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杂交全罗非鱼雄鱼

罗非鱼种间易于杂交,产生全雄鱼或接近全雄鱼的后代鱼,在生产上容易实现。养殖全雄鱼最显著地效果是控制了其过度繁殖导致几代同塘、个体大小参差不齐等不利因素,还充分发挥了全雄鱼生长速度快的优势,从而提高了鱼产量和品质。

以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尼罗罗非鱼(早)作母本,比自然繁殖时间提前50-100天配组杂交繁育全雄鱼种。雄性孵化率达 90%以上,当年养至400 g左右。平均日增重明显优于双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杂交子代与原父本回交,其子代雄性率下降。还有,如果奥利亚罗非鱼(早)不纯,其杂交一代雄性率下降。说明保证亲本群体的纯度,是保证具有高子代雄性率的决定因素。

1.亲鱼纯系培养

引进或选择纯种的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分别用专池培育,不能混养同种鱼类培育池可为水泥流水池或土池.面积适中,放养密度合理,投喂质量好的配合饲料、青料。

2.育种池建设

育种池以沙土池为好,面积1--2亩,水深1.5m左右。水泥池面积50-200m2.水深1 m左右,微流水。土池提前1周清塘,每亩施生石灰150 kg,注入新水,施适量基肥。水泥池提前3天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50 g化水后均匀泼洒在池底和池壁,注水后可在池内挂发酵过的鸡粪袋,以利肥水。

3.亲鱼选择与投放

亲鱼选择一是要准确鉴别雌雄,性别不明的鱼不用;二是成熟度要相近,成熟度悬殊较大的鱼不能用。亲鱼选择体重200 g以上,体质健壮,雌雄比率4:1投放育种池内,放养密度150 kg/亩左右,育种池内不能混养其它鱼类。

4.饲养管理

按常规操作。

5.产卵孵化

性成熟的鱼只要条件适宜,每半个多月可繁殖1次。

6.出苗

鱼苗独立生活后,及时把亲鱼与鱼苗分开,因为池中鱼苗经 2-3个月的饲养就具备繁殖能力,若与池中比较大的雌性尼罗罗非鱼回交,产生后代性别比率回到1:1。上池多采用捞苗法,捞出苗种,转入育种池中培育。然后将亲鱼捞出,父本、母本分池培育,以备下次繁殖用。

相关推荐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中文名称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拉丁名称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x Huso dauricus(Georg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杂交鲟(待定)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鳇鲟正反杂交种的体色与小体鲟比较更接近于鳇。杂种的头比鳇狭,口小呈半月形,与鳇相似。须密生,具有带状的附属物。在第二年发现有些杂种具有小体鲟特有的须穗,但不明显。小体鲟鳇杂种的中间一对须的基部,与侧边一对须比较,略向后移动(小体鲟型),而鳇小体鲟杂种的须基部在一条水平上(鳇型),背部前有三个骨板最小(鳇的特征)。同时,与小体鲟鳇杂种比较,骨板数增加,其背部的骨板数也比亲本多,表现出骨板发达的超亲杂种优势。体侧和腹部骨板数同样比小体鲟鳇杂种多
生活习性 鳇分布于里海、亚速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水域,属洄游性种类。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及其支流;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东海岸河口地区,如多瑙河、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该鱼生长在海里,进入河流是为了产卵。
小体鲟广泛分布于欧洲,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白海等海域的河流河口地区,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比河等,在湖泊中也有栖息,是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一般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只有里海北部的小体鲟进入河口外的淡咸水区域。在其分布区内,形成两个地理族:欧洲族和西伯利亚族。

鲫鱼(盘锦1号杂交)越冬保种


夏花鱼种经过150天的精心培育,已培育成秋片鱼种,平均每尾体重可达50~100克,亩产达500~550千克,同时可产鲢、鳙鱼150千克,平均每尾体重为100克,符合出塘规格,此时可以外销,也可以进行越冬。

