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

[学名]: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资源名称]: 赤眼鳟
[别名]: 红眼瞪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7~8,胸鳍条I-14,腹鳍条I-8。鳃耙12~14。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45(7)/(3-Ⅴ)50。 体长为体高的4.1~4.4(4.2)倍,为头长的4.3~4.7(4.5)倍,为尾柄长的7.0~7.4(7.2),为尾柄高的8.5~8.7(8.6)倍。头长为吻长的3.2~3.3(3.2)倍,为眼径的5.2~5.7(5.5)倍,为眼间距的2.2~2.7(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2(1.1)倍。 体长,略成圆筒形。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宽,呈弧形,上下唇较厚,上颌有2对细小的须。眼近吻端。鳞大,圆形,侧线完全、平直。鳃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齿内侧粗长,顶端呈钩状。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背鳍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或略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大。尾鳍深叉状。 鳔二室,后室长而尖。腹膜黑色。 背部和体侧呈灰黑色,侧线鳞上方每片鳞片的基部有黑色斑纹,形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的上缘有一块红斑,体侧银白,背、尾鳍呈深灰色,其它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镜泊湖、连环湖。  
[生活习性]:
栖息水域中下层。

相关知识

赤魟


中文名称 赤魟
拉丁名称 Dasyatis akajei(Muller et Henle)
英文名称 whip ray, red sting ray, Japanese sting ray, red s
地方名称 赤鱼、鯆鱼、草帽鱼、盘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魟科
拉丁科名 Dasyatidae
中文属名 魟属
拉丁属名 Dasyatis Rafinsque,1910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前缘斜直,与吻端成60度;体盘宽比体盘长1.2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前部2/5区域。吻端呈短圆锥状突出;吻长约等于体盘长1/4,为眼间隔的1.8~2.0倍。眼颇小,稍突起,与喷水孔几同大;眼间隔宽平,比眼球约大2倍,前囟楔形,前宽后狭。前鼻瓣连合为口盖,伸达口比缘,后缘细裂。口小,波曲;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3~2.5倍;腭膜中部凹入,后缘细裂;口底具显著乳突3个,外侧各具细小乳突1个。牙细小,平扁,铺石排列。
腹鳍后缘平切,前角和后角圆钝;里缘分明。

尾细长如鞭,约为体盘长的2.0~2.7倍;在尾刺后、尾有上方具一低的皮膜,约与吻长相等;下方的皮膜较延长,为上方皮膜的一倍余。

幼体完全光滑,或头后正中前肩带上具一平扁结刺。成体背面中央尾刺前具结刺一纵行;肩膀区两侧具结刺1~2行短行;眼后具小齿一小群;尾上几个结刺较大,平扁延长尖利。体赤褐色,大者较深,体盘边缘浅淡;眼前和眼下、喷水孔上侧和后部以及尾的两侧赤黄色。腹面近边缘区赤黄色

采制全年可捕捉,捕捉后取尾,洗净晒干备用,用时研细外用。

性能 味甘、咸,有毒。清热消肿,化结除毒。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母猪乳房肿痛。

《中国药用海洋鱼类》:治乳腺炎,咽喉炎,虐疾,胃癌,食道癌等。

附方
1、治母猪乳房肿痛单方:取魟鱼(赤魟)尾1条。焙干研末,黄酒冲服或掺入饲料内喂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2、治皮肤疮疖溃烂方:用甫鱼胆适量,醋磨外敷患处(《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文献记载
①《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中有治乳腺炎、咽喉炎等单方:赤魟尾刺焙干研末,黄酒或米醋冲服的记载。

②同书还有试治胃癌、食道癌单方:赤魟尾刺1支。焙干研末,麻油或米醋冲服的记载。

③同书更有试治肺癌单方:赤魟大尾刺1根(小尾刺2根)。焙黄磨粉,温水冲服的记载。仅供兽医参考。

备注
本品尾刺有大毒,如被刺伤剧痛。可用盐酸吐根素皮下注射或用明矾泡汤蒸洗伤口,有较好疗效。

赤鮨


中文名称赤鮨

拉丁名称Chelidoperca pleurospilus Gunther

英文名称red small porg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赤鮨属

拉丁属名Chelidope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被弱栉鳞,鳞大而易脱落,眼大,眼径甚大于吻长,口大,口裂斜,下颌微突出,下颌缝合处有1突起嵌于上颌浅凹内,凹内无齿。两颌有较大犬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在基部相连,具深凹刻。背鳍Ⅷ-Ⅰ-10,臀鳍Ⅲ-6-8。体红色,口腔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深100-200米海区,海(水)生、暖水性鱼类。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赤鳍笛鲷


