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猪

五指山猪(Wuzhishanpig)因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而得名。由于其体小、灵活、头尖长、体形似鼠,俗称老鼠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中南部地区的东方、白沙、保亭、五指山、乐东、三亚、琼中等市县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居住的山区。根据2006年底的调查,在海口市的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和保亭县的少数村落也饲养有五指山猪。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18o38~19o02、东经108o36~109o44,区内山岭绵延,丘陵起伏,海拔相对较高。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2.4℃,终年无霜雪;年降水量1800~2000mm,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h左右。产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土壤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饲料作物主要有木薯、甘薯、玉米等,其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低,饲料原料生产和供应不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五指山猪产区集中在海南省中南部热带雨量充沛、自然封闭的山区,山区腹地与外界交通隔绝。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其繁殖主要为拉郎配、子母配等高度近亲的方式,形成耐近交的特性,遗传性能相当稳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因农业经济比较落后,原产地村民饲养五指山猪的方式主要是放养,日喂1-2餐,饲养水平极其低下,日粮主要是一些剩饭剩菜、米糠、薯秧等,五指山猪在放养过程中,能跑进山里觅食各种植物根茎、野果野草以及蜗牛、蚯蚓等以补充营养的不足,长期的低水平饲养形成了其抗逆性强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海南省畜牧局调查,至2005年底海南省内存栏五指山猪仅1179头(其中公猪26头)。

20世纪80年代末五指山猪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海南五指山区调查时,纯种五指山猪在产地存栏已很少。1998年后,在国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保护下,五指山猪的数量开始有所恢复,五指山猪存栏量由1998年138头发展到2002年底的1831头。以后,由于保种经费不足等原因,数量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15~20年五指山猪的饲养数量呈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曲线变化。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五指山猪全身被毛大部分为黑色或棕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大多有鬃毛、呈棕褐色,公猪特别明显;皮肤为白色。体型小,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小稍长、似老鼠头,鼻直长,额部皱纹不明显、有白三角或流星,嘴尖、嘴简直或微弯;耳小而尖、呈桃形,向后紧贴颈部。颈部紧凑,躯干长短适中,背腰平直或微凹,胸窄,腹大而不下垂,肋骨13~14对,臀部肌肉不发达、稍前倾。乳头5~7对。四肢细短,呈白色,蹄踵长。尾较细,长过飞节,尾端毛呈鱼尾状。五指山猪野性较大,跳跃能力强。成年公猪獠牙较长,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

2.体重和体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测量了五指山猪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五指山猪性成熟早,母猪最早61日龄有发情表现。公猪6~7月龄、母猪5~6月龄初配。原产区农户大多采取子配母的自由配种方式,公猪的初配年龄一般不超过3月龄。母猪发情周期19~21天,妊娠期112~115天。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的调查,结果见表2。仔猪初生个体重(449.008.18)g,断奶个体重(3.120.08)kg,断奶仔猪成活数(4.890.18)头,仔猪成活率90.56%。

2.育肥性能五指山猪一般不进行专门的育肥,6月龄体重达10kg以上即出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10头公猪、10头母猪进行了生长性能测定,60~180日龄测定,起始体重公猪(3.820.23)kg、母猪(3.680.16)kg,结束体重公猪(9.500.47)kg、母猪(9.650.29)kg。日增重公猪47.33g、母猪49.75g。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6年对180日龄平均体重(10.980.55)kg的4头公猪、4头母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同时对1公1母两头猪的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8年在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建立了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2008年列入国家级保种场。该场根据不同来源组建了保种选育核心群,采取群体选择与家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育,按血统有意识选配。五指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在杂交利用方面,五指山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进行纯种繁殖,很少进行杂交利用。1998年开始有约5%左右的母猪进行杂交。

五、品种评价

五指山猪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猪之一,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遗传品质,体型小、耐粗饲、早熟、耐近交、放牧性好,是中国猪种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着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今后应在保持其体格小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良某些性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在试验动物方面有开发利用前景。

相关阅读

山猪


山猪(Shanpig)因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山猪的中心产区在南京市六合县北部丘陵山区,南京市其他县区以及镇江、扬州、滁州等市部分丘陵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山猪产区地处长江下游,属于湿润地区,丘陵山地占全区面积的60%,丘陵海拔高度100~300m,丘陵周围的岗地海拔25~50m。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1100mm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1933h。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土壤为酸性红壤或棕壤,有机质不足。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饲料作物以玉米、甘薯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淮北平原地区的居民向江苏南京等丘陵山区迁移,将淮北猪带人饲养,产地青粗饲料来源丰富,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当地农民有放牧与圈养生猪的习惯,山猪还是当地人民传统的年猪,因而促使群众选育体型中等的肉脂兼用型猪,形成了体格健壮、善于奔跑、产仔数多、肉质好、早熟、抗病力强的山猪。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南京、仪征一带的山猪较多,分为马头型、狮头型、鲫鱼头型等。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有山猪种公猪15头、6个血统,种母猪600多头。

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大力推广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商品猪杂交一代化,山猪和其他地方品种得到大力发展,南京、扬州、镇江等市县曾有山猪母猪11.54万头,南京、扬州等市的许多县有山猪种猪场,有选育群母猪1000余头、核心群母猪200头左右,公猪30余头。90年代后,各县的山猪种猪场先后转产,山猪饲养量逐步减少。

