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珠蚌烂腮病

疾病名称烂腮病

为害对象 育珠蚌
疾病概述 鳃丝残缺不全,呈苍白色,有淡黄色粘液,本病常与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

病原 病蚌因闭壳无力,使二壳张开,蚌的内外鳃片易被小虾、小杂鱼等敌害咬吃而成伤口,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本病。

症状 病蚌鳃丝残缺不全,呈苍白色,有淡黄色粘液,鳃片粘有污物并带有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蚌由于呼吸困难,血液循环受阻,很快便会死亡。本病常与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

防治方法
(1)对发病较轻、发病率不高的吊蚌池,可用15-20毫克/升生石灰或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

(2)注射盐酸四环素,每只注射1000-4000国际单位。

(3)用0.01%-0.02%多菌灵浸泡10-15分钟

(4)用2%食盐水或10-4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蚌10-15分钟。

相关知识

育珠蚌水肿病


疾病名称水肿病

为害对象 育珠蚌
疾病概述 外套膜的中央膜和边缘膜因积水臌胀。

病原 主要是水域中含钙量不足,河蚌的渗透调节机能降低所致。

症状 特点是蚌的外套膜的中央膜和边缘膜因积水臌胀。常和烂鳃病并发,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可感染。发病初期,蚌壳后端微开,裂口约占腹缘口全长的1/4,二壳无法紧密,喷水无力。病情严重的蚌出水孔不能喷水,只能滴水,外套膜的中央膜因积水而形成流动状的水泡无法排出,外套膜的边缘膜成波浪状的臌胀;若刺破水泡,有淡黄色粘液外流,有臭味;更严重的由于中央膜积水高臌,闭壳肌失去闭壳能力,二壳完全裂开(裂口大的为0.8-1厘米,小的也有0.4-0.6厘米),易被小虾、蚂蝗和小杂鱼等敌害入侵,加快死亡。

防治方法
(1)吊蚌池每月用1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能起到预防作用。

(2)从水中取出病蚌,刷去二壳外表层的青泥苔和污物,用送片针轻轻地刺破中央膜,排出部分积水,或用注射针从边缘膜处抽出积水,最好再注射0.1%的盐酸金霉素1毫升,然后和其他病蚌一起浸泡在0.1%-0.2%盐酸金霉素溶液中10-15分钟,移至另塘吊养。隔天后再用同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用消毒过的针筒吸1%四环素或链霉素溶液,喷洒病蚌。

(4)用1%卡那霉素注射液注射病蚌外套膜,每只注射1毫升。

育珠蚌肠胃炎病


疾病名称肠胃炎病

为害对象 育珠蚌
疾病概述 打开双壳检查,发现蚌的内脏团萎缩,外套膜消瘦,肠中无食物,鳃瓣上附有许多污物。

病原 初步认为是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病蚌出水孔不喷水,而从蚌体内滴下来,手摸蚌壳腹缘,有发硬的感觉,病重的蚌,用双手掰双壳,有松弛现象。打开双壳检查,发现蚌的内脏团萎缩,外套膜消瘦,肠中无食物,鳃瓣上附有许多污物。

防治方法
(1)从蚌的手术作业到育成和管理,坚持药物预防与生态预防相结合。

(2)对病蚌用3%食盐水在船舱中浸洗5分钟,对池水用漂白粉(1毫克/升)和生石灰20-25毫克/升轮番消毒,同时对蚌架用2%食盐水泼洒消毒。

水产养殖贴士:草鱼烂腮病诊断和治疗经验介绍


□武汉金联盛水产用品有限公司田彬

笔者在生产一线从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服务多年,对草鱼烂腮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一些摸索,现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敬请参考:

一、首先一定要准确判断引起烂腮病的病因:

1、烂鳃病可分为粘细菌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三种。病因不同,用药也不一样。这三种鳃病可根据它们的病灶部位、发病鳃丝颜色、发病时间各不相同进行区别:

(1)看病灶部位:①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天盖“开天窗”,即鳃盖内表皮被腐蚀成半透明的小窗。②真菌性烂鳃病即腮霉病,鳃丝苍白色或似霉变,状检查时应剪少许腐烂的鳃丝,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鳃霉菌的菌丝。③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鳃瓣淤血,多粘液,鳃丝尖端往往缺失。如:原生动物(主要是纤毛虫)和指环虫引起的烂鳃病,鳃瓣淤血,粘液多,鳃丝尖端往往腐烂成半月形;中华鳋引起的烂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并挂有“蝇蛆”。

(2)看鳃丝颜色: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鳃瓣、鳃丝呈黄白色;腮霉病鳃丝呈苍白色或似霉变状;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鳃丝呈红色。

(3)看发病时间。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和腮霉病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苗种多为秋季),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多发生在寄生虫大量寄生的高温季节,5~6月为高峰期。