中文名称赤鳍笛鲷


拉丁名称Lutjanus erythropterus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笛鲷属

拉丁属名Lutj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印度洋、太平洋西部。

形态特征
体红色或粉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区。肉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鱼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赤梢鱼


[学名]: Aspius aspius(Linnaeus)
[资源名称]: 赤梢鱼
[别名]: 白条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两侧强烈收缩。头锥形。口端上位,下颌稍突出,前端呈凹状突起,口裂大。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鼻孔一对,中间有一隔膜突起。鳃孔宽。鳞较小,排列紧密,颏部至肛门部覆鳞。侧线鳞较完整,位置较下。咽齿呈尖钩状。背鳍在腹鳍基部之后,背鳍缘略凹。腹鳍基部有腋鳞。腹鳍至肛门有腹棱。尾鳍正叉形,尾叉深。背部暗灰色,两侧呈银白色。背鳍、尾鳍灰白色,末端色暗;其余各鳍粉红色。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原分布于欧洲北海、波罗地海、黑海、里海和咸海等水域,主要栖息于平原河川中。1958年原苏联鱼类工作者,将赤稍鱼从乌拉尔河移植于巴尔喀什湖,1969年形成群体。我国境内在1973年发现赤稍鱼。1978年成为伊犁河三道河附近上下15公里河段中的捕捞对象。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两种类型,一种为半溯河性的赤稍鱼群,为了产卵进入河川;另一种为常年生活在河川的定居性的赤稍鱼群,后者群体小。

豁眼鹅(疤拉眼鹅)


豁眼鹅(Huoyangoose)又名豁鹅、疤拉眼鹅,在山东省被称为五龙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豁眼鹅原产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和青岛市北郊的莱西市以及辽宁省昌图、开原、西丰、铁岭、阜新、朝阳等市(县),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烟台市位于北纬36o16~38o23、东经119o34-121o57,地处山东半岛中南部、胶莱平原东缘,南临黄海,海拔100~30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73~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h,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昌图县位于北纬42o35~43o29、东经123o33~124o20,地处辽宁省北部地区,平均海拔140m。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32.5C℃;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6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h,属于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豁眼鹅因在各地区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名称。山东莱阳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养鹅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有其水禽,观似鹤,而顶不丹头赤,日雁、日鸨的描述。因豁眼鹅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1978年在山东省家禽地方良种选育座谈会上,该鹅种被取名为五龙鹅。辽宁省昌图地区素有养鹅习惯,但原有鹅群生产性能低。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改良本地鹅的摸索中,发现上眼睑有豁口的小型鹅产蛋多,便自发选留,逐渐形成了昌图豁眼鹅。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山东省豁眼鹅存栏量1995年约73.1万只,1999年约38.9万只,2007年约34.9万只。到2007年底,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存栏核心群种鹅800只,保种基地存栏1100只。在中心产区的铁岭市昌图县及周边地区,豁眼鹅年饲养量在800万只左右,存栏种鹅约25万只。除中心产区外,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豁眼鹅体型小而紧凑,颈细长、呈弓形,体躯为椭圆形,背平宽,胸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头中等大小,额前有黄色肉瘤,喙呈橘黄色,颌下偶有咽袋。典型特征是眼睑为三角形,上眼睑有豁口。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黄色,胫、蹼呈橘黄色。

公鹅体型较母鹅高大雄壮,头颈粗大,肉瘤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母鹅体躯细致紧凑,羽毛紧贴,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豁眼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20062007年,辽宁省昌图原种场分别对舍饲平养的200只豁眼鹅(公、母鹅各半)进行测定,70日龄平均体重3084g,饲料转化比3.65:1,70日龄成活率96.9%。

豁眼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豁眼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据山东省莱阳产区调查,豁眼鹅平均217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8个,平均蛋重133g。公、母鹅配比为1:6~7,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率5%。

据辽宁省昌图豁眼鹅核心群2006年、2007年两年记载资料,母鹅平均19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0个,平均蛋重125g。公、母鹅比例自然交配为1:5~8,人工授精为1:15~20,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山东省建有莱阳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和莱西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1979年辽宁昌图县建立了两个豁眼鹅原种场,2003年又建成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组成50个家系的保种群。豁眼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8年4月发布了《豁眼鹅》国家标准(GB/T216772008)。