一、超冬池面积

每口塘为5~10亩,池底淤泥少,不漏水,池深2米,去掉北方地区冬季冰层平均40厘米,池水净深为1.5米。

二、投放鱼种量

每亩投放越冬鱼种400千克。

三、控制含氧量

冰下含氧量要控制在5~10毫克/升,即可安全越冬。冬季雪后要清扫冰面积雪,使其透光,有利于白天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每10天要采取水样测氧。越冬期间,含氧量过高、过低对越冬都不利,如含氧量过高时,可用硫酸铜0.7毫克/升,杀死过多的浮游植物,防止发生气泡病;如含氧量过低时,可采取冲水急救或者开启冰下增氧机,即可解围。

四、越冬期间要保持鱼池环境安静

不能在冰上走动,更不能在冰上滑冰等。平时要专人管理、巡塘查看。立春,开始打穿冰眼,以放出池内硫化氢及沼气等有害气体。直至3月8日前后,池塘大部分解冻,则北方地区渡过了漫长的越冬期。

罗非鱼养殖之土池保种法



罗非鱼原产非洲,故又称非洲鲫鱼,由于其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含肉率高,肉味鲜美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罗非鱼喜高温,生活和生长的水温范围为16℃~40℃,最适温度为24℃~35℃。水温14℃以下不摄食。最低临界温度为10℃,9℃致死。因此,我国北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到了冬季就要越冬,否则就不能过冬。

罗非鱼越冬保种的方法很多,但有的因受资源条件限制,或无温泉或无热排水,有的设备复杂,投资大。为探索一种投资少,设备简单的群众性保种方法,浙江宁海县进行了罗非鱼越冬保种试验,经过两年实践,终于获得成功。其主要设施和技术是:

1.越冬池的建造:罗非鱼越冬池应建立在避风向阳背风,紧靠河边的低洼地带。在土质结实的地方,挖成长4米~5米,宽1米~2米,深2米~3米的土池,河道的水可以通过土层空隙,渐渐渗透进土池里,保持池水清新,含氧量充足。

2.保温设施:在池面上用竹子搭成向南倾斜的棚架,竹架上面覆盖二层塑料薄膜,像培育菜苗的大棚。池面与薄膜的高度约掌握在0.1米~0.8米之间,空间过大,不易保温。刮西北风时,应在越冬池的西、北两面,用芦苇或草帘做成挡风墙。霜雪天气要在薄膜加盖草帘。如遇寒潮入侵气温降低,应在塑料棚内吊挂2只~4只100瓦~200瓦的电灯,以提高水温。总之要使池水温度保持在15℃~16℃左右,使鱼种安全过冬。

3.鱼种入池:鱼种入池前要灌水浸泡越冬池3天~5天,以消除污染物质对池水的影响。鱼种入池时间一般在11月上旬,水温16℃左右为宜,过晚易受冻害。鱼种入池前,要用4%的盐水浸泡3分钟~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预防传染病。鱼种密度每立方米5千克~7.5千克。

4.越冬管理:整个越冬期间应派专人管理。同时要注意水温变化,注意水质的变化,注意鱼的动态。

(1)投喂:越冬期间可以少量投喂,一般在10天~15天左右投喂一次,投饵量为越冬鱼种重量的1%左右,但水温超过16℃时,每天可投喂1次,饲料有糖糟、菜子饼等。并视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使鱼吃饱吃好,以提高越冬成活率,减少损耗。(2)采光:整个冬季,只要是晴天,在9时~15时把遮盖在保温棚的草帘掀掉,采光增温。雪天要及时扫除棚架上的积雪,以防压塌棚架。(3)防治鱼病:罗非鱼越冬期较长,要注意观察有无鱼病,一经发现要及时治疗。越冬期以水霉病最为常见,多发生在入池后和出池前。水霉病为水霉、腐霉等真菌附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肉眼可观察到鱼体上附生一种灰白色、柔软的棉毛状物。受伤的鱼体极易感染,以冬季、早春多发。治疗可用0.1毫克~0.2毫克/升浓度的碱性绿或1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有疗效。如发生池塘缺氧,鱼类浮头,可多换新水。

杂交鲍


中文名称杂交鲍

品种来源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拉丁名称Haliotis disc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pod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在大连市进行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在5 000平方米水面中,出苗量5 000头/平方米,成活率达90%以上。