2、发生烂腮病时水体水质常常浓度较大,透明度低,或水体浑浊,或水质浓绿、浓黑等。

3、烂腮病引起死亡的鱼体多为小规格鱼体,一斤以下的鱼种占90%以上。

二、治疗方法:

第一步:调改水质。一般以净水解毒为主进行调改,常用净水宝、活水底净保、培水解毒降安宁、水质保护解毒剂等产品。在调改水质时,药物用量要足,这样效果才明显,为下一步用药打好基础。要想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是必需的前提条件。

第二步:杀虫杀菌,注重杀菌。

1、杀虫。应根据寄生虫检查情况具体用药,如:原生动物(纤毛虫)多用车轮净、硫酸铜等杀原虫药物;指环虫应使用指环杀星、指环清、百虫克等杀蠕虫药物;中华鳋应使用鱼虫净、混杀安、神威、力威等杀甲壳类药物。

2、杀菌。一般多使用草鱼多病灵、强力碘、金氯二八、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溶液、强氯精等药物,严重时隔天再用一次。

第三步:内服抗菌药物。常用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成分抗菌药物,如果配合中草药(如三黄散、板蓝根大黄散)、大蒜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效果更加明显。

三、特别说明:1、使用杀虫杀菌药物后,如死鱼数量短时间内增多是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是病重个体不耐药,提前死亡。

2、使用杀虫杀菌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药物溶解要充分,泼洒要均匀,泼洒药物后一定要开动增氧机。

3、种青鱼池在淹青阶段,严禁(或谨慎)使用杀虫药物。

4、在烂腮病治疗阶段禁止使用碳铵施肥等急性速效氮肥,以免氨的急性刺激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

鳜鱼烂鳃病


疾病名称烂鳃病

为害对象 鳜鱼苗种、成鳜
疾病概述 身体消瘦,离群独游或悬浮水面,体色发黑,有的胸鳍基部充血

病原 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身体消瘦,离群独游或悬浮水面,体色发黑,有的胸鳍基部充血,鳍条腐烂,眼球浑浊、凹下。打开鳃盖,鳃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鳃丝尖端腐烂缺刻。大量淡黄色的粘液附着在缺损的鳃丝上。严重者鳃盖骨内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挑取鳃丝上的一些黄色粘状物放于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堆纤细、柔软易曲的杆菌在运动。

发病规律 流行于7月

防治方法
(1)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全池遍洒。

(2)用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2-0.3毫克/升浓度。

(3)在使用外用药的同时,再按每100千克鳜鱼每天用鱼服康A型300克拌饵投喂饵料鱼,然后立即把这些饵料鱼放入池(或箱)中,供鳜鱼摄食,连续3天。

鱼苗烂鳃病


疾病名称烂鳃病

为害对象 鱼苗、鱼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色发黑,水面缓慢游动,口露出水面呼吸,似缺氧状。

病原 为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水面缓慢游动,口露出水面呼吸,似缺氧状。鳃部红肿,甚至鳃丝腐烂发白,附着大量粘液和污泥。鱼苗胃部发红,鱼种胸、腹鳍基部有发炎充血现象,镜检鳃部没有或很少有寄生虫寄生。

发病规律 水温20℃以上流行,尤以6-7月为甚,发病较快,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
(1)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0.15克鱼虾安全池遍洒。

(2)用0.3毫克/升浓度的呋喃唑酮全池遍洒。

(3)每100千克鱼体重用鱼宝(江苏省江都市鱼药厂生产)40克或鱼服康A型250克拌饵投喂,连喂3-5天。

(4)每千克饵料用呋喃唑酮0.6-0.8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石蛙烂吻病


疾病名称烂吻病

为害对象 石蛙
疾病概述 游出人工洞穴,离群独居,活动能力明显减弱,摄食量减少,严重时甚至停止摄食,蛙体消瘦

病原 主要是由于栖息环境改变引起蛙烦躁不安而擦伤吻端表皮,加之养殖水环境恶化,致使病菌感染所致。有关致病菌的情况,尚有待研究。

症状 此病发生于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试养池。病蛙游出人工洞穴,离群独居,活动能力明显减弱,摄食量减少,严重时甚至停止摄食,蛙体消瘦。病蛙吻端溃烂发炎,严重时可见吻端骨骼。解剖观察,除胃肠无食或少食外,其他脏器均无病变。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在高温期间定期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遍洒消毒,饲养期间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可减少此病发生。

(2)石蛙发病后,立即隔离单养,然后采用下述外用内服的方法可治愈。

体外用药:用2%-5%食盐水浸泡病蛙10-15分钟,并每天用四环素软膏涂抹患处一次,连续涂抹7天。

大口鲶的烂鳃病


病原和病症:柱状屈挠杆菌。病鱼较正常鱼体色黑,游动缓慢,常浮于上层水面,丧失食欲。鳃丝颜色变淡,边缘附有污泥或杂物,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缺刻。挑取少许黏附物镜检,可看到成丛细长、柔软能做弯曲运动的杆状菌。此病主要危害成鲶,可引起大批量死亡,流行于4-8月份。