(二)选育利用

主要进行纯种繁殖、直接利用。利用豁眼鹅作母本,与引进的大型鹅种进行杂交,提高大型鹅种的繁殖性能,取得良好效果。19962008年进行了豁眼鹅与多个品种的杂交试验,四川白鹅和豁眼鹅的杂交组合效果较好。豁眼鹅被引进到长江以南地区饲养,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不如在北方地区理想。原莱阳农学院运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体型外貌均匀整齐、生产性能高的白色小型五龙鹅快长新品系。

五、品种评价

豁眼鹅属小型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无抱性、产蛋多、绒质优等特点,但存在体型小、个体产肉量偏低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改进。

红金眼鲷


中文名称 红金眼鲷
拉丁名称 Beryx splendans Lowe
英文名称 slender beryx, slender alfonsino, berycoid fish, 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Berycidae
中文属名 金眼鲷属
拉丁属名 Bery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V-14;臀鳍IV-29,胸鳍16,腹鳍I-lO;尾鳍IV-19-IV。侧线鳞74。鳃耙6+17。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2.6倍,为眼间隔4.2倍。
体呈长椭圆形,稍高而侧扁。头大,侧扁,具骨质隆起嵴。吻钝短,其背侧稍凸。眼颇

大,侧上位,上颌长为眼径1.3倍;眼间隔较平坦,眶前骨上具一指向后方的短棘。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口裂很斜,吻端与眼中心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上颌骨远不达眼后缘下方,后端扩大,其宽稍大于眼径的一半,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有绒状牙群。舌尖三角形,游离。眶前骨、眶下骨与鳃盖诸骨下缘均具细锯齿。鳃孔甚大,鳃盖膜与峡部分离。鳃耙细长,长于鳃丝,最长鳃耙近于眼径1/2。假鳃发达。

体被中大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唯后端侧中位,一直可伸越尾鳍基。

背鳍1基,鳍棘较弱,由前向后渐次增高,第四鳍棘最长,但短于最长的第一鳍条。臀鳍始于背鳍最后2根鳍条之下方,其基底显著长于背鳍基底,鳍棘也是由前向后渐次增高,并以第四鳍棘为最长,鳍条部以第一鳍条为最长,往后逐渐减短,后部鳍条大致等长。胸鳍长,约等于从臀鳍第三鳍条数起的鳍条部基底长。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却后于胸鳍,其长也略短于胸鳍。尾鳍深叉状,上下叶略尖,尾柄侧扁,其高约为眼径3/4。

新鲜标本体呈红色,液浸标本体淡色,略带桔黄色。

无公害金鳟养殖技术


金鳟(Oneorhynchusmykiss),又称甘脂鱼或黑珍珠石斑,足口本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1996年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金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厚刺少,蛋白质含量丰富,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极高,不含胆固醇且容易消化吸收。此外,金鳟肉中多烯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五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比其他鱼类高出数倍,多食金鳟肉能加速伤口愈合,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孕妇、老年人身体健康。贵州山于受自然资源条件和水产养殖传统习惯影响,水产养殖主要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金鳟等高档鱼养殖历史短,技术落后,产量少,主要靠省外和国外进口。然而,贵州工业污染少,水理性质、水力特征、水体溶氧量及pH值都适合金鳟生长繁殖,发展无公害金鳟养殖潜力大、前景广阔。本文就无公害金鳟养殖的水源、水质要求,以及鱼池建设、鱼苗选择及放养、饵料配制、饵料投喂、常见疾病防治、捕捞上市、日常管理等环节进行总结,以期对我省无公害金鳟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1无公害金鳟养殖的水质、水源要求

1.1水质要求无公害金鳟养殖的水体溶氧量要求在10mg/L以上,养殖水体的pH值保持在6.5~8.5之间,氨氮控制在0.0075mg/L以下,保持水质清新,常年最高水温不超过22℃,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T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1.2水源要求无公害金鳟养殖水源应为自然流出的地下水,日涌水量800立方米以上。

1.3贵州地下水源和水质状况贵州省地下可开采水资源量为131.3亿立方米,实际用于农灌和人畜饮用的水量为22.22亿立方米/年,仅占全省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16.9%,地下水资源可用于水产养殖的空间较大。此外,贵州工业污染较少,地下水资源水质优良等级以上的水体占91.7%左右,能够满足金鳟无公害养殖要求。

2鱼池建设

贵州具有独特的岩溶地貌,地表水易往下渗漏,所以养殖池的修建除须保证水流畅通外,还应保证不渗漏。同时,池塘地质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池塘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鱼池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20~30m,宽4~6m,池深1.2~1.4m,水深1.0~1.2m,池底应有0.8%~1%的坡降以便于污物清理和排出。鱼池的排列可采用并联和串联两种,最好是采取并联和串联相结合的方式,前后池要有落差,让水跌入池中便于增氧。第一个串联池进水口应设拦鱼栅。各池排水口处均应设3道闸。第1道是拦鱼栅;第2道是池底排水闸,控制从池底排出水以利于污物排出;第3道为水位控制闸,其高度低于池底排水闸闸板10~15cm,闸板可用厚2~3cm、宽15~20cm的木板制作。

3鱼苗选择及放养

3.1鱼苗选择贵州省金鳟鱼苗培育技术落后,目前鱼苗须从国外和外省购进。购进鱼苗时,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群体体色相近(鲜亮呈橙黄、桔黄或金黄色)的鱼苗。

3.2鱼苗规格及放养密度鱼苗放养规格以养殖时间、水温和计划上市的体重而定,一般在80~120g/尾之间。鱼苗放养密度受水量、水温、水中溶解氧状况等因素制约,通常以1.6~2.2kg/立方米水体为宜,鱼池载鱼量应保证排水口处溶氧量达5mg/L以上。

3.3放养时应注意的事项放养前养殖池应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鱼苗运输水温与池温的温差不能超过5℃。养殖池应采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方可放养。放养鱼苗应数量准确,规格大小一致,最好避开中午高温时投放。

3.4定期疏苗。确保养殖密度合适养殖期间应定期进行疏苗,放养到备用池塘养殖,以确保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缺氧浮头。

4饵料配制

4.1执行标准无公害金鳟养殖饵料必须达到SC/T1030的规定。同时,应严格执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农业部公告第193号)》文件,渔药使用和养殖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31号令)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0004~2006)的规定执行。不使用禁用渔药,不使用三无(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生产执行标准)产品,不盲目增加用药量、用药次数及延长用药时间,不在休药期内上市和不在饵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4.2饵料参考配方前期参考配方一:动物性饵料占60%,植物性饵料占40%。鱼粉60%,豆饼15%,麸皮15%,粗粉5%,玉米5%。每100kg饵料中另加多维素100g,氯化胆碱166g,无机盐200g。VE的用量按鱼体重的0.1%添加。同时,为了增强鱼的消化功能,适当添加酵母片。饵料粒径应与金鳟的口径相适应。中期参考配方二:动物性饵料占50%,植物性饵料占50%。鱼粉50%,豆饼25%,麸皮15%,粗粉5%,玉米5%。多维素、氯化胆碱、无机盐、VE和酵母量与参考配方一同。后期参考配方三:动物性饵料占30%,植物性饵料占70%。鱼粉30%,植物蛋白粉(蛋白含量大于50%)40%,菜籽粕10%,黑面15%,豆油5%,另加鲑鳟鱼专用添加剂预混料。

5饵料投喂

5.1投喂量贵州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投喂量除考虑水温和鱼体摄食等状况外,还应考虑天气和温差对鱼体采食的影响而灵活掌握。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2%~3%为宜,以鱼体摄食到八成饱为度,根据鱼体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总之,既应避免投喂过少不能满足鱼体的生长需要,又要避免投喂过多而造成池水污染。

5.2投喂次数及时间每日投喂2次,采用手撒的方法定时、定点投喂。投喂时间以上午7∶00~8∶00,下午17∶00~18∶00为宜。

6常见疾病防治

防止病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金鳟病害的防病和治疗均采取无公害防治技术,防治过程中尽量采用益生素、益生菌及中草药等无污染、无残留、无耐药性的药物。养殖过程中如发生肠炎,可用新诺明100mg/kg体重和大蒜素粉200mg/kg体重添加到鱼饵中,在投喂药饵前停食1天,连续投喂药饵4天,停药1天,再连续投喂4天。如发生水霉病,则用食盐(氯化钠)25mg/L和小苏打25mg/L浸浴1小时。如发生传染性胰脏坏死症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主要以发眼卵的消毒为主,将发眼卵浸入30~50mg/L的聚维酮碘(有效碘1%)溶液中5~15秒即可。金鳟三代虫病用3%~5%食盐(氯化钠)水浸浴60~90分钟。金鳟鱼弧菌病用土霉素50~80mg/kg体重添加到鱼饵中连续投喂4~6天。