形态特征
杂交鲍与皱纹盘鲍无大差异,其外壳呈翠绿色,皱纹突起明显,呼吸孔多,生长纹明显。

生活习性
杂交鲍有效提高了子代的抗逆性。成活率提高6-7倍,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年,越冬成活率提高到90%,生长速度提高30%,摄食量提高了70%。

杂交黄金鲫


杂交黄金鲫。

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以散鳞镜鲤为母本和红鲫:为父本进行远缘(属间)杂交而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

200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黄金鲫具有体形似鲫鱼型、全身披鳞晶莹,排列整齐,侧线鳞31枚~34枚,体色金黄色,十分艳丽。其生长速度比鲫鱼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耐低温、耐长途运输、饲料转化率较高、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该杂交种性腺发育不完全,不会与亲本混交而对养殖区域鲤、鲫鱼类产生生态风险。黄金鲫的个体增长率比彭泽鲫高201%,比红鲫高242%。

可当年养成商品鱼,池塘养殖亩产1000kg以上。

1鱼种培育亩放水花20万尾~40万尾培育成乌仔后分塘稀养,由乌仔培育成夏花,亩放养乌仔8万尾~16万尾;由乌仔培育成夏花,亩放夏花1.2万尾~1.6万尾。

2当年养成商品鱼在精养条件下,亩放养规格3cm左右的夏花鱼种5000尾~6000尾,饲养至越冬前出池,可当年养成尾重400g左右的商品鱼。

3.池塘商品鱼养殖在精养条件下,亩放养尾重50g左右的鱼种3000尾,饲养至越冬前出池,可养成尾均重800g的商品鱼。

可在全国范围内淡水池塘养殖。

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

联系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火车站南500米

杂交鲟



杂交鲟为人工杂交品种,是以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又称大口杂鲟、大杂。

杂交鲟的生物学习性:

杂交鲟栖息习性与史氏鲟相似。生存温度为1~33℃,10℃左右时生长缓慢,18~25℃是生长适宜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慢,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缓慢,33℃以上有死亡危险。幼鱼的食物以底栖生物、水蚯蚓和水昆虫为主;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在饲养情况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经一年左右时间的饲养,规格可达6~10斤,养殖2周年体重可达20斤左右。

杂交鲟的繁殖习性:

杂交品种通常只利用子一代的杂交优势,不能用于苗种生产,但由于杂交鲟具有繁殖能力,用于生产鱼子酱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人工养殖条件下,杂交鲟7~9年性腺可发育成熟。

杂交鲟的养殖技术要点:

杂交鲟对水质的要求与西伯利亚鲟相近,一般要求酸碱度为7~8.5,水质清新,水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最好有微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杂交鲟在水温18~15℃时生长良好,当水温超过33℃以上时最好有遮阴或降温设施,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必须有增氧或充气设施。

杂交鲟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驯食率高,比西伯利亚鲟更易养殖。杂交鲟既可在池塘、网箱、水泥池流水养殖,也可在水库或湖泊放养。放养的鱼种应是已经完成人工驯食配合饲料、规格在15厘米以上、体格健壮的个体。放养密度池塘为600~800尾/亩,网箱13~15尾/平方米、水泥池10~12尾/平方米。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量在40%以上。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水温调控、及时分养、巡塘、调整投饵量,并做好病害预防措施。

越冬期间罗非鱼的两种常见病害


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运动性气单胞菌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或养殖环境条件恶化使鱼体抗病能力下降时,该菌就乘虚而入,使鱼感染发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罗非鱼病,从症状来看可分为两个类型,即肠炎型和体表溃烂型。前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发红,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观察可见肠道出血发红。后者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呈现斑块状病灶,严重时可溃烂为洞穴状。

对病鱼症状的观察只能作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
肠炎型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下的罗非鱼,特别是10克以下的稚鱼。体表溃烂病在工厂化养殖和越冬期的罗非鱼鱼种和亲鱼中均有发生。罗非鱼养殖密度高,易造成鱼体损伤,加上溶氧低,水质条件差,病原菌数量增加,很容易发生体表溃疡病,严重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预防