防治方法:可采取外用和内服相结合治疗。外用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之一:①每立方米水体用漂自粉19全池泼洒;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3 g强氯精全池泼洒:⑧全池泼洒高效消毒灵,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6-0.89;④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和水净剂混合物,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光合细苗10 g加水净剂5 g,每10- 16 d泼洒1次,用量可慢慢减少内服:每100 kg鱼用呋喃唑酮 2g拌饵投喂,连喂3-6 d,或每千克饵料添加20 g鱼血散投喂,连投3d为1疗程。

淡水鱼烂嘴病


疾病名称烂嘴病

为害对象 鱼种和成鱼、网箱
疾病概述 唇端表皮发白糜烂,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

病原 为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唇端表皮发白糜烂,有些病鱼自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也发白(呈白头白嘴症状),在池边观察游动的病鱼,症状更清楚。打开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若将粘状物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呈柱状的杆菌,严重的病鱼唇端表皮坏死脱落,形成烂嘴症状。

发病规律 发病水温23-30℃左右,发病急,死亡率高,尤其是大雨过后水温回升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排除塘中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网箱使用前最好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2)注意放养密度,不投喂变质、不洁的饵料,及时清除池内或网箱内残余腐败的饵料。

(3)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2-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网箱可加大2-3倍浓度,或用2%-3%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分钟后再换新网箱。
(4)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抗菌素(氟哌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任选一种),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或内服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100毫克,连喂4-5天。或选用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的鱼疾宁-2g拌饵投喂,每500千克鱼用药1包,连喂4-5天。

泥鳅烂口病的防治


近年来,泥鳅养殖在各地发展较快,泥鳅烂口病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损失。2009年4月,我县一泥鳅养殖场发生烂口病,经现场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1.基本情况

该养殖户养殖池全部为新建水泥池,池底淤泥厚度20厘米,水深40厘米。今年4月中旬从外地购进鳅种,用泥鳅专用配合饲料驯化投喂,几天后有泥鳅少量死亡,起初每天有三四尾,一周后每天死亡10余尾。该养殖户按常规方法进行水体消毒,治疗效果不显著,于是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帮助诊治。

2.临床症状及诊断分析

现场调查,养殖池水质清瘦,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病鳅呆滞水面或池底,行动迟缓,口部发白,捞出水面观察,病鳅上颌部溃烂,成白色棉絮状,部分已露出上颌骨,头部胡须部分折断,下颌部轻微充血。解剖检查,鳃部正常,肠道无食物,所有脏器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取病变部位进行镜检,发现有少量车轮虫等原虫寄生。根据发病症状、解剖情况及镜检结果,诊断为:泥鳅苗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初期,头部受到损伤,继而细菌感染和原虫寄生,病鱼不能进食,逐渐衰竭死亡。

3.治疗过程

根据诊断结果,笔者马上指导养殖户购买药物进行治疗。首先杀虫,全池泼洒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第二天施用聚维酮碘0.3克/立方米,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连用两天:两天后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养殖环境,每亩施用刚菌粉剂150克: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恩诺沙星40毫克,并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连喂5天。几天后死亡量逐渐减少,一周后恢复正常。

4.小结与讨论

泥鳅为底栖性鱼类,生性胆小,在捕捞、运输、暂养时极易产生应激反应,乱窜乱撞导致头部受伤。泥鳅口下位,撞击时上颌部最易受伤,给细菌和原虫的寄生创造了条件。泥鳅烂口病一般在养殖初期较易发生。防治泥鳅烂口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好苗种质量关:从正规苗种场选择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表光滑,苗种暂养时间不应过长,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应小心,尽量减少苗种的受伤程度。放养前应对苗种进行筛选,去除病鳅和残鳅,对撞伤严重的个体应剔除。

(2)把好消毒关:首先应做好清塘消毒工作,鳅种下池前10天,注水10~20厘米,0.1千克/立方米生石灰化浆,沿池四周及池底均匀泼洒。也可用漂白粉20毫克/升或高锰酸钾20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排净消毒液。新建水泥池应先脱碱后消毒。其次是苗种放养前要消毒,放养前泥鳅苗种用3%~5%食盐水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携带的病原体。

(3)肥水下塘:肥水下塘是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关键。肥水下塘符合泥鳅的生理习性,泥鳅容易隐蔽,增强了安全性,降低了应激反应程度,同时又为鳅种提供了天然饵料,有利于尽快恢复体质。苗种下塘前一周,每亩施入充分发酵的粪肥200~300千克,施用生物色肥效果更好。当池水旱浅绿色或水体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时,应适时下塘。

(4)采取综合法治疗:泥鳅烂口病由受伤引起,病原体继发感染及水质不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时应先杀虫、后杀菌、再调水,同时内服药饵,可有效控制病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小荚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