7日常管理

7.1巡塘每天至少要巡塘1次,注意观察鱼的活动、生长及健康情况,及时拣出死鱼并挖坑深埋。贵州夏季多雨,气压低,昼夜温差大,巡塘应比平时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泛塘。

7.2池水管理(1)水质监测:每天测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要定期测定;在水温过高、水色异常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溶氧量。(2)注水:保持池中水流畅通,透明度大于65cm,溶解氧大于10mg/L,保持水质的清新。(3)pH值调控:定期对池水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偏离6.5~8.0范围时,要及时调控。(4)温度监测:夏季高温时,应注意检测水温,确保水温在22℃以下。

7.3排污每周定期、定时(早晨8、9点钟水温较低时)排污1次,用清洁工具从池底搅动底物,边清池边排污,保证不留死角。排污后应集中大水冲池,再用20mg/L漂白粉消毒,第二天饵料中加大蒜头防病。杜绝病菌大量繁殖和腐败产生的NH3、H2S等有毒气体对鱼的毒害,保证良好的水质。经常刷洗鱼池进、出水口的拦鱼栅,保持水流畅通,特别在刮风后更要勤刷洗拦鱼栅。

7.4分池养殖15天左右(最多30天)要进行筛选,将同一规格或规格差异不大的鱼体放入同一鱼池中饲养,防止鱼体规格差异过大时,小规格的鱼抢食不到饵料而造成饥饿死亡。

7.5日常记录要认真做好日常记录,内容包括:水温、投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情况、防病和治疗情况、消毒情况等。

7.6饵料管理购买正规厂家的饵料,索要发票并适当保存饵料样品。饵料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腐败、发霉、变质及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原料。严格掌握好休药期,土霉素的休药期要超过21天、新诺明的休药期要超过30天。

8捕捞上市

捕大留小,均衡上市,减少鱼池负载力,提高鱼池的整体生产能力。

9小结

金鳟性情温和,不互相残食,易于饲养,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作用。贵州具有发展无公害金鳟养殖的地下水资源和水质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地下水资源和水质优势发展无公害金鳟养殖业,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颇高,对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

赤点石斑鱼


[学名]: Epinephelus akaara
[资源名称]: 赤点石斑鱼
[外文名]: Red spotted grouper
[别名]: 红斑、花斑、石斑、红过鱼、红过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弧度不大。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头长于体高,吻短,其长与眼径约相等。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微凸起,其中央前方有一浅凹陷。鼻孔2,圆形,相距甚近,紧位于眼前上缘,前鼻孔有瓣膜。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前颌骨微能伸缩。上颌骨后端扩大,达于瞳孔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细锯齿不甚发达,隅角处较钝,下缘平滑。鳃盖骨有棘3,除中央一棘较大外,余2棘多埋藏于皮肤下不明显。体被弱小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并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接。背鳍鳍棘部较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最长鳍棘短于最长鳍条,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下方,以第二鳍棘为最强大。胸鳍宽大,位低,后缘圆形。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圆形。生活时全体及头部散布有赤色斑点(液浸标本呈白色斑点)。背鳍最后部分鳍棘的下方,有一黑斑。各鳍棕褐色无斑点。%376%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96-120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一般分散活动,不结成大群,喜隐蔽躲藏,具夜行性,白天隐藏岩洞内,利用嗅觉伺机觅食。栖息水层随水温而变化,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低于18℃时食欲减退。产卵水温一般为22℃-28℃。广盐性,在10-34盐度的水体中均可生长。

脂眼鲳


中文名称脂眼鲳


拉丁名称Ariomma lurid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Ariomm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Ariom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新几内亚江河、昆士兰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椭圆形,侧扁而高,被栉鳞,鳞不易脱落。头部、胸部和奇鳍基部均被小鳞。头小,锥状,吻钝尖,不被鳞,口大,口裂稍斜。上颌骨伸达眼的后下方。颌齿细小,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眼泪上,具脂眼睑。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下缘具锯齿。鳃盖条6。无鳔。无幽门盲囊。鳃耙短,约10枚,侧线鳞75-77。背鳍位于体后半部中央上方,具4鳍棘16-18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其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具腋鳞,尾鳍深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池蝶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