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齿螺

中文名称犬齿螺


拉丁名称Vasum turbinel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犬齿螺科

拉丁科名Vasidae

中文属名犬齿螺属

拉丁属名Vas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热带种。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或稍深的浅海岩礁的海底,此种在海南岛产量不多,但在西沙群岛甚为普通。恒春半岛及澎湖群岛也有分布。此外,广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如北自日本(奄美大岛以南)向南经菲律宾再向南至澳大利亚北方;东自约翰斯顿岛,萨摩亚群岛向西经太平洋诸岛、印度洋等岛屿至东非沿岸、红海直到南非都有它们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呈倒三角形,壳质重厚,结实。壳高84毫米,宽68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不明显。螺旋部小而低平,壳顶微凸出,在基部螺层上方有一环列疣状突起。体螺层很大,其上扩张,向前逐渐变窄瘦,其上具有6-7环列瘤状突起,以上方第一列最发达,中间2-3列突然缩小,第6列又突然增大,最后一列又缩小或不明显。壳面灰白色,肋间紫褐色,此色有时延伸到瘤状突起上面。壳口窄长,内面呈淡黄白色,外唇内缘具有4-7块紫褐色斑,并具有成对小齿。轴唇4-5个肋状褶襞(通常为4条),内唇有时染紫褐色斑。前沟窄,前端稍向背方扭曲,具假脐,其外侧有较强的绷带。厣角质,厚,葵花子形,内面外侧部和基部有一加厚的镶边,具同心圆刻纹,核在中央。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知识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翼螺


中文名称 翼螺
拉丁名称 Pterynotus alatus(Roding)
生物代码 58005003001005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 Muricidae
中文属名 翼螺属
拉丁属名 Pterynot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狭。壳高44.2mm,壳宽23.0mm。
螺层约10层。每一螺层具有3条翼状的纵肿肋。各纵肿肋之间有1明显的瘤状突起。整个壳面密布细的螺肋。壳口小,边缘有许多整齐的褶襞。前沟长,先端稍弯向背方,前沟之右侧残留1条生长时遗下的旧的前沟,与壳口部的前沟排列成人字形。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的砂泥质海底。

笔螺


中文名称笔螺


拉丁名称Mitra mitra (Linnaeus, 1758)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笔螺科

拉丁科名Mitridae

中文属名笔螺属

拉丁属名Mit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海产。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及附近数米深的沙质浅海。动物生活时可潜入沙内而露出水管。在中国海的台湾、西沙群岛有其分布。此外,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阿曼湾、东非沿岸的坦桑尼亚等。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

形态特征
贝壳长纺锤形,壳质坚厚。壳高149毫米(最高可达180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高,各螺层高、宽度增加均匀,体螺层中部膨大,前部收窄。除在壳顶部数层刻有螺纹和体螺层前端刻有数条螺肋外,其余壳面光滑,仅有细密的生长纹。壳表面洁白色,具有排列多少整齐而大小不等的朱红色斑纹,壳表并被有黄色薄的壳皮。壳口窄长,前方稍宽,内面白色,外唇前部多少向外反折;内唇斜,中部有4条强的肋状褶襞。前沟宽短,脐不显,绷带粗短。无厣。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扭螺


中文名称 扭螺
拉丁名称 Distorsio anus
生物代码 58005002041002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嵌线螺科
拉丁科名 Cymatiidae
中文属名 扭螺属
拉丁属名 Distorsi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近似塔形。壳高51.0mm,壳宽37.0
mm。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大。腹面压平,背面膨胀,形如驼背。壳面具纵横行走的肋,交叉呈颗粒突起。体螺层上部和各层中部的突起最发达,壳灰白色,具紫棕或褐色环行色带,基部褐色。壳口收缩,近圆形。唇部白色,淡褐色,四周扩张,呈片状,周缘具红褐色缺列。外唇部缘具花瓣状,内缘具齿;内唇具粒状突起。前沟向背方弯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区的岩石珊瑚礁间,产于海南岛沿海。

玉螺


中文名称玉螺

拉丁名称Natica vitel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玉螺科

拉丁科名Naticidae

中文属名玉螺属

拉丁属名Nati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产,生活在潮下带10余米至90余米水深的沙或沙泥质海底。见于我国台湾、福建以南沿海,较普通。日本、马来半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以及印度洋的红海,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尼科巴等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呈球形,壳质坚厚。高与宽近等。壳高45毫米,宽42.5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壳顶小,稍高起。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在缝合线的下方有放射状的褶皱,有细密的生长纹,壳面光滑,壳表为褐色,基部为白色,在缝合线下部和体螺层的中部各有一条黄白色色带。壳口较广,半圆形,内面黄白色染有褐色。外唇简单呈弧形;内唇直,较厚,上部稍扩张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小的结节,下部微向前反曲。脐孔大而深。厣石灰质,坚固,沿外缘有两条肋。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香螺


中文名称香螺


拉丁名称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蛾螺科

拉丁科名Buccinidae

中文属名平肩螺属

拉丁属名Neptun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北方种。生活在潮下带,在黄渤海水深20-84米泥质或岩质的海底。为黄海、渤海沿岸较常见种,在黄海向南可分布到江苏射阳东方。此外,朝鲜、日本海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壳高134毫米,宽77毫米,近菱形,结实。螺层约7层,胚壳呈乳头状,光滑。螺旋部小,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前端收缩。每一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扩张形成肩角,其上面如台阶。肩角上具结节突起或呈翘起的鳞片状突起,整个壳面不平坦,具有细密的螺肋和螺纹及明显的生长纹。壳面通常黄褐色,偶尔也有完全白色的,颜色有变化。有的个体具有距离不等、宽窄不一的白色螺带,并被有褐色薄的壳皮。壳口大,内灰白色或淡褐色;外唇简单,弧形;内唇滑层较厚稍向外伸展。前沟短宽,前端稍曲。厣角质,梨形,少旋,核位于前端。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大瓶螺


中文名称大瓶螺

品种来源1981年广东中山县引进,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

拉丁名称Ampullaria gigas

异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又称福寿螺、雪螺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pod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瓶螺科

拉丁科名Ampullariidae

中文属名瓶螺属

拉丁属名Ampulla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现遍布于美洲、非洲、亚洲热带地区。该螺在广东、广西等地野生颁布量大。

形态特征
成体黄褐色。壳大而薄脆,呈圆锥形。整个螺体有四个螺层,体螺层比田螺大,螺旋部不发达、头的前端有两对触角,前短后长,螺 口呈吻钝状,覆有厣,具腹足,凭口部张缩吸入食物。

生活习性
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淡水中,水中的含盐量宜低于千分之一。溶氧量高于1毫克/升,生长的最适溶氧量为4毫克/升。平时既能三五成群聚集在池边、池角或进、出水口处上浮下沉,也能在无水外依靠腹足爬行,吸气后可漂浮于水面,靠发达的腹足作缓慢游泳。大瓶螺喜暖怕冷,喜静怕惊,喜湿、贪食,黄昏以后频繁活动,到水面觅食,遇险避敌时放出壳内空气下沉。植物食性。广泛摄禽不带刺激性和毛刺的种类瓜、果、菜、水草、旱草以及谷物加工中的粉状副产品。水温适宜,水质好饲料足时生长快,反之则慢。雌雄异体,满4个月龄,个体质量达25克以上性腺开始成熟。

经济价值
大瓶螺有冰冻螺肉、盐渍螺肉、无盐干制和含盐干制等4种主要的加工方法,加工出口和内地销售大瓶螺肉有利于我国大瓶螺资源的利用和养殖业的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吻舌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