排列稀疏,鳃丝细长。脊椎骨36~37。体长为体高的3.1~3.5倍,为头长的3.6~4.3倍。头长为吻长的2.6~3.0倍,为眼径的4.1~4.6倍,为眼间距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1.2~2.6倍,为尾柄高的2.3~2.7倍。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短,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唇厚。眼较小。鳞较大,略呈长方形,在腹鳍基部两侧有一向后伸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在腹鳍处向下微弯,过臀鳍后又上升至尾柄正中。背鳍起点稍近于吻端,或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腹鳍距臀鳍较距胸鳍为近。肛门至腹鳍约有10个鳞片。臀鳍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较深,下叶稍长于上叶。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和臀鳍条上出现许多珠星。鳔2室,后室长,为前室的2倍;肠管长为全长的1.5倍左右。腹腔膜黑色。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2~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条纹间有许多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腹鳍为淡红色。胸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灰色,尾鳍的后缘呈黑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山涧急流、底质为砂石的小溪中。通常集群活动,摄食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

海南异鱲


[学名]: Parazacco spilurus fasciatus keller
[资源名称]: 海南异鱲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而侧扁,体背略高,头中等大而略尖。口斜裂,较大。下颌两侧、眼下及鳃盖骨下缘有大而尖的粒状角质突起。眼中等大,上侧位。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呈下弯弧线状。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背鳍较短,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距尾鳍基短于距吻端;胸鳍下侧位,伸达或几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臀鳍稍短于距胸鳍基底,末端伸达或几伸达肛门;臀鳍起点几与背鳍末基相对,雄性前部鳍条延长,有时可伸达尾鳍基;尾鳍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原产地区]:广西十万大山南坡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南坡和海南省各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海南异鱲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山涧溪流的流水中,以浮游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繁殖力,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广,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丽色低线鱲


中文名称 丽色低线鱲
拉丁名称 Barilius pulchellus Smit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低线鱲属
拉丁属名 Barilius Hamilton,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侧扁,腹部无棱。吻略尖。口较大,下颌突出,口裂倾斜,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侧线完全,位于体下侧。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胸鳍宽长,达腹鳍起点;尾鳍叉型。体侧有7-10条垂直蓝绿斑条。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涧溪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文昌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