越冬池严格消毒。原池越冬者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菌消毒;非原池越冬者,在清淤后注水15~20厘米,全池遍洒0.3克/米3水体“富氯”和0.4克/米3水体“鱼虫清2号”,杀灭池底细菌和寄生虫,注满水后再用“富氯”0.2克/米3水体杀灭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

越冬鱼入池前用1/3000浓度的“种苗净”浸浴5分钟,杀灭体表病原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加强越冬期间的饲养管理。水温保持在20℃,投饵宜少而精,及时捞出残饵,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泼洒“富氯”消毒。

(2)治疗

发现病情应及时治疗,用“鱼健康1号”以1.5%的添加量加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三天,或至死鱼不再增加为止。

二、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的组织表面引起的,主要寄生部位是鳃。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粘液增多,有时可见寄生部位组织变白。鳃组织上皮细胞增生,鳃丝肿胀或遭破坏,大量寄生会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可通过镜检鳃和体表黏液有无车轮虫及其数量而作出诊断。

车轮虫病是罗非鱼养殖中的常见病,流行区域较广泛。发病时间多在初春、初夏及越冬期。大量寄生可引起鱼类死亡,因此当发现鱼体感染车轮虫时应及时进行水体杀虫治疗。

经常注意观察鱼类在水体的活动情况,定期镜检掌握病情,发现病鱼及时治疗。

防治方法:
1、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2、每6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用苦楝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全池泼洒
4、用“鱼虫清2号”0.3~0.5克/米3水体或“鱼虫清2号-2000”0.1~0.2克/米3水体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广东地区三种主要罗非鱼养殖方法概述



目前广东罗非鱼主要养殖方法有一年一造、二年三造、一年两造的养殖法。作为养殖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养殖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条件等因素来决定适合自己的养殖方法,以求在自身条件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一、一年一造养殖法

1、优点:简单、易操作。总体上是年初放苗年底收获,不会有越冬冻死鱼的风险。
2、缺点:大部分鱼在每年的10月份才达到上市规格要求,而每年10-12月是罗非鱼集中上市时段,也是价格最低的时段。如果在10-12月集中上市的话,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改良方法四种
(1)放养20-100尾/5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1500-2000尾/亩,9-10月份上市。
(2)“50+50”养殖法,7-12月分批上市。各一半的池塘面积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和4000尾/亩,到7月,放养密度小的鱼已经达到可上市规格1斤以上,而4000尾/亩的有3-4两的规格,此时,可以分塘继续养殖,分批上市。这样可以提早1-2月上市,提高利润。
(3)周年养殖法,7-10月/次年4月清塘上市。这种养殖方式在韶关、肇庆等山区山塘效果较好。5月放11朝的苗,9月份即可分批上市,刮过几次塘之后,本钱都差不多收回,留下塘底鱼过冬,全年平均价格处于中上水平。
(4)“50+50”养殖法与周年养殖法混合。

二、两年三造养殖法

是指在两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三次放种饲养、三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

1、特点:从养殖工艺、流程以及产量、市场价格等看均有良好的表现。
2、具体操作方法
(1)第一年3-4月放养30-70尾/500克大规格鱼种,当年7-9月上市。
(2)当年新种苗快速标粗,到8-9月上市后养成5-10尾/500克的大规格鱼种过塘,次年5月份清塘上市。
(3)5月份放养当年12朝(60-80尾/500克)鱼种,年底上市。余下部分次年3-4月份上市。

三、一年两造养殖法

是指在一周年内使罗非鱼饲养池塘出现两次放种饲养、两次清塘收获的养殖方式。
1、特点:从养殖工艺、流程以及产量上来看是可行的,但养殖成本稍高。
2、优点:产量高,一年两造亩总产量可达到2吨或以上。
3、具体操作方法
(1)3-4月放养大规格鱼种(10-30尾/500克),7月份上市。
(2)7-8月份放10-20尾/500克的大规格鱼种,年底上市。
4、注意事项
(1)鱼苗标粗池塘面积要足够,分级配套要计算好;
(2)要有好的饲料保证;
(3)劳力成本应注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鲫的人工育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