由于六合区北部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群众有不吃白猪肉的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来猪种很难进入这一地区,纯种山猪得以保存下来。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目前山猪有两个类型,即马头型、狮头型。

马头型猪额前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长而直,耳较小、下垂,背腰较窄、不丰满,臀部斜削,腹部较紧,四肢结实。乳头较细长,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密,体型紧凑。

狮头型猪头稍大,嘴筒短而宽,额部纹深明显,耳大、下垂超过下颌,背腰微凹,臀宽而方正,腹稍大,四肢粗壮、较高,系软弱。乳头粗大,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稀,皮厚、多皱褶,体型不紧凑。

2.体重和体尺南京市六合区山猪保护区以及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山猪保种中心于2006年12月进行了山猪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山猪性成熟较早。公猪平均42日龄、体重9.64kg出现爬跨现象。

据对后备母猪的发情观察,初情期为88.6日龄、体重25.8kg;(14123)日龄初配。母猪发情明显,发情周期18~21天,产后发情一般为仔猪断奶后3~5天。

群众对公、母猪利用较早,公猪120~150日龄、体重30~40kg开始配种;母猪120~140日龄、体重30~40kg或第三次发情时开始配种。利用年限,公猪3~4年,母猪8~10年、甚至达15年,其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山猪的育肥性能较好。20世纪80年代农村饲养条件下,6月龄生长育肥猪体重60kg左右,平均日增重4009左右。南京市畜禽研究所2005年对24头山猪进行肥育测定,饲养期120天,结果见表3;于2005年3月2日对6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其滴水损失1.65%,熟肉率79.87%,肌肉嫩度32.73N。对比1981年的瘦肉率,两者差异不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自2004年开始,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在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科技园建立了山猪保种中心,有山猪母猪100多头、公猪15头(6个家系)。2006年建立了六合区八佰桥、竹镇、马集等山猪保护区。2007年建立了山猪保种登记制度,并制定了保种方案及计划,使山猪的保种工作有了转机。在六合区的马集、八伯桥等乡镇山猪保护区的保种核心群母猪始终保持纯繁,未开展杂交。山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791981年选用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与山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见表5。

五、品种评价

山猪对当地生态条件有良好适应性,繁殖性能和育肥性能较好,其群体已经较小,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亟须加强保种。今后应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重要的遗传资源。

罗盘山猪


罗盘山猪(Luopanshanpig)俗名毫杆猪,因产于重庆市潼南县境内的罗盘山地区而得名。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原产地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境内的罗盘山地区,主要分布于重庆市潼南县境内。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罗盘山猪形成历史悠久。据1993年版《潼南县畜牧志》记载:罗盘山猪,在民国初年就广为存在,起源于本地黑猪。罗盘山猪耐粗饲,当地群众喜用生姜茎叶作饲料,食欲旺盛,抗病力强,适宜吊架子饲养方式,当地农民长期种植生姜和甘薯,粮食较少,养猪主要用生姜叶和甘薯藤,很少用粮食,红苕既作人食,又是好的饲料,有红苕半年粮之说,把甘薯定为精料。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由此可见,在大量使用生姜叶和甘薯藤等青粗饲料的条件下,经产区群众长期选择培育,逐步形成了能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环境和粗放饲养条件、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相似、遗传性能稳定的罗盘山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潼南县存栏罗盘山猪公猪6头、母猪826头。1976年全县有罗盘山猪1万头以上,公猪50多头;2004年潼南县有罗盘山猪2000头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县大力推广瘦肉型猪生产,外来良种公猪的引进和杂交猪生产的发展,使罗盘山猪饲养量下降,主要用作经济杂交的母本,用于纯繁的比例急剧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罗盘山猪体型中等偏大,体质健壮。头中等大,额部横行皱纹较浅,嘴长而稍尖,耳中等偏小。体躯窄深,背腰稍凹陷,腹大下垂,臀部稍倾,后躯欠丰满。四肢较短,多卧系。被毛全黑、粗长,鬃毛粗长、刚韧。乳头6~7对。

2.体重和体尺在当地农村饲养条件下,一般8~12月龄、体重100~120kg出栏。2006年潼南县畜牧局测量了农村饲养条件下的成年猪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罗盘山猪公猪4~5月龄性成熟,初配体重50~60kg,约每周配种10次。采用本交方式,公猪利用年限2~3年。罗盘山猪母猪发情周期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4天。母猪窝产仔数11.7头,初生个体重1.08kg,断奶仔猪成活数10.8头,断奶仔猪成活率96%,母猪利用年限7~9年。

2.育肥性能据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2006年测定,12头罗盘山猪,在前期每千克饲料含11.7MJ、可消化粗蛋白13.0%,后期每千克饲料含10.9MJ、可消化粗蛋白11.5%的营养水平下,体重20~90kg阶段日增重(56453)g,料重比3.390.17。同时对12头宰前活重(88.43.1)kg的罗盘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罗盘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罗盘山猪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耐粗饲。今后应加强保种,扩大群